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葡萄茎痘病

葡萄茎痘病

时间:2023-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病后,病部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通过雨滴溅散或昆虫媒介再多次传播进行再侵染。葡萄白腐病的发生流行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在13~40℃范围内,病菌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和侵入,并以26~30℃时萌发率最高。肥水供应不足,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害防治不力,病虫及机械损伤较多的果园,白腐病发生较重。注意发病后或进入雨季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期。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果穗、枝条和叶片。

(1)果穗感病:在小果穗或穗轴上出现水渍状浅褐色病斑,随后逐渐蔓延到果粒。果粒发病后出现水渍状灰白色或浅褐色病斑,病部迅速向外扩展,几天内使整个果粒变软,但果形不变,后期果粒表面密生灰白色的小粒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果挂在树上逐渐皱缩、干枯成为有明显棱角的僵果。穗轴、果梗也因病失水萎缩。

(2)枝条染病:多出现在枝条受损伤的部位(如新梢摘心处及采后的穗柄着生处)、根部发出的萌蘖枝等部位。初发病时,病斑呈水渍状淡褐色,逐渐扩展成暗褐色不规则形凹陷大斑,随后病部表面密布灰白色小粒点,以后病斑中部明显缢缩,使整个病部表皮衰弱或死亡,并纵裂呈乱麻状,上端病健交界处产生愈伤组织而变粗或呈瘤状,秋天病部以上叶片因衰弱变红或变黄,严重发病 时枯死。

(3)叶片染病:多在叶尖或叶缘处开始,初呈水渍状淡褐色至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逐渐向叶片中部蔓延,并形成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干枯后病斑易破碎。天气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病  原:

(1)无性世代:白腐垫壳孢Coniella diplodiella (Speg.) Petrak & Sydow,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孢目、垫壳孢属真菌,与国外报道的白腐盾壳霉菌Coniothyriurm diplodiella (Speg.) Sacc.不同。

白腐病为害穗轴

(2)有性世代:Charrinia diplodiella (Speg.) Viala & Ravaz,属子囊菌亚门,在我国尚未发现。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残组织或土壤中越冬。僵果上的子座组织,对不良环境条件有很强的抵抗力,如僵果没有腐烂,这些病菌可存活4~5年之久。分生孢子在土壤中也能存活1~2年,且葡萄园土壤中孢子量大,并以地面及土表20厘米内的孢子量最多,每克土中含300~2 000个分生孢子。越冬后的病组织于春末夏初,温度升高又遇雨后,可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借雨滴溅散或昆虫携带传播,通过伤口及果实的蜜腺或直接侵入果穗、枝梢,完成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通过雨滴溅散或昆虫媒介再多次传播进行再侵染。不同品种对葡萄白腐病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别,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有甬优1号、夏黑、京亚、双冠等,而美人指、巨玫瑰、醉金香等品种易感病。

白腐病为害果穗

白腐病后期致果穗干枯

葡萄白腐病的发生流行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在13~40℃范围内,病菌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和侵入,并以26~30℃时萌发率最高。孢子的萌发需要92%以上的相对湿度,在饱和湿度条件下萌发更好。在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病害的潜育期仅3~4天。因此,在我国北部葡萄主产区,6~8月高温多雨、田间湿度大,特别是遇暴风雨或冰雹后,常引起白腐病的发生与大流行。

白腐病果粒上的分生孢子器

白腐病蔓上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深褐色

白腐病蔓上的分生孢子器

白腐病蔓表皮开裂,病部形成愈伤组织

白腐病蔓局部死亡,树皮脱落

白腐病病叶片

肥水供应不足,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害防治不力,病虫及机械损伤较多的果园,白腐病发生较重。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土壤瘠薄,杂草丛生,果园郁闭,清园及田间卫生搞得不好,结果部位过低均利于白腐病的发生。

此外,架式与架向与发病亦有一定关系,立架式比棚架式发病较重,东西架向比南北架向病重。

防治方法:

(1)检疫:部分省区已将该病列入危险性有害生物,需采用检疫措施处理。

(2)选用抗病品种:甬优1号、夏黑、京亚、双冠等抗白腐病品种。

(3)清除病原:生长季及时清除树上和地面的病穗、病粒和病叶等,集中深埋。秋季落叶后,彻底清除园内病蔓、病叶、病穗等病残组织。

(4)加强栽培管理:结合修剪和疏花疏果,合理调节植株负载量,并提高结果部位到40厘米以上。发病重的地区采用棚架式,提倡采取避雨栽培、果穗套袋及地面地膜覆盖等技术;及时绑蔓、摘心、除副梢和疏叶,创造通风透光环境;增施有机肥、叶面追肥、中耕除草。

(5)药剂防治:萌芽期应向树上和地面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用福美双500克、硫黄粉500克、石灰石12千克制成的混合药粉,地面撒布。用量为15~30千克/公顷。

生长期一般从4月下旬开始,间隔10~15天喷一次药,可选用下述药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10%氟硅唑水乳剂2 000~2 500倍液、10%氟硅唑水分散粒剂2 000~2 500倍液、250克/升戊唑醇水乳剂2 000~2 500倍液、10%戊菌唑乳油2 500~5 000倍液、60%咪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000~2 000倍液、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833~1 25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注意发病后或进入雨季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期。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果枝、穗轴、叶柄及嫩梢。

(1)果实染病:初为紫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点,扩大后变为褐色或黑褐色凹陷病斑。在潮湿环境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橙红色黏稠状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初期一般排列为轮纹状,以后分散。严重时,病斑迅速扩展至整个果面,果粒几天内腐烂、脱落或挂在树上干缩,最后变为黑色僵果。

(2)果枝、穗轴、叶柄及嫩梢发病:产生紫褐色或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短条状的凹陷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亦有橙红色分生孢子团。

炭疽病果粒发病初期

炭疽病为害不着色品种果粒状

炭疽病为害果穗1

炭疽病为害果穗2

病  原:

(1)无性世代:胶孢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或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C. acutatum,均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

(2)有性世代: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 Spauld 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真菌,在自然情况下,国内几乎难以见到。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一年生枝蔓表皮、叶痕等部位,或以分生孢子盘在枯枝、落叶、烂果、穗轴、卷须等组织上越冬。翌年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等传播,经皮孔、气孔、伤口或直接入侵幼果,被侵幼果一般不立即发病,有一定潜育期,直到果实开始着色,抗性下降后才发病完成初侵染。随后迅速发病产生新的菌源对果实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也可侵染嫩枝表皮或叶痕,而对老蔓侵染困难。侵染嫩蔓的病菌一般呈潜伏状态,成为翌年的越冬菌源,而原来的越冬病蔓随蔓的增粗、脱皮成为老蔓后即不带菌。

病害的潜育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前期温度低,病菌侵入幼果后的潜育期长,为20天左右,而近成熟期后随温度增高, 潜育期明显缩短,最短仅为4天。除与温度有关外,果实内酸、糖的含量也会影响病害的潜育期长短,成熟果含酸量少,含糖量高,适宜病菌发育,潜育期较短。

炭疽病果粒上分生孢子团排列(呈轮纹状)

炭疽病果粒上分生孢子团排列(不呈轮纹状)

炭疽病流行期果粒发病后分生孢子团呈黏稠状

炭疽病果粒最后干缩发黑

果实转色期前后是炭疽病开始发病的时期,发病的早晚存在地区的差异性。在苏州,谢花后半月即可出现病果。在广东地区,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病菌即可侵染花穗,引致花腐。在河南省炭疽病一般在7月上旬的果实着色期始发,随果实进入近成熟期和成熟期,病害迅速达到高峰期,采后和贮运期也可传染发病。

高温多雨、日照少是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气象因子。一般7月的降水量达到131毫米以上、雨日12天以上、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时,病害发生严重;少雨或干旱气候病害则轻。果实成熟期前后雨水偏多,果园高温高湿,病害易流行。

葡萄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一般欧亚种易感病,欧美杂交种抗病。皮薄的品种发病较重,皮厚的品种较轻。

此外,株行距过密、坐果部位过低、留枝量过多、副梢管理不及时、果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土壤板结、速效氮肥过多等条件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依据市场需要, 选择园艺性状较好的抗病或耐病品种。

(2)清园:结合修剪整枝,及时清除植株上的副梢、穗梗、僵果、卷须、病花穗等。清理落地病残枝蔓、病落果等。

(3)加强栽培管理:生长旺季要及时摘心、摘除副梢、绑蔓,防止树冠过于郁闭;适当进行疏花疏果并提高结果部位;合理施肥,施足有机肥,增施钾肥,控制速效氮肥的用量,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园内积水。

(4)果实套袋:一般在果粒生长至黄豆粒大小时进行。套袋前用20.67%氟硅唑+唑菌酮乳油2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或22.2%抑霉唑1 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倍液等处理果穗,药液干后立即套袋,注意封严袋口,避免雨水渗入,以后在袋口和通气口处喷适量药剂有利于阻止病菌从此进入。

(5)避雨栽培:多雨地区或病重果园提倡采用避雨栽培,但需要注意在此模式下,应加强对葡萄白粉病、灰霉病的控制。

(6)喷药保护:

1)葡萄芽萌动期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5%辛菌胺水剂200~300倍液,重点喷嫩枝。

2)展叶前对重病园再喷一遍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3)开花前后在多雨地区防治花穗腐烂。花前可喷1∶0.7∶240波尔多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等杀菌剂;花后7~10天可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

4)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间隔10天左右喷一次药,可选用下述药剂:25%咪鲜胺乳油500~1 0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0克/升克菌·戊唑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25%溴菌清乳油、可湿性粉剂50~6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80%炭疽福美500~600倍液等药剂,并与80%代森锰锌800倍液、70%丙森锌600倍液等药剂交替和混合使用,避免抗药性菌株的出现。注意在葡萄采收前半个月一般应停止喷药, 减少农药残留。

主要症状:该病对葡萄的叶片、果实、新梢、叶柄、果梗、穗轴、卷须和花序均能侵染,尤其对幼嫩部分侵害最重。

(1)叶片染病:初期出现针眼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小斑点,周围有紫褐色的晕圈,以后逐渐扩大,形成直径1~4毫米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稍凹陷。后期病斑中心叶肉枯干破裂穿孔。叶脉上病斑多角形,后坏死,致叶片皱缩畸形。

(2)果实染病:果面发生近圆形浅褐色斑点,病斑周边紫褐色,中心灰白色,稍凹陷,很像鸟眼,俗称“鸟眼病”。在病斑上面有微细的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受害果实生长缓慢,绿色,质硬味酸,有时龟裂,失去食用价值。

(3)新梢、叶柄、穗轴、卷须、花序发病:产生暗褐色椭圆形略凹陷的病斑,不久病斑中部逐渐变成灰黑色,边缘呈紫黑色或深褐色。

黑痘病发病初期叶片病斑呈紫红色

黑痘病在叶片上病斑多沿叶脉分布

病  原:

(1)无性世代:葡萄痂圆孢菌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属于半知菌亚门痂圆孢属真菌,在我国较为常见。

(2)有性世代:痂囊腔菌Elsinoe ampelina (de Bary) Shea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病叶、病果、病蔓中越冬。越冬的病菌组织在翌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芽后长出芽管,直接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随后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多次再侵染。病害的潜育期为6~12天。一般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进入发病盛期,果实着色后,果穗不再被侵染,但仍可为害嫩梢。

典型黑痘病叶片边缘失绿

黑痘病为害叶脉

黑痘病叶片发病后期病部中央形成穿孔

黑痘病发病引起叶脉坏死、叶片畸形且黄化

黑痘病蔓发病初期

高温、多雨、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4~6月降雨多,病害易发生与流行。寄主组织的幼嫩程度与发病有很大关系,组织越幼嫩越易被侵染。不同品种的抗性差异很大,红地球、美人指等品种易感病,巨峰、户太8号等品种抗病。此外,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枝叶徒长或植株长势弱,病害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病原为部分省区危险性生物,此类地区应从无病区引进苗木和接穗。

(2)选择抗病品种。

(3)种条、苗木消毒:在新建果园时,进行苗木消毒。有效的消毒方法是用200~300倍五氯酚钠、10%~30%黑矾+1%硫酸浸条或0.3%五氯酚钠+3~5波美度石硫合剂浸泡35分钟后再栽植;对嫩枝接穗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0%氟硅唑水乳剂2 000倍液浸泡2~3分钟灭菌。

(4)清园:在秋季落叶后,结合冬剪彻底清除病蔓、病叶、病果和主蔓上的枯皮,集中深埋或烧毁;萌芽前剥除主干老蔓老翘皮,涂上涂白剂(石硫合剂残渣或原液1份加生石灰3份, 兑适量水调成糊状);在葡萄整个生长期应及时将病残体摘除销毁,以免重复感染。

(5)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合理灌溉,注意排水,控制氮素营养,多施磷钾肥,增强树势;及时摘心除去副梢,防止枝叶徒长;调节架面枝蔓,促进通风透光。

(6)药剂防治:

1)芽萌动期: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与0.5%五氯酚钠混合液涂刷结果母枝,并对地面、架体全面喷雾,以消灭越冬病源。

黑痘病蔓发病中期

黑痘病发病中后期蔓上病斑稍突起

黑痘病发病最后蔓上病斑突起似“肿瘤”状

2)展叶后至花前一周: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等药剂。

3)幼果期:喷1∶0.5∶(160~200)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4)果实膨大期以后:喷40%氟硅唑8 000~10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833~1 250倍液、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1∶0.5∶(160~200)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等药剂。间隔期为10天左右。

黑痘病致病梢畸形似“火烧”状

黑痘病引起卷须坏死

黑痘病为害果粒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花穗、果穗或果梗,也可为害新梢及叶片。

(1)花穗染病:初呈淡褐色水浸状病斑,迅速变为暗褐色致穗轴坏死,引起整个果穗软腐,2~3天后果面或果穗上长出一层灰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落花落果,穗轴、果实腐烂。

(2)大果发病:多从浆果转色期开始,初期在果面出现直径为2~3厘米大小的近圆形灰褐色斑点,扩大后,病斑凹陷,全果以至全穗很快腐烂,其上长出大量鼠灰色霉层。贮运期间发病, 果实常变色腐败, 并长出大量菌丝和鼠灰色霉层。

灰霉病为害果穗

(3)新梢、叶片染病:初期病部出现绿豆粒大的灰色斑点,扩大后产生淡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有时斑上具不明显轮纹,有稀疏灰色霉层。病叶一般不脱落,但若叶柄与叶片连接处受害后可造成叶片急速枯萎。

病 原:

(1)无性世代: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真菌。

(2)有性世代: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de Bary)Whetzel,属子囊菌亚门葡萄孢盘菌属真菌。

发病规律:灰霉病菌腐生性强, 寄主范围很广, 已报道的寄主约有235种。该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核及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枝蔓或僵果上以菌核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树皮和冬眠芽上越冬,菌核的抗逆性很强。翌年春季遇雨或湿度大时,越冬的分生孢子或菌核萌发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花穗、幼果、叶片等部位,通过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寄主,发病后再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灰霉病为害果粒

灰霉病为害叶片

灰霉病为害叶柄与叶片连接处后致叶片急性枯萎

灰霉病为害新梢致蔓断裂

该病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病菌分生孢子萌芽的温度范围为1~30℃,适宜温度为18℃。分生孢子只能在有游离水或至少9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才可萌发,在15~20℃的适宜温度下,侵染时间约15小时,温度降低,侵染时间延长。因此花期前后遇湿冷天气,着色至成熟期遇暴雨或雷阵雨等造成湿度不均及伤口、不良水分管理造成裂果、贮藏期高温多湿,均有利于发病。葡萄不同品种间抗病性不同,巨峰、洋红蜜、新玫瑰、白玫瑰等高度感病。此外,果园管理粗放、枝叶郁闭、通风不良发病重;磷钾肥不足、偏施氮肥、施肥不均发病重;机械伤、虫伤较多易发病;冻害、鸟害等伤口多,促进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葡萄不同品种抗灰霉病能力有明显的差异,黑罕、黑大粒高度抗病,而巨峰、新玫瑰、胜利、白玫瑰香、红地球等品种高度感病。

(2)清园:病残体上越冬的菌核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因此,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应彻底清园并搞好越冬休眠期的防治;春季发病后,于清晨趁露水未干,仔细摘除和拾走病花穗以减少再侵染菌源。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果,防止蔓延。同时注意该病寄主作物多,也应清理临近作物上的菌源,防止交叉感染。

(3)加强管理:适当控制氮肥,增加磷、钾肥用量,促进树体健壮生长。合理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避雨栽培该病发生严重,需严加管理,防止病害突发。

(4)药剂防治:

1)在花序伸出(花前7~10天)至落花后幼果阶段及成熟期,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连续喷药预防。药剂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50~1 000倍液、50%农利灵干悬浮剂500~6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80~300克/公顷、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药剂,提倡在发病前用药。

2)贮藏期预防,在采收前在果穗上充分喷洒一次6%噻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1 000倍液,晾干后再采摘,在贮藏时用经过二氧化硫和碘化钾处理过的纸进行包装。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葡萄幼嫩的穗轴,包括主穗轴、分枝穗轴以及幼果。

(1)穗轴染病:发病初期,在幼穗的分枝穗轴或穗轴上出现淡褐色水渍状小斑,然后迅速沿穗轴或分支穗轴蔓延,使整个穗轴或分枝穗轴变褐坏死,造成幼果粒失水萎蔫或脱落。

(2)花蕾受害:初期病部呈水浸状浅褐色小斑点;后纵向扩展,引起花蕾脱落。

(3)幼果粒发病:形成直径约2毫米的圆形、深褐色至黑色小点,病变一般仅限于果粒表皮,随着病果粒膨大病部逐渐变成疮痂状,当果粒长到中等大小时,病痂一般可脱落。

病  原:葡萄生链格孢霉Alternaria viticola Brun,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葡萄枝蔓表皮或幼芽鳞片内越冬。翌年春季当花序伸出至开花前后,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幼嫩的穗轴、分支穗轴和幼果。发病后病部可继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花期至幼果期若气温忽高忽低,冷害、冻害频繁,幼嫩果穗就易受伤害,病害也更容易发生和流行。

地势低洼、浇水频繁、果园易积水时,发病重;偏施氮肥、植株徒长,穗轴不充实,发病重;修剪不合理,果园通风透光差的果园发病重。

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病差异性,一般龙眼、玫瑰露等品种较抗病,红香蕉、红香水、黑奥林、红富士较易感病,巨峰品种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清园:认真清除病果、病蔓、病叶等,集中烧毁或深埋,特别是在6~7月,要经常检查并及时剪去病果、病蔓,掰掉的副梢、卷须、叶片也要及时妥善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及时绑蔓、打杈、摘心,保持果园通风透光;适当提高结果部位;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树势。

(4)建造防风林,防止叶、果穗相互摩擦受伤。

(5)药剂防治:葡萄芽萌动后,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压低越冬菌源。在重病果园于花前18天,每株根浇0.5~1克(有效成分)多效唑,增强分枝穗轴的抗病能力。在开花前后喷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3%多抗霉素水剂6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如已开始发病,可在葡萄开花4~5天后,喷洒比久,减少落果。注意花期一般不喷药剂,以免造成落果,确需喷药,可选无害生物药剂,喷前应试验以确认安全。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果梗、穗轴、果粒,也可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先在小果梗基部产生淡褐色不规则病斑,边缘有不明显的深褐色晕圈,扩大后当病斑绕果梗一周时,使小果梗干枯缢缩,引起果粒失水萎蔫,病果渐渐干缩,最后变成黑色僵果,并在病果表面产生稀疏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僵果悬于枝上很久不落。穗轴部分呈褐色干枯,其上有小黑点。

叶片发病,在叶面上产生圆形黑褐色小病斑,扩大后变成中心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其上散生黑色小点粒。

病  原:

(1)无性世代:葡萄房枯大茎点霉macrophoma faocida (Viala. et Ravaz) Cav.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2)有性世代:葡萄囊孢壳菌physalospora baccae Cavara,异名浆果球座菌Guignardia baccae (Cav.) Jacz.,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果穗或病叶上越冬。翌年5~6月散发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果穗、叶片上进行初侵染。病菌在15~35℃下均能发病,以24~28℃发病最快。一般6~7月开始发病,以后7~9月也可发病,果实开始着色时达发病高峰。因此在果实着色前后,若遇高温多雨则易发病。管理粗放,结果过多、郁闭潮湿、植株营养不良、生长势弱的葡萄园发病重。一般欧亚系统如龙眼葡萄较易感病;美洲系统如意大利、金香、黑虎香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美洲系统葡萄品种抗病性强,如黑虎香等。

(2)清园:及时剪除病果穗、深埋落叶。

(3)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夏剪,去除多余枝蔓;增施速效性氮、磷、钾复合肥,叶面喷0.3%~0.5%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雨季谨防果园大量积水;冬季深翻改土,加深活土层,促进根系发育;选用无滴消雾膜覆盖地面。

(4)药剂防治:芽萌动期全树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菌源。葡萄展叶后,开始全树喷洒10%的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葡萄落花后至果实近成熟期,结合防治葡萄白腐病、炭疽病喷1∶(0.5~0.7)∶200波尔多液,或10%的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一般10~15天喷1次,共喷4~5次。

症  状:葡萄大房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粒,同时也为害叶柄和新梢。

(1)叶片:病叶呈近圆形褐色、灰褐色病斑,有时有同心轮纹,病、健部分界明显,最后病部长出黑色小粒点,为病菌分生孢子盘。

(2)果实:出现暗褐色至黑褐色圆形凹陷病斑,有轮纹,病、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上长出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散生。

病  原:葡萄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 uvicola Speg.,属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在枝条病斑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孢子的飞散以降雨天为多,尤其是在夜间。在我国南方,早熟品种在5月上中旬发病,6月中下旬逐渐增多,在后期会引起落叶。病害潜育期通常为2~3天,有时多达5天以上。

高温、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多雨多雾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此外,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植株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清园:秋冬季节剪除病虫枝,带出园外集中烧毁,减少病源。

(2)加强管理:种植绿肥或施有机肥,增加果园有机质含量;适当增施钾肥;及时铲除杂草;合理修剪与雨季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

(3)提倡采取果穗套袋、避雨栽培及“套袋+避雨”等新技术。

(4)药剂防治:在初果期,选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预防病害的发生。在发病初期开始喷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农抗120水剂600~8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药剂应交替使用,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或视病害情况而定。

症  状:葡萄黑腐病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叶柄和新梢等部位。

(1)果实发病:幼果受害后开始出现稍带白色的斑点, 很快变为紫褐色, 边缘为黑色, 病斑稍凹陷,并软腐,失水后干缩为有明显棱角的黑色或灰蓝色僵果,僵果不易脱落,病果上布满许多黑色小粒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

(2)叶片发病:初期叶脉间产生分散的红褐色近圆形小斑点,扩大后为近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外围黑褐色,上生许多环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

(3)新梢、叶柄、叶脉、花柄及卷须:病斑呈紫黑色,多纵向扩展成长椭圆形, 病斑稍凹陷,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病  原:

(1)无性世代:葡萄黑腐茎点霉Phoma uvicola Berk.,属半知菌亚门茎点霉属真

菌。

(2)有性世代:葡萄球座菌Guignardia bidwellii Viala et Ravaz,属子囊菌亚门球座菌属真菌,少见。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或菌丝体在病果、僵果、病蔓、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末气温升高,遇雨或潮湿天气即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靠雨溅散或昆虫及气流传播。随苗木远距离传播,孢子遇适宜的水分和湿度即可萌发侵入寄主。在果实上潜育期为8~10天,在枝蔓或叶片上为20~21天。发病后在病组织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一般6月下旬至采收期都能发病,果实着色至近成熟期发病加重。

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及流行。在南方果粒成熟期气温26.5℃,湿润时间持续6小时以上,易发病。管理粗放、肥水不足、虫害发生严重的葡萄园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通风排水不良果园发病重。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欧洲系统品种较易感病,美洲系统品种较抗病。康拜尔、新美露、北醇、卡白等品种高抗,红富士、金皇后、黑罕、吉丰13号等品种中抗,大宝、奈加拉、金玫瑰等品种感病,乐选7号、白香蕉、巨峰等品种高度感病。

防治方法:

(1)检疫:病菌可随苗木远距离传播,可从无病区引进苗木。

(2)苗木消毒。

(3)选用抗病品种:在病害流行区,可选用抗病品种栽培。

(4)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秋冬季和发病季节,及时摘除并销毁病果,剪除病枝梢,清除病残体,冬前翻耕果园土壤,压低土壤中病残体数量。

(5)加强栽培管理:雨季及时排水,降低园内湿度,增施有机肥,铲除行间杂草,控制结果量,增强树势。

(6)幼果期果实套袋或采用避雨栽培技术,阻隔病菌侵染。

(7)药剂防治:

1)萌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30倍液。

2)开花前后: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等。

3)果实膨大期及以后:可结合防治炭疽病、白腐病、霜霉病等喷1∶(0.5~0.7)∶200波尔多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16%氟硅唑水剂2 000~2 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进行防治,每隔10~15天喷1次。

主要症状:本病发病初期在病果粒表面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扩大后致果粒变软腐烂, 病部流出大量汁液侵蚀健粒,导致葡萄整串腐烂或仅剩下种子和果皮, 并发出明显的酸臭味。

病  原:本病是先由多种原因造成果实伤口,再由醋酸细菌、酵母菌和果蝇等多种生物再次侵袭为害,发生二次感染。

酸腐病果穗

发病规律:葡萄发育中后期,因果粒膨大形成的挤压伤口以及不合理使用激素、天气异常、鸟害等原因造成的多种伤口,为细菌、酵母菌等提供了存活场所和繁殖条件,腐败的果实气味会吸引果蝇到伤口处产卵并大量反复繁殖。果蝇所携带的病菌在健粒上发病蔓延,致使健粒生活力降低、腐烂,继续吸引果蝇迅速大量繁殖,引起病害大流行。葡萄着色至采收期为发病的主要时期。早、中、晚熟品种混合种植,赤霉素使用浓度不合理,天气异常造成裂果或严重影响树势的条件,均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在酸腐病严重地区,一般不提倡在同一果园种植不同成熟期的品种。

(2)合理密植和及时修剪,增加果园通透性,降低湿度。

(3)正确掌握激素类药物使用的时期和准确用量。

(4)认真搞好疏花疏果, 保持果穗疏松, 防止果实膨大不匀, 相互挤压,造成裂果,也可以采用美国奇宝拉长花序,保持果穗疏松状态。

(5)及时清除病果。

(6)药剂防治:从果实着色前开始至采收期,可喷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80%必备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另加歼灭3 000~4 000倍液、敌敌畏1 000倍液或功夫3 000倍液杀灭果蝇。

主要症状:本病为害地上部幼嫩组织,如叶片、新梢、花穗和果实等。

(1)叶片染病:叶片正面开始出现失绿黄化斑点,后扩展成黄色至褐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湿度大时,叶片背面产生大量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最后叶片变褐干枯死亡脱落。新梢、卷须染病,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呈黄褐色至褐色,表面也生白色霉层。

霜霉病发病初期叶片正面的失绿黄化病斑

霜霉病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的黄化坏死斑点

霜霉病叶背面发病状

霜霉病发病中期叶正面形成大的失绿黄化斑

(2)花穗染病:病部也产生白色霉层,致花穗枯萎。

(3)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初期,病部变硬,切开表皮,可见皮下发暗或变黑,病斑下陷干缩。

病 原:葡萄生单轴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 (Berk.dt Curtis) Berl.Et de Toni.,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单轴霉属真菌。该菌为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葡萄。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芽中或以卵孢子在病变组织中越冬,病菌也可以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当气温达11℃时, 卵孢子可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发芽, 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遇水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雨水冲溅或由风携带传播到果穗和叶片等组织,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或果穗上的皮孔侵入。侵入后菌丝在细胞间隙蔓延,长出圆锥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然后从气孔伸出孢囊梗,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脱落,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秋末病菌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芽内越冬。病菌在整个生长期遇合适条件均可侵染发病。

霜霉病发病后期叶正面病斑多愈合

霜霉病发病后期叶背现大量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霜霉病后期造成叶片干枯死亡

霜霉病后期叶片脱落,蔓开始枯死

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与田间湿度和水分含量关系最密切。一般降雨或浇水频繁,多雾、多露,田间湿度大,果园易积水均有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

病害的发生也与植株的幼嫩程度有关,组织幼嫩易被侵染。

此外,地势低洼、浇水频繁、果园通风不良、修剪不当也有利于发病;南北架比东西架发病重,棚架比立架发病重,低架比高架的发病重;偏施氮肥,植株易徒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清园:在生长季节和秋季修剪时都要彻底清除病枝、病叶、病果、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选用抗病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尤其注意雨季及时排水,在生长期间及时剪除多余的副梢枝叶,创造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中后期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速效氮肥。此外,抬高棚架高度,提高结果部位,清除园中杂草等。

霜霉病造成葡萄园大面积落叶

霜霉病致果穗发病状

(4)采用避雨栽培新技术。

(5)药剂防治:抓住病菌初侵染期的关键时期喷药,可用1∶(0.5~0.7)∶200倍式波尔多液、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68.75%唑铜·锰锌800~1 200 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500~3 0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粉剂600倍液、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2.5%抑快净2 000倍液、25%烯肟·霜脲氰可湿性粉剂100~200克/公顷、25%凯润1 500~2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 000倍液、68.75%唑菌酮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66.8%缬霉威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以后根据病害发生情况,继续使用上述药剂,提倡保护剂与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一般间隔10天左右喷一遍药。对保护地,也可改用15%霜疫清烟剂,每亩用量250克熏一夜,或喷撒防霜霉病的粉尘剂,隔10天左右施药1次,施药次数根据病害发病情况灵活掌握。

霜霉病致小穗轴及果粒干枯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叶片、新梢、果穗等绿色幼嫩部分。

(1)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或黄色退绿斑,以后病斑变为灰白色或褐色,表面长出大量灰白色霉粉层,即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严重时遍及全叶,使叶片卷缩或干枯。有时部分地区病斑上产生小黑点,为病菌的闭囊壳,最后导致全叶枯焦。

(2)果梗和新梢染病:初期表面呈灰白色粉斑,后期粉斑变暗,下面形成雪花状或不规则的褐色花斑,使穗轴、果梗变脆。

白粉病发病初期叶面退绿斑

白粉病叶面开始出现少量分散的分生孢子团

(3)果实发病:出现黑色星芒状花纹, 上覆一层白粉, 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后期病果表面细胞坏死,呈现网状花纹。局部发育停滞,易形成裂果,且果实色泽发暗,影响外观品质,储藏性差。

病  原:

(1)无性世代:托氏葡萄粉孢霉Oidium tuckeri,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真菌。

(2)有性世代:葡萄钩丝壳菌Uncinula necator,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或芽鳞片间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寄主叶片、果实等表皮表面萌发侵入。菌丝在寄主表皮表面蔓延,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温度在29~35℃适宜病害发展,一般病害从6月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达田间发病高峰,10月以后逐渐停止。干旱、温暖而潮湿、闷热或干湿交替的气候有利于病害发生。光照强度对病害发生也有明显影响,避雨棚因光照强度减弱发病明显重于露地,内膛叶片或果穗发病也明显重于外围叶片或果穗。葡萄栽植过密,枝叶过多, 通风不良时有利于发病。葡萄品种间感病程度也有明显差异,如早金黄、苏珊玫瑰、黑汉、洋白蜜等高度感病,巨峰、早玫瑰、无核白、无核红、白比诺、黑比诺、贝达等较抗病。

白粉病发病中期叶面分生孢子堆部分连片

白粉病发病后期叶面布满白色霉层

白粉病树下部局部叶片发病状

白粉病树可造成树上多个叶片发病

白粉病病果穗

白粉病为害穗轴

白粉病造成果穗果粒污浊发暗

白粉病为害蔓

防治方法:

(1)清除病原:冬夏季修剪时注意收集病枝、病叶、病果,集中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心、绑蔓、除副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害发生;雨季注意排水防涝;生长期喷磷酸二氢钾和根施复合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在葡萄芽膨大期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彻底消灭越冬病原。展叶后直到生长后期,一般间隔10~15天喷一次药,可选用下述药剂: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25%乙嘧酚悬浮剂800~1 000倍液、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6 000~8 000倍液,中后期也可改用25%丙环唑油剂2 000~3 000倍液防治,注意在果实幼嫩阶段,使用丙环唑对一些品种可能存在药害风险,应进行试验观察。

主要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中下部叶片。初期在叶面出现退绿色小斑点,周围水浸状,随后在叶片背面长出橘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成熟后破裂,散发出大量橙黄色粉末状夏孢子,为害严重时叶片干枯。秋末病斑呈多角形,灰黑色,其上着生冬孢子堆,表皮一般不破裂。

病  原:葡萄层锈菌Phakopsora ampelopsidis Diet. et Syd.,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层锈菌属。

发病规律:在寒冷地区病菌以冬孢子越冬,初侵染后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堆裂开散出大量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在有水滴及温度适宜时,夏孢子长出芽管,通过气孔侵入叶片。菌丝在细胞间蔓延,以吸器深入细胞内吸取营养,后形成夏孢子堆。在条件适宜时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秋末形成冬孢子堆越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葡萄上夏孢子堆全年可见,在葡萄生长期均可侵染葡萄。

此病在北方地区多在秋季发生,8~9月为发病盛期。在长江以南地区,于6月下旬即可发病,先为害近地面的葡萄叶片,以后继续侵染为害。

高湿条件有利于夏孢子萌发,但光线对萌发不利,因此夜间多雨、多雾、多露等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害的流行。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易发病。山地葡萄较平地葡萄发病重。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病差异性。一般欧亚种较抗病,而欧美杂交种感病。如玫瑰香、红富士抗病,大宝、金玫瑰、纽约玫瑰、新美露等较抗病;白羽、甲州三尺、康拜尔、尼加拉等易感病。

锈病病叶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或中抗品种:如玫瑰香、红富士、金玫瑰等抗病;新美露、纽约玫瑰、大宝等中度抗病。

(2)晚秋彻底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3)加强葡萄园管理:增施有机肥,防止缺水缺肥,及时排水,降低湿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4)药剂防治:萌芽前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4 0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进行防治。一般每间隔10~15天喷1次,连喷1~2次。一般于发病前做预防效果较好。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葡萄中下部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产生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直径达3~10毫米。边缘红褐色,中部黑色,中心有深、浅间隔的不明显褐色环纹,有时外围有黄色的晕圈。叶背面周边模糊,后期病部枯死,多雨或湿度大时产生褐色霉层。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及背面可见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  原:葡萄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vitis (Lév.) Saw.,半知菌亚门假尾孢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葡萄开花后,越冬后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高湿条件下萌发,由叶背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多次再侵染。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我国北方地区多从6月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

大褐斑病病叶

大褐斑病病树

夏秋多雨、气温偏高的地区或年份发病较重。过量使用氮肥发病重。壮树发病轻,弱树发病重。土壤黏重发病重。管理粗放、枝叶过密、施肥不足、果实负载量过大、树势衰弱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感病程度也有差异,一般美洲系统葡萄易感病,欧洲系统葡萄发病轻。

防治方法:

(1)压低越冬病原:秋后及时清扫落叶并烧毁,冬剪时,将病叶彻底清除干净并烧毁或深埋。

(2)加强管理:合理使用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提高树体抗病力;要及时绑蔓、摘心、除副梢和老叶,创造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发生;雨季及时排水,抬高架面距离地面的高度。

(3)结合白腐病防治,早期树冠下盖地膜,阻隔地下越冬菌源。

(4)药剂防治:早春芽膨大前,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

展叶后于6月开始每10天左右喷药1次,可选用药剂:1∶0.5∶200波尔多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4 000~5 0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一般提倡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在感病品种及黏土地加强防治。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产生直径2~3毫米,边缘为暗褐色不规则形或近圆形小斑,中部颜色稍浅;叶片背面形成红褐色至褐色近圆形病斑,其上着生黑色茸毛状霉层。严重时,许多病斑愈合成不规则的大斑。

病  原:座束梗尾孢Cercospora roesleri (Catt.) Sacc.,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座在病叶或枝蔓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随气温回升及降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以芽管侵入叶片。病害潜育期10~20天。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在中部地区一般6月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一般先从接近地面的老叶开始。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果园管理粗放、氮肥过多、有机肥不足、树势衰弱易发病。果园长期积水、挂果量过大,有利于发病。病害发生也与品种有关,白莲子、白鸡心品种较感病,而红地球、奥古斯特、粉红亚都蜜等抗病。

小褐斑病叶

小褐斑病叶正面

小褐斑病叶反面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重病地区可选用红地球、粉红亚都蜜、奥古斯特等抗病品种。

(2)清园:秋后及时清除落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3)加强管理:生长中后期及时清理接近地面的老叶;抬高架面;增施有机肥或高效复合肥,种植绿肥,增加钾肥使用量;雨季及时排水和地面覆膜。

(4)药剂防治:一般从6月开始结合其他病害防治,选用1∶0.7∶200波尔多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4 000~5 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喷药需要均匀,并于发病前,最晚在发病初期喷药,喷药时注重对下部叶片和枝蔓的保护。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面初期出现赤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扩大后为褐色或黑褐色、直径2~5厘米的近圆形病斑,并具有深浅相间的轮纹。湿度大时,叶片背面产生浅褐色的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子囊壳。

病  原:葡萄生扁棒壳菌Acrospermun viticola Ikata,属子囊菌亚门扁棒壳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结果母枝上越冬或以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夏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子囊壳弹射出子囊孢子,从叶背气孔侵入,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9~10月是发病的盛期。该病主要发生在美洲种品种上,欧亚杂交种发病较轻。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管理粗放、植株郁闭、通风透光差的葡萄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发病严重的果园,提倡淘汰美洲种品种,改种欧亚杂交种。

(2)药剂防治:参照大褐斑病防治。

主要症状:本病又称为葡萄环纹叶枯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小点,呈轮纹状。干燥时,病情扩展慢,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间为淡灰褐色;湿度大时病斑呈水浸状、灰绿色至灰褐色,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3~4天可扩展至全叶,并长满白色霉层,致叶片早落。受害严重的叶脉边缘可见黑色菌核。

病  原:桑生冠毛菌Gristulariella moricola Red head,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一般以菌核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在早春气候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后期病叶沿叶脉处产生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黑色。葡萄近收获期易感病。低温、潮湿、多雨、日照少有利于发病。意大利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葡萄收获后,清除葡萄园内枯枝落叶等病残体,集中销毁。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间隔10天左右喷药1次,连喷3~4次。可选用以下药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l 000~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等。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有3种不同类型。

(1)扇叶型:表现为植株矮化、长势衰弱,新叶变小、叶片扇形或扭曲皱缩不对称,叶缘缺刻加深为锯齿状,有时出现黄绿斑驳。新梢染病后分枝异常,蔓变扁,节间

缩短或长短不等、节部膨大,叶片簇生。果穗染病,果穗少且小,果粒小,病果大小不一,色泽差异很大、坐果不良。

(2)黄化花叶型:初在叶片上出现黄色退色,偶尔具环斑、条斑等,严重的全叶变黄。(3)脉带型:初期沿叶片主脉变黄,后向叶脉间扩展,形成铬黄色带纹,叶片轻度变形、变小。

病 原:葡萄扇叶病毒Grapevine fanleaf virus,属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发病规律:葡萄扇叶病毒可由标准剑线虫和意大利剑线虫等土壤线虫传播,通过嫁

接亦能传毒。线虫在病株上采食数分钟便能带毒,整个幼虫期都能带毒和传毒,但蜕皮后不带毒。成虫保毒期可达数月。带毒苗木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媒介。该病不能通过种子传播。

扇叶病叶片

扇叶病梢

扇叶病病树局部

扇叶病致蔓变扁

扇叶病嫩梢分枝增多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有些省区已将该病病原列入危险性有害生物,禁止从病区引进苗木或其他繁殖材料。

(2)茎尖脱毒:对已感染或怀疑感染病毒的苗木,进行茎尖脱毒培养,获得无毒苗木后再种植。

(3)嫁接时挑选无病接穗或砧木。

(4)土壤处理:扇叶病在田间主要经土壤线虫传播,通过控制土壤传毒媒介可控制病害蔓延。常用5%克线磷颗粒剂100~400毫克/升有效成分浸根5~30分钟或在播种育苗时每亩条施或点施250~300克线磷颗粒剂,或用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灌根防治。

(5)加强管理:定植前施足腐熟的有机肥,生长期合理追肥、修剪,以增强根系和树势,提高抗病力。

扇叶病蔓节部变短

扇叶病树整体状

主要症状:春季或幼嫩叶片症状不明显,但病株矮小,发芽迟。夏季症状逐渐明显,尤其是枝蔓基部的成熟叶片,叶缘向下翻卷,红色品种叶片褐斑连片变红,白色品种叶片不变红而退绿变黄,但叶脉均保持绿色且叶片因病发脆。果穗染病,色泽不正常或变为黄白色。果粒变小,着色不良,晚熟,含糖量低。

病  原:全世界已报道了11种血清学上不相关的葡萄卷叶病毒(Grapevine leafrollassociated virus, GLRaV),分别命名为 GLRaV-1, -2, -3, -4, -5, -6, -7, -8, -9, -Pr 和-De,均属于长线病毒科,上述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都能引起葡萄卷叶病的发生。

发病规律:染病的插条、芽及砧木都可传播卷叶病毒,田间菟丝子也可传播。多数砧木为隐症带毒,因此通过根茎传病的危险性较大,汁液接种不能在葡萄间传播,但可从葡萄传到草本寄主上。

防治方法:

(1)选用无毒苗木。

(2)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并销毁。

(3)热处理脱毒。将苗木或试管苗放于38℃热处理箱中,人工光照56~90天,取新梢2~5厘米,经弥雾扦插长成新株脱毒,脱毒苗经检测无毒后方可用做母株繁育无病苗。

卷叶病致叶片反卷且失绿

卷叶病致酿酒葡萄卷叶

主要症状:染病植株矮小,春季叶片黄化并散生受叶脉限制的退绿斑驳。盛夏退绿斑驳逐渐隐去或不明显,使叶片皱缩变形,秋季新叶上又出现退绿斑驳,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

病  原: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属布尼亚病毒科病毒。

发病规律:汁液摩擦可传毒,烟蓟马(Thrips tabaci)、豆蓟马(T.Setosus)等蓟马也可传毒。还可以系统侵染番茄、辣椒、烟草、百日草、莴苣等20多种寄主。

防治方法:属于危险性有害生物,应加强检疫。其他参见“葡萄扇叶病”。

卷叶病病叶上出现红色斑

卷叶病病叶黄化

卷叶病病树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蔓或新梢。初期病斑紫褐色,略凹陷,后扩大为黑褐色大斑。后期病蔓表皮纵裂呈丝状,周围癌肿、易折断,横切病部木质部,可见腐朽状暗紫色病变组织。病部表面产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实体。

病  原:

(1)无性世代:葡萄生壳梭孢Fusicoccum viticolum Redd.,属半知菌亚门壳梭孢属真菌。

(2)有性世代:葡萄生小陷孢壳Cryptosporella viticola (Red.) Shear,属子囊菌亚门球壳目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在病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经伤口、皮孔或气孔侵入。病菌侵入时需要较高的湿度,在具水滴或雾露的条件下,分生孢子经4~8小时即可萌发。病菌侵入后呈潜伏状态,经30天左右的潜育期开始发病,有些潜伏l~2年后才形成典型症状。多雨、多雾、多露或湿度大、果园易积水发病重;植株衰弱、冻害重的葡萄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经常检查枝蔓基部,发现病斑,及时处理,重者剪掉或锯除,轻病斑刮至无变色的健康组织,刮后涂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45%代森铵(施纳宁)水剂50倍液或增稠型菌立灭膏剂消毒伤口。

(2)加强栽培管理:疏松改良土壤,及时排水;埋土防寒和树干涂白、覆膜防冻;结合修剪及时培养新蔓, 更新老蔓, 增施有机肥;保持枝蔓旺盛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3)桥接:必要时对重点枝蔓病部,可树下埋条、栽植新苗或利用树干基部培育新枝桥接。

(4)药剂防治:于发芽前喷一次80%五氯酚钠200~300倍液+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代森铵(施纳宁)水剂400倍液,也可药剂涂干。药剂可选用:45%代森铵水剂2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

生长期一般于5~6月病害侵染期喷药预防,重点喷枝干基部。可选用下述药剂:1∶(0.5~0.7)∶200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 000干悬浮剂1 0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2 500倍液等。一般10~15天喷一次药,连喷3~4次。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枝蔓和果实,也可为害叶片。

枝蔓染病,产生纺锤形或长椭圆形暗褐色或黑褐色病斑,病斑周围水渍状,病部有时纵裂,木质部也变成暗褐色。幼枝染病尖端易枯死。果实染病,产生暗褐色圆形病斑。叶片染病,病斑数个,直径10~15毫米,褐色近圆形。

病  原:盘状盘多毛孢Pestalotia pezizoides De Not.,属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病部或以分生孢子在枝蔓或卷须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从伤口侵入,经2~3天潜育期后发病。病斑上可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阴雨潮湿气候易发病,果园密闭、通风差及偏施氮肥,磷肥、钾肥不足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去除多余副梢、卷须;适当增施钾肥,提倡种植绿肥。

(3)于发病初期喷1∶0.7∶200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 500倍液,一般10~15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主要症状:本病为害葡萄蔓,产生褐色或深褐色溃疡病,病斑可围绕枝干一周,导致其上枝蔓生长衰弱,叶片黄萎,发病后期溃疡斑上产生大量霉状物。

病  原:黑曲霉Aspergillus sp,属曲霉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多种作物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在枝蔓逐渐木栓化,表皮组织抗性降低后发病,田间7~8月为主要的发病时期,一般红地球品种发病较重。

防治技术:

(1)发现病蔓及时剪除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注意通风散湿,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增施农家肥,种植绿肥,提高抗病性。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 000~8 000倍液,重点喷枝蔓,尤其是刚开始木质化的幼蔓基部。

曲霉溃疡病为害蔓

主要症状:多数品种仅表现为衰退,特有症状不明显。但有些品种症状较典型,如品丽珠。染病后,病株树势衰弱,发芽晚。在生长早期,枝蔓上出现一个或多个死果枝,蔓柔软而下垂,基部皮层纵裂,春末至夏初叶片开始变黄,逐渐反卷并转红色或黄褐色。生长后期,蔓呈淡紫色,已木质化的蔓上散生未木质化的绿色斑块。老蔓的树皮粗糙、增厚,剥去树皮,可见接口上下的木质部表面有槽沟,依病情程度不同,沟纹有深有浅,但这种症状仅在某些品种或砧木上呈现。病枝较脆,易折断,浆果延迟成熟,产量低,品质下降。与葡萄卷叶病不同之处是叶片整体变红。

病  原:系病毒引起。有关毒原种类,目前正在研究中。有报道,从典型栓皮病葡萄体内检测到两种丝状粒体,一种大小为1 300nm×8nm,无一定螺旋结构;另一种为700nm×10nm,具螺旋结构。后来科学家们在无症或卷叶及茎痘病病株中,也检测到后一种粒体。因此,栓皮病与丝状粒体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明确。

发病规律:该病害主要通过带毒的繁殖材料自然传播。粉蚧可传播栓皮,也有报道证明指示植物LN-33表现症状。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母株进行无性繁殖和茎尖脱毒。当田间无法选拔无病母株时,可对优良品种进行脱毒。把葡萄苗置于38℃及适宜光照条件下百余天,然后再取茎尖进行组织培养,经检测确认无病毒时,再扩繁应用。

主要症状:美洲葡萄砧木极易感染本病,主要特征是砧木和接穗愈合处茎膨大,砧木细,接穗粗,皮层厚。剥开皮可见树皮反面有纵向的钉状物或凸起纹,在对应的木质部表面出现凹陷的孔或槽。病株长势差,矮小,芽萌发晚4~5周。

茎痘病与栓皮病毒病的区别:在以沙地葡萄系统为砧木时,茎痘病只在接口以上的木质部表现症状,而栓皮病在接口上下均可出现症状。

病  原:沙地葡萄茎痘(GRSPaV)相关病毒是葡萄茎痘病的病原。

发病规律:目前已证实通过嫁接可传病,至于汁液是否传病还有待明确。茎痘病主要借带病插条、接穗或砧木进行传播。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母园,繁殖无病母本树,生产无病无性繁殖材料。

(2)苗木脱毒:对生产上有价值的品种,如已无法选出健株,应进行脱毒。把苗木置于35~37℃下,每天光照15小时,光照强度2 500勒克斯,共处理150天,脱毒时间若能延长一倍,效果更好。

主要症状:

(1)根部发病:主要为害主、侧根和根颈部,有浓厚的蘑菇味。发病初期,病部表面呈水浸状紫褐色病斑,软而肿胀,随后流出褐色黏液,病情严重时,皮层内及皮层与木质部之间有明显的白色扇形菌丝层,致病根木质部腐烂。新鲜病皮在黑暗处可发出蓝绿色的荧光。后期在高温多雨的季节,病树根颈周围的土面上簇生蜜黄色的蘑菇(病菌的子实体)。

(2)树上发病:表现为部分蔓或整个蔓上叶片变小变薄,色淡,叶片从上而下逐渐黄化,脱落,新梢短,果多,果小,味差。

病  原: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et Fr.)Sing.,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索及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长期腐生存活。菌索与健根相接触后,即可分泌胶质液而黏附,然后再产生小分枝,借助酶解和机械力量直接侵入根内。病菌还可分泌毒素杀死寄主细胞,菌索迅速生长穿透皮层组织,使大块皮层细胞死亡。病菌也可以通过射线侵入木质部,往往在其内形成许多黑线,然后又蔓延到主根及其他侧根。一般在3~4月和8~9月为发生盛期。

根部受伤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特别是施肥位置不当,距离主干太近或过量施肥造成肥害,导致皮层腐烂,根朽病病菌容易侵入为害。此外土壤黏重,土壤板结、多雨积水等导致根部通气不畅,土壤有机质缺乏、营养不良,树势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果苗消毒:用2%石灰水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消毒处理5~10分钟。

(2)加强栽培管理: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积水伤根。增施磷肥、钾肥、有机肥、微肥。要注意施肥位置,定植第一年的位置为距苗木30厘米以外的范围,翌年应施在树冠外。

(3)土壤消毒:为防止病害继续蔓延扩展,对发病的植株可以进行药剂灌根,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使植株恢复健康。常用的土壤消毒剂有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苯菌灵1 000倍液、1%的硫酸铜溶液、3波美度石硫合剂等,以上药剂用量为每株葡萄浇灌药液10千克左右。

(4)病树治疗:发现病树,要挖开根区土壤寻找患病部位,清理根茎皮层腐烂部,用小刀彻底刮除病灶,刮下的病皮等要集中烧毁,同时要注意保护无病根,尽量减少损伤。清理患病部位后,在伤口处用1%硫酸铜液或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涂抹,较大伤口涂抹后,应用塑料薄膜包扎,加以保护。

(5)刨土晾根:于4月下旬刨开距树基部l米内的土壤,剪除病根,裸露主侧根,秋季再用土埋住,但要防止树穴灌水。

(6)隔离病株:发现少数病株应及早挖除,连同残根一起烧毁。再将病株周围的葡萄树挖去,周围挖l米深沟,然后用2%福尔马林液进行土壤杀菌或改换无病土壤。也可在病树与健树间,挖深1.5米、宽0.7米的沟,切断它们根系接触,防止蔓延。

(7)灌根处理:在病害发生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灌根,每株25千克。

主要症状:地下部先在须根上发病,致须根皮层变褐腐烂,随后向侧根、主根蔓延,形成红褐色圆斑,病斑可深达木质部,致木质部变红褐色、褐色或黑褐色,严重的可能死亡。地上部表现为萌发推迟,萌芽后部分枝条或全株生长衰弱。常见4种发病类型,萎蔫型、青干型、叶缘枯焦型、枝枯型。

(1)萎蔫型:叶簇萎蔫,叶片向上卷曲变形,叶小而色浅,新梢抽生困难,花蕾皱缩不开裂或着果率极低,枝条失水,皱缩或枯死(枝条骤然青枯)。多见于4年以上树龄。

(2)青干型:染病后发病迅速,遇春季干旱高温时病株突然失水青干,多从叶缘向内发展。病健交界有明显红晕带。多发生在幼树上。

(3)叶缘枯焦型:春季如不干旱,病势发展缓慢,发病时,叶尖及边缘枯焦,但一般不落叶。

(4)枝枯型:根部严重腐烂,与烂根相应的大枝发生枯死,皮层退色下陷,病健皮层界线明显,后期坏死皮层易剥离,木质部变褐。由于生长条件及树势强弱的变化,病情也出现时起时伏,树势强健时,有的轻病树可自行恢复。

根腐病病根

病 原:由多种土壤中习居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主要为F.oxysporum、F.solani和F.camptoceras,分别称为尖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和弯角镰孢菌,均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真菌。

发病规律:这些病原菌镰刀菌均为土壤习居菌或半习居菌,多数为弱寄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同时也可寄生于寄主植物上。因此,环境中作为初侵染的病原菌是很广泛的。病菌多从伤口侵入,条件适宜时,3天就可完成侵染。侵染后如根系健壮多不发病,如树势衰弱或感染达到一定程度,才表现症状。当树根系生长衰弱时,病菌侵入根部发病,因此,导致根系生长衰弱的各种因素,都是诱发该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如长期干旱缺肥、土壤板结、通气不良、土壤盐害、大小年严重、结果过多、杂草丛生以及其他病虫害严重等因素,都会导致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1)科学建园:提倡在未种植果树及林木的地块建园。

(2)提倡选用嫁接苗建园,嫁接砧木以贝达为好。

(3)土壤消毒:地面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消毒,碱性土壤可地面撒施硫酸亚铁。

(4)加强栽培管理:种植绿肥,合理使用有机肥,实行生草栽培;建好果园排灌系统,适时浇水和及时排水;合理确定负载量,避免大小年现象;注意控制地下害虫及土壤线虫,防止伤根;休眠期做好防冻、抗寒及抗旱工作,预防冻害、干旱等灾害发生。

(5)化学防治:发芽前采用硫酸铜200~500倍液、1波美度石硫合剂、双效灵200~300倍液、嘧啶核苷酸类抗生素水剂200倍液或喹啉酮3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10~15千克。早春发现病株后,土施美腐克,每株100克,撒于树下,深耕土壤,与土壤混匀后浇水。生长季发现病树后,立即刨出根系,并在伤口上涂菌毒清10倍液,或3波美度石硫合剂;生长季,开花前进行第二次灌根,对病株进行重点灌根防治,用杀菌剂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等,要连续灌根。

(6)在萌芽前,对上一年发现的病株扒土晾根,即将根茎暴露在外,晒7~10天后,再用30~50倍多菌灵消毒伤口,并施入发酵腐熟的饼肥或鸡粪后覆土浇水。

主要症状:

(1)地上部分:发病初期表现生长较弱,但外观与健树无异。待根系大部分受害后叶片和卷须生长衰弱、瘦小,以后通常枯萎甚至全株死亡。

(2)地下部发病:先为害较细小的根,逐渐向侧根和主根上蔓延。发病时根表皮上长出水浸状褐色病斑,外表覆有白色至灰白色的羽状菌丝层,在白色菌丝层中夹杂有线条状的菌索,后呈灰色,有时可看到皮层内有圆形大小如油菜籽状的黑色菌核。当土壤潮湿时,菌丝体可蔓延到地表,呈白色蛛网状。病根皮层极易剥落,如鞘状套于木质部外面。由于根系腐烂,极易把病株从土中拔出。感病植株有的很快死亡,有的一年内慢慢枯死,也有的要到第2年才枯死。在苗木上最常见,发病后几周内即枯死。

白纹羽病病根1

白纹羽病病根2


白纹羽病病根3

白纹羽病病根4


白纹羽病致嫩梢枯死

白纹羽病枝果穗枯萎

病  原: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acatrix(Hartig)Berlese,属子囊菌亚门。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等随病根在土壤中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由菌核或菌索长出营养菌丝,靠病、健根的接触侵染细根,被害细根腐朽以至消失,后逐渐扩展到侧根、主根。该病也可以侵染苗木,并通过苗木调运做远距离传播。该病3月中旬至10月下旬都能发生为害,其中5~7月温度高、湿度大、雨量多,有利于病害流行。

由于病菌可侵染多种寄主,以老果园改建的新果园发病较重。果园管理不当造成的机械伤和虫伤,特别是根颈处有机械伤口,可加重病害的发生。此外土壤板结、排水不良、湿度过大、土壤瘠薄、树势衰弱等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果园不要间作感病植物,如甘薯、马铃薯和大豆等,以防相互传染。

(2)加强栽培管理:做好果园排水工作,地下水位高的果园,要挖好排水沟;防止果园积水;有条件时可种植绿肥,增施钾肥,优化土壤环境。

(3)苗木、土壤消毒:可用2%石灰水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0.5%硫酸铜1 0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1 000倍液等浸根10~15分钟,水洗后再行栽植。常用的土壤消毒剂有: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苯来特1 000倍液、1%的硫酸铜溶液,以上药剂用量为每株葡萄浇灌10千克左右。

(4)病树治疗:发现病株应及时切除烂根,挖净病根集中烧毁,然后用1%硫酸铜液消毒,外涂伤口保护剂,病树处理后,扒出病根周围的土壤,并换上无病新土,再用50%代森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浇灌。随后在病株周围挖1米以上的深沟,防止病菌向邻近健株蔓延传播,并及时施肥,如尿素或腐熟人粪尿等,以促使新根发生,迅速恢复树势。

主要症状:

(1)根部发病:发病先从小根开始,逐渐向侧根和主根蔓延。被害根的表面初期出现黄褐色不规则斑块,随后皮层表面产生紫红色丝网状物,并集结成中央致密、外面疏松的菌索。菌索在根表面蔓延,继而产生紫红色、半球形的菌核;被害根的皮层组织腐朽,与木质部容易脱离。病根周围的土壤也能见到菌丝块。

(2)树上部发病:发病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以后,随根部病情发展,枝叶逐渐退黄,生长缓慢,树势衰退,病株枯死往往需要几年。

病  原:桑卷担子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营养菌丝在病根外表集结成菌丝膜及根状菌索,紫红色。

发病规律:病菌为弱寄生菌,腐生能力较强,且寄主范围较广,能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带菌土壤中越冬,菌核和菌索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很强,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长出菌丝,通过根部机械伤、虫伤、冻伤等伤口侵入根引起发病。病菌也可通过带病苗木远距离传播。病害发生盛期多在7~9月。

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湿、土质黏重、偏酸性的果园均易发病。刺槐是该病的感病寄主,因此靠近带病刺槐的葡萄树易发病。生产上栽培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尤其夏秋季进入高温多雨季节,生长势弱的葡萄树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建园防病:提倡不在种植过刺槐等感病林木的地块建园,以免病菌相互传播。

(2)选用无病苗木和苗木消毒:病菌可随苗木远距离传播,所以起苗、调运苗木时,要严格检疫检验,剔除病苗,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苗木消毒可用50%甲基硫菌灵800~1 0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0.5%~1%硫酸铜溶液浸苗10~20分钟。

(3)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改良土壤,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整形修剪,疏花疏果,调节果树负载量,加强对其他病虫害的防治,以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对地上部生长不良的果树,秋季应扒土晾根,找出发病部位并仔细清除病根,再用50%代森铵水剂400~500倍液,或1%硫酸铜溶液进行伤口消毒,然后涂保护剂波尔多液等。也可以用50%代森铵水剂150~3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 000倍液,或43%戊唑醇2 000~3 000倍液浇灌消毒;后用净土埋好。对病株周围土壤,用50%福美双每株0.25千克,配制成1∶100的药土,均匀撒施病株周围土中。对重病树应尽早挖除。

主要症状:白绢病主要发生在苗木和幼树的根颈部,也可为害叶片和果实。

地上部发病,叶小且黄,上有褐色病斑,枝梢节间缩短,果多且小。严重时枝叶枯萎,当病斑环蔓一周后枯死,长出小菌核。

根颈部感病,皮层褐色坏死,严重的腐烂,并溢出褐色汁液。后期病部及周围土壤生出许多初为白色、渐变为褐色、后期为黑色的菜籽样小菌核。

病  原: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根颈部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从土壤里的根状菌索或菌核上长出营养菌丝,通过伤口侵害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造成根颈部的皮层及木质部腐烂。菌核是白绢病菌传播的主要方式,它可以通过灌溉水、农事操作及苗木移栽传播。该病多在雨季发生,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或定植过深、培土过厚,或耕作不慎伤害根部,或地下害虫、线虫严重引致伤口及组织坏死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在调运果苗时,应严格检查,彻底剔除病苗。

(2)苗木消毒:可将苗木放入1%硫酸铜溶液或2%石灰乳中,浸渍1小时,水洗后再行栽植,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1 000倍液浸苗10~15分钟。

(3)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改良土壤,酸性土壤可用氢氧化钙每亩100~150千克中和,或多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低洼积水地块注意排水;合理整形修剪,疏花疏果,调节果树负载量;加强对其他地下病虫、线虫的防治,以增强树体抗病力。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代森铵水剂800~1 0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灌根茎部,每株灌0.3~0.5千克稀释药液,隔7~10天再灌一次,连灌2~3次。或用50%福美双每株0.25千克,配制成1∶100的药土,均匀撒施病株周围土中。必要时,还可喷、灌结合,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5%菌毒清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 000倍液。

主要症状:

(1)地上部:地上部分生长迟缓,植株矮小,萌芽晚,叶片黄化细小,花期推迟,花穗短,花蕾少,果实小。

(2)地下部:根结线虫病为害地下部分后,侧根和须根形成大量瘤状根结,致根系发育受阻,侧根、须根短小细弱。

病  原: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and White)Chitwood,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垫刃亚目、异皮线虫科、根结线虫属。

发生规律:线虫以雌虫、卵和二龄幼虫在葡萄及其他寄主病残根和根际土壤内越冬。翌年春天温度回升时,以2龄幼虫侵染新生侧根、须根,形成新的瘤状根结。4月上中旬至5月中旬为根结形成盛发期。线虫通过病苗、流水、病土、病株残根、农事操作等传播。5~20厘米平均地温低于10℃或超过36℃,线虫很少侵染,22~30℃最适合侵染为害。土质疏松、沙土地病重,黏土地病相对较轻。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不从病区引种苗木,确需引种应严格消毒,一般用50℃的热水浸泡10分钟,也可通过引种种条避开为害。

(2)不在病园中育苗,新植园应种植无病苗。

(3)选择园地时,前茬作物避开番茄、黄瓜、落叶果树等线虫寄主。

(4)使用抗性品种或砧木。

根结线虫

(5)搞好田间清园:发现带病株后,应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根区土壤宜挖除长、宽20厘米,深10~15厘米,拿出园外深埋,病株坑用石灰消毒。

(6)科学间作:秋季于“寒露”前后,在葡萄田块行间,种植葱、蒜、茼蒿等。

(7)翻晒病田:在高温季节,可把病区的土层浅翻10~15厘米,暴露在阳光下,杀死土壤表层部分线虫和卵,减少为害。

(8)药剂防治:用5%克线磷颗粒剂100~400毫克/升有效成分浸根5~30分钟,或在播种育苗时每亩条施或点施250~300克线磷颗粒剂,或用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灌根防治。

主要症状:本病主要为害葡萄根颈、主根、侧根及二年生以上近地部主蔓。染病初期病部产生内部柔软的似愈伤组织的浅绿色瘤状物,随后病瘤不断扩大,外皮粗糙不平,颜色加深呈褐色或黑褐色,内部组织木质化、坚硬、白色,球形、扁球形或形状不规则,雨季病瘤吸水后逐渐松软,变褐腐烂发臭。感病植株地上部生长衰弱、叶片黄化、严重时死亡。

根癌病蔓


癌病为害根颈部

病  原: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F.Smith&Townsend)Conn.,属土壤野杆菌属细菌。病菌有三个生物型,Ⅰ型和Ⅱ型主要侵染蔷薇科植物,Ⅲ型寄主范围窄,只为害葡萄和悬钩子等植物。

发病规律:根癌细菌主要在病部皮层内或混入土中越冬。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一年以上。细菌通过雨水、灌溉流水及地下害虫如蝼蛄和土壤线虫等传播。从虫伤、机械伤、剪口、嫁接口及其他伤口侵入。细菌也可以随苗木做远距离传播。侵入后只定植于葡萄皮层组织繁殖,并刺激附近皮层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形成癌肿。土壤温、湿度是根癌菌侵染的重要条件,土壤温度在28℃时癌瘤生长快,而高于31℃或低于26℃不利于肿瘤形成或形成速度较慢。土壤水分含量高、湿度大有利于病菌侵染。此外,土壤黏重、碱性土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发病重。农事操作或地下害虫、线虫为害重,嫁接口愈合不好,造成伤口多,有利于病菌入侵和发病。品种与砧木对发病也有影响,马林格尔、狮子眼、贝达、山葡萄砧木不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和苗木消毒:局部省区已将该病列入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因此应禁止引进病苗和病插穗,且栽苗前应进行苗木消毒,可用1%硫酸铜浸5分钟,再放入2%石灰水中浸1~2分钟消毒后再定植。

(2)选用抗病品种和砧木:可选用马林格尔、狮子眼、奈加拉、红玫瑰、黑莲子、莎巴珍珠等品种栽植。抗病砧木有河岸2号、河岸6号、河岸9号以及和谐等。

(3)定期检查,发现病株应立即挖除并烧掉。

(4)加强栽培管理:对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增施酸性肥料、有机肥或绿肥,提高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结构。平地果园要注意雨后排水,降低果园湿度。农事操作时尽量避免伤根或损伤茎蔓基部,及时控制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

(5)新枝轮压:对严重病树,将其无病枝条按一定距离进行压土,当生新根后,于当年秋季将病根刨掉。

(6)刮除病瘤或清除病株:发现病株时,应扒开根周围土壤,用小刀将病瘤刮除,直至露出无病的木质部,刮除的病残组织应集中烧毁,病部涂高浓度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硫酸铜1份、石灰3份、动物油0.4份、水15份)以保护伤口。对无法治疗的重病株,应及早拔除集中烧毁,同时挖除带菌土壤,换上无病新土后再定植无病苗木。

(7)生物防治:利用放射土壤杆菌K84制剂、E26菌株或HLB-2菌株,进行浸根、浸接穗、浸种子后定植,可预防病害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