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欧俄关系分析

欧俄关系分析

时间:2023-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欧俄关系分析张健雄欧盟和俄罗斯是欧洲也是世界两大重要的政治与经济实体。欧盟领导人在会上承诺,欧盟将很快承认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2004年5月21日,欧盟—俄罗斯第13次首脑会议在莫斯科举行,双方签署欧盟支持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议定书。双方建立议会合作委员会,欧洲议会和俄罗斯杜马的议员定期进行会晤讨论双方所面临的问题。此外,政治与安全委员会的三驾马车与俄方驻欧盟大使每月会晤一次,讨论外交与安全问题。
欧俄关系分析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欧洲研究所卷

欧俄关系分析

张健雄

欧盟和俄罗斯是欧洲也是世界两大重要的政治与经济实体。“冷战”结束后,两大实体相互逐渐靠拢,建立了伙伴和合作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领域对对方有着强烈的合作愿望,但由于战略利益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在地缘政治上的摩擦使得双边关系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欧盟与俄罗斯的伙伴与合作关系

(一)欧俄政治关系的发展

1.伙伴与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在苏联刚刚解体不久,欧盟与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关系开始缓和并不断加强。1993年12月,欧俄双方在布鲁塞尔签署《俄罗斯同欧洲联盟之间关于建立伙伴和合作关系的联合政治声明》。双方确立相互友好的政策方向。

1994年6月2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欧盟领导人在希腊的科孚岛会晤,并签署《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从而使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伙伴与合作协议”于1997年12月生效,有效期为10年。这个协定为双边关系建立了制度性框架,规定了主要的共同目标。它要求在一些政策领域举行一系列活动和对话。这些领域包括:贸易和经济合作,科学技术、能源、环境、运输、空间等;政治对话,诸如双边关注的国际问题、民主和人权问题;司法和警务,特别是打击毒品走私、洗钱和有组织的犯罪方面的合作。2000年6月签署的打击有组织犯罪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了俄罗斯和欧盟在这个领域的合作。

欧盟与俄罗斯的第一次正式首脑会议于1998年5月15日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确定双方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致力于促进欧洲大陆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从那时到2005年秋季,双方已经举行了16次首脑会议。

1999年10月22日,双方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四次首脑会议上确立了欧俄伙伴关系的发展框架。2001年5月17日,双方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七次首脑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重申,欧俄将在21世纪继续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将用5~10年时间建成欧洲统一经济空间。

2002年5月29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九次首脑会议上欧俄签署关于加强欧俄关系、加强双方政治和能源对话、维护欧洲安全及调节地区冲突等问题的5项联合声明。欧盟领导人在会上承诺,欧盟将很快承认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

2002年11月11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十次首脑会议上,双方讨论了能源合作问题及欧盟扩大所涉及的加里宁格勒飞地的问题,并达成共识。

2004年5月21日,欧盟—俄罗斯第13次首脑会议在莫斯科举行,双方签署欧盟支持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议定书。

2004年4月27日,欧盟和俄罗斯签署“伙伴与合作协议”的“议定书”。这个文件将欧俄之间的伙伴与合作关系在2004年5月1日以后延伸到10个新加入的欧盟成员国。“议定书”于2004年10月获得俄罗斯杜马批准和欧洲议会的赞同。

2005年5月15日,在欧盟与俄罗斯的第15次首脑会议上,双方签署关于欧俄建立4个统一空间的“路线图”文件,使酝酿已久的“统一空间”计划步入具体实施阶段。这4个统一空间分别是“统一的经济空间”、“统一的自由、安全和司法空间”、“统一的外部安全空间”和“统一的科教文化空间”。这4个统一空间全面规划了欧俄在各领域的合作远景,对双边关系具有开创性意义。

2.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联系网框架。

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双边联系网络由多个层面多功能的双边会晤制度组成,是执行《伙伴与合作协议》的重要工具。这个网络的结构如下:

(1)每年两次的首脑会晤。参与者欧方为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欧盟委员会主席,俄方为俄罗斯联邦总统。

(2)常设伙伴理事会会议。2003年5月,在圣彼得堡举行的双边首脑会议决定加强现有的合作理事会的作用,将其改为“常设伙伴理事会”(PPC)。由外长参加的首次常设伙伴理事会会议于2004年4月在卢森堡举行。首次司法和警务部长常设伙伴理事会于2004年10月26日举行。

(3)定期举行高官合作委员会。首次合作委员会会议于2004年在布鲁塞尔召开。

(4)轮流在莫斯科和布鲁塞尔举行工作层面的分属委员会会议,以解决技术性问题。

(5)议会合作委员会。双方建立议会合作委员会,欧洲议会和俄罗斯杜马的议员定期进行会晤讨论双方所面临的问题。

(6)政治对话。在各个层面举行,包括首脑会议和常设伙伴理事会。对话以三驾马车的形式举行,即有现任轮值主席、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下一任轮值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参加。这种形式的会晤在部长级层面是一年两次,司级层面是一年4次,专家级层面有15个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工作组,每年与俄方会晤两次。此外,政治与安全委员会的三驾马车与俄方驻欧盟大使每月会晤一次,讨论外交与安全问题。

3.欧盟的“塔西斯计划”对俄罗斯的援助。

欧盟对俄罗斯的援助主要通过“塔西斯计划”进行。“塔西斯计划”于1991年启动。欧盟通过这个计划向俄罗斯提供了26亿欧元的援助,用以促进它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社会”转轨。“塔西斯的俄罗斯国家计划”集中于支持机构、法律和行政的改革。支持欧盟和俄罗斯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也是这个计划的重要目标,包括促进俄罗斯相关法律与共同体法律的逐步接近。俄罗斯也参加“塔西斯跨境合作计划”及其他多国倡议,包括诸如环境、能源和核安全等具体的领域。

(二)欧俄经贸关系的发展

欧俄经济关系对于双方的重要性逐渐增加。欧盟是俄罗斯主要出口目的地。俄罗斯与欧盟的贸易已经占到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50%以上。欧盟也是俄罗斯的技术、专利技术和投资的主要来源地。反过来,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高质量的劳动力。尤其重要的是,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欧洲的能源安全性提高有赖于俄罗斯的能源资源。欧盟主张将俄罗斯融入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去,特别是支持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在这个大背景下,欧盟表示“充分支持”俄罗斯当前进行的经济改革。

欧盟的扩大对俄罗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欧盟东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但也为俄罗斯的出口提供了新的机会。俄罗斯地理上接近欧盟的新成员国,欧盟新成员国中大多数是俄罗斯传统的经济和贸易伙伴。欧盟的东扩使俄罗斯进入到一个更大的,拥有4.5亿人口的统一的市场。

自1997年欧盟与俄罗斯缔结的“伙伴与合作协议”生效起,伙伴与合作关系发展的最终的目的是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欧盟给予俄罗斯最惠国待遇,对俄罗斯除某些钢材产品外(这些钢材产品只占双边贸易的4%)的所有的产品都取消了数量限制。2004年4月“伙伴与合作协议”中还增加了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这将改善贸易关系的可预测性和透明度,使一些长期存在的贸易摩擦也可望得到解决。

2003年欧盟与俄罗斯的贸易额达到840亿欧元。根据欧方的统计,欧盟对俄有180亿欧元的贸易赤字。欧盟从俄罗斯的进口产品主要是能源、农产品和化工产品。欧盟对俄罗斯的出口主要是机械(34%)、化工产品(13%)、农产品(11%)、运输材料(11%)和纺织品(6%)。俄罗斯现在向欧盟出口欧盟所需燃料的20%以上。燃料和初级产品占俄罗斯出口的很大部分,而从欧盟进口的是资本产品和最终工业产品以及消费品。服务业的贸易仍然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自2000年俄罗斯经济复苏以来,吸引了欧盟越来越多的出口产品,这些产品超过了1998年以前的水平。

俄罗斯已经是欧盟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在美国、瑞士、中国和日本之后),而完成第五次扩大的欧盟是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占其总对外贸易额的50%多。在普惠制下进入共同体市场的俄罗斯产品占其对欧出口的很大一部分。

俄罗斯的制造业和贸易结构继续不平衡。2003年,能源和燃料占俄罗斯对欧盟出口的50%以上,而欧俄双方之间服务业贸易值上还很小,2002年大约只有100亿欧元,占欧盟服务贸易总额的2%。

2002年11月,欧盟给予俄罗斯的出口商“市场经济地位”。反倾销案在俄罗斯对欧盟的出口贸易中已经不常见。欧盟从俄罗斯的进口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自由化。欧盟剩下的限制主要在钢铁产品上,这部分产品贸易受双边协议规范。2004年双方启动核材料贸易的谈判。

欧俄关系在双方国际战略中的地位

欧盟与俄罗斯相当重视相互之间的关系,将与对方的关系视为本国国际战略地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经济上相互依存

1.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需要加强与欧盟的经济纽带。

俄罗斯要重振大国地位首先要振兴经济,加强与欧盟的经济联系是其重要的外部条件。

苏联和经互会的解体,使俄罗斯经济受到重大打击。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转轨和休克疗法将俄罗斯经济带入长期的停滞。1998~1999年俄罗斯经历了一次财政危机。1999年底俄罗斯国库空虚,外汇存底下降到只剩下1亿美元。这次财政危机标志着俄罗斯后苏联时代过渡期结束。在此后的4年间(1999~2003年),俄罗斯逐渐建立起稳定和可预测的政治环境,同时经济迅速恢复增长。

这段时间俄罗斯大宗出口产品(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猛增,加上卢布贬值。政府采取谨慎的经济政策,俄罗斯宏观经济形势好转。在此后的5年里,俄罗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5%。通货膨胀率也大大下降,公共开支得到控制。吸取1998年危机的教训,石油出口获得的巨额收入部分留存下来,使财政连续4年出现盈余。卢布的汇率在1998~1999年下跌一半(按实际价值算),以后逐渐稳步回升。经济增长和财政稳定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获得大幅度和持续的增加。贫困面缩小(1999年贫困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0%的最高峰,2003年减少到大约25%)。俄罗斯的国际收支也大大改善,经常项目的盈余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5%。资本流出量减少,2003年甚至还出现一些回流。自1999年末以来俄罗斯的国际储备增加6倍。这一有利的环境使俄罗斯与外国债权者的关系正常化,并使外债大幅度减少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8%。对外债务不再成为问题。

2004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接近450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达到3000美元。在联合国开发总署(UNDP)指标体系中所列的175个国家中排名已经上升到第63位。俄罗斯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荷兰的水平或中国的1/3的规模。普京总统在2003年提出一个新的目标,即要在10年中使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翻一番,要求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8%。要达到目标,下一步就必须使俄罗斯经济多样化和加速结构改革,立足于大力改善投资气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2000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出台一份外交政策方针性文件:“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文件将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置于整个对外关系的优先地位。其目的是:①借助与欧盟的合作,迅速改变俄罗斯的经济状况;②利用与欧盟的地缘和文化联系,参加欧洲一体化,首先是经济区域建设进程,防止被孤立于“统一”的欧洲之外(因此俄罗斯与欧盟后来建立了“统一的经济空间”);③鉴于美国尽其所能遏制俄罗斯的崛起,俄罗斯选择欧盟作为打破美国遏制政策的突破点。

俄罗斯与欧盟的经济联系在俄罗斯过去几年中的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欧盟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共同体,拥有与美国相当的经济总量。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欧盟的贸易在欧盟第五次扩大后占到俄罗斯对外贸易的52%。俄罗斯对外贸易的顺差70%来自欧盟国家。欧盟也是俄罗斯主要的信贷来源和外国直接投资来源。俄罗斯的外资中有60%来自欧盟国家。因此,俄罗斯要实现自己的经济腾飞,重振大国地位,还必须进一步加强与欧盟的经济纽带。

2.俄罗斯是欧盟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一环。

俄罗斯是欧盟国际战略中重要的一环;欧盟尤其需要利用俄罗斯的石油资源来提高自身的能源安全度。

俄罗斯的石油储量占世界能源生产量的13%,居沙特阿拉伯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量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正在寻求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的欧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俄罗斯目前每天向欧盟供应石油200万桶,每年向欧盟供应天然气1360立方米。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占欧盟石油进口量的20%,占欧盟天然气进口量的62%。俄罗斯已经成为欧盟能源供应的三大支柱之一。欧盟经济的正常运转已经离不开俄罗斯的能源。

为了取得俄罗斯可靠的能源,欧盟将俄罗斯的能源市场自由化改革作为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条件。因此,石油问题曾经是欧盟与俄罗斯就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的最主要的障碍。欧盟对俄罗斯提出6大能源改革要求。这些要求是:俄罗斯的国内能源价格必须包括生产成本;俄罗斯必须终止加兹普罗姆天然气公司在能源出口上的垄断;俄罗斯必须保证能源自由运输;俄罗斯必须允许外国投资者参加能源管道的建设;俄罗斯必须对国内和国外消费者征收同样的能源运输税;俄罗斯必须取消能源出口税等。最后,欧盟放宽一些当初的要求,不再要求俄罗斯必须要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放宽对能源业的限制。俄罗斯在与欧盟签订的《入世议定书》中也承诺逐渐提高国内能源价格,承诺允许私人公司经营国有能源管道。

石油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支柱。石油的产值占俄罗斯工业总产值的30%,为俄罗斯政府创造了54%的财政收入和45%的外汇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左右。俄罗斯经济处在恢复增长阶段,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吸引外资的条件远不及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吸引国外投资,激活经济外交,还需要依靠能源。

能源资源也成了俄罗斯外交战略中最重要的砝码之一。能源不仅是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中离不开的话题,同时也是美国与俄罗斯的历次高层对话中三大雷打不动的主题之一;其余两个主题分别是反恐防扩散和削减战略武器和核武器。

(二)政治上相互需求

欧盟和俄罗斯都是欧亚大陆上重要的战略力量。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欧俄近年来不断推动双方关系发展。双方的外交与安全战略都需要对方的合作和配合。

俄罗斯重视发展同欧盟的关系,与俄罗斯在后苏联时期遭受美国不断的打压有关。面临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和在原属苏联加盟共和国地区推行的“颜色革命”,俄罗斯在地区及全球的战略选择和回旋空间不断缩小。俄罗斯清楚认识到,欧美近年来在战略利益和价值取向上的分歧是自身拓展战略空间的极好机会。俄罗斯加速发展与欧盟的伙伴与合作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就有这个方面的考虑。

1.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欧盟在俄罗斯的安全战略中有着更直接的影响。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将北约的边界推到俄罗斯边境上,对俄罗斯形成明显威胁。但北约东扩主要是美国推动起来的,欧盟主要成员国在北约东扩中或多或少采取了较为被动的态度。改善与欧盟的关系有利于分化北约扩大形成的合围态势,缓解俄罗斯面临的安全忧虑。

2.俄罗斯失去其大国地位后,以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自居的美国在政治、军事上对俄罗斯的打压有增无减,而主张多边主义的欧盟在全球战略上有别于美国。美国的全球战略的首要目的是防止崛起的大国对其霸权地位构成挑战。美国在前苏联地区推行“颜色革命”的目的在于遏制俄罗斯的战略崛起。而欧盟由于与俄罗斯毗邻这一地缘现实,更希望能以更稳妥更长远的方式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从俄罗斯的交往中得到更多的现实经济利益。欧美的战略差异使俄罗斯有可能通过强化与欧盟的关系来削弱美国的外交压力。

3.俄罗斯认为欧盟首先是一个经济政治组织,欧盟由于自身成员国的多样性和固有的文化基础,民主哲学更多的是多元和宽容,与美国一元论的民主观不同。因此,欧盟不会对俄罗斯的安全形成威胁。俄罗斯也清楚地认识到,欧盟在能源上有求于它,因此俄罗斯有可能与欧盟发展和睦关系。

4.“冷战”结束后,欧洲与美国在全球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欧美之间的利益冲突表面化,世界大国关系的新一轮调整已在各个层次逐渐展开。俄罗斯认识到,它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主动进取,提升与欧盟的战略伙伴关系,拓展自己的国际战略空间。

从欧盟方面来说,欧盟也认识到在处理欧洲和国际事务上不能离开俄罗斯的参与,俄罗斯是构筑欧洲整体安全的重要力量。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努力营造单极世界,力图继续通过北约对西欧进行控制。欧盟则要摆脱美国的控制,成为在多极化世界中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一极,在国际事务中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主张多边主义。在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方面,欧俄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立场。欧俄在国际舞台上有着广泛合作空间,包括加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维护国际战略平衡与稳定,打击恐怖主义,打击国际有组织的犯罪,保护环境,防止气候变暖,防止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等。

欧盟虽然在经济实力上与美国相当,但在与美国的较量中仍然常常处于劣势,原因是美国凭借其比欧洲强大得多的军事实力忽视欧洲的声音和存在。俄罗斯虽然经济实力衰落,但手中仍掌握3500枚核弹头、70架远程战略轰炸机、13艘核潜艇,保持着世界第二位军事大国的地位。因此,欧盟中的主要大国法国和德国,在与美国的较量中常常拉上俄国,有时候也希望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壮大自己的声势。

例如,法、德在2003年在联合国联合俄罗斯的力量成功地阻止美国获得向伊拉克发动战争的授权。俄欧在抵制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也采取相似的立场。俄罗斯利用欧洲惧怕美国开发反导系统会引起新的军备竞赛的心理,积极做欧盟国家的工作,从而争取到大多数欧盟成员国站在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的对立面。欧盟计划建立自己的快速反应部队,以期摆脱美国通过北约对欧洲的控制。欧盟的快反计划遭到美国强烈反对,而俄罗斯对欧盟的这个计划表示支持。俄罗斯的这一表态得到欧盟的欣赏。

作为世界舞台上的两支重要力量,欧俄关系的发展将会对地区和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它有利于欧洲的安全与稳定,有利于防止欧洲地区冲突的发生,有利于打击欧洲及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其次,它有利于欧洲经济,特别是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最后,欧俄合作使双方在同美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欧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欧盟与俄罗斯的伙伴合作关系在过去几年里有显著的发展,但双方之间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常常是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障碍。

(一)欧盟对俄罗斯内政的干涉

后“冷战”时期俄罗斯虽然拼命向西方靠拢,但始终为能得到西方充分的接纳,原因之一是西方对俄罗斯的民主化未给予完全的承认。西方世界包括欧盟也不断对俄罗斯的改革指手画脚,干涉俄罗斯的内政。

车臣问题是西方国家干涉得最多的问题。欧盟对俄在“车臣问题”上采取的强硬路线非常不满,不时地“谴责”俄罗斯对车臣人民“人权”的践踏。“车臣人权问题”也成了横亘在欧俄关系中的一个障碍。2002年欧俄第十次首脑会议原计划于11月11日在哥本哈根举行。但此前由于丹麦政府允许“世界车臣人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引发俄丹两国政府之间的冲突。早在该会议筹备初期,俄外交部就对丹麦政府允许会议在丹召开持反对态度,但俄方的抗议一直未引起丹麦政府充分重视。

2002年10月23日晚,车臣绑匪在莫斯科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人质事件。10月25日,俄外交部紧急召见丹麦驻俄大使表示,如果丹麦政府继续允许该会在丹麦召开,普京将考虑取消11月12日对丹麦的国事访问。10月27日,人质事件被武力解决后,俄方的警告升级,称如果丹麦仍然让“世界车臣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普京将不参加俄欧峰会。俄外交部强硬地指出,“世界车臣人大会”在丹麦举行将表明丹麦政府支持车臣恐怖分子,两国关系将出现倒退。丹麦方面则反复强调该会议的民间性质。在此情况下,为避免来之不易的欧俄战略伙伴关系和欧盟东扩计划受影响,丹麦与欧盟委员会协商后,将欧俄峰会改在布鲁塞尔举行,同时取消了原计划同时举行的丹俄峰会。

欧盟成员国中唯一对俄罗斯镇压车臣恐怖主义组织表示理解的国家是德国。德国总理施罗德不愿意对普京的车臣政策提出公开批评,并表示他“不相信可以和那些向逃跑的儿童开枪的极端分子进行真正的对话”。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在车臣问题对俄罗斯的压力有所减缓。“9·11”事件以后,美国出于反恐需要,在车臣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也有所收敛。

2004年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一度变得十分紧张。欧盟对俄罗斯的不满主要有三点:

1.俄罗斯首富、尤科斯石油公司前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因涉嫌巨额逃税和欺诈等经济犯罪被捕,引起欧盟的特别关注。欧盟担心该事件可能会影响俄罗斯国内的经济政策,批评俄罗斯人权政策有问题。

2.普京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使一些欧盟国家担心俄罗斯有重返专制的倾向。欧盟有的成员国外长指责俄杜马选举“没有政策辩论,只提空洞口号”,是“欧洲民主的严重倒退”,是“不祥之兆”。欧盟一些政治领袖还认为,在俄罗斯的总统大选中发生了“民主国家不可能出现的怪现象”:一名总统候选人神秘失踪,其他总统候选人宣称自己是“普京的崇拜者”,等等,认为俄罗斯的民主发生了大倒退。当普京称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灾难”的时候,在美国和西欧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有人甚至主张将俄罗斯从“八国集团”中踢出去。

3.普京总统对外推行东西方平衡外交政策,全力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显示俄罗斯军事强国地位的政策使西欧感到不快。俄罗斯目前还是一个军事强国,普京总统也执行一种“外溢”(spill-over)政策,即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并拒绝或拖延从这些国家的撤军行动。这些政策使西方感到不放心。

(二)双边关系中的东欧因素

欧盟第五次东扩加剧了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虽然2004年5月1日,当中东欧8国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时,普京总统冷静接受了这一现实。

俄罗斯认为,欧盟东扩对它的直接负面影响是,欧盟的配额制度和商检标准将使俄罗斯产品进入新成员国时受到限制。当新入盟国家一旦实施欧盟现行的贸易规则,俄罗斯每年将遭受近3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此,俄罗斯提出与欧盟制定新的合作条约和法律以适应新形势,将俄可能遭到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俄罗斯在欧盟正式扩大前提出一份包括14个亟待解决问题的清单,并认为这些问题解决与否应该同俄欧伙伴合作协议能否对欧盟新成员国生效挂钩。欧盟认为,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许多担忧是“合情合理”的,并愿意就此进行讨论,但欧盟拒绝了“挂钩”方案。几个月来,通过艰苦细致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原则性协议:俄欧签署一份俄欧伙伴合作协议对欧盟新成员国生效的议定书,同时欧盟发表一项声明承诺对俄罗斯的一系列担忧予以考虑。

从长远来看,欧盟东扩对于俄罗斯比北约东扩更可怕。北约东扩产生的只是一种静态的影响,充其量只是在俄罗斯周边树起一道墙而已。而欧盟东扩所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态的影响,一旦这几个过去经互会的成员国在欧洲一体化的推动下实现经济腾飞,将对俄罗斯周边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示范效应,俄罗斯苦心营造的独联体将可能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东欧国家的芥蒂突显出来。在一些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欧盟后,它们与俄罗斯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化。这些矛盾集中在6个方面:

1.历史积怨。波罗的海3国不断要求俄罗斯就苏联对它们的“侵占”作出道歉和赔偿。波兰也要求俄罗斯为“苏军屠杀”道歉。俄罗斯则采取强硬的回应态度,声称绝不容许东欧国家“亵渎历史”。

2.“颜色革命”。俄认为,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在乌克兰“颜色革命”中充当西方的帮凶,为尤先科上台立下汗马功劳。东欧国家还准备组建一个“民主选择共同体”,企图在俄罗斯的后院点火,推动其他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俄罗斯为此与东欧国家展开激烈的较量。

3.经济政治渗透。俄罗斯试图通过向东欧国家投资和并购战略性设施,来增加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控制和提高东欧国家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依赖,希望以此影响这些国家的对俄政策。但这些国家对俄资本的进入十分警惕,层层设防。

4.安全对立。欧盟和美国支持摩尔多瓦设定时间表,强迫俄撤出其在摩的军事装备和维和部队。东欧国家还与美国在波罗的海举行以俄为假想敌的联合军演。北约在东欧新成员国的要求下,派飞机驻防波罗的海3国;这些国家还要求美国在欧洲常规武器裁减条约上对俄采取强硬态度。

5.人权战。俄罗斯指责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两国长期歧视当地的俄语居民,剥夺他们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基本人权。欧盟中的东欧国家则对该两国的政策加以庇护,并要求欧盟对俄采取强硬政策,抨击普京“侵犯人权和破坏法制”。

6.飞地问题。处于欧洲腹地的加里宁格勒是远离俄罗斯本土600公里的一块飞地,居住在加里宁格勒的俄罗斯居民往返加里宁格勒与俄罗斯本土之间必须经过立陶宛。俄罗斯政府认为,俄居民自由出入加里宁格勒,以及加里宁格勒地区本身所拥有的与本土沟通交往的权利是它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主权的一部分。但欧方认为,立陶宛一旦加入欧盟及其将实行“申根国家”规则,俄罗斯公民如果再像过去那样自由经过立陶宛领土往返加里宁格勒与俄本土之间,无异于使“申根”待遇扩大到俄罗斯。这是立陶宛和欧盟都无法接受的。欧盟中其他的申根国家包括法、德、意、荷等国也表示不能接受这种处理方式。

欧盟承诺,在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货物过境问题上,既要为加里宁格勒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也要保证立陶宛的主权不受损害。根据这一原则,经反复磋商,欧俄已接近找到最终解决的方案。

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矛盾本质上产生于历史积怨和现实外交地位两大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政治上的长期控制和高压政策,是这些国家对俄罗斯的积怨难以释解的重要原因。此外,俄罗斯在结束与东欧国家的盟友关系后,没有像对独联体国家那样构建一个新的合作体系。俄在处理与东欧国家关系时,大国情结时有表现。俄罗斯提出的欧洲安全构想中唯独没有东欧国家的地位,东欧国家的利益常常被俄忽视。这是东欧国家一旦有了欧盟和北约做靠山便屡屡向俄罗斯发难的原因。

(三)双边关系中的北约因素

1999年和2004年北约进行了两次扩大。前华约组织成员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成为北约成员国。前华约的另两个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也将在未来某个时候加入北约。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也表达了加入北约的愿望。再往后,北约的新成员可能还会有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这两个前独联体国家。北约这些新成员国加上原先的老成员国土耳其,正好对俄罗斯形成合围的态势。

无论前总统叶利钦还是现任总统普京对北约东扩都表示坚决反对。无奈俄国运衰落,军事和经济均处于劣势,难以同美正面抗衡。美国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也采取渐进策略,避免过度刺激俄罗斯,但东扩的方针和步伐始终没有动摇。在北约东扩最后变成现实之际,普京在策略上做出重大调整,采取了审慎、低调的反应和迂回、理性的对策。

1.在既成事实面前,普京努力改善与美国和北约的关系。2002年5月,俄先后与美国签署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与美国建立新型战略关系的联合声明,随后又和北约签署建立新型合作关系的“20国机制”的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协议。俄的意图是尽可能地“渗入”北约,以便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取得发言权,促使北约向政治组织方向转变,将北约东扩对俄国家安全形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俄政府要求北约东扩不能威胁到俄的国家安全,而北约为了顺利完成东扩也做出了相应承诺。

2.俄不断显示其潜在的军事实力,警告美国不可轻举妄动。俄军方2004年2月10日开始举行战略核力量和常规部队联合军事演习,这是20多年来俄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核演习。普京还邀请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原苏联时代建造的绝密航天中心,显示俄所拥有的不容忽视的军事高科技力量。普京公开表示,俄将对本国军事政策进行相应修订,以应对北约向俄边界靠近的事实。2005年8月俄罗斯与中国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演,目的除了宣示两国联合反恐、反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的能力和提升两军有效应对新挑战、新威胁的能力,其向美国和北约发出的信号应有更深刻的含义。

3.俄进一步同法国和德国发展战略合作关系。俄与法德两国在伊拉克等诸多国际热点问题上保持相近的立场,与美国形成对立之势。北约完成2004年的东扩后,希拉克总统和德国总理施罗德前后访问莫斯科,就北约东扩问题与普京进行沟通。欧洲作为北约的前沿阵地对俄罗斯形成直接的威胁,但是欧盟主要成员国与美国的战略分歧使俄在北约的包围中争取到一定的回旋空间。

新加入北约的东欧成员国地处北约战略前沿,是北约对俄的前哨阵地。一旦俄罗斯与北约发生冲突,它们自然也是俄军事回击的首要目标。因此,它们既要履行北约的义务,寻求北约的保护,同时也不能过分刺激俄罗斯。因此,不少新入约国家表示要同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反对在其领土上建立美国军事基地。另外,新入约国家的“亲美”的立场也导致所谓“新老欧洲”之间的矛盾。“新欧洲”安全上依赖美国,但经济上却离不开“老欧洲”。同时也加入欧盟的北约新成员国,不能过分违抗“老欧洲”。

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是一种基于双方战略需要的合作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内相互需要对方,因此双方之间的战略合作点和利益交叉点有增加的趋势,双方的关系还在向着更加密切的方向发展。但是,双方战略目标存在差异,欧盟想把俄罗斯最终改造成对欧盟不形成任何威胁的民主国家,而俄罗斯则希望借助欧盟的力量最终实现俄罗斯的强国之梦。不同的战略目标使双方之间难以实现充分的互信,因此欧俄关系是一种不稳定的合作关系。

(选自《列国志:欧洲联盟》第5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