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1
马铃薯环腐病2
马铃薯环腐病3
症 状 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黄绿色或灰绿色,具有明显斑驳,而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导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类似缺水状态;后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退绿,内卷下垂,最终植株倒伏枯死。块茎染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贮藏的块茎薯皮变为褐色,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形成病株,病株块茎脐部皱缩凹陷,切开可见维管束环变黄褐色,环腐部分也有黄色菌脓溢出。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色,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常致软腐病菌二次侵染,使块茎迅速腐烂。
病 原 马铃薯环腐密执安棒杆菌或称环腐棒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 Daviset al.,属细菌界厚壁菌门。
发生规律 本菌在种薯中越冬,病薯是环腐病的初侵染来源。翌年病薯播下后,重者芽眼腐烂不能发芽,轻者病菌会在出苗后沿维管束扩展,向上侵害茎基部和叶柄,向下沿匍匐茎侵害新结块茎。病菌在浇水或降雨时,可随流水传播,从马铃薯伤口侵入,但侵染概率很低。病菌进入土壤中很容易死亡,故土壤传病的可能性很小。此菌生长适温20~23 ℃,最高31~33 ℃,最低1~2 ℃。致死温度为50 ℃,干燥情况下经10分钟病菌死亡,最适pH值为6.8~8.4。病菌主要通过切块种植时用的切刀传染,故此病多发生在北方马铃薯产区。该地区在马铃薯生育期间干热缺雨,有利于病情扩展和显现症状。
防治方法
(1)实行检疫。严禁无病区从病区调种,以免扩大蔓延。
(2) 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丰产良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种薯。
(3)播前种薯处理,种薯出窖后晾种或催芽,选用健康种薯。尽可能进行整薯播种,如需切块,切刀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可用0.2%升汞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等浸泡,做到切一块消毒1次。药剂处理种薯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 000倍的升汞水溶液浸泡种薯2小时,也可用50毫克/千克硫酸铜浸泡10分钟,然后晾干播种。还可选用种薯重量的0.1%~0.2%的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均有良好防效。
(5)及时拔除、销毁病株,以减少病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