【摘要】: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块茎和根部,茎有时也可染病。随着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翻卷,皮下组织呈现橘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此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病薯和病土成为翌年此病的初侵染源。当土壤相对湿度90%左右、土温18~20 ℃、土壤pH值为4.7~5.4时,病害发生严重,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容易发病。
马铃薯粉痂病
马铃薯粉痂病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块茎和根部,茎有时也可染病。块茎染病表皮上先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外围有半透明晕环,后褐色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毫米不等的“疱斑”,“疱斑”表皮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随着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翻卷,皮下组织呈现橘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此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根部染病,在根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
病 原 粉痂菌Spongospora subterranea f.sp.subterranea,属原生动物界根肿菌门。
发生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种薯内或随病残物遗落于土壤中越冬。病薯和病土成为翌年此病的初侵染源。病害通过种薯的调运远距离传播,田间近距离传播通过病土、病肥、灌溉水等进行。当土壤相对湿度90%左右、土温18~20 ℃、土壤pH值为4.7~5.4时,病害发生严重,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外调病区的种薯。
(2)选用抗病品种,用无病种薯播种,种薯播种前可用2%盐酸溶液浸种5分钟。
(3)实行5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施用腐熟的有机肥、生物有机复合肥或磷钾肥。可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改变土壤pH值。尽量采用高垄栽培,不要大水漫灌,以防病菌传播蔓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