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1
马铃薯黑胫病2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茎和块茎,从种薯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病,以苗期最盛。当植株生长至15~18厘米时易被侵染,被侵染植株矮小、节间缩短、生长势减弱、叶片退绿黄化并上卷。病株多数失水下垂,叶色不变,但容易从土中拔出。茎基部与母薯连接处首先变黑,后向地面附近发展,最终导致植株萎蔫枯死。茎部变黑,横切茎可见3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茎多数软化、腐烂,且常自动开裂并分泌有臭味的黏液。湿度大时,黑茎可长达3.3~6.6厘米处,有的表面有菌脓。成株期黑茎多呈现黑褐色至墨黑色,地下茎髓部往往变空。病原菌可沿匍匐茎向新结薯的方向发展,黑茎症状也随之向新薯发展,块茎脐部变成黑褐色。块茎被侵染后,从脐部开始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发病部位呈黑褐色或黑色,横切检查维管束呈黑褐色点状或短线状,用手挤压皮肉不分离,病害严重时块茎中间烂成空腔。重病块茎,表皮变暗,无光泽。感病较轻的块茎与健薯无明显区别。块茎在湿度大时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别于青枯病。种薯染病腐烂成黏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马铃薯黑胫病3
病 原 胡萝卜软腐欧文菌黑腐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 (Van Hall) Dye,属细菌界薄壁菌门欧氏杆菌属中造成软腐的一个低温类型。
发生规律 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病菌先通过切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块茎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该菌适宜温度10~38 ℃,最适为25~27 ℃,高于45℃即失去活力。在北方,气温较高时发病重。土壤黏重且排水不良的土壤发病重。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并且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所以发病严重。雨水多、低洼地发病重。窖内通风不好或高温高湿,利于细菌繁殖和为害,造成大量烂薯。带菌率高、多雨、或低洼的地块发病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会使发病率增高。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克新3号、克新4号、东农303、紫花851 等。
(2)选用无病种薯,建议无病留种田可用小整薯播种。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入窖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1~4 ℃,要防止窖温过高,湿度过大。
(3)播前处理。春季切块播种,切刀用0.1%升汞,或75%酒精,或0.1%硫酸链霉素,或5%石炭酸,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而后切块。在淘汰外表病害症状明显的块茎基础上,先削去块茎尾部进行观察,有病的淘汰,无病的随即切块。切块后用草木灰、过氧化钙等拌种后播种,或用500×10-6的硫酸链霉素浸种,晾干后播种;也可用0.03%溴硝丙二醇溶液浸种18分钟,或0.09%春雷霉素浸种30分钟,或0.2%高锰酸钾浸种25分钟,晾干后播种。据雷玉明报道,切好的块茎可用1%硫酸铜水溶液,或1%农用链霉素,或异丙草胺(旱地宝)300倍液均匀喷雾后,闷种24小时,再在阴凉处晾干后播种,效果好。
(4)适时早播,促使早出苗。
(5)及时化学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在病穴及周边撒少许熟石灰,并用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50%琥胶把酸铜(DT)可湿性粉剂,或95%CT杀菌剂水剂(醋酸铜)500倍液,或敌克松500~1 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用1 000×10-6硫酸链霉素注射发病轻微的植株,每株每次注射药液3~4毫升。发病后,叶面可喷洒0.1%硫酸铜溶液或氢氧化铜,能显著减轻黑胫病。据王怀震报道,福建黑胫病发病初期,可用100毫克/千克农用链霉素喷雾,也可选用40%氢氧化铜(可杀得)600~800倍液,或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20%噻菌铜(龙克菌)600倍液喷洒,还可用波尔多液灌根处理,效果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