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什么是鱼类生活的非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指水的物理、化学等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温 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在适温范围内,温度高,鱼的生命活动就强,肯吃肯长;水温低,鱼的活动减弱,食量下降,影响生长。温度对藻类生活的影响也很明显,一般硅藻、金藻、黄藻的适温最低为16℃~18℃,绿藻为20℃~25℃,蓝藻为20℃~30℃。在运鱼过程中换新水时,也要注意勿使水温骤变。
(2)透明度 表示光线透入水层的深度。当水中浮游生物、有机质等悬浮物多时,透明度就低,反之则高。透明度的高低,大致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的丰歉和水质的肥瘦。透明度通常用透明度盘(也称萨氏盘)来测定。该盘为一金属圆盘,一般用油漆漆成黑白相间的花纹,圆盘中间有孔,孔中系绳,绳上每隔10厘米用颜色做好标记。测定时,手握透明盘上系的线,将盘放入水中上下挪动,当隐约可见盘上黑白两色的分格时,即用另一只手掐住线的处于水平面的位置,然后将盘提出水面,量出盘至线的水平面位置长度,即得出该水体的透明度。一般肥水池塘,透明度在25~40厘米之间,丰产池的透明度一般为30~40厘米。透明度小于20厘米或大于40厘米,表示池水过肥或较瘦,前者往往是蓝藻类过多,后者则浮游生物量较小。
(3)溶解氧 水中溶氧的主要来源,是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约占总量的90%;其次是由空气扩散溶入水中的,约占总量的7%;其余3%是由加水带入的。水中溶氧的消耗,主要是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细菌分解耗氧,约占总量的84%;再次是鱼类呼吸作用耗氧,约占总量的15%;其余约1%是向大气中扩散了。溶氧的计量,是用水化分析的方法,测定每升水中含多少毫克氧。
(4)溶解盐类 指溶解在水中氮盐(由铵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组成)、磷酸盐、硅酸盐这三大营养盐类在水中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水体自身含量较少的氮盐、磷酸盐,是浮游植物吸收的重要营养物质。为了大量繁殖水中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量多质优的天然饲料,就要向鱼池内投放氮、磷肥。水体中一般不缺乏硅酸盐,所以不需要人工投放。
(5)溶解有机质 鱼池中由于投喂人工饲料和施放有机肥料,而带入大量有机质,池中死亡的有机体和生物排出的废物等也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水中有机质呈溶解的、胶状的和固形悬浮的状态而存在,而溶解的有机物质占大部分。溶解有机物质是有机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包括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它们是水中营养盐类的重要来源,是细菌的营养物。水中溶解的和悬浮的有机质,通过絮凝作用等途径,能聚集成较大颗粒的有机碎屑物质,为鱼类和水生生物提供重要的天然饵料,能被浮游动物、滤食性鱼类及鱼苗直接摄食。但由于有机物分解需消耗大量的氧,如数量过多,消耗氧量大,则易使水发生缺氧,恶化水质,影响鱼类生长,严重时能造成窒息死亡,同时也为致病菌的繁殖创造条件,降低鱼体抵抗力,容易发生鱼病,因此有机物质过多也是有害的。天然水域内有机质的含量较低。
(6)池水的运动 造成池水运动的原因主要是风和水的密度差,水的注入和流出也能产生池水的流动。池水的对流与养鱼有密切关系。通过夜间的对流,把上层溶氧较高的水传下去,使下层水的溶氧得到补充,改善了下层水的水质,同时加速了下层水中和淤泥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从而加快池塘物质循环的强度,提高了池塘的生产力。但是,由于白天池水不易对流,上层水中较高的溶氧无法及时送往下层,到傍晚上层水中大量(过饱和)的氧即逸出水面而白白地浪费掉。至夜间发生对流时,上层水中的氧本已减少很多,虽能使下层溶氧得到一定的补充和提高,但由于下层水中耗氧因子多,消耗氧量大,使溶氧又很快下降,这样就加快了整个池塘溶氧消耗的速度,容易造成池塘缺氧和凌晨池鱼浮头,这是天然状态下池水对流对养鱼不利的一面。
如果池水对流在人工控制下提前至中午或下午进行,则可及时把上层水中饱和或过饱和的氧送往下层,不至于大量氧逸出水体浪费掉。由于下午仍有光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可继续增氧,下层氧被消耗后,能得到上层氧的不断补充,这样既增加了下层水中的含氧量,又提高了整个池塘的含氧量,对改善水质和防止翌晨池鱼浮头都有好处。中午或下午开动增氧机或搅水机,即能收到上述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