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桃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桃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时间:2023-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病菌为害中脉,可形成长条状的暗褐色病斑。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发病轻,中晚熟品种发病较重,一般油桃较毛桃品种发病重。生长期剪除病枯枝,摘除病果等。此外,栽植过密、排水不良的桃园发病较重。整个生育期果实均可被害,但以花期及近成熟期至储藏期受害较重,是发病的两个高峰期。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从桃树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以伤口侵入为主。若生长期条件适宜,病部分生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第三部分 桃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一、果实病害

桃疮痂病

症  状 疮痂病又称桃黑星病。该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叶片和新梢。

(1)果实染病:产生暗褐色圆形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直径2~3毫米的斑点,发病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由于病斑扩展仅限于表皮组织,当病部表皮组织枯死时,果肉组织仍可继续生长,引起病斑龟裂,成疮痂状,上产生黑色霉层。

(2)新梢染病:病斑初呈浅褐色长圆形病斑,后病斑呈暗褐色,略隆起,病斑处常发生流胶。病健交界明显。

(3)叶片染病:叶背产生灰绿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后变为褐色或紫红色,最后病部干枯脱落穿孔,发病严重时可引起落叶。病菌为害中脉,可形成长条状的暗褐色病斑。

桃疮痂病病果

病  原 嗜果枝孢(Cladosporium carpophilum Thumen)。该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梗孢目,暗色菌科的一种真菌。病菌只形成分生孢子,通常为单孢,偶有双孢,长椭圆形,淡褐色。除为害桃树外,也为害李、杏、梅等果树。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上越冬,翌年4~5月,当气温高于10 ℃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雾滴、露水传播,直接侵入果实、叶片和嫩枝。在20~28 ℃,相对湿度为80%以上时侵染率高。在不同组织上的病害,其潜育期不同,在果实上为20~70天,在枝条、叶片上为25~45天。一般果实于6月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多雨潮湿季节易发病。地势低洼、栽植过密、通风不良发病重。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发病轻,中晚熟品种发病较重,一般油桃较毛桃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在发病重的地方,可选栽早熟抗病品种。

(2)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剪,去除病果、僵果等病残组织,并将其集中烧毁或深埋。生长期剪除病枯枝,摘除病果等。

(3)加强栽培管理: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棚室桃树要注意通风散湿,露地桃园雨季注意排水,降低桃园湿度。

(4)果实套袋:落花3~4周后进行套袋,阻止病菌侵染果实。

(5)药剂防治: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生长期可于落花后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或16%氟硅唑水剂2 000~3 000倍液等,间隔10~15天喷1次,依据病害发生情况确定用药次数,采前20天停止喷药。

桃炭疽病

症  状 该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侵染新梢、叶片。

(1)果实染病:在果面上产生水渍状浅褐色小点,随后扩大为红褐色或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凹陷病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橘红色小粒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团。最后病果多脱落或挂在树上,逐渐萎缩硬化,形成僵果。

桃炭疽病病斑

(2)新梢染病:初在病枝表面产生暗绿色水渍状长椭圆形病斑,以后渐变为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的凹陷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也长出橘红色黏性小粒点。

(3)叶片染病:产生近圆形或不整形淡褐色病斑,病斑边缘与健康组织交界处较明显,后病斑中部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并有橘红色至黑色的小粒点长出。最后病部干枯、脱落,造成叶片穿孔。

病  原 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部所见的橘红色小粒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病果及僵果内越冬。翌春平均温度在10~12 ℃,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侵染新梢和幼果引起发病,后病部可再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进行多次侵染。桃树整个生长期均可被侵染。发病主要在第一次果实迅速生长期,其次为采收前。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有关,其中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的前提条件,果实成熟前温暖、高湿极易发病。此外,栽植过密、排水不良的桃园发病较重。桃各品种间的感病性存在一定差异性,早熟、中熟品种发病重(如早生水蜜桃),晚熟品种发病轻(如玉露、红桃等)。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如玉露、红桃等。

(2)加强栽培管理,清除菌源。注意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树体抗病力。

(3)结合冬季修剪,彻底清除病梢、枯死枝、僵果及地面落果,并将其集中烧毁或深埋。

(4)果实套袋。

(5)药剂防治。早春桃芽萌动前喷一次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加0.3%五氯酚钠200倍液。落花后10天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5%溴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800倍液等,间隔10天左右喷1次。

桃褐腐病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果实、花、叶和枝梢。整个生育期果实均可被害,但以花期及近成熟期至储藏期受害较重,是发病的两个高峰期。

(1)花器染病,先侵染花瓣和柱头,初生水渍状褐色斑点,后蔓延到萼片和花柄上,导致花变褐枯萎。天气潮湿时,病花迅速腐烂,表面产生灰色霉状物。若天气干燥,则病花干枯萎缩,残留于枝上长久不落。

(2)果实染病,初生水渍状褐色圆形病斑,病部果肉变褐腐烂,病斑扩展迅速,数日即可波及整个果面,在果面开始产生黄白色,以后变为灰褐色绒状霉层,此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团呈同心轮纹状排列,较整齐,后期病果全部腐烂,部分失水干缩形成僵果,常悬挂在枝上经久不落,其他则落地腐烂。

(3)嫩叶染病,多从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暗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展到叶柄,致全叶枯萎,常残留于枝上经久不落,与其他落叶病害有明显区别。

(4)枝条、果梗染病时,产生灰褐色长圆形溃疡斑,中央稍凹陷,边缘紫褐色,常导致流胶。当溃疡斑扩展环割一周时,上部枝条枯死。

病  原 本病病原有3种:果生核盘菌[Sclerotinia fructicola (Wint.) Rehm];桃褐腐核盘菌[Sclerotinia laxa (Ehrenb.) Aderh et Ruhl];果产核盘菌(Sclerotinia fructigena Aderh et Ruhl)。3个种均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3种病菌均以菌丝体或菌核在树上或地面的僵果和病枝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从桃树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以伤口侵入为主。从花期到果实成熟期,病菌均能侵染。若生长期条件适宜,病部分生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花期前后和采收前至储运期是两个主要的发病时期。发病的轻重与气候、栽培条件及品种等密切相关,尤其是降雨,花期如遇阴雨天气,易发生花腐;果实成熟期多雨、多雾或多露水,病害易流行;果实储运期遇高温高湿的条件,病害也会加重发生。桃品种中,凡果皮薄、软肉多汁的品种易感病,而角质层厚,木栓化组织形成能力强,果实硬度大的品种较抗病。此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修剪不当、因病虫等造成果实伤口多的桃园易发病。

桃褐腐病为害果实

桃褐腐病为害果实时果面产生大量霉状物

病果后期产生霉状物

桃褐腐病落地病果

桃褐腐病造成大量落果

桃褐腐病为害叶片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注意通风透光和排水,增施磷、钾肥,及时防治其他病虫,减少果面伤口。

(2)清除菌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彻底清除园内病枝、枯死枝、僵果和地面落果,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菌初侵染源。

(3)药剂防治。于发芽前1周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于花前、花后各喷1次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果实生长期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药,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65%抗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5 000~6 000倍液等药剂。发病严重的桃园,可间隔10~15天喷1次,采收前3周停止喷药。

(4)果实套袋。

(5)加强储藏、运输期间的管理。在采收、储运过程中尽量避免造成伤口,采用单果包装,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同时注意检查,发现病果及时拣出处理。

桃菌核病

症  状 本病为害花瓣,花自雄蕊及花瓣开始产生小渍状褐色斑点,而后迅速蔓延至全花,使花变褐枯萎;湿度大时,病花迅速腐烂,花瓣等表面产生大量茂密的白色菌丝;病菌为害叶片时,多从叶片的基部向叶尖发展,偶尔也可从叶尖开始,呈水渍状扩展,随即传染到叶柄上,引起桃树叶片枯萎,悬挂枝条上长期不落。

病  原 本病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该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树上或地面上越冬,翌年桃树开花时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从子囊盘中释放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花器。病花的组织碎片及残体靠风雨传播,粘在叶片及幼果上,引起叶片及果实发病。

桃菌核病为害花

防治方法

(1)该病为害油菜、黄瓜等多种寄主,桃园不要与十字花科蔬菜、瓜类等带菌寄主间作。

(2)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病僵果,集中烧毁;合理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

(3)保护地应加强防风管理,及时降低棚内湿度。

桃菌核病为害叶片

桃菌核病为害花和幼果

(4)药剂防治。发芽前全园喷施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铲除树上病源;花前3~5天开始喷药防病,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l 000~l 5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5 000~6 000倍液,或10%己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l 2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药剂,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次。

桃实腐病

症  状 本病又称腐败病。该病主要为害果实,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后迅速扩展,边缘变为褐色,果肉腐烂。后期病果常失水干缩形成僵果,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

病  原 本病病原为扁桃拟茎点菌(Phomopsis amygdalina),属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以菌丝体、子座、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在枯枝或落地僵果的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果实,果实近成熟时,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注意通风透光,控制树体负载量。

(2)减少初侵染源。拣除园内病僵果及落地果实,减少菌源。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药剂可选择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等,间隔10~15天喷1次,防治3~4次。

桃灰霉病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花和幼果。初期病花逐渐变软,枯萎腐烂,以后在花萼和花托上密生灰褐色霉层,最终病花脱落或残留在幼果上,引起幼果发病。幼果发病,开始在果面上长出淡绿色小圆斑、随后病斑凹陷、颜色加深呈深褐色,严重时全果腐烂,并长出鼠灰色霉层。成熟果实发病,在果面上出现褐色凹陷病斑,扩大后导致整个果实软腐,不久在病部长出黑色块状物。

病  原 本病病原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属于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丝孢纲真菌。

发病规律 多雨潮湿的保护地栽培条件和较冷凉高湿的天气条件适宜灰霉病的发生。如棚内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棚膜上会形成大量水滴和水膜,棚内温度10~20 ℃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温度在16~23 ℃时,适于病菌的传播与蔓延,尤其是阴雨低温天气,更有利于该病发生。果实成熟期若空气湿度大,多雨潮湿亦易造成后期烂果。品种间发病程度也不同,果实皮薄、味甜、汁多、肉软的品种(如五月火、千年红油桃)易感灰霉病;此外,地势低洼、枝梢徒长郁闭、杂草丛生、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较重。管理粗放,施肥不足,机械损伤、虫伤多的果园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1)果园清洁。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彻底清园和搞好越冬休眠期的防治。

(2)选用抗病品种, 如中油4号、中油5号、艳光和丽春等。

(3)加强果园管理。控制速效氮肥的使用,防止枝梢徒长,抑制营养生长,对过旺的枝蔓进行适当修剪,或喷生长抑制剂,提高果园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桃灰霉病为害果实

(4)合理调节棚内温湿度。调控棚内温、湿度。花期,白天温度控制在15~20 ℃,夜间10~12 ℃;果实膨大期,白天15~25 ℃,夜间10~15 ℃;果实近熟期,白天25~30 ℃,夜间15~17 ℃。温度过高时及时打开排风口通风,温度过低时特别是晚间应加盖覆膜。花前控制相对湿度在70%~80%,花期为50%~60%,花后至果实采收期在50%以下。如果棚内湿度过大,可结合通风排湿,棚内全面覆盖地膜,以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湿度。遇到连阴天时,应在中午通风20~30分钟。

(5)药剂防治。桃树花芽萌动始期,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雾。初花期或末花期喷洒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保护性杀菌剂;谢花后喷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等药剂防治;阴雨天气宜用6.5%万霉灵粉尘剂13.5千克/公顷喷粉,也可用腐霉利、百菌清烟剂于傍晚盖帘后熏烟防治,隔2~3天再防治1次。

桃根霉软腐病

症  状 该病发生在果实的成熟至储运期,主要为害果实,发病后在果面上产生浅褐色水渍状、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扩大后病部长出疏松的白色棉絮状霉层,果实呈软腐状,最后病部出现黑褐色或黑色孢子囊及孢囊梗,整个果实腐烂。

病  原 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属接合菌亚门、根霉属真菌。

发病规律 该病菌为弱寄生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落叶、落果上,可侵染多种果树,病菌借气流传播,从伤口侵入,也可以通过病健果接触传播。桃果成熟期遇雨或成熟后未及时采摘,蛀果害虫危害重,常造成大量烂果。采摘后的果实装箱或运输中碰、撞、挤、压等损伤是储运过程中导致软腐病菌侵染,引起桃果腐烂的重要原因。

防治方法

(1)雨后及时排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

(2)防止果实受伤,如碰伤、蛀果虫伤。

(3)及时采收。提倡单果包装,低温储运。

(4)药剂防治。在桃果近成熟时喷施一次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可减少发病。

桃根霉软腐病为害果实

落地果上产生大量黑霉

桃煤污病

症  状 桃煤污病又名烟霉病,为害桃树叶片、果实和枝条。叶片染病,叶面初呈污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霉点,后形成煤烟状物,可布满叶、枝及果面,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和降低果实商品价值。

病  原 本病病原由多种菌原引起,主要有: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多主枝孢(草本枝孢)(Clasdosporium hergarum);大孢枝孢(C.macsrocarpumpreuss);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不同地区主要菌原种类不同。

发病规律 该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或在土壤内及植物残体上越冬,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及蚜虫、介壳虫、粉虱等传播。浇水频繁、果园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的桃园发病重。保护地因湿度较大,一般较露地发病重。蚜虫、粉虱及介壳虫发生重的果园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1)改变果园小气候,雨后及时排水,改善果园通透性,降低湿度。

(2)及时防治蚜虫、粉虱及介壳虫。

桃煤污病为害果实

(3)药剂防治。于点片发生阶段及时喷药,药剂可选用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65%抗霉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等,每隔15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链格孢菌污染叶片

桃畸果病和裂果

症  状 桃畸果病是指外观发育不正常的果实,如疙瘩果、花脸果等,影响果实外观和商品价值。

病 因 本病病因分生理原因、非生理原因和虫害三种。

(1)非生理原因导致花脸型,如细菌性穿孔病导致果实生褐色凹陷小圆斑,干燥条件下可生裂纹、花脸;霉斑穿孔病病果出现紫色凹陷斑,形成麻脸;桃缩叶病引致幼果出现黄色或红色隆起病斑,随果实增大发生龟裂或呈麻脸状。桃黑星病为害果实,使果面出现暗绿色圆形小斑点,后扩大使果面粗糙、龟裂。

(2)虫为害引起疙瘩果,如茶翅蝽、下心瘿螨为害后致果面凹凸不平呈疙瘩状,近成熟果实受害果面出现凹坑,果肉木栓化或变松。

(3)生理原因引致裂果,主要是水分供应不均或久旱遇暴雨,导致干湿变化过大引起,尤其是大型果裂果。

桃树畸果病

桃树裂果

防治方法

(1)对非生理性病害引致的桃树畸果病和裂果,可在雨季及初秋发病高峰期喷0.5∶l∶100倍式硫酸锌石灰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黑星病引起的畸形果参见桃黑星病防治方法。

(2)对害虫为害引起的疙瘩果,可喷洒杀虫剂防治,具体方法参见茶翅蝽、二斑叶螨防治法。

(3)对生理原因造成裂果,主要靠加强水分管理,土壤湿度不宜过高或过低,桃硬核期需水量很大,应保持田间水分稳定,可喷比久500~1 000毫克/千克以减少此病发生。

(4)防治畸果病可在花前、花后和幼果期各喷1次0.3%~0.5%硼砂液或于桃初花期、盛花期各喷1次24%应得胶悬剂3 200倍液。

二、叶部病害

桃白粉病

症  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枝条。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开始失绿,随后出现白色小粉斑,以后病斑扩大而成大粉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叶片正面也不规则失绿,严重时出现白粉斑,致叶片凸凹不平。果实染病,果面上也生有白色粉斑,后期逐渐变褐色、斑凹陷或果实局部硬化。枝条发病,产生白色粉斑,后期也逐渐变为褐色。

病  原 本病病原有2种:三指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tridatyla);毡毛单囊壳(Sphaerotheca pannosa)。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在寒冷地区,桃树白粉病菌以闭囊壳随病叶和病枝越冬;在温暖地区,则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枝条上越冬。翌年春末,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或弹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再进行多次再侵染。

不同地区桃树白粉病的发病时期不同。在南疆,桃树白粉病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发生,少数年份在5月中旬发生,6月中旬病情达盛期。北疆气温回升慢,其初、盛发期较南疆稍迟。据观察,高温多湿的气候有利于白粉病的发展,但过分干燥则对其不利。

防治方法

(1)秋季落叶后要及时清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2)药剂防治。春季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花芽膨大期喷0.3波美度石硫合剂,花谢5~7天后为防治病害的关键时期,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16%氟硅唑水剂2 000~3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

桃白粉病病叶正面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堆

桃白粉病严重为害实生苗

桃白粉病为害桃树枝条

桃白粉病病树

桃白粉病造成叶片失绿、卷叶

桃白粉病病叶背面产生大量白粉

粉剂800倍液喷雾,一般间隔10~15天喷1次,连用2~3次。在抗性不突出的地区也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20%三唑酮乳油2 500~3 000倍液,但注意中华寿桃对三唑酮敏感,易产生药害,不宜使用。

桃褐锈病

症  状 本病又称桃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面染病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不清晰;叶背染病产生稍隆起的褐色圆形小疱疹状斑,即病菌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突出于叶表,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后期,在夏孢子堆的中间形成黑褐色冬孢子堆,叶片常枯黄脱落。

本病病菌具转主寄主特性,在转主寄主白头翁和唐松草叶片正面着生性子器,背面着生锈子器。

病  原 本病病原为刺李疣双孢锈菌(Tranzschelia pruni-spinosae),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为完全型转主寄生锈菌。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白头翁和唐松草的宿根或天葵的病叶上越冬,南方温暖地区则以夏孢子越冬。6~7月开始侵染,8~9月进入发病盛期,并导致大量落叶。

防治方法

(1)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认真清除落叶,铲除转主寄主,并集中烧毁或深埋。

(2)生长季节结合防治桃褐腐病和疮痂病喷药保护。根据当地锈病发病时期,应在病害发生前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5 000~6 000倍液,交替喷施3~4次,每10~15天喷1次。

桃褐斑穿孔病

症  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新梢和果实。叶片染病,产生红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后期病斑边缘呈紫褐色,并长出灰褐色霉状物,最后病斑边缘逐渐开裂,形成穿孔,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许多病斑,导致病叶提前脱落。新梢、叶柄、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初期症状类似,也产生红褐色或紫褐色圆形病斑。

病  原 本病病原为核果尾孢菌(Cercospora circumsciss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桃褐斑穿孔病发病初期为红褐色小点

桃褐斑穿孔病枝条上多个叶片受害

桃褐斑穿孔病病斑边缘有明显的褐色晕圈

桃褐斑穿孔病严重发生时造成大量穿孔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气温回升,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度为7~37 ℃,适温为25~28 ℃。低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2)合理密植,科学修剪,使桃园通风透光。

(3)增施有机肥,注意果园排水。

(4)药剂防治。在桃树发芽前,应全园喷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落花后10天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以上药剂可轮换使用,每隔10~15天用药1次。

桃细菌性穿孔病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新梢及果实。

(1)叶片受害: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紫褐色或褐色病斑,周围有水渍状黄绿色晕环。天气潮湿时,在病斑的背面常溢出黄白色菌脓,后期病斑干枯,在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纹,随后病斑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

(2)枝条染病:枝梢上逐渐出现以皮孔为中心的褐色至紫褐色圆形稍凹陷病斑。发病严重时,植株的1~2年生枝梢在冬季至萌芽前枯死。

(3)果实受害:产生暗紫色圆斑,边缘有油浸状晕环。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有黄白色黏液,湿度小、气候干燥时病斑发生裂纹。

桃细菌性穿孔病叶片发病初期产生淡色小斑

桃细菌性穿孔病发病中期叶片逐渐形成小穿孔

桃细菌性穿孔病发病后期叶片穿孔明显

湿度大时细菌性穿孔病与链格孢煤污病混合发生

桃细菌性穿孔病果实发病初期病斑稍突起

桃细菌性穿孔病发病后期果实形成疮痂状斑

病  原 本病病原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 (Smith) Dye 异名Xanthomonas pruni (Smith) Dowson,称桃叶穿孔病黄单胞菌李穿孔变种,属黄单胞杆菌属。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主要在被害枝条溃疡斑内越冬。翌年春随气温回升,细菌开始活动,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溃疡斑内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芽痕与皮孔及果实皮孔侵入,引起初侵染,病害的潜育期长短与温度有关,温度25~26 ℃时潜育期4~5天,20 ℃时9天,19℃时16天。气温19~28 ℃,相对湿度70%~90%有利于发病。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树势、管理水平及品种有关。雨水频繁或多雾季节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发病重。树势强,发病晚且轻;树势弱,发病早且重。果园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发病重。桃树各品种中,一般早熟品种发病轻,晚熟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排水,合理修剪,使桃园通风透光,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清除越冬菌源。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清除落叶,并集中烧毁。

(3)棚室栽植桃树应在扣棚前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剪除树上病枝,扫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扣棚后要注意控制湿度,使其通风透光良好。

(4)药剂保护。于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发芽后,因为春季溃疡斑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所以这一时期要合理选择农药,可喷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1 0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等,每半个月喷1次,一般连喷2~3次。

桃霉斑穿孔病

桃霉斑穿孔病为害叶片症状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初为紫色或紫红色圆形病斑,以后扩大为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湿度大时在叶背长出黑色霉状物,以后病部脱落形成穿孔。果实染病,果斑小而圆,紫色,凸起后变粗糙。花梗染病,导致花未开即干枯脱落。

病   原  本病病原嗜果刀孢霉菌(Clasteros porrium carpophil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被害叶、枝梢或芽内越冬。桃树枝条或芽外覆有胶质层时,有利于病菌抵抗低温。翌年,越冬病源产生分生孢子并借风雨传播,先从幼叶上侵入,产生新的孢子后再侵入枝梢或果实。该菌潜育期因温度不同差异较大,日均温19 ℃为5天,日均温度1 ℃则为34天,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改良土壤条件,及时排水;合理整形修剪,及时剪除病枝,彻底清除病叶,并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3)药剂防治。于早春喷药,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3~4次,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和30%绿得保胶悬剂400~500倍液等。提倡保护剂与杀菌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

桃花叶病

桃树花叶病叶缘出现花叶症状

症  状 本病在许多桃树品种上通常没有明显的叶部症状,但带毒桃树生长缓慢,树势衰退,抗性降低。感病品种染病后,在叶片上形成白色或鲜黄色的花叶或印花状病斑,退绿斑驳或者是在小叶边缘出现坏死的花叶症状,黄化叶片不变形。

病  原 本病病原Peach latent mosaic viroid称桃潜隐花叶类病毒,属鳄梨日斑类病毒科。

发病规律 桃花叶病可通过嫁接传播,在温室通过桃蚜传播,通过苗木可远距离传播,但不能通过种子和花粉传播。

防治方法

(1)种植无类病毒的繁殖材料。

(2)热处理方法。树苗种植在37 ℃温室中35~45天可脱去感病无性繁殖材料中的类病毒。

(3)茎尖嫁接法。切取顶端分生组织,嫁接到健康的苗木上。

(4)农具消毒。对剪枝剪、嫁接刀、镰刀等用1%甲醛、1%氢氧化钠、5%氯化钠、5%次氯酸钙或5%磷酸钠等消毒液浸渍10分钟,可以有效地灭活刀具上的病菌。

桃黄叶病

症  状 本病发病初期新梢上部嫩叶逐渐退绿黄化,下部老叶表现较为正常。随后全树新梢顶端嫩叶失绿,叶脉呈浅绿色,叶肉失绿成为黄白色,发病严重时叶尖、叶缘出现茶褐色坏死斑,最后脱落穿孔。

病 因

(1)铁缺乏引起。

(2)土壤中氧气不足。桃树根系呼吸比较活跃,如桃树栽植在较黏重或板结的土壤中,土壤不疏松、透气性差,就会造成氧气不足,桃树根系由于呼吸受阻,从而导致叶片变黄。桃树在生长前期水分过多时,也会造成根系呼吸困难。

(3)土壤含盐量过高。重盐碱地种植的桃树经常出现叶片发黄。

(4)施氮肥或磷肥过多,也会影响桃树对铁的吸收,从而导致叶片发黄。

(5)过重修剪,根冠比不平衡,也可造成桃树叶片发黄。

(6)根系有病虫为害。

(7)施入未腐熟的有机肥。有的桃园施入未腐熟的有机肥或施肥不均匀,把肥直接施在根系上而把根系烧烂,致使桃树叶发黄。

防治技术

(1)选择适宜土壤栽植桃树。石灰性强、有机质贫乏、土层较浅、理化性状不良的土壤, 不宜栽植桃树。

(2)对于碱性土壤,一般在9~10月增施腐熟农家肥,每亩用量5 000千克;果树专用复合肥,每亩用量150~200千克。

(3)叶面喷施铁肥。桃叶萌发后,可用0.3%~0.4%硫酸亚铁溶液或0.1%~0.2%螯合铁溶液进行叶面喷施,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4)穴施铁肥。在发病桃树周围挖8~10个小穴,穴深20~30厘米,再用2%的硫酸亚铁溶液集中穴施,每棵树施6~7千克即可,若与农家肥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5)埋瓶根浸。在4月下旬将0.2%~0.3%的硫酸亚铁溶液装入玻璃瓶中(容量250~500毫升),挖土露根,将根浸入瓶后重新埋入土中,于秋冬季将瓶取出,每棵桃树埋4 个瓶,补铁效果甚佳。

桃黄叶病发病初期

桃黄叶病病叶叶肉失绿黄化,叶脉呈绿色

桃黄叶病严重发生时顶部叶色发白

桃黄叶病病树

桃黄叶病造成叶片上产生褐色枯斑

三、枝干病害

桃腐烂病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主干和主枝。发病初期难以发觉,病部树皮稍肿胀,淡褐色,后期病部产生许多明显的突起小粒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湿度大时,从分生孢子器上涌出大量红褐色丝状分生孢子角。当病斑环绕树干、枝条一周时,导致病部以上整枝枯死。

桃腐烂病为害枝条

桃腐烂病为害枝干

桃腐烂病发病部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团

桃腐烂病造成普遍死枝

病  原 日本报道其病原物有2种:核果黑腐皮壳菌(Valsa leucostoma)和日本黑腐皮壳菌(V. japonica),美、加、欧洲报道为V. leucostoma和V.cincta,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在树干病部越冬,翌年3~4月越冬菌源释放分生孢子角,借雨水分散和传播,主要从伤口侵入引起初侵染,发病后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越冬菌源在条件适宜时也可在树皮表皮及木质部内扩展。病菌生长适温为28~32 ℃。从早春到晚秋均可发生,一般4~6月发病最重。冻伤、负载量过大、长期积水根病等是诱发桃树腐烂病的重要原因。此外,树龄偏大、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及时疏果,调节负载量,增强树势。

(2)冬前树干涂白,防止发生冻害。

(3)药剂防治。落叶后或发芽前,全园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铲除树体菌源,及时刮除病树皮,刮后可用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消毒,再用石硫合剂渣覆盖保护,也可用1∶0.5∶100倍式波尔多液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3%甲基硫菌灵糊剂,或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1%噻霉酮水剂,或1.5%噻霉酮水乳剂200~300倍液消毒,随后涂愈合药剂,以免伤口流胶。

(4)注意防治蛀干害虫,避免造成各种伤口。

桃侵染性流胶病

症  状 该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为害枝干有2种症状。

(1)溃疡型流胶,以主干和3年生以上大枝受害较重。发病初期,在枝干皮孔附近出现疣状突起,后期隆起开裂,溢出树脂,剖开疱斑,可见皮层变色坏死。最后病部干缩凹陷、皮层开裂,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流出白色块状物分生孢子角,发病严重时造成大量穿孔。

桃浸染性流胶病枝条上产生的溃疡斑

(2)枝枯型流胶,多为害2~3年生枝,病斑环绕枝干1周,造成枝枯,并伴有流胶;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空气湿度大时,自分生孢子器中涌出黄褐色丝状孢子角。田间两种症状可混合发生。

果实染病时,初为褐色腐烂状,其上渐生粒点状物,湿度大时从粒点孔口溢出白色块状物,发生流胶现象,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

病  原 关于病原各地报道不一,主要有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柑橘葡萄座腔菌(B.rhodina)等,属于子囊菌亚门。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被害枝条上越冬。翌年产生和释放分生孢子或弹射出子囊孢子,通过风雨分散和传播。主要从桃树皮孔、伤口及侧芽侵入,在幼嫩时期也可直接侵入,进行初侵染。流胶病害发生的轻重和发病时期与降雨量密切相关,阴雨天多,特别是长期干旱后偶降暴雨,会导致流胶病的暴发。温度决定桃流胶病发生时间的早晚,同时和降雨量一起影响发病程度。在15 ℃以上,树体开始流胶或严重流胶,因此高温多雨是流胶病盛发的重要诱因。树势与发病也有关系。衰弱树一般发病严重,而健壮或过旺树体发病较轻。土壤沙含量多,透气性好,果园不积水,病害较轻。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追肥、多施有机肥或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状况,养根壮树,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2)合理修剪,夏季疏枝,保持果园通风透光,减轻病害发生。

(3)化学防治。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用20%噻菌铜悬浮剂20倍液涂抹、用生石灰10份+石硫合剂2份+食盐1份+花生油0.3份+适量水,搅成糊状涂抹也有效果。对较大的修剪伤口可涂蜡或用煤焦油保护。

(4)生长季节,定期对树体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 000~8 000倍液,间隔10~15天,交替使用。

桃拟茎点霉溃疡病

症  状 本病在桃树新梢上形成两种症状:一种是在叶痕上形成褐色长椭圆形病斑,有明显或者不明显轮纹;另一种是在枝条基部形成褐色环绕的病斑,枝条感病部位初期肿胀,后干枯凹陷,病斑环绕一周后新梢枯死。

果实发病后在果实表面形成外围褐色中心灰白色稍凹陷的病斑,以后病斑扩展至全果导致整个果实腐烂。

病  原 本病病原为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目拟茎点属真菌。

发病规律 病原可在桃树溃疡枝上越冬,也可在地面的落叶、烂果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侵害果实和新梢。果实常在近成熟期受害发病。伤口多,利于病菌的侵入。通风透光差,地面阴湿果园发病重;近成熟期阴雨天较多的年份发病重;树冠内膛及下部近地面的弱枝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清除菌源。清扫落叶、僵果,并集中烧毁,结合翻耕树盘,消灭越冬菌源。

(2)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疏除过密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

(3)药剂防治。在芽萌动期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喷雾。从落花后1周开始,每隔15天喷1次药剂保护果实,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

桃木腐病

症  状 主要为害大枝树皮,在死树皮或即将死亡的树皮表面锯口或其他伤口部位长出灰色或灰白色病菌子实体。加速树的衰亡。

病  原 病原为暗黄层孔菌[(Fomes fulvus(Scop.)Gill.]、变色多孔菌(Polyporus versicolor),裂褶菌(Schizphylhls commne Fr.),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菌在受害枝干的病部产生子实体或担孢子,条件适宜时,孢子成熟借风雨传播飞散,经锯口、伤口侵入,侵入后在木质部内扩展引起木质部腐朽。修剪等造成的大伤口、虫伤、冻伤、日灼伤或生长不良的枝干均有利于发病。衰弱树、老龄树受害严重。

防治方法

桃木腐病为害枝干

(1)加强果园管理。发现病死及衰弱的老树,应及早挖除烧毁。采用配方施肥,恢复树势,增强树体抗病力。

(2)削掉病部病菌子实体、集中烧毁。

(3)减少树体各种伤口,如桃红颈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造成的伤口。对锯口可涂硫酸铜消毒后,再涂波尔多浆或煤焦油、愈合剂等保护,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

灰色膏药病

灰色膏药病为害枝干

症  状 本病病菌在树皮表面产生膏药状的菌膜,颜色灰色。

病  原 本病病原Septobasidium pedicellatum,属木耳目、隔担子耳科、隔担子耳属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以菌丝在病枝树皮上越冬。翌年春夏季,温湿度适宜时,菌丝继续蔓延形成子实层,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在树皮表面形成新的菌膜。该病发生与果园湿度有密切关系,田间湿度大、多雨、多雾、多露,果园密闭,病害发生重。

防治方法

(1)清园。发现菌膜产生要及时刮除。

(2)控制介壳虫等害虫。

(3)药剂防治。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

生长期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可喷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等。

桃非侵染性流胶病

症  状 本病又称生理性流胶病。主要为害主干和主枝丫杈处,小枝条、果实也可被害。主干和主枝受害,初期病部稍肿胀,早春树液开始流动时,日平均气温15 ℃左右时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第1次发病高峰,8~9月为第2次发病高峰。以后随气温下降,逐渐减轻至停止。从病部流出半透明状黄色树胶,尤其雨后流胶现象更为严重。流出的树胶与空气接触,变为红褐色,呈胶冻状,干燥后变为红褐色至茶褐色的坚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腐烂,导致树势衰弱,叶片变黄变小,严重时枝干或全株枯死。果实发病时,由果核内分泌出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硬化,严重时龟裂,不能生长发育,失去食用价值。

桃非浸染性流胶病主枝上产生大量流胶

桃非浸染性流胶病主干受害状

病 因 由于霜害、冻害、雹害、虫害及机械伤害造成伤口,均可引起流胶病。栽培管理不当、修剪过重、结果过多、栽植过深、土壤黏重等引起树体生理失调,也会导致流胶病的发生。一般在雨季,特别是长期干旱后偶降暴雨,流胶病发生严重。大树比小树发病重。椿象、吉丁虫、介壳虫严重,流胶也重。沙壤土栽培,流胶病发生少,黏壤土和肥沃土栽培,流胶病易发生。

桃非浸染性流胶病枝干上产生流胶

防治方法

(1)冬春季做好防冻工作,是防治生理性流胶的重要措施,可采用树干涂白,覆盖保温材料等措施,在日灼严重地区,预防树干被灼伤。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氮肥,提倡果园种植绿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改良排灌条件,调节土壤酸碱度。合理修剪,减少枝干伤口。

(3)于花后和新梢生长期各喷一次比久溶液,浓度为2 000~3 000毫克/千克,抑制桃树生长,或喷0.01%~0.1%矮壮素,以促进枝条早成熟,提高抗性水平。

(4)预防病虫伤口,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天牛、吉丁虫等害虫。

(5)药剂防治。早春发芽前将流胶部位病组织刮除后,涂抹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再用铅油或煤焦油保护。还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5 000~6 000倍液喷雾。

四、根部病害

桃根朽病

症  状 本病在树上发病时,表现为局部枝条或全株叶片变小变薄,色淡,叶片从上而下逐渐黄化,脱落, 新梢短,果多,果小,味差。

本病在根部发病时,主要为害主、侧根和根颈部。发病初期,病部表面呈水浸状紫褐色病斑,软而肿胀,随后流出褐色黏液;病情严重时, 病皮黑褐色,稍带光泽,在皮层和木质部之间有明显的白色扇形菌丝层或菌索,致病根木质部腐烂,新鲜病皮在夜间可发出浅蓝色荧光。后期多雨季节,病部可长出成束的蘑菇(病菌的子实体),病根发出很浓的腥味。

病  原 本病病原为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索及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长期腐生。菌索与健根相接触后,即可分泌胶质液而黏附,然后再产生小分枝,借助酶解和机械力量直接侵入根内。病菌还可分泌毒素杀死寄主细胞,菌索迅速生长穿透皮层组织,使大块皮层细胞死亡。病菌也可以通过射线侵入木质部,往往在其内形成许多黑线,然后又蔓延到主根及其他侧根。一般在3~4月和8~9月为发生盛期。

果园长期积水、土壤板结等导致根部通气不畅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此外,不合理施肥,如施肥位置不当,配比不合理,距离主干太近,稀粪随大水冲灌,都会使土壤透气性变差,根系呼吸衰弱而导致发病。此外,不合理的农事操作也会导致伤根从而促进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地下水位高的果园,应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注意改良土壤,增施肥料,种植绿肥。

(2)开沟隔离。在病株或病区周围挖1米以上的深沟进行封锁。

(3)病树治疗。经常检查果园,发现病根刮治后消毒,常用消毒剂有1%~2%硫酸铜溶液、5~10波美度石硫合剂、50%多菌灵500倍液等,最后用拌有福美双的药土覆盖。

(4)药剂灌根。在早春、夏末、中秋及果树休眠期,以树干为中心,开挖3~5条辐射沟进行药剂灌根,然后再覆或换新土。

桃白纹羽病

症  状 地上部分在发病初期表现生长较弱,但外观与健康树无异。待根系大部分受害后表现树势衰弱、叶片萎蔫变黄,早期脱落。枯死前一年病株常结果过多。

地下部发病时,开始时细根霉烂,以后扩大到侧根和主根。发病时根表皮上长出水浸状褐色病斑,外表覆有白色羽绒状物, 后呈灰色,皮层内有时可见黑色细小的菌核。当土壤潮湿时,菌丝体可蔓延到地表,呈白色蛛网状。病根皮层极易剥落。由于根系腐烂,极易把病株从土中拔出。感病植株有的很快死亡,有的在年内慢慢枯死,也有的要到第二年才枯死,但苗木发病后几周内即枯死。

桃白纹羽病

病  原 本病病原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Hartig) Berlese],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等随病根在土壤中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由菌核或菌索长出营养菌丝,靠病、健根的接触侵染细根,被害细根腐朽以至消失,后逐渐扩展到侧根、主根。该病也可以侵染苗木,并通过苗木调运做远距离传播。该病3月中旬至10月下旬都能发生为害,其中5~7月温度高、湿度大、雨量多,有利于病害流行。

由于病菌可侵染多种寄主,以老果园改建的新果园发病较重。果园管理不当造成的机械损伤和虫伤,特别是根颈处有机械伤口,可加重病害的发生。此外,土壤板结、排水不良、湿度过大、土壤瘠薄、树势衰弱等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选栽无病苗木。起苗和调运时,应严格检验,剔除病苗,建园时选栽无病壮苗。

(2)苗木消毒。可用10%的硫酸铜溶液,或20%的石灰水,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渍1小时后再栽植。也可用47 ℃的温水浸渍40分钟,或用45 ℃的温水浸渍1小时消毒。

(3)加强果园管理。注意排除积水。合理施肥,氮、磷、钾肥要按适当比例施用,尤其应注意不偏施氮肥,要适当增施钾肥用量;合理修剪,加强对其他病虫害的防治等。

(4)挖沟隔离。在病株或病区外围挖1米以上的深沟进行封锁。

(5)苗圃轮作。重病苗圃应休闲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5~6年,然后才能继续育苗。

(6)挖除病株。对病死树及将要枯死树,应尽早连根挖除,带出园外处理或烧毁。病穴用高浓度氨水或尿素水消毒,待氨水气体挥发后再定植苗木。

桃紫纹羽病

症  状

(1)树上部发病:发病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以后,随根部病情发展,枝叶逐渐退黄,生长缓慢,树势衰退。病情亢进时,枝梢顶端开始枯死,终至全株死亡。病情严重的植株遇久雨转晴时,常出现叶片突然萎垂;苗木受害,则植株很快就会枯死。

(2)根部发病:开始时细根霉烂,以后扩大到侧根和主根。被害根的表面初期产生紫红色丝网状物,并集结成中央致密、外面疏松的菌索。菌索在根表面蔓延,继而产生菌核。根部的皮部与木质部容易脱离。

病  原 本病病原桑卷担子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营养菌丝在病根外表集结成菌丝膜及根状菌索,紫红色。菌丝膜外层着生担子和担孢子。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带菌土壤中越冬,菌核和菌索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可在土中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由菌核或根状菌索上长出菌丝,遇到寄主的根时即侵入为害。一般病菌先侵入新根的柔软组织,导致细根软化、腐朽以至消失,以后逐渐延到粗根。病、健根接触也可传染,此外,灌溉水和农具等也能传病。病菌有时虽有孢子产生,但孢子寿命短,传病作用不大。病害发生盛期多在7~9月。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湿、土质黏重、偏酸性的果园易发病。带病刺槐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靠近带病刺槐的桃树易发病。生产上栽培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果园易发病,尤其夏秋季进入高温多雨季节后,生长势弱的桃树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建园防病。不在林迹地建果园,果园不要用刺槐作防风林。

(2)新栽苗木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苯菌灵1 000倍液浸渍10分钟后栽植。

(3)及时检查治疗。对地上部表现生长不良的果树,秋季应扒土晾根,并刮除病部和涂药。对病株周围土壤用50%福美双每株0.2千克,配制成1∶(500~1 000)的药土,均匀撒施病株周围土中,或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对病重树尽早挖除,收集病残根烧毁。

桃白绢病

症  状 发病部位主要在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以距地表5~10厘米处最多。发病初期,根颈表面形成白色丝状物,表皮呈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来根颈全部覆盖着如丝绢状的白色层状物。在潮湿的条件下,它们能蔓延至病部周围的地面,当病部进一步发展时,根颈部的皮层腐烂,有酒糟味,并溢出褐色汁液。后期在病部或附近的地表裂缝中长出许多棕褐色或茶褐色油菜籽状的核状物。病株地上部的症状表现是叶片变小发黄,枝条节间缩短,结果多而小。茎基部皮层腐烂,病斑环绕树干后,在夏季会突然全株枯死。

病  原 本病病原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本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根颈部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从土壤里的根状菌索或菌核上长出营养菌丝,通过伤口侵害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造成根颈部的皮层及木质部腐烂。菌核是白绢病菌传播的主要形态,它可以通过灌溉水、农事操作及苗木移栽传播。病菌也通过病、健根接触传染。该病多在雨季发生,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或定植过深、培土过厚,或耕作不慎伤害根部引致伤口及死组织的,发病都较重。

防治方法

(1)育苗建园。白绢病寄主范围广泛,应避免在种过感病植物的地块育苗或建园。

(2)选用无病苗木。调运苗木时,严格进行检查,剔除病苗,并对健康苗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药剂可选用2%石灰乳或0.5%硫酸铜溶液浸渍1小时,水洗后再栽植。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50%或80%多菌灵800~1 000倍液浸20~30分钟栽植。还可以采用在45 ℃温水中浸苗20~30分钟消毒。

(3)树下种草。在地下种植三叶草、毛叶苕子等绿肥,防止地面高温灼伤根颈部,以减少发病。

(4)增施有机肥料,使果树根系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力。

(5)做好果园的开沟排水工作,以抑制病菌的生长蔓延。

(6)春秋季扒土晾根。树体地上部分出现症状后,将树干基部主根附近土扒开晾晒,可抑制病害的发展。晾根时间从早春3月开始到秋天落叶为止均可进行,雨季来临前可填平树穴以防发生不良影响。晾根时还应注意在穴的四周筑土埂,以防水流入穴内。

(7)病树治疗。用刀将根颈部病斑彻底刮除,并用抗菌剂401的50倍液或1%硫酸铜溶液消毒伤口,再外涂波尔多液等保护剂,然后覆盖新土。

(8)挖沟隔离。在病株外围开挖1米深隔离沟,封锁病区。

(9)生物防治。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二级菌种粉剂1千克,拌消过毒的麸皮50千克,每株施2千克。

桃圆斑根腐病

桃圆斑根腐病树皮及木质部变色

症  状 在开春果树根部开始萌动后,该病即可在根部为害,但地上部分的症状要到果树萌芽后表现才较为明显。病株地上部分根据症状分为以下几种:

(1)萎蔫型:在萌芽后整株或部分枝条生长衰弱,叶簇萎蔫,叶片向上卷缩,形小而色浅,新梢抽生困难,有的甚至花蕾皱缩不能开放。枝条失水,严重时皮层皱缩。

(2)青干型:病株叶片骤然失水青干,多数是从叶缘向内发展,早春气温较高时常沿主脉向外扩展,在青干处有红褐色晕带。

(3)叶缘焦枯型:病株叶片的尖端或边缘发生枯焦,而中间部分正常。

(4)枝枯型: 枝条干枯,皮层坏死下陷,易剥离。

地下部症状:先是须根、细根变褐坏死,依次向支根、大根蔓延,环绕坏死的小根,在较大的根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随着病斑进一步扩大融合,病根皮层腐烂变黑死亡。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病斑的四周也可能形成愈伤组织和再生新根,以致病、健组织交错,表面凹凸不平。病害由小根到大根逐渐向上发展,直至根系腐烂,植株死亡。

病  原 本病病原分别为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孢菌(F. solani)和弯角镰孢菌(F. camptoceras),均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均为土壤习居菌或半习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同时也可寄生于寄主植物上。当桃树根系生长衰弱时,病菌侵入根部发病。因此,导致根系生长衰弱的各种因素,都是诱发该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如长期干旱缺肥、长期积水、土壤板结、通气不良、土壤盐害等都会导致该病发生。

桃圆斑根腐病

桃圆斑根腐病叶片青干

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苗木,搞好苗木消毒。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增施有机肥料,提倡种植绿肥。改善果园排灌设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合理修剪,调节树体结果量,控制大小年。生长季节及时中耕锄草和保墒。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或盐碱化,有条件的果园可进行深翻。

(3)药剂灌根。每年桃树萌芽和夏末进行两次,以根颈为中心,开挖3~5条放射状沟,深70厘米,宽30~45厘米,长到树冠外围。灌根有效的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3%戊唑醇2 000~3 000倍液。

(4)病树处理。于春秋季扒土晾根,可晾至大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晾根期间避免树穴内灌水或雨淋,晾7~10天,刮除病斑后用波尔多浆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43%戊唑醇3 0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灌根,也可在伤口处涂抹50%多菌灵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43%戊唑醇2 000倍液等。

桃根瘤病

症  状 在根部、根颈部或枝干伤口处生大小不一的肿瘤,初为乳白色或稍带红色,球形至扁球形,光滑柔软,后变不规则形,木质化、坚硬肿瘤,颜色为褐色至深褐色,表面粗糙且凹凸不平。地上部分表现长势弱,叶片黄化,果少质劣现象。

病  原 本病病原根瘤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发病规律 根瘤细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该菌主要在土壤中和病瘤组织的皮层内存活,一般在病根残体上存活2~3年,细菌单独在土壤中存活1年,随病残体分解而死亡。病菌主要靠雨水及灌溉水传播,嫁接工具、机具、地下害虫等亦能传播。带菌苗木或接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从虫伤、机械损伤等伤口侵入。潜育期几周至一年以上。pH值6.2~8.0时,病菌保持致病力,pH值大于7的碱性土壤更利于发病。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土壤较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发病重,根部伤口越多,发病越重,一般劈接法比芽接法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发现病苗及时处理。

(2)苗木消毒,可用0.1%高锰酸钾或1%硫酸铜溶液将苗木浸泡1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或用1%~2%农用链霉素100倍液浸根20~30分钟,然后栽植。

(3)选择未感染根瘤病的地区育苗。

(4)嫁接桃树时从良种母树的较高部位采取接穗,并用芽接法嫁接,尽量不用劈接法嫁接。嫁接工具用75%乙醇浸泡消毒。

(5)注意防寒防冻,田间作业避免苗木产生各种伤口。

(6)病树处理。在发病初期可用利刃将尚未破裂的病瘤割除,伤口用1%硫酸铜、80%抗菌剂402乳油50倍液等涂抹消毒,再涂波尔多液保护;也可在伤口处贴吸足根瘤灵30倍液的药棉,病株周围的土壤可用抗菌剂402的2 000倍液灌注消毒。

桃根瘤病嫁接口部位发病

桃根瘤病根颈部位形成根瘤

桃根瘤病根部产生根瘤

桃根瘤病地上部叶片失绿黄化

桃根结线虫

症  状 本病在根上产生较小,白色至黄白色的虫瘿,以后虫瘿膨大,呈节结状,黄褐色,表面粗糙。病株长势差,枝条细弱,叶片退绿黄化,花少且小。

病  原 本病病原有2种: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et White,称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 Treub,称爪哇根结线虫。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以卵或2龄幼虫在寄主根部或土壤中越冬。翌年2龄幼虫由寄主根端的伸长区侵入根内于生长锥内定居不动,并不断分泌刺激物,使细胞壁溶解,相邻细胞内含物合并,细胞核连续分裂。形成巨型细胞,形成典型根瘤。虫体也随着开始膨大,经第4次脱皮后发育成为雌性成虫,并抱卵继续繁衍。地势高而干燥、结构疏松、含盐量低而呈中性反应的沙质土壤易发病,土壤温度高发病重。连作地发病重,连作期限愈长,为害愈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不提倡从疫区调运苗木。

(2)施鸡粪、棉子饼等腐熟有机肥对线虫发生有较强抑制作用。

(3)清理果园。秋冬季及时清扫落叶和杂草,未腐熟好的树叶、草肥对线虫发生有促进作用。

(4)选用抗病砧木。甘肃桃1号对南方根线虫免疫,是良好的砧木。山桃、阿克拉娃、筑波2号等高抗,可在生产上直接利用。

(5)化学防治。春季用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顺树行或在树冠外围挖环状沟灌药,然后用地膜覆盖;或用3%米乐尔颗粒剂60千克/公顷沟施,覆土后灌水。也可以对苗木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灌根,每株苗木250~500毫升,效果良好。

(6)采用淤灌或水旱轮作可以有效地防治该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