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诊断鱼病时注意事项

诊断鱼病时注意事项

时间:2023-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诊断鱼病首先是要观察鱼类的活动、体色、摄食情况等。因此,到现场了解各种异常现象及周围环境,是正确诊断鱼病的主要环节。鱼体检查是正确诊断鱼病的关键环节。采用显微镜检查患病机体,即可对鱼类寄生虫病作出诊断,但要鉴定寄生虫的种类时,还需要进行寄生虫的染色、解剖、切片、培养并查明其生活史。着重检查病鱼的体表、鳃、内脏。显微镜检查是诊断鱼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首先是要对养殖水域的水环境和周围环境状况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养殖水域温度、酸碱度、水色、底泥、水质理化因子等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工农业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养殖水域。水环境对鱼类有直接的影响,除了因病原体和敌害生物的感染侵袭引发鱼病外,周围环境状况与水体物理、化学状况的好坏对鱼类的影响也很重要。

诊断鱼病首先是要观察鱼类的活动、体色、摄食情况等。鱼病发生的过程,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的病鱼一般在体色和体质上与正常的鱼差别不大,仅在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随即急剧上升,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而慢性型的病鱼往往体色较黑,体质瘦弱,离群独游,活动缓慢,死亡率一般是缓慢地逐渐上升,经比较长的时间才出现死亡高峰。有时鱼在池中表现出不安状态,一时上窜下跳,一时急剧狂游,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体外寄生虫(如鳋类)的侵袭或是水中含有有毒物质,引起鱼类中毒所致。当然若是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来说死亡数是逐渐增加的,而中毒时往往是突然出现大批的死亡,各种家鱼和野鱼均不例外。因此,到现场了解各种异常现象及周围环境,是正确诊断鱼病的主要环节。

诊断鱼病其次是要了解养殖管理情况。鱼类是否生病与养殖管理措施是否到位密切相关,对养殖管理过程中的饵料品种、投饵量、放养密度、施肥用药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初步判断鱼病的种类。发生鱼病,常与饲养管理不善有关。如投喂变质的饲料就容易引发鱼类暴发肠炎病;施用没有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或者施肥过量,就会导致池水恶化,从而引发鱼类暴发赤皮病、烂鳃病等;施肥量过大,商品饲料质量差,投喂过多等,都容易引起水质恶化,造成缺氧,严重影响鱼体健康,同时给病原体及水生昆虫和其他敌害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引起鱼大批死亡;若水质较瘦、食料不足,会引起萎瘪病、跑马病等,同时也会影响鱼的生长,减弱鱼体的抗病能力;由于拖网、分塘、运输上的操作不细致,造成鱼体受伤,引起细菌性皮肤病。另外,对天气变化和各种病害生物的发生情况以及该水域多年来的鱼病发生情况等也要了解。

所以,在调查时要详细了解饲养管理情况,包括鱼池底质情况,施肥、投饵的质量与数量,放养密度、规格与品种及其来源,捕捞和各种操作以及水兽、水禽、水生昆虫等的发生情况,对分析病情是有益的。

鱼体检查是正确诊断鱼病的关键环节。鱼体检查有目检和镜检等方法,一次检查3~5尾,注意区分是单独病原体致病还是多种病原体复合感染。鱼体检查的主要部位是体表、鳃、内脏。目检是用眼睛仔细观察各部位有无充血、发炎、溃烂、变色、黏液增多、粗糙、肿胀、小点、畸形等。镜检是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检查体表时,淡水种类用自来水,海水种类用清洁的海水;检查内部组织器官时均用生理盐水),然后将要检查的黏液、组织或病虫害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先用低倍镜观察,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采用显微镜检查患病机体,即可对鱼类寄生虫病作出诊断,但要鉴定寄生虫的种类时,还需要进行寄生虫的染色、解剖、切片、培养并查明其生活史。

1.目检

目检就是用肉眼观察鱼体,这是野外调查与生产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目检,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症状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体,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诊断鱼病应采取由表及里的方法,即先检查鱼体外部,再检查鱼体内部;每一部位的检查,都是先用肉眼检查,然后用显微镜检查。着重检查病鱼的体表、鳃、内脏。

体表检查时,将病鱼或刚死不久的鱼放入白色瓷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部位进行仔细观察,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来分析辨别,并将观察到的症状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检查体表时据一般经验,病鱼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是赤皮病;若病鱼鳃盖或鳍基部充血,表皮充血不明显,肌肉呈点状充血或块状淤血是出血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是肠炎病;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是打印病;生有棉絮状的白色物是水霉病;体表黏液较多并有小米粒大小、形似臭虫的虫体是鱼鲺病;体表有白色亮点,离水2小时亮点消失是小瓜虫病;体表有白色斑点,白点之间有出血或红色斑点是卵甲藻病;部分鳞片处发炎红肿,有红点并伴有针状虫体寄生是锚头蚤病;鱼成群在池水表面或池塘周边狂游,且头部充血呈红色,死亡多且迅速,一般是车轮虫病;病鱼尾柄表皮发白是白皮病;病鱼在水中头部或嘴部明显发白,离水后不明显是白嘴病;鱼下唇突出呈簸箕口状,则是因经常缺氧浮头引起;病鱼眼球突出、脱落,且鳞片松立,一般为池水有毒所致;鱼体呈弯曲状是池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或有机磷中毒所致。

鳃检查的重点部位是鳃丝,先对鳃部外观进行检查,看鳃盖是否张开,再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黏液是否较多,鳃片上有无异物或寄生虫,检查鳃有无异样,正常的鳃丝整齐、紧密,呈鲜红色。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并有污泥和黏液是烂鳃病;鳃丝发白呈贫血状,很可能是鳃霉病或球虫病;鳃丝末端挂着像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是中华鱼蚤病;鳃部浮肿,鳃盖张开不能闭合,鳃丝呈暗淡色是指环虫病;鳃丝呈紫红色并伴有大量黏液多为有机氯中毒所致;鳃丝呈紫红色,黏液较少则为经常缺氧浮头所致。

内脏检查应以肠道为主。先将病鱼一侧的腹壁剪去并注意不损伤内脏,观察是否有腹水和肉眼可见的大型寄生虫,再观察各内脏的外表有无异常,最后用剪刀将咽喉部的前肠和靠近肛门的后肠剪断,取出内脏放白瓷盘中,将肝、胆、鳔等器官逐个分开,再将肠道从前至后剪开并分为前、中、后三段。正常的鱼肠管中充满了食物或粪便,肠壁呈鲜红色。除去粪便与食物,仔细观察肠道中有无寄生虫或其他病症。肠管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红色,肠壁不发炎是出血病;充血发炎且伴有大量乳黄色黏液是肠炎病;肠道呈白色且前段肿大,肠内壁有许多白色絮状小结节为球虫病或黏孢子虫病。

目检是以症状为依据,在检查时要认真仔细,全面分析,并做好记录。根据检查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在目检的同时再结合镜检,再结合发病季节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病原、诊断鱼病,以便对症下药防治,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2.镜检

显微镜检查是诊断鱼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些鱼类病原体肉眼看不清或根本看不见,必须借助于显微镜、解剖镜或放大镜来诊断。如白头白嘴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其症状是头、嘴发白,但又往往与车轮虫病并发。而患车轮虫病的病鱼中,有时也会有个别病鱼头部或嘴部出现轻微的灰白现象,容易被误认为是白头白嘴病。通过镜检,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镜检的方法是从病变部位取少量的组织或黏液置于载玻片上。如是体表和鳃的组织或黏液,应加上少量普通水,是内脏组织则用生理盐水。然后盖上盖玻片,并稍加压平,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一般需制2~3块玻片)。先用低倍镜检查,当发现有虫体构造看不准时,再换中倍镜或高倍镜检查。玻片从左到右,移下一小格,再从右往左,自上而下周而复始地移动,直至整个玻片看完,记下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少量寄生虫并不引起鱼病,但若随意在一个玻片上观察3个视野记数,平均每个视野有20个左右,就应引起注意。一般几十微米大小的寄生虫(如鞭毛虫)用高倍记数,几百微米的寄生虫(如车轮虫)用低倍记数。

总之,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应把调查到的材料,结合鱼病流行季节、各阶段发病规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原因,作出诊断,然后根据各种病的防治方法,对症下药,将治疗情况做好记录,及时总结。

诊断鱼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尽量多检查几条病鱼,注意区分是单独病原体致病还是多种病原体复合感染。

(2)调查访问与病体的解剖检查必须交替进行。供检查的病体应当选择病状明显,尚未死亡的病体。

(3)诊断时需注意,一种病可由几种症状同时表现出来,例如肠炎病,有鳍条基部充血、蛀鳍、肛门红肿、肠壁充血等症状。另外,一种症状也可在好几种病中都同样出现,如体色变黑、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等,这些症状均为细菌性赤皮病、疖疮病、烂鳃病、肠炎病等所共有。

(4)解剖检查时,由表及里,对病变及易感组织先进行镜检,再对其余组织进行镜检。

(5)解剖病鱼时,解剖工具必须清洗干净,注意不要将内脏剪破。

(6)压片检查时,取组织不能太多。

(7)诊断鱼病时,病毒性肠炎型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的区分为:前者肠道充血但无腹水,肠管内无血脓。细菌性烂鳃和寄生虫鳃病区分为:前者鳃丝边缘腐烂,鳃丝末端软骨外露;后者鳃丝肿大,黏液增多且附泥,鳃盖胀开无法合紧。

(8)检查体表及鳃时用清洁的淡水,检查内脏、眼睛及肌肉时用生理盐水。

(9)根据病症的轻重和危害的大小,先解决主要病害再解决次要病害。

(10)每次诊断都要做好诊断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