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霜霉病
症 状 本病从萝卜苗期一直到采种期均可发生,发病时从植株下部向上扩展,最初叶面退绿出现不规则黄斑,后渐扩大为多角形黄褐色斑,直径以3~7毫米的居多,数个病斑连片,成为一个较大的斑块,在相应的叶背可见白霉状物,此即为本病病征(病菌孢囊梗与孢子囊),潮湿时更为明显,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可致叶片干枯。茎部染病,出现黑褐色不规则状斑点。种株染病,种荚多受害,病部呈淡褐色不规则斑,上生白色霉状物。
萝卜霜霉病1
萝卜霜霉病2
萝卜霜霉病3
萝卜霜霉病4
病 原 寄生霜霉萝卜属变种Peronospora parasitica var. raphani (Pers.) Fr.,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北方寒冷或海拔高的地区,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存在于病残体或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窖藏肉质根上越冬。翌年卵孢子萌发产出芽管,从幼苗胚茎处侵入,菌丝体向上蔓延至第一片真叶,并在幼茎和叶片上产出孢子囊形成有限的系统侵染,经风雨传播蔓延。此外,病菌还可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带病菌的种子直接侵染幼苗,引起苗期发病。病菌也可以在菜株病部越冬,越冬后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脱落,借气流传播,在寄主表面产出芽管,由气孔或从细胞间隙侵入,经3~5天潜育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本病借风雨传播蔓延,一般先侵染十字花科蔬菜再侵染根菜类蔬菜。如此多种侵染源,直到秋末冬初条件恶劣时,才在寄主组织产出卵孢子越冬,并经2~3个月的休眠后又可萌发,成为来年初的侵染源。
在温暖地区,特别是南方终年种植各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菌以孢子囊及游动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致该病周而复始,终年不断,不存在越冬问题。
该病在各地的发病条件基本相同,平均温度16 ℃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有连续5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1次或多于1次,有感病品种和菌源,该病即能迅速蔓延。萝卜发育的阶段不同,对霜霉病抵抗力不同,苗期子叶最感病,真叶较抗病,随着萝卜加速生长,外叶开始衰老,进入感病阶段,因此本病多在生长中后期发生。此外,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病原积累多,管理粗放,肥水不协调,因病毒病为害而减弱植株抗性等,均可促使霜霉病加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的品种。凡是抗病毒病的品种一般也抗霜霉病,如郑研791萝卜。
(2)适期播种,不宜过早。
(3)精选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保证无病株留种,或播种前用种子重量的0.4%的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
(4)实行2年以上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前茬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翻,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创造利于萝卜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环境。
(5)化学防治。在中短期测报基础上,在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农药,喷药后天气干旱可不必再喷药,如遇阴天或雾露等天气,则隔5~7天继续喷药,雨后必须补喷1次。常用药剂有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64%恶霜灵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