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枸杞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最佳防治时期

枸杞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最佳防治时期

时间:2023-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枸杞蚜虫常群集在嫩梢、幼果、花蕾等汁液比较多的幼嫩部位吸取汁液进行危害,造成受害部位枝梢扭曲,停止生长,受害花蕾脱落,受害幼果成熟时不能正常膨大。①抓住关键防治时期枸杞蚜虫发生存在明显的规律,所以在防治上要根据其发生的特点,重点放在蚜虫干母孵化期、有翅蚜出现初期和越冬代产卵期的防治。成虫羽化后继续产卵危害,在枸杞生产季节,木虱各个虫态均可交叉出现。

第二节 枸杞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最佳防治时期

一、主要害虫种类及防治方法

1.枸杞蚜虫

(1)危害症状枸杞蚜虫属蚜科,生产上又叫绿蜜、蜜虫。枸杞蚜虫常群集在嫩梢、幼果、花蕾等汁液比较多的幼嫩部位吸取汁液进行危害,造成受害部位枝梢扭曲,停止生长,受害花蕾脱落,受害幼果成熟时不能正常膨大。严重时导致枸杞植株叶片全部被蚜虫分泌物所覆盖,表面起油发亮,影响枸杞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植株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及树势衰弱,大幅度减产。

(2)形态特征枸杞蚜虫属不完全变态,有卵、若虫和成虫三种形态。其中成虫有翅蚜和无翅蚜两种。有翅蚜:体长约1.9毫米,头、触角、中后胸黑色,复眼黑红色,前胸绿色,腹部深绿色,尾片黄色,上生弯毛4根。无翅蚜:体淡黄色至深绿色,长1.5~1.9毫米,尾片上生弯毛4~6根。

(3)生活规律枸杞蚜虫以卵在枸杞枝条缝隙、腋芽内越冬,春季4月下旬枝条萌发时,卵孵化为干母,孤雌胎生,第一代成虫繁殖2~3代后出现有翅蚜,在田间繁殖、扩散,到5月中旬至7月中旬蚜虫的密度最大,6月份是蚜虫对枸杞危害最严重的时期。7月中下旬以后虫口密度略有下降,8月虫口密度最小。到9月随着秋梢的抽生,蚜虫数量有所回升,危害秋梢及秋果等。10月上旬产生性蚜,进行交配产卵,10月中旬为产卵盛期,11月上旬为末期。所产的卵在枝条的缝隙及腋芽处进行躲藏越冬。根据植物专家对蚜虫的室内饲养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蚜虫的生活习性:当日均温度达到起点温度8.9℃,开始出现干母,一般枸杞园干母出现在每年的4月下旬;蚜虫每完成一个世代需要有效积温88.36℃,因此早春气温较低,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在5月上中旬完成一个世代一般需要15天的时间,而6月至7月,气温逐渐升高,完成一个世代繁殖的时间较短,每完成一个世代只有5天左右时间;日均温度达到20℃是有翅蚜出现的高峰期,高峰期过后,由于全部以孤雌胎生繁殖,约15天时间出现危害高峰期。总体而言,蚜虫对枸杞园危害与蚜虫的数量成正比关系,前期(早春)危害较轻,随着气温升高,繁殖代数增加并危害逐渐增强,中期(6月到7月)果实采摘季节发生世代次数较多并且危害严重,后期(8月到9月以后)世代危害次数减少。

(4)防治措施

①抓住关键防治时期枸杞蚜虫发生存在明显的规律,所以在防治上要根据其发生的特点,重点放在蚜虫干母孵化期、有翅蚜出现初期和越冬代产卵期的防治。抓住这两个关键时期进行防治,就可以降低全年蚜虫发生危害的虫口密度。

②利用各种农业措施进行防治由于蚜虫每年秋季进行产卵,并以卵的形式在枝条的缝隙、腋芽等处越冬,次年又以群居的方式在枝条的嫩梢处聚集危害,所以在有机枸杞生产中采用各种农业综合措施来控制蚜虫,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修剪措施控制:每年休眠期修剪后,及时将修剪下来的枝条和枸杞园干枯的杂草集中清理出有机枸杞园,对减少越冬代蚜虫虫口密度有较好的作用;及时进行有机枸杞园夏季修剪,枸杞蚜虫在5月下旬之前,主要集中在徒长枝、根蘖苗和强壮枝条尖端幼嫩部位,通过及时疏剪徒长枝、剪除根蘖苗和短截强壮枝的幼嫩部位,将群集的蚜虫枝条剪除并集中销毁,既可达到修剪的目的,又能有效的控制蚜虫密度。

水肥措施:有机枸杞园生产主要以腐熟的有机肥来补充所需要的营养需要,在生长期采用地面覆盖措施,适当控制灌溉的次数,树体营养均衡,枸杞树体强壮而不单纯的旺长,从而提高了枸杞树体的抗虫能力。

可以借助于水雾控制蚜虫:生长季节天气降雨可以将一部分蚜虫淋到地面或淹死部分蚜虫,也可人为的采用喷雾、喷水的措施来降低枸杞蚜虫的危害。

③植物源药剂防治可选用通过有机认证的各种植物源药剂,如苦参碱水剂(百草一号)、1.5%除虫菊(云南南保植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500~800倍喷雾防治。

④利用天敌生物控制技术在生产中,天敌对蚜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蚜虫的天敌有多种,主要有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益虫。利用天敌控制蚜虫,就是首先要保护好有机枸杞园现有的各类天敌,除了采用对天敌危害较小的有机允许使用物质进行植物保护外,生产中也可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林带采用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及矮化的牧草等方式,积极营造有机枸杞园的生物多样性,为天敌栖息、活动、繁衍及躲避不良因素影响,创造良好的条件,依靠天敌来控制蚜虫。最常见的天敌有多异瓢虫等,近年来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研究所合作,在有机枸杞生产项目区内,开展多异瓢虫在田间释放防治枸杞蚜虫的试验,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2.枸杞木虱

属于同翅目木虱科,又叫猪嘴蜜、黄疸,是枸杞生产中一大主要的害虫,主要以卵、若虫、成虫三种形态存在。

(1)危害症状在枸杞生产中,木虱主要以若虫和成虫对枸杞侵染并造成危害。木虱成虫和若虫都以刺吸食口器刺入枸杞嫩梢,叶片表皮组织吸取汁液,造成树势衰弱,早期出现落叶。严重时成虫和若虫对老叶、新叶、枝条全部危害,树下能观察到灰白色粉末状粪便,造成整个树体树势严重衰弱,叶色变褐,叶片干死,光合作用下降,产量大幅减产,果实颗粒变小,质量下降。最严重时,枝干被刺吸后,造成整树死亡,一年到两年生的幼树尤其表现明显。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毫米,黑褐色,似小蝉。触角端节有刚毛两根,腹部背面有一白色横带,腹部末端黄色。卵长椭圆形,橙黄色,每一粒卵有一长丝病相连,另一端固定在叶面上。长丝柄和叶面成垂直角度,一般着生于叶子的正面或背面,数量从几个到数十个不等。若虫扁平形如盾牌,其着生于叶两面,幼龄时黄绿色,老熟时淡褐色,近羽化时翅芽及胸部灰褐色,体长3毫米,宽1.5毫米。

(3)生活规律一年发生4代以上,以成虫在树冠、墙缝、土缝、枯枝落叶及杂草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成虫开始出蛰,呈近距离跳跃或飞翔,在枸杞枝叶上刺吸取食,停息时翅端略上翘,并不断的左右摆动,肛门不时排出蜜露,白天交尾产卵,先抽丝成柄,卵密布叶片的两面。卵孵化成若虫后,若虫可以爬动,附着在叶片上吸取叶片的汁液。成虫羽化后继续产卵危害,在枸杞生产季节,木虱各个虫态均可交叉出现。6~10月危害最严重,10月底末代成虫越冬。

(4)防治措施

①由于木虱主要以成虫进行越冬,因此在秋末冬初和每年4月中上旬以前,采取有机枸杞园田间灌溉及翻晒园地等措施,消灭大量的虫源。

②木虱成虫主要在树冠下的土缝、枯枝落叶及田间杂草中寄生越冬,每年春季(3月)结合树体修剪,将田间的枯枝、落叶及各类杂草清理出园,减少越冬代成虫的基数。

③抓住木虱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枸杞木虱一般在每年的3月中下旬开始出蛰危害,是枸杞上出蛰最早的害虫,大量危害时,枸杞树体还没有展叶、抽枝。此时是防治枸杞木虱的关键时期,采用45%的石硫合剂3~5波美度全园喷雾,可有效的防治枸杞木虱。另外在生产季节可选用杀蚜虫的植物源药剂如苦参素(百草一号)进行喷雾,既可杀死蚜虫,又可消灭木虱。

④利用天敌控制木虱:木虱常有捕食与寄生性天敌,这些天敌对木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木虱的捕食性天敌有瓢虫、姬蜂、啮小蜂等,瓢虫最常见而且其种类多、数量大,据报道有8种常见的瓢虫。在有机枸杞生产中,采用对天敌昆虫影响小的植物保护药剂,同时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对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木虱具有明显作用。

3.枸杞瘿螨

属于蜱螨目,瘿螨科。危害部位呈现黑色虫瘿,内有数量不等的瘿螨幼虫。

(1)危害症状枸杞瘿螨主要危害枸杞叶片、花蕾、幼果、嫩梢、花瓣,被危害的部位变成蓝黑色痣状虫瘿,并使组织向外隆起。严重时,幼虫虫瘿面积占整个叶片的1/4~1/3,嫩梢畸形弯曲,停止生长,花蕾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刨开黑色虫瘿观察发现,虫瘿内叶片组织疏松、坏死,呈海绵状。

(2)形态特征枸杞瘿螨体态很小,螨体似胡萝卜状。成螨长0.18毫米,橙黄色,半透明,近头胸部有足两对,故又名四足螨。头胸部宽短,尾部渐细长,口器下倾向前,腹部有细环纹,背腹面环纹数一致,约53个,可以加快爬行活动,腹部前端背面有刚毛一对,腹侧刚毛4对,腹端刚毛1对,其内侧有短附毛1对,足两对,爪钩羽状。卵:近球形,浅白色,透明。幼螨:圆锥形,略向下弯曲,浅白色,半透明。若螨:体长较成螨短,较幼螨长,体浅白色至浅黄色,半透明,体形如成螨。

(3)生活规律瘿螨是以老熟的成螨在枸杞当年生的枝条及2年生的枝条的越冬芽、鳞片及枝条的缝隙内越冬。越冬成螨的出蛰期与寄主(枸杞)的物候期基本是一致的,即枸杞冬芽刚开始萌动,越冬的成螨开始出蛰活动。4月枸杞展叶时,出蛰成螨大量从枝缝、腋芽等越冬场所迁移到新叶片上进行产卵,孵化后的幼螨钻入叶组织内危害而造成虫瘿。5月中下旬瘿螨从虫瘿内爬出,迁移到新梢上危害,一直到6月下旬,形成第一次繁殖盛期。到8月中旬,当秋梢停止生长时,瘿螨又转移到秋梢上危害。9月为第二批繁殖盛期,11月进入休眠。一年发生多代。

(4)防治措施

①在枸杞休眠期修剪后,除了及时清理修剪下来的各枝条及田间的枯枝落叶并销毁外,枸杞萌芽前选用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喷雾防治,消灭虫口基数。

②据试验初步结果,发现蚜虫和木虱成虫体上各附器特别是腹部和足的附节上均附有成螨,据此认为枸杞蚜虫、木虱等害虫的活动,可能是传播枸杞瘿螨的媒介。因此生产中消灭了蚜虫和木虱,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达到控制瘿螨的效果。

③在生长季节选用适合的药剂控制:选用2.5%华光霉素乳油(河北省华北制药厂生产)1000倍喷雾防治。

4.枸杞锈螨

枸杞锈螨属瘿螨总科(Friopyoided)瘿螨科(Friphyidad)畸瘿螨属(Abacarus Keifer),种名为中华畸瘿螨(Abacarus chinensis)。

(1)危害症状锈螨主要危害枸杞花、蕾、枝叶和幼果,刺吸各组织的汁液,引起危害。其中在枸杞叶片上分布最多,一张叶片上有几百甚至上千头锈螨,主要分布在叶片背面基部主脉两侧,刺吸叶片组织的汁液,使叶片营养条件恶化,光合作用降低,叶片变硬、变厚、变脆,弹力减弱,叶片颜色变成铁锈色。危害严重时,整个树体叶片颜色失去绿色,变成铁锈色,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全部脱落,只有枝条,没有叶片,影响果实发育及产量。

(2)形态特征枸杞锈螨形体很小,肉眼直接观察无法看到,只有在20倍以上的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真实面目”。成螨体长3.4~3.8毫米,宽1.3~1.5毫米,体形似胡萝卜状。

(3)生活规律枸杞锈螨主要以成螨在枝条缝隙及腋芽处群集越冬,树冠下面5厘米深表土内也有少量越冬的成虫。春季4月上旬枸杞萌芽,成螨即开始出蛰,迁移到叶片上进行危害。枸杞锈螨在叶片营养恶化不严重的情况下,一般不转移到其他植株上危害,继续在原有植株上进行危害,直到叶片表皮组织完全坏死,变成铁锈色时,失去光合作用,出现大量的落叶。并在叶片脱落前,成螨和若螨迁移到枝条腋芽处越夏。秋季新叶出现后,成螨和若螨又转移到新叶上危害并繁殖。10月当气温降到10℃,成螨从叶面爬到枝条芽眼处进行越冬。观察枸杞锈螨生活史,锈螨虫口密度一年有4次繁殖高峰:越冬成螨4月上旬从芽眼内出蛰,到新叶片上繁殖危害,5月下旬出现第一次繁殖高峰。随着气温的升高,繁殖加快,7月上旬出现第2次高峰。以后老叶片上的虫口逐渐下降,转移到夏梢新叶危害,8月下旬出现第三次高峰。9月下旬又出现第4次高峰,以后逐渐转入越冬期。其中6月到7月这种现象最为严重,如果防治方法不当或者控制不及时,就会造成枸杞园发生锈螨危害。具体表现为全株叶片整体失去绿色,变成铁锈色,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全部脱落,导致严重减产在60%以上。

(4)防治措施

①枸杞锈螨主要以成螨在枝条的芽眼处越冬,在生产中利用枸杞锈螨群集在果枝上越冬的习性,结合休眠期树体修剪,剪除病残枝、弱枝,并对果枝进行短截修剪,减少越冬代锈螨发生的虫口。

②关键时期的药剂防治:锈螨控制要按照选择控制两头和防中间原则进行。春季出蛰时期(4月中下旬)及10月中下旬准备迁移入蛰时期是控制全年锈螨发生的关键时期,此时选用3~ 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封闭防治。期间主要做好繁殖高峰期6月初之前和8月中旬的防治,选用45%硫磺胶悬浮剂300~ 400倍液,在锈螨发生初期5月上旬和下旬连续喷施两次,就可杜绝6月到7月最易发生的锈螨高峰。8月中下旬,在枸杞锈螨准备越夏出蛰时期,喷施45%硫磺胶悬浮剂300~400倍液,基本可以防治枸杞锈螨大量发生。

5.枸杞红瘿蚊

(1)危害症状枸杞红瘿蚊专门危害枸杞的幼蕾,能使枸杞减产40%~60%。被红瘿蚊产卵的幼蕾,卵孵化后红瘿蚊的幼虫开始咬食幼蕾的内部组织,被咬食后的幼蕾逐渐呈畸形特征。被危害的幼蕾逐渐变圆,横向生长发育大于纵向发育,基部圆平,端部有时扭曲呈尖形,整个幼蕾表面油亮,花蕾肿胀成虫瘿。后期花被变厚,不规则,不能开花,最后逐渐腐败,颜色变成橘红色,有时流脓水,直到干枯脱落。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2.5毫米,全身黑红色,被有黑色微毛。雄虫触角较长,各节基半部膨大呈球形,端半部呈细颈。雌虫触角较短,各节膨大略呈长圆形,复眼黑色,顶部愈合,翅面密布微毛,外缘及后缘有较密的黑色微毛。卵长圆形,近无色透明,常10多粒一起产于幼蕾顶部内。幼虫初孵时白色,后为淡橘红色小蛆,体扁园,体表面有微小突起花纹。蛹全身黑红色,藏于树冠下的土壤中,每年早春羽化时颜色更深。

(3)生活规律枸杞红瘿蚊在树冠下3~15厘米的土层内以老熟的幼虫结长圆形的薄茧越冬。次年4月中旬,枸杞萌芽并开始展叶,成虫羽化,蛹壳拖出地表。此时正是老眼枝的幼蕾出现并开始发育时期,成虫将较长的产卵管从幼蕾的端部插入,产卵于直径为1.5~2毫米的幼蕾中,每蕾可产卵10~20粒;卵经过3~5天后,卵开始孵化成幼虫,幼虫钻到幼蕾子房基部周围,蛀食正在发育的子房,使得子房不能正常发育,变成畸形。近老熟的幼虫,如果触动受危害的小蕾,幼虫可以提前从虫瘿中脱落,弹跳落地,爬行入土。幼虫有耐水性,在水中浸泡两天而不死;有耐干性,在干土中也能照常化蛹、羽化;并有抵抗一定低温的能力,在0℃~-16℃低温条件下,可存活达到半年之久。一般幼虫大约平均经过13.4天,蛀食子房的幼虫成熟,花萼的裂片开裂,成熟的幼虫从花萼裂片开裂处落入树冠下,迅速钻入土壤1~3厘米作茧化蛹,蛹期平均为7天。约到了7月上旬第二代老熟的幼虫开始羽化,羽化后两天即上树继续产卵,对春七寸枝条发育的幼蕾产卵危害。7月下旬成虫羽化,对秋果花枝的幼蕾产卵危害,约9月间末代幼虫老熟,入土越冬。枸杞红瘿蚊一年可完成6个世代,第一代为5月中旬,第二代6月上旬,第三代7月上旬,第四代7月下旬,第五代8月中旬,第六代9月上中旬,此后即入土越冬。

(4)防治措施

①由于枸杞红瘿蚊以老熟的幼虫在树冠下的3~15cm的土壤中越冬,因此在早春4月中下旬灌溉头水,田间不予耕作,并维持地面板结15天左右,创造不利于虫体爬出的“坚硬土壤”环境,能够明显抑制越冬代红瘿蚊成虫的羽化出土,减少红瘿蚊危害的虫口基数。

②红瘿蚊的天敌主要有齿腿长尾小蜂,依靠天敌对虫瘿内的幼虫的寄生作用,对控制红瘿蚊有一定的作用。

③物理防治方法:红瘿蚊以老熟的幼虫在树冠下的土壤中进行越冬,只要将越冬的老熟幼虫消灭彻底,在有机枸杞的生产中,就控制了红瘿蚊的源头,全年就不会发生枸杞红瘿蚊的危害。因此,越冬代红瘿蚊的控制是防治枸杞红瘿蚊的关键。应用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地膜覆盖隔离防治枸杞红瘿蚊”技术,对红瘿蚊进行有效的防治。每年4月中旬用地膜(聚乙烯)覆盖树冠下的地表,一方面可阻止老熟的幼虫羽化出土,另一方面地膜覆盖,地下土壤温度迅速升高,可杀死越冬代红瘿蚊。

④剪除被危害的果枝或采摘被害的幼蕾。生产中对已经在树体上形成虫瘿,趁成熟的幼虫还没有落土作茧之前,人工对虫瘿进行摘除深埋或者入塑料袋中闷死。严重发生的枸杞园,也可剪除整个危害的枝条。

6.枸杞负泥虫

(1)危害症状负泥虫成虫、若虫均以咀嚼式口器取食枝条上部的幼嫩叶片,成虫常栖息在枝叶处;幼虫常被自己的分泌物所覆盖,呈黑泥状,故称作“负泥虫”。被害叶片在边缘形成缺刻或叶面形成孔洞,危害严重时全叶叶肉被吃光,只剩下叶脉,严重影响枸杞生长和产量。

(2)形态特征枸杞负泥虫属叶甲科,成虫体长约5毫米,头狭长,黑色,触角棒状。体表有金属光泽,并密布有细小刻点,背面中央有一近似菱形的凹陷。足黄色,腹部黑色。卵圆柱形,卵粒表面有黏液互相粘连在一起,成“人”字形排列成一卵块。初产卵呈淡黄色,随着卵的发育,颜色逐渐加深并一端发黑。幼虫属寡足型,即通常所说的img37型幼虫。体灰黄色,头部黑色,并有金属光泽,前胸背板黑色,方形,中间分离为左右两半。肛门开口于腹末背面,体上背负其排泄物。蛹淡黄色。

(3)生活规律日均温度达到15℃,5厘米土壤地温达到14℃时,越冬代成虫即出蛰,爬到枸杞植株上取食幼芽和初展的嫩叶。成虫属于多配型,经常交尾,长期产卵,多为白天产卵,卵一般产于叶片的背面。成虫具有假死性、趋光性和向上爬行的习性,多在植株上部阳光直射的枝条上活动,高温活动较频繁,成虫可以作短距离的迁飞。枸杞负泥虫常常栖息在野生枸杞或杂草中,以“人”字型产卵,一般8~10天卵孵化为幼虫,开始大量危害叶片。负泥虫幼虫成熟后,经入土和土粒结成土茧,在其内化蛹。

负泥虫一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田间隐蔽处越冬,春七寸枝生长后开始危害,6月至7月危害最严重,10月初,末代成虫羽化,10月底开始越冬。

(4)防治措施

①农业措施清洁枸杞园,把枸杞园周边及路边的枸杞根蘖苗、杂草等彻底清理出园,对全年的枸杞负泥虫数量有很好的减少作用。

②药剂防治有机枸杞生产中,结合蚜虫等其他虫害的防治,选用植物源药剂如苦参碱(百草一号)等进行喷雾防治。

③利用负泥虫成虫的趋光性,夜晚采用悬挂高压汞灯等,进行成虫的诱杀。

7.印度谷螟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是枸杞贮藏期主要害虫。经它危害后的枸杞干果,丧失经济价值。因此在有机枸杞的贮藏期间,要重视该虫害的发生。

(1)危害症状干燥的枸杞果实,如果在受潮或包装袋口包扎不严的情况下,印度谷螟容易将其卵产于枸杞表面。卵孵化后,幼虫以枸杞果肉为食物,被害枸杞果实果肉被吃光,仅仅剩下果皮和种子及红色粉末状的排泄物,丧失商品经济价值。

(2)形态特征印度谷螟属螟蛾科,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5~17毫米。卵黄白色,椭圆形,长0.4毫米,宽0.23毫米,表面密布微细粒状突起,一般肉眼不容易看到。幼虫体长12毫米,成熟时淡红色或淡黄绿色。蛹赤褐色。

(3)生活规律近年来关于枸杞储藏期印度谷螟发生特点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印度谷螟在宁夏一年发生2.5代,世代重叠。每年4月中旬越冬代幼虫开始活动并取食危害,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5月下旬羽化。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羽化始期分别为7月上旬和8月中旬。第一代幼虫期在6月上旬到7月中旬,第二代幼虫期在7月中旬和8月下旬,第三代幼虫期从8月下旬开始,10月下旬进入越冬休眠期到4月中旬。

印度谷螟一般以成虫、幼虫、蛹、卵四个虫态形式出现。每个虫态生活习性各有不同。

成虫:成虫羽化后,一般在枸杞干果表层和包装袋外部活动,不取食,具有明显的避光性,在强光下静伏。以傍晚6~8时室内光线减弱时活动能力最强。成虫羽化后3~4小时即可进行交配,交配可全天发生,以傍晚和黑暗条件下最多,交配前雄虫先在雌虫周围来回飞行,然后翅膀高频率振动,快速向雌虫移动,交尾时间从十几分钟到三个小时不等,一生中雌虫可与雄虫交配多次。在10℃以下和35℃以上条件下一般不发生交配行为。据观察成虫交配后当天即可产卵,一般将卵产于枸杞果粒皱褶处,以散产为主。每只雌虫产卵量平均为95.2粒,最多可达151粒,常温条件下成虫寿命平均为8.8天。

幼虫:初孵幼虫为半透明乳白色,孵化1-2天后四处爬动,能从包装材料缝隙处钻入或咬破包装进入,取食枸杞果实后体色呈淡红色,老熟幼虫浅黄色,幼虫孵化后先在枸杞果实表面取食,后进入果粒内部取食,但不取食枸杞种子。幼虫取食时常吐丝结网将果粒连缀成块并藏匿其中。幼虫化蛹前,大部分会离开果粒而爬出取食环境,在包装材料缝隙内或藏于墙壁角落缝隙等隐蔽环境下,先吐丝结一薄茧,然后在其中结茧化蛹,结茧期为2~3天。据观察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加幼虫发育历期会缩短,反之会延长。幼虫期也是印度谷螟死亡率最高的一个发育阶段,常温下死亡率为30%~46%,越冬幼虫死亡率高达85.3%。幼虫在环境不适宜或变温条件下会发育停滞。据观察在我区10月中下旬越冬代老熟幼虫进入滞育休眠期,次年4月下旬又开始活动,长达220天。进入滞育期的老熟幼虫一般体肥大呈黄色,在18℃~22℃幼虫平均历期39.4天。

蛹:温湿度对蛹的发育影响较大,当含水量为4.38%时,蛹历期为8.3天,含水量为14.95%时,蛹的历期延长到61.7天。在18℃~22℃的室温条件下,蛹的历期平均为8.8天,化蛹率为63.3%,越冬后化蛹率仅为14.6%。

卵:在室温条件下平均历期为9.8天,孵化率为92.1%。

(4)防治措施

①根据枸杞含水量和枸杞虫害发生关系研究结果,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幼虫发育增快,蛀果率增加。因此在枸杞储藏过程中要保持枸杞干燥,防止吸潮,另一方面枸杞果实在制干过程中要尽可能达到制干要求,以防印度谷螟的危害,在储藏期间还要定期检测有机枸杞的含水量。储藏枸杞的仓库内还要配备去湿机或其他去湿材料(如生石灰),同时应避免枸杞直接和去湿材料接触,去湿材料还要定期更换。

②最新观察研究发现:越冬幼虫有85.3%死亡,化蛹率仅为14.6%,最终只有11.1%的幼虫羽化为成虫。而常温下幼虫的死亡率为30%~46%。成虫10℃以下一般不发生交配产卵行为,由此可见,冬季低温(10℃以下)对印度谷螟越冬代基数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因此在有机枸杞储藏过程中,要尽可能保证储藏仓库的低温条件,并安装必要的低温制冷设备。

③根据成虫具有明显的避光性,在强光下静伏以傍晚6~8时室内光线减弱时活动能力最强的特性,在储藏有机枸杞库房悬挂具有一定光强度的灯具,主要在傍晚到第二天光线充足之前,打开灯具进行照明,创造不利于成虫活动的光线条件,可有效的防止成虫交配几率,减少印度谷螟虫害的基数。

二、主要病害

1.枸杞黑果病

枸杞黑果病是枸杞重要病害。降雨量多,空气湿度大,容易发生枸杞黑果病。每年由于黑果病的发生,导致河北、山东等地枸杞减产比较严重。

(1)发病症状枸杞黑果病是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可危害枸杞的青果、成熟果实、花、蕾、嫩枝和叶。发病较轻时果实成熟后形成黑色病斑,降低枸杞的商品价值,严重时青果全部变黑,失去经济价值。青果发病初期出现小黑点或黑斑点或黑色网状纹。阴雨天病斑迅速扩大,使青果变黑,不能成熟。晴天病斑扩展比较慢,病斑变黑,未发病部位仍可变红成熟。花感染后,花瓣出现黑斑,轻者花冠脱落,幼果能继续正常发育成熟,重者子房变黑,不能正常发育成为果实。幼蕾感染后,初期出现小黑点或黑斑,严重时整个幼蕾变黑不能开花。嫩枝叶感染后出现小病斑。

(2)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残存在病果内越冬,次年生产季节遇到降雨天气,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田间下,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其他花、果实、蕾等部位,引起初侵染发病,发病部位又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或者人工采果作业进行传播,反复再侵染,使病情扩展。黑果病流行发病与空气、湿度、温度有密切的关系,田间湿度和降雨量对此病发生扩展起主导作用,温度只起到促进作用。早春6月中旬以前,少雨、干旱、气温偏低,病害发生较轻。6月上旬以后,当日均气温在17℃以上,相对湿度60%以上,每旬有2~3天降雨,田间即可发病。田间病害暴发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下旬,此时降雨增多,导致空气湿度增加,只要连续两旬的平均湿度在80%以上时,就可出现黑果病发病高峰。

(3)预防措施

①秋后清除树上残留的病果,在枸杞园行间进行秋翻地,将园地表面病果深压到土壤中,消灭发病的病源。春季结合修剪清理枸杞园,把病残枝、叶、果实全部带出园外。

②下雨前喷施等量式波尔多液100倍进行防治,同时在雨后及时喷施0.2%高锰酸钾1000倍或等量式波尔多液100倍。最近几年枸杞生产实践证实,进行雨后及时喷施杀菌剂对防治黑果病效果比较明显。

③对于制干枸杞,在制干前采用碱液(氢氧化钠或碳酸钠)处理,就可杀死病原菌的菌丝体,否则受到感染后的果实会凹陷发黑并扩散到其他果实,影响枸杞的商品价值和质量。

2.枸杞根腐病

枸杞根腐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由土壤中的镰刀菌侵染后,导致枸杞树体的根茎部位逐渐腐烂,从而树体的输导组织受到阻断,不能从地下获取水分和营养,慢慢死亡。

(1)感染此病有明显的外部症状

树体感染此病后,最先表现为树梢上部的叶片反卷,颜色变黄,然后扩散到树冠下部的叶片,同时上部的叶片明显脱落,形成上部光秃,有时表现为半边树冠发病或半边枯萎,或者仅一两个枝条发病或者枯萎。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每年的6月至7月高温季节。

此病的发生和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生产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在铲除根茎部位的根蘖苗或疏松土壤时,由于操作不慎,造成根茎部位留有伤口,如果在伤口没有愈合之前,进行灌溉或雨季根茎部位存在积水,土壤中的镰刀菌从伤口处侵染进入树体,容易导致根腐病发生。

(2)预防治疗措施

①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增强土壤的理化性能,增加树体自身抗病能力。

②改善耕作条件,精心操作,避免耕作时铲伤根茎部位,减少对枸杞根的伤害。加强枸杞园地平整,及时排出田间多余水分,尽量减少根茎部位积水发生。

③对初步发生该病的植株,采用草木灰对根际土壤进行覆盖,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3.枸杞白粉病

枸杞白粉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枸杞幼嫩的新梢和叶片。受害后,叶片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粉状物,叶片变薄,皱缩,边缘向上反卷,逐渐青干。枸杞树体感染此病后,树体光合作用下降,不仅影响新梢及叶片的生长发育,导致树体的生长势下降,引起树衰弱,而且影响当年枸杞的产量。

枸杞白粉病以菌丝在病芽内越冬,春季萌动后进行初侵染,4~6月份是发病高峰,9月份以后病情缓和。此病的流行和气候条件有关,春季温暖干旱的气候,有利于病害的前期发生和流行。夏季多雨,湿度大,秋季少雨干旱则有利于后期发病。

防治方法:(1)消除病源。早春结合修剪,剪除病枝,及时清理出园。(2)夏季及时进行树体抹芽修剪,抽去多余的徒长枝条,均衡树体产量,控制郁蔽树体的发生。(3)生长季节选用有机允许使用的杀菌剂,如采用0.1~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等量式波尔多液100倍进行喷雾。

4.枸杞流胶病

(1)症状主要发生在36~60厘米的树干上。一般夏季初发病时,树干皮层开裂,泌流出泡沫状的半黄白色的胶液,有脏臭味,吸引苍蝇、金龟子等爬在液体上吸食。临秋停止流胶,树干被害处树皮似火烧,而且呈焦黑皮层和木质部分离的样子,使植株部分干枯,严重时全株死亡。

(2)防治方法发现病症后,可以将树干被害处的皮层刮去,刮净后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涂刷,进行消毒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