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软腐病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萝卜根、茎、叶柄或叶片。根部多从根尖开始发病,刚开始出现油渍状的褐色病斑,随后根变软腐烂,继而向上蔓延使心叶变黑褐色软腐,烂成黏滑的稀泥状;肉质根在贮藏期染病亦会使部分或整个萝卜变黑褐色、发软腐烂;采种株染病常使髓部溃烂变空。植株所有发病部位呈黏滑烂泥状,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该病在湿度大时发病严重,遇干旱后停止发展。本病维管束不变黑,以此与黑腐病相区别。
萝卜软腐病
病 原 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Jones) Bergey et al.,属细菌。
发生规律 病害的初侵染源可来自田间其他发病的寄主及未分解腐烂的病残体,细菌通过灌溉、土壤耕作及昆虫传播,从植株的伤口侵入,侵入后分泌果胶酶使细胞崩解软腐。土壤黏重、湿度过大、植株体表机械伤、虫伤、自然伤口较多时发病就会重些;与寄主作物如十字花科、茄科等作物连作或邻作,病菌来源多时亦发病较重。本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41 ℃,适宜温度25~30 ℃,50 ℃经10分钟致死,pH值5.3~9.2时可耐受,适宜的pH值为7.2。
(1)气候与发病的关系。多雨高温天气,病害易流行。这是因为病菌在20~30 ℃高温下,生长发育快。病菌要从伤口侵入,雨水多植株伤口不易愈合,这为侵染带来更多机会。
(2)害虫与发病的关系。害虫为害后留下许多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同时,有的害虫体内外携带病菌,是传播病害的媒介。如黄曲条跳甲和菜蝽的成虫、菜粉蝶和猿叶虫幼虫等口器和肠道都带有病菌,小菜蛾体表也带有细菌;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造成的伤口,也能导致发病。
(3)栽培条件与发病的关系。高畦栽培比平畦栽培发病轻。因为高畦栽培可避免灌溉和雨水浸泡茎基部,不利于细菌的侵入,且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同时,高畦栽培可以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此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壤黏重、中耕时伤根、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早播等情况可诱发软腐病。
防治方法 防治萝卜软腐病应以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品种和防治害虫为主,结合化学防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选择无病地种植,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3年以上轮作,起垄栽培。
(2)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不施用烂菜堆制未腐熟的土杂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病穴撒生石灰消毒。
(3)翻晒土壤,加施优质有机底肥,高畦种植,田间管理尽量避免引起人为伤口,及时治虫。
(4)化学防治。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 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等,隔7~10天淋施1次,连续淋2~3次。也可选用24%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80克/亩,50%克菌壮可湿性粉剂100~150克/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