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培育鱼苗要注意哪些事项?
(1)分期注水 刚下池的鱼苗,体小摄食少,为了节约饲料、肥料,池水不宜太深,通常保持在60厘米左右。浅水容易提高水温,肥效快,有利于饵料生物的繁生和鱼苗的生长。
但以后应随着鱼体长大,以及由于喂食或施肥,水质转肥了。就需要每隔数天注入新水,扩大鱼的活动范围,改良水质,增加池水的溶氧量,以满足鱼苗生活、生长的要求,促进其生长。
注水的具体时间和数量,应根据池水肥瘦和天气情况而定。当水肥或天气干旱、炎热时,可勤灌、多灌水,水瘦或阴雨天气,可少灌或不灌水。通常在鱼苗下池后每隔5~7天灌水1次。每次灌水15~20厘米深,到夏花出池前分次加至1.2~1.5米深为止。灌水要在喂食前或喂食后1~2小时进行。灌水前需要拔除池埂内侧的杂草,不使其淹没在水中,以免鱼苗逗水、叮草忘食,影响体质。进水口须用密网拦滤,防止害鱼、鱼卵进池,同时要避免水流过大而搅混池水,对鱼苗不利。每次灌水的时间不能太长,避免鱼苗长时间顶水,影响体质。
(2)鱼苗入池前要适时施肥,培肥水质。鱼池先要施基肥、有充足的饵料后才放养鱼苗,但施基肥要适时,过早或过晚都对培育鱼苗不利。这是因为生物饵料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规律,各种饵料生物繁殖速度和大量发生的时间不同,鱼池施放大草、牛粪等肥料以后,首先发生的是细菌和鲢鱼容易消化的浮游植物,一般在施肥4天后,这类浮游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多,在第5~10天数量最多。浮游动物的数量是在施肥后4~7天最多,首先是滋生大量的原生动物,其次是轮虫和无节幼虫,再次是枝角类,最后为桡足类。而鱼苗自入池长到1.5厘米时的食性变化恰与上述饵料繁生的程序是一致的,所以要在鱼苗下池前4~10天施基肥,使鱼苗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丰富而适口的饵料。施肥后的肥效与水温、天气等有关,天气晴暖,水温高时,肥料分解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快,阴雨天气、水温低时,就会延缓肥料的分解和饵料生物的繁生。
如果鱼池太早的产生过多的大型浮游动物,它既不能作为鱼苗的适口饵料,还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和浮游植物,使池水肥不起来,抑制了鱼苗能吃的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并能侵扰鱼苗的活动和摄食,以致鱼苗体弱,生长缓慢,成活率低,严重时甚至缺氧而死,所以危害很大,应特别注意。如遇有这种情况可用下列任一种方法杀灭:
①放养“食水鱼” 有些地区在鱼池施基肥后,鱼苗下池前3~4天有放养“食水鱼”的传统方法,即每亩鱼池放入无病的体长13厘米左右的鳙鱼300~400尾作为“食水鱼”。放养个体大的鳙鱼也可以,但数量应适当减少。“食水鱼”可以吃掉大型浮游动物象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另一方面,放养“食水鱼”还可测试池水是否适宜于鱼苗下池的肥度,故又叫“试水鱼”。培育鲢鱼、鳙鱼苗的池塘,以“食水鱼”每天早晨有轻微浮头2~3小时为度,人在池边拍掌,鱼即受惊而下沉,或日出后1小时自然下沉,表示池水肥度适中,可以放养鱼苗。如果浮头严重,表示水已很肥,应注入新水后再放入鱼苗,如果不浮头则表明肥度不够,还需追加基肥。培育草鱼苗的鱼池,以“食水鱼”浮头2~3天后不再浮头为宜。
采用此法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放养鱼苗前必须把所有的“食水鱼”全部捕出来,否则池中即使遗留1~2尾鳙鱼也能吞食大量鱼苗,造成损失,不能疏忽大意,二是食水鱼必须是健康无病的,以免传染鱼苗。
②用90%晶体敌百虫,每亩水深100厘米,用药50克,溶水冲稀后均匀泼洒池中,过1~2天就可放养鱼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