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型云南山茶古树及新品种
楚雄市紫溪山红墙土主庙
Hongqiang Mishi Temple in Zixi Mountain of Chuxiong City
楚雄紫溪山紫顶寺
Ziding BhuddismTemple in Zixi Mountain of Chuxiong City
栽培型古树大部分是在寺庙遗址和彝族土主庙中发现。调查表明,云南其他地区如大理、凤庆、昆明、腾冲等地,栽培型茶花古树主要分布于古交通干线(即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村落和寺庙中,这些地区在历史上也是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楚雄正好是这条古交通干线的必经之地。这些古代交通除了促进商品流通和物品交流,人文、宗教等文化交流也随之兴盛和发展,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佛教僧人在古代把茶花尊为献佛显瑞的“曼陀罗”在寺院种植。楚雄市紫溪山的佛教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极盛于明清,民间传说有66座寺、77座庵、88座林,现调查实有寺庙遗址68处,大多可见茶花古树。而且,楚雄是彝族自治州,是民族原始崇拜形式保留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相信万物有灵,在自然界诸神中山神居重要地位,几乎每个村寨都建有土主庙,庙内也大多种了茶花。历经数百年,大部分寺庙已不复存在,但遗迹上栽培的古茶花依然长存,成为今后研究茶花栽培历史、品种演化、佛教发展史的活文物。
这些栽培型古茶花树中,不少是我国的传统品种,比如‘大理茶’、‘狮子头’、‘童子面’、‘松子壳’、‘柳叶银红’等。其中‘松子壳’、‘柳叶银红’古树在云南还是首次发现,都仅有一株。也有不少是尚未命名的品种,如王家村土主庙内种有两株茶花,后来分别被命名为‘国楣’、‘胭脂’。这些栽培的古茶花及野生山茶中,通过自然授粉等方式,产生了遗传背景不尽相同的有特质的新类型茶花,不少后来成为茶花的新品种。1989年命名并登录了‘楚雄茶’、‘楚蝶’、‘鹿城春’、‘国楣’、‘胭脂’、‘泽荷’、‘紫溪’、‘紫焰’、‘东林’、‘色奔’等10个新品种,其中的‘楚雄茶’、‘楚蝶’、‘鹿城春’、‘国楣’成为楚雄茶花品种的精品和名片。2007年之后,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又陆续选育了47个茶花新品种,其中28个通过了专家评审并正式发表和登录,其中的‘薇溪红’、‘丽芳’、‘紫莲’、‘紫玉’等成为楚雄的新代表,都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楚雄特色的新品种。因此,这些古树及其周边的山茶资源,是选育新品种的宝库,是其他任何地方都难以替代的。科学地保护这些古树和生境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本章节中精选了39株传统品种和楚雄特色的品种古树,13株人工繁育的云南红花油茶古树,上述52株记录了古树的相关特征。17个本书中首次发表的新品种,记录了新品种的主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