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

时间:2023-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核心环节,十一项重点内容。土壤测试是制定肥料配方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对土壤氮、磷、钾及中量、微量元素养分测定,了解土壤供肥能力。技术创新是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性的科技支持。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施肥量是指施于单位面积耕地或单位质量生长介质中的肥料或养分的质量或体积。

第四章 作物测土配方施肥

第一节 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概述

一、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其理论依据主要有:

(一)养分归还学说

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土壤的论点,于19世纪中叶由德国科学家李比希提出。

(二)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定律

对作物来说,不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即使是缺少某一种微量元素,尽管它的需要量很少,仍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而导致减产,即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都有它们一定的功能,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如缺磷不能用氮替代;缺钾不能用磷替代。缺少什么营养元素,就必须施用含有该元素的肥料来进行补充。

(三)作物的土壤有效养分临界值

在满足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时,如果其中有一个营养元素达不到作物需要的数量,就会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即使继续增加其他养分,作物产量也难以再提高,此时这一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有效含量即为该作物缺乏时的临界值。而这一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有效含量使作物达到最高产量时,称为该作物过量时的临界值,此时如再施肥料,作物将减产。

(四)肥料报酬递减律

在其他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产量呈递减趋势,被称为“肥料报酬递减律”。

(五)作物生长因子综合作用律

为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作用和最好经济效益,施肥必须与水分管理、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等影响肥效的作物生长因子相结合。如土壤水分不足,作物难以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再如气温过低,使养分溶解度降低,肥料的效果就难以发挥。

二、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路线

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核心环节,十一项重点内容。

(一)野外调查

在整理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立地条件、农户施肥情况与管理水平、作物种类和产量调查,掌握耕地基本信息。

(二)采样测试

根据土壤类型及作物布局等特点,借助计算机叠加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进行合理布点,采集土样,并根据需要采集植株和灌溉水样品。土壤测试是制定肥料配方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对土壤氮、磷、钾及中量、微量元素养分测定,了解土壤供肥能力。

(三)田间试验

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通过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物优化施肥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参数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四)配方设计

肥料配方设计是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核心。通过总结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等数据,根据当地种植的主要作物类型及养分吸收规律,结合专家经验,提出各种作物的施肥配方和施肥建议卡。同时,根据立地条件等的差异和相似性,合理划分施肥类型区。

(五)配方肥加工

配方肥加工是配方落实到农户田间的最关键环节。目前,桐庐县最主要的加工方式是由当地肥料生产企业来承担,按作物配方生产配方肥;也可由农户根据施肥建议卡自行购买肥料进行配制。

(六)宣传培训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现场会、科技下乡、镇村墙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肥料生产企业及销售人员、农业企业及种植大户的培训,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知识,逐步建立技术人员和肥料商持证上岗制度。

(七)示范推广

从县到各乡镇(街道)、村建立优势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树立样板,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引导农业企业及农户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制订针对农户地块养分和作物种植情况的施肥建议卡,发放入户。

(八)数据库建设

以野外调查、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数据为基础,收集整理历年土壤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监测数据资料,按照规范化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字典要求,运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

(九)耕地地力评价

利用野外调查和分析化验等数据,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成果资料,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了解耕地地力等级。

(十)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性的科技支持。重点开展田间试验方法、土壤测试技术、肥料配方、数据处理方法、专家咨询系统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

(十一)效果评价

对施肥效益动态监测和农民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客观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实际效果,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

三、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

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施肥量是指施于单位面积耕地或单位质量生长介质中的肥料或养分的质量或体积。基于田块的肥料配方设计,首先确定氮、磷、钾养分的用量,然后确定相应的肥料组合,通过提供配方肥料或发放配肥通知单,指导农民使用。肥料用量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土壤与植物测试推荐施肥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和养分平衡法。

(一)土壤与植物测试推荐施肥方法

该技术综合了目标产量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和作物营养诊断法的优点。对于大田作物,在综合考虑有机肥、作物秸秆应用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根据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养分优化调控与管理策略。其中,氮肥推荐根据土壤供氮状况和作物需氮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精确调控,包括基肥和追肥的调控;磷、钾肥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进行监控;中、微量元素采用因缺补缺的矫正施肥策略。该技术包括氮素实时监控、磷钾养分恒量监控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矫正施肥技术。

1.氮素实时监控施肥技术。根据目标产量确定作物需氮量,以需氮量的30%~60%作为基肥用量。具体基施比例根据土壤全氮含量,同时参照当地丰缺指标来确定。一般在全氮含量偏低时,采用需氮量的50%~60%作为基肥;在全氮含量居中时,采用需氮量的40%~50%作为基肥;在全氮含量偏高时,采用需氮量的30%~40%作为基肥。30%~60%基肥比例可根据上述方法确定,并通过“3414”田间试验进行校验,建立当地不同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播种前对0~20厘米土壤无机氮(或硝态氮)进行监测,调节基肥用量。

其中:土壤无机氮(kg/亩)=土壤无机氮测试值(mg/kg)×0.15×校正系数。式中0.15是把测定值mg/kg换算成kg/亩(下同)。

2.磷钾养分恒量监控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水平,以土壤有(速)效磷、钾养分不成为实现目标产量的限制因子为前提,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监控,使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对于磷肥,基本思路是根据土壤有效磷测试结果和养分丰缺指标进行分级,当有效磷水平处在中等偏上时,可以将目标产量需要量(只包括带出田块的收获物)的100%~110%作为当季磷肥用量;随着有效磷含量的增加,需要减少磷肥用量,直至不施;随着有效磷的降低,需要适当增加磷肥用量,在极缺磷的土壤上,可以施到需要量的150%~200%。在2~3年后再次测土时,根据土壤有效磷和产量的变化再对磷肥用量进行调整。钾肥首先需要确定施用钾肥是否有效,再参照上面方法确定钾肥用量,但需要考虑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带入的钾量。一般大田作物,磷、钾肥料全部做基肥。

3.中、微量元素养分矫正施肥技术中,微量元素养分的含量变幅大,作物对其需要量也各不相同,主要与土壤特性(尤其是母质)、作物种类和产量水平等有关。矫正施肥就是通过土壤测试,评价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丰缺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因缺补缺的施肥。

(二)肥料效应函数法

根据“3414”方案田间试验结果,建立当地主要作物的肥料效应函数,直接获得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氮、磷、钾肥料的最佳施用量,为肥料配方和施肥推荐提供依据。

(三)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

通过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提供肥料配方。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田间试验也可采用“3414”部分实施方案,收获后计算产量,用缺素区产量占全肥区产量百分数即相对产量的高低来表达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相对产量低于50%的土壤养分为极低;相对产量50%~75%为低;75%~95%为中,大于95%为高,从而确定适用于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对应的肥料施用数量。

(四)养分平衡法

1.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根据作物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计算公式为:

养分平衡法涉及目标产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五大参数。土壤供肥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的作物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确定后因土壤供肥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形成了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两种。

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来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基础产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的产量。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是通过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来计算施肥量。其计算公式为:

2.有关参数的确定

2.1 目标产量

目标产量可采用平均单产法来确定。平均单产法是利用施肥区前三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目标产量,其计算公式是:

目标产量(kg/亩)=(1+递增率)×前三年平均单产(kg/亩)

一般粮食作物的递增率以10%~15%为宜,露地蔬菜一般为20%左右,设施蔬菜为30%左右。

2.2 作物需肥量

通过对正常成熟的农作物全株养分的分析,测定各种作物百千克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乘以目标常量即可获得作物需肥量。

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kg)

=目标产量(kg)×百千克产量所需养分量(kg)×1%

2.3 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可以通过测定基础产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两种方法估算。通过基础产量估算:以“3414”方案中处理|产量方法,将不施肥区作物所吸收的养分量作为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kg)=不施养分区农作物产量(kg)×百千克产量所需养分量(kg)×1%

通过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估算:将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乘一个校正系数,以表达土壤“真实”供肥量。该系数称为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2.4 肥料利用率

一般通过差减法来计算:利用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减去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其差值视为肥料供应的养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养分量就是肥料利用率。

上述公式可以计算氮肥利用率为例来进一步说明。

施肥区(NPK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kg/亩):“3414”方案中处理6的作物总吸氮量;

缺氮区(PK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kg/亩):“3414”方案中处理2的作物总吸氮量;

肥料施用量(kg/亩):施用的氮肥肥料用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施用的氮肥肥料所标明的含氮量。如果同时使用了不同品种的氮肥,应计算所用的不同氮肥品种的总氮量。

2.5 肥料养分含量

从广义上来说,肥料是指用于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营养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生物活性,能提高农产品产量,或改善农产品品质,或增强植物抗逆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及其混合物。它包括了为植物提供养分的肥料和改良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调理剂。从狭义上来说,肥料是指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

有关表示肥料养分含量常用的术语有:

2.5.1 肥料的品位:指以百分数表示的肥料养分含量。

2.5.2 标明量:在肥料标识或质量证明书上标明的元素(或氧化物)含量。

2.5.3 总养分: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含量之和,以质量百分数计。

2.5.4 配合式:按N—P2O5—K2O(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氧化钾)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其在复混肥料中所占百分比含量的一种方式(“0”表示肥料中不含该元素)。

供施肥料包括无机肥料与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含量按其标明量;不明养分含量的有机肥料养分含量可参照当地不同类型有机肥养分平均含量获得。

关于肥料中所含重金属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问题,国家已对肥料中重金属含量作了限量,因此,只要领有农业部门肥料使用登记证的肥料应该不会对环境和农产品造成重金属污染,可放心使用。

第二节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

一、桐庐县粮食生产现状

2012年,桐庐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852.6公顷,全县14个乡镇(街道)都有分布,主要产粮区为江南镇、富春江镇、横村镇、分水镇、百江镇和旧县街道等乡镇(街道)。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和甘薯等,其中水稻有单季晚稻、早稻和晚稻,面积分别为6227.5公顷、45.1公顷和100.7公顷。粮食总产量92435.6吨,每公顷产量5.83吨,总产值为2968万元。

水稻生产以单季晚稻为主,2012年单季晚稻总产量48684.3吨,平均产量7.76吨/公顷。主要的种植模式有粮油—单季晚稻、麦—单季晚稻、蔬菜—单季晚稻、西瓜—单季晚稻和冬绿肥—单季稻等种植模式。

单季晚稻高产栽培的主推技术有:生产机械化技术(机收、机插)7327公顷;“五改”(“五改”:一是将生育期相对较短品种改为生育期相对较长品种;二是将迟播迟栽改为适时早播早栽,缩短移栽秧龄;三是将适当密植改为单本稀植;四是将以化肥为主重视前期施用改为增施有机肥重视穗肥的施用;五是将水层深灌改为浅湿灌溉)技术5000公顷;水稻强化栽培(即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垄畦栽培、幼苗早栽、单本稀植、施肥除草、露田湿润灌溉、中耕除草技术)技术3333公顷。

二、单季晚稻营养特性

据研究,每生产100kg稻谷,常规水稻品种需吸收氮(N)2.0kg、磷(P)0.4kg、钾(K)1.8kg,即三要素的吸收量:氮>钾>磷;而杂交水稻品种需吸收氮(N)2.2kg、磷(P)0.33kg、钾(K)2.4kg,即杂交水稻三要素的吸收量:钾>氮>磷,说明杂交水稻吸收的钾比常规水稻多,吸收的磷要比常规水稻少。

常规单季晚稻吸收氮素的高峰在移栽后第3周前后,正处于分蘖盛期,吸氮量占本田全生育期总氮量的41%;而杂交单季晚稻前半期吸收氮素较多,占本田全生育期总氮量的78%。

常规单季晚稻对磷的吸收与吸氮相似,但杂交单季晚稻以生育中期对磷吸收量为最大,占全生育期总磷量的50%~65%。

常规单季晚稻吸收钾素的高峰期也在分蘖盛期,吸钾量占本田全生育期总钾量的54%左右。杂交单季晚稻在孕穗期前吸钾量多于常规单季晚稻,但杂交单季晚稻在孕穗期后几乎不吸钾,而常规单季晚稻尚吸收少量的钾。

硅是水稻生长的必需元素,经测定,其茎叶中硅含量可达8%,超过其氮、磷、钾含量的总和,是名副其实的大量元素。

三、单季晚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自2009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桐庐县已取土化验480个土样,根据大量土壤分析数据、水稻产量调查和测土配方施肥的田间试验示范,对本县单季晚稻采用了“以土定产、以产定氮、因缺补缺、高产栽培”的综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便于农户在生产中因地制宜,灵活应用。近三年,在本县已推广应用这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700公顷,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与非实施区调查对比,平均亩节本增效达52元。

(一)单季晚稻肥料配方

1.有机肥用量

提倡油菜、小麦等作物秸秆还田,或施商品有机肥100~300kg/亩(速效养分不计入总用肥量),耕地有机质含量高的少施,含量低的要多施;基肥建议施用38%(18—8—12)水稻专用配方肥,亩施用量30~40kg。

2.氮肥用量的确定

2.1 以土定产

调查该田块前三年平均产量,目标产量=前三年产量平均值×(1.05~1.10)。

注:1.05~1.10之间的系数确定原则:高产田(≥600kg/亩)取1.05;低产田(≤500kg/亩)取1.10;中产田取中间数。例如,前三年调查,所在地单季稻平均产量为500kg,则今年目标产量确定为550kg。

2.2 以产定氮

一是以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确定单季稻不同类型的施肥总量。高产田:总需纯氮(N)量(kg/亩)=目标产量×0.020(相当于尿素26kg/亩);中产田:总需纯氮(N)量(kg/亩)=目标产量×0.021(相当于尿素23kg/亩);低产田:总需纯氮(N)量(kg/亩)=目标产量×0.022(相当于尿素19kg/亩)。例如,前三年单季晚稻平均产量为500kg/亩,今年目标产量可确定为550kg/亩,计算氮素施用量一般在12~13kg/亩左右。二是考虑到土壤肥力因素,肥力水平高的可在理论用氮幅度内从低掌握氮肥用量,反之适当增加用量。三是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和农民的接受程度,将氮肥施用水平再适当增加10%左右,如目标产量为550kg/亩的单季晚稻,即施用氮素14kg/亩左右。上述施氮量是在保证有机肥用量的前提下确定的,如果没有施用有机肥,总氮量应在此基础上增加10%~15%。

3.因缺补缺

3.1 磷肥用量的确定

根据全县643个水田土样测定,有效磷含量在0.4~133mg/kg之间,变幅很大,平均值为16.0mg/kg。有效磷含量适量(10~25mg/kg)的样点数占的比例最大,达38.7%,说明我县水田有效磷含量比较丰富;水田有效磷低的(5~10mg/kg)和很低的(≤5mg/kg)分别占22.2%和21.3%;有效磷含量过量的(大于25mg/kg)占17.7%。因此,应按照水田有效磷含量的高低,来确定磷肥的具体用量(以P2O5计,1.2kg P2O5相当于12%钙镁磷肥10kg),详见表4-1。

3.2 钾肥用量的确定

根据本县水田速效钾含量测定,最大值为238mg/kg,最小值为1mg/kg,平均值为63mg/kg。水田速效钾含量低的(小于80mg/kg)占73.7%,属缺钾区。速效钾含量>150mg/kg仅占3.9%,说明我县水田速效钾含量并不丰富。因此,根据我县实际,重点要增施钾肥,科学合理地加大钾肥施用比例。钾肥具体用量(以K2O计,3kg K2O相当于60%氯化钾5kg)因速效含量不同而异,详见表4-1。

表4-1 单季晚稻磷、钾肥施用量推荐指标

3.3 硅肥用量的确定

引起土壤中有效硅含量低的原因主要是水稻每年从土壤中吸收大量可溶性硅素,随水稻的收获而移出土壤,而灌水种稻后,有效硅从耕层向下层移动,在土壤深层积累。此外,据叶春等报道,稻草还田后能提供的有效硅极其有限,因硅素被水稻吸收后,在茎叶中约有90%~95%转化成水化的非晶质的二氧化硅胶(通常称为蛋白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难以被水稻吸收,稻草还田后,仅有6.84%~7.26%二氧化硅可溶于水,能被水稻再利用,因此稻草还田不能解决水田缺硅问题。要解决水稻缺硅问题,主要措施是补施硅肥,尤其是杂交水稻产量较高,更不容忽视硅肥的施用。

硅肥施用量应根据土壤有效硅的含量与硅肥水溶性硅的含量来确定。一般来说,对缺硅的水稻土,每亩施高效硅肥(含水溶性SiO250%~60%)10kg;含有效硅30%~40%的钙镁磷肥可用20kg,详见表4-2。

3.4 锌肥用量的确定

水稻对锌敏感,农田缺乏有效锌时,需要补锌,锌肥具体用量因农田有效锌含量不同而异,详见表4-2。

此外,水稻对硼素的吸收量很少,尤其是前作为油菜时,由于含硼的油菜配方肥施用后硼的后效作用,水稻不会缺硼。而且由于稻田灌水后,还原性增强,土壤中大量的铁、锰元素被还原成易为水稻吸收的有效铁、锰(亚铁和亚锰)。因此,稻田不是缺铁、锰的问题,而是如何防止过量的亚铁和亚锰对水稻的毒害问题。

表4-2 单季晚稻硅肥和锌肥施用量推荐指标

(二)单季晚稻施肥方法

有机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因为水稻需磷的临界期在苗期,所以磷肥宜作基肥或沾秧根施用。

水田速效钾含量低时,钾肥应一半作基肥,一半作追肥;而当水田速效钾含量高时,只施追肥即可。单季晚稻由于生长期相对较长,应追施钾肥,钾肥以一基一追法施用,40%~50%作基肥,50%~60%作保花肥。

氮肥施用采用一基三追法,其中基施比例为30%~45%,比例大小应视田块土壤质地而定,原则上砂性重的土壤基施30%的氮,而土壤质地较黏重的可基施45%的氮。三次追肥中,分蘖肥、保花肥、促花肥各占追肥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0%、50%和20%。其中,最后一次氮肥可根据稻苗长势情况而定,叶色特别浓重的可以免施。

水稻施硅肥,一般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为好,方法是拌适量干泥砂撒施。此外,由于硅肥不易变质、稳定性好,也不会挥发,具有肥效长的特点,次年就可以不施硅肥了。

因为水稻需锌的临界期在苗期,最有效的补锌方法是拌有硫酸锌的泥浆沾秧根。

(三)化肥品种的选择

复合肥作基肥使用,提倡施用水稻专用配方肥。如38%水稻配方肥(N∶P2O5∶K2O=18∶8∶12),该配方肥通过前几年推广应用,增产效果明显。单质肥料主要有:

1.氮肥

桐庐县常用的氮肥品种主要是尿素和碳酸氢铵。尿素是我国氮肥主要品种,适宜在各种土壤上施用,作基肥或追肥均可,尤其是缓释尿素的生产,大大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由于碳酸氢铵挥发性较强,其肥效比尿素低。

2.磷肥

桐庐县常用的磷肥品种主要是钙镁磷肥和过磷酸钙。钙镁磷肥是碱性肥料,因其还含有硅和镁,尤其适用于酸性而又缺硅和镁的水田。

3.钾肥

水稻的钾肥施用要根据水稻的吸钾特性,由于水田在水稻生长前期供钾多,后期少;而水稻在生长前期吸收钾少,后期吸收钾多,以及水田中钾又容易流失等特点,尤其是生长期长的单季晚稻,在施用基肥的基础上有必要追施钾肥,特别是速效钾含量低的水田。

在水稻上主要是施氯化钾,这是因为它的价格相对便宜且含钾量高,同时施用效果又优于硫酸钾。因氯化钾中的氯离子能抑制水田中硝化细菌的活动,减缓硝态氮的形成和流失,增加水田中铵态氮的数量,使有效氮存留时间长,这对于水稻中后期生长是非常有利的。

由于稻草中钾含量远比稻谷中含量高,稻草中钾含量占水稻所吸收钾(稻草+稻谷)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而且钾在稻草中呈离子态存在,易溶于水,易为下季作物所吸收,所以稻草还田是补充水田钾素的重要措施。

第三节 油菜测土配方施肥

一、桐庐县油菜生产现状

桐庐县有种植油菜的传统,各乡镇(街道)都有种植,重点产区为江南镇、富春江镇、横村镇、瑶琳镇、分水镇和百江镇等乡镇。近年来,种植面积稳定在6500公顷左右,种植模式习惯为一季单季晚稻和一季油菜,随着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油菜种植已由原来以移栽油菜为主逐步过渡到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并重。其中,直播油菜按照前作又可分为收割较早的杂交籼稻田直播油菜和收割较迟的粳稻田直播油菜两种模式。对应我县地形,低丘乡镇(街道)以移栽为主,河谷平原采用以移栽和杂交稻田及江南粳稻田直播油菜并重的种植模式。种植品种以浙双758和浙大619等双低油菜为主,面积有6100公顷。2012年,全县种植油菜6299.6公顷,总产量12073吨,每公顷产量1.92吨,总产值为5432万元。

二、桐庐县油菜田地力评价

(一)立地条件

1.油菜田地理特性。桐庐县油菜田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占全部调查514个样点的99.8%,极少数为红壤,共3个样点,占0.2%。形成土壤的成土母质类型包括酸性岩坡积物、Q2红土、Q3红土、Q4洪积物、Q4冲积物等。地貌类型有低丘、高丘和河谷平原,分别占调查样点数的76.5%、4.7%和18.9%,分布的海拔高度相对较低,适合油菜对光温的需要。地面坡度变化较大,在0~25度之间,其中以≤3度为主,占78.3%,其次为在3~6度之间,占15.7%,坡度在6~10度、10~15度和15~25度之间的样点分别占2.8%、1.6%和1.6%。

2.油菜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油菜田基础设施建设良好,配套和基本配套的分别占83.1%和16.9%。灌溉条件良好,其中,保灌的农田占33.1%,能灌溉的农田占66.3%,可灌的农田占0.4%,无灌溉的占0.2%;灌溉的水源主要为河水占78.6%,其次为溪水占11.1%,水库水占10.1%,其余0.2%为无水源;排水条件良好。

(二)油菜田物理性质

1.质地和砾石度。桐庐县油菜田质地类型有黏壤土、壤土和黏土,分别占调查样点数的66.1%、23.7%和10.1%,比较适宜油菜的生长。砾石含量主要在10%以下,占调查样点总数的93.2%;少数样点的地表砾石含量分别在10%~25%之间和25%以上,分别占6.4%和0.4%。

2.容重。桐庐县油菜田耕作层的容重主要在0.9~1.3g/cm3之间。容重在1.1~1.3g/cm3之间的占42.6%;在0.9~1.1g/cm3之间的占36.4%;≤0.90g/cm3和>1.30g/cm3分别占2.3%和18.7%。部分油菜田的容重偏高。

3.耕作层厚度和结构。耕作层厚度主要在16~20cm之间,占全部调查样点数的59.7%;其次为>20cm,占27.8%;耕层厚度在12~16cm之间的占8.2%;耕层厚度小于12cm的占4.3%。总体上桐庐县油菜田耕作层较为深厚,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耕作层结构以块状结构为主(占91.8%),其次为粒状结构(占7.6%),少数为团粒结构(占0.6%)。

4.地下水位情况。油菜田地下水位较浅,基本上在80cm以内。地下水位在20~50cm之间的占全部调查点的64.6%;在50~80cm之间的占18.9%;另有16.5%的油菜田地下水位在20cm以内。总体上,桐庐县油菜田地下水位较浅,在多雨年份容易产生渍害,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开沟排水。

(三)油菜田化学性质

1.酸碱度。桐庐县油菜田酸碱度有较大的变化(见图4-1)。总体上,以酸性至微酸性为主,pH值在4.5~5.5和5.5~6.5之间的分别占34.0%和45.5%;pH值在4.5以下占1.8%,以上三者共占81.3%;pH值在6.5~7.5之间占11.3%;pH值在7.5~8.5之间占7.4%。

2.水溶性盐分含量。桐庐县油菜田土中含一定的水溶性盐分,但含量不高,主要在1g/kg以下,占调查样点的92.8%;少数在1~2g/kg之间,占6.8%;极少数在2~3g/kg之间,占0.4%。

图4-1 桐庐县油菜田pH值的分级频率

3.阳离子交换量。油菜田的阳离子交换量变化较大。阳离子交换量在10~15cmol/kg之间的样点占33.9%;在15~20cmol/kg之间的样点占25.8%;在20cmol/kg以上的样品占27.0%;阳离子交换量在5~10cmol/kg之间的样点占13.1%;个别样点(占0.2%)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在5cmol/kg以下。总体上,桐庐县油菜田阳离子交换量处于中等水平,土壤保肥能力尚好。

(四)油菜田养分状况

1.有机质和大量元素

桐庐县各乡镇(街道)2011年收获的油菜面积、产量及2010年秋采样测定的油菜田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见表4-3。桐庐县各乡镇(街道)油菜田的有机质含量在16.9~30.0g/kg之间,平均值23.3g/kg;全氮含量在0.93~2.34g/kg之间,平均值1.73g/kg。根据单英杰等提出的浙江省油菜田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丰缺指标,桐庐县各乡镇(街道)油菜田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处于低的水平(<30.0g/kg和<2.0g/kg)。

表4-3 桐庐县各乡镇(街道)油菜种植面积、产量以及油菜田有机质和全氮含量

续表

桐庐县各乡镇(街道)油菜田有效养分丰缺状况(见表4-4):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幅分别为19~268mg/kg、1~133mg/kg和1~238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83mg/kg、16mg/kg和64mg/kg;平均变异系数分别达到了54%、53%和53%(数据未在表4-4中列出)。从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幅及平均变异系数可以看出,有效养分含量变异较大,其原因除了土壤类型有一定差异外,可能与农户施肥量各不相同有关。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束后,桐庐县针对土壤缺磷少钾的状况,增加了磷肥和钾肥的施用,尤其是近年来增加了15—15—15三元复混肥的施用。由于磷肥施入水田后易被固定,加上作物对磷素的吸收要比氮素和钾素少,因此,桐庐县水田有效磷含量(碳酸氢钠法)已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8mg/kg(n=68)提高到2010年油菜田的平均16mg/kg(n=514),有效磷含量提高了一倍。速效钾含量也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平均49mg/kg(n=218)提高到2010年油菜田平均的64mg/kg(n=514),提高了31%。

表4-4 桐庐县各乡镇(街道)油菜田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统计值

续表

注:±后面的数值为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值的标准误差。

采用表4-5的油菜田有效氮、磷、钾分级指标,对桐庐县各乡镇(街道)油菜田有效养分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见表4-6),桐庐县各乡镇(街道)油菜田的碱解氮和速效钾缺乏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8.1%和69.3%,而有效磷缺乏面积占总面积的46.7%。

表4-5 油菜田有效氮、磷、钾分级指标(据单英杰等)

表4-6 桐庐县油菜土壤有效氮、磷、钾各级指标的分布 (单位:%)

2.微量元素

2.1 有效铜。桐庐县油菜田有效铜含量高低相差较大。有效铜为高(>1.8mg/kg)和中高(1~11.8mg/kg)的样点分别占53.7%和15.3%;中等(0.2~11mg/kg)的样点占29.4%;中下(0.2~10.1mg/kg)和低(<0.1mg/kg)的样点分别占0.8%和0.8%。总体上,桐庐县油菜田有效铜较为丰富,只有少数油菜田有效铜不足。

2.2 有效锌。有效锌含量均在0.5mg/kg以上。其中,有效锌含量处于高(>3mg/kg)和中高(1~3mg/kg)水平的样点分别占38.1%和55.4%,中等(0.5~1mg/kg)水平的样点占6.5%。总体上,有效锌含量以中等水平为主。

2.3 有效铁。有效铁含量很高,基本上在40mg/kg以上,占总调查样点的91.6%。有效铁含量处于高(>20mg/kg)和中高(10~20mg/kg)的样点分别占96.7%和0.8%;无中等(4.5~10mg/kg)水平的样点;中下(2.5~4.5mg/kg)和低(<2.5mg/kg)水平的分别占0.8%和1.7%。仅极少数缺铁。

2.4 有效锰。有效锰的含量也很高。其中,有效锰高(>15mg/kg)和中高(5~15mg/kg)水平的分别占38.6%和48.7%,中下和低的(<5mg/kg)的样点占12.7%。仅少数有效锰不足。

(五)各乡镇(街道)油菜田地力差异

不同乡镇(街道)油菜田地力有一定的差异。pH值:莪山畲族乡和钟山乡最低,在5.5以下;江南镇最高,在6.5以上;其他乡镇(街道)的油菜田pH值在5.5~6.5之间。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凤川街道最高(22.66cmol/kg);百江镇、城南街道、桐君街道、新合乡、瑶琳镇和钟山乡等最低,在15cmol/kg以下;其他乡镇(街道)在15~20cmol/kg之间。有机质含量:合村乡和城南街道最高,在30g/kg以上;富春江镇、横村镇和莪山畲族乡较低,不足20g/kg;其他乡镇(街道)的有机质含量在20~30g/kg之间(见表4-3)。全氮含量:城南街道、凤川街道、合村乡和新合乡等较高,在2.0g/kg以上;莪山畲族乡、横村镇和桐君街道较低,不足1.5g/kg;其他乡镇的全氮在1.5~2.0g/kg之间(见表4-3)。碱解氮含量:城南街道、桐君街道和瑶琳镇较高,在100mg/kg以上;富春江镇最低,不足50mg/kg;其他乡镇在50~100mg/kg之间。有效磷含量:城南街道最高,平均在30mg/kg以上;横村镇最低,平均不足10mg/kg;其他乡镇有效磷平均在10~20mg/kg之间。速效钾含量:江南镇和桐君街道较高,在80mg/kg以上;莪山畲族乡、横村镇和钟山乡较低,不足50mg/kg;其他乡镇(街道)在50~80mg/kg之间(见表4-4)。

三、油菜的营养特性

油菜的需肥特性与水稻相比,油菜需氮量要高于水稻,但油菜的需钾量要比水稻低,以浙江为例,水稻吸收N∶P∶K为1∶0.17∶1.19,而油菜吸收N∶P∶K为1∶0.19∶0.62。

回归分析表明,桐庐县油菜田有机质含量在16.8~32.1g/kg范围内,全氮含量在0.93~2.34g/kg范围内,土壤速效钾含量在46~96mg/kg范围内,分别与油菜籽产量进行曲线估计,10种方程各自的显著性概率P值均大于0.05,即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对油菜产量无显著影响。

碱解氮含量在43~164mg/kg范围内,与油菜籽产量进行曲线估计,10种方程的P值均小于0.01,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从决定系数R2来看,三次曲线方程的R2最大,达0.725。说明三次曲线方程的拟合度要优于常用的线性方程和其他曲线方程,所以三次曲线方程为碱解氮含量(x)和油菜产量(y)的最佳曲线方程:

y=1034.0+25.217x-0.242x2+0.001x3

有效磷含量在9~32mg/kg范围内,10种方程中仅线性方程的显著概率P值=0.040<0.05,说明有效磷含量(x)与油菜产量(y)的关系有显著差异:

y=1538.6+24.507x

但该线性方程的决定系数R2很小,仅0.306,主要是因为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碱解氮含量,而有效磷含量影响较小。

从上面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土壤碱解氮对油菜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土壤性质对土壤碱解氮含量也有很大影响,如质地黏重和排水通气性差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全氮含量也较高,但有机质不易分解,不能及时供应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有效氮;相反,质地砂性、排水通气性好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虽不高,但有机质分解快,能及时供应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有效氮。这也是本研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油菜产量无显著影响的原因。

土壤碱解氮对油菜产量有极显著影响的原因,还是由油菜的需肥特性所决定的,如以上所述油菜需氮量要高于水稻,但油菜的需钾量要比水稻低。这也是土壤速效钾对油菜产量无显著影响的原因。即在本研究中速效钾含量在46~96mg/kg范围内已满足油菜生长的需要,而在桐庐县耕地地力评价中所拟定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是针对水稻生产的。

四、油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鉴于土壤碱解氮含量对油菜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土壤碱解氮含量高低来确定油菜氮肥用量。根据试验,我县每hm2产油菜籽2250kg需氮(N)235kg。因此氮肥施用量可用尿素来调节,即土壤碱解氮含量高的可少施(尿素225kg/hm2),碱解氮低的要多施(尿素375kg/hm2)。由于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油菜产量无显著影响,因此可用含硼、锌42%的油菜专用肥600kg/hm2(N∶P2O5∶K2=17∶13∶12)来补充被油菜籽带走的磷和钾。桐庐县油菜田各级有效氮、磷、钾含量的建议施肥量可参考表4-7。

在确定需肥水平前提下,改进施肥方式。尿素:5%~10%作育苗肥,20% ~30%作基肥,30%作苗肥,15%~20%作腊肥,余下的全部做苔肥施用。油菜专用肥在初苔前一次施入。商品有机肥施用可一次性作基肥施用3~4.5t/hm2

表4-7 桐庐县油菜各级有效氮、磷、钾含量时的建议施肥量

近年来,直播油菜占桐庐县油菜总面积三分之一强,抓好直播油菜肥水管理对于提高油菜产量意义重大。桐庐县直播油菜播种期一般在10月中旬以后,秋季生长期较短,尤其是江南镇粳稻田直播油菜秋季生长时间特短,冬发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近几年来的试验,从直播亩产超200kg的经验来看,除确定合理的播种期、播种量及做好播后除草工作外,肥水管理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1)灌跑马水。干旱年份土壤墒情较低时灌跑马水是确保直播油菜高产的必要措施。灌跑马水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出苗足苗、整齐、健壮生长。越迟播种,天气越干燥,灌跑马水就更加重要。(2)施肥。直播油菜施肥要根据不同土壤质地施基肥:砂性土壤保肥性能差,基肥可以少施,控制在20%~30%之间,追肥以少量多次为宜;质地黏重的土壤保肥性能好,基肥可以多施,控制在30%左右。直播油菜后期田间管理基本上和移栽油菜相同,追肥时间在苔期前结束为宜。

第四节 蔬菜测土配方施肥

一、桐庐县蔬菜生产现状

桐庐县近年来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蔬菜基地主要建在城南街道、富春江镇、分水镇和横村镇等乡镇。2012年,全县蔬菜播种(复种)面积6150.1公顷,其中,非山地蔬菜复种面积4600公顷;总产量203334吨,单产33.06吨/公顷,总产值42700万元。

2012年,新建蔬菜基地153.3公顷,现有蔬菜基地面积1250公顷。全年蔬菜设施栽培应用面积330.7公顷,其中,大棚294公顷,中小棚36.7公顷。应用遮阳网283.3公顷,防虫网5.3公顷,杀虫灯350盏;无公害物理防治、性诱剂应用4公顷,滴灌等节水技术应用189.3公顷;推广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567公顷;推广茭白提纯复壮技术667公顷;推广黄瓜—小白菜—秋(冬)芹、春番茄—秋辣椒、青菜—黄瓜—四季豆、苋菜—早熟5号—秋辣椒、莴苣—白花菜—苦瓜、高山长瓜—四季豆等高效种植模式43公顷。

二、桐庐县蔬菜地地力评价

(一)立地条件

桐庐县蔬菜地主要分布在低丘和河谷平原;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和潮土,少数为红壤。

蔬菜地酸碱度。蔬菜地pH值在4.10~8.50之间,主要为微酸性、酸性(pH值多在6.5以下)。pH值在<4.5、4.5~5.5和5.5~6.5的蔬菜地比例分别为5%、40%和34%,pH值在6.5以下的土壤共占79%;pH值在6.5~7.5的土壤比例为15%;另有6%的土壤pH值在7.5~8.5之间。总体上,多数蔬菜地酸碱度是适宜的。但也约有45%的蔬菜地pH值偏低(<5.5),需要进行酸度校正。

(二)主要肥力因素

1.蔬菜地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含量在1.20~52.5g/kg之间,平均值20.6g/kg,变异系数为39%。有机质含量在30~40g/kg之间和在40g/kg以上的分别占11%和2%;有机质含量在20~30g/kg之间的占33%;有机质含量在10~20g/kg之间的占51%;有机质含量在10g/kg以下的占3%。蔬菜地有机质含量处于中下水平。

2.蔬菜地碱解氮含量

碱解氮含量在13~290mg/kg之间,平均为91mg/kg,变异系数为58%。碱解氮含量高的(>150mg/kg)的比例占18%,其中大于200mg/kg的比例为5%;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90~150mg/kg)的占的比例为24%;碱解氮含量低的(90mg/kg以下)的占58%。蔬菜地中有1/5碱解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但仍有一半以上的碱解氮含量在90mg/kg以下。

3.蔬菜地有效磷含量

蔬菜地有效磷含量变化较大,在1~174mg/kg之间,平均值达41mg/kg,达到较高水平,变异系数为94%。有效磷处于低级别(<10mg/kg)的比例为19%,其中低于5mg/kg的占10%;处于中等(10~20mg/kg)的占22%;处于高(20~40mg/kg)或很高(40mg/kg以上)的分别占22%和37%。可见,桐庐县蔬菜地有效磷普遍较高,但仍有1/5的磷素明显不足。

4.蔬菜地速效钾含量

蔬菜地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也较大,在3~342mg/kg之间,平均值为124mg/kg,变异系数为57%。速效钾处于低级别的(<100mg/kg)比例占44%;处于中等的(100~150mg/kg)比例为25%;处于高的(>150mg/kg)达31%。可见,蔬菜地速效钾含量趋于中下等水平,有近一半菜地钾素不足(速效钾<100mg/kg)。

(三)地力评价

综上所述,对桐庐县蔬菜地地力的总体评价是:多数蔬菜地的酸碱度是适宜的;有机质含量大多在中低水平;一半以上的菜地碱解氮含量在90mg/kg以下;有效磷含量普遍较高;速效钾含量趋于中等水平,但还是有近一半菜地的钾素和近20%的菜地磷素不足。

三、无公害蔬菜(水果)安全要求和产地环境要求

随着我国城乡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废弃物的大量增加以及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污染日益严重,使农产品的品质受到严重影响,蔬菜中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超出安全范围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提高果蔬的食用安全,保护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200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T 18406.1—2001)和《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安全要求》(GB/T 18406.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T 18407.1—2001)和《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GB/T 18407.2—2001)中的有关标准,现节录如下:

无公害蔬菜(水果)是指蔬菜(水果)中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标准规定限量范围之内的商品蔬菜。

(一)无公害蔬菜(水果)重金属及有害物质限量

无公害蔬菜(水果)重金属及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表4-8的规定。

表4-8 无公害蔬菜(水果)重金属及有害物质限量

(二)土壤环境质量

无公害蔬菜(水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应符合表4-9的要求。

表4-9 无公害蔬菜(水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

注:括号内数字为无公害水果产地指标。

(三)灌溉水质量

无公害蔬菜(水果)产地灌溉水质量标准应符合表4-10的要求。

表4-10 无公害蔬菜(水果)产地灌溉水质量标准

注:括号内数字为无公害水果产地指标。

(四)空气质量

无公害蔬菜(水果)产地空气质量指标应符合表4-11的要求。

表4-11 无公害蔬菜(水果)产地空气质量指标

注:括号内数字为无公害水果产地指标。

四、蔬菜的一般营养特性

(一)需肥量大

蔬菜与其他农作物比较,有需肥量大的特性。据报道,将各种蔬菜吸收养分的平均值同小麦吸肥量进行比较,蔬菜平均吸收氮量比小麦高0.4倍,吸磷量高0.2倍,吸钾量高1.92倍,吸钙量高4.3倍。

蔬菜在亩产3000~6000kg的中、高产条件下,对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大约比谷类作物亩产400kg时要高出三分之一。但不同蔬菜种类有较大区别,按生产1000kg产品(可食部分鲜重)计算,以花椰菜吸收量最大,依次为马铃薯、甜椒、黄瓜、番茄、芹菜、甘蓝和大白菜。

(二)养分转移率低

据测定,禾本科粮食作物籽实的氮、磷养分含量显著高于茎叶,表明大部分已转入种子中。而蔬菜属收获期养分非转移型作物,茎叶和可食用器官之间,养分含量差异小,尤其是磷含量,几近相同。如人们食用的蔬菜器官是果实,由于它的含钾量约为粮食作物的7倍,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钾素。

(三)蔬菜对钾、钙和硼素的吸收量大

尽管不同蔬菜在吸收养分方面有较大差异,但与其他作物相比有一定共性。钾是蔬菜吸收较多的养分,若以氮的吸收量为1,吸收钾的指数达1.1~1.5,但并非全部钾都是蔬菜所必需的,其中部分属奢侈吸收,即这些多余的钾素并非营养的需要。不同蔬菜种类的钾、氮吸收比例不同,将在下面详细讨论。

由于蔬菜根系高的盐基代换量要求有高的盐基营养水平,如钙素营养水平,蔬菜吸钙量平均比小麦高5倍多。因钙在植株体内移动缓慢,再利用率低,蔬菜即使在生育初期吸收了大量的钙,也不能转移到生育旺盛期的新生器官中,而此时需钙特别多,如酸性或砂质等缺钙土壤,将使蔬菜因缺钙而减产。天气干旱以及过量施用钾肥而引起土壤交换性钾积聚也会降低钙的有效度。

蔬菜对硼的需要较多,一般当土壤有效硼含量降至0.3mg/kg时,大多数蔬菜会出现缺硼。天气干旱、气温过低、土壤有效钾含量过高,都会影响蔬菜对硼的吸收。

五、白菜类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白菜类蔬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中的栽培亚种群,它包含白菜亚种、大白菜亚种和芜青亚种(因有膨大的肉质根,属根菜类蔬菜)。白菜类蔬菜原产我国,产品有绿叶、叶球、花薹、嫩茎等。现介绍桐庐县种植面积较大的大白菜配方施肥技术。

(一)土壤

大白菜根系较浅,吸收养分能力较弱,发叶速度快而生长量大,宜种植在保水、保肥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中。在砂质土壤中,由于保水、保肥能力弱,到结球时生长不良,结球不坚实,产量低;而在黏土中,根系生长差,产量虽高,但产品中含水量高,品质差。因此,菜地要有良好的排水和灌溉条件。

(二)营养特性

大白菜生育期长,产量高,养分需求量大。据报道,一般亩产量10000kg左右,每生产1000kg大白菜需氮(N)1.82~2.6kg,磷(P2O5)0.9~1.1kg,钾(K2O)3.2~3.7kg,钙(CaO)1.61kg,镁(MgO)0.21kg。吸收比例为:氮(N)∶磷(P2O5)∶钾(K2O)∶钙(CaO)∶镁(MgO)=1∶0.45∶1.57∶0.7∶0.1。从各营养元素吸收量可以看出,对钾的吸收量最多,其次是氮、钙、磷、镁。

在不同生长期,大白菜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苗期吸收养分较少,进入莲座期生长加快,养分吸收明显增多;结球期是生长最快、养分吸收最多的时期。从苗期到莲座期约占总吸收量的20%,结球期占70%以上。对不同养分需求比例变化的情况是:苗期需磷最多,需氮较多,需钾较少;莲座期需钾多,氮次之,磷最少。

除氮、磷、钾三元素外,钙和硼对大白菜生长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此外,

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有富集土壤中硒的特性,硒虽然不是植物的必需元素,但硒是人类必需的营养元素,适量的硒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这就是为什么大白菜以及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广为栽培,成为人人喜爱的食品的原因。

(三)配方施肥

1.施肥量

大白菜的施肥量应根据目标产量、大白菜营养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等因素确定。现以亩产5000kg大白菜为例,需施氮肥11~15kg/亩(相当于尿素24~33kg/亩),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高的氮肥可少施,含量低的氮肥要多施。磷、钾肥的施用量依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而定,详见表4-12。

表4-12 大白菜的磷、钾肥推荐施肥量

2.施肥时期与方法

2.1 基肥:每亩施用商品有机肥500kg左右,尿素4kg,连同所有应施磷肥及50%钾肥(速效钾含量低的土壤)条施于已开好的沟中,施后覆土。

2.2 追肥:第一次追肥在苗期(3~4片真叶时),亩施尿素2~3kg,将肥料撒于幼苗两侧,并随即浇水;也可在雨前撒施。如土壤碱解氮含量很高,幼苗生长粗壮,此次肥料也可不施。第二次追肥在莲座期,亩施尿素4~7kg,可在畦两侧开浅沟施入。第三次追肥在结球初期,亩施尿素5~7kg,连同余下的钾肥,可在行间中耕后施入。第四次追肥在结球中期,亩施尿素4~6kg,如天气干旱,可兑水浇施。

2.3 叶面肥:在酸性土壤,大白菜结球初期可喷施0.7%的氯化钙溶液,以减轻由缺钙引起的干烧心病的发病率。同时,要保持土壤湿润,提高大白菜对钙的吸收,尤其是有效钙含量高的碱性土壤。对酸性砂质土壤,大白菜容易发生缺硼症,可用0.2%硼砂溶液喷施叶面,以促进大白菜的生长发育。

六、甘蓝类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甘蓝类蔬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甘蓝类蔬菜由甘蓝演变而来,包括结球甘蓝、花椰菜、青花菜和芥蓝等。现介绍花椰菜,即本地所称花菜或白花菜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土壤

花椰菜喜湿润环境,耐旱、耐涝能力较弱,对水分要求严格,因此需灌溉和排水条件良好,以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壤土—壤土最为合适。

(二)营养特性

在花椰菜整个生长期,对养分吸收以氮为主,而对磷和钾的吸收集中于花球生长阶段。一般来说,花椰菜在营养生长期对氮需要量较大,其次是钾,只有在花球形成期需要较多的磷。花椰菜的吸肥高峰期出现在花球形成时。据报道,每生产1000kg花椰菜需吸收氮(N)10.8~13.4kg,磷(P2O5)2.1~3.9kg,钾(K2O)9.2~12.0kg。在整个生长期吸收氮(N)∶磷(P2O5)∶钾(K2O)的比例约为1∶0.25∶0.75。

花椰菜属于硼敏感作物,土壤缺硼时,易引起花球变褐或开裂,导致外观品质大大下降。

(三)配方施肥

1.施肥量

氮素的施用量,在桐庐县大田栽培时,目标经济产量为1500~1800kg/亩花菜(花球)时,需供应纯氮(N)10~20kg/亩。氮肥的用量依菜地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而定,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低的要多施,含量高的可少施。至于磷、钾肥,要根据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水平来确定,总的原则也是含量低的要多施,含量高的要少施,过量的不施,详见表4-13。

表4-13 花椰菜的磷、钾肥推荐施用量

续表

2.施肥时期和方法

2.1 基肥:应在花椰菜定植前7~10天施足基肥,一般亩施充分发酵腐熟的畜禽粪肥1000~2000kg,撒施后深耕土壤,耙平地面后作畦。氮肥分基肥和追肥施用,基肥、追肥施用量各占施用总量的一半。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速效钾含量低的土壤,一半钾肥做基肥,一半钾肥做追肥;速效钾含量高的土壤,全部钾肥做追肥。也可每亩施商品有机肥500kg左右,连同所需磷、钾肥于种植前在畦中间开沟条施,施肥后覆土。

2.2 追肥:追肥分两次施用,第一次追肥在定植一周后进行,只追氮肥,占总施氮量的20%,第二次追肥在花球形成时施用,氮肥占总施氮量的30%,及余下的钾肥。追肥以打孔深施为好,若气候干旱,可将化肥兑水浇施,以尽快发挥肥效。

2.3 叶面肥:对于缺硼的土壤,在花球膨大中期可喷施0.2%硼砂溶液,均匀喷施叶面,有促进花椰菜生长、提高品质的作用。

七、茄果类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茄果类蔬菜是指茄科植物中以浆果供食的蔬菜,包括番茄、茄子、辣椒及甜椒等。现以番茄为例,介绍茄果类蔬菜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土壤

由于茄科蔬菜具有共同的病虫害,为防止病虫延续为害,种植番茄应选前作为非茄科类蔬菜的地块。番茄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到碱性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为最好。

(二)营养特性

番茄是连续开花的蔬菜,生长期较长,产量较高,生长期对养分的需要量较大,吸收养分以氮和钾为主,磷较少。据报道,每生产1000kg番茄,需氮(N)2.8~4.5kg、磷(P2O5)0.5~1.0kg、钾(K2O)3.9~5.0kg,吸收比例为N∶P2O5∶K2O=1∶0.18~0.22∶1.11~1.39,即每生产1000kg番茄需吸收N 3.33kg,P2O50.93kg,K2O 4.19kg。

番茄定植后在苗期生长缓慢,以营养生长为主,到第一穗陆续开花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所需养分逐渐增加,进入结果期吸肥量急剧增加。当第一穗果采收,第二穗果膨大,第三穗果形成时,番茄吸肥量达到高峰期。因此,要施足基肥,使苗期有足够的氮、磷、钾养分供应,促进根、茎、叶生长和花芽分化,而第一穗果的盛花期应逐渐增加氮和钾营养,因为钾供应水平的提高会增加番茄红素的含量。

(三)配方施肥

1.施肥量

番茄氮素的施用量,在目标经济产量为3000~4000kg/亩时,需供应纯氮(N)15~30kg/亩,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高的氮肥可少施,含量低的氮肥要多施。至于磷、钾肥,要根据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水平来确定,总的原则是含量低的要多施,含量高的要少施,过量的不施,详见表4-14。

表4-14 番茄的磷、钾肥推荐施用量

2.施肥时期和方法

2.1 基肥:番茄在移栽前应施足有机肥,一般亩施充分发酵腐熟的畜禽粪肥1000~1500kg,撒施后深耕入土作畦。氮肥施总施氮量的50%~60%;因番茄对磷素的临界期在苗期,并且磷素在土壤中移动性少,因此可全部作基肥施用;而钾素可占总施钾量的60%。上述化肥可连同商品有机肥500kg/亩,在畦中间开沟条施,施后覆土。

2.2 追肥:第一次追肥在番茄第一穗果开始膨大至核桃大小时,以氮肥为主,促使其膨大。第二次追肥是在第一穗果即将采收,第二穗果膨大至核桃大小时,也是以氮肥为主,配合少量钾肥。第三次追肥在第二穗果采收后,也是以氮肥为主;在土壤缺钾的情况下,番茄生长中后期应增施钾肥,对改善果实品质有重要作用。

2.3 叶面肥:对于缺钙的土壤,可喷施0.3%氯化钙溶液,以矫治番茄因缺钙而引起的脐腐病。

八、豆类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豆类蔬菜是豆科中以嫩豆荚或嫩豆粒作蔬菜食用的栽培种群,包括菜豆、豇豆、菜用大豆、蚕豆、豌豆、刀豆和扁豆等。现以菜豆(别名四季豆、芸豆)为例,介绍豆类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土壤

菜豆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除地下水位高的黏重土壤外,各种土壤都可以生长。适于土层比较深厚,有机质较多,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要求土壤酸碱度微酸性或中性(pH值6~7)。菜豆的根系入土深,有较强的抗旱能力。水分过多,会引起烂根、落叶;但干旱使根系生长不良,豆荚内果皮薄,品质下降。菜豆连作时病害严重,忌连作。

(二)营养特性

菜豆根系有根瘤,但不很发达,固定空气中氮素的能力较弱,生长所需氮素主要来自土壤。据研究,每生产1000kg商品菜豆荚需吸收氮(N)3.4kg,磷(P2O5)2.0kg,钾(K2O)4.9kg;在整个生长期吸收氮(N)∶磷(P2O5)∶钾(K2O)的比例约为1∶0.6∶1.4。所以,菜豆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最多的是钾,其次是氮和磷。不同品种养分需要量不同,一般蔓生型品种吸收养分较矮生型品种多。

菜豆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品种趋势大致相同,氮、钾吸收量大,吸收速度快,而磷的吸收较缓慢,吸收量较少。开花到种子膨大期是全生育期吸收养分最大的时期。在荚果着生至伸长期,茎叶中养分向荚果转移,促进豆荚生长发育。

(三)配方施肥

1.施肥量

菜豆的氮素施用量,在桐庐县大田栽培时,目标经济产量为亩产600~800kg菜豆荚时,需供应纯氮(N)7~11kg/亩。氮肥的施用量依菜地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而定,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低的要多施,含量高的可少施。至于磷、钾肥,要根据菜地有效磷和速效钾水平来确定,总的原则是含量低的要多施,含量高的要少施,过量的不施,详见表4-15。

表4-15 菜豆的磷、钾肥推荐施用量

2.施肥时期和方法

2.1 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亩施充分发酵腐熟的畜禽粪肥1000 ~2000kg。所需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速效钾含量低的土壤,一半钾肥做基肥,在整地时施入。也可亩施商品有机肥500kg左右,连同所需磷、钾肥于播种前在畦中间开沟条施,施肥后覆土,以促进根系生长和提高根瘤菌活性。

2.2 追肥:菜豆追肥应是花前少施,花后多施,结荚盛期重施。追肥一般分三次施用。第一次追肥在苗期,只追施氮肥,而且仅占总施氮量的10%,以防因施氮过多而引起落花和延迟结荚。第二次追肥在开花结荚期,当第一花序嫩荚坐住3~4厘米长时施用,氮肥占总施氮量的40%,及余下的钾肥。第三次追肥在开花结荚盛期,氮肥占总施氮量的50%,以保持植株良好营养条件,促进花序连续抽发,延长采收期。

2.3 叶面肥:在结荚后期视菜豆生长情况,对于缺磷又缺钾的土壤可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可提高菜豆的产量和品质。

九、瓜类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瓜类蔬菜是葫芦科中以果实供食用的栽培种群,包括黄瓜、瓠瓜(别名长瓜、蒲瓜)、冬瓜、南瓜、西瓜、西葫芦、甜瓜、丝瓜、菜瓜和苦瓜等。现以黄瓜为例,介绍瓜类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土壤

黄瓜根系入土浅,根系再生能力弱,吸收能力差,在疏松肥沃、酸碱度中性(pH值为6.5~7.0)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发育正常,产量高,品质好。在其他质地的土壤中虽能生长,但效果差。黄瓜不耐旱,耐盐能力差,在设施栽培中更应引起注意。

(二)营养特性

黄瓜吸收土壤营养物质的量为中等,一般每生产1000kg果实,需吸收氮(N)2.8kg,磷(P2O5)0.9kg,钾(K2O)3.9kg,钙(CaO)3.1kg,镁(MgO)0.7kg。吸收比例为氮(N)∶磷(P2O5)∶钾(K2O)∶钙(CaO)∶镁(MgO)=1∶0.32∶1.39∶1.11∶0.0.25。从各营养元素吸收量可以看出,钾素吸收最高,依次为钙、氮、磷和镁。

黄瓜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与整个植株生长量的增长同步:从播种到抽蔓期末,生长期约占全生育期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到吸收总量的10%,虽然此阶段吸收量少,但对植株的发育和花芽分化影响很大。进入结瓜期后,三元素吸收速率增加,到结瓜期达最大值,氮、磷、钾的吸收量占吸收总量的一半。结瓜后期三元素吸收量减少。

黄瓜缺氮时,植株生长缓慢,茎叶细小,花芽分化不良,易落花落果,畸形瓜多,产量和品质下降。氮肥过量时,茎叶徒长,花芽分化延迟,生长点停止生长。过量施用氮肥,而磷、钾素不足时产生苦味瓜。黄瓜苗期对磷素比较敏感,幼苗期缺磷时,子叶下垂,真叶浓绿而发育不良。黄瓜需钾量较高,钾素不足,黄瓜出现大肚瓜。但黄瓜过量施用钾肥后,叶脉间出现黄白化,叶脉仍呈绿色。黄瓜缺钙时脉间失绿,植株矮化,嫩叶上卷,花小呈黄白,果小无味。缺硼易出现蜂腰瓜。土壤盐分过高时,出现尖嘴瓜。

(三)配方施肥

1.施肥量

黄瓜的氮肥施用量,在桐庐县大田栽培时,目标经济产量为亩产3000kg果实时,需供应纯氮(N)12~22kg/亩。氮肥的施用量依瓜地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而定,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低的要多施,含量高的可少施。至于磷、钾肥,要根据瓜地有效磷和速效钾水平来确定,总的原则是含量低的要多施,含量高的要少施,过量的不施,详见表4-16。

表4-16 黄瓜的磷、钾肥推荐施用量

2.施肥时期和方法

2.1 基肥:如土壤过酸,应施石灰或石灰石粉,以降低土壤酸度及增加钙素的供应。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亩施有机肥1000~2000kg,但瓜类蔬菜,如黄瓜、苦瓜、丝瓜、南瓜施用鸡鸭粪,会出现瓜果长疗节、味苦等不良现象。氮肥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0%;所需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速效钾含量低的土壤,一半钾肥做基肥,在整地时施入。也可亩施商品有机肥500kg左右,连同所需氮、磷、钾肥于播种前在畦中间开沟条施,施肥后覆土。

2.2 追肥:黄瓜第一次追肥在苗期,目的是促根壮秧,促苗肥施用量不能太大,只追施氮肥,而且仅占总施氮量的10%,以防植株徒长。第二次追肥在黄瓜进入结果期时施用,氮肥占总施肥量的30%,及余下的钾肥。第三次追肥在结荚盛期,氮肥占总施氮量的40%。施肥时应注意土壤水分状况,如水分不足,要及时灌溉或浇水,以发挥肥效。

2.3 叶面肥:对于未施石灰的瓜地,可喷施0.3%氯化钙溶液,以矫治黄瓜缺钙症。对于缺硼的土壤,可在开花结果期喷施0.2%硼砂溶液,以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十、绿叶类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绿叶类蔬菜是指主要以柔嫩的绿叶、叶柄和嫩茎为食用部分的速生蔬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要求冷凉的气候,如芹菜、菠菜、莴苣、荠菜和金花菜等,生长适温15~20℃,适于春播春收,秋播秋收或冬收,或秋播来年春收,对解决秋冬及早春蔬菜供应有重要意义。另一类喜温暖,生长适温20~25℃,10℃以下停止生长。适于春播春收或夏播夏收,如苋菜、紫苏等。

芹菜为伞形科芹属中形成肥嫩叶柄的二年生草本植物。芹菜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有降低血压、健脑和清肠利便作用。现以芹菜为例,介绍绿叶类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土壤

芹菜属浅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10~20厘米土层,横向分布在30厘米左右,所以吸收面积小,耐旱、耐涝能力差。芹菜吸收养分能力较弱,适宜在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壤土或黏壤土中栽培,适宜的土壤pH值为6.0~7.0。砂土、砂壤土容易缺水缺肥,会使芹菜叶柄发生空心现象。

(二)营养特性

氮素是芹菜叶面生长重要的营养元素,氮素不足时显著影响叶的分化,但过量施用氮肥,会增加芹菜的硝酸盐含量。缺磷阻碍叶柄的伸长,使植株矮小,但磷过多则使叶柄纤维增多,维管束加粗,影响产品品质。钾的功能是运输养分,缺钾使薄壁细胞中储存的养分减少,抑制了叶柄的增粗;适当施用钾肥可增加植株的抗性,使植株不易倒伏。芹菜缺钙时新叶黄化,叶缘焦枯,植株无新鲜感。

芹菜前期主要以氮、磷营养为主,以促进根系发达和叶片生长,到中期(4~5叶到8~9叶期)养分的吸收以氮、磷为主体变为以氮、钾为主体,氮与钾的比例平衡,有利于心叶的发育。随着生育天数增加,氮、磷、钾吸收量也增加。芹菜生长最盛期(8~9叶到11~15叶期)也是养分吸收最多的时期。据测定,每生产1000kg商品芹菜吸收氮(N)1.8~2.6kg,磷(P2O5)0.9~1.4kg,钾(K2O)3.7~4.0kg,吸收比例为氮(N)∶磷(P2O5)∶钾(K2O)=1∶0.52∶1.75。从三要素吸收量可以看出,钾素吸收最高,其次为氮素,磷素吸收最少。

(三)配方施肥

1.施肥量

芹菜的氮肥施用量,在桐庐县大田栽培时,目标经济产量为亩产2000kg商品芹菜时,需供应纯氮(N)8~12kg/亩。氮肥的施用量依菜地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而定,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低的要多施,含量高的可少施。至于磷、钾肥,要根据菜地有效磷和速效钾水平来确定,总的原则也是含量低的要多施,含量高的要少施,过量的不施,详见表4-17。

表4-17 芹菜的磷、钾肥推荐施用量

2.施肥时期和方法

2.1 基肥:定植前施基肥,结合整地时施入,一般亩施充分发酵腐熟的畜禽粪肥1000~2000kg。氮肥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5%左右;所需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速效钾含量低的土壤,一半钾肥做基肥。也可亩施商品有机肥500kg左右,连同所需氮、磷、钾肥于播种前在畦中间开沟条施,施肥后覆土。

2.2 追肥:芹菜追肥分次进行,定植缓苗后可施一次提苗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15%左右。当芹菜叶柄伸长到株高30厘米时,追施占总施氮量的30%氮肥及余下的钾肥。过10~15天后,再施入余下的氮肥。追肥应在行间进行。采收芹菜前20天应禁止追施氮肥,以降低芹菜的硝酸盐含量。

2.3 叶面肥:对于缺钙的土壤,可喷施0.3%氯化钙溶液。而对于缺硼的土壤,可喷施0.2%硼砂溶液,尤其是天气干旱时,以防止芹菜叶柄粗糙和龟裂。

第五节 果树测土配方施肥

一、桐庐县水果生产现状

桐庐县水果生产主要分布在横村镇、钟山乡、瑶琳镇和分水镇等乡镇,其他乡镇(街道)也有种植,水果种类较多,以阳山畈蜜桃和钟山蜜梨最为闻名。2012年,全县水果生产总面积3751.5公顷,实现总产量88420.9吨,总产值23434万元。其中,蜜梨面积982.9公顷,总产量18650吨,总产值5222万元;桃总面积486.5公顷,总产量7625.8吨,总产值1983万元;葡萄总面积121.8公顷,总产量986.8吨,总产值667万元。特色水果中,樱桃、猕猴桃发展较快,杨梅发展速度减缓,枇杷略有萎缩。

2012年,全县新发展水果面积97.67公顷,优化改造低产果园353公顷;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新发展水果架式、避雨设施栽培8公顷,新发展肥水同灌设施70余公顷,新发展“果(桑)废枝—黑木耳”生态循环模式种植食用菌190余万袋。

桐庐县钟山乡大市村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桐江”牌钟山蜜梨、“阳山畈”蜜桃均获浙江省精品水果展销会金奖;钟山蜜梨、大奇山杨梅均获“浙江省农业吉尼斯擂台赛”三等奖。

二、桐庐县果园地力评价

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7年8 月10日发布实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的70%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又分为:(1)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2)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3)其他园地:指种植桑树、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一)果园地力评价标准

桐庐县果园地力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绿色食品产地肥力分级标准,同时,结合桐庐县实际情况而制订,详见表4-18。

表4-18 桐庐县果园地力评价标准

注:Ⅰ级为优良,Ⅱ级为尚可,Ⅲ级为较差。

(二)桐庐县果园地力评价

1.立地条件。桐庐县果园主要分布在低丘,少数分布在高丘和河谷平原;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少数为黄壤、潮土及粗骨土等。

2.酸碱度。果园土壤pH值变幅较大,最低值为4.00,最高值达8.60。适宜果树生长的Ⅰ级(pH值5.5~7.0)土壤占40.2%;果树生长一般的Ⅱ级(pH值5.0~5.5和7.0~8.0)土壤分别占34%和4.5%;另有21.3%的土壤为不适宜果树生长的Ⅲ级(pH值小于5.0或大于8.0)。总体上,多数果园土壤的酸碱度是适宜的,但也约有1/5的果园土壤pH值在5.0以下,需要施用石灰来降低酸度。

3.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在4.6~54.8g/kg之间,平均值18.8g/kg,变异系数为39%。有机质含量在30~40g/kg之间和在40g/kg以上的分别只占5.7%和0.4%;有机质含量在20~30g/kg之间的占25%;有机质含量在15~20g/kg之间的土壤占34%;有机质含量在15g/kg以下的土壤占34.9%。总体来看,桐庐县果园有机质含量处于中低水平。

4.碱解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在15~247mg/kg之间,平均值77mg/kg,变异系数为67%。碱解氮含量高的(>150mg/kg)比例只占13%,其中高于200mg/kg的比例仅3%;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90~150mg/kg)占17%;碱解氮含量处于低水平(90mg/kg以下)所占的比例达70%。因此桐庐县果园碱解氮含量处于低下水平。

5.有效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变幅很大,在1~158mg/kg之间,平均值25mg/kg,变异系数为112%。有效磷处于低水平的(<10mg/kg)占40%,其中低于5mg/kg的占21%;处于中等水平的(10~20mg/kg)占19%;处于高(20~40mg/kg)或很高水平的(40mg/kg以上)分别占20%和21%。由此可见,桐庐县果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有20%土壤目前不需要施用磷肥。

6.速效钾含量。速效钾含量的变幅也较大,在10~344mg/kg之间,平均值为129mg/kg,变异系数为59%。速效钾处于低水平的(<100mg/kg)比例达43%;处于中等水平的(100~150mg/kg)比例为25%;处于高水平的(>150mg/kg)占32%。可见,桐庐县果园速效钾含量总体上趋于中等水平,有近一半土壤钾素不足。

三、桃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土壤

桃树在砂土和黏土上都能栽培,但最适宜的是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土壤,在黏重土壤上易发生流胶病。桃树最适宜生长在微酸性土壤,当pH值小于5.5时,桃树因缺钙而引起果实顶腐病;当pH值大于7.5时,桃树由于缺铁而发生黄叶病。桃树不耐涝,建立排灌系统是必需的。

(二)营养特性

桃树根系发达,对养分吸收能力较强;桃子果实肥大,对营养元素需求量也高。据研究,9年生桃树每生产100kg桃果需吸收氮(N)0.464kg,磷(P2O5)0.191kg,钾(K2O)0.743kg,钙(CaO)0.875kg,镁(MgO)0.154kg。吸收比例为氮(N)∶磷(P2O5)∶钾(K2O)∶钙(CaO)∶镁(MgO)=1∶0.41∶1.60∶1.88∶0.33。

从各营养元素吸收量可以看出,钙素最高,依次为钾、氮、磷和镁。但由于所吸收的营养元素在桃树体内移动程度不同,转移到桃果中的营养元素以钾最高,达49%,依次为磷41%、氮33%、镁14%和钙3%,所以桃果中元素含量以钾最高,依次为氮、磷、钙和镁。钾充足时桃果大,含糖量高,风味浓,色泽鲜丽。氮素的吸收量仅次于钾,随树龄及产量增加,需氮量也增加。但桃树对氮较为敏感,易出现因氮素过多而陡长和延迟结果。

(三)配方施肥

1.施肥量

桃树的施肥量应根据树龄、营养特性、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等因素确定。现以成龄桃园年亩产1200kg果实为例,需施氮肥7~14kg/亩,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高的氮肥可少施,含量低的氮肥要多施。磷、钾肥的施用量依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而定,详见表4-19。

表4-19 桃树磷、钾肥推荐施肥量

续表

2.施肥时期与方法

2.1 基肥:一般在桃果采收后的9~10月施用,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亩施商品有机肥300~500kg,并将所需磷肥及50%的钾肥施入。一般基肥中,氮肥用量占全年施氮量的30%~40%为宜。幼树和初结果树通常采用沟施,在距植株0.5~0.8m处挖深、宽各40~60cm的沟施入基肥,采用沟施法,每年应在不同位置交叉进行。成年树以环状施用为好。

2.2 追肥:通常每年追肥2~3次。第一次追肥在桃树发芽前14天左右施用,以氮肥为主,宜用尿素,施用量为全年用氮量的15%~20%。第二次追肥在落花后7天左右幼果膨大时进行,还是以氮肥为主,其用量占全年用氮量的15%~25%,同时配施钾肥。第三次追肥在果实膨大期,这次追肥以钾肥为主,配施少量氮肥(如枝叶繁茂可不加氮肥)。

2.3 叶面肥:适用于缺锌和硼的桃园。因硼在桃树体内不易移动,喷施锌肥和硼肥有很好效果,施用量因土壤有效锌和硼含量而定,浓度均为0.2%水溶液,详见表4-20。喷施时间宜在桃树发芽前,可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发育。此外,由缺钙引起的桃树果实顶腐病,叶面喷施0.3%氯化钙溶液,也有一定矫治效果。

表4-20 桃树锌、硼肥推荐施肥量

四、梨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土壤

梨树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土壤质地以通气透水性能较好的砂质壤土或粉砂壤土为宜,生产出的梨果品质较好,肉质细、果核小、甜度高;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上生产出的梨果品质较差,果肉质地较粗、果核大、味淡而酸、水多。pH值在5~8.5的土壤均可种植梨树,但以pH值5.8~7最为适宜。

(二)营养特性

春季为梨树器官生长与建造时间,根、枝、叶、花的生长随气温上升而加速,5月,梨树的需氮量达最高峰。进入6月,梨树对氮的需求显著下降,但叶和枝芽的增长及果实的肥大仍需要一定的氮素;如氮素不足,造成叶早衰,梨果变小。但氮素不能过多,以免新枝期增长,果实品质下降。供氮一直到7月底,在8月初停用氮素,因氮对果实大小无显著影响,如再供氮,果实风味下降。

梨树对磷的需求约为氮的三分之一,磷对果实大小影响不大,但对后期果实的糖分多少、花芽分化和根的生长有间接的影响,需求量也不多。

梨树对钾的需求量与氮相一致,前期对钾需求亦高,而且到后期钾的需求仍高,所以钾停用过早,不但促使叶的衰老和影响根的生长,还会使果实变小,风味变差。一般梨树对钾的需求要到采果以后。

据研究,每生产100kg梨果需吸收氮(N)0.3~0.5kg、磷(P2O5)0.2~0.3kg、钾(K2O)0.45~0.5kg,其吸收比例约为1∶0.63∶1.19。

不同树龄的梨树需肥规律不同,梨树幼树以长树——扩大树冠,即营养生长为主,需要的主要养分是氮和磷,特别是磷素,对梨树根系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作用。成年梨树对养分的需求主要是氮和钾,特别是果实的采收带走了大量的氮、钾和磷,若不及时补充,将严重影响梨树来年的生长和产量。

(三)配方施肥

1.施肥量

梨树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因树龄、营养特性、产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等来确定,一般梨树在幼树期,需氮相对较多,以高氮比例为主,氮肥的年施用量为5~10kg/亩,以促进营养体生长;进入结果期后逐步增加至15~20kg/亩,具体因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而定,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高的可少施,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低的要多施。幼树时,吸收的磷比钾多,而结果后,梨树吸收氮、钾的比例与幼树基本相似,但磷的吸收量有所增加,因此,要适量增加磷的比例,但实际施用时还要考虑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见表4-21)。

表4-21 梨树(结果期)磷、钾肥推荐施用量

2.施用时期和方法

2.1 基肥:秋季施入,以有机肥为主,视土壤有机质含量,施商品有机肥100~200kg/亩,连同全年所需的30%~40%的氮肥、100%的磷肥及50%的钾肥,在树冠下开放射状沟或树冠外围开环状沟施入,施后覆土。

2.2 追肥:第一次追肥在萌芽后开花前,以氮肥为主,用量为全年用量的20%;第二次追肥是在新梢生长旺期后的果实膨大期,适当施用氮肥(占全年用量的15%~20%),并配合施用钾肥(占全年用量的25%);第三次追肥是在果实生长后期,氮、钾肥的用量和第二次追肥相同。方法均是树冠下开放射状沟施入,但每次追肥时要与上次追肥时错开开沟。

2.3 叶面肥:在桐庐县的梨园中主要缺硼和锌。喷施硼肥能降低梨缩果病的发生,提高坐果率,方法是在梨盛花期喷施一次0.3%的硼砂溶液。喷施锌肥能矫治梨的叶斑病和小叶病,方法是在梨树落花后3周喷施0.2%的硫酸锌加0.3%尿素的混合水溶液。硫酸锌施入土壤的效果很差,尤其是pH值在7.0以上的碱性土壤,大大降低了锌对梨树的有效性。

五、葡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土壤

葡萄是喜温、喜光及耐旱的植物,对土壤适应性较广,无论是在低丘还是在平原均能正常生长,但以土层深厚(厚度80cm以上)、pH值5.8~8.0、通气性好的砂质壤土或砾质壤土最为合适。土壤质地过黏,通气性差,地温上升慢,肥效迟,葡萄生长就差。在低洼易涝、地下水位高的土壤不宜栽种葡萄。

(二)营养特性

葡萄与梨树相比,因根系发达,吸水吸肥能力强,对养分吸收量更大。充足的氮素能使葡萄枝叶生长发育良好,光合作用增强,促进花芽分化,产量高而且品质好。但氮过多,会引起葡萄徒长,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当年枝蔓不能成熟等。反之,氮过少,果穗、颗粒均小,产量低、品质差。

葡萄各器官含磷量高于其他大多数果树,磷充足时,有利于细胞分裂,花芽分化,增加坐果率,促使浆果成熟,提高鲜果品质和葡萄酒风味,还可增强植株抗旱能力。当磷不足时,新梢生长细弱、花芽分化不良,老叶显暗紫色,果实、种子发育不良。而磷过剩时会抑制氮或钾的吸收,引起生长不良。生长前期施磷肥可增加浆果含糖量,而后期施磷反而有降低含糖量的趋势。因此,葡萄园施磷肥要做基肥施入。

葡萄对钾素的需求超过氮和磷,充足的钾素能促进浆果成熟,提高其含糖量,降低含酸量。因此在浆果旺长期增施钾肥特别重要。由于葡萄对氯离子较为敏感,追施氯化钾的效果不如硫酸钾好。

此外,葡萄对微量元素硼的需要量也较多,一旦缺硼,萌芽缓慢,新梢抽生困难,新叶皱缩,果粒小,称“小粒病”,在施肥时应引起注意。

(三)配方施肥

1.施肥量

葡萄的施肥量应根据目标产量、营养特性、土壤养分含量和树龄等因素确定。据研究资料,每生产100kg葡萄果实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N)0.3~0.55kg,磷(P2O5)0.13~0.28kg,钾(K2O)0.28~0.64kg,吸收氮、磷、钾的比例为1∶0.5∶1.2。现以成龄葡萄园年亩产1000kg果实为例,需施氮肥6~12kg/亩,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高的可少施,含量低的要多施。磷、钾肥的施用量依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而定,详见表4-22。

表4-22 葡萄磷、钾肥推荐施肥量

2.施肥时期与方法

2.1 基肥:一般在葡萄采收后的9~10月施用,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将所需磷肥及50%的钾肥施入。一般基肥用氮量占全年施氮量的60%为宜。通常采用沟施,在距植株0.5~0.8m处挖深、宽各40~60cm的沟施入基肥。采用沟施法每年应在不同位置交叉进行。

2.2 追肥:通常每年追肥3~4次。第一次追肥在早春芽眼膨大时施用,以氮肥为主,宜用尿素,施用量为全年的10%~15%。第二次追肥在落花后幼果膨大时,还是以氮肥为主,其用量占全年的15%~20%;或选用高氮、低磷复合肥。第三次追肥在果实着色期,这次追肥以钾肥为主,配施少量氮肥(如枝叶繁茂可不加氮肥),施肥量约为全年的10%左右。第四次追肥,又称补肥,在果实采收后立即进行,氮、磷、钾配合施用,目的是恢复树势,增加养分积累,为明年丰产打好基础。此次补肥适用于早熟品种,对晚熟品种易诱发副梢,反而消耗养分影响新梢成熟。在葡萄园中,土壤施肥方法以环状施肥法、沟状施肥法、穴状施肥法为宜,不宜采用全园撒施法,而灌溉施肥法(滴灌、微滴灌)是省肥省水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2.3 叶面肥:桐庐县葡萄园普遍缺硼,喷施硼肥有很好效果,在花前或膨果初期,喷施0.2%硼砂溶液,可以提高坐果率,促进果实膨大。

第六节 茶叶测土配方施肥

一、桐庐县茶叶生产现状

桐庐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地理气候条件优越,主产地为新合乡、钟山乡、分水镇、百江镇和瑶琳镇等乡镇。以生产“雪水云绿”名茶为主。2012年,全县茶叶总面积3980公顷,茶叶总产量为2545吨,每公顷产量0.64吨,总产值2057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45吨、产值16320万元;名茶“雪水云绿”产量260吨、产值12370万元,平均价475元/kg。名优茶销售情况依然良好。

2012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66.5公顷,改造中低产茶园200公顷,新建县级标准化茶厂3家。大力推广茶园喷灌、太阳能杀虫灯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组织实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标准茶园、省级茶树良种繁育中心建设项目各1个;组织实施浙江省精品茶园建设项目2个,组织实施“万元亩值”示范工程2个。

2012年,通过电视广告、报刊等多种渠道加强对“雪水云绿”品牌的集中整体宣传,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4月20日,成功举办了桐庐县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5月4日,成功举办了桐庐县第四届名茶会暨第七届敬老茶会,邀请县老领导、老茶人共谋茶业发展之大计;5月17~21日,参加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荣获“中国名茶”评比金奖;6月8~10日,参加浙江省·静冈县“2012绿茶博览会”,荣获评比金奖;取得农业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完成“雪水云绿”中国驰名商标申报工作。

二、桐庐县茶园地力评价

(一)茶园地力评价标准

桐庐县茶园地力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绿色食品产地肥力分级标准(NY/T391—2000)。同时,参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杨亚军主编的《中国茶树栽培学》中有关章节,并结合桐庐县实际而制订。详见表4-23。

表4-23 桐庐县茶园地力评价标准

注:Ⅰ级为优良,Ⅱ级为尚可,Ⅲ级为较差。

(二)桐庐县茶园地力评价

1.立地条件。桐庐县茶园主要分布在低丘,其次为高丘,河谷平原也有少量分布;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少数为黄壤和粗骨土。

2.酸碱度。茶树为喜酸植物,中性和碱性土壤不适合茶树生长。桐庐县茶园土壤pH值变幅较大,最小值为4.10,最大值达8.50。优质高产茶园(pH值4.5~5.5)的Ⅰ级比例占44%,pH值<4.5及5.5~6.5之间的Ⅱ级比例分别为10%和36%,二者共占46%,即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土壤(pH值<6.5)比例达90%。总体上,桐庐县多数茶园土壤的酸碱度是适宜的,但是有1/10的茶园土壤pH值偏高。

3.有机质含量。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6.6~60.8g/kg之间,平均值20.3g/kg,变异系数为48%。有机质含量在Ⅰ级(20g/kg以上)的只占36%;有机质含量在Ⅱ级(15~20g/kg)的占30%;有机质含量在Ⅲ级(15g/kg以下)占34%。总体上,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低水平,需要采取在茶园中套种绿肥及增加有机肥的投入等措施,来提高有机质含量。

4.碱解氮含量。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在15~288mg/kg之间,平均值只有76mg/kg,变异系数为68%。碱解氮含量处于Ⅰ级(>100mg/kg)的只占21%;处于Ⅱ级(50~100mg/kg)的占41%;处于Ⅲ级(50mg/kg以下)的占38%。总体上,桐庐县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中下水平,说明大部分茶园土壤有效氮供应不足。

5.有效磷。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较大,在1~91mg/kg之间,平均值10.5mg/kg,变异系数为119%。有效磷处于Ⅲ级(<10mg/kg)的达69%,其中低于5mg/kg的占47%;处于Ⅱ级(10~20mg/kg)的占15%;处于Ⅰ级(20mg/kg以上)的土壤仅占16%。由此可见,桐庐县茶园土壤有效磷偏低,多数土壤需要施用磷肥。

6.速效钾含量。茶园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幅也较大,在7~327mg/kg之间,平均值109mg/kg,变异系数为59%。速效钾处于Ⅰ级(100mg/kg以上)的占47%;处于Ⅱ级(50~100mg/kg)的占34%;处于Ⅲ级(<50mg/kg)的占19%。总体上,茶园土壤速效钾含量趋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有53%的土壤钾素不足。

三、无公害茶叶的产地环境要求

为了提高茶叶的质量及卫生安全性,2001年农业部发布了《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2002年发布了《有机茶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2003年发布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对各自产地的土壤、大气和水资源质量作了规定。

(一)土壤

无公害、绿色食品与有机茶园土壤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见表4-24。

表4-24 茶园土壤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二)大气质量

无公害、绿色食品与有机茶园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应符合表4-25要求。

表4-25 茶园环境空气质量指标

注:括号内为有机茶园标准。

(三)灌溉水源

无公害、绿色食品与有机茶园灌溉用水质量标准应符合表4-26要求。

表4-26 灌溉水质量

续表

注:括号内为绿色食品及有机茶园标准。

四、茶树营养特性

茶树为多年生叶用常绿作物,茶树对养分的需要随生长发育而变化。幼年树主要以发根、长叶和长枝为主,因此,需提高磷、钾的比例,施肥量要根据植株长势逐年增加。青年树是生长最旺盛时期,养分吸收利用能力强,应提高磷的比例,保证有足够的养分供应。茶树进入成年期,生长发育相对稳定,养分的供应主要满足新梢生长的需要,应根据各季茶的采收情况,合理提供养分。茶树进入衰老期,养分吸收减少,生殖生长趋旺,此时适宜供应氮、磷、钾养分,有利于茶树复壮。

茶树吸收利用养分的规律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季节性,一年中各个时期对养分的吸收也不一样,因此,了解一年中茶树的养分需求变化,对合理施肥十分重要。茶树喜吸收铵态氮,对氮的吸收较多的是在4~6月、7~8月、9月、10~11月。其中以前两个时期吸收最多,可占全年总吸收量的一半以上。茶树对磷的吸收主要在4~7月和9月。茶树钾的吸收在7~9月最多,占全年总吸收量的一半以上。

此外,茶树对养分吸收有聚铝、低氯和嫌钙的特性,即茶树适宜生长在富有活性铝的酸性土壤,而不适宜生长在富有有效钙的中性和碱性土壤;施用大量含氯化肥,将降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茶园施用硫酸钾的效果要优于氯化钾。

五、茶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施肥量

茶树施肥要按茶树年龄分别对待。对于投采的茶树的施肥量应根据茶叶产量、营养特性及土壤养分含量及肥料利用率等因素确定。据研究,每生产100kg干茶,需氮(N)12.5kg,磷(P2O5)3.1kg,钾(K2O)5.1kg,吸收的氮、磷、钾的比例为1∶0.25∶0.4。现以成龄茶园年亩产100kg干茶为例,需施氮肥14~28kg/亩,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高的可少施,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低的多施。磷、钾肥的施用量依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而定,详见表4-27。

表4-27 茶树磷、钾肥推荐施肥量

(二)施肥时期与方法

1.基肥:一般在茶树地上部生长结束后进行,目的是恢复树势,增加养分积累,同时改良土壤,为明年茶叶高产、优质打好基础。对投产的成年树,基肥以饼肥、厩肥等有机肥为主,并将所需磷肥及50%的钾肥(有效钾含量低的土壤)施入。方法是在树冠边缘垂直下方开沟挖深20厘米施入,施后覆土。

2.追肥:茶树追肥按季节施用。春茶追肥主要是春茶前的催芽肥,以氮肥为主,宜用尿素,施用量为全年的40%;土壤有效钾含量低的,适当配施钾肥,有利发芽。夏茶追肥在春茶采摘后立即进行,还是以氮肥为主,其用量占全年的30%。秋茶追肥氮肥一般也占30%,在夏茶采摘后进行,这次追肥可配施少量钾肥,以提高茶叶品质,增加产量。施肥方法以沟施肥为宜,不宜采用全园撒施法。

第七节 桑树测土配方施肥

一、桐庐县蚕桑生产现状

桐庐县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分水镇、百江镇、瑶琳镇和合村乡四个乡镇。2012年,全县桑园面积1974公顷,饲养蚕种83390张,总产茧3676.8吨,总产值3352万元,产茧48.1kg。

2012年,全县引进农桑、丰田系列、强桑一号等新品种64.2万株,改造桑园42.8公顷,推广方格蔟30万片,开展订单蚕户1398户,收购方格蔟茧821.2吨,每50kg鲜茧价格1856元,比草笼茧高246元。继续引进桑树新良种,开展试点种植,筛选抗性桑品种,探索桑细菌性青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桑细菌性青枯病发病面积控制在142.8公顷,主要分布在分水、瑶琳沿江两岸蚕区。同时,为加快我县桑园发展改造,推广使用方格蔟、小蚕共育、茧丝加工企业订单等技术措施,按照桐庐县蚕桑产业扶持政策给予补助和奖励。

二、桐庐县桑园地力评价

(一)桑园地力评价标准

这次桐庐县耕地地力评价标准是按浙江省标准农地地力评价标准,针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田而定的。我们参考了张益农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桑树需肥特性,结合桐庐县实际情况,提出了桐庐县桑地地力评价标准,见表4-28。

表4-28 桐庐县桑园地力评价标准

续表

(二)桐庐县桑园地力评价

1.立地条件。桐庐县桑园主要分布在低丘,其次为河谷平原和高丘;土壤类型主要为潮土和红壤。

2.酸碱度。桑地pH值在4.10~8.60之间,pH值高低相差达4.50。pH值在<5.5和>8.0的比例分别为42.9%和1.8%;pH值在5.5~6.0和7.5 ~8.0的比例分别为11.8%和6.5%;另有37.0%的pH值在6.0~7.5之间。总体上,55%桑园的酸碱度是适宜的,但也有约43%的桑园土壤pH值偏低(<5.5),需要施用石灰,而pH值在8.0以上的桑园要施用过磷酸钙等来降低碱度。

3.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在7.4~87.9g/kg之间,平均值24.8g/kg,变异系数为45%。有机质含量在30~40g/kg之间和在40g/kg以上的分别占22.4%和4.7%;有机质含量在20~30g/kg之间的占35.9%;有机质含量在15~20g/kg之间的占17.6%;有机质含量在15g/kg以下的占19.4%。桑园有机质含量是桐庐县园地中最高的,但处于中等水平,同样需要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尤其是有机质含量低于20g/kg的桑园。

4.碱解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在17~304mg/kg之间,平均值118mg/kg,变异系数为69%。碱解氮含量高的(>150mg/kg)的占35%,其中含量高于200mg/kg的比例为24%;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90~150mg/kg)的占9%;碱解氮含量处于低水平(90mg/kg以下)的占56%。表明有超过一半的桑园土壤存在氮素不足。

5.有效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变幅较大,在1~139mg/kg之间,变异系数为95%。平均含量36mg/kg,达到较高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低级别(<10mg/kg)的比例为25%,其中低于5mg/kg的占11%;处于中等水平(10~20mg/kg)的占24%;处于高(20~40mg/kg)或很高水平(40mg/kg以上)的分别占18%和33%。可见,桐庐县桑园有效磷含量普遍较高,但还有1/4桑园磷素不足。

6.速效钾含量。速效钾含量的变幅也较大,在7~307mg/kg之间,速效钾平均值102mg/kg,变异系数为60%。速效钾处于低级别(<100mg/kg)的比例占55%;处于中等水平(100~130mg/kg)的占19%;处于高水平(>130mg/kg)的占26%。可见,桑园速效钾含量总体趋于中等水平,有一半以上的桑园土壤钾素不足(速效钾<100mg/kg)。

三、桑树营养特性

桑树是多年生落叶木本植物,每年多次采桑养蚕,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因此,桑树的养分需要量较大。据报道,每生产100kg鲜桑叶(丝茧育用)需氮(N)1.5~2.0kg,磷(P2O5)0.8~1.2kg,钾(K2O)1.0~1.6kg,吸收氮、磷、钾的比例为1∶0.4∶0.5;种茧育用桑的比例为1∶0.6∶0.8。桑树不同生育期养分吸收各异,春季桑树抽枝发芽,第五叶展开前,所需养分主要依靠桑树体内贮藏养分,第六、七叶展开后,枝叶生长迅速,养分吸收加快。到春蚕期,桑树生长进入旺盛期,养分吸收出现第一个高峰。夏伐后,根系吸收养分停止,随着再次发芽,桑树枝叶迅速生长,进入第二个旺盛期,养分吸收达到第二个高峰。进入冬季,桑树生长缓慢,养分吸收减少,直至休眠。此外,桑树对微量元素硼的需要量也较多,缺硼引发桑树粗皮病,桑树皮粗糙而质软,桑叶边缘发黄,叶脉增粗,应引起注意。

四、桑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施肥量

桑树的施肥量应根据桑叶产量、营养特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等因素确定。按每亩产鲜叶2000kg计,需施氮(N)20~30kg/亩。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高的可少施氮肥,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低的要多施氮肥。磷、钾肥的施用量依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而定,详见表4-29。

表4-29 桑树磷、钾肥推荐施肥量

续表

(二)施肥时期与方法

1.春肥:春肥的氮肥用量占全年的25%~30%,磷肥的全年用量以及钾肥的全年用量0%~50%,即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的,可不施钾肥;土壤速效钾含量低的,可施全年用量的50%。春肥在用叶前一个月施用。

2.夏肥:夏肥的氮肥用量占全年的40%~50%,以及余下的钾肥。夏肥在桑树夏伐后立即施用。

3.秋肥:以有机肥为主,以及余下的20%氮肥。有机肥如稻草、油菜秆等,用量2000kg/亩,其作用是培肥土壤,尤其是可补充钾素,有利于桑树越冬及来年生长。

施肥方法上改单一穴施为深施(穴施、沟施)与浅施(面施、浅施)相结合施肥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桑根吸肥需要。

4.叶面肥:桐庐县桑园普遍缺硼,叶面喷施0.2%硼砂溶液,可以防治桑树粗皮病及增强桑树生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