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青枯病
症 状 本病为害马铃薯的根、茎、叶,最明显的症状是枯萎。发病前数天看不出植株有明显症状。病株较矮,开始只有部分主茎上叶片变浅绿或苍绿,从下部叶片开始后全株萎蔫,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变褐。茎上染病出现褐色条纹,纵剖病茎可见维管束有暗褐色至黑色线条,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切口,切面有乳白色菌液溢出。简易诊断可采用茎流法,将茎段垂直放入盛清水的玻璃杯中,几分钟之内可见奶状菌液流出。病菌从匍匐茎侵入块茎,块茎染病后,脐部最先出现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块茎,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黏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
马铃薯青枯病1
马铃薯青枯病2
病 原 茄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异名青枯假单胞菌或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属细菌界薄壁菌门。
发生规律 本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阻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病菌主要随病株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在无寄主时可在土中存活14个月至6年,侵入块茎的病菌在窖里越冬。病菌从马铃薯植株根部的伤口侵入,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病土、昆虫、人畜以及生产工具等传播,而且病菌当年可重复多次传播和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常年连作的地块比经常轮作的发病重,抗病性差的品种发病重。该菌在10~40 ℃均可发育,田间土温14 ℃以上、高温高湿等环境对青枯病发生有利,最适温为30~37 ℃,适应pH值为6~8,最适pH值为6.6,一般酸性土壤发病重。高温多雨、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时发病较重。该病主要分布在温暖潮湿、雨量充沛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黄河以南、长江流域诸省区发病最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比较抗病的早熟优质良种。如东农303、金冠、坝薯10号、克新2号、克新4号等。用无病种薯播种。
(2)合理轮作。选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合理轮作,与瓜类、大豆等3~5年轮作,采用高垄栽培。拔除初发病株,集中深埋处理。据卫红萍报道,轮作地块青枯病发生较轻,一般应与玉米、红薯、西瓜、绿豆、大豆、豇豆、水稻轮作。青枯病发生严重的田块,要求水旱轮作2年以上,旱地轮作4年以上,青枯病基本可以得到根除。据桂富荣等报道,马铃薯与玉米、大豆等间作、套种可使土壤中的病菌失去寄主而丧失活力,并能减少病菌在株行间蔓延,可明显减轻其为害。在云南玉米套种马铃薯可减少病菌在株、行间的蔓延,抑制青枯病的发生。套种田块的青枯病发生率均低于纯种田块,二套二、三套三和四套四种植模式中以二套二模式对马铃薯青枯病的控制作用最为突出。当发现田间有零星病株时,立即拔除并带出田外,把病株放在日光下暴晒2天或者阴干3天,其所含病菌即死亡,从而减少侵染源。
(3)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可以喷施天达2116、云大120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施农家肥、有机肥、复合肥,减少化肥尿素用量。在出苗后15天左右,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2 000千克或草木灰(代钾肥)2 000千克,具有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还可每亩施石灰100千克,调节土壤酸碱度。成熟后选晴天及时收获,不让成熟的块茎留在地下时间过长,增加感染机会。
(4)及时化学防治。在盛花期或者田间发现零星病株时应立即进行施药预防和控制。在病穴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也可以在拔除的病穴里撒施生石灰,以防止土壤病菌扩散。在发病初期可喷洒药剂:50%灭菌灵水溶性粉剂900~1 100倍液,或53.8%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900~1 1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65%代森锌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灌根可用抗菌剂“402”1 000倍液,或1∶2∶240(硫酸铜∶石灰∶水)波尔多液,或95%恶霉灵,每株灌根0.25~0.5千克,隔10天喷灌1次,连续喷灌2~3次,如上述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防效更佳。也可以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农抗“401”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或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47%加瑞农(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株灌兑好的药液0.3~0.5升;还可以用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新植霉素3 000倍液灌根,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同时重视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病,以减少根系虫伤,降低发病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