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体中的氨对鱼类是极毒的,特别是在pH值高、水温高的条件下其毒性更大。据测定分子氨对鲢、鳙鱼苗24小时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91毫克氮/升和0.46毫克氮/升。为此,每年高温季节,应注意合理施肥、投饵和改良环境,监测和调控水体的pH值,采取增氧和适度轮捕、轮放等多项技术措施,以消除氨的毒害。
11.水体中的氨对鱼类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如何消除?
水体中的氨对鱼类是极毒的,特别是在pH值高、水温高的条件下其毒性更大。据测定分子氨(NH3)对鲢、鳙鱼苗24小时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91毫克氮/升和0.46毫克氮/升。一般都按0.05~0.1毫克氮/升的分子氨作为可允许的上限值。此外,氨的氧化也要消耗大量氧。
水体中的氨来源于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和在缺氧时被反硝化菌还原生成。此外,水生动物包括鱼类的代谢产物一般以氨气(NH3)的形式排出。
分子氨(NH3)和离子铵(NH4+)在水中可以互相转化,它们的数量取决于池水中的pH值和水温,即pH值越小,水温越低,分子氨的比例相应越小,毒性越低。当pH值<7时,总氨几乎都是以铵离子形式存在;pH值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比例越大,毒性越强。
所以消除氨的毒害作用,需要有效控制氨的来源和pH值;控制好鱼类的放养密度和单位水体载鱼量,同时对池水经常性增氧,防止缺氧,特别是在夏天高温季节尤其应如此。
为此,每年高温季节,应注意合理施肥、投饵和改良环境,监测和调控水体的pH值,采取增氧和适度轮捕、轮放等多项技术措施,以消除氨的毒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