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豇豆立枯病

豇豆立枯病

时间:2023-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春播豇豆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荚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的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状物。发生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温暖地区以夏孢子越冬。进入开花结荚期,气温20℃左右,高湿,昼夜温差大及结露持续时间长等时,此病易流行,秋播豆类及连作地发病重。夏季高温、多雨时发病重。上海地区豇豆白粉病的发病盛期一般在5~11月。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症  状 本病使豇豆根系发育不良,根部皮层腐烂,新根很少或没有。剖开根茎部或茎部,可见到维管束变黄褐色至黑褐色。常发生在开花结荚期,病株初期出现萎蔫状,早上和晚可恢复正常,后期枯死;下部叶片先变黄,然后逐渐向上发展;叶脉两侧变为黄色至黄褐色,叶脉呈褐色,严重时,全叶枯焦脱落。

豇豆枯萎病维管束褐变症状

豇豆枯萎病田间发病症状

病  原 豆尖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土壤和带菌肥料中越冬,种子也能带菌,成为翌年初的侵染源。病菌通过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侵入,主要靠水流进行短距离传播,扩大为害。春播豇豆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低洼地,肥料不足且缺磷、钾肥,土质黏重,土壤偏酸和施未腐熟肥料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与其他非豆类蔬菜轮作,旱地3~5年,或与水稻轮作1年以上。施足不带菌的经过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低洼地可采取高垄或半高垄地膜覆盖栽培,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田间不能积水。

种子处理。1%福尔马林药液浸种20~30分钟,或80%乙蒜素乳油2 000~4 0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药剂防治。田间发现有个别病株时及时施药防治,可采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54.5%恶霉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或80%多菌灵·福美双·福美锌可溶性粉剂7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敌磺钠可溶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羟水剂800~1 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15%混合氨基酸铜·锌·锰·镁水剂200~400倍液,或23%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800~1 0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兑好的药液300毫升,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茎、蔓、叶柄及荚。叶片染病时,初现褪绿小黄斑,后中央稍突起,呈黄褐色近圆形疱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后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四周生紫黑色疱斑,即冬孢子堆。后期叶片布满锈褐色病斑,枯黄脱落。茎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荚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的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状物。

豇豆锈病叶片发病症状

豇豆锈病叶背发病症状

病  原 疣顶单胞锈菌(Uromyces appendiculatu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温暖地区以夏孢子越冬。翌春冬孢子萌发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直接侵入。华北地区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病盛期在5~10月,华南地区发病盛期在4~7月。进入开花结荚期,气温20℃左右,高湿,昼夜温差大及结露持续时间长等时,此病易流行,秋播豆类及连作地发病重。夏季高温、多雨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春播宜早,清洁田园,深翻土壤,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密植,及时整枝,雨后及时排水。

药剂防治。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加强预防,发病前,可采用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8.75%菌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田间发现病情及时施药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剂1 000~2 000倍液,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4%腈苯唑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侵害叶片,首先在叶面出现黄褐色斑点,后扩大呈紫褐色斑,其上覆盖一层稀薄的白粉,后期病斑沿叶脉发展,白粉布满全叶,严重的叶片背面也可表现症状,导致叶片枯黄,引起大量落叶。

豇豆白粉病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豇豆白粉病叶片发病后期症状

病  原 菜豆单囊壳(Sphaerotheca astragali),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多以菌丝体在多年生植株体内或以闭囊壳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40%~95%,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荚中后期。发病潜育期3~7天。叶片发病后,在感病部位再产生分生孢子,然后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并以此种方式在生长季节辗转侵染,至秋后,再产生子囊孢子或以菌丝体越冬。一般情况下,干旱年份或日夜温度差别大而叶面易于结露的年份发病重;早春温度偏高、多雨或梅雨期间易发病;秋季多雨、高温时易发病;连作地,排水不良,邻近重病田,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力不足早衰的易发病。上海地区豇豆白粉病的发病盛期一般在5~11月。

豇豆白粉病田间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加强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4 000~6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5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乙嘧酚悬浮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或30%醚菌酯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或4%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宁南霉素水剂300~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茎、荚。叶片病斑发生在叶面上,后扩展成多角形小斑,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后期易破裂。叶柄和茎上的病斑与子叶上的病斑相似,叶柄受害后,可造成叶片萎蔫。豆荚上最初产生褐色小点,圆形或椭圆形,中间黑褐色或黑色,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潮湿时,常溢出粉红色黏稠物。

豇豆炭疽病叶片发病症状

豇豆炭疽病茎蔓发病症状

病  原 豆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病残体、种子内和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染病,借雨水、昆虫传播。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飞溅进行初侵染,从伤口或直接侵入,并进行再侵染。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病盛期为4~5月,8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秋季闷热多雨发病重。气温较低,湿度高,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栽培过密,土壤黏重,氮肥过量等因素会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深翻土地,增施磷、钾肥,及时拔除田间病苗,雨后及时中耕,施肥后培土,注意排涝,降低土壤含水量。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止或减轻土壤病菌传播,降低空气湿度。

豇豆炭疽病豆荚发病症状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50%代森铵水剂 400倍液浸种1小时,捞出用清水洗净晾干待播。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后播种。

药剂防治。发病前加强预防,可采用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田间发现病情及时施药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或40%多菌灵·福美双·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1 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8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喷药要周到,特别注意叶背面,喷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施药时注意保护剂与治疗剂间的混用和轮用。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及荚果。叶片初生浓紫色小斑,后扩大为近圆形褐色斑,斑面具明显赤褐色同心轮纹,潮湿时生暗色霉状物。茎部初生浓褐色不正形条斑,后绕茎扩展,致病部以上的茎枯死。荚上病斑紫褐色,具轮纹,病斑数量多时荚呈赤褐色。

豇豆轮纹病叶片发病症状

病  原 豇豆尾孢菌(Cercospora vignicol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北方地区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随病残体遗落土中,也可在种子内或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或越夏。由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南方冬季温暖地区,周年种植豇豆的地块,病菌以分生孢子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或越夏期。高温高湿,早春气温回升早,夏秋连阴雨多,栽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差,连作低洼地等发病较严重。

防治方法 重病地块在生长季节结束时应彻底收集病残体烧毁,并深耕晒土,有条件时实行3年以上轮作。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可采用50%福美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6 000~7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5%联苯三唑醇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1 000倍液,或12%松酯酸铜乳油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染叶、茎蔓、豆荚和种子。幼苗期:子叶呈红褐色溃疡状,或在叶柄基部产生水浸状斑,扩大后为红褐色,病斑绕茎扩展,幼苗即折断干枯。成株期:叶片染病,始于叶尖或叶缘,初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不规则形褐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溢出黄色菌脓,严重时病斑相连融合成一片,以致全叶枯凋,病部脆硬易破,最后叶片干枯。茎蔓染病,初生油浸状小斑,稍凹陷,红褐色,绕茎一周后,致上部茎叶枯萎。豆荚染病,初生暗绿色油渍状小斑,后扩大为稍凹陷的圆形至不规则形褐斑,严重时豆荚皱缩。

豇豆细菌性疫病发病症状

病  原 野油菜黄单胞菌豇豆致病型(Xanthomonas campestris),属细菌。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在种子内或黏附在种皮上越冬,病菌在种子内能存活3年。借风、雨、昆虫传播,从寄生气孔、水孔、虫口侵入。主要发病盛期在4~11月。早春温度高、多雨时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露发病重。栽培管理不当,大水漫灌,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造成长势差或徒长等,都易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与非豆类蔬菜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及田间四周的杂草;深翻土壤,合理密植,增加植株通风透光度,避免田间积水,不可大水漫灌。

种子处理。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浸种6小时,或高锰酸钾1 000倍液浸种10~15分钟,洗净后播种。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500~3 0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600~1 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嫩叶初呈明脉、失绿或皱缩,新长出的嫩叶呈花叶,浓绿色部分凹凸不平,叶片向下弯曲或叶肉或叶脉坏死。有些品种感病后变为畸形。病株矮缩或不矮缩,开花迟或落花。病株生长不良、矮化、花器变形、结荚少,有的病株黄化。

病  原 常见的病原有3种,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豇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豇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

发生规律 豇豆普通花叶病毒引起的花叶病主要靠种子传毒,此外也可通过桃蚜、菜缢管蚜、棉蚜及豆蚜等传毒;花叶病毒可通过种子传播,种子带毒率17%,豇豆黄花叶病毒和花叶病毒病病株初侵染源主要来自越冬寄主,在田间也可通过桃蚜和棉蚜传播。当植株春季发芽后,蚜虫开始活动或迁飞,成为传播此病的主要媒介;汁液摩擦也可传毒。发病适宜温度20~25℃,气温高于25℃多表现隐症。土壤中缺肥,植株生长期长期缺水,蚜虫发生多等时,发病重。

豇豆病毒病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适期早播早收,避开发病高峰,减少种子带毒率。夏播豇豆宜选择较凉爽地种植,或与小白菜等间、套种,适当密播。苗期进行浅中耕,使土壤通气良好。施肥量要轻,及时搭架引蔓,开花结荚期适量浇水、注意防涝,增强作物抗病力。有条件时可覆盖防虫网。

药剂防治。蚜虫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积极防治蚜虫是预防病毒病的有效方法。可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0.5%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2 000~4 000倍液,或20%高效氯氰菊酯·噻嗪酮乳油1 500~3 000倍液,或10%吡丙醚·吡虫啉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天喷1次。

加强豇豆病毒病的预防,发病前期,可采用5%菌毒清水剂300~500倍液,或2%宁南霉素水剂200~400倍液,或4%嘧肽霉素水剂200~3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3.85%三氮唑核苷·硫酸铜·硫酸锌水乳剂600~800倍液,或1.5%硫酸铜·十二烷基硫酸钠·三十烷醇水乳剂1 000倍液,或3.95%三氮唑核苷·硫酸铜·三十烷醇·硫酸锌水剂500~800倍液,或31%吗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剂800倍液,或31%三氮唑核苷·吗啉胍可溶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05%三氮唑核苷·硫酸铜水剂300~5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根部和茎基部,病部产生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株易拔出,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病情扩展后向茎部延伸,主根全部染病后,地上部茎叶萎蔫或枯死。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状孢子。

病  原 菜豆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中存活,腐生性很强,可在土中存活10年或者更长时间。借助农具、雨水和灌溉水进行传播。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发病,特别是在土壤含水量高时有利于病菌传播和侵入。地下害虫多,根系虫伤多,也有利于病菌侵入,连作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采用深沟高垄、地膜覆盖栽培,生长期合理运用肥水,不能大水漫灌,浇水后及时浅耕、灭草、培土,以促进发根。注意排出田间积水,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向四周撒石灰消毒。

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初期,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35%福美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5%敌磺钠可溶性粉剂600~8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250毫升药液,视病情隔10天再灌1次。

豇豆根腐病根部发病症状

症  状 本病主要发生在根部,须根或侧根染病后产生瘤状大小不等的根结。解剖根结,病部组织里有很多细小的乳白色线虫。根结之上一般可长出细弱的新根,致寄主再度染病,形成根结。地上部表现症状因发病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异,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生长不良,叶片中午萎蔫或逐渐枯黄,植株矮小,影响结实,发病严重时,全田枯死。

豇豆根结线虫病根部发病症状

病  原 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属动物界线虫门。

发生规律 根结线虫多以2龄幼虫或卵随病残体遗留在5~30厘米土层中生存1~3年,条件适宜时,越冬卵孵化为幼虫,继续发育后侵入豇豆根部,刺激根部细胞增生,产生新的根结或肿瘤。根结线虫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雄线虫离开寄主钻入土中后很快死亡。产在根结里的卵孵化后发育至2龄后脱离卵壳,进入土壤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豇豆连作后,根结线虫可逐渐成为优势种。田间发病的初始虫源主要是病土或病苗。南方根结线虫生存最适温度为25~30℃,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动,55℃经10分钟致死。田间土壤湿度是影响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土壤湿度适合蔬菜生长,也适于根结线虫活动,雨季有利于孵化和侵染,但在干燥或过湿土壤中,其活动受到抑制。其为害沙土常较黏土重。

防治方法 根结线虫发生严重田块,实行2年或5年轮作,提倡采用高温闷棚防治保护地根结线虫和土传病害。

药剂防治。播种或移栽前,在整地时可用0.5%阿维菌素颗粒剂3~4千克/亩,或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5~7千克/亩,或35%威百亩水剂4~6千克/亩,或10%噻唑膦颗粒剂1.5~2千克/亩,或98%棉隆微粒剂30~45克/米2

在生长过程中应急防治时,用48%毒死蜱乳油l 500倍液灌根,或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每株灌250毫升。

症 状 叶片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斑,后扩展为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淡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高湿时长出稀疏白霉。

病 原 豇豆疫霉(Phytophthora vignae Purss),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春初侵染,由越冬病菌借助风雨、灌溉水及雨水溅射而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致病。病菌发育的温度为8~38℃,最适宜的温度为28~32℃,在5~6月多雨季节疫病易发生流行。如果雨季来得早,雨量大,雨天多,该病易流行。浇水过多,土质黏重,不利于根系发育,抗病力降低,发病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重茬连作,发病重。连作,低温,排水不良,田间郁闭,通透性差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等发病重。

豇豆疫病叶片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与非豆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覆盖地膜阻挡土壤中病菌溅附到植株上,减少侵染机会。采用高畦栽植,避免积水。苗期控制浇水,结荚后做到见湿见干。发现中心病株,拔除深埋。

种子处理。用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半小时后用清水浸种催芽,或用3.5%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每50千克种子用药300毫升,兑水1~2升,快速搅拌,使药液拌到种子上,然后摊开晾干后再播种。

药剂防治。及时调查病害情况,发现病情及时施药,发病前期开始施药,尤其是雨季到来之前先喷1次预防,雨后发现中心病株经拔除后,可采用10%氰霜唑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60%氟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1 500倍液,或70%甲呋酰胺·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6.8%丙森锌·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687.5克/升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叶片正、背面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边缘赤褐色,外缘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至灰褐色,叶背病斑颜色稍深,边缘仍为赤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豇豆褐斑病叶片发病症状

豇豆褐斑病叶背发病症状

病 原 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cruent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靠气流传播,从植株表皮侵入;最适发病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85%;高温多雨天气,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土壤含水量高,偏施氮肥等,发病较严重。

防治方法 与非豆类蔬菜实行2年轮作。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栽培结束后及时清洁田园。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4%腈苯唑悬浮剂2 500~3 2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6 000~7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叶片上的病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有时受叶脉限制沿脉扩展,红色或红褐色,背面密生灰色霉层。严重的侵染豆荚,形成较大的红褐色斑,病斑中心黑褐色,后期密生灰黑色霉层。

病 原 变灰尾孢(Cercospora canescens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或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生长季节为害叶片,经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积累,遇有适宜条件即流行。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秋季多雨,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选无病株留种,发病地收获后进行深耕,有条件的实行轮作。

豇豆红斑病叶片发病症状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28%百菌清·乙霉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或80%福美双·福美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300~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叶片染病,初期为绿色近圆形斑点,穿孔后,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缩,具有黄晕,受害处叶片常不平整,潮湿时病部容易产生橄榄绿色霉状物。

病 原 枝孢霉(Cladosporium cucumerin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于田间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病菌可直接侵害幼苗。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7℃。病菌主要从叶片表皮直接穿透,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气温较低,多雨或多雾,重茬地块,浇水多,通风不良等,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与非豆类蔬菜轮作,合理密植,适时适量施肥浇水。

种子处理。用冰乙酸100倍液浸种30分钟。

豇豆黑星病叶片发病症状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40%氟硅唑乳油3 000~5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或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0%福美双·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150~3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7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针头大的淡黄色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齐整,周边淡黄色,斑面呈褐色至赤褐色,其上遍布暗褐色至黑褐色霉层。病叶前端斑块多,有时连片,造成叶片枯焦。

病 原 黑链格孢(Alternaria atrans)和长喙生链格孢(Alongirostrata),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从寄主表皮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南方冬天温暖地区,病菌在寄主上辗转传播为害,不存在越冬现象。在温暖高湿条件下发病较重。秋季多雨、多雾、重露易引起病害发生。管理粗放的地块,排水不良,肥水缺乏导致植株长势衰弱,密度过大等,均易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 与非豆科植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高垄栽培,合理施肥,适度灌水,雨后及时排水。栽培结束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销毁,减少菌源。

豇豆黑斑病叶片发病症状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800~1 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4 000~6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500~800倍液,或50%福美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啶氧菌酯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200~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豆荚。叶片染病,初在叶面上产生红棕色不规则形或环形小病斑,叶斑边缘明显,叶背面的叶脉颜色变暗,叶斑扩展后病斑中心变成灰色且容易脱落呈穿孔状。豆荚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但荚上的病斑较大一些。

病 原 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属细菌。

发生规律 病菌可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苗期至结荚期阴雨或降雨天气多,雨后易见此病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实行3年以上轮作。严格检疫,防止种子带菌传播蔓延。加强栽培管理,避免田间湿度过大,减少田间结露条件。

豇豆细菌性叶斑病发病症状

药剂防治。从抽蔓上架病害发生前即开始预防,发病初期,可采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500~3 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12%松酯酸铜乳油600~8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20%喹菌酮水剂1 000~1 5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400~600倍液喷雾防治,交替喷施,喷匀喷足,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茎枝蔓及茎基部。患部初现淡褐色椭圆形或梭形小斑,后绕茎蔓扩展,造成茎蔓成段变黄褐色至黄白色干枯,后期患部表面出现散生或聚生的小黑粒。茎基部染病可致苗枯,中上部枝蔓染病导致蔓枯,致植株长势逐渐衰退,影响开花结荚。

病 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以分生孢子器内生的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通过雨水溅射而传播,从伤口或表皮侵入致病。高温多雨潮湿天气,种植地块通透性差,缺肥等都易发病。

防治方法 选择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块育苗,苗床选用无病土。

豇豆立枯病发病症状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 500~4 000倍液,或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500~7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1 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200倍液+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液灌根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豆荚,一般发生在开花期,叶片上产生多角形灰色病斑,大小为5~8毫米,后变灰褐色至紫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簇生灰紫色霉层;豆荚染病,病斑较大,灰褐色至紫褐色,不下陷,湿度大时也生霉状物。

病 原 灰拟棒束孢(Isariopsis griseol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为害叶片,病部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秋季为害豆荚。早春温暖多雨或夏季连阴雨后骤晴,气温迅速升高等易发病;秋季多雨,多雾,露水多,光照不足,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等都易发病。

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25~750倍液+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4%腈苯唑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4%恶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噻菌酮悬浮剂400~6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豇豆角斑病豆荚发病症状

症 状 茎、叶、花及荚均可染病。苗期子叶受害,呈水浸状变软下垂,后叶缘长出白灰霉层。叶片染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茎受害,先在根茎部上产生云纹斑,周缘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浅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湿度大时病斑上生灰霉层。有时也发生在茎蔓分枝处,病部形成凹陷水浸斑,后萎蔫,潮湿时病部密生灰霉。荚果染病先侵染败落的花,后扩展到荚果,病斑初淡褐色至褐色后软腐,表面生灰霉。

病 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植株,借雨水溅射传播。发病适温为20℃。败落的病花和腐烂的病荚、病叶,落在健康部位即可引起该部位发病。叶面结露,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性差,氮肥施用太多造成徒长,缺肥,高湿,多雨等都易发病。

防治方法 保护地栽培的豇豆,早上要先放风排湿,然后上午闭棚增温,下午再放风,透光降湿,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

豇豆灰霉病豆荚发病症状

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情及时施药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500~2 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5%啶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7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3%多氧霉素水剂400~6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30%福美双·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或50%福美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福美双·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或1%长川霉素乳油100~3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天喷1次。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提倡交替或复配使用。

保护地发病初期,采用10%腐霉利烟剂200~250克/亩,或45%百菌清烟剂250克/亩,或15%百菌清·腐霉利烟剂25~40克/100米3,或3%噻菌灵烟剂300~400克/亩熏烟。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红色至紫红色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多角形,中间灰白色,边缘紫褐色至深紫褐色病斑,有时在病斑上可见黑色小斑点,发病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脱落。

病 原 菜豆叶点霉(Phyllosticta phaseolina 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在北方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侵染为害;南方主要在豇豆上辗转为害。栽培密度大,田间通透性差,雨水较多,雨后田间易积水等,均易发病。

豇豆褐缘白星病叶片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适当稀植,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赤红色至紫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至多角形浅褐色病斑,发病后期湿度大时常在叶背病斑处产生灰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易枯死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病 原 菜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ruenta (Sacc)Deighto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块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侵染为害。播种较晚,多雨年份,雨后田间易积水,雾多、雾重的年份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可过大;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雨后及时清除田间积水;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豇豆煤霉病叶片发病症状

豇豆煤霉病叶背发病症状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异菌脲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40%嘧霉胺·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福美双·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80%多菌灵·福美双·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柄及茎。发病叶片背面生黄绿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不明显,斑面上生褐色绒毛状霉。霉层扩展迅速,可覆盖整个叶背;发病严重的病叶枯萎,叶柄或茎也常长出褐色毛状霉层。

病 原 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及蚜虫、白粉虱等传播为害。光照弱、湿度大的棚室发病重。

防治方法 保护地栽培时,注意改变棚室小气候,提高其透光性和保温性。露地栽培时,注意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重点防治蚜虫、温室白粉虱等害虫。

豇豆煤污病叶片发病症状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以采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发生在开花结荚期。下部叶片先变黄,然后逐渐向上发展。叶脉两侧变黄至黄褐色,叶脉呈褐色,严重时,全叶枯焦脱落。剖开根茎部可见到维管束变黄褐色至黑褐色。

病 原 豆尖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菜豆枯萎病发病初期症状

菜豆枯萎病发病后期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土壤和带菌肥料中越冬,种子也能带菌。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通过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侵入,主要靠水流进行短距离传播,扩大为害。当日均气温在20℃以上时,田间开始出现发病植株,当日均气温升至24~28℃时,田间发病严重。春播菜豆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华东地区4月上中旬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发病最重。如果结荚期遇连续阴雨后突然暴晴或时晴时雨的天气,病害发展较快。低洼地,肥料不足,缺磷钾肥,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施用未腐熟肥料,施用氮肥过多造成植株徒长,密度太大,田间通透性差,重茬严重等,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施足不带菌的经过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低洼地可采取高垄或半高垄地膜覆盖栽培,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田间不能积水。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药剂防治。田间有发病症状时及时施药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4.5%恶霉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多菌灵·福美双·福美锌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75%敌磺钠可溶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300毫升,视病情隔5~7天用药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根部和茎基部,病部产生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株易拔出,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病情扩展后向茎部延伸,主根全部染病后,地上部茎叶萎蔫或枯死。

病 原 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中存活,腐生性很强,可在土中存活10年或者更长时间。借助农具、雨水和灌溉水进行传播。从根茎基部伤口侵入。发病适温为24~28℃,相对湿度为80%。高温、高湿条件易引起发病,特别是在土壤含水量高时有利于病菌传播和侵入。地下害虫多,根系伤口多,也有利于病菌侵入,引起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土质黏重地块,尤其是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菜豆根腐病根部发病症状

菜豆根腐病植株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采用深沟高垄、地膜覆盖栽培,生长期合理运用肥水,不能大水漫灌,浇水后及时浅耕、灭草、培土,以促进发根。注意排出田间积水,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向四周撒生石灰消毒。

土壤处理。苗床消毒可选用95%恶霉灵原药50克/米2,或54.5%恶霉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克/米2,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克/米2+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8克/米2处理土壤。

药剂防治。田间发病后及时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敌磺钠可溶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6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35%福美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250毫升药液,视病情隔5~7天灌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蔓、叶柄及荚。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黄斑,后中央稍突起,呈黄褐色近圆形疱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后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荚染病后形成突出表皮的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状物。

病 原 疣顶单胞锈菌(Uromyces appendiculatu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温暖地区以夏孢子越冬。翌春冬孢子萌发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直接侵入。华北地区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病盛期在5~10月,华南地区发病盛期在4~7月。在广州地区春季种植的比秋季种植的发病严重。进入开花结荚期,气温达20℃左右、高湿、昼夜温差大及结露持续时间长等时此病易流行。夏季高温、多雨,土壤黏重,土质偏酸性,重茬严重,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植株徒长或生长过弱等,发病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 春播宜早,清洁田园,深翻土壤,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密植,及时整枝,雨后及时排水。

菜豆锈病叶片发病症状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20%唑酮乳油600~800倍液,或12.5%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40%硅唑乳油4 000~6 000倍液,或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剂1 000~2 000倍液,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病,叶、荚都可被侵染。幼苗发病,子叶上出现红褐色近圆形病斑,边缘隆起,内部凹陷。叶片病斑发生在叶面上,后扩展成多角形小斑,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后期易破裂。豆荚上最初产生圆形或长圆形褐色小点,中间黑褐色或黑色,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潮湿时,常溢出粉红色黏稠物。

病 原 豆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和附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染病,借雨水、昆虫传播。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飞溅进行初侵染,从伤口或直接侵入,并进行再侵染。气温较低,湿度高,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栽培过密,土质黏重,氮肥过量等,都会导致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深翻土地,增施磷、钾肥,及时拔除田间病苗,雨后及时中耕,施肥后培土,注意排涝,降低土壤含水量。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止或减轻土壤病菌传播,降低空气湿度。

菜豆炭疽病叶片发病症状

菜豆炭疽病豆荚发病症状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30分钟;50%代森铵水剂 400倍液浸种1小时,捞出用清水洗净晾干待播;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后播种。

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害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25%咪鲜胺乳油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菌灵·福美双·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1 500倍液,或30%苯噻硫氰乳油800~1 0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或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倍液,或20%丙硫多菌灵悬浮剂5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喷药要周到,特别注意叶背面,喷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

症 状 发病后叶片正、背面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边缘赤褐色,外缘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至灰褐色,叶背病斑颜色稍深,边缘仍为赤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病 原 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cruent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北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从植株表皮侵入;在南方病菌分生孢子辗转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高温雨季,连作地,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土壤含水量高,偏施氮肥的地块等发病重。

菜豆褐斑病叶片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与非豆类蔬菜实行2年轮作。合理密植,增施钾肥,清洁田园。

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情后及时施药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齐整,周边有紫红色至暗褐色晕圈,斑面呈褐色至赤褐色,湿度大时其上遍布暗褐色至黑褐色霉层。

病 原 黑链格孢(Alternaria atrans)和长喙生链格孢(Alongirostrata),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菜豆黑斑病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菜豆黑斑病叶片发病后期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寄主表皮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在温暖高湿条件下发病较重。秋季多雨、多雾、重露易引起病害发生。管理粗放,地块排水不良,肥水缺乏导致植株长势衰弱,密度过大等,都能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 与非豆科植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高垄栽培,合理施肥,适度灌水,雨后及时排水。保护地注意放风排湿。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销毁,减少菌源。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800~1 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500~8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2 500倍液,或50%福美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啶氧菌酯悬浮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及荚果。叶片初生紫色小斑,后扩大为近圆形褐色斑,斑面具赤褐色同心轮纹,潮湿时生暗色霉状物。荚上病斑紫褐色,具轮纹,病斑数量多时荚呈赤褐色。

病 原 豇豆尾孢菌(Cercospora vignicol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或越夏,也可在种子内或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或越夏。由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南方病菌的分生孢子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或越夏期。高温多湿的天气及栽植过密,通风差及连作低洼地,氮肥施用过量造成植株长势过旺,肥料施用量小造成植株生长过弱而导致植株抵抗力下降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有条件时实行轮作。生长季节结束时要彻底收集病残物烧毁,并深耕晒土。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3%的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福美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菜豆轮纹病叶片发病症状

症 状 叶、花及荚均可染病。叶片染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有时也发生在茎蔓分枝处,病部形成凹陷水浸斑,后萎蔫,潮湿时病部密生灰霉。花和荚果染病时先侵染败落的花,后扩展到荚果,病斑初呈淡褐色至褐色,表面生灰白色至灰黑色霉层。

病 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菜豆灰霉病叶片发病症状

菜豆灰霉病豆荚发病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植株,借雨水溅射传播。发病适温为20℃。败落的病花和腐烂的病荚、病叶,落在健康部位即可引起该部位发病。叶面结露易发病。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性差,氮肥施用太多造成植株徒长,缺肥,高湿,多雨等都易发病。

防治方法 保护地种植的菜豆,早上要先放风排湿,然后上午闭棚增温,下午放风,透光降湿,防止叶面结露;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黄叶,保持棚室干净、通风透光。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40%嘧霉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500~2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5%啶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7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40%菌核净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保护地发病初期,采用烟雾法,用10%腐霉利烟剂200~250克/亩,或45%百菌清烟剂250克/亩,或15%百菌清·腐霉利烟剂25~40克/100米3熏烟。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豆荚和种子。叶片染病,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不规则形褐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溢出黄色菌脓,严重时病斑相连融合成一片,以致全叶枯凋,病部脆硬易破,最后叶片干枯。豆荚染病,初生暗绿色油渍状小斑,后扩大为稍凹陷的圆形至不规则形褐斑,严重时豆荚皱缩。

菜豆细菌性疫病叶片发病症状

病 原 野油菜黄单胞菌菜豆致病型(Xanthomonas campestris),属细菌。

发生规律 病菌在种子内或黏附在种皮上越冬,借风、雨、昆虫传播,从寄生气孔、水孔、虫口侵入。早春温度高、雨水多时发病重,秋季多雨、露水较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栽培管理不当,大水漫灌,肥力不足,偏施氮肥,造成长势差或徒长等,都容易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收获后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合理密植,增加植株通风透光度,避免田间积水,不可大水漫灌。

种子处理。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浸种6小时,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500倍液浸种6小时,洗净后播种。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12%松酯酸铜乳油600~8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20%喹菌酮水剂1 000~1 5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400~6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在上部叶片或新叶上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点,后在斑点周围出现黄晕圈,病斑上常有菌脓溢出;易穿孔或皱缩畸形。

病 原 丁香假单胞杆菌菜豆晕疫病致病型(Pseudomona syringae),属细菌。

发生规律 本病主要通过种子传播。生长季节主要通过气孔或机械伤口侵入。在16~20℃较低温度下,潜育期2~3天,发病较重;在28~32℃高温条件下,潜育期长达6~10天,发病较轻,晕圈消失,病菌转移到植株体内为害。阴雨或降雨天气多,栽培管理不当,大水漫灌,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造成长势差或徒长等,都易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严格检疫,防止种子带菌传播蔓延。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浇水。

种子处理。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浸种6小时,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6小时,洗净后播种。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500~3 0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600~1 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500~8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菜豆细菌性晕疫病叶片发病症状

症 状 本病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嫩叶初呈明脉、失绿或皱缩,新长出的嫩叶呈花叶。浓绿色部分凸起或凹下呈袋状,叶片向下弯曲。有些品种感病后变为畸形。病株矮缩或不矮缩,开花迟或落花。

病 原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番茄不孕病毒(Tomato aspermy virus,TAV)也能引起花叶类型病毒病。

发生规律 花叶病毒可通过种子传播,黄瓜花叶病毒和番茄不孕病毒病株初侵染源主要来自越冬寄主,在田间也可通过桃蚜和棉蚜传播。当春季发芽后,开始活动或迁飞,成为传播此病的主要媒介;汁液摩擦也可传毒。发病适温为20~25℃,气温高于25℃多表现隐症。土壤中缺肥、植株生长期长期缺水,蚜虫发生多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适期早播早收,避开发病高峰,减少种子带毒率。适当密播。苗期进行浅中耕,使土壤通气良好。合理施肥,及时搭架引蔓,开花结荚期适量浇水,注意防涝,增强作物抗病力。

蚜虫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积极防治蚜虫是预防病毒病的有效方法。有条件时可覆盖防虫网。

菜豆病毒病叶片发病症状

药剂防治。防治蚜虫,可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20%高效氯氰菊酯·噻嗪酮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10%吡丙醚·吡虫啉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或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虫情隔7~14天喷1次。

加强预防。田间发病前,可采用2%宁南霉素水剂200~400倍液,或4%嘧肽霉素水剂200~3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7.5%菌毒清·吗啉胍水剂500~700倍液,或2.1%三十烷醇·硫酸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3.85%三氮唑核苷·硫酸铜·硫酸锌水乳剂600~800倍液,或1.5%硫酸铜·十二烷基硫酸钠·三十烷醇水乳剂1 000倍液,或3.95%三氮唑核苷·硫酸铜·三十烷醇·硫酸锌水剂500~800倍液,或31%吗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剂800倍液,或25%吗啉胍·硫酸锌可溶性粉剂500~700倍液,或31%三氮唑核苷·吗啉胍可溶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05%三氮唑核苷·硫酸铜水剂300~5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豆荚、茎。苗期发病,刚出土幼苗子叶上产生褐色至红褐色近圆形稍凹陷病斑,发病严重时子叶枯死。成株期真叶发病,在叶片上产生褐色至深褐色小斑点,后病斑扩展成多角形条状,呈红褐色至黑褐色;茎部发病症状与子叶发病相似。豆荚发病,荚上产生近圆形至椭圆形、中间黑褐色至黑色、边缘褐色至红褐色凹陷斑,发病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

病 原 豆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和黏附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发芽后即可发病,借助风雨、昆虫传播,从伤口或直接侵入为害。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栽培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多,植株徒长,连续阴雨天多,气温低,湿度大,雨后田间易积水等,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较平坦,疏松透气性好的地块栽培,多雨年份适当稀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扁豆炭疽病发病症状

种子处理。播种前可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30分钟;50%代森铵水剂 400倍液浸种1小时,捞出用清水洗净晾干待播。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25%咪鲜胺乳油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菌灵·福美双·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豆荚发病初期呈水渍状褐色斑块,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霉状物,后导致豆荚枯死。

病 原 菜豆疫霉(Phytophthora phaseoli Thaxter),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孢子囊借助风雨传播为害。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播种密度过大,田间郁闭通透性差,连续阴雨天多,雨后易积水等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品种栽培,选择地势较平坦、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栽培,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稀植,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加强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扁豆绵疫病豆荚发病症状

种子处理。播种前可采用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10%氰霜唑悬浮剂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4%恶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6.8%丙森锌·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代森锰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0%氟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叶片上产生圆形至近圆形,中间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发病初期叶片上轮纹不明显,发病后期叶片上轮纹较明显。

病 原 小豆壳二孢(Ascochyta phaseolorum 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双胞,分隔处稍缢缩。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为害。栽培中过量施用氮肥造成植株长势过旺或徒长,或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植株长势较差,田间郁闭通透性差,雨水较多,雨后田间易积水等发病均较重。

扁豆轮纹斑病叶片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及时摘除老叶、病叶,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采用40%多菌灵·硫黄悬浮剂600~800倍液,或20%丙硫多菌灵悬浮剂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7%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悬浮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期产生圆形至近圆形褐色至深褐色中间色稍淡的病斑,后病斑渐变为近圆形,中间浅褐色,边缘红褐色至深褐色,病斑上常轮生小黑点。

病 原 菜豆叶点霉(Phyllosticta phaseolina 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扁豆斑点病叶片发病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田间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气流传播。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管理粗放,经常缺肥缺水,植株长势差,雨后田间易积水等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适当稀植,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及时摘去老叶、病叶,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2.5%咯菌腈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6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700倍液,或560克/升嘧菌酯·百菌清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70%丙森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产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间褐色、边缘赤褐色的病斑,病斑常具黄晕圈,后期病斑中间渐变为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赤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

病 原 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cruent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连作地块,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雨水较多,雨后田间易积水,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植株徒长,降低了抗病能力等,发病均较重。

扁豆假尾孢褐斑病叶片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与非豆类蔬菜轮作2年以上。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6 000~7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常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发病初期出现黄褐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不规则形褐斑,常有黄晕圈,发病严重时病斑相连融合成一片,导致叶片枯死。茎部发病初期产生油浸状小斑点,稍凹陷,红褐色,绕茎一周后,致上部茎叶枯萎。

病 原 野油菜黄单胞菌豇豆致病型(Xanthomonas campestris),属细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在种子内或黏附在种皮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借风、雨、昆虫传播。秋季多雨、多露、多雾,雨后易积水,管理粗放,经常缺肥缺水,植株长势差等,都易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与非豆类蔬菜轮作3年以上。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适时整枝摘去老叶,增加植株通风透光度,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及田间四周的杂草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深翻土壤。

种子处理。播种前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800倍液浸种1小时,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800倍液浸种10~15分钟,洗净后播种。

扁豆细菌性疫病叶片发病症状

药剂防治。发病前至发病初期,可采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500~3 0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600~1 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0%喹菌酮水剂1 000~1 5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2%松酯酸铜乳油600~800倍液,或20%噻森铜悬浮剂500~7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叶片发病后,产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间浅褐色、边缘紫红色至暗褐色的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生黑褐色霉层。

病 原 黑链格孢(Alternaria atran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植株长势较差,雨水较多,雨后田间易积水等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与非豆类蔬菜轮作2年以上。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扁豆黑链格孢黑斑病叶片发病症状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800~1 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64%氢氧化铜·福美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60克/升嘧菌·百菌清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及花梗,也可侵染洋葱鳞茎。叶片染病,从中下部叶片开始,病部以上逐渐干枯下垂。花梗染病,初生黄白色或乳黄色较大侵染斑,纺锤形或椭圆形,其上产生白霉,后期变为淡黄色或暗紫色。假茎染病多破裂、弯曲。鳞茎受害,地上部生长不良,叶色淡,无光泽,叶片畸形或扭曲,植株矮缩,表面产生白色霉层,扩大后软化易折断。

病 原 葱霜霉菌(Peronospora schleidenii),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大葱霜霉病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大葱霜霉病叶片发病中期症状

大葱霜霉病叶片发病后期症状

大葱霜霉病花梗发病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寄主或种子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从植株的气孔侵入。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成株期至采收期发病最重。浙江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3~5月和9~11月;东北地区4月中旬~5月上旬开始发病。一般连作地块,土质黏重,地势低洼,雨后易积水,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早春、梅雨季节、秋季雨水较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与非百合科蔬菜轮作2~3年以上。选择地势较高,不易积水的地块种植,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密植,适时施肥,适时浇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小水勤浇,严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发病初期,可采用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田间发现病情后加强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687.5克/升霜霉威盐酸盐·氟吡菌胺悬浮剂800~1 2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69%代森锰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66.8%丙森锌·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烯肟菌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0%氟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4.51%霜霉威·乙膦酸盐可溶性水剂600~1 000倍液,或70%甲呋酰胺·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和花梗,叶片和花梗染病,初呈水渍状白色小点,后变淡褐色圆形或纺锤形稍凹陷斑,继续扩大呈褐色或暗紫色,周围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部长出同心轮纹状排列的深褐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致全叶变黄枯死或折断。鳞茎染病,多发生在鳞茎颈部,造成软腐和皱缩,茎内组织深黄色。

大葱紫斑病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大葱紫斑病叶片发病中期症状

大葱紫斑病叶片发病后期症状

大葱紫斑病田间发病症状

病 原 香葱链格孢(Alternaria dauci f.sp. porr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温暖地区以分生孢子在葱类植物上辗转为害;翌年条件适宜时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经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生长中后期发病严重。浙江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4~7月和9~11月。常年连作,沙土地,播种过早,种植过密,田间郁闭,管理粗放,经常缺肥缺水,植株生长过弱,葱蓟马为害重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与非百合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注意及时防治蓟马;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浇水;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适时收获,低温储藏,防止病害在储藏期继续蔓延。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种子处理,鳞茎可用40~45℃温水浸1.5小时,也可用40%福尔马林300倍液浸3小时,浸后及时洗净,或用30%苯噻硫氰乳油1 000倍液浸种3~6小时。

发病前至发病初期以预防为主,可采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560克/升嘧菌酯·百菌清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68.75%唑菌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田间发现病情时加强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倍液,或50%异菌脲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被害叶片上初生白色至浅灰褐色的小斑点,后斑点逐渐扩大,相互融合成椭圆形眼状梭形大斑。鳞茎发病,湿度大时,病斑密生灰褐色绒毛状霉层或霉烂、发黏、发黑。

大葱灰霉病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大葱灰霉病叶片发病中期症状

大葱灰霉病叶片发病后期症状

洋葱灰霉病鳞茎发病症状

病 原 葱鳞葡萄孢(Botrytis squamos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或菌核越冬和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又产生分生孢子,或由菌丝、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浇水传播,病菌从气孔或伤口等侵入叶片,引起发病。成株期发病最重。浙江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3~5月。 地势低洼,土质黏重,阴雨连绵,雨后易积水,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旺长,降低了植株的抗病能力等,均能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平坦、疏松、透气性好的壤土地进行栽培;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发病初期,可采用50%腐霉利·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福美双·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300~500倍液,或30%福美双·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田间发病后要加强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65%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啶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50%异菌脲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25%啶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2%丙烷脒水剂1 000~1 500倍液+2.5%咯菌腈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叶片上出现长短不一的黄绿相间的斑驳或黄色条斑,叶片扭曲变细,叶尖逐渐黄化;发病严重时,生长受抑制或停止生长,植株矮小,叶片黄化,无光泽,最后全株萎缩枯死。

病 原 洋葱矮化病毒(Onion yellow dwarf virus,OYDV),大蒜花叶病毒(Garlic mosaic virus,GMV)及大蒜潜隐病毒(Garliclatent virus,GLV)。

大葱病毒病叶片黄绿相间型发病症状

大葱病毒病叶片黄绿相间型发病严重时症状

发生规律 病毒主要吸附在鳞茎上或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在田间主要靠多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或汁液摩擦接种传毒。与百合科蔬菜邻作,雨水较少,长期高温干旱,常缺肥缺水,植株长势差,抗病能力低,蚜虫、蓟马为害严重等,都会加重病情。

洋葱病毒病叶片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精选葱秧,剔除病株,不要在葱类采种田或栽植地附近育苗及邻作。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浇水,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抗病力。管理过程中尽量避免接触病株,防止人为传播。

发现蚜虫、蓟马为害及时防治。

发病前至发病初期,可采用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300~500倍液,或2%宁南霉素水剂200~400倍液,或4%嘧肽霉素水剂200~3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呱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3%三氮唑核苷水剂600~800倍液,或7.5%菌毒清·盐酸吗啉胍水剂500~7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800倍液,或3.95%三氮唑核苷·乙酸铜·三十烷醇·硫酸锌水剂500~800倍液,或31%盐酸吗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和花茎。叶片染病出现褪绿长圆斑,初黄白色,迅速向上下扩展,变为黑褐色,边缘具黄色晕圈。病情扩展,斑与斑连片后仍保持椭圆形,病斑上略现轮纹,层次分明。后期病斑上密生黑短绒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变黄枯死或茎部折断,采种株易发病。

大葱黑斑病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大葱黑斑病叶片发病中期症状

病 原 匐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称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座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靠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借雨水、气流传播。在温暖地区,病菌有性阶段不常见,靠分生孢子辗转为害。该菌系弱寄生菌,长势弱的植株及冻害或管理不善易发病。生长中后期发病最重。浙江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5~6月和9~10月。常年连作,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管理粗放,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旺长,阴雨天多,且雨水较大等发病重。

大葱黑斑病叶片发病后期症状

防治方法 与非百合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发病前至发病初期,可采用560克/升嘧菌酯·百菌清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68.75%唑菌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或20%苯霜灵乳油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田间发病时加强施药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叶片、花梗染病初现青白色不明显斑点,扩大后成为灰白色斑,致叶片枯萎。阴雨连绵或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绵毛状霉;天气干燥时,白霉消失,撕开表皮可见绵毛状白色菌丝体。

病 原 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后产出芽管,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后病部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扩大为害。病菌适宜高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2~36℃,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成株期至采收期发病最重。浙江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5~7月。地势低洼,田间易积水,阴雨连绵,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透性差,管理粗放,偏施氮肥,植株徒长,经常缺肥、缺水,植株长势较弱,抗病能力低等发病重。

大葱疫病叶片发病症状

洋葱疫病叶片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与非百合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栽植,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出积水,加强栽培管理,合理采用配方施肥,增强寄主抗病力。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发病初期,可采用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0%氟吗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氟吗啉·乙膦铝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68.75%唑菌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田间发病时加强施药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687.5克/升霜霉威盐酸盐·氟吡菌胺悬浮剂800~1 2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66.8%丙森锌·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69%代森锰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0%氟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84.51%霜霉威·乙膦酸盐可溶性水剂600~1 000倍液,或70%甲呋酰胺·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或53%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花梗及绿色茎部。发病初期表皮上产生椭圆形稍隆起的橙黄色疱斑,后表皮破裂向外翻,散出橙黄色粉末,即病菌夏孢子堆及夏孢子。秋后疱斑变为黑褐色,破裂时散出暗褐色粉末,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病 原 葱柄锈菌(Puccinia allii),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在北方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南方则以夏孢子在葱、蒜、韭菜等寄主上辗转为害,或在活体上越冬,翌年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夏孢子萌发后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浙江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3~4月和10~12月。地势低洼,土质黏重,雨后易积水,栽培密度较大,田间郁闭,通透性差,管理粗放,经常缺水、缺肥植株长势较弱,抗病力低,连续阴雨天多,雾多雾重等发病多且重。

大葱锈病叶片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较平坦、不易积水的壤土地进行栽培;合理密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配方施肥;避免过施氮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适度浇水,做好清沟排渍降湿,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促进植株稳生稳长,增强抗病力。

发病前期注意预防,可采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8.75%唑菌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田间发病时加强施药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20%唑菌胺酯水分散性粒剂1 000~2 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24%腈苯唑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 000~8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啶氧菌酯悬浮剂1 500~2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 000~5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灭锈胺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或花梗。叶片染病,初呈花白色小圆点,后扩大呈条形斑至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其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叶枯死。花梗染病,易从病部折断,最后在病部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病 原 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匐柄霉( Stemphylium botryos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大蒜叶枯病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大蒜叶枯病叶片条形斑症状

大蒜叶枯病叶片紫斑形症状

大蒜叶枯病紫斑形花梗发病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座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散发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大蒜出苗后,借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侵染发病。北方主要发生在10~11月和3~5月;在南方主要发生在梅雨季节,云南大理常发生在11月初至12月中旬和翌年1月初至2月底。成株期发病最为严重。地势较低,雨后易积水,管理水平差,经常缺肥缺水,植株长势较弱,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旺长,降低了植株的抗病能力,阴雨连绵,雨水较多,雾多雾重,露水重等,发病都重。种植过早,冬前苗子大,年前发病重。

大蒜叶枯病田间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提倡收前选株,收时选头,播前选瓣。合理轮作倒茬,能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减少菌源积累。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松软,土壤肥力高,保肥、保水性能强的地块。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苗期以控为主,适当蹲苗,培育壮苗。后以促为主,抽薹分瓣后加强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避免大水漫灌,尽量降低田间湿度。

在大蒜重茬栽培地区,特别是叶枯病重发区,当大蒜苗期病株率达1%时,应及时防治发病田块;当植株上部病叶率达5%时,应全面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60克/升嘧菌酯·百菌清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800倍液,或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当田间较多株开始发病时,要加强施药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0%丙硫咪唑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交替施药,效果较好,发病初期注意保护剂和治疗剂混用。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和花梗,储藏期为害鳞茎。田间发病多开始于叶尖或花梗中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点,中央微紫色,扩大后病斑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黄褐色甚至紫色,病斑多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部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储藏期鳞茎染病后颈部变为深黄色或黄褐色软腐状。

病 原 香葱链格孢(Alternaria porr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大蒜紫斑病叶片发病症状

大蒜紫斑病蒜薹发病初期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附着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主要借气流和雨水传播,阴雨多湿、温暖的夏季发病严重。发病适温为25~27℃,低于12℃不发病。主要发生在生长中后期。一般温暖、多雨或多湿的夏季发病重。连作地块,地势低,雨后易积水,土质黏重,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透性差,连续阴雨天多,管理粗放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与茄果类、瓜类蔬菜轮作2年以上。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增强抗病力。选用无病种子,必要时可用40%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3小时,浸后及时洗净。适时收获,低温储藏,防止病害在储藏期继续蔓延。

大蒜返青至发病初期,可采用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2 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啶氧菌酯悬浮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噻菌灵悬浮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60克/升嘧菌酯·百菌清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200~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大蒜紫斑病蒜薹发病后期症状

田间较多株开始发病时,要加强施药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8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4 000~6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4%腈苯唑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假茎。病部初为椭圆形褪绿斑,后在表皮下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稍凸起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橙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致全叶黄枯,植株提前枯死。后期在未破裂的夏孢子堆上产出表皮不破裂的黑色冬孢子堆。

病 原 葱柄锈菌(Puccinia allii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大蒜锈病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大蒜锈病叶片发病中期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多以夏孢子在大蒜病组织上越冬。翌年入夏条件适宜时形成多次再侵染,正值蒜头形成或膨大期,为害严重。蒜收获后侵染葱或其他植物,气温高时则以菌丝在病组织内越夏。浙江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发生在3~5月和10~11月,早春多雨时发病重。地势较低,雨后易积水,管理粗放,经常缺肥缺水,植株长势差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较平,不易积水的地块栽培;加强栽培管理,合理配方施肥;适时喷施叶面肥,促进植株稳生稳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注意施药进行预防。发病前,可采用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8.75%唑菌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大蒜锈病叶片发病后期症状

田间发现病情及时进行施药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剂1 000~2 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4%腈苯唑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3 000~5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啶氧菌酯悬浮剂1 500~2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发病初期,沿叶脉出现断续黄条点,后变成黄绿相间的条纹,植株矮化,心叶被邻近叶片包住,呈卷曲状畸形,不能伸出,有时在叶片上出现黄白色与绿色相间的条斑,有时出现整株黄化矮缩;茎部受害,节间缩短,条状花茎状。

病 原 大蒜花叶病毒(Garlic mosaic virus ,GMV),大蒜潜隐病毒(Garlic latent virus ,GLV)。

发生规律 播种带毒鳞茎,出苗后即染病。田间主要通过桃蚜、葱蚜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毒,以汁液摩擦传毒。浙江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在4~6月和9~11月。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植株长势差,天气干旱,长时间未下雨,蚜虫发生量大及与其他葱属植物连作或邻作等,发病重。

大蒜病毒病花叶型症状

大蒜病毒病条斑型症状

大蒜病毒病黄化型症状

大蒜病毒病假茎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避免与大葱、韭菜等葱属植物邻作或连作,减少田间自然传播。加强大蒜的田间管理,合理配方施肥,避免早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及时防治蚜虫,防止病毒的重复感染,此外还可挂银灰膜条避蚜或用黄板诱杀蚜虫。

发病前至发病初期,可采用5%菌毒清水剂300~500倍液,或2%宁南霉素水剂200~400倍液,或4%嘧肽霉素水剂200~300倍液,或2.1%三十烷醇·硫酸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25%琥胶肥酸铜·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31%三氮唑核苷·盐酸吗啉胍可溶性粉剂600~800倍液,或3.85%三氮唑核苷·硫酸铜·硫酸锌水乳剂600~8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31%盐酸吗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预防,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也可用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50倍液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50~100毫升,隔10~15天喷1次,必要时喷淋与灌根结合,效果更好。

症 状 该病主要为害大蒜假茎基部和鳞茎,发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后病斑变暗色或灰白色,溃疡腐烂,并发出强烈的蒜臭味。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毛状的菌丝。大蒜叶鞘腐烂后,上部叶片萎蔫,逐渐黄化枯死,蒜根须、根盘腐烂,蒜头散瓣。一般在5月上旬左右,病部形成不规则的鼠粪状黑褐色菌核。

病 原 葱核盘菌(Sclerotinia allii),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在蒜种和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混杂在大蒜种和病残体上的菌核则随着播种、施肥落入土中。一般在春季2月下旬以后,土壤中的菌核陆续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中射出,侵入假茎基部形成菌丝体。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果胶酶,溶解寄主细胞的中胶层,使病茎腐烂,以后菌丝体从病部向周边扩展蔓延,最后在病组织上形成菌核,随收获落入土中或留在蒜头上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病菌喜低温高湿,一般温度在15~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有利于菌核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侵入。多数菌核年后萌发,当2月下旬至3月上旬平均气温超过6℃时,土壤中菌核就陆续产生子囊盘,4月上旬气温上升到13~14℃时,形成第一个侵染高峰。常年连作地块,地势较低,土质黏重,雨后易积水,春季阴雨天气多,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等发病都重。

防治方法 与非百合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选取健康无病的大蒜留种。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收获时清除大蒜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

播种时,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兑水适量均匀喷布种子,闷种5小时,晾干后播种。

大蒜菌核病发病初期症状

大蒜菌核病发病后期症状

田间发现病情及时施药防治,发病前期至初期,可采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25%溴菌腈乳油600倍液,或35%菌核净悬浮剂7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异菌脲悬浮剂800~1 000倍液+25%戊菌隆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800~1 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 000~1 5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800~1 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5%水杨菌胺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50%多菌灵·菌核净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时重喷茎基部,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大蒜菌核病根盘腐烂症状

大蒜菌核病田间发病症状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鳞茎。叶片发病时外叶叶尖条状发黄,逐渐向叶鞘、内叶发展,后期整株发黄枯死,常造成田间成片死亡。鳞茎发病时病部表皮表现水浸状病斑,长有灰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并产生黑色小菌核,鳞茎变黑、腐烂。地下部分靠近须根的地方先发病,病部呈湿润状,后向上发展并产生大量的白色菌丝。

病 原 白腐小核菌(Sclerotium cepiuor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在大蒜鳞茎上越冬,种植带病的鳞茎是田间发病的主要初染源;也可以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长出菌丝借灌溉、雨水传播蔓延。20℃以下,湿度大于90%时容易流行。低温高湿发病快而严重。植株生长不良,连作地块,土质黏重,排水不良,雨后易积水,管理粗放,缺水缺肥,植株长势差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与非葱、蒜类作物实施3~4年轮作。选择地势平坦、不易积水的地块栽培,加强肥水管理,早春及时追肥,提高蒜株抗病力。发现病株,及时清除;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大蒜白腐病田间发病初期症状

大蒜白腐病田间发病后期症状

大蒜白腐病鳞茎发病症状

种子处理。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把蒜种处理后再播种。具体方法是将0.5千克药剂兑水3~5千克,把50千克蒜种拌匀,晾干后播种,可有效地切断初侵染途径。

发病初期,可采用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或30%异菌脲·环己锌乳油900~1 2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2%丙烷脒水剂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福美双·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65%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25%啶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1 000倍液灌淋根茎,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储藏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症 状 发病后地上部叶尖发黄干枯,有时在叶片上出现黄色条斑;地下部鳞茎基部出现褐色水浸状,有时病部长出白色或粉红色霉层;病株根系常腐烂,导致植株枯死;储藏期间发病常常导致蒜瓣软化干缩。

病 原 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等传播。土质黏重,雨后易积水,种植过密,田间通透性差,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偏施氮肥,连阴雨天多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较平坦、不易积水的壤土地栽培,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方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避免造成伤口引起发病。

发病初期,可采用5%丙烯酸·恶霉灵·甲霜灵水剂800~1 000倍液,或80%多菌灵·福美双·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600~800倍液,或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800~1 0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250毫升,视病情隔7~10天用药1次。

大蒜干腐病发病症状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发病初期从叶缘或中脉出现黄白色条斑,湿度大时病部呈黄褐色至褐色湿腐,最后导致全株枯死。

病 原 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属细菌。

大蒜细菌性软腐病发病初期症状

大蒜细菌性软腐病发病中期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开始发病;尤其连作地块,播种较早,土质黏重,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连阴雨天较多,雨后易积水,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过旺等发病重;天气干旱少雨时可缓解病情。

防治方法 与非百合科蔬菜轮作3年以上;选择地势平坦、不易积水的壤土地进行栽培,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发病前至发病初期,可采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47%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田间发病后要加强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500~3 0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600~1 0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大蒜细菌性软腐病发病后期症状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尖或叶片中部出现白色至黄色水浸状斑,湿度大时病斑扩展很快,后导致半个叶片至整个叶片枯死。

病 原 葱疫霉(Phytophthora porri),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土杂肥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流水、灌溉水及雨水传播。发病后病部上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助气流及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再侵染。连作地块,土质黏重,排水不良,易积水,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闭,长期低温,阴雨连绵等,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与非百合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选择地势较平、不易积水的地块栽培;覆盖地膜阻挡土壤中病菌溅到植株上,减少侵染机会;采用高畦栽培,避免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发病初期,可采用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或50%氟吗啉·乙膦铝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田间发病后,应加强施药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687.5克/升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800~1 200倍液,或84.51%霜霉威·乙膦酸盐可溶性水剂800~1 000倍液,或69%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60%氟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10%氰霜唑悬浮剂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或66.8%丙森锌·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呋酰胺·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大蒜疫病叶片发病症状

大蒜疫病田间发病症状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在叶尖两侧产生褪绿小白斑,后扩展成长形至梭形斑,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湿度大时叶片腐烂致死。

病 原 葱鳞葡萄孢(Botrytis squamos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越冬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连阴天多,气温低,保护地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等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适时放风,降低湿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

发病初期,可采用30%福美双·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或28%百菌清·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0%双胍辛烷苯基磺酸盐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大蒜灰霉病叶片发病症状

田间发病后应加强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500~2 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丙烷脒水剂500~800倍液+25%啶菌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1%长川霉素乳油100~3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提倡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根部,须根或侧根染病后产生瘤状大小不等的根结。地上部叶片中午萎蔫或逐渐黄枯,植株矮小发病严重时枯死。

病 原 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属动物界线虫门。

发生规律 根结线虫多以2龄幼虫或卵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越冬卵孵化为幼虫,继续发育后侵入大蒜根部,刺激根部细胞增生,产生新的根结或肿瘤。

防治方法 与水稻进行2~3年的轮作,可以杀死土壤中的根结线虫。

土壤处理。在整地时可以撒施0.5%阿维菌素颗粒剂3~4千克/亩,或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5~7千克/亩,或35%威百亩水剂4~6千克/亩,或10%噻唑膦颗粒剂2~5千克/亩,或98%棉隆微粒剂3~5千克/亩,施药后浅混土。

大蒜根结线虫病根部发病症状

在生长期,发现线虫为害,可以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灌根,每株灌100~200毫升,也可以结合灌水冲施药剂。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根部和花茎等部位,引起腐烂。叶片多由中、下部开始发病,出现边缘不明显的暗绿色水浸状病斑,扩大后可达到一半以上。病部组织失水后缢缩,呈蜂腰状,叶片黄化萎蔫。花茎受害,产生褐色病斑,后期萎垂。湿度大时病部软腐,上生稀疏的灰白色霉状物。鳞茎受害时呈浅褐色至暗褐色水浸状腐烂,纵切可见内部变褐。根部受害,根毛减少,后变褐腐烂。

病 原 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韭菜疫病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韭菜疫病叶片发病中期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地下部分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形成初侵染。借风雨和浇水传播蔓延,进行重复侵染。成株期至采收期发病最重。华北地区主要发生7~8月,浙江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5~9月。夏季高温高湿是露地韭菜疫病的主要流行时期,夏季多雨年份常常发生大流行。常年连作地块,土质黏重,雨后易积水,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透性差,管理粗放,水肥不足,植株长势差,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旺长导致抗病能力下降等发病都重。

防治方法 与非百合科蔬菜轮作2~3年。选择地势较平坦、不易积水的地块进行栽培;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生长期间雨后及时排出积水;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妥善处理。

韭菜疫病叶片发病后期症状

韭菜疫病花梗发病症状

韭菜疫病田间发病症状

发病前至发病初期,可采用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或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7%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0%苯霜灵乳油600~8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发病普遍时,可采用687.5克/升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代森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 000~2 0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00克/升氰霜唑悬浮剂1 500~2 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或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10%氟嘧菌酯乳油2 5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上述药剂灌根,每墩灌100~200毫升,视病情隔5~7天1次。

保护地栽培,可采用45%百菌清烟剂200克/亩+10%霜脲氰烟剂200克/亩,或15%百菌清·甲霜灵烟剂250克/亩熏烟,视病情隔5~7天熏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被害叶片上初生白色至浅灰褐色的小斑点,后斑点逐渐扩大,相互融合成椭圆形眼状梭形大斑,直至半叶或全叶腐烂。湿度大时,病斑可密生灰褐色绒毛状霉层或霉烂、发黏、发黑。

病 原 葱鳞葡萄孢(Botrytis squamos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或菌核越冬和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又产生分生孢子,或由菌丝、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引起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15~21℃,相对湿度在80%以上。成株期发病最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栽培的韭菜灰霉病主要发生在3~5月。地势较低,田间易积水,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早春低温高湿,管理粗放,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或旺长,经常大水漫灌等都能引起发病且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平坦、不易积水的地块栽培;合理密植,加强管理,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防止偏施氮肥。小水勤浇,保护地栽培及时放风排湿,每次收割后不能浇水,可在地面上撒施一薄层草木灰,中耕培土要细致,避免损伤叶片。及时收割韭菜,彻底清除病、残叶,以减少菌源。

在冬、春季节的头刀韭菜株高4~7厘米时,二刀韭菜在收割后6~8天时,及时采用药剂防治。可采用28%百菌清·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0%双胍辛烷苯基磺酸盐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福美双·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300~500倍液,或30%福美双·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韭菜灰霉病叶片发病症状

韭菜灰霉病田间发病症状

田间发病时加强施药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30%异菌脲·环己锌乳油900~1 200倍液,或50%异菌脲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25%啶菌唑乳油1 000~ 2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丙烷脒水剂1 000~1 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染病植株叶片上初现水渍状暗绿色病变,当病斑扩展至半张叶片大小时,叶片变黄下垂软腐。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物;假茎受害后呈浅褐色软腐,叶鞘易脱落,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稀疏霉层;鳞茎染病时,根盘呈水浸状,后变褐腐烂;根部染病呈暗褐色,难发新根。

病 原 樟疫霉(Phylophthora cinnamomi Rands),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韭菜绵疫病叶片发病症状

韭菜绵疫病田间发病症状

发生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在病株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卵孢子遇水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到韭菜上,长出芽管、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韭菜表皮进入体内,遇有高温高湿条件,病部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北京地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甘肃保护地栽培常发生在12月下旬至3月中旬。地势较低,易积水,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透性差,连续阴雨天多,保护地栽培放风不及时湿度过大,昼夜温差大,叶缘吐水严重,经常大水漫灌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严格挑选育苗地和栽植地,要求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3年内未种过百合科蔬菜的高燥地块,苗床应冬耕施肥,栽植地要求深耕,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做底肥,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幼苗期浇小水,勤浇水。夏季雨水多时须控制浇水,定植第2年以后可多次收割,3年以上的韭株要及时剔根培土,防其徒长或倒伏。

发病前期,注意施用保护剂以防止病害侵染发病,可采用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68.75%唑菌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发病初期,可采用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氟吗啉·乙膦铝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4%恶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胶肥酸铜·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发病普遍时,可采用687.5克/升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800~1 200倍液,或84.51%霜霉威·乙膦酸盐可溶性水剂800~1 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69%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60%氟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25%烯肟菌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或10%氰霜唑悬浮剂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或66.8%丙森锌·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呋酰胺·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从叶尖、叶缘向叶中脉扩展,半个叶片变黄或整叶变黄,后期病斑变成深黄色水渍状,逐渐坏死,造成整叶枯死。

病 原 草生欧文菌菠萝变种(Erwinia herbicola var. ananas),属细菌。

发生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在韭菜田通过灌溉水或雨水飞溅传播,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田间低洼易涝、雨水多湿度大,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透性差,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等都能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较平坦、不易积水的地块栽培;培养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

韭菜黄叶病发病症状

发病前至发病初期,可采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12%松酯酸铜乳油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症 状 生理性黄叶:心叶或外叶褪绿,后叶尖开始变成茶褐色,后渐枯死,致叶片变白或叶尖枯黄变褐。干尖:叶尖干枯,呈失水状,后期全叶干枯。

病 因 病因较复杂,一是长期大量施用粪肥和硫酸铵、过磷酸钙等肥料,易导致土壤酸化,造成酸性为害;二是土壤已经酸化,亚硝酸积累过多,产生亚硝酸气体为害,致叶尖变白枯死;三是棚室栽培韭菜遇有低温冷害或冻害,造成韭菜干尖或烂叶,有时天气连阴骤晴或高温后冷空气突然侵入,叶尖枯黄;四是微量元素过剩或缺乏。

防治方法 选用优良品种和耐风雨品种。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用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不宜一次施用过量,也可用1%尿素+0.3%磷酸二氢钾叶面喷雾,促进植株生长,提倡喷洒芸薹素内酯植物生长调节剂3 000倍液,或10%宝力丰韭菜烂根灵600倍液。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棚温不要高于35℃或低于5℃,生产上遇有高温要及时放风、浇水、降温,否则容易发生烧叶。

韭菜生理性黄叶发病症状

韭菜干尖发病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