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

时间:2023-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病时水温一般在25℃以上。患痘疮病的病鱼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黏液。增生物面积过大时就会严重影响鱼的骨骼发育,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流行情况:痘疮病是鲤鱼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龄鲤鱼。病原感染脑部时,病鱼常作环状游动,不久死亡。

草鱼出血病

症  状:病原体为鱼呼肠孤病毒。病鱼鱼体发黑,头部发黑,鳍端烂蚀,鳍条间组织破坏,肠道充血,脂肪出现血点,胆囊肿大,离群缓慢独游,陆续死亡。该病不影响整体养殖和摄食,但是患病的鱼感染该病后,不摄食、肠道充血且无食物,有时腹腔有腹水,每天都有死鱼现象发生。

患病草鱼身体发黑

鳃丝因缺血而腐烂

肝脏发生病变,胆囊肿大,脂肪积累严重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养殖草鱼苗在8~9月易暴发流行,0.5千克以上的草鱼成鱼在5~7月发病。发病时水温一般在25℃以上。

防治方法:①用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注射或浸泡进行预防。②外用8%二氧化氯0.15~0.22克/米3,全池泼洒。内服恩诺沙星粉0.2~0.4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③内服大黄粉10~12.5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

注意事项:对于症状与该病相似的草鱼疾病,如果不能准确判断,不能盲目施药;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加重病情,影响养殖效益。治疗时不可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治疗,如漂白粉、强氯精等消毒剂。

草鱼、青鱼病毒型肠炎

症  状:该病又叫烂肠瘟,病原体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病鱼肠道溃疡,充血发炎,肠黏膜脱落在肠道中形成浅黄色脓液,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肝脏和体内脂肪有出血点;行动迟缓,离群独游,体色发黑,与草鱼出血病外表症状相近。

患病草鱼肠道溃疡

患病草鱼身体发黑

鳃丝锯齿状

流行情况:草鱼、青鱼易感染此病,死亡率很高。4~9月易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①治疗可以参考草鱼出血病。②每千克鱼体重用大蒜素100毫克,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③每万尾鱼种用大黄或枫香树叶0.25~0.5千克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用热水浸泡过夜,与饲料混合投喂,每天2次,连续3~5天;同时外用硫酸铜0.7克/米3水体,全池泼洒。

鲤鱼出血病

症  状:主要表现为皮下、体表出血,肝脏肿大,呈豆腐渣状,颜色发白。胆囊肿大,颜色深黑色。引发此病的原因很多,如水质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或者是饲料中添加违禁促生长剂;不干净的动物蛋白原料也可能引发此病。

患病鲤鱼体表发红、鳞下出血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成鱼养殖,鱼种阶段也偶有发生。一般在冬季流行,池塘水体结冰时亦会发生该病。病鱼不耐运输。

防治方法:①外用三黄散1克/米3,全池泼洒。②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10%聚维酮碘溶液300~400毫升,全池泼洒。外用药治疗时不要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③内服氟苯尼考0.5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

鲤痘疮病

患病鲤鱼尾部出现石蜡状增生物

症  状: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患痘疮病的病鱼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黏液。随着白色斑点数目的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增生物不大时对鱼的影响不大,但影响鱼的品质和价格。增生物面积过大时就会严重影响鱼的骨骼发育,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流行情况:痘疮病是鲤鱼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龄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时易发病。

患病鲤鱼出现石蜡状增生物

患病鲤鱼鳍条出现石蜡状增生物

防治方法:①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②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10%聚维酮碘300~400毫升,全池泼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肝胆综合征

症  状:肝胆综合征的表现症状很多,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肝成“花肝”症状,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2~4倍,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鲫鱼腹腔腹水,肠道无食物。

肝脏发白、出血,呈豆腐渣状

流行情况:肝胆综合征是近几年在鱼病发生中很频繁的鱼病之一,流行季节从5月开始一直到10月,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鲤鱼、鲫鱼、草鱼和斑点叉尾 、云斑 、团头鲂等。

胆囊肿大、发黑,肝脏纤维化

肝脏纤维化

引起肝胆综合征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二是乱用药物,造成药物残留;三是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以及维生素缺乏。

防治方法:发生此病时鱼类的体质很弱,因此,建议不要使用三氯异氰尿酸等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最好使用中草药提取液泼洒消毒。可采用外用8%一元二氧化氯0.15~0.22克/米3,全池泼洒,或者内服肝胆利康散0.1克/千克体重或板蓝根100克/千克饲料,拌饵投喂。

竖鳞病

鲤鱼竖鳞病

症  状:病原是水型点状极毛杆菌,又称鳞立病、松鳞病。病鱼体表粗糙,尾部或全身鳞片竖起,鳞片张开似松球状,鳞片基部水肿,呈半透明的水囊状,内部聚集半透明的液体。按压鳞片,半透明渗出液便喷射出来,鳞片随之脱落。病鱼鳞片周围轻微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臌胀、腹水,肝、肾出血,2~3天后死亡。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鲫鱼、金鱼,鲢鱼也有发生。一般流行于水温低的季节,春季、初冬,或短时间内水温多变时,易患此病。池塘老化,消毒不彻底都是暴发此病的原因。

患病鲤鱼鳞片竖起,
鳞下有水泡,轻按有液体喷出

防治方法:①池塘注意清淤,最好3年清淤1次,老池塘注意定期消毒。②防止鱼体受伤,特别是冬季冻伤,发病初期要冲注新水。③内服氟苯尼考0.5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④外用三氯异氰尿酸0.15~0.22克/米3,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⑤每千克饲料用土霉素1克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斑点叉尾 套肠病

症  状:病鱼主要表现为体表出现(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肛门红肿、外突,有的鱼甚至出现脱肛现象,后肠段的一部分脱出到肛门外。全身出血,腹腔大量积水,且肠道套在胃里,引起消化道出血发炎。鳃丝肿胀发白,黏附大量黏液。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满大量清亮或淡黄色含血的腹水。病鱼表现为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丧失,并很快发展为各鳍条边缘发白,鳍条基部、下颌及腹部充血、出血。

鱼肠道折叠、套肠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主要在春夏,3~9月是发病时期,但以3~5月高发,发病水温多在 16℃以上。

防治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体环境条件,科学饲喂。②外用药消毒。斑点叉尾 为无鳞鱼,应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如二氧化氯。③内服氟苯尼考0.5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④内服维生素C 0.5克/千克饲料,诺氟沙星0.1~0.2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斑点叉尾 急性败血症

症  状:由斑点叉尾 爱德华氏菌引起,病鱼全身有细小的红斑或充血,肝脏及其他内脏器官也会有类似斑点,鳃丝苍白,体腔充满带血的体液,后肠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病原感染脑部时,病鱼常作环状游动,不久死亡。脑组织形成肉芽肿性炎症,头背颅侧部腐烂,暴露出脑部,出现头穿孔。

患病  鱼眼球出血,眼眶腐烂

患病  鱼头部下方出血

患病  鱼眼球突出,头部下方出血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斑点叉尾 、云斑 等。水温22~28℃时易发此病。

防治方法:①外用生石灰20克/米3,全池泼洒。②内服三黄散10克/千克饲料,土霉素1克/千克饲料,维生素C 0.5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续3~5天。③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溶液。④使用疫苗进行预防。

水霉病

症  状:主要病原为水霉、绵霉,又称白毛病。水霉菌动孢子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棉絮状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死、溃烂,最后衰竭死亡。

患病鲤鱼体侧感染霉菌

患病鲫鱼头部、背部感染霉菌

流行情况:各种鱼类都会发生此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早春、晚冬最易流行。运输、拉网碰伤、冻伤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冬季投放的鱼种,在第二年3~4月最容易发生水霉病,孵化时未受精和胚胎、活力差的鱼卵极易发生该病,对无鳞鱼危害更大。

防治方法:①拉网、运输和放养鱼种时,操作要细致,不使鱼体受伤。避免鱼体冻伤,早春、冬季要使池塘保持一定的水位,做好预防工作。②投放鱼苗时,用3%~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视水温和鱼的忍耐程度而定)。③用五倍子0.1克/千克体重,拌饵投喂,每天3次,连用5~7天。

鳃霉病

症  状:病原为鳃霉。鱼苗阶段的鳃丝用显微镜观察可见霉菌,成鱼病鱼鳃部主要表现为鳃瓣点状出血,部分鳃丝发白并呈腐烂状。

显微镜下鳃丝感染霉菌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鳙鱼、草鱼等。5~10月流行。

防治方法:①将池塘老水排出一部分,加注新水调节水质。②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类或季铵盐类消毒剂。③其他防治方法可参照水霉病治疗。

烂鳃病

症  状:病鱼行动迟缓,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常浮于水面。体色暗淡无光泽,鳃丝发白,严重时出现腐烂脱落,鳍盖骨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也发生腐烂,露出透明的鳃盖骨。草鱼的严重细菌性烂鳃病,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鳃盖骨中央的内表皮常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称“开天窗”。

显微镜下鳃丝血管均匀,鳃丝末端肿大

鳃丝轻微发白,有分叉现象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4~10月,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②外用生石灰20~30 克/米3或漂白粉1~1.2克/米3,全池泼洒。③外用8%一元二氧化氯0.15~0.22克/米3,全池泼洒。④内服三黄散10~12.5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鳃丝因缺血而溃烂,影响鱼类呼吸

肠炎病

症  状:鱼类出现食欲不振、离群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肠壁充血发红等症状,肠道有黏液、气泡。轻压腹部有黄色或黄带红色的液体从肛门处流出。

肠道中有气泡、黏液

严重的细菌性肠炎病与肠炎型出血病的共同特征是肠道充血发炎。肠炎型出血病病鱼主要表现为:肠道局部或全肠因出血而鲜红,肠壁微血管特别明显,肠道充血而不腐烂,有韧性,口腔出血。细菌性肠炎病病鱼主要表现为:肠道全部充血发炎呈紫红色,后肠近肛门一段尤为明显,肠壁的黏膜溃烂化脓,腹部膨大有红斑,腹腔内有黄色腹水。

流行情况:发生在春天刚开始进食后或春夏、夏秋之交气温多变的季节,即每年的4~7月及9~10月。

防治方法:①早春开食或疾病多发季节定期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氟哌酸、大蒜素等。②内服大蒜素60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③外用8%一元二氧化氯0.15~0.22克/米3,或外用三氯异氰尿酸0.15~0.2克/米3,全池泼洒。

草鱼烂尾病

症  状:烂尾病又称蛀鳍烂尾病,病鱼的鳍条边缘呈白色,随之腐烂而造成鳍条残缺不齐,特别以尾鳍最为突出。有时鳍条软骨间结缔组织裂开,随着病情的发展,鳍条软骨间结缔组织腐烂,只剩下软骨,使鳍呈扫帚状,严重时胸鳍、腹鳍和整个尾鳍都烂掉,引起病鱼死亡。

体侧鳞片脱落,尾鳍腐蚀烂掉

流行情况:夏季发病率最高,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

防治方法:①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10%聚维酮碘300~400毫升,全池遍洒。②每立方米水体外用8%二氧化氯0.15~0.22克,全池泼洒。

赤皮病

症  状:病原体为荧光极毛杆菌。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条充血,鳍的末端腐烂,鳍条间的软组织也常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在体表病灶处常继发水霉病感染。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缓,独游于水面,死亡率较高。

尾梢出现白尖

体侧鳞片脱落,鳞片发干,无黏液

流行情况:草鱼、青鱼常见,5~10月流行,常与烂鳃病、肠炎病并发。

防治方法:①每立方米水体外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②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10%聚维酮碘300~400毫升,全池泼洒。

打印病

症  状:打印病是由一种与腐败极毛杆菌相似的细菌引起的。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基部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充血发红,形状好像打了一个印记,因此叫“打印病”。发病初期,肛门两侧皮肤、肌肉发炎,出现红斑,有时似脓包状,摸之有浮肿的感觉。随着病情的发展,鳞片脱落,肌肉发烂,严重时露出骨头和内脏。病鱼身体瘦弱,游动缓慢。病情严重时,陆续死亡。

鱼体侧有图章形印块,鳞片脱落

流行情况:在春、秋季发生。消毒不彻底的老鱼塘,多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①每667立方米水体用100~120千克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②每立方米水体外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③亲鱼直接在病灶上涂抹1%高锰酸钾水溶液。

疖疮病

症  状:病原体为疖疮型点状气单胞杆菌。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和肌肉组织发炎、溃疡,有浮肿的症状,脓疮内有带血的脓汁。发病部位不定,通常在背鳍基部两侧皮下肌肉组织出现一个至几个红肿隆起,似脓疮。随着病情的发展,肌肉组织出血,渗出体液,继而坏死、溃疡。病鱼鳍基部充血,鳍条散开。

鱼体侧有腐灶,微肿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锦鲤、草鱼、团头鲂等。一年四季流行。

防治方法:①避免鱼体受伤。②将鱼放入2克/米3浓度的氟哌酸溶液中药浴20分钟。③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10%聚维酮碘300~400毫升,全池泼洒。④每千克鱼每天用25~50毫克土霉素或强力霉素拌饲料投喂,连用3~5天。

三代虫病

症  状:病原体为三代虫。三代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和鳃,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看到。感染三代虫的病鱼极度不安,体表、鳃黏液增多,呼吸困难,浮头早,不影响摄食。患此病的鲤鱼反而摄食旺盛,摄食后迎风跳跃。严重时引起鱼类死亡。

显微镜下的三代虫病原体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春夏、夏秋季节交替时节。

防治方法:①外用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②外用10%甲苯咪唑0.15毫升/米3,全池泼洒。

指环虫

症  状:病原体为指环虫。指环虫寄生于鱼鳃,随着虫体增多,鳃丝受到破坏,病鱼鳃丝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鱼体烦躁,跳跃。病鱼鳃盖张开,呼吸困难,游动缓慢而死亡。

显微镜下的指环虫病原体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春夏、夏秋之交的5~6月和8~9月。

防治方法:①外用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②外用4.5%氯氰菊酯溶液0.02~0.03毫升/米3,用水稀释2 000倍后全池泼洒。

锚头鳋

症  状:锚头鳋(俗称锚头虫、铁锚虫,又称针虫),属桡足类的一种,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虫体头部钻入鱼的皮肤肌肉,虫体像短针样挂在鱼体上,拔下虫体,可见铁锚样头部。虫体的后端带有1对卵囊。患病鱼焦急不安,摄食减少,消瘦、死亡。即使治愈后,寄生处仍会留有不规则的叮咬孔。

流行情况:锚头鳋流行期很长,夏秋季较多。对观赏鱼、草鱼、鲫鱼、鳙鱼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①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锚头鳋幼虫及虫卵。严禁病鱼入池,引起感染。②高锰酸钾10~20克/米3,视水温和鱼的体质好坏控制浸浴时间,一般5~10分钟。③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隔周1次,连用3次。

患病鱼体表寄生的锚头鳋

显微镜下的锚头鳋卵

中华鳋

 症 状:该病又叫鳃蛆病,病原体为中华鳋,主要寄生在鱼体的鳃上。当中华鳋大量寄生在鱼鳃上后,鱼呼吸困难,在水中跳跃不安,食欲减退,体色发黑,严重时离群独游,不久死亡。

鳃上寄生大量中华鳋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流行时间广,大水面养殖最为常见。

防治方法:①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中华鳋幼虫及虫卵,严禁病鱼入池,引起感染。②高锰酸钾10~20克/米3,视水温和鱼的体质好坏控制浸浴时间,一般5~10分钟。③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隔周1次,连用3次。

鱼鲺病

症  状:病原体为日本鱼鲺,是一种小型甲壳类水中害虫。体色透明,寄生在鱼身上时,随着鱼色而变化其体色,不仔细观察不易发现,把鱼拿出来对着阳光可以肉眼看到。它既可牢固地附着在鱼体上,又能随时在水中自由游动,顺水漂游寻找寄主。鱼鲺在鱼体上爬行叮咬,以其口刺刺伤鱼体表组织,吸取血液与体液,使鱼急躁不安,摄食减退、消瘦,急游或擦壁。

流行情况:4~10月流行,流行地区很广。危害品种较广,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都可发生。主要是老化池塘和消毒不彻底的鱼塘。

防治方法:①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并经常用杀虫药预防即可杜绝该类寄生虫的发生。②外用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③外用0.5%阿维菌素溶液0.049毫升/米3,加水稀释2 000倍后全池泼洒。

鱼鲺病原体

鱼鲺寄生部位

小瓜虫病

症  状: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又称白点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严重寄生时,鱼体体表布满白点,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黏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群集一角或浮于水面,很少活动,食欲不振,体质消瘦。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

小瓜虫在体表寄生

显微镜下鳃丝上寄生的小瓜虫病原体

显微镜下小瓜虫病原体

流行情况: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0℃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幼虫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亡。3~5月、8~11月是流行期。所有淡水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可发生此病,引起大批死亡。尤其在观赏鱼、罗非鱼、鱼苗种阶段,危害更为严重。

防治方法:①有条件时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②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辣椒粉660克、生姜干片1 300克,加水煮沸30分钟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天。③外用亚甲基蓝2克/米3,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

车轮虫病

症  状:病原体为车轮虫,寄生在体表和鳃上,病鱼瘦弱,体色无光,呼吸困难,鱼苗可出现“跑马”(环游不止)症状。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打圈、拱边,体表黏液增多。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为自身的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发病时,精养池塘会发现鱼摄食10分钟后在饲料台周围转圈,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拱边。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特别是草鱼。 

显微镜下寄生在鳃丝上的车轮虫

流行情况:危害品种广,流行的高峰季节为5~8月,适宜水温20~28℃。发病季节为4~11月,特别是在雨天过后车轮虫更易繁殖流行。

显微镜下寄生在鳃丝上的车轮虫

显微镜下寄生在鳃丝上的车轮虫

防治方法:①鱼种放养前,根据鱼塘水量,用硫酸铜8克/米3或高锰酸钾10~20 克/立方米浸洗15~20分钟(视水温和鱼的体质好坏控制浸浴时间)。②外用硫酸铜0.7克/米3,全池泼洒。③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克/米3,全池泼洒。④外用苦参碱溶液0.4克/米3,全池泼洒1~2次。

斜管虫病

显微镜下斜管虫病原体

 症 状:主要病原为鳃隐鞭虫、颤动隐鞭虫。斜管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使局部分泌物增多,逐渐形成白色雾膜;鳃丝红肿,鳃细胞遭到破坏,并发细菌性鱼病使鱼大量死亡;病鱼鱼体发黑,消瘦,反应迟钝,生长速度缓慢;严重时寄生虫遍及全身。

流行情况:流行期为6~9月。危害品种为草鱼、鲤鱼等。

防治方法:①外用硫酸铜0.7克/米3,全池泼洒。②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 2)0.7克/米3,全池泼洒。③外用苦参碱溶液0.4克/米3,全池泼洒1~2次。

杯体虫病

症  状:杯体虫主要有筒形杯体虫、中华杯体虫和卵形杯体虫。杯体虫的身体充分伸展时像喇叭或呈高杯形。在身体的后端有一个吸盘,借以把身体附着在鱼的鳃或皮肤上,摄取周围水里的食物粒作为自身的营养物质,所以对寄主的组织没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对年龄大的鱼影响不大。如果是幼鱼被附着的数量很多,鱼的呼吸就受到抑制,同时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逐渐瘦弱,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流行情况:以夏、秋两季最流行,斑点叉尾等无鳞鱼常见。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保持池塘水质清洁。②外用硫酸铜0.7克/米3,全池泼洒。③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克/米3,全池泼洒。

杯体虫病原体

显微镜下杯体虫病原体

球虫病

症  状:球虫病是由艾美虫引起的鱼病。艾美虫主要寄生在鱼的肠道,严重时肝、胆囊、肾等也有出现。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成鱼,病鱼鳃瓣苍白色,腹部肿大,体色发黑,食欲不振,游动缓慢,渐渐死亡。剖开病鱼腹部,剪开肠道,前肠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疖,形成大包囊,堵塞肠管,肠管特别粗大,要比正常情况大2~3倍,严重时肠道溃烂穿孔,肠外壁也可形成结疖状病灶。

球虫使患病鱼肠道形成结痂大包囊

流行情况:主要寄生在成鱼,4~7月最为流行。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底的孢子,可预防球虫病。②内服硫黄粉1克/千克体重,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4天。③每天用碘0.024克/千克体重(市售2%的碘酊1.2毫升)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4天。

球虫在肠道寄生引起病变

肤孢虫病

症  状: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鱼、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

防治方法:①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②内服地克珠利2.0~2.5毫克(以有效成分计)/千克,拌饲投喂。③外用鱼用敌百虫0.2~0.5 克/米3,全池泼洒。④外用高锰酸钾10~20克/米3,浸洗15~20分钟(视水温和鱼的体质好坏控制浸浴时间)。

肤孢虫寄生

绦虫

肠道内寄生的绦虫

症  状:舌状绦虫、双线绦虫裂头蚴、头槽绦虫俗称为面条虫。绦虫的终寄主是鸟类,虫卵随鸟粪落入水中,孵化出钩球蚴,被剑水蚤等吞食,鱼类吞食水蚤后,原尾蚴穿过肠壁,在鱼体腔内发育成裂头蚴,鸟类吃了这些鱼后,裂头蚴就在鸟肠内发育成成虫。病鱼黑色素增加,口常张开,但食量剧减,故又称为“干口病”。严重的病鱼,腹部膨胀,身体消瘦,常侧游或腹部向上,游动缓慢无力,解剖病鱼可见肠道内充满大量白色带状虫体。

流行情况:流行期为夏季。危害品种有鲤鱼、鲫鱼、草鱼、鳊鱼等鱼类。

防治方法:①用鞭炮驱赶水鸟,以控制此病传播。②外用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以杀灭剑水蚤虫卵。③内服川楝陈皮散2克/千克饲料,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   

嗜酸性卵甲藻病

症  状:嗜酸性卵甲藻病又称打粉病、白鳞病,是一种嗜酸性卵甲藻寄生鱼体表的结果。病鱼在患病初期,在池中拥挤成团,体表的黏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现白色小点,随后,白点逐渐向尾柄、身体两侧、头部等处蔓延扩大,以致连接重叠,全身像涂了一层米粉一样,故称打粉病。

流行情况:以初夏、秋两季流行最盛,草鱼种最易感染。打粉病的发病时间长,感染快,死亡率高。夏花和刚入池培育的“冬片”鱼种容易发生此病。池塘水质呈酸性(pH值5~6.5),水温22~32℃的条件,最适合卵甲藻的生长繁殖。

患病鱼体全身像涂了一层白粉

防治方法:①鱼池要彻底清塘消毒,在鱼种培育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把池水的酸碱度调节到8左右。②将病鱼转到水质为微碱性的鱼池内饲养。③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生石灰10~15千克,全池泼洒。

蓝藻

症  状:常见的蓝藻是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两种,蓝藻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质,但由于外包胶质膜,鱼吃了以后不能消化。蓝藻死亡后,大量的蛋白质分解产生有毒的羟胺和硫化氢,使鱼中毒死亡。

流行情况: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池塘边蓝藻干涸死亡后的颜色

蓝藻被吹上池塘边形成一层厚厚的黏膜

水中的活体蓝藻

蓝藻覆盖整个池塘水面

蓝藻大量滋生

防治方法:①在高温季节,鱼种池不要过多施用氮肥和有机肥。②放鱼前要长时间晒池。蓝藻发生后很不好处理,最好在第二年清整池塘。③发病时大量换水。④外用硫酸铜0.7克/米3,全池泼洒,以杀死藻类。

三毛金藻

症  状:三毛金藻大量繁殖时,向水中分泌毒素,可使鱼类和水生动物中毒死亡。养殖鱼类中鲢鱼、鳙鱼最为敏感,其次是草鱼、鲂鱼、鲤鱼、鲫鱼等。鱼类的中毒症状常发生在注入部分地下水,或下雨后。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较高,透明度较大时,易发生三毛金藻,中毒鱼在水面下静止不动,鳍基部及鳃盖、眼眶周围充血。

三毛金藻

病鱼游动缓慢,似中毒症状,慢慢死亡

流行情况:三毛金藻中毒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季和早春水温较低,其他藻类繁殖缓慢,而三毛金藻能耐低温,所以易形成优势种群,造成危害。

防治方法:①冬季和早春保持池水适当的肥度是预防三毛金藻中毒的最好方法。肥水有利于有益藻类快速繁殖,可抑制三毛金藻的滋生。若越冬前期透明度较大,适当补施一些硫酸铵、过磷酸钙等化肥,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②发病后立即注入水质较肥的河水或临近池塘的肥水,注水后中毒症状可以得到缓解,要彻底治愈还要继续大量换水。③外用硫酸铜0.7克/米3,全池泼洒,以杀死藻类。④当发现水中的三毛金藻的数量较多时,可用硫酸铵20克/米3或尿素12克/米3,全池泼洒,使水中的氨离子达0.06~0.10毫克/升,以杀死三毛金藻。⑤将发病鱼池中的鱼转到水质清新的池塘。

红虫的危害

症  状:鱼池中大量生长大型的浮游动物,造成鱼池缺氧、浮头早,鱼儿摄食不旺盛。大型的浮游动物如桡足类、枝角类在鱼苗养殖阶段是鱼苗的天然饵料,但是在成鱼养殖阶段对高密度养殖就是有害的了(其只对鳙鱼养殖提供饵料,却不能为鲤鱼、草鱼、武昌鱼等提供饵料)。

流行情况:主要影响成鱼养殖阶段,夏秋季节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多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控制水中浮游动物的数量。②外用鱼用敌百虫0.2~0.5克/米3,全池泼洒。

红虫形态

水体中滋生大量红虫

气泡病

症  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水中溶解氧过度饱和时,大量氧气形成微型气泡也可以引起该病。表现为鱼体皮肤上、鱼鳍上出现气泡,或鱼苗肠道出现气泡,身体失去平衡,时游时停,最后失去自由游动能力而浮在水面,不久死亡。

流行情况:四季均可流行。鱼苗容易发生,精养池塘肥沃的水体也容易流行该病。

防治方法:①井水增大流程。②不使浮游植物繁殖过多,不使用未经发酵的肥料。③发现池水有气泡时,立即加注新水。④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穿心莲3千克、车前草6千克、黄豆1千克,打成浆后全池泼洒。⑤每667立方米水体外用清凉油3克、韭菜1 000克、盐1 000克,煮沸后全池泼洒。

背鳍、尾鳍、臀鳍出现气泡

肠道内、体表出现气泡

泛塘

养殖的鱼缺氧后泛塘

症  状:泛塘是池塘水中的溶解氧不足,引起死鱼的一种现象。盛夏和初秋气压低易造成水中缺氧,或者夜间水中生物呼吸、氧气消耗过多,以及池塘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也会造成缺氧泛塘。

流行情况:池塘一般在夜间容易发生缺氧,特别是在黎明前,池塘水中的溶氧最少。泛塘一般多发生在5~9月。每当天气闷热、气压降低、风向由北转南、暴雨过后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泛塘。

防治方法:①冬季干塘清除淤泥。②合理掌握放养密度,防止密度过大导致缺氧。③注意巡塘观察池塘的水质变化情况,定期使用氯制剂消毒改良水质。④发现池水缺氧,立即开动增氧机增氧。⑤轻微浮头加入新水也可以,但严重时加新水不能解决问题。⑥施放增氧剂。⑦高温季节水温较高,一般要求晴天13~15时或晚上鱼浮头前开动增氧设备,尤其在下阵雨无风无光照的情况下,要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