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梨树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一、梨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一)果实病害
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为害叶片
受梨黑星病为害的叶片
症 状:本病从落花期到果实近成熟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鳞片、叶片、叶柄、叶痕、新梢、花器、果实等梨树地上部所有绿色幼嫩组织。
叶片染病,开始在叶片正面产生多角形或近圆形的褪绿色黄斑,叶片背面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随后病部出现黑色霉层。严重时,许多病斑相连,致整个叶片背面长满黑色霉层,造成叶片大量早落。叶柄、叶片中脉、小叶脉上病斑呈长条形或长椭圆形凹陷,湿度大时也有明显的黑色霉层产生。
花序染病,花萼、花梗基部产生黑色霉斑。叶簇基部染病,致花序、叶簇萎蔫枯死。
新梢染病,病斑多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淡黄色,病斑逐渐凹陷,并长出黑色霉层,后期病部皮层开裂呈疮痂状,严重时枝条枯死。
受梨黑星病为害的小叶脉
受梨黑星病为害的叶主脉及小叶脉的叶
幼果染病,果面上开始出现黄色小点,扩大后为圆形凹陷病斑,并长出黑色霉层,病斑变硬,龟裂,最后病部木质化致果实畸形或早落。
大果染病,初生淡黄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后,病部木栓化,稍凹陷,形成多个疮痂状凹斑,常发生龟裂,上生黑色霉层,有些病斑呈放射状黑色星点或长成青疔。后期病部常被其他腐生菌感染,可致果实腐烂。采收前受害,果面出现淡黄色病斑,边缘不整齐,若遇短期高温多雨,也能产生黑色霉层。
梨黑星病为害幼果
梨黑星病为害近成熟果实
梨黑星病在树上发病状
病 原:由同一属的两种真菌引起。一种为Venturia nashicola Tanaka et Yamamoto,称纳雪黑星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主要为害中国梨和日本梨等;另一种为Venturia pirina Aderh,称梨黑星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主要为害西洋梨,两种在形态和致病性方面均有差异。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病叶、病果和枝条上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团及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春季残存和新生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即可侵染树体各部位。感病品种的新梢先发病,作为重要的再侵染中心扩及叶片、花序基部。梨花期以后,嫩叶、病梢及果实即发病,直至梨果采收。病害的潜育期随侵染时期的不同有所变化,春季一般为20~25天,夏季为14~20天。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0℃,最佳温度为22~23℃,入侵的最低日平均温度为8~10℃,适宜流行的温度为11~20℃。孢子入侵要有一次5毫米左右的降水或连续5小时以上的阴雨天。
黑星病的发病时期较长,其中6~8月为发病盛期。春雨早且偏多、夏季多雨,早期病害就重;中、后期连续大雾、多露、连续阴雨有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1)选择抗黑星病的优良品种。在重病地区或多雨地区,可选用早酥梨、黄金梨或红梨等抗性较强的品种种植。
(2)清园:仔细清除果园落叶并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3)加强栽培管理。生长季节及时清除树下杂草,降低果园湿度。提倡使用有机肥,适当使用化肥,多施磷、钾、钙肥,控制氮肥。行间忌种高秆作物或其他根系发达易与梨树争夺养分的作物;合理修剪,利于果园通风透光,减少果园湿度。
(4)药剂防治。休眠期喷铲除剂。药剂种类有: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代森铵水剂500~1 000倍液。
生长期药剂防治。于幼果期开始,视当地降雨情况,一般间隔10~15天喷药1次,直到8月中下旬。药剂可选用16%氟硅唑水乳剂2 000~3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12.5%烯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250克/升己唑醇悬浮剂5 000~8 000倍液,12.5%腈菌唑水乳剂2 000~3 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 000~7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等,并提倡不同类型的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
梨轮纹病
梨轮纹病为害枝干后在树皮上产生病瘤
梨轮纹病又称粗皮病。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
枝干染病,通常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褐色扁椭圆形突起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为近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隆起呈瘤状,质地坚硬,常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以后,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缝,周围逐渐翘起,若多个病斑相连导致树皮十分粗糙,称为粗皮病。
梨轮纹病枝干病瘤后期塌陷,边缘开裂
梨轮纹病塌陷病瘤内部开裂
梨轮纹病病瘤上布满黑色小点
果实染病,多在近成熟和贮藏期发病,初期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浅褐色至红褐色圆形病斑,有的具有明显轮纹,扩大后病部组织软腐,但果形不变,无苦味,病果几天可全部腐烂,并溢出茶褐色黏液,最后烂果干缩成黑色僵果。
梨轮纹病果实发病后产生浅褐色轮纹病斑
梨轮纹病有时病斑色深
病 原:有性阶段为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f.sp.piricola (Nose) Kogonezawa et Sukuma称贝氏葡萄座腔菌梨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异名:Physalos pora piricola Nose称梨生囊孢壳菌。无性阶段为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称轮纹大茎点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在枝干上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越冬,翌年春季至秋末从分生孢子器顶端溢出丝状分生孢子角,内含大量分生孢子。病菌也可以从子囊壳中释放子囊孢子作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主要借雨水传播,从皮孔侵入。被侵染果实不立即发病,而是待果实近成熟期、成熟期或贮运期发病。发病后病斑扩展速度很快,几天内可造成全果腐烂。梨树轮纹病菌分生孢子释放期长,病菌侵染时期也长,果实发病时期也很长,为该病的特点。
病害发生、流行与气候关系最为密切,多雨、多雾、多露等温暖、高湿地区发病重,气候干燥、冷凉地区发病轻。
防治方法:
(1)新建梨园注意从无病区选购苗木。
(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梨园土肥水管理,提倡多施有机肥,降低化肥用量,特别注意不要偏施氮肥。合理修剪,疏花、疏果。
(3)清除越冬菌源。
(4)病斑刮治:发芽前彻底刮除梨树或临近梨园苹果枝干上的轮纹病斑,然后涂抹铲除剂,5%菌毒清水剂50倍液、35%丙环多悬浮剂400~600倍液等。
(5)生长季节继续刮除病瘤。刮后可用5%菌毒清水剂5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或35%丙环多悬浮剂400~600倍液涂抹病部。
(6)剪除枯死枝。
(7)果实套袋:疏果后先喷一次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倍液的混合液,待药液干后套袋。
(8)药剂防治。
发芽前喷铲除剂。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若先刮老皮和病斑后再喷药较好。
生长期喷药保护,从幼果期开始至果实近成熟期前,每间隔10~15天喷药1次,一般采收前半个月结束。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4 000~6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等,喷药后遇雨视降雨情况及时补喷药剂。
(9)低温贮藏。准备贮运的果品,要严格剔除病果、次果、伤果后,置0~5℃低温下贮存。
梨炭疽病
梨炭疽病又称苦腐病。
梨炭疽病病果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为害枝条。
果实染病,多在生长中后期发病。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呈水渍状浅褐色小斑,逐渐扩大后病斑下陷,颜色稍微加深。后期病部表皮下产生许多隆起的小粒点,为病菌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有时排列成轮纹状,在温暖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涌出粉红色黏质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团。剖果观察,病斑呈漏斗状深入果心。果肉味苦,最后整个果实腐烂或干缩为黑色僵果。
枝梢染病,多在枯枝或生长衰弱的枝条上,初为小型深褐色圆斑,后扩展为长条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部凹陷或干缩,导致皮层、木质部变为深褐色或枯死。
病 原:有性阶段为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称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病果、果台、僵果及枝条上越冬。翌年早春遇雨,则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萌发后产生芽管直接穿过表皮或通过皮孔、伤口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再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通过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发病期主要在果实近成熟、成熟期以及采收以后。病害具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条件、树势及品种有关。高温、高湿,特别是雨后高温利于病害流行,所以降雨多而早的地区和年份发病重。冷凉、干燥地区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1)病情严重地区,栽植抗病品种。
(2)铲除病源:去除病僵果、病果台,剪除干枯枝、病虫枝,刮除病皮,摘除未形成分生孢子盘的初发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
(3)加强栽培管理: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强树势,雨季及时排水,合理修剪,及时中耕除草。
(4)药剂防治:
梨树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4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以铲除菌源。
落花后,每隔半月喷药1次,药剂可选用25%咪鲜胺乳油800~1 000倍液、25%溴菌腈乳油400~5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4%嘧啶核苷酸类抗生素水剂400倍液等。
(5)果实套袋。
(6)加强贮藏期管理。注意控制库内温度,0~5℃低温贮藏可抑制病害发生。
梨黑斑病
症 状:梨黑斑病主要侵染果实,并造成裂果;也可侵染叶片和新梢,严重发生时会导致早期落叶。
叶片染病,幼嫩的叶片上最早发病,开始时产生针头状黑褐色小斑,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中央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黑褐色,有时微显紫褐色轮纹,潮湿时产生黑霉。许多病斑愈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导致叶片枯焦、畸形、早落。
幼果染病,最初斑点与幼叶相似,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椭圆形小黑斑,略凹陷,表面也遍生黑霉,果实膨大时,果面龟裂,可深达果心,裂缝内也生很多黑霉,病果往往早落。
大果染病,前期症状与幼果相似,但病斑较大,后期果实腐烂脱落。在重病果上常有数个病斑合并成大病斑,乃至全果变成黑色,表面密生黑霉, 病果味苦。
梨黑斑病病果
梨黑斑病病果剖面
新梢染病,早期病斑椭圆形,黑色,稍凹陷。以后扩大为长椭圆形,凹陷加深,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缝。
病 原: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称菊池链格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被害枝梢、病芽、病果梗及落于地面的病叶、病果上越冬。翌年早春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经气孔、皮孔侵入引起初侵染或直接侵入。30天以上叶龄的老叶不再侵染。病菌孢子也可通过伤口侵染成熟果实,再从病斑上多次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北方梨区5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8月盛发。
病害潜育期的长短受叶龄影响,一般嫩叶在湿度适合的条件下接种后一天即出现病斑,在成熟叶片上的潜育期较长;一般展叶1个月以上的老熟叶片不受感染。
病害发生、流行与气候、树势、品种、栽培条件有关。一般24~28℃,连续阴雨有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气温30℃以上并连续晴天则病害停止蔓延。树势强弱、树龄大小与发病关系也很密切,如二十世纪品种,树龄在10年以内、树势健壮的发病较轻;而树龄在10年以上,树势衰弱的发病较严重。
品种间发病程度有显著差异。一般日本梨系统的品种易感病,中国梨系统品种较抗病。砂梨、雪花梨易感病,引起早期落叶。十世纪品种王冠、博多青、黄金、金水酥。
此外,果园肥料不足,缺少有机质或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修剪整枝不合理,植株过密,通风透光差,结果量过大,虫害重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如菊水、德胜香梨、金水1号、黄蜜、晚三吉、铁头等较抗病品种,重病地区避免发展二十世纪、王冠、博多青等感病品种。
(2)搞好果园卫生。发芽前及时剪除病梢,清除果园内病叶和病僵果。
(3)加强栽培管理。果园内间作绿肥,增施有机肥,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合理修剪维持冠内株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对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应做好开沟排水工作。
(4)果实套袋。
(5)适时喷药。发芽前喷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
(6)花后根据降雨和其他病害的防治,每间隔15天左右喷1次杀菌剂保护果实。药剂可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5 000~6 000倍液或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
梨疫腐病
症 状:果实染病,产生颜色深浅不一、边缘不明显的水渍状病斑,严重时扩展至全果,果肉变褐变软,高湿度下产生白色稀疏絮状菌丝体。
幼树染病,发生于幼树枝干基部,枝干病斑初期暗绿色,后变为黑褐色腐烂,病部干缩凹陷,后期病斑若围绕枝干一周时,常造成病部以上死亡。
成龄梨根颈部染病,树皮呈黑褐色水渍状腐烂,树皮内呈红褐色至黑褐色,质地较硬,有的烂到木质部,后期失水干缩下陷,病、健交界处龟裂,严重时整株枯死。
病 原:由几种疫霉如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ert et Cohn)Schrot.恶疫霉等引起,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发病枝干皮层内越冬,翌年春季开始活动侵染梨树枝干。病菌是土壤习居菌,土壤中病菌随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侵染地下根根颈部。病菌具潜伏侵染特性,潜伏期数月至两年不等。以6~9月为发病高峰期。
地势低洼,园土黏重,大水漫灌,阴雨连绵,地面潮湿,果园湿度大易发病。气温12~18℃适于发病。
定植过深,嫁接口被埋或接近地面发病重。
品种或砧木间存在抗性的差异,如西洋梨、大山梨、杜梨、木梨抗病;白梨感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苗木,严禁栽植带病苗木。
(2)高位嫁接与桥接。培育易感品种苗木时,利用二至三年生大山梨、杜梨、木梨作砧木苗,在距离地面30厘米处嫁接或直接采用上述多年生大山梨、杜梨、木梨苗建园,成活后高接栽培品种。对重病树,可用杜梨、木梨桥接或脚接于病斑上下健康组织。
(3)水分管理。灌水时避免大水漫灌,并远离主干基部。雨季及时排水,严防梨园长期积水。
(4)树冠下覆盖地膜,适当提高结果部位。
(5)病斑刮治与预防。根茎部发病可于春季扒土晾晒并刮治消毒,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涂抹病部并浇灌根颈部。也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预防。
梨青霉病
梨青霉病病果
症 状:梨青霉病主要为害生长后期、采收及贮运期的果实。
发病初期,果实上病斑近圆形或圆形,浅褐色,扩大后呈软腐状并凹陷,病、健部交界处明显,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以后渐变为青绿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发病后十余天全果即可腐烂,病果有霉味。
病 原:Penicillium expansum (Link.) Thom称扩展青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青霉菌分布很广,病菌可在病果、病残体、土壤内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也可通过病、健果接触传染。由果面伤口或皮孔侵入果内。病菌容易从伤口侵入而致病。温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在25℃下青霉病扩展最快,温度降低后病害受到一定抑制,但病菌较耐低温,在0℃下病斑也能缓慢扩展,在长期贮藏中可陆续导致果实腐烂,尤其在自然贮藏条件下,以贮藏前期(贮藏第一个月)温度较高或贮藏后期(贮藏4~5个月后)温度处于逐渐上升阶段,发病较多。
防治方法:
(1)采收、分级包装及贮运过程中,尽可能防止机械伤口。
(2)在贮藏中及时剔除病伤果,防止传染。
(3)在果实贮藏前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药液干后贮藏。入库前用0.5%~1%过碳酸钠处理果实,时间不超过5分钟,处理后再贮藏。
(4)贮藏库消毒。对贮藏窖应采用严格消毒措施,方法是用硫黄粉2~2.5千克/100 米3掺适量锯末,点燃后封闭48小时。也可用1%~2%福尔马林或4%漂白粉水溶液喷布熏蒸后密闭2~3天,然后充分通风启用。
(5)贮藏期管理。贮藏前期和后期及时通风降温,低温贮藏。贮藏期不宜太长,最好不超过5个月。
梨柄基腐病
症 状:从果柄基部开始腐烂发病。分三种类型:
(1)水烂型。开始在果柄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溃烂斑,很快使全果腐烂。
(2)褐腐型。从果柄基部开始产生褐色溃烂病斑,向果面扩展,烂果速度较水烂型慢。
(3)黑腐型。从果柄基部开始产生黑色腐烂病斑,向果面扩展,烂果速度较褐腐型慢。以上三种类型通常混合发生。
病 原:主要由交链孢菌、小穴壳菌、束梗孢菌等真菌复合侵染,造成果实发病。
发病规律:三种病菌分布广泛,病菌可在病枝、病果等寄主组织或病残组织上越冬,通过采收及采后贮运时造成果柄伤口或喷药不当等伤害果实被侵染。随后一些腐生性较强的霉菌,如根霉菌腐生,加速果实腐烂。贮藏期果柄失水干枯往往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采收和采后尽量不摇动果柄,防止伤口感染。
(2)贮藏时湿度保持在90%~95%,防止果柄干燥枯死。
(3)采后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洗果。
(4)田间喷药时注意合理用药,不随意加大喷药浓度或多种药剂不合理混用。
梨毛霉软腐病
梨毛霉软腐病又称毛霉烂果病。
症 状:本病多于梗洼或萼底及表皮的伤口处发病,发病时病部呈水渍状,浅褐色,果肉组织软化,最后导致全果腐烂。
病 原:Mucor piriformis Fischer称梨形毛霉菌,属接合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梨形毛霉菌的孢囊孢子大部分习居在2厘米的土层中或落果等有机物中。果实采收后1~2个月菌源数量剧增,以后或进入冬季则明显减少,落果与带菌土壤接触,或通过昆虫、鸟及动物携带病菌、雨水溅射进行传播,空气不能传染,此外,病菌可随病果转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
(1)落果宜单独存放,不要与采摘的健果放在一起。
(2)不要在湿度大或阴雨天采摘果实,以减少传染。
(3)用纸单果包装,以减少二次侵染。
(4)贮藏期控制在低氧条件下(1%O2),低温贮藏发病轻。
(5)必要时可用杀菌剂处理。
梨红粉病
症 状:梨红粉病又称红腐病,主要为害果实。贮藏期较田间发病重,是一种贮藏期病害。发病初期,产生近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或黑色的凹陷病斑,直径1~10毫米,后扩展可达数厘米,果实变褐、软化,很快引起果腐,果味苦。最后病部先长出白色绒毛状霉,后出现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梨红粉病病果
病 原: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称粉红聚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该菌是一种腐生菌或弱寄生菌,病菌分布很广。在梨园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病僵果中越冬。可借气流传播,也可在选果、包装和贮藏时通过接触传染,多雨、高温、高湿条件以及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高温、高湿也有利于发病。一般在20~25℃时发病快,低温对病菌发生不利。
防治方法:
(1)在梨树近成熟期,可喷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预防采前和贮藏期发病。
(2)在采收、分级包装、搬运过程中尽可能防止碰伤、挤伤果实。(3)包装房和贮藏窖、包装材料消毒。
(4)入窖时剔除伤果,贮藏期及时去除病果。
(5)注意控制好贮藏温度,有条件的可采用气调贮藏法。
梨煤污病
症 状:煤污菌主要寄生在梨的果实或枝条上,有时也侵害叶片。
果实染病,在果面上附着一层棕褐色或深褐色霉状物,逐渐扩展连成大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其上生0.1~0.5毫米的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污染果面。
梨煤污病病果初期
梨煤污病病果后期
新梢染病,也产生黑灰色霉状物。病斑一般用手擦不掉。
病 原:Gloeodes pomigina (Schw) Colby称仁果黏壳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适温20~25℃,低于15℃或高于30℃生长缓慢,萌发率低或不能萌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煤污病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在枝条及落叶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到梨木虱、蚜虫、介壳虫等昆虫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上或植物自生分泌物上发育,高温、多雨寡照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因此一般在6~8月雨水较为集中的季节,病害发生严重,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期。果园管理粗放,树枝徒长,树冠茂密郁闭,果园地势低洼,通风透光不良,蚜虫、梨木虱、介壳虫等害虫发生多,均加重病害发生。此外,梨主栽品种抗性不同,砀山酥梨发病最重,宝珠梨发病轻,富源黄梨则几乎不感病。
防治方法:
(1)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多施有机肥及饼肥,少施氮肥,以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清除菌源。结合修剪,剪除病枝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
(3)生长期间修剪,尽量使树膛开张,疏掉徒长枝,改善膛内通风透光条件。
(4)加强果园排水,挖好排水沟,防止果园积水,降低湿度。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代森铵水剂800~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等,以上药剂10天左右喷1次,交替使用,共喷2~3次。
(6)及时喷吡虫啉、阿维菌素等杀虫剂防治蚜虫、梨木虱等害虫。
(7)果实套袋。
梨褐腐病
梨褐腐病又称菌核病。
症 状:本病是仁果类生长后期和贮藏期发生的重要病害,该病主要为害近成熟果实。
果实发病初期,在梨表面产生淡褐色圆形水渍状软腐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后,病斑中央长出灰白色至褐色绒状霉层,呈同心轮纹状排列,上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病组织软腐,略具韧性,在高湿条件下病害扩展很快,树上多数病果落地后,1周左右几乎全果腐烂,少数残留在树上的病果失水干缩成僵果。贮藏期,病果有特殊的蓝黑色斑块。
病 原:有性阶段为Monilinia fructigena,称果生链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真菌,无性阶段为Monilia fructigena,称仁果褐腐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梗孢属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果或僵果上越冬,翌年春季,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伤口或皮孔侵入果实,潜育期为5~10天。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病害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在高温、高湿及挤压条件下,易造成大量伤口,病害蔓延迅速。褐腐病菌在0~35℃均可扩展,最适发病温度为25℃,因此该菌不论在生长季或贮藏期都能为害。高温对病菌生长、繁殖有利,湿度大易使果实组织充水,利于发病。不同品种对褐腐病抗性不同,香麻梨、黄皮梨较抗病,金川雪梨、明月梨较感病。果园管理差,水分供应失调,虫害严重,采摘时不注意造成机械伤多,均利于褐腐病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秋末采果后耕翻土壤,清除病果,生长季节随时采摘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
(2)适时采收,减少伤口,防止贮藏期发病。
(3)药剂防治。花前喷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3~5波美度石硫合剂。花后及果实成熟前喷1:3:(200~240)倍式波尔多液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等。
(4)贮藏前严格挑选,去掉各种病果、伤果,分级包装。运输时减少碰伤。
(5)注意控制贮藏期温湿度,一般窖温保持在1~2℃,相对湿度90%。
(6)贮藏果库、果框、果箱等贮果用具要提前准备,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洒消毒,然后用二氧化硫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20~25克硫黄密闭熏48小时;也可用1%~2%福尔马林或4%漂白粉水溶液喷洒后熏蒸2~3天。
(7)果实贮藏前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浸果10分钟,晾干后贮藏。
(二)叶部病害
梨锈病
梨锈病又称赤星病,是梨树重要病害之一。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梨树的叶片、新梢和果实。
叶片染病,叶片正面病斑初为橙黄色,具光泽,外围有黄色晕圈,背面不久长出灰褐色较长的毛状物,后期发病严重时大量落叶。
梨锈病病叶正面
梨锈病病叶背面
梨锈病病叶
梨锈病病叶背面产生须状物
果实染病,病部稍凹陷,失绿变为畸形,早落;新梢、果柄、叶柄病部发生龟裂,易折断。
病 原: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称梨胶锈病菌,属担子菌亚门胶柄锈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欧洲刺柏及龙柏等转主寄主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遇雨形成冬孢子角,在气温为14~15℃时10~20天冬孢子成熟。冬孢子遇雨或高湿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其中4月上旬至中旬为冬孢子萌发高峰。担孢子借风雨传播,直接从梨树嫩叶、新梢和幼果表皮侵入,也可从气孔侵入梨树。从梨树发芽展叶至幼果期,均为感病期。一般展叶1~9天叶龄的梨叶感病最重,展叶13~21天侵染较轻,展叶25天后,一般不再受感染。担孢子侵入6~10天后形成病斑,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性孢子由昆虫传带,进行有性结合,经受精后约25天,在叶背面生成双核菌丝体及锈子器,在锈子器中产生锈孢子,于5月末到7月上旬经气流和风传播到桧柏嫩枝上,萌发侵入皮层组织,由于缺少夏孢子阶段,不能进行重复侵染。
梨锈病发生轻重与转主寄主、气候条件、品种抗性等密切相关。该病菌只有在既有梨树又有桧柏的地方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导致病害。所以梨园周围有没有桧柏,数量多少,就成为该病能否发生的决定条件。梨锈病担孢子寿命不长,传播距离一般是2.5千米,最远也不超过5千米。在桧柏存在的条件下,病害能否发生严重,主要决定于气候因素,若在梨树展叶至幼果期间温暖多雨,尤其是梨芽萌发后30~40天多雨潮湿,冬孢子大量萌发,则梨锈病发生严重;若天气干旱无雨,冬孢子不能萌发,则病菌受到抑制。一般有一次持续2天以上,降水量15毫米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在17~20℃时,就有可能发病和流行。
品种之间也存在抗性的差异。一般中国梨最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病,如慈梨、严州雪梨、二宫白、砀山酥梨等发病较重,鸭梨、三花梨、今村秋、明月梨、大青皮梨、莱阳梨等次之,康德梨、晚三吉、博多青、开桦梨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不从病区引进苗木和接穗。
(2)清除转主寄主。
(3)梨锈病担孢子传播距离一般为1.5~5千米,因此应彻底砍掉果园四周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欧洲刺柏。在梨区进行绿化时,禁止使用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梨园也禁止用桧柏、龙柏营造防风林,或梨园相距桧柏、龙柏树不少于5千米。
(4)控制桧柏发病。
(5)在已有桧柏等转主寄主而又不能砍除的风景区或城市绿化区,在春雨前彻底剪除桧柏上的菌瘿,用2~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2:150倍液波尔多液喷桧柏,减少初侵染源。
(6)控制梨树发病。
(7)梨树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展叶前喷1~2波美度石硫合剂。
(8)梨树展叶至幼果期,相隔10天连续喷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 2~3次。
梨白粉病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叶片。最初在叶背面产生圆形的白色霉层,继续扩展成不规则白色粉状霉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白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外生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生白色霉斑的叶片正面组织初呈黄绿色至黄色不规则病斑,严重时病叶萎缩、变褐枯死或脱落,后期白粉状物上产生黄褐色至黑色小颗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病 原:Phyllactinia pyri(Cast)Homma梨球针壳菌,为子囊菌亚门真菌。
梨白粉病病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黏附于短枝梢上越冬。翌年夏初子囊孢子成熟,孢子借气流、风传播,进行侵染,在病叶上生成分生孢子后可借风雨行多次再侵染,7月开始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
春季温暖干旱,夏季凉爽,秋季晴朗的年份病害易流行。树势衰弱,树冠密闭,通风透光不良,土壤黏重,偏施氮肥或肥料不足,尤其是钾肥不足或管理粗放的果园均有利于发病。茌梨、秋白梨、苹果梨、康德梨发病重,其他品种一般受害较轻。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
(2)在冬季修剪或梨树发芽时,剪除病枝、病芽和病梢,秋、冬季清除落叶并集中烧毁。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疏剪过密枝条,控制灌水,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树体抗病力。
(4)药剂防治。发芽前喷一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死树上的越冬病菌。于花前和花后各喷一次20%三唑酮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等喷2~3次。7月上中旬喷1~2次杀菌剂,如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等。
在苗圃中,幼苗发病初期,可连续喷2~3次45%晶体石硫合剂、30%固体石硫合剂3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等。
梨褐斑病
梨褐斑病又叫梨斑枯病、梨叶斑病。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梨树叶片,从梨叶展开发病开始,整个梨生长季节均可见本病发生为害,直至落叶才停止。叶片染病,出现灰白色大小1~2毫米斑点,病斑扩大呈圆形或扁圆形褐色大斑,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周围深褐色,最外圈黑色,边缘清晰,上面密生黑色小点。发病严重时,许多病斑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导致叶片坏死或变黄提前脱落。
梨褐斑病病叶初期
梨褐斑病病叶中后期
病 原:Mycosphaerella sentina (Fr.) Schrter称梨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气孔、皮孔侵入叶组织,完成初侵染。病害在4月中旬始见,5月上旬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再侵染菌源。一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发病严重的梨园,在6月中下旬就开始落叶,7月中旬至8月上旬落叶最多,为发病的盛期。多雨,田间湿度大,温度高,果园荫蔽,利于发病。老龄树、树势衰弱、高密栽植、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重;偏施氮肥、缺有机肥发病严重。品种中以白梨、雪花梨较感病。
防治方法:
(1)清园。在冬季或初春2月底3月初,彻底清扫地面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2)梨园管理。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树势,进行合理修剪、施肥,特别是加强梨丰产后施肥管理,以增强树势,提高梨自身抗性。
(3)药剂防治。春季梨芽萌动前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4月中旬落花后展叶期当病害初发时,应喷一次内吸性杀菌剂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在病菌孢子大量飞散的5~6月,视病害发生情况,每隔10~15天喷一次药,以后以保护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与内吸性杀菌剂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4 000~6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交替使用。
梨灰斑病
梨灰斑病病叶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叶受侵染后,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病斑,病部变灰白色,透过叶背,病斑直径一般为2~5毫米,比褐斑病病斑小而规则,后期病部正面生出黑色小突起,为该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表层易剥落。
病 原:Pyricularia grisea (cke.) Sacc.称灰梨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病菌以休眠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春季在适宜条件下产孢。分生孢子借风、雨、农具等传播。分生孢子必须在饱和湿度下经4~8小时才可萌发。芽管经气孔侵入,也可直接穿透表皮侵入,侵入后5~6天出现病斑。每年6月即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条件适宜发病很快,多雨年份发病重,多雨季节发病快。长期降雨或有雾,气温在21~26.5℃时最适合本病流行。过施氮肥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1)清除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2)发病前或雨季到来前喷药预防,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3)种植抗病品种。
梨树火疫病
梨树火疫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一类危险性病害,对梨树危害很大。
症 状:梨树火疫病为害新梢、枝干、叶、花及果实。
叶片染病,先从叶缘开始变成黑色,后沿叶脉扩展致全叶变黑,凋萎。
花器染病,呈萎蔫状,深褐色向下蔓延至花柄,致花柄也成水浸状。花朵被害后通过花梗扩展到同一花簇的其他花朵和周围叶片,使花和叶片变深褐色,枯萎。
果实染病,初生水浸状斑,后变暗褐色,并渗出黄色黏液,致病果变黑而干枯。潮湿时病部生黏稠的细菌溢出,初呈乳白色,后变为红褐色。
枝干染病,初为水浸状,边缘明显,后病部下凹呈溃疡状,最后由褐变黑。嫩梢被害,初呈水渍状,后变为褐色至黑色,常向下弯曲,病枝上的叶片凋萎,幼果僵化,但病叶、病果不脱落,远望似火烧状,所以称为“火疫病”。
病 原:Erwinia amg lovora (Burrill) vinslow ot al,称梨火疫欧文杆菌,属革兰阴性细菌。其生长温度为6~37℃,致死温度为45~50℃,10分钟,适宜酸碱度为6.0。
发生规律:细菌在枝干溃疡病疤组织或挂在树上的病果以及某些昆虫体内越冬。翌年早春病菌主要在上年的溃疡处迅速繁殖,遇到潮湿、温和的天气,从病部渗出大量乳白色黏稠状的细菌分泌物,即为当年的初侵染源,通过昆虫、雨滴、风、鸟类以及农事活动将病菌传给健株。病菌亦通过伤口、自然孔口(气孔、蜜腺、水孔)、花侵入寄主组织导致发病,再产生新的菌源进行再侵染。有一定损伤的花、叶、幼果和茂盛的嫩枝最易感病。雨水是病害短距离传播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风。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感病寄主繁殖材料,包括种苗、接穗、砧木、病果、被污染的运输工具、候鸟及气流等。病菌在空气中可存活1年,土壤中可存活4个月。
病害发生与流行与气候、栽培、品种等有明显关系,气温18~24℃,相对湿度在70%以上,树体管理中造成伤口较多,对病害的侵染特别有利。久旱遇雨,浇水过度,地势低洼的果园发病重。洋梨易感病,日本梨抗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检验。有关检疫规定,应严格限制自疫区引进寄主植物种苗,引进后需经隔离观察,来自疫区的水果、植株、带菌昆虫也应严格检验。带病植物有时不表现症状,因而不能仅仅依靠苗木、接穗的检验,应禁止从疫区引入仁果类果树苗木。
(2)选栽抗病品种。我国的豆梨和花盖梨近免疫,尤其能抵抗病菌对根部和茎部的侵害,可以用作砧木。
(3)避免在低洼易涝地定植。
(4)清除病原。秋末冬初集中烧毁病残体,细致修剪,及时剪除病梢、病花、病叶。为保证彻底除害,应将距病组织50厘米长的健枝部位一同剪去烧毁,并用封固剂封住伤口。芽前刮除发病树皮,生长季节隔7天检查1次,各种发病新梢和组织,发现后及时剪除。对因各种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都要进行涂药保护。
(5)及时喷药防治各种介体昆虫。
(6)及时喷布杀菌剂,特别要注意风雨后及时喷药。
(7)发病前开始喷洒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1 000万单位新植霉素3 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3.8%可杀得2 000干悬浮剂1 0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梨树缺铁黄叶症
症 状:本病多从新梢顶部嫩叶开始发病,初期叶肉失绿变黄,叶脉及叶脉两侧仍保持绿色,呈绿网纹状,叶片较正常叶小。随着病情加重,全叶呈黄白色,叶缘焦枯,顶芽枯死。
病 因:主要病因是由于土壤中缺乏梨树可以吸收利用的铁元素引起。铁对梨树叶片叶绿素的形成起催化作用,同时铁又是构成呼吸酶的重要成分,对梨树的呼吸起重要作用。土壤中铁的含量一般比较丰富,但在盐碱地中,大量可溶性二价铁被转化为不溶性三价铁盐而沉淀,不能被梨树吸收利用。因此在盐碱地和含钙质较多的土壤中容易出现缺铁症。在中性土壤中,若肥水过量,尤其偏施氮肥,造成新梢生长过旺,铁元素吸收不足,也会使新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缺铁失绿症状。春季干旱时由于水分蒸发,表层土壤中含盐量增加,又正值梨树旺盛生长期,需铁量较多,所以缺铁症发生较多。当进入雨季,土壤中盐分下降,可溶性铁相对增多,缺铁症明显减轻。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较重。
梨缺铁黄叶病病叶
梨缺铁黄叶病病树
防治方法:
(1)科学建园。建园时应选择疏松的沙壤土,避免在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块或盐碱地栽植梨树。
(2)土壤管理。对盐碱重的梨园,春季干旱时应及时灌水洗盐,控制盐分升高,或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改良土壤,以减轻病害发生。
(3)土壤施铁。对发病严重的梨园,结合秋施基肥,施二价铁盐。一般根据树龄大小使用硫酸亚铁或螯合铁0.5~2.0千克,单独使用硫酸亚铁,铁元素容易被土壤固定,效果不好,结合使用有机肥,效果会较好。
(4)树上施铁。于生长期树上喷0.3%~0.5%硫酸亚铁溶液。根据黄化发生程度,每7~10天喷1次,直到叶片转绿。也可根据历年黄化程度,对重病株芽前喷施80~100倍液的硫酸亚铁,柠檬酸铁和黄腐酸铁也具有矫正缺铁的作用。
(5)树干注射。有条件的可用树干注射机向树干内注入0.05%~0.08%的酸化硫酸亚铁溶液。但由于各地品种、生态条件、树势不同,注射之前应先做剂量试验,以防发生药害。
(三)枝干病害
梨腐烂病
症 状:本病多发生在梨树主干、主枝、侧枝及小枝上,有时主根基部也受害。一般有两种类型。
(1)溃疡型:树皮上的初期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稍隆起,皮层组织变松,呈水渍状湿腐,红褐色至暗褐色。以手压之,病部稍下陷并溢出红褐色汁液,此时组织解体,易撕裂,并有酒糟味。随后,病斑表面产生疣状突起,渐突破表皮,露出黑色小粒点,大小约1毫米。当空气潮湿时,从中涌出淡黄色卷须状物(病菌孢子角)。以后病斑逐渐干缩下陷,变深,呈黑褐色至黑色,病健部交界处发生裂缝,由于愈伤组织形成,四周渐翘起,病斑逐年扩展,一般也较慢,很少环绕整个枝干。在衰弱树、衰弱枝上,或在遭受冻害的西洋梨上,病斑可深达木质部,破坏形成层,并迅速扩展,环绕枝干,而使枝干枯死;在愈伤力强的健壮树上,病皮逐渐翘起以至脱落,病皮下形成新皮层而自然愈合。
梨腐烂病发病初期树皮变色
修剪锯口上易引起梨腐烂病发生
梨腐烂病主干发病状
梨腐烂病在发病部位产生大量子实体
流行时期的梨腐烂病发病状
梨腐烂病斑上长出大量分生孢子角
(2)枝枯型:多发生在极度衰弱的梨树小枝上,病部不呈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扩展迅速,很快包围整个枝干,使枝干枯死,并密生黑色小粒点。病树的树势逐年减弱,生长不良,如不及时防治,可造成全树枯死。
病 原:有性态为Valsa ambiens (Pers.et.Fr.) Fr,称梨果腐皮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Cytospora ambiens Sacc,称迂回壳囊孢。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枝干病部越冬。翌年春暖时活动,形成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从伤口及树干皮孔侵入。子囊孢子数量较少,传病作用较小。侵入后并不立即发病,而是潜伏,当树体受冻害、干旱、结果过多、肥力不足、栽培管理不善导致树势严重衰弱时,病菌才迅速扩展,导致枝干病害发生。发病时病菌先在树干落皮层组织中扩展,随后发病。每年有春、秋两个发病高峰,以春季发病最重,夏季停止扩展,秋季再度发病。
腐烂病发生轻重与树势强弱、负载量、冻害有密切关系,栽培管理好、树势强、产量适中、发病轻;管理差,地下水位高、树势弱、大小年严重,发病重,冻害重,发病也重。
品种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洋梨系统最感病,中国梨系统稍抗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清园。及时剪除干桩枯橛、枯梢、病剪口、果台等病组织。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防止受冻。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尤其应注意有机肥与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的平衡,重视秋施基肥。细致修剪,疏花疏果,调节负载量,平衡大小年。预防早期落叶,提高树体营养水平。
(4)刮树皮。冬季及时刮树皮。
(5)刮除病斑。注意查找病部,并涂药1~2次保护剂,刮后涂抹药剂。可选择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2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倍液、1%硫酸铜溶液、腐必清1~5倍液、S-921抗菌剂25~3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倍液、3%甲基硫菌灵糊剂、2%农抗120水剂60~200倍液。刮下的病材料应及时集中深埋或烧毁。
(6)喷药预防。梨树发芽前,喷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30 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预防发病。
(7)防寒保温。冬季树干涂白。常用涂白剂的配方如下:
生石灰12~13千克,石硫合剂原液(20波美度左右)2千克,食盐2千克,清水36千克;生石灰10千克,加豆浆3~4千克,加水40~50千克;生石灰6千克,食盐1~3千克,水20千克,先将生石灰溶为石灰乳,然后再加入食盐和足量水。
(8)桥接或脚接。主干和主枝伤痕部较大部位,可进行桥接或脚接,帮助恢复树势。
梨树干腐病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
枝条染病,出现长条形病斑,树皮皮层变褐并稍凹陷,病斑可深达木质部。病斑环绕枝干一周时,致病枝及上面的叶片枯死,病斑上后期密生黑褐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主干染病,初生轮纹状溃疡斑,病斑环干一周后,致地上部枯死。
果实染病,病果上产生红褐色或褐色轮纹斑,几天内可致全果腐烂,病果无苦味。
病 原:Botryosphaeria dothidea称干腐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早春开始直到采收以后,病菌释放分生孢子,主要借雨水飞溅传播,侵染枝条和果实,病菌的侵染时期很长。侵染后的组织并不立即发病,而是潜伏,只有当树势衰弱,果实近成熟期后才开始发病。病害发生与气候关系最为密切。春、夏季干旱,树势衰弱,利于主干、枝条干腐病病斑的扩展。多雨、多雾、多露果园湿度大,利用分生孢子的分散和传播以及病菌对枝条和果实的侵入。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适当增加钾肥和钙、硼元素的投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
(2)结合冬剪,及时剪除干腐病、腐烂病等病枝及虫害枝,生长季及时清除病果或病枝,集中深埋或烧毁。
(3)药剂防治。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等。生长期间,喷洒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并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0%丙森锌水分散粒剂交替使用,以保护枝干和果实。
梨干枯病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枝干。病部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污暗色水浸状斑点,后凹陷干枯,于健部龟裂,上生病原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枝条易折断并逐渐枯死。
幼枝发病,多发生在枝杈部位,在梨树发芽后不久,如见到某一枝上叶片萎蔫时,则往往在该枝条的病、健交界处可见病斑凹陷环绕枝条现象。有时枝条并不立即死亡,仅发芽较晚,叶小而黄,严重时叶边缘焦枯,不抽新梢或抽梢很短,不久整个小枝干枯死亡。
梨干枯病症状
抽枝后发病的,往往表现叶色转黄,提早落叶(7月开始落叶),落叶前后小枝上可见红褐色略凹陷的病斑。刮破树皮,大多数可见病组织溃烂,呈红褐色水渍状,有很浓的酒糟味。幼树树干基部发病,致上部枯死,病部下端产生愈伤组织,入夏以后,病部以下长出大量分蘖。
成年树的主干和分枝受害,一般只表现树势衰弱症状,严重时树皮干缩开裂,呈现纵向无规则裂皮。
病 原:Phomopsis fukushii Tanaka et Endo,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拟茎点菌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枝干上越冬,次年春季气温回升,梨树萌芽后病菌开始活动,主要通过伤口侵入。3~4月病斑扩展最快,常在短时间内造成枝干枯死,4~5月病斑逐渐停止扩展,5~6月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成熟,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6月气温较高,病斑扩展快。
本病的发生除与伤口侵染有关外,在土层瘠薄、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过多的地块发病较重,品种间存在抗病性的差异。
防治方法:
(1)梨树萌芽前刮去翘皮及坏死组织。
(2)保护接口,减少树体伤口。对高接换种接口,应敷以混有杀菌剂的药泥,外包塑料薄膜,防止接口水分散失和病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及时防治蛀干害虫,减少机械损伤,避免病菌感染。
(3)改变对定植苗木的培土厚度,将深培土(30~40厘米)改为浅培土(10~15厘米)或改为只培向阳面的土,以减轻培土层内主干冻害。
(4)对假植苗木不深埋,坑内不灌水,利用原土现挖现埋。
(5)枝干上喷402抗菌剂5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以保护枝干,预防干枯病的侵染。
(6)在冻伤和病斑部位涂抹甲基托布津、黄油、多菌灵1:(0.3~0.5):1混合药膏。
梨树枝枯病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大树上衰弱的枝梢,多在衰弱的延长枝前端或结果枝上产生稍凹陷、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后期病皮龟裂脱落,严重的露出木质部或枯死。
病 原:Nectria cinnabarina (Tode) Fr.称朱红丛赤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病菌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在病部越冬,翌年降雨或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溢出,借风雨传播蔓延,病菌属弱寄生菌,只有在枝条十分衰弱且有伤口时,才能侵入,引致枝枯。
防治方法:
(1)夏季清除并销毁病枝,以减少梨园内侵染源。
(2)修剪时留桩宜短,清除全部死枝。
(3)在分生孢子释放期,每半个月喷洒1次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梨树木腐病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冻伤及衰老树的主干和主枝。病菌孢子从伤口侵入,在木质部扩展,使木质部逐渐腐朽,最后从被害处长出子实体,散生或群生,呈覆瓦状。
病 原:包括多种木腐菌,主要有:截孢层孔 Fomes truncatospora.、假红绿层孔菌Fomes marginatus.、李针层孔Phellinus pomaceus和木蹄层孔菌Pyropolyporus fomentarius,均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或树干上的子实体越冬。翌年子实体遇合适条件产生担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衰老树,从伤口侵入。枝干内的多年生菌丝体也可继续扩展为害。老龄树、衰弱树、受冻树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彻底刮除树干上的子实体,并及时烧毁。再在刮口处涂S-921抗菌剂20~30倍液,或1%硫酸铜溶液保护。
(2)及时刨除果园已死或将死的无价值的老树。
(3)增施肥料,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4)尽量避免造成枝干的伤口。
(5)树干涂白防止冻害。
梨锈水病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梨树的主干和骨干枝。一般七年生至十二年生的初结果梨树发病比较重。枝干患病后初期不易发现,外表无病斑,皮色正常。后期在病树上可以看到从皮孔或伤口处渗出水珠,或有较多的锈水突然渗出,枝干表皮仍看不到病斑和异常现象,但用刀削皮层察看,可见病皮呈浅红色,并有红褐色小斑而腐烂,松软充水,并有酒糟味,内含大量细菌,很快积水增多,从皮孔或伤口渗出大量汁液,无色透明,经2~4小时后转变为乳白色、红褐色,最后呈铁锈色。发展到后期,病部可深达形成层而使果树腐烂枯死。患病较轻的幼树提早落叶, 同时枝干枯死纵裂。
病 原:为细菌。
发病规律:病菌潜伏在梨树枝干的形成层与木质部之间的病组织内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繁殖,于病部流出锈水,通过雨水和昆虫传播,从伤口侵入。叶片感染主要由枝干随风雨飞溅及昆虫携带传播,通过气孔和伤口侵入。高温高湿是锈水病发生的关键因素,7月中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大量发生。
雨水偏多,地势低洼,涝灾严重,易造成树势衰弱,发病较重。梨园高接换头,伤口多,很容易感染。
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砀山酥梨、鸭梨最易感病,黄冠、绿宝石次之,而丰水、爱甘水、加州啤梨、早红考密斯则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排水防涝,合理修剪,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改善树体营养,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2)萌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用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
(3)生长季节发现该病,刮除病皮后用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或10%农用链霉素100倍涂抹病斑2~3次,间隔7~10天;或在发病初期用1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喷枝干。
(四)根部病害
梨的根部病害主要有根朽病、白纹羽病、紫纹羽病、白绢病和圆斑根腐病等。
梨树根朽病
根朽病可为害梨、苹果、桃、杏、山楂、柳和榆树等多种果树和树木。
症 状:
树上发病,表现为局部枝条或全株叶片变小变薄,色淡,叶片从上而下逐渐黄化,脱落,新梢短,果多,果小,味差。
根部发病,主要为害主、侧根和根颈部,有浓厚的蘑菇味。发病初期,病部表面呈水浸状紫褐色病斑,软而肿胀,随后流出褐色黏液,病情严重时,皮层和木质部之间有明显的白色扇形菌丝层,致病根木质部腐烂。新鲜病皮在夜间可发出浅蓝色荧光。后期多雨季节,病部可长出簇生的蘑菇(病菌的子实体)。
病 原:Armillariella tabescens称假蜜环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索及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长期腐生存活。菌索与健根相接触后,即可分泌胶质液而黏附,然后再产生小分枝,借助酶解和机械力量直接侵入根内。病菌还可分泌毒素杀死寄主细胞,菌索迅速生长穿透皮层组织,使大块皮层细胞死亡。病菌也可以通过射线侵入木质部,往往在其内形成许多黑线。然后又蔓延到主根及其他侧根。一般在3~4月和8~9月为发生盛期。
根部受伤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特别是施肥位置不当,距离主干太近或过量施肥造成肥害,导致皮层腐烂,根朽病病菌容易侵入为害。此外,土壤黏重、土壤板结、多雨积水等导致根部通气不畅。土壤有机质缺乏、营养不良,树势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土壤处理。栽苗前,对于可能带菌的土壤要妥善处理,清除树桩、残根、烂皮等病残体,并对土壤进行翻耕、晾晒、灌水,促使病残体分解。
(2)果苗消毒,用2%石灰水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消毒处理5~10分钟。
(3)加强栽培管理: 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积水伤根。增施磷钾肥、有机肥、微肥。要注意施肥位置,定植第一年的位置为距苗木30厘米以外的范围,翌年应施在树冠外。
(4)病树治疗: 防治梨根朽病应早期检查,及早发现,及时防治。发现病树,要挖开根区土壤寻找患病部位,清理根茎皮层腐烂部,用小刀彻底刮除病灶,刮下的病皮等要集中烧毁,同时要注意保护无病根,尽量减少损伤。清理患病部位后,在伤口处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涂抹,较大伤口涂抹后,应用塑料薄膜包扎,加以保护。
(5)刨土晾根:于4月下旬刨开距树基部1米内的土壤,剪除病根,裸露主侧根,秋季再用土埋住,但要防止树穴灌水。
(6)隔离病株。发现少数病株应及早挖除,连同残根一起烧毁。再将病株周围的梨树挖去,周围挖1米深沟,然后土壤用2%福尔马林溶液杀菌或改换无病土壤。也可在病树与健树间,挖深1.5米、宽0.7米的沟,切断它们根系接触,防止蔓延。
(7)灌根处理。在病害发生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灌根,每株25千克。
梨树白纹羽病
梨白纹羽病病根
症 状:
地上部分发病,发病初期表现生长较弱,但外观与健树无异。待根系大部分受害后表现树势衰弱,叶片萎蔫变黄,早期脱落。
地下部发病,开始时细根霉烂,以后扩大到侧根和主根。发病时根表皮上长出水浸状褐色病斑,外表覆有白色羽状菌丝层,后呈灰色,皮层内有时可见黑色细小的菌核。当土壤潮湿时,菌丝体可蔓延到地表,呈白色蛛网状。有时根部死亡后,在根的表皮出现暗色粗糙斑块,斑块上长出刚毛状分生孢子梗束,在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病根皮层极易剥落。由于根系腐烂,极易把病株从土中拔出。感病植株有的很快死亡,有的在年内慢慢枯死,也有的要到翌年才枯死。在苗木上最常见,发病后几周内即枯死。
病 原:Rosellinia necatrix (Hartig) Berlese,称褐座坚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等随病根在土壤中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由菌核或菌索长出营养菌丝,靠病、健根的接触侵染细根,被害细根腐朽以致消失,后逐渐扩展到侧根、主根。该病也可以侵染苗木,并通过苗木调运远距离传播。该病3月中旬至10月下旬都能发生为害,其中5~7月温度高、湿度大、雨水多,有利于病害流行。
由于病菌可侵染多种寄主,以老果园改建的新果园发病较重。果园管理不当造成的机械伤和虫伤,特别是根颈处有机械伤口,可加重病害的发生。此外,土壤板结、排水不良、湿度过大、土壤瘠薄、树势衰弱等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苗木消毒。可用2%石灰水,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0.5%硫酸铜溶液,或50%代森铵水剂1 000倍液等浸根10~15分钟,水洗后再行栽植。
(2)加强栽培管理。做好果园排水工作,地下水位高的果园,要挖好排水沟,防止果园积水;有条件时可种植绿肥,增施钾肥,优化土壤环境。
(3)病株治疗。发现病株应及时切除烂根,挖净病根集中烧毁,然后用1%硫酸铜溶液消毒,外涂伤口保护剂,病株处理后,扒出病根周围的土壤,并换上无病新土,再用50%代森铵水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浇灌。随后在病株周围挖1米以上的深沟,防止病菌向邻近健株蔓延传播,并及时施肥,如尿素或腐熟人粪尿等,以促使新根发生,迅速恢复树势。
(4)果园不要间作感病植物,如甘薯、马铃薯、大豆等,以防相互传染。
梨树紫纹羽病
梨树紫纹羽病在各地均有零星发生,仅个别果园发病较多,一般以老果园树龄大的发病严重。
症 状:根部发病,开始时细根霉烂,以后扩大到侧根和主根。被害根的表面初期产生紫红色丝网状物,并集结成中央致密、外面疏松的菌索。菌索在根表面蔓延,继而产生菌核;根部的皮部与木质部容易脱离。
树上部发病,发病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以后,随根部病情发展,枝叶逐渐褪黄,生长缓慢,树势衰退。病情亢进时,枝梢顶端开始枯死,终致全株死亡。病情严重的植株遇久雨转晴时,常出现叶片突然萎垂状;苗木受害,很快就会枯死。
病 原: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紫纹羽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菌核在病根上或带菌土壤中越冬,菌核和菌索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可在土中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由菌核或根状菌索上长出菌丝,遇到寄主的根时即侵入为害。一般病菌先侵入新根的柔软组织,导致细根软化、腐朽以至消失,以后逐渐延到粗根。病、健根接触也可传染,此外,灌溉水和农具等也能传病。病菌有时虽有孢子产生,但孢子寿命短,传病作用不大。病害发生盛期多在7~9月。
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湿、土质黏重、偏酸性的果园均易发病。带病刺槐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靠近带病刺槐的果树易发病。生产上栽培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果园易发病,尤其进入夏秋季高温多雨季节,生长势弱的梨树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建园防病。不在林迹地建果园;刺槐是该病菌的重要寄主,可随刺槐根进入果园,所以尽量不用刺槐作防护林。对于用刺槐作防护林带的果园要挖沟隔离,以防根系侵入果园;对已侵入果园的刺槐根系应彻底挖除,以免病菌传播。
(2)选用无病苗木。病菌可随苗木远距离传播,所以起苗、调运苗木时,要严格检验,剔除病苗,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苗木消毒可用50%甲基硫菌灵800~1 0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0.5%~1%硫酸铜溶液浸苗10~20分钟。
(3)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改良土壤,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整形修剪,疏花疏果,调节果树负载量,加强对其他病虫害的防治,以增强树体抗病力。
(4)药剂防治。对地上部表现生长不良的果树,秋季应扒土晾根,找出发病部位并仔细清除病根,再用50%代森铵水剂400~500倍液或1%硫酸铜进行伤口消毒,然后涂保护剂波尔多液等,也可用20%石灰水或2.5%硫酸亚铁,50%代森铵水剂150~3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 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浇灌消毒。后用净土埋好。对病株周围土壤,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株0.25千克,配制成1:100的药土,均匀撒施病株周围土中。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对病重树应尽早挖除,并烧毁。
梨树白绢病
症 状:本病主要发生于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在地面下5~10厘米处最多。
发病初期,根表皮呈现水渍状褐色病斑,表面长出白色丝状物,严重时皮层组织腐烂如泥,发出刺鼻酒糟味,并溢出褐色汁液。后期在病部及周围土壤、杂草上长出许多初为白色,渐变褐色,后期黑色的似油菜籽状的菌核。苗木、幼树、大树均可受害,病势进展较急,很容易造成全株枯死。发病初期,地上部叶小且黄,枝梢节间缩短,果多且小。
病 原:Sclerotium rolfsii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根颈部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从土壤里的根状菌索或菌核上长出营养菌丝,通过伤口侵害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造成根颈部的皮层及木质部腐烂。菌核是病菌传播的主要形态,它可以通过灌溉水、农事操作及苗木移栽传播。本病多在雨季发生,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或定植过深、培土过厚,或耕作不慎伤害根部引致伤口及死组织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在调运果苗时,应该严格检查,彻底剔除病苗。
(2)苗木消毒。可将苗木放入1%硫酸铜溶液或2%石灰乳中,浸渍1小时,水洗后再行栽植,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1 000倍液浸苗10~15分钟。
(3)选用抗病砧木。培育抗病力强的树苗,对病树及时更新或视具体情况在早春进行桥接或靠接,进行挽救。
(4)苗木定植时,接口要露出土面,以防土壤中的白绢病菌从接口处侵入。
(5)果园内不要间作感病植物。
(6)在病区定期检查病情。有条件的在树下种植三叶草等绿肥,防止地面高温灼伤根颈部,以减少发病。
(7)做好果园的开沟排水工作,以抑制病菌的生长蔓延。
(8)增施有机肥料,使果树根系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力。
(9)药剂防治。在病区可用50%福美双每株0.25千克,配制成1:100的药土,均匀撒施病株周围土中。也可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防治。
梨树圆斑根腐病
症 状:本病在开春果树根部开始萌动后即可在根部为害,但地上部分的症状要到果树萌芽后表现才较为明显。
病株地上部分根据症状分为以下四种:
萎蔫型。在萌芽后整株或部分枝条生长衰弱,叶簇萎蔫,叶片向上卷缩,形小而色浅,新梢抽生困难,有的甚至花蕾皱缩不能开放。枝条失水,严重时皮层皱缩。
青干型。病株叶片骤然失水青干,多数是从叶缘向内发展,早春气温较高时常呈现沿主脉向外扩展的症状。在青干处有红褐色晕带。
叶缘焦枯型。病株叶片的尖端或边缘发生枯焦,而中间部分正常。
枝枯型。枝条干枯,皮层坏死下陷,易剥离。
地下部症状:先是须根、细根变褐、坏死,依次向支根、大根蔓延,环绕坏死的小根,在较大的根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随着病斑进一步扩大融合,病根皮层腐烂变黑死亡。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病斑的四周也可能形成愈伤组织和再生新根,以致病、健组织交错,表面凹凸不平。病害由小根到大根逐渐向上发展,直至根系腐烂,植株死亡。
病 原:病原有F.oxysporum尖镰孢菌、F.solani腐皮镰孢菌和F.camptoceras弯角镰孢菌。这些镰刀菌均为土壤习居菌或半习居菌。
发病规律: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同时也可寄生于寄主植物上。当梨树根系生长衰弱时,病菌侵入根部发病,因此,导致根系生长衰弱的各种因素,都是诱发本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如长期干旱缺肥、土壤板结、通气不良、土壤盐害、大小年严重、结果过多、杂草丛生以及其他病虫害严重等因素,都会导致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苗木, 搞好苗木消毒。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增施有机肥,肥力差的果园,要多种绿肥压青,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钾肥。改善果园排灌设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合理修剪,调节树体结果量,控制大小年。生长季节及时中耕锄草和保墒。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或盐碱化,有条件的果园可进行深翻。
(3)药剂灌根。每年梨树萌芽和夏末进行两次,以根颈为中心,开挖3~5条放射状沟,深70厘米,宽30~45厘米,长到树冠外围。灌根有效的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施药后覆土。
(4)病树处理。于春、秋季扒土晾根,可晾至大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晾根期间避免树穴内灌水或雨淋,晾7~10天,刮除病斑后用波尔多液、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也可在伤口处涂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
梨树根癌病
症 状:本病主要发生在根颈部,也发生于侧根和支根,苗木多发生在接穗和砧木愈合的部位。
发病时先从根部皮孔或受冻害、机械损伤及虫伤的幼树主干发生。病部在病原细菌刺激下细胞迅速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乳白色或略带红色瘤状物,瘤体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直径0.5~8厘米,幼嫩瘤淡褐色,光滑,柔软;后瘤体外层细胞死亡,颜色逐年加深,变为褐色,内部组织白色,坚硬,表面粗糙不平。被害植株地上部分发育显著受到阻碍,植株矮小,叶片黄。患病的苗木,早期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随病情扩展,根系发育受阻,细根少,树势衰弱,病株矮小,叶黄色,提早落叶,严重时造成全株干枯死亡。
病 原: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F.Smith&Townsend) Conn.称根癌土壤杆菌,属土壤野杆菌属细菌。病菌有3个生物型,Ⅰ型和Ⅱ型主要侵染蔷薇科植物,Ⅲ型寄主范围较窄,只为害葡萄和悬钩子等植物。北方导致梨、桃等果树根癌病的菌株,属生物Ⅰ型和Ⅱ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根癌土壤杆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在土壤能存活很长时间,依土壤类型、含水量而异,存活时间变化很大,在土壤未分解病残体中可存活2~3年,细菌单独在土壤中只能存活1年,随病残体分解而死亡。雨水和灌溉水是传播的主要媒介,地下害虫、修剪工具、病残组织及污染有病菌的土壤也可传病,带菌苗木或接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通过伤口侵入,修剪、嫁接、扦插、虫害、冻害或人为造成伤口,病菌都能侵入。
影响发病条件有温度、湿度和降水等,冻害与发病关系密切,温度18~26℃,降水多,田间湿度大,病害扩展快,病情严重,受冻害的梨树病害也严重,地势与发病也有关系,一般是地势较高的沙壤土发病较轻,地势低洼发病重,碱性土壤有利其发病,华北地区土壤酸度一般为pH值7~8,偏微碱性,适合根癌病发生。
防治方法:
(1)苗圃与园地的选择。不要在重茬地育苗,也不要在前茬发现有病瘤的地块种植梨树。
(2)苗木检查和处理:在调运苗木时,应该严格检查,彻底剔除病苗并进行苗木消毒。可用0.5%硫酸铜溶液或50%代森铵水剂1 000倍液、1%~2%农用链霉素100倍液等药剂浸苗10~15分钟。采用K84菌悬液浸种育苗、浸幼树根系后再定植以及切瘤浇根等也有显著效果。
(3)加强栽培管理。特别要加强清沟排水,防止积水。适当增施硫酸铵、硫酸钾等生理酸性肥,以造成不利于该菌生长的环境。耕作时最好不伤根,嫁接苗木时适当提高嫁接位置,避免接口接触土壤,定植要浅栽露砧。此外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4)初夏常检查,对刚出现白色或略带肉红色初生癌瘤植株,可在刮除癌瘤后(刮下癌瘤一定要带出园外销毁),伤口涂10%农用链霉素或1%波尔多液消毒,周围土壤用0.2%硫酸铜溶液或0.2%~0.5%农用链霉素、0.2%~0.5%抗菌剂401消毒,隔10~15天,果树周围土壤再消毒1次。也可以用10%杀菌优600~800倍液灌根。一至三年生树,每株用药量3~5千克;四至六年生树,每株用药量5~7千克;七年生以上树,每株用药量10~15千克。第一次用药时间在清明节前后,为害严重的园片于5月中下旬再灌一次药,同时要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
二、梨树主要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一)果实害虫
梨小食心虫
为害状:幼虫为害果实,多从果实与果实相贴处蛀入,初期入果较浅,入果孔周围凹陷,变黑腐烂,表面有细粒虫粪,俗称“黑膏药”。果实上的脱果孔较大,周围粘有虫粪。剥开虫果可见虫道直向果心,咬食种子,虫道内和心室内有细粒虫粪。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7毫米,灰黑色。前翅前缘有8~10组白色短斜纹,翅中央近外缘1/3处有1个灰白色斑。卵淡黄白色,半透明,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幼虫。幼龄幼虫头、前胸背板黑色,体白色,老熟幼虫头褐色,前胸背板黄白色,身体桃红色,体长10~13毫米。蛹和茧。蛹长约7毫米,黄褐色,纺锤形,腹部末端有8根钩刺。茧白色,丝质,扁平椭圆形,长约10毫米。
梨小食心虫为害果实形成“黑膏药”状虫疤
梨小食心虫喜欢并肩蛀果
梨小食心虫蛀食桃梢
梨小食心虫老熟幼虫
发生规律:梨小食心虫在东北1年发生2~3代,华北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3~4代,黄河故道地区1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1年发生5~6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体翘皮裂缝中结茧越冬,少数幼虫在树干基部接近土面处以及果实仓库和果品包装器材中越冬。
在华北核果类和仁果类混栽园中,越冬成虫4月中旬至6月中旬出现,第一代幼虫于5月发生,主要为害桃梢。第二代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继续为害桃梢、梨幼果及晚熟品种的桃、李果实,但数量不多。第三代幼虫盛发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四代幼虫盛发于8月中下旬,第三代、第四代幼虫主要为害中晚熟品种的梨果实。从桃及梨上卵量消长情况看,第一代幼虫全部为害新梢,第二代幼虫基本也是为害新梢,第三、四代幼虫只少部分为害新梢,而以为害桃及梨的果实为主。第三代为害梨果的幼虫,一部分在果实采收前脱果,一部分在采收后才脱果,脱果较早的可继续化蛹而发生第四代,脱果晚的则进入越冬状态。在安徽砀山梨区,在3月下旬桃初花期出现越冬成虫,4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一般第一代历期约45天,第二代历期约35天,以后各代大致历期为30天。
梨小食心虫成虫
梨小食心虫在果实上产的卵
成虫多在傍晚活动,有趋光性和趋糖醋液习性,对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趋性很强。
成虫产卵前期l~3天,成虫在傍晚时分开始产卵,散产,在梨树上以产在梨梢上部嫩梢第3~7片的叶背为多,一般老叶和新发出的叶上很少产卵,每梢产卵1粒。在梨果上卵多产在果面,尤以两果靠拢处最多。在梨的品种间产卵差异很大,以中晚熟品种上最喜产卵。李梢、杏梢和苹果梢上也能产卵,但卵数很少。成虫寿命一般3~6天,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代卵期7~10天,幼虫期15~20天,蛹期7~12天,夏季卵期3~5天,幼虫期13~15天,蛹期7~10天。
桃梢上的卵孵化后,幼虫从梢端第2~3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不久由蛀孔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排出,被害梢先端凋萎,最后干枯下垂。一般幼虫蛀入梢后,向下蛀食,当蛀到硬化部分,又从梢中爬出,转移他梢为害,1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幼虫老熟后在桃树枝干翘皮裂缝等处作茧化蛹。梨果因前期较硬,幼虫难以蛀入,7月以后果实酥脆时才能为害。梨果上的卵孵化后,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然后蛀入果内,多从萼洼或梗洼处蛀入,蛀孔很小,以后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一块黑疤,幼虫逐渐蛀入果心,虫粪也排在果内,一般1果只有1头幼虫。幼虫老熟后,向果外咬一个脱果孔,爬至树干基部翘皮缝隙间作茧化蛹,也有幼虫老熟后不出果,就在果内化蛹。幼虫脱果孔大,有虫粪。后期,梨小食心虫一般在梨果浅处为害。果实若采收早,梨小多随果品运出或在果库内脱果越冬,采收晚的在果园内越冬。
梨小食心虫发生轻重与果园树种配置有很大关系,在单植的桃、梨或苹果园,发生轻。在没有桃树时,梨小食心虫前期可为害苹果梢和幼果,但对苹果梢远不如对桃梢适应,因此前期梨小食心虫的发生量就受到限制。混栽园发生重,因此,根据梨小食心虫为害特性,在建园时尽量避免桃、梨果树混栽或邻栽,以减轻为害。
梨小食心虫要求高湿条件,凡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生重。梨小食心虫对梨树品种有一定选择性,以味甜、皮薄、肉质细的鸭梨、杜梨、酥梨、明月梨等受害重,质粗、石细胞多的品种受害轻。
梨小食心虫的天敌主要有梨小食心虫白茧蜂、黑青金小蜂、中国齿腿姬蜂、松毛虫赤眼蜂、白僵菌等。
防治方法:
(1)越冬防治。由于梨小食心虫发生世代多,且具有转寄主为害习性,防治更应采取综合措施。减少越冬虫源,8月上中旬在树干上束草诱集越冬幼虫,冬季刮老、翘树皮,并解束草烧毁。
(2)剪除桃梢。加强对梨园附近桃园的防治,4月下旬开始发现桃梢顶端第1、2张叶片刚变色并略萎蔫时,及时剪去被害梢,并集中销毁。连续进行两代剪梢处理,可将向梨园转移产卵的第二代成虫数量大大减低。
(3)性诱剂迷向和诱杀防治。利用性诱剂,在春季桃初花期,每公顷悬挂500个散发器,可用散发器迷向丝每根含性诱剂240毫克,均匀挂在树冠上部,持效期达到6个月,悬挂后每个果园悬挂监测诱捕器4个,每周检查诱蛾情况。当连续诱到成虫时,可以喷药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喷药即可控制。利用性诱剂诱捕法,在梨园内设性诱杀器诱杀雄虫,每亩15个诱杀器,悬挂在树冠上部,试验证明在成虫密度较低的情况下防治效果显著。诱捕法比化学防治费用低廉,且不污染环境,不影响天敌,值得推广。
树冠上部挂迷向丝防治梨小食心虫
(4)释放赤眼蜂。赤眼蜂目前国内已经商品化大量生产,梨园在多雨季节7、8月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代卵期放2~3次,每次每亩2万头,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树冠上部挂诱杀器防治梨小食心虫
(5)药剂防治。从7月初开始,每3天调查一次卵果率,当卵果率达到1%时,即行施药。国家准许使用的菊酯类农药对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良好,在以常规化学防治为主的果园,可使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等,当需要结合防治红蜘蛛时,可改用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也可选用对天敌安全、环境友好型农药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 000倍液,或5%杀铃脲乳油1 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梨大食心虫
三角形粘胶监测诱捕器
梨大食心虫又叫梨云翅斑螟,简称梨大,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各梨区均有分布,其中以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福建等省受害较重。
为害状:梨大食心虫主要为害梨,偶尔为害苹果和桃。以幼虫为害梨芽,主要是花芽;也为害梨果,主要是幼果。秋季幼虫多数为害花芽,从芽的基部蛀入,直达花轴髓部,虫孔外有细小虫粪,有丝缀连,被害芽瘦小、干缩,越冬后大部分枯死。春季,幼虫从越冬的虫芽中转移到健康芽上,先于芽鳞内吐丝缠缀鳞片,逐渐向髓部食害,芽外部有虫粪,被害花序凋萎枯死。幼果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幼虫在果柄基部吐丝,将果柄缠在果台上,果实不脱落,干后变黑,果吊在枝条上,俗称“吊死鬼”。膨大的果实被害后,蛀孔周围变黑腐烂。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4~26毫米。全身暗灰褐色,前翅具紫色光泽,距翅基部1/3和2/3处,各具灰白色横线1条;翅中央靠近前缘处有一黑色肾状纹,翅外缘有一列小黑点。后翅灰褐色,外缘毛灰褐色。卵稍扁,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以后渐变为红色。老熟幼虫体长17~20毫米,头部和前胸盾片为褐色,身体背面为暗红褐色至暗绿色,腹面色稍浅。臀板为深褐色,腹足趾钩为双序环,无臀栉。蛹长10~13毫米,初化蛹时翠绿色,后渐变为黄褐色,第十节末端有小钩刺6根。
梨大食心虫初期为害
梨大食心虫幼虫及为害果
发生规律:梨大食心虫在吉林1年发生1代,山东、河北1年发生1~2代,河南1年发生2~3代,各地均以幼龄幼虫在被害芽(主要是花芽)内结茧越冬。被害芽比较瘦弱,外部有一个很小的虫孔,容易识别。在河北越冬幼虫于3月下旬梨芽萌动时开始出蛰转害新芽(主要是花芽),花序分离时为出蛰终止期,转芽主要为害附近的芽,从芽基部蛀食,幼虫转入新芽后,即在芽的鳞片内咬食为害,蛀孔外常堆积有少量缠有虫丝的碎屑堵塞蛀孔,一般幼虫暂不深入芽心。待花序抽出后,幼虫即在花序基部为害,并吐丝缠缀鳞片,使不脱落。将要开花时,幼虫蛀孔果台,导致花序萎蔫,有个别幼虫蛀入芽心,食害生长点,使芽枯死,引起第二次转芽为害。幼虫转芽及在花芽内为害时期前后1个月。4月下旬,当梨幼果生长发育到拇指大小时,幼虫又从枯死的花芽里爬出,转移为害幼果,被害果实上留有较大的蛀果孔,孔口堆积虫粪。转果盛期在5月下旬,华北地区5月中下旬,幼果受害最为严重。大多数越冬幼虫出蛰后,先为害一个花芽再转果,少数为害两个花芽后再为害果实,也有部分幼虫出蛰后直接蛀果。幼虫在果内为害20余天,即行化蛹,一般一头幼虫可为害2~3个幼果。一般幼虫化蛹前5~15天,在果柄基部吐丝,将虫果牢固缠绕在果台枝上,在被害果里化蛹。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中旬,盛期在6月下旬。第一代卵多散产于萼洼、芽旁及枝的粗皮处,每处产卵1~3粒。每头雌虫最多可产卵200余粒。卵期5~7天,第一代幼虫可为害芽和果,为害芽的幼虫多蛀入花芽内,1头幼虫可为害3个芽,发生1代的幼虫即在最后受害芽内越冬。发生2代的幼虫,为害一个芽后,转果为害,或孵化后的幼虫直接蛀果为害,害果期自6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果内老熟后化蛹。梨采收前后大都已羽化完毕。第一代成虫的羽化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这一代成虫的卵大部分产在芽上或芽的附近,幼虫孵化后,经短期为害后,即蛀入新芽内越冬。
梨大食心虫一头幼虫一般全年可为害花芽3个,花序1个,梨果2~3个,对梨树产量影响较大。在2代区均以越冬代幼虫为害幼果最为严重,第一代幼虫为害果实较轻。
不同地区的越冬幼虫出蛰始期,均为梨花芽萌动期,出蛰害芽盛期各地稍有不同,1代区是花芽萌动至开绽期,1~2代区是花芽开绽至花序伸出期,害果始期都是梨幼果脱萼期。根据梨物候期可以准确指出防治适期。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冬春季剪枝时,注意剪除虫芽;花期和幼果期及时摘除被害花序、虫果,并将虫芽、被害花序和虫果集中深埋或烧毁。
(2)药剂防治。梨云翅斑螟从出蛰到下一代卵孵化,长达4个月左右,在这期间,只有出蛰到转芽、由芽到转果、幼虫孵化三个时期在外暴露,在防治上,应抓住这三个关键时期进行防治,即越冬幼虫转芽期和转果期,第一、二代卵孵化盛期。在1年发生1~2代区,防治关键时期在幼虫转芽期,即梨花芽开绽期。在1年发生3代的地区,防治关键时期是幼虫转果期,即梨幼果脱萼期。常用药剂有: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重点喷洒芽部,喷药要均匀周到。在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连续喷药2次,间隔期10天。第一、二代卵孵化盛期,要掌握在幼虫蛀入果和芽之前用药。
(3)保护天敌。梨大食心虫的天敌较多,主要有黄足绒茧蜂、黄眶离缘姬蜂、具瘤爰姬蜂、长尾聚瘤姬蜂、离缝姬蜂、卷叶蛾赛寄蝇等,应尽可能保护好这些天敌。
桃蛀螟
桃蛀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桃蛀虫。分布很广,为害桃、石榴、栗、杏、李、梅、山楂等多种果树及向日葵、玉米、高粱等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的果实和种子。
为害状:多在果面相接处、果梗处为害,排出的虫粪黏结在果面蛀孔附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2毫米,翅展25毫米左右,全体橙黄色,身体及翅面散生黑斑数十个。卵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红色。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淡红色,前胸背板褐色,体节各生有8个明显的褐斑。蛹长约13毫米,长椭圆形,黄褐色。
发生规律:桃蛀螟每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向日葵花盘、玉米秸秆内越冬。翌年麦收前20天左右成虫开始羽化,麦收前10天左右进入产卵高峰期,卵期约1周,幼虫期15~20天,蛹期8天左右。
防治方法:
(1)冬季及时处理向日葵、玉米秸秆等作物遗株,消灭越冬虫源。
桃蛀螟为害果实
桃蛀螟幼虫
桃蛀螟成虫
桃蛀螟在果实上产的卵
(2)及时摘除虫果和拣拾落果,减少再次为害虫源。
(3)在5月上旬开始用性诱剂测报成虫发生高峰期,并结合查卵,当卵果率达0.5%~1%时,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 500倍液喷雾,当需要同时防治食心虫和红蜘蛛时,可改为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喷雾。在没有性诱剂测报的条件下,上年发生严重时,可在麦收前10天、麦收时连喷2次上述药剂,发生较轻时,在麦收前一周喷一次药即可。第二代发生高峰期和第一代间隔约35天,最好结合查卵,适时进行防治。
梨实蜂
梨实蜂是专门为害梨树花和幼果的一种偶发性害虫,广泛分布于各个梨区,但经常喷药的果园为害已不太严重。
为害状:成虫在花期出现,产卵于花萼组织里。幼虫串食花萼,钻入幼果,小果受害后,萼筒处变黑,并有一个针尖大小的黑色蛀孔,最终全果变黑,造成早期脱落,严重影响产量,少数不脱落果实,随果实膨大蛀孔愈合,形成果面下陷。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5毫米,头和身体黑色,有光泽,触角丝状,鞭节褐色(雌虫)或黄色(雄虫),两翅平覆于身体之上,前半部黄褐色,后半部黑褐色。卵椭圆形,白色至灰白色。幼虫老熟时长约8毫米,黄白色。蛹白色,外包椭圆形黑褐色茧。
发生规律:梨实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且以距树干1米范围、3~10厘米深的土层中数量居多。梨树芽萌动时越冬幼虫化蛹,蛹期7~10天,花开时开始出现成虫。梨盛花初期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期较集中,10天左右。成虫白天活动,1头雌虫可产卵50余粒,一般1朵花内只产1粒卵,卵期5~6天。初孵化幼虫先在花萼基部串食,落花后蛀食幼果,当被害果快要干枯时爬出,转害新果。1头幼虫可连续为害3~5个幼果。幼虫为害期15~20天,老熟后脱果落地,钻入土中结茧越夏、越冬,达11个月之久。成虫有假死性,遇惊动会掉落,温度低时更为明显。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在成虫发生初期,于早晚在树冠下铺布单或塑料布,振落成虫并杀死。发现被害花朵和幼果时,结合疏花疏果及时摘除,以免继续转害好果。
(2)地面施药。受害严重的果园应于梨树发芽后到开花以前,地面喷洒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者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每亩用药0.5千克兑水100千克,重点喷洒在树冠垂直投影的树盘内。
梨实蜂成虫
梨实蜂在花托上部的产卵孔
梨实蜂在组织内产的卵
梨实蜂的幼虫
梨实蜂越冬茧内的幼虫
(3)树上喷药。人工防治和地面喷药仍不能控制为害时,可在梨花即将开放前喷48%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
梨黄粉蚜
梨黄粉蚜又叫梨黄粉虫,是梨树套袋栽培后的一种重要害虫。
为害状:仅为害梨,喜欢群集于果实萼洼处,后期萼洼处变黑腐烂。被害部与健部交界处龟裂,被害果易腐烂、脱落。虫量多时也会分散蔓延到果面。虫体聚集部位有一堆堆的“黄粉”,周围有黄褐色晕环。“黄粉”即是该虫的成蚜、卵及若蚜。擦去“黄粉”,可见果面凹陷的黄斑,渐变为黑色。
形态特征:成虫倒卵圆形,体长0.7~0.8毫米,鲜黄色,无翅,无腹管。卵椭圆形,长0.2~0.4毫米,黄色。若虫体形与成虫相似,但较小,淡黄色。
发生规律:梨黄粉蚜1年发生8~10代,在全国大部分梨区以卵在果台、树皮裂缝内及翘皮下越冬。翌年春梨树开花时越冬卵孵化为若虫,先在翘皮下刺吸汁液,然后变为成虫产卵繁殖。卵孵化为若虫后,6月上中旬转移到果实上,多群集于果实萼洼处为害、繁殖,也有部分聚集在梗洼和两果相接处,然后蔓延到果面上。果实接近成熟期受害最重。8~9月出现有性蚜,交尾后转移到树干翘皮等处产卵越冬。成虫活动能力差,喜在背阴处栖息为害,温暖干燥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发生。品种间受害程度有差异,一般萼片宿留的品种受害重。老树受害重,幼树受害轻。发生重的年份采收时梨果上常带有梨黄粉蚜,若不及时处理,在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还会继续为害,引起梨果腐烂,造成损失。套纸袋的环境有利于该虫的繁殖,所以有该虫为害的果园,套袋以前应喷药消灭此虫,袋口要扎紧,防止该虫进入。
梨黄粉蚜在萼凹处为害状
梨黄粉蚜为害后果实形成黑疤
防治方法:
(1)加强测报。梨黄粉蚜繁殖能力强,为害后果严重,近年来在不少梨区已上升为主要防治对象,要加强对其虫口密度的监控,在6~7月经常检查果实受害情况。
(2)喷药防治。当达到5%虫果率即需专门喷药,比较理想的药剂有35%赛丹乳油2 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等,喷药时要着重对果实萼洼处喷药,不可漏喷。
茶翅蝽
茶翅蝽又名臭木蝽、臭屁虫。分布很广,食性很杂,寄主植物有梨、苹果、桃等果树,还为害多种树木、豆类等。
为害状:成虫和若虫刺吸果实、叶片和枝条,尤以为害果实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轻则果面被刺吸部位出现青疔,重则果实畸形,呈现严重的疙瘩果症状,被害部位果肉木栓化,不能食用,失去经济价值,甚至未熟先落。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5毫米,体扁平,灰褐色稍带红色,前胸背板梯形,两侧稍突出。小盾片倒三角形,基缘有5个淡黄色小斑。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平覆于身体上。卵短圆筒形,长约1毫米,灰白色,20~30粒聚集成卵块。若虫黑色,腹部稍带红色,头、胸和腹部第1、2节两侧有刺状突起,无翅。
发生规律:该虫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室内(占越冬虫量的80%~90%)、室外墙缝、树洞等处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陆续出蛰活动,当气温上升到20℃以上时(4月中旬前后)成虫喜集中在泡桐、桃树上为害,5月上中旬成虫交尾,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可一直产卵到7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的平均寿命长达300天。卵期5~6天,卵产于叶的背面,卵粒排列成为一个不规则三角形,初孵的1龄若虫群居于卵壳周围,直至2龄末期才分散。若虫为害的特点是3~10头群集于一个果上为害。而成虫为害的特征是喜分散为害,除雌、雄虫成对而能共处一果上外,一般一果不栖2虫。若虫历期60天左右。凡越冬代成虫在6月上旬以前产的卵,到8月初以前羽化为第一代成虫,可继续产卵,经过若虫阶段再羽化为越冬成虫,1年发生2代,第一代成虫平均寿命32天;6月中旬以后所产卵发育的成虫直接进入越冬,1年仅发生1代。6月上中旬以后成虫多转移集中到梨园为害,10月中旬绝大部分成虫进入越冬状态。
茶翅蝽28粒卵块
茶翅蝽初孵若虫
茶翅蝽若虫
茶翅蝽为害造成疙瘩梨
防治方法:
(1)由于成虫在深秋寻找越冬场所,10月可在果园边缘搭建草棚诱集成虫,待到冬季把草集中烧毁。
(2)对于茶翅蝽为害较重的果园,应重点抓住树上喷药的关键时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茶翅蝽成虫已集中到果园中,但大量卵块尚未产出,应该是防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喷药细致周到,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在6月底7月初,应再喷一次药。用药种类可选用击倒力强的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功夫乳油3 000倍液,混合50%马拉硫磷乳油1 5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等。对于该虫发生较少的果园,可以在上午10时以前利用成虫温度低时不活跃的习性进行树上人工捕杀以及在若虫孵化期捕杀叶背面的卵块和未分散的若虫。
黄斑蝽
黄斑蝽也叫麻皮蝽,它与茶翅蝽同是为害梨、桃等果树及林木的一种重要害虫。
黄斑蝽成虫
为害状:其为害状与茶翅蝽相同。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22毫米,身体扁平,黑褐色。头较长,两侧略平行,侧边和中央的纵脊黄色。前胸背板、小盾片和前翅革质部分散布不规则的黄色斑纹、点刻和皱纹。触角5节,黑色,第一节短而粗大,第五节基部为浅黄白色。卵鼓形,灰白色,高约2毫米,12粒聚产成卵块。若虫。各龄若虫体前端较窄,后端宽圆。触角4节,深褐或黑褐色,节间黄赤,第四节基部1/3黄白色。
发生规律:黄斑蝽在北方果区1年发生1代,在江西、安徽等省可发生2代,主要在室内、屋檐、墙缝等处越冬。在北部地区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出蛰,5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叶片背面,每雌可产卵3~5块,卵期8天左右。若虫期40~60天,7~8月羽化为成虫。9月中下旬陆续寻觅越冬场所越冬。
黄斑蝽初产卵12粒卵块
黄斑蝽初孵若虫
黄斑蝽大若虫
防治方法:参照茶翅蝽的防治。
绿盲蝽
绿盲蝽往常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但近年在果树上为害逐年加重,特别对枣、葡萄的为害十分严重,造成部分果园绝收。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对梨的为害也不容忽视。
为害状:该虫以成、若虫刺吸新梢顶芽、嫩叶、花蕾及幼果上汁液。幼芽受害后,随叶片生长伸展形成具大量破孔、皱缩不平的“破叶疯”。花或幼果受害,变成黄褐色干枯或脱落。幼果受害后,到后期在果面上形成黑点,严重影响果品质量。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毫米,宽2.2毫米,绿色,密被短毛。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无单眼,触角4节丝状,约为体长2/3,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一浅纵纹。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余绿色。足黄绿色,附节末端、财节色较深,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雌虫后足腿节较雄虫短,不超腹部末端,跗节3节,末端黑色。卵长1毫米,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边缘无附属物。若虫5龄,与成虫相似。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2龄黄褐色,3龄出现翅芽,4龄超过第1腹节,2~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5龄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眼灰色。
绿盲蝽在剪口处产的越冬卵
绿盲蝽卵放大
绿盲蝽若虫及其为害梢
发生规律:北方1年发生3~5代,运城为4代,陕西泾阳、河南安阳为5代,江西为6~7代。在果园以卵在果树上年修剪口,翘皮或断枝内及土中越冬。翌年3~4月旬均温高于10℃或连续5日均温达11℃,相对湿度高于70%,卵开始孵化。卵孵化后若虫即可为害果树嫩芽、花蕾。成虫寿命长,产卵期30~40天,发生期不整齐。成虫飞行力强,喜食花蜜,羽化后6~7天开始产卵。非越冬代卵多散产在嫩叶、茎、叶柄、叶脉、嫩蕾等组织内,外露黄色卵盖,卵期7~9天。6月中旬棉花现蕾后迁入棉田,7月达高峰,8月下旬棉田花蕾渐少,便迁至其他寄主上为害蔬菜或果树。果树上以春、秋两季受害重。主要天敌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防治方法:
(1)早春越冬卵孵化前,剪除上年修剪的老剪口枝头,清除棉田及附近杂草,当卵已孵化则应在越冬虫源寄主上喷洒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 500倍液,可减少越冬虫源。
绿盲蝽成虫
绿盲蝽为害果实后期症状
(2)成株期喷洒35%赛丹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除尽乳油,或5%抑太保乳油、20%灭多威乳油2 000倍液、25%广克威乳油2 000倍液、5.7%百树菊酯乳油2 000倍液、43%新百灵乳油(辛·氟氯氰乳油)1 500倍液。
桔小实蝇
据记载桔小实蝇可以为害柑橘类、桃、梨、李等多种果树,为害植物达250多种。
为害状:为害果实导致果实腐烂,每个果实可有多头幼虫,造成果实提前脱落。据观察,桔小实蝇喜欢为害接近成熟的果实,但也可为害坚实的青果。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8毫米,全体深黑色和黄色相间。胸部共有鬃11对,多为黄褐色,胸部背面大部分黑色,但黄色的“U”字形斑纹十分明显。腹部黄色,第一、二节背面各有一条黑色横带,从第3节开始中央有一条黑色的纵带直抵腹端,构成明显的“t”字形斑纹。雌虫产卵管发达,由3节组成。卵。梭形,长约1毫米,宽约0.1毫米,乳白色,尾端较钝圆。幼虫蛆形,1龄幼虫体长1.2~1.3毫米,2龄2.5~5.8毫米,3龄7~11毫米。
桔小实蝇雌成虫
桔小实蝇产卵孔
桔小实蝇产卵状
发生规律:南方每年发生7~8代,偏北地区3~6代。由于食料丰富及气温偏暖,1年的代数在不同地域不同,冬季低温对桔小实蝇的分布有明显的限制作用。主要以蛹越冬,在南方无明显越冬期,只在气温下降时成虫较少,气温上升时成虫数量较多。第一代成虫普遍发生期,南方为4月中旬,偏北地区在5月中旬。其发生盛期,南方为5月中下旬,偏北地区在7月上旬。以后气温下降而减少。成虫上午前羽化,以8时前后最盛。成虫羽化后经一段时间性成熟后方能交尾产卵,产卵时以产卵器刺破果皮,把卵产于果皮与瓢瓣之间,1年产卵200~400粒,卵期夏季1天左右,春、秋季2天,冬季3~6天。幼虫期夏季7~9天,春、秋季10~12天,冬季13~20天。卵孵化后幼虫钻入果实瓢囊内为害,致使果实腐烂脱落。幼虫蜕皮2次,老熟幼虫穿孔而出脱果入土化蛹,以2~3厘米的土中为多。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在销售柑橘季节,加强柑橘产地检疫,在北方注意当地果品批发市场检疫,发现疫情应立即组织销毁。在苹果产区应注意不要堆放腐烂果品,特别是柑橘,要挖1米以上深坑掩埋,杜绝传染源。
桔小实蝇在果皮下产的卵
桔小实蝇幼虫
(2)摘除果实。将发生桔小实蝇的果园,果实要全部摘除,彻底清理果园腐烂果。用开水煮15分钟以上,然后深埋,不能遗漏,散落。
(3)地面处理。在幼虫脱果期,或者成虫羽化出土期,在果园地面全面喷洒40%毒死蜱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400倍液,杀灭脱果幼虫或出土成虫,间隔20天1次,每代2次。
(4)诱杀成虫。树上可以喷洒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并加入3%红糖,0.1%白酒,喷洒时可以条带喷洒,即隔5行喷5行,间隔7天喷洒1次,高峰期连续喷洒3次,诱杀成虫。也可用糖、酒、醋、水配成10:3:5:50诱杀液,装入盆中挂在树上,一般每30株挂4个即可,半月换一次诱杀液,也可采用性诱剂甲基丁香酚诱杀雄虫防治。
(5)冬季深耕杀灭虫蛹。
(6)采用全套袋防虫。
康氏粉蚧
康氏粉蚧是为害梨、苹果等果树的一种重要介壳虫。
为害状:可为害枝条和果实,为害枝条会肿胀、枝条纵裂枯死,为害幼果后形成畸形果,后期在果实萼凹为害导致黑疤。排泄的分泌物引起煤污病,套袋栽培发生严重。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3~5毫米,扁平,椭圆形,体粉红色,表面被有白色粉状蜡质,体周缘具17对白色蜡丝,体前端的蜡丝较短,体后端蜡丝长,尾端1对蜡丝特长,几乎和体长相当。雄成虫体长1毫米,翅展2毫米,紫褐色。若虫体扁平,淡黄色,外形似雌成虫。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2~3代,以卵在枝干皮缝下越冬,春季发芽后卵开始孵化,若虫在叶柄基部、树干皮缝处为害,发育成熟后成虫在粗皮下、果实萼凹处产卵,套袋果实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对于仅点片发生的果园,采取人工刮树皮清除越冬虫源,可有效阻止其在全果园蔓延。
(2)保护天敌。由于康氏粉蚧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很好保护自然天敌,一般不会对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3)生长期防治。时机应掌握在卵孵化末期进行,可在套袋以前使用1%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一般结合红蜘蛛的防治兼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该虫为害问题,还得从提高该虫的天敌控制能力方面寻求突破。
康氏粉蚧在枝干上
康氏粉蚧为害果实
白星金龟
白星金龟又叫白纹铜花金龟、白星花潜,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省。成虫为害苹果、梨、桃、杏、李、葡萄等果实。
白星金龟成虫
为害状:当果实成熟时,常数头乃至几十头,群集于果实的伤口处,食害果肉,形成大窟窿,引起腐烂脱落,甚至将果实整个吃光,对果树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影响。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7~24毫米,宽9~14毫米,椭圆形,背面扁平,黑紫铜色或青铜色,体表光亮,其上散布不规则白色斑10多个,并具小刻点列。头方形,前缘微凹,稍向上翘。触角短粗,暗赤褐色。前胸背板梯形,小盾片近长三角形。
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幼虫潜伏土内越冬。成虫5月上中旬开始出现,6~7月发生较多,苹果膨大期为害最烈。成虫白天多在上午10时至下午3~4时活动,稍受惊扰即迅速飞起,有假死性,对糖醋或苹果、桃的酒醋味有较强的趋性。卵产于土中、堆肥、柴草垛、陈旧秸秆堆或鸡窝鸡粪中,卵单粒散产,产卵量20粒,有隔日产卵现象。幼虫孵化后在其内生活,多以腐败物为食。幼虫老熟后,即吐黏液混合土或沙粒结成土室,并在其中化蛹。羽化后仍在土室内经过7~10天,再用头顶及前足将土室冲破出土。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在成虫为害期,果园内经常巡视,发现成虫群集为害果时,用塑料袋连同受害果一同套下,消灭其中成虫。
(2)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用糖醋液装入啤酒瓶,当诱集到1头成虫后,由于成虫聚集习性,可诱集大量成虫,或用腐烂果制成毒浆诱杀。
(3)翻摊粪堆,根据幼虫多集中于腐熟粪堆内的特点,可在6月之前,成虫尚未羽化时,将粪堆用40%毒死蜱,或者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泼浇,然后加以翻倒,再封堆24小时可集中消灭幼虫。
(二)食叶害虫
山楂叶螨
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李、杏、山楂,其中苹果、梨、桃受害最重。
为害状:山楂叶螨主要在叶背面为害,叶片受害后,从叶正面可见失绿的小斑点,严重时失绿黄点连成片,呈黄煳色,最终全叶变为焦黄色,可引起大量落叶,可以造成二次开花,不但影响当年产量,而且对以后二年的树势、产量产生不良影响。
形态特征:见表2。
发生规律:一般年份发生5~10代,东北地区3~6代,黄河故道发生8~10代。各地均以受精雌成螨越冬,越冬部位多在枝干树皮缝内、树干基部3厘米的土块缝隙里。越冬雌螨在春天苹果花芽膨大期开始出蛰,苹果中熟品种盛花期出蛰基本结束,并开始产卵。落花后为第一代卵盛期,第一代卵经8~10天孵化,随气温升高,以后卵期逐渐缩短。山楂叶螨一般在叶片背面群集为害,数量多时吐丝结网,卵产于叶背绒毛或丝网上,山楂叶螨先集中在近大枝附近的叶簇上为害,麦收前气温升高,繁殖加快,麦收期间数量多时大量向上、向外扩散,6月为害最烈,7、8月根据树体营养状况进入越夏,越冬早晚不一,到11月仍可在田间见到夏型个体。
山楂叶螨成螨及卵
山楂叶螨越冬状
表2 三种叶螨的形态特征
防治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天敌对几种叶螨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在果园行间种植绿肥,通过绿肥上发生的害虫培育果树叶螨的天敌,以种植毛叶苕子、白三叶草为好。果园尽量不喷广谱性杀虫剂,保护果园生物多样性,将能显著降低叶螨为害。另外,可以引进释放抗药性捕食螨,如西方钝绥螨、伪钝绥螨、塔六点蓟马等防治。
(2)铲除越冬虫源。山楂叶螨、苹果全爪螨在发芽前刮除枝干上粗皮,在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结合喷其他杀菌铲除剂,加入98.8%机油乳剂50倍液也可防治。
苹果全爪螨雌成螨
苹果全爪螨的卵
苹果全爪螨为害的叶片
(3)化学防治。山楂叶螨、苹果全爪螨防治,当越冬基数大时,在梨落花后,可使用5%噻螨酮乳油,或20%四螨嗪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此两种药剂对成螨没有直接杀伤作用,可杀卵和初孵幼螨,且使成螨产的卵不会孵化,生长季每周调查一次树上发生量。当达到防治指标时可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3 5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 500倍液,34%柴·哒乳油2 5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 000倍液,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丁脒脲悬浮剂1 500倍液,50%硫悬浮剂4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8 000倍液,10%浏阳霉素乳油1 500倍液喷雾。注意,不同类型杀螨剂要交替使用,延缓叶螨抗药性的产生,并且在喷药防治叶螨时,一定要注意喷药均匀周到,特别是树冠上部和内膛,往往由于喷药不均匀,使叶螨在局部繁殖暴发起来。
苹果全爪螨
为害状:被为害叶片不易识别,叶片受害后颜色变灰暗色,仔细观察正面出现许多失绿小斑点,整体叶貌类似苹果银叶病为害,为害特别严重时提早落叶。
形态特征:见表2。
发生规律:在辽宁可发生6~7代,山东、河南等省为7~9代。以卵在短果枝、二年生以上枝条上越冬。卵在苹果花序分离期开始孵化,越冬卵孵化高峰期在红星品种花蕾变色期。个体发育经过卵期、幼虫期、第一静止期、前若虫期、第二静止期、后若虫期、第三静止期和成虫期。苹果全爪螨的幼虫、若虫和雄成虫多在叶片背面活动,而雌成虫多在叶片正面活动。一般麦收前后是全年为害高峰期,夏季叶面数量较少,秋季数量回升又出现小高峰。
防治方法:见山楂叶螨。
二斑叶螨
是近年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害螨,和过去记载的棉二点叶螨非同一物种。目前已经蔓延到不少果区。据报道,在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均有发生。二斑叶螨为害作物种类繁多,可为害100多个科植物,常见的果树均可为害,对苹果、梨、桃、杏、樱桃等均可造成严重为害。
二斑叶螨雌成螨及卵
为害状:和山楂叶螨比较相似。
形态特征:见表2。
发生规律:在各果区每年可发生10多代,该螨以受精的越冬型雌成螨主要在地面土缝中越冬,少数在树皮下越冬。该螨在地面早春活动早,但上树为害较晚,翌年春天平均气温上升到10℃左右时,越冬雌成螨开始出蛰。一般在地面越冬的个体首先在树下阔叶杂草及果树根蘖上取食和产卵繁殖。即使是在树上越冬的个体,大多也先转移到树下繁殖,近麦收时才开始上树为害。上树后先集中在内膛,6月下旬开始扩散,7月为害最烈。在高温季节,二斑叶螨8~10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与山楂叶螨相比,其繁殖力更高,在两者混合发生的果园,二斑叶螨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很快会取代山楂叶螨成为果园的优势种。果园出现越冬型成螨时期和果树营养关系密切,一般在10月上旬开始出现越冬型成螨。
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由于二斑叶螨目前仅在部分果园发生为害,对那些尚未发现二斑叶螨的果园,一定要时刻警惕二斑叶螨的人为因素传入。如从已发生为害的果园引进苗木、接穗时要谨慎,有意识地防止疫区人员衣物、头发等携带传入。
(2)地面防治。由于二斑叶螨前期主要在地面为害,因此,麦收前要注意清除地面杂草和根蘖,发现间作作物有二斑叶螨为害时,及时喷药,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喷雾。
(3)化学防治。由于二斑叶螨抗药性强,一些常用的杀螨剂对其效果很差。在6月发现树上有二斑叶螨时,喷药要特别注意内膛叶背,在数量较少时,可用20%四螨嗪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噻螨酮乳油1 600倍液,当成螨数量较多时,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50%炔螨特乳油2 000倍液喷雾,间隔半月后再喷1次。
(4)保护天敌。果园喷药时要注意保护天敌,在不用广谱性杀虫剂时,塔六点蓟马、食螨小黑瓢及捕食螨可发挥明显的控制害螨作用。也可地面保留杂草,在前期地面二斑叶螨发生时,在地面释放天敌捕食螨、塔六点蓟马等,能够很好控制为害。
梨二叉蚜
为害状:成蚜、若蚜常群集在芽、叶、嫩梢和茎上吸食汁液,致使叶片两侧向正面纵卷成筒状,影响叶片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毫米左右,绿色或黄褐色;有翅胎生雌蚜长1.5毫米,宽0.76毫米。卵椭圆形,黑色有光泽。若蚜与成蚜相似,体小,绿色。
梨二叉蚜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0~20代,以卵在芽腋或果台、小枝的粗皮裂缝中越冬,梨芽萌动时开始孵化。若蚜群集于露绿的芽上为害花序和幼叶。5~6月大量迁飞到越夏寄主上,秋季9~10月,在越夏寄主上产生大量有翅蚜再迁回到梨树上继续为害,以卵越冬。
防治方法:
(1)摘除被害卷叶,集中处理消灭蚜虫。
(2)梨花芽膨大露绿至开裂以前,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 5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 500倍液等。提倡卷叶前施药。
(3)保护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对蚜虫均有很好抑制作用。
苹果黄蚜
苹果黄蚜也叫绣线菊蚜,俗称腻虫、蜜虫。在国内广泛分布,寄主植物有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枇杷等果树。
梨二叉蚜为害状
梨二叉蚜造成卷叶
为害状:成虫和若虫刺吸嫩梢及叶片汁液,被害叶片向叶背横卷,蚜虫除了吸食营养外,分泌的蜜露可污染叶片和果实,降低果实商品价值,同时蚜虫可以传染病毒病。
苹果黄蚜为害状
形态特征:成蚜分无翅型和有翅型,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6毫米,有黄色、黄绿色、绿色3种色型,腹管与尾片黑色;有翅胎生蚜体长1.5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黄色,有黑色斑纹,腹管与尾片黑色。若蚜淡黄绿色,腹管短,体小。卵椭圆形,漆黑色,长0.5毫米。
苹果黄蚜在花蕾上为害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0余代,以卵在当年生枝条的芽腋间越冬。在芽萌动时越冬卵开始孵化,初孵若蚜群集在芽和嫩叶上为害,经10天左右产生无翅胎生雌蚜,也有少量有翅胎生雌蚜。整个生长季节均以孤雌胎生方式繁殖。有翅胎生雌蚜是植株间转移扩散的主要方式,早春繁殖速度较慢。5月是一年中发生量最大的时期,6月以后因捕食性天敌增多,加之多数嫩梢逐渐长老,食物条件变化,发生量减少。秋梢生长期,发生量出现年中次高峰,但发生持续时间较短。10月以后开始产生有性蚜,交尾后产卵越冬。
苹果黄蚜的越冬卵
防治方法:
(1)由于苹果黄蚜是果园中虫口密度上升快且较早的种类,是果园中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七星瓢虫、小花蝽、大草蛉、中华草蛉、蜘蛛等多种果园其他害虫所共有的天敌类群。越冬出蛰后赖以繁衍种群的食物,是果园害虫生物防治的早期中间寄主,又由于进入盛果期的果树对苹果黄蚜的为害有较强的耐受力,所以对苹果黄蚜的防治,要尽量放宽防治指标,在一般发生的年份,要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制蚜虫的能力,不需专门化学防治。改变果园早春锄草的农事操作习惯,让地面上开始生长较果树更早的荠菜等易滋生蚜虫的杂草得以保留,使其上先于果树繁殖产生出第一代瓢虫等天敌后,再锄草驱赶其上树,可以大大提高果树上的益害比。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苹果黄蚜是防止其长时间维持高密度状态的治本措施,一旦形成良性循环,苹果黄蚜就真正成为果园生物群落中的中性昆虫,为害程度可忽略不计。
(2)对常年多次喷洒广谱杀虫剂的果园,自然天敌数量较少,在大发生的年份,当虫口密度过高时,要及时适量喷洒对天敌相对安全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 500倍液,或者240克/千克噻虫嗪颗粒剂等农药,暂时压制虫口密度;在麦收前后,果园周围麦田中的瓢虫、草蛉等天敌会大举向果园转移,保护和利用这些自然天敌对控制苹果黄蚜及其他害虫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梨木虱
为害状:梨木虱是梨园普遍发生的主要害虫。叶片是最常见的受害部位,新梢和叶柄也会受害。若虫群集于叶背为害,除刺吸汁液外,还分泌大量蜜露,将相邻叶片黏合在一起,蜜露干后在叶背面形成黑色的污垢。叶片受害后发生大块褐色枯死斑,引起早期落叶。受蜜露污染的果面,产生锈斑,在多雨季节易滋生霉菌,导致煤污病,均会降低果面光洁程度,影响果实质量。
形态特征:成虫。越冬型雄成虫体长2.8~3.2毫米,雌成虫体长3.0~3.1毫米,体褐色至暗褐色,有黑褐色斑纹,头顶及足色较淡。夏型雄成虫体长2.3~2.6毫米,雌成虫体长2.8~2.9毫米,体色由绿至黄色。若虫。初孵若虫体扁平,椭圆形,体色淡黄,3龄以后呈扁圆形,绿褐色,复眼红色,翅芽突出在身体两侧。常分泌很多黏液盖在身体上。卵长圆形,黄色,一端尖细,并延伸成一根长丝;一端钝圆,其下具一短柄,固着在植物组织上。
梨木虱夏型成虫
梨木虱越冬型成虫
梨木虱产在叶脉上的卵
梨木虱老熟若虫
发生规律:梨木虱1年发生4~6代,均以越冬型成虫在树干、主枝的翘皮、裂缝中越冬,少数在杂草、落叶及土隙中越冬。此种对低温适应性强,越冬型成虫不活动期仅1个多月。黄河故道梨区越冬型成虫2月上旬开始活动,温度稳定在0℃以上,天气晴朗则爬出活动、交尾,中午前后活动最盛,当旬平均气温3℃时(2月中下旬)为出蛰盛期和产卵初期。越冬型成虫产卵历期20~25天,每雌可产卵290粒,产卵于芽基部、短果枝叶痕、芽缝等部位,卵散产或排列成黄色线状;展叶后,卵主要产在嫩叶背面、叶脉附近及叶缘锯齿上。4月上旬卵开始孵化,初孵若虫聚集于新梢、叶柄等处为害,4月中下旬为第一代若虫高峰期,若虫怕光,喜潜伏在阴暗的叶背面为害。第一代成虫集中发生于5月上中旬,成虫活动善飞兼跳,多在隐蔽处栖息为害,排泄黏稠的液状物于叶片正面,十分明显。成虫产卵前期4~5天,产卵历期8~10天。第二代成虫于6月上旬开始发生,与第一代成虫发生期有重叠,以后世代重叠现象更加明显。10月以后形成的成虫多为越冬型,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
(1)在越冬虫量较大的梨园,要重点抓住药剂防治的两个关键时期:一是越冬型成虫出蛰高峰期。在2月中下旬,选择连续2~3天温暖、无风的日子,于中午前后,越冬型成虫大量出蛰尚未产卵时,全树仔细喷洒对成虫触杀力强的菊酯类杀虫剂,如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5%来福灵乳油2 000倍液、2.5%功夫乳油2 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 000倍液等。此时天敌多数尚未出蛰,喷洒这类广谱性药剂对天敌的杀伤较小。二是第一代若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利用第一代若虫期相对集中、虫态比较一致的有利条件,喷洒对若虫高效、对天敌比较安全的0.2%高渗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30%机油·石硫合剂500倍液或2.5%卡死克乳油500倍液等,均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2)在越冬虫量不大的梨园,可根据其他害虫的兼治需要只采取以上两种防治措施中的一种,主要依靠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来达到控制梨木虱为害的目的。当梨木虱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喷洒高效低毒农药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20%双甲脒乳油1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30%机油·石硫合剂500倍液,或2.5%卡死克乳油500倍液等,均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梨星毛虫
为害状:梨星毛虫又叫梨叶斑蛾,俗称饺子虫。它为害叶片时常将叶片纵向沿叶缘黏合成饺子状,幼虫藏于其中吃叶的上表皮和叶肉,仅剩网状下表皮。除这种典型的为害状外,幼龄幼虫还蛀入刚刚萌发的芽中为害,使芽不能正常绽开;蛀入花苞内为害,被害花苞流出褐色黏液;幼虫还能在幼果的表面钻蛀成小洞。该虫常见于管理比较粗放的梨园,在管理较好、经常喷药的梨园已少见。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3~24毫米,触角及全体蓝黑色,复眼浓黑色。翅半透明,翅脉清晰可见。卵扁椭圆形,长0.7毫米,黄白色至淡紫色,卵粒密集成块,单层排列,每块20~30粒,多至百粒。幼虫。幼龄幼虫淡紫褐色,老龄时乳白色,体背中缝两侧有10对圆形黑色的星状斑,各节背面有横列毛瘤6个。蛹外被有两层丝茧,长11~14毫米,蛹初期为黄白色,近羽化时为黑褐色。
发生规律:该虫在东北、华北1年发生1代,而在河南西部及陕西1年发生2代,均以2~3龄幼虫在树干及主枝的粗皮裂缝下结茧越冬,在幼龄果树树皮光滑的情况下,幼虫多在树干附近土块下结茧越冬。翌年果树发芽时,越冬幼虫即开始出蛰,向树干转移,如此时花芽尚未开放,先从芽旁已吐白的部位蛀入食害,如花芽已开绽则由顶部蛀入食害。虫口密度大的树,1个开放的花芽内常有多头幼虫同时蛀食,花芽被吃空、变黑、枯死,继而为害花蕾及叶芽。果树展叶以后幼虫即转移到叶上为害,被害叶变黑枯干,6~7月果树即呈枯黄凋零状态,严重影响果树的枝条发育和花芽分化。幼虫一般喜食嫩叶,由嫩梢下部叶开始,依次转苞为害,1头幼虫可为害7~8片叶,在最后一个苞叶内结茧化蛹,蛹期约10天。河北省中部梨区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初见,盛发期在6月中旬。河南西部及陕西关中等地,越冬代成虫发生于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发生于8月上中旬。成虫飞翔力不强,无趋光性,白天潜伏在叶背不活动,多在傍晚或夜间交尾产卵。卵多产在叶片背面。每雌可产卵278粒。卵期7~10天,幼虫有6个龄期。初孵幼虫群集叶背,经1~2天取食后,再分散为害。一代区7月下旬大部分幼虫已3龄,部分幼虫仍为2龄,即进入越冬场所结茧越冬。
梨星毛虫成虫
梨星毛虫老熟幼虫
梨瘿蚊在卷叶中的幼虫
梨瘿蚊为害梨树新梢状
梨瘿蚊化蛹
防治方法:
(1)面积不大的果园,尤其是未结果的幼树,在劳力许可的情况下,春季及时摘除虫苞,可以避免喷药杀伤天敌,只要坚持进行,可以显著减轻第二代甚至来年的为害。
(2)虫量大、为害严重的梨园应在越冬幼虫出蛰初期,亦即梨树花芽膨大期进行1次药剂防治,可选用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对树冠、主干、主枝进行均匀喷雾。收麦以后第一代幼虫为害初期,如果虫量较多还应及时喷一次药,可选用对天敌安全的特异性杀虫剂24%虫酰肼悬浮剂2 000倍液。
梨瘿蚊
梨瘿蚊俗称梨芽蛆,是近年来局部梨园为害上升的害虫。
为害状:每叶有虫达10多头,幼虫将芽叶沿主脉纵卷成双筒形,随生长发育卷得圈数增加,叶肉组织增厚变硬发脆,芽叶被害后3天出现黄斑,逐渐扩展至全叶发黑枯萎脱落。受害重的梨树出现早期大量落叶、落花、落果,严重影响梨的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成虫暗红色,雌成虫体长1.8~2.2毫米,翅展3.3~4.4毫米,雄虫较雌成虫瘦小,体长1.3~1.6毫米,翅展3.5毫米。卵长椭圆形,长0.29毫米,宽0.08毫米,初产浅橘黄色,孵化前为橘红色。幼虫长纺锤形,1、2龄幼虫无色透明,老熟时长1.8~2.6毫米,橘红色。蛹橘红色,长1.6~2.0毫米,蛹外有胶质白茧,长1.95~2.24毫米。
发生规律:梨瘿蚊1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及枝干翘皮裂缝中越冬。各代成虫盛发期为3月底、5月初、5月底、6月下旬。第一代幼虫发生量少,第二代幼虫发生量巨增,第三、四代甚微。第一、二代发生正值新梢抽发盛期,对梨树造成严重为害。各代各虫态历期平均为成虫1.2天,卵3天,幼虫12天,蛹15天。第三代老熟幼虫大部分休眠越冬,少数继续发生第四代。雄成虫羽化高峰在早上5时左右,羽化后在地面低飞,寻觅雌成虫。雌成虫在午前羽化,羽化后仍停留在附近地面、杂草、枝干上静伏1小时后方与雄虫交尾,交尾盛期在上午8时。每头雌成虫抱卵量平均148粒,卵产在未展开芽叶缝隙里,每个芽叶着卵数10粒,多的上百粒。幼虫孵化后钻入芽叶内为害,共4个龄期,幼虫老熟后遇到降雨高湿天气,即脱离寄主,爬到枝干翘皮裂缝里或钻入土中(土层深度2~6厘米,多在2厘米处)第三天开始结茧化蛹。当冬天最低气温降至-13℃时越冬老熟幼虫的冻死率高达98%以上,翌年梨瘿蚊的为害极轻。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冬季梨园深翻6厘米以上,刮除枝干粗糙翘皮,能有效消灭部分老熟幼虫、茧蛹。人工摘除有虫叶片及清除老熟幼虫脱叶,集中烧毁,亦可明显减少虫口。
(2)生物防治。梨瘿蚊天敌种类很多,如梨瘿蚊广腹细蜂是梨瘿蚊的主要天敌,各代卵都有被寄生的卵块,老熟幼虫寄生率达15%~20%;其次是捕食性蜘蛛、瓢虫、草蛉、蚂蚁等,捕食成虫和脱叶的老熟幼虫。保护和利用这些天敌,可有效控制梨瘿蚊的发生与为害。
(3)药剂防治。对于梨瘿蚊发生严重的梨园,药剂防治的时间应在新梢初抽期进行,可喷洒90%敌百虫晶体1 200倍液,45%马拉硫磷乳油1 2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保梢效果非常显著。
梨网蝽
梨网蝽又叫梨花网蝽、梨军配虫。是梨、苹果树上发生比较普遍的害虫,管理粗放的果园为害较重。
为害状:成虫、若虫群集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叶呈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大量斑点形成大块黄白色失绿斑,甚至变成大块褐色枯斑,叶片提早脱落,对树势、产量和品质均有不良影响。
形态特征:成虫体扁平,体长约3.5毫米,体暗褐至黑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向外突出呈翼状,前胸背板和前翅均分布有网状花纹,静止时两前翅后缘交叉呈“×”字纹。腹部金黄色,上有黑色斑纹。若虫。初孵若虫白色透明,体长约0.7毫米,后变淡绿色,复眼红色。2龄腹部背面变黑,3龄出现翅芽,腹部具7对刺状突起,5龄若虫体长约2毫米,翅芽长至腹部第二对突起。卵椭圆形,淡黄色,透明,一端弯曲,长约0.6毫米,产于叶肉组织内。从叶片背面看,只能见到黑色的小斑点(卵盖),系成虫排泄的褐色胶状物。
梨花网蝽若虫及为害状
梨花网蝽成虫
发生规律:黄河故道地区1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树干翘皮下及土块缝隙中越冬。果树发芽后,成虫出蛰活动,多集中于树冠下层的叶片背面取食、交配、产卵。成虫每次产卵1粒,卵产于叶肉组织内,且卵外覆有胶状物,药剂不易穿透。每头雌虫可产卵8~26粒。初孵若虫活动力弱,群集叶背为害。第一代若虫盛期在5月下旬,发生期集中而且整齐,受害叶片呈苍白色。第一代成虫于6月上旬出现,第二代成虫于7月中旬开始出现,以后各代重叠发生,极不整齐。7~8月是为害最重的时期。10月以后,成虫陆续潜伏越冬。
防治方法:
(1)梨网蝽发生较重的果园,冬、春季要做好清园工作,彻底清除落叶、翻耕土壤等可以大大减少越冬成虫的数量。
(2)生长期防治主要放在第一代若虫发生高峰期,即5月下旬,选用触杀力强的菊酯类杀虫剂,如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等,由于这类药剂对果园内天敌杀伤力大,喷药方式宜采取挑治,即仅对有为害症状的树体的受害部位的叶片背面进行局部喷药。梨网蝽发生不重的果园,在喷药防治黄斑蝽、食心虫等其他害虫时注意对有为害部位的叶片重点防治,就可起到兼治的目的。
黄刺蛾
黄刺蛾又名八角虫,俗称洋辣子。是一种分布广、食性杂、寄主多的食叶性害虫。
为害状:往往在喷药较少的果园易见其发生为害。在苹果、梨等叶片较大的树上为害,数十头低龄幼虫常常聚集在一起,排列整齐,先取食卵块附近数张叶片的下表皮和叶肉,仅留下上表皮和网状叶脉,受害新梢非常易于辨认。大龄幼虫分散为害,将全叶吃光,仅剩主脉和叶柄。发生量大时能将整株树叶吃成光秃状,导致二次发芽、开花,严重影响来年的产量。
黄刺蛾成虫与茧
黄刺蛾幼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16毫米,体黄色至黄褐色,鳞毛密而厚。前翅自顶角向后缘基部与端部斜伸2条棕褐色细线,内侧1条止于后缘近基部1/3处,此线内侧黄色,外侧黄褐色,外侧1条线止于臀角附近。卵扁椭圆形,黄白色,长约1.5毫米,数十粒排在一起。幼虫体较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体长约25毫米。背有一紫褐色斑纹,两端大中间细。各体节有4个枝刺,胸部上面有6个,尾部有2个较大的枝刺。腹足退化,胸足极小。蛹体长13~15毫米,椭圆形,粗肥,淡黄褐色,两复眼间有一突起,表面有小刺。茧椭圆形,质坚硬,茧上有数条白色与褐色相间的条纹,形如雀卵。
发生规律:黄刺蛾以老熟幼虫在茧里越冬。在辽宁及河北省北部1年发生1代,河北省中南部及河南省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2代。黄河故道地区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一代成虫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成虫白天静伏在叶背,夜间活动,趋光性不强。卵产于叶背,常几十粒排于一张叶片上。每头雌蛾产卵49~67粒,成虫寿命4~7天,卵期6~8天。幼虫出现期,第一代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8月上旬至9月中旬。第一代幼虫所结的茧一般小而薄,第二代茧大而厚。9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老熟,在树上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冬春季结合修剪,消灭未被寄生的虫茧,对有寄生蜂寄生的虫茧,由于茧的上端有寄生蜂产卵时留下的圆形产卵孔,易于辨认,要注意保护。利用幼龄幼虫群栖为害枝条有明显辨认特征,在幼虫为害期勤检查,并将有虫枝梢摘除。
(2)药剂挑治。对于虫量较大的树,宜用触杀性强的菊酯类杀虫剂如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等喷洒有虫枝,不需全园喷药。
苹果舟蛾
苹果舟蛾俗称舟形毛虫,是苹果生长后期的食叶性害虫,分布比较广泛。
为害状:幼虫4龄以前集中为害,由同一卵块孵出的数十头幼虫头向外整齐地排列在叶面上,由叶缘向内啃食,稍受惊动则纷纷吐丝下垂;4龄以后分散为害。幼虫停息时头尾翘起,形似小船,故称舟形毛虫。发生严重而又防治不及时的树,整株树的叶片会被吃光,导致树体二次发芽,损失甚为严重。
形态特征:成虫体淡黄白色,体长22~25毫米。前翅有不明显的浅褐色波浪纹,近基部有银灰白色和紫褐色各半的椭圆形斑纹,靠翅外缘有同色斑纹6个。卵圆球形,直径约1毫米,初产淡绿色,孵化前为灰褐色。数十粒至百余粒密集成排于叶背上。幼虫。初孵幼虫体色黄褐色,体长3.8毫米;2龄幼虫体长9.5毫米,体淡红褐色;3龄幼虫体长18毫米,体红褐色;4龄幼虫体长28.5毫米,体暗红褐色;5龄幼虫体长58.5毫米,体紫黑色。各龄幼虫头部黑褐色,有光泽。全身生有黄白色长软毛。蛹紫黑色,体长约23毫米,腹部末端具有短刺6根。
苹果舟蛾老熟幼虫
发生规律:苹果舟蛾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下根部附近约7厘米深的土层中越冬。郑州地区7~8月越冬蛹羽化为成虫。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强,产卵于中下部枝条的叶片背面,密集成块,卵期约7天。8月至9月中旬为幼虫为害期。幼虫孵出后,先群集在产卵叶上啃食叶肉,仅剩网状叶脉,后转移到同一枝条相邻的叶片为害,头向外整齐排列呈半环状,蚕食叶片边缘,仅剩主脉和叶柄,后再转移至下一张叶片。幼虫多于4龄末5龄初开始分散为害,进入暴食期。幼虫老熟后沿树干向下爬行下地,择地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低龄幼虫群居叶片正面,啃食叶片边缘,容易发现,可进行人工摘除,就地踏死。于幼虫发生期在果园中加强巡回检查,随时将其消灭在分散暴食期之前。
苹果舟蛾幼虫分散前集中为害
苹果舟蛾成虫
(2)药剂挑治。用触杀性强的菊酯类杀虫剂如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等喷洒有虫枝,不需全树喷药。隔10天后再进行1次。
(三)枝干害虫
梨圆蚧
梨圆蚧又叫梨枝圆盾蚧,是为害梨、苹果等果树的一种重要而且常见的介壳虫。
梨圆蚧为害枝条
为害状:枝条受害后出现大量密集的灰白色小点,此即该种蚧的虫体介壳,枝条被吸食汁液后导致皮层木栓化甚至干缩枯死;果实被寄生后,虫体多集中在萼洼附近,围绕介壳形成紫红色的斑点,降低果品商品等级。
形态特征:成虫身体上覆盖蜡质介壳。雌虫介壳近圆形,直径约1.8毫米,灰白色或灰褐色,有同心轮纹,介壳中央的突起称作壳点,脐状,黄色或黄褐色,虫体扁椭圆形,橙黄色,体长0.91~1.48毫米,口器丝状,位于腹面中央,眼及足退化。雄虫介壳长椭圆形,较雌虫介壳小,壳点位于介壳的一端,虫体橙黄色,体长0.6毫米,复眼暗紫红色,口器退化,触角念珠状,有1对翅,交尾器剑状。若虫。初龄若虫固定以前能爬行,无介壳,2龄以后开始形态分化,可分辨性别。
发生规律:梨圆蚧在辽宁、河北等省1年发生2代,黄河故道、陕西中部1年发生3代。以2龄若虫在枝干上越冬,次年春天果树萌动后继续为害。陕西中部4月中旬雄虫开始化蛹,5月雄成虫从介壳下爬出与介壳下的雌成虫交尾后即死亡,此代雄虫羽化时期颇为集中,从开始至结束前后仅历期11天,而在第2~6天的5天内羽化率达90.3%。经交尾后的雌成虫于6月上中旬在介壳下胎生若虫。幼龄若虫先静伏于母体介壳下,然后爬出介壳向嫩枝、果实和叶片上转移,将口器插入寄主组织内吸食,几小时后体背出现白色絮状蜡质物,并逐渐形成介壳。雄虫多固着在叶背主脉两侧,雌虫多在枝条或果实上为害。6月上旬至7月上旬出现第一代若虫,7月下旬到9月上旬出现第二代若虫,9月上旬到11月上旬发生第三代若虫。一般每雌产仔50~100头,最多300多头。梨圆蚧近距离的传播靠初龄若虫的爬行,远距离的传播则靠苗木、接穗和果品的传带。
梨圆蚧放大
梨圆蚧为害果实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对于仅点片发生的果园,由于其扩散速度较慢,对高密度虫枝采取人工清除,可有效阻止其在全果园蔓延。
(2)保护天敌。由于梨圆蚧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很好地保护自然天敌,梨圆蚧一般不会对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3)药剂防治。大面积发生时,在果树萌芽前,可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8%机油乳剂100倍液。
梨茎蜂
为害状:梨茎蜂是为害梨树嫩梢的一种常见害虫。在梨树新梢长至6~7厘米时,该虫的成虫在新梢4~5片叶处用锯状产卵器将嫩梢锯伤,在锯口下产卵,锯口以上嫩梢萎蔫下垂,有时还会锯断几个叶柄。锯口以上嫩梢脱落后仅剩髓部有虫的枝橛。受害严重的果园满树断梢累累。幼树受害后树冠难以扩展成形,结果树受害后影响结果枝的形成。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0毫米,头部黑色,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侧黄色,后胸背板有一个三角形黄斑,胸部其余部分为黑色,腹部黑色。翅透明,翅脉黑色。雌虫产卵器锯齿状。卵长椭圆形,白色,长约1毫米。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1~12毫米,白色,头淡褐色。蛹长约10毫米,初化蛹时为浅黄白色,渐变黑色。
梨茎蜂产卵成虫
梨茎蜂为害状
梨茎蜂成虫在产卵
梨茎蜂幼虫及被为害的梢
黄板诱虫
黄板诱虫效果
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梢枝橛髓部或二年生枝条髓部作白色薄茧越冬。翌年3月化蛹,3月下旬到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成虫在中午高温时飞翔活跃,交尾、产卵,早、晚停歇于叶背。成虫平均寿命5~7天。产卵前往返于新梢嫩茎上,以产卵器一边的锯齿锯断嫩茎,将产卵器插入断口下方嫩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产卵,1 梢1粒卵。在产卵处的嫩茎表皮上常出现一黑色小条状产卵痕,略凸。1头雌虫一生至少锯断20~30个嫩梢,也有的锯断后并不产卵。卵期7~10天,孵化后幼虫向下蛀食嫩茎髓部,边蛀食边排粪便于孔道内,食过的空隙充满粪便,6月上中旬,部分个体可进入二年生枝条髓部为害。停止取食以前调转身体,头部朝上。9~10月老熟幼虫作薄茧越冬。
防治方法:
(1)剪除被害梢。及早剪除被害梨树新梢,在卵期或幼虫尚未蛀入二年生枝之前(6月前)剪除。该法是简单易行有效的措施,连续坚持数年,就可以基本控制为害。
(2)消灭成虫。严重发病的果园,也可以适当喷药防治。喷药时间应掌握在成虫发生期,即谢花后新梢长至6~7厘米时,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液。
梨瘤蛾
梨瘤蛾又叫梨瘿华蛾。
梨瘤蛾成虫
为害状:为害梨树新梢,被害梢长成疙瘩状虫瘿,几个虫瘿连成一串就像“糖葫芦”。老梨园和管理粗放的梨园受害较重,严重时整株树小枝几乎全是虫瘿,枝条干枯,树势衰弱。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毫米左右,翅展约15毫米,身体灰褐色,前翅近基部引出2条黑褐色条纹,至中部折向顶角,在外缘和臀角各有一丛深褐色鳞毛突起。卵圆筒形,高0.5毫米,直径0.3毫米,表面有纵纹,初产时橙黄色,近孵化时棕黑色。幼虫老熟时体长7~9毫米,头红褐色,胴部乳白色,前胸背板、胸足及腹部第7、8节背面后缘、第9节背板和臀板灰黑色。蛹长5~6毫米,褐色。
梨瘤蛾为害枝条造成的瘤(虫瘿)
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蛹在虫瘿内越冬。翌年梨芽萌动时成虫开始羽化,花芽开绽前为羽化盛期,早晨静伏于枝条上,晴天午后开始活动,傍晚活动频繁,卵产于粗皮、芽和虫瘿缝隙内。每雌产卵90粒左右,卵一般散产,也有数粒同处产的。成虫寿命8~9天,卵期18~20天。新梢长出后卵开始孵化。初孵幼虫活泼,蛀入嫩梢为害,被害部逐渐膨大成瘤,影响枝条生长,受害枝不易结果或结果后脱落。幼虫在瘤内纵横串食,排泄物也存于瘤内。每瘤内有幼虫1~4头,在瘤内为害到9月中下旬老熟,化蛹前从瘤中向外咬一羽化孔,然后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剪除虫瘿集中烧毁,消灭其中幼虫和蛹。只要能彻底地连续进行几年,可以基本控制为害。
(2)受害严重的果园可以在成虫发生盛期(花芽开绽前)喷洒20%灭扫利乳油3 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 000倍液,对球坚蚧、蚜虫、叶螨、梨木虱等害虫起兼治作用。
梨潜皮蛾
梨潜皮蛾又名苹果潜皮蛾、梨潜皮细蛾,俗名串皮虫,主要为害苹果、梨、海棠等。
为害状:幼虫在果树枝条的表皮下蛀食,表皮现出黄褐色不规则的虫道,使受害枝条大量爆皮,不仅影响树体生长,并为其他病虫提供潜藏的场所。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毫米,翅展8~11毫米。头部白色,复眼红褐色。胸部背面白色,布有褐色鳞片。腹部背面灰黄色,腹面白色。前翅狭长白色,上有7条黄褐色横带;后翅狭长灰褐色,前后翅均有极长的缘毛。卵椭圆形,长径0.8毫米,半透明,初产乳白色,后变黄白色。背面稍隆起具网状花纹,腹面扁平。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8毫米,黄白色,体节节痕很深。蛹长约5毫米,淡黄褐色,外被黄褐色薄茧。
发生规律: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辽宁、河北1年1代,河南、陕西1年2代,以3~4龄幼虫在枝条皮下虫道内越冬。果树发芽时幼虫在枝、干的表皮下不规则上下串食,后形成表皮剥离。5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在剥离的表皮下作茧化蛹,5月底至6月初为化蛹盛期。6月中下旬是越冬代成虫羽化、产卵盛期。成虫夜间羽化、交尾、产卵,寿命5~7天,喜在表皮光滑少毛柔嫩的一至三年生枝条上产卵,每雌平均产卵11粒。幼虫孵化后直接由卵壳下蛀入,卵壳可长久黏附在表皮上。8月中旬至9月初发生第一代成虫,8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继续为害。11月上旬幼虫停止取食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由于梨潜皮蛾的幼虫和蛹都有寄生率较高的寄生蜂,只要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抑制作用,梨潜皮蛾一般不会造成多大为害,不用专门喷药防治。在为害特别严重的果园,田间防治应抓住越冬代成虫发生初盛期(6月中旬),喷布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 000倍液,兼治金纹细蛾等其他害虫。
大青叶蝉
大青叶蝉过去又叫大绿浮尘子。寄主范围很广,包括农作物、蔬菜、林木和果树,果树包括梨、苹果、桃、葡萄等。
大青叶蝉产卵为害枝条
大青叶蝉在枝条皮下产成排的卵
为害状:对果树的为害并非口器刺吸,而是成虫用产卵器划破树皮把卵产在枝干表皮下,造成半月形伤口,为害严重时使枝条失水干枯。幼树和苗木受害后容易被风吹干,冬季容易受冻害,是造成幼树“抽条”的诱因之一。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10毫米,体绿色,头部黄色,头顶有2个黑点,前翅端部灰白色,半透明。卵长圆形,中部稍弯曲,黄白色,7~8粒排列成一个月牙形卵块。若虫灰白色至黄绿色,3龄以后长出翅芽。
发生规律:1年发生3代,以卵在果树或苗木的枝干表皮下越冬。翌年果树发芽后卵开始孵化,若虫迁移到附近的杂草和蔬菜上为害,以后转移到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上为害。晚秋后大部分转移到白菜、萝卜等菜田为害。10月中下旬成虫飞回果树上产卵越冬。每雌产卵30~70粒。若虫5龄,历期1个月左右。夏季卵期为9~15天,冬季卵期为5个月左右。
防治方法:
(1)防止成虫产卵:10月上旬成虫飞到果园之前,幼龄树干涂刷白涂剂,阻止雌虫产卵。白涂剂配方是:生石灰10千克、硫黄粉0.5千克、食盐0.2千克,再加少量的动物油,用水调成糊状。
(2)注意间作:注意不要在幼龄果园内间作白菜、萝卜等晚秋菜,以减少其发生。
(3)药剂防治:秋季虫量大的果园,特别对于一至三年生幼树,在发现成虫产卵时喷布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
豹纹木蠹蛾
为害状:豹纹木蠹蛾是为害苹果、梨等果树一至二年生枝条的害虫,幼虫沿枝条髓部向上蛀隧道,并在不远处向外开一排粪孔,造成被害枝条枯萎,然后幼虫钻出转蛀更粗一点的新枝条。经多次转蛀后,1头幼虫能致死数个枝梢。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20~38毫米,翅展60毫米;雄成虫体长23~28毫米,翅展42~58毫米。体白灰色,前胸背面有6个,腹部1~5节各有8个黑蓝色斑点。前翅散生黑斑27~29个,后翅脉先端各有一个黑斑。卵长约0.8毫米,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渐变淡红色至灰褐色。幼虫体长30毫米左右。赤褐色,上生白色细毛。头淡赤褐色,前胸背板基部有一个黑褐色斑,后缘具有黑色小刺,像锯齿状。臀板及第2节基半部黑褐色。蛹长20~38毫米。初化蛹淡褐色,近羽化时每个腹节的侧面出现2个黑色圆斑,尾端有刺10根。
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条内越冬。翌年春枝条萌发后,再转移到新梢。侵入孔多自基部蛀入,先在皮层与木质部之间围绕枝条咬蛀成环,然后沿髓部向上蛀纵直隧道,隔不远处向外开一排粪孔,从排粪孔排出粪便,被害枝梢上部不久枯萎,并可多次转移为害。5~6月,老熟幼虫在隧道内吐丝连缀碎屑,堵塞两端,并向外开一羽化孔,即行化蛹。蛹期平均30天,成虫羽化后,蛹壳一半露出孔外,长久不掉。成虫于叶、嫩枝、芽腋处产卵,单粒散产或数粒一起,每头雌虫产卵1 000余粒,卵期17天。幼虫孵化后多自新梢上部芽腋蛀入,自下而上钻蛀,在不远处向外开一排粪孔,新梢3~5天即枯萎,幼虫钻出向下移不远处重新蛀入。1头幼虫一生可为害枝梢2~3个。幼虫为害至10月下旬,在枝内越冬。
豹纹木蠹蛾幼虫
豹纹木蠹蛾成虫
防治方法:冬季结合修剪,剪除虫枝,消灭其中越冬幼虫。春季枝梢萌发后,及时剪掉冬剪时漏掉的枯死枝,并消灭枝中越冬幼虫。夏季结合夏剪,根据新梢先端叶片凋萎的症状,及时剪除虫枝,集中烧毁。
蚱蝉
蚱蝉又名黑蝉,俗称“知了”,是一种分布极广的园林害虫,果树中的苹果、梨等均受害。
为害状:蚱蝉的为害包括两方面:成虫划破枝条产卵和若虫在土壤中吸食根系的汁液。以成虫产卵造成的损失显而易见,损失更大。成虫产卵时先用锋利的产卵器刺破枝条的皮层和木质部,将卵产在枝条的髓部,使枝条的皮层和木质部开裂,养分和水分的运送受阻,从而使产卵部位以上的枝段萎蔫枯死。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45毫米,体黑色,有光泽。腿褐色,前后翅透明,有亮光,翅脉淡黄褐色至暗黑色。雌虫腹末有矛状产卵器,雄虫腹部第1、2节有发出鸣叫声的鸣器。卵梭形,长约3毫米,乳白色。若虫。1~3龄若虫乳白色,4龄棕褐色,形状似成虫,具翅芽,能爬行,老熟后体长约35毫米。
发生规律:在陕西中部地区观察,5年发生1代。以卵和若虫分别在被害枝条和土层中越冬。若虫在土中生活,吸食植物根部汁液,老熟若虫傍晚钻出地面,爬到树上蜕皮、羽化。成虫于6月始见,7月上旬大量羽化,尤以雨后出土最盛。成虫寿命为60~70天,7月中下旬开始产卵,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在一年生枝条上产卵。卵在枝梢内越冬,翌年6月若虫孵化后落地钻入土中,11月上旬进入越冬状态。
蚱蝉为害状
蚱蝉在枝条上产卵造成为害
蚱蝉蛹壳
蚱蝉成虫
防治方法:
(1)剪除虫梢:秋季剪除产卵枯梢,冬季结合修剪,再彻底剪净产卵枝,并集中烧毁。
(2)诱捕成虫:成虫发生期于晚间在树行间点火,摇动树干,诱集成虫扑火自焚。
(3)阻止若虫上树: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一条3~4厘米宽的塑料薄膜带,拦截出土上树羽化的若虫,傍晚或清晨进行捕捉消灭。
草履蚧
草履蚧又叫草履硕蚧。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均有分布。此虫寄主较杂,可以为害多种果树和林木。
为害状:若虫和雌成虫将刺吸式口器插入嫩芽和嫩枝吸食汁液,致使树势衰弱,发芽迟,叶片瘦黄,枝梢枯死,为害严重时造成早期落叶、落果,甚至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扁椭圆形似草鞋,赤褐色,披白色蜡粉。雄成虫体长约5毫米,紫红色,有1对翅淡黑色,触角念珠状,黑色,腹部背面可见8节,末端有4个较长的突起。卵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渐呈赤褐色。若虫似雌成虫,赤褐色,触角棕灰色,唯第3节色淡。雄蛹长约5毫米,圆筒形,褐色,外被白色绵状物。
草履蚧雌、雄虫
草履蚧土壤中的卵
早春草履蚧在枝条上为害
发生规律: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寄主植物根部周围的土中越夏、越冬。翌年1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若虫孵出后暂时停居在卵囊内,随着温度上升,陆续出土上树,2月中旬至3月中旬为出土盛期。若虫多在中午前后沿树干爬到嫩枝顶部的顶芽、叶腋和芽腋间,待新叶初展时群集顶芽上刺吸为害,稍大后喜在直径5厘米左右粗细的枝上取食,并以阴面为多。3月下旬至4月下旬第二次蜕皮后陆续转移到树皮裂缝、树干基部、杂草落叶中、土块下,分泌白色蜡质薄茧化蛹,5月上旬羽化。雄成虫飞翔力弱,略有趋光性。雌若虫第三次蜕皮后变为雌成虫,交配后沿树干下爬到根部周围的土层中产卵,卵产于白色囊中进行越夏、越冬,雌虫产卵后即干缩死去。田间为害期为3~5月。
利用杀虫带防治草履蚧
防治方法:
(1)清除虫源。秋、冬季结合果树栽培管理,翻树盘、施基肥等措施,挖除土缝中、杂草下及地堰等处的卵块烧毁。
草履蚧死在杀虫带以下
(2)树干涂杀虫药膏或黏虫胶环。于2月初,在草履蚧若虫上树前,在树干离地面60~70厘米处,先刮去一圈老粗皮,绑5厘米宽塑膜带,然后在塑膜上涂抹杀虫药膏,也可涂抹粘虫胶,若虫上树时,即接触药膏触杀死亡,或被胶黏着而死。在整个若虫上树时期,应绝对保持胶的黏度,注意检查,如发现黏度不够,要刷除死虫添补新黏虫胶。
(3)保护天敌。红环瓢虫和暗红瓢虫发生时,注意保护。
金缘吉丁虫
为害状:金缘吉丁虫是梨树的一种重要的枝干害虫,尤以老梨园更为常见。幼虫蛀入枝干或大枝皮层内纵横串食。幼树被害虫道部位皮层凹陷、变黑;大树被害虫道外表无明显异样,但皮层与木质部之间有众多弯曲虫道,其间充满细粒虫粪,主干或主枝上散见扁圆形成虫羽化孔。由于树体疏导组织被破坏,枝条枯死,树势衰弱,容易出现红叶、小叶,严重时整株树死亡。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5毫米,体和翅鞘绿色,有金属光泽,前胸背板侧缘和鞘翅外缘金红色,前胸背板有5条蓝黑色纵纹,鞘翅上也有几条断续的蓝黑色纵纹。卵长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幼虫老熟时长约36毫米,乳白色,体扁平,头小、褐色,前胸宽大,背板黄白色,中间有一“人”字形凹纹。蛹长18毫米,由乳白色变为黄褐色。
幼虫在树皮下蛀食
发生规律:金缘吉丁虫1~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越冬,翌年春季继续为害。越冬幼虫化蛹前先在蛹室处附近咬成扁椭圆形羽化孔。成虫羽化后多在晴天中午气温较高时出洞,白天活动,高温时更加活跃,受惊飞翔;早晚低温时受惊落地,有假死性,取食嫩叶补充营养。交配产卵多在中午前后进行,早晚和阴雨天,静伏于树冠下面叶丛中。成虫多在直径2厘米以上的枝干上产卵,卵多产在伤口裂缝、主枝分杈等处的活组织边缘,枯死树皮裂缝中极少。卵散产,常有2~4粒卵排列在一起。幼虫孵化后先在皮层内蛀食。随虫龄的增长,蛀食部位加深,逐步达到韧皮部、形成层及木质部。幼虫在枝干内多向上或向左右蛀食,少数向下蛀食。老熟幼虫在木质部作船形蛹室,把蛀的羽化道以木屑填好后,在内化蛹。由于金缘吉丁虫越冬龄期不一,所以化蛹和羽化期也不一致。一般3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30~45天。5月初至8月均有成虫出现。成虫羽化10天后开始产卵,5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6月上旬为幼虫孵化盛期。成虫寿命30天左右,每雌产卵20~100粒,卵期12~16天。幼虫孵化后开始为害枝干皮层,经2~4天受害部组织变褐色,此后逐渐深入到形成层进行螺旋形蛀食,枝干被环蛀1周后常枯死。7月是幼虫为害盛期,形成虫道最长70~80毫米,8月中旬虫道变成黑疤,9月以后蛀入木质部越冬。梨中以日本梨受害重;管理不善、土地瘠薄长势衰弱的树受害重;伤口多、植株病害重、树皮粗糙的树有利于成虫产卵,受害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梨园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是控制该虫为害的根本措施,同时注意及时清除死枝、死树减少虫源。
(2)5~6月成虫发生期,于清晨气温偏低时振落捕杀成虫,喷洒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
(3)7~8月以20:1的煤油与80%敌敌畏乳油混合液涂刷枝干被害处杀死幼虫。在幼树受害变黑处,用小刀将幼虫挖出,涂以5波美度石硫合剂保护伤口。
(4)保护利用蛹及幼虫寄生蜂,在寄生蜂成虫羽化产卵期间尽量避免喷药,提高寄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