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茶园病虫草害的主要类别、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茶树是多年生的经济作物,茶树种植历史悠久,茶园分布范围较广,东起台湾,南至海南,西自西藏自治区米林,北至山东荣成,生长环境多属于亚热带、暖温带和热带气候。茶园生态条件及所处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茶园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茶园各种有害生物的孳生和繁衍。据不完全统计,茶树害虫有430余种,茶树病害100余种,茶园杂草30余种。
一、茶树害虫的主要类别、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茶树害虫种类繁多,为害方式也多种多样。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以害虫的取食方式和侵害茶树的部位,可将茶树害虫分为四大类:吸汁害虫、食叶害虫、钻蛀害虫和地下害虫。
(一)吸汁害虫
吸汁害虫一般具有刺吸式口器,以口针吸取茶树汁液,致使芽叶萎缩,生长停止,叶片脱落,其中以叶蝉类、螨类、粉虱类、蚧类、蓟马类为害较重。
1.叶蝉类
小绿叶蝉俗称浮沉子,是在全国茶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一种害虫,种类很多。浙江等茶区以小绿叶蝉为主,四川、安徽、广东、湖南、广西等茶区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主。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新梢汁液,导致被害嫩叶失绿,叶脉变红、叶质粗老、质地变脆,芽叶萎缩并枯焦,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发生代数多,对夏秋茶构成严重威胁。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花生、烟草、棉花、桑、猪屎豆等植物。
形态特征:①成虫:成虫分为小绿叶蝉和假眼小绿叶蝉两种。小绿叶蝉体长3.3~3.7毫米,淡绿至黄绿色。头部有一个“山”形白纹,复眼灰褐色。前胸背板近缘常有3个淡白色斑点,小盾片上有3条白色纹,中央有一白色纹和一横刻痕;前翅绿色半透明,后翅无色透明,有珍珠光泽。假眼小绿叶蝉成虫体长3.5~4.0毫米,黄色至黄绿色。头顶中部有一对绿色小斑点,头及前胸背板无淡白色斑点,仅小盾片中央及端部有淡白色斑点。前翅透明,前缘基部绿色,翅面微黄,端部稍呈烟褐色。②若虫:初期为乳白色,逐渐变黄绿至绿色,3龄时显露翅芽,5龄时翅芽长度达第五腹节。③卵:香蕉形,长度约0.8毫米,初为乳白色,逐渐转为淡绿色,孵化前前端出现1对红色眼点。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9~17代,成虫在茶树、杂草及其他植物上越冬,但在广东和云南茶区无明显的越冬现象。每年早春气温回升转暖时成虫开始取食,补充营养,茶树发芽后成虫开始产卵,产卵期长,世代重叠发生,直至秋末冬初茶树新稍停止生长为止。常年有1~2个虫口高峰期,通常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成虫和若虫均具有趋嫩性,多栖息在芽叶背面,以第二、三叶虫口居多,产卵于第一至第三嫩茎皮层下、叶柄及主脉中;喜横向爬行,怕光、怕雨湿,雨天、阳光强烈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容易发生;在高温干旱或阴雨连绵气候条件下不易于繁殖。
2.螨类
属于蛛形纲、蜱螨目,是体形很小的一类有害生物。主要种类有茶橙瘿螨、茶跗线螨、茶短须螨和咖啡小爪螨等几种,尤以茶橙瘿螨发生最为严重,其次是茶跗线螨。螨类由于体形小、数量大、代数多、繁殖快,比较难控制。
茶橙瘿螨的为害状:成螨、幼螨和若螨吸取茶树嫩叶和成叶的汁液,使叶片失去光泽,叶背出现褐色锈斑,芽叶萎缩、芽梢停止生长,发生严重时枝叶干枯,茶园呈现一遍铜红色,引起茶树大量落叶。除茶树外,还损害油茶、檀树、漆树及多种杂草。
茶橙瘿螨的形态特征:①成螨:体形小,肉眼看不清,长约0.14毫米,宽约0.06毫米,体前端稍宽,向后渐细呈胡萝卜形,橘红色,前体段有2对足,后体段有许多环纹,体上具有刚毛,末端一对较长。②幼、若螨:体长约0.08~0.1毫米。乳白色至淡橘黄色,足2对,后体段环纹不明显。③卵:为球形,直径为0.04毫米,无色透明,水珠状。
茶橙瘿螨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0~25代,以各种虫态在叶背越冬,但在南方茶区无明显的越冬现象。每年早春气温回升转暖时成虫开始活动取食,发生期各种虫态混杂,世代重叠,直至秋末冬初茶树新稍停止生长为止。常年有1~2个虫口高峰期,通常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8~10月。具有趋嫩性,以第二、三叶虫口居多,也可损害成叶。幼螨和若螨多栖息在芽叶背面,成螨在叶正面,或叶背栖息。产卵多在叶脉两侧或凹陷处。时晴时雨,留养和幼龄茶园发生较重;暴雨后虫口急剧下降,高温干旱不利于发生。
茶跗线螨的为害状:又名茶黄螨,分布在多数茶区,其中以四川茶区发生较重。主要为害幼嫩芽叶,使叶片色泽变黄,叶质硬化变厚,叶背出现铁锈色,叶尖扭曲畸形,新梢僵化,芽叶萎缩、生长缓慢,甚至停止。除茶树外,还侵害柑橘、黄麻、橡胶、番茄、马铃薯等多种作物及杂草。
茶跗线螨的形态特征:①成螨:雌成螨呈椭圆形,体形小,长0.2~0.25毫米,宽约0.1~0.15毫米,淡黄或淡黄绿色。体背中央有乳白色条斑,第四对足纤细;雄成螨呈菱形,长0.16~0.18毫米,体形扁平,第四对足粗长。②幼、若螨:幼螨近圆形,乳白色,足3对;若螨近椭圆形,乳白色,后体段背部有白色云状斑。③卵:为椭圆形,长为0.1~0.11毫米,宽0.07~0.08毫米,乳白色,半透明,表面有许多白色圆点整齐排列成网状花纹。
茶跗线螨的发生规律:四川一年发生20~30代,世代重叠,以雄成螨在茶芽鳞片、叶柄、缝穴、杂草及蚧类的蚧壳下越冬。在每年早春气温回升至10℃以上时开始活动取食。四川茶区在7月中旬为发生盛期,浙江在9~10月为发生高峰期。具有趋嫩性,以第一至三叶虫口居多。以两性生殖为主,雄成螨常背负雌若螨,待雌若螨蜕皮变成雌成螨后即行交尾,产卵于芽尖或嫩叶背面;也能营孤雌生殖。留养和幼龄茶园发生较重;干旱有利于发生;降雨时间长、雨量多,则对其发生不利。
茶短须螨的为害状:又名茶红蜘蛛,分布在多数茶区。主要为害老叶和成叶,也可损害嫩叶。使叶片失去光泽,主脉和叶柄变褐色,叶背常出现紫褐色突起斑,后期叶柄霉烂引起落叶。严重时引起成片落叶,甚至形成光杆。除茶树外,还侵害桃、柿、沙梨、山楂、檀树、杜鹃等多种观赏植物及杂草。
茶短须螨的形态特征:①成螨:雌成螨呈长卵形,长0.27~0.31毫米,宽约0.13~0.16毫米,红、暗红、橙色,体形扁平。体背有不规则黑色斑块,有四对足,近第二对足的基部有半球形红色眼点1对。雄成螨体形略小于雌螨,末端尖呈契形。②幼、若螨:幼螨近圆形,长0.11~0.18毫米,宽0.08~0.1毫米,橙红色,足3对,体末端3对毛发达,2对呈匙形,中间1对呈刚毛状;若螨体背有黑色斑块,橙红色,足4对,体末端3对均呈匙形。第一代若螨近卵形,长0.17~0.22毫米,宽0.1~0.12毫米,第二代若螨形似成螨,只是腹末较成螨钝。③卵:为卵形,长为0.08~0.11毫米,宽0.06~0.08毫米,表面光滑,鲜红色,孵化前变淡,卵壳白色,半透明。
茶短须螨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6~7代,雌成螨群集于近地面的根部越冬,少数在茶树上叶背或落叶中越冬;但在海南茶区,无明显越冬现象。每年4月份,越冬雌成螨开始向茶树叶片上迁移,开始多栖息于茶树中、下部的叶背面及正面,以后逐渐向上迁移。雄成螨很少出现。平均气温28℃~30℃时,各种虫态及世代历期为:卵期6天,幼螨期3天,若螨期8天,孕卵期2天,完成一代为19天。雌成螨寿命长,一般35~45天,长者可达70天,越冬成螨则可达6个月以上,而且产卵期长,因此发生期虫态混杂,世代重叠。高温干旱有利于发生;低温多雨则对其发生不利;茶园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及其他病虫害严重的情况下也重。
咖啡小爪螨的为害状: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江西、台湾等茶区。主要损害嫩叶和成叶。使叶片变红、暗红,失去光泽,叶面有白色尘状物及细微的蜘蛛丝,后期叶质变硬,干枯易脱落,严重时引起成片落叶,甚至形成光杆。除茶树外,还侵害咖啡、合欢、山茶、柑橘、橡胶等植物。
咖啡小爪螨的形态特征:①成螨:雌成螨呈椭圆形,长0.4~0.5毫米,宽约0.15~0.23毫米,暗红色,体背有4列纵形细毛,体末端呈阔圆形,有四对足。雄成螨体形较小,末端稍尖。②幼、若螨:幼螨近圆形,长约0.2毫米,宽约0.1毫米,鲜红转暗红色,足3对;若螨外形与成螨相似,长0.2~0.26毫米,宽0.13~ 0.15毫米,暗红色,足4对。③卵:为近圆形,直径为0.11毫米,红色,上方有一根白色细毛。
咖啡小爪螨的发生规律:在福建一年发生15代左右,全年虫态混杂,世代重叠,在冬季无明显休眠现象。各虫态和世代历期因季节不同而异,在7月份完成一代约12天,在10月份完成一代平均为18天。雌成螨寿命为10~30天。雌成螨以两性生殖为主,也可营孤雌繁殖,但未受精卵孵化后为雄虫。卵散产于叶面,多在主脉附近及凹陷处。日产卵1~6次,每次1粒,每雌螨平均产卵40粒,多的可达百余粒。幼螨经2~3次蜕皮变成成螨。喜阳光,多分布在茶丛上部,活动性强,并能吐丝下垂。夏季高温炎热对其发生不利,秋后气温下降,天气干旱气温回升,全年以秋后至春节前为害最重。
3.粉虱类
主要种类是黑刺粉虱,全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分布。幼虫刺吸叶片汁液,分泌物诱致煤病。被害叶片正面覆盖一层污煤状霉层,叶背有黑色椭圆形虫体,虫体周围有一圈白色蜡圈。发生严重时芽梢停止萌发,树势衰退,引起大量落叶,使茶叶严重减产。除侵害茶树外,还为害柑橘、山茶、油茶、白杨、梨、柿等植物。
黑刺粉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1~1.3毫米,橙黄色。体表覆盖有薄粉状蜡粉。复眼红色,前翅紫褐色,周围有7个斑点,后翅淡紫色,无斑纹。②幼虫:初孵期体长为0.25毫米,长椭圆形,扁平光滑,有足,体呈乳黄色,然后逐渐变成黑色,体背出现2条白色蜡线,周缘出现白色细蜡圈,后期背侧面生出刺突。1龄体背侧面有6对刺,2龄10对刺,3龄14对刺。成长后幼虫体长约0.7毫米。③卵:香蕉形,长度0.21~0.26毫米,基部有一短柄与背相连,初为乳白色,逐渐转为黄褐色,孵化前呈紫褐色。④蛹:为椭圆形,长约1毫米,蛹壳为黑色,有光泽,周缘白色蜡圈明显,壳边锯齿形,体背隆起,通常附有2个幼虫蜕皮壳。背脊两侧有19对黑刺,周缘有刺,雌蛹11对,雄蛹10对。
黑刺粉虱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代,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在每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发生。第一至第四代幼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下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虫飞翔力强,白天活动,晨昏则停息在芽梢叶背。卵多产于成叶、老叶或嫩叶背面,每雌产卵20粒。黑刺粉虱喜荫蔽的生态环境,在茶丛中下部的虫口分布较多,上部较少。
4.蚧类
是一个包括很多种类的大类群,主要的种类有:盾蚧科的长白蚧、椰圆蚧、蛇眼蚧,蜡蚧科的角蜡蚧、红蜡蚧、日本龟蜡蚧等。蚧类雌成虫和若虫吸食茶树汁液,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瘦小、叶片稀少,严重时茶树成片枯死。蚧类的体表会形成一层盾蚧、蜡壳或蜡丝,虫体就匿藏在下面。这种盾壳和蜡壳对虫体起着保护作用。在喷药时农药就不会直接接触虫体,因而很难奏效。这里主要介绍角蜡蚧、椰圆蚧、长白蚧和日本龟蜡蚧。
角蜡蚧的为害状:又名白蜡蚧。全国茶区均有分布,西南茶区发生较重。雌成虫和若虫吸食茶树汁液,并可诱致煤病发生,影响茶树光合作用,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瘦小、叶片稀少,严重时茶树成片枯死。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油茶、柑橘、苹果、梨、桃等多种树木。
角蜡蚧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雌成虫蜡壳厚,灰白色,稍带粉红色,直径5~9毫米,背面中央呈角状突起。周围有8个小角状突起。以后角状突起消失,蜡壳呈半球形,淡黄色。雌成虫为红褐至紫褐色,体长4~5毫米。雄成虫为赤褐色,体长1毫米,有1对半透明的翅。②幼虫:初孵期体长为0.3~0.5毫米,长椭圆形,足发达,体呈红褐色,腹末有2根尾毛,蜡壳呈放射状突起。雌若虫蜡壳近圆形,2龄若虫蜡壳中央有角状突起,3龄时略向前倾;雄成虫蜡壳呈长椭圆形,周围有15个呈星芒状的蜡突。③卵:椭圆形,肉红至红褐色。
角蜡蚧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受精雌虫在茶树枝干上越冬。四川于每年4月中旬开始产卵,5~7月若虫大量出现。浙江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上旬至7月孵化。每个雌虫产卵1771~5603粒,卵期平均30天,雄虫多分布在叶面主脉两侧,雌虫多分布在枝干上,以茶丛中下部居多。大雨或暴雨对初孵的若虫不利,可以大量减少虫口基数。
椰圆蚧的为害状:又名琉璃盾蚧、茶圆蚧。全国大部分茶区有分布。雌成虫和若虫吸食茶树汁液,被害叶正面呈黄绿色斑点,叶背有许多黄色蚧壳和虫体,严重时使树势衰弱,新梢停止生长,叶片大量脱落,甚至新梢枯死。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油茶、柑橘、香蕉、芒果等多种树木。
椰圆蚧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雌成虫呈卵形,扁平,前端圆,后端稍尖,鲜黄色,直径1.2~1.5毫米;其蜡壳圆形,薄而扁平,直径约1.7毫米,半透明,中央有2个黄色壳点。雄成虫呈橙黄色,复眼黑褐色,有1对半透明的翅,腹末有针榨交尾器;其蜡壳椭圆形,长径约0.7毫米,黄色,中央只有1个黄色壳点。②幼虫:初孵时淡黄绿色,后转黄色至暗褐色,椭圆形,扁平。③卵:为椭圆形,黄绿色,长约0.2毫米。
椰圆蚧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3代,受精雌虫在树上越冬。2代区(贵州)各代若虫发生盛期分别为5月上旬和8月上旬。3代区各代若虫发生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雌成虫经交尾后陆续产卵,每个雌虫产卵数为:越冬代80~100粒,第一代70余粒,第二代60~80粒。初孵若虫多爬至茶树中下部叶片背面,然后固定为害,少数损害枝干。杂草丛生、通风不良、潮湿的茶园发生较多。
长白蚧的为害状:又名梨长白蚧、茶虱子。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江南茶区发生较重。雌成虫和若虫吸食茶树汁液,在叶缘锯齿间、叶主脉两侧以及枝条上布满白色至灰白色介壳。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瘦小,对夹叶增多,严重时大量落叶,枝梢枯萎,甚至全株死亡。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山楂、柑橘、苹果、柿、李等多种树木。
长白蚧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雌成虫介壳呈纺锤形,前端有长椭圆形壳点,为若虫蜕皮壳。介壳下有一暗褐色的盾壳。成虫雌雄异态,雌成虫无翅,犁形,体长0.6~1.4毫米;雄成虫体长0.48~0.66毫米,淡紫色,有1对白色半透明翅。②幼、若虫:雌虫共3龄,雄成虫共2龄。初孵时淡紫色,眼暗紫色,触角、口针和足均发达,腹末有2根尾毛。1龄末期体背覆盖一层白色介壳。2龄若虫触角和足均消失,除白色介壳外,前端有一淡褐色的蜕皮。3龄若虫呈淡黄色,梨形。③卵:为椭圆形,淡紫色,长0.2~0.27毫米,宽0.09~0.14毫米。④蛹:淡紫色至紫色,体细长0.66~0.85毫米,触角、足及翅芽明显,腹末有一针状交尾器。
长白蚧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代,老熟若虫和蛹在茶树枝干上越冬。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雄成虫羽化。各代若虫发生盛期因不同茶区各异:在湖南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浙江则分别为5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各虫态的历期为:卵期11~20天;幼、若虫期23~32天(越冬代可达6个月);雄成虫寿命为0.5~1天。完成一代历期雌雄虫各不相同:雌虫70天至8个月;雄虫则只有51~58天。雌成虫经交尾后陆续产卵,卵产于介壳内,每个雌虫产卵数为10~40粒。台刈茶园以及幼龄茶园发生较重。还有荫蔽、偏施氮肥的茶园发生较多。
日本龟蜡蚧的为害状:又名龟甲蜡蚧,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分布。蚧类雌成虫和若虫吸食茶树汁液,并诱致煤病,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瘦小、叶片稀少,严重时茶树成片枯死。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山茶、柑橘、苹果、柿、桑等多种树木。
日本龟蜡蚧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雌成虫呈椭圆形,暗紫褐色,体长2.5~3.3毫米,触角6节,其中第三节最长,几乎为其余各节之和;其蜡壳呈椭圆形,白至灰白色,长4~6毫米,背面突起有龟甲状凹纹,中央隆起,边缘蜡层厚而弯曲,由8小块组成,每小块间有白色小点。雄成虫呈棕褐色,体长1~1.3毫米;其蜡壳呈椭圆形,长约3毫米。②幼、若虫:初孵时淡红褐色,眼深红色,触角及足淡灰白色,椭圆形,扁平。③卵:为长椭圆形,淡橙黄色至紫红色,长约0.27毫米。④蛹:椭圆形,紫褐色,长0.9~1.2毫米。
日本龟蜡蚧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受精雌虫在茶树枝干上越冬。四川于每年5月开始产卵,6月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若虫发生高峰期。卵产于介壳内虫体下,一般每个雌虫产卵1000~2000粒。初孵若虫仍留在母壳内,数天后才从壳中爬出,经1~2天活动后固定于新梢叶面为害,并分泌蜡质,逐渐形成蜡壳。雌雄若虫均分布在沿叶脉附近,8月份雌虫陆续转移到枝干上为害,而雄若虫仍留在叶面化蛹、羽化。一般气温在24℃,相对湿度为80%时有利于孵化;高温干旱则不利于卵孵化,并导致大量死亡。
5.蓟马类
主要的种类是茶黄蓟马。茶黄蓟马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贵州、江西、浙江、福建、海南等茶区。成虫和若虫吸取嫩叶、茎的汁液,在茶叶背部出现两条至多条红褐色纵纹,叶正面突起,严重时叶片卷曲、僵硬,新梢萎缩。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山茶、苹果、葡萄、芒果、花生、相思等多种植物。
茶黄蓟马的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约0.9毫米,橙黄色。触角8节,复眼稍突出,单眼鲜红色,呈三角形排列。前翅淡黄色,透明细长,周围密生细刺毛。腹部第2~7节背面各有一暗褐色斑纹。②若虫:初孵时为乳白色,后转为黄色。③卵:为肾脏形,淡黄色。
茶黄蓟马的发生规律:在广东一年发生10~11代,无明显越冬现象。以9~10月发生较多。成虫活泼,日夜活动,卵多单粒散产于叶背叶脉或叶肉中。1~2龄若虫和成虫为害,3~4龄若虫不取食。一般在荫蔽茶园、幼龄茶园以及留养茶园发生较重。
6.蚜虫
又名茶二叉蚜,俗名为腻虫、蜜虫、油虫。是茶园中普遍发生的一种虫害,成虫和若虫刺吸新梢汁液为害,使新梢萎缩卷曲。此外,由于新梢上聚集有大量黑褐色茶蚜,所排泄的蜜露会污染茶梢,使成茶品质下降,并会诱致煤病发生。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油茶、咖啡、可可、芒果、榕树等多种植物。
蚜虫的形态特征:①成虫:分有翅蚜和无翅蚜两种,有翅蚜成虫体长约1.6毫米,黑褐色,翅透明有光泽,前翅中脉分二叉,腹部背侧有4对黑斑。无翅蚜棕褐色至黑褐色,体长约2毫米,体表多细密淡黄色横列网纹。②若虫:有翅蚜若虫棕褐色,翅蚜乳白色;无翅蚜若虫淡黄至浅棕色。1龄若虫有触角4节,2龄若虫有触角5节,3龄若虫有触角6节。③卵:为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长约0.6毫米,宽约0.2毫米。
蚜虫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0多代,卵在叶背越冬。南方多以无翅蚜越冬,或无明显越冬现象。每年2月下旬开始孵化,3月上旬盛孵,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发生高峰期,夏季虫口稀少,10~11月再度回升。前期均为孤雌生殖(胎生),只有最后一代为营有性生殖(卵生)。成、若虫多聚集在新梢嫩叶背面为害,并产卵于叶背,通常是十余粒至数十粒产在一起。一般在台刈复壮茶园、幼龄茶园以及留养茶园发生较重。
(二)食叶害虫
食叶害虫具有咀嚼式口器,咀食芽叶,直接构成减产。其中以尺蠖类、毒蛾类、卷叶蛾类、刺蛾类、蓑蛾类和象甲类为害较重。
1.尺蠖类
是茶园中发生很普遍的一类食叶害虫。幼虫有两对腹足,爬行时提背拱起是此类幼虫的识别特征。主要种类是茶尺蠖和油桐尺蠖。
茶尺蠖的为害状:又名茶尺蛾,俗称拱拱虫。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川等茶区均有分布,其中以安徽、江苏、浙江等茶区发生较重。幼虫咬食叶片,各龄期的为害状不相同: 1龄时,集中为害,咬食嫩叶上表皮和叶肉,呈褐色小凹斑; 2龄咬食叶缘,形成缺刻; 3龄咬食后留下主脉; 4龄后连叶柄甚至枝皮一起食尽;严重时,可使茶树枝干光秃,形如火烧,树势衰弱,造成夏秋茶减产。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大豆、芝麻、豇豆、向日葵等。
茶尺蠖的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9~12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翅灰白色,均密被鳞片。秋季发生的虫体较大,灰褐色。前翅内横线、外横线、外线、亚外缘线黑褐色,波纹状,外缘有7个小黑斑。后翅外缘有5个小黑斑。②幼虫:体长26~30毫米,1龄幼虫体黑色,胸腹各节有环列白色小点和纵行白线; 2龄幼虫体呈深褐色,体上白色小点和白线不明显,第一腹节背面有2个不明显的黑点,第二腹节背面有2个深褐色斑; 3龄幼虫体呈茶褐色,第一腹节背面的黑点明显,第二腹节背面有“八”字形黑纹; 4~5龄幼虫体呈淡茶褐色或灰褐色,第二至第四腹节有灰黑色菱形斑纹,第八腹节黑纹明显。③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初产时鲜绿色,后渐变黄绿至灰褐色。经常数十粒、数百粒成堆。④蛹:长椭圆形,长10~ 14毫米。
茶尺蠖的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6代,蛹在茶树根际土壤中越冬,越冬深度1.5~3厘米。每年2月下旬开始羽化,3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第一至第六代发生高峰期分别为: 4月上旬至5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以第四代发生较重。成虫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和趋糖醋性。卵成堆产于茶树枝杈间、枝干缝隙处和枯枝落叶上,每雌产卵平均100~300粒。初孵幼虫活泼,善于吐丝,具有趋光性和趋嫩性,多聚集在茶丛面上的嫩芽叶上取食,形成“发虫中心”。3龄以后怕光,白天多栖息在茶树中下部,夜间活动为害,一旦受惊立即吐丝下垂。4龄后进入暴食阶段。
油桐尺蠖的为害状:又名大尺蠖。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南方茶区发生较重。幼虫咬食叶片,暴食时可将叶片、嫩茎吃光,使成片茶园形成光杆。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油桐、杨梅、山核桃、梨等植物。
油桐尺蠖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雌成虫体长24~25毫米,翅展67~76毫米,体翅灰白色,密布黑色小点;触角呈丝状;前翅基线、中横线及亚外缘线为黄褐色波纹状。雄成虫较小,体长19~23毫米,翅展50~61毫米;触角呈羽毛状;前、后翅基线和亚外缘线为黑色波纹状。②幼虫:体长56~65毫米,最长可达76毫米。深褐色、灰绿色、青绿色,头部密布棕色颗粒状小点,头顶中央凹陷,两侧呈角状突起,前胸背面有2个突起。③卵:椭圆形,蓝绿色,卵堆上覆盖有黄色茸毛。④蛹:深棕色,头顶有1对黑褐色突起。
油桐尺蠖的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2~3代,华南茶区3~4代,蛹在茶树根际土壤中越冬,越冬深度1.5~3厘米。每年4月开始羽化,第一至第三代幼虫分别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下旬、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虫夜间羽化,雄成虫趋光性较强。卵成堆产于茶园附近树干裂缝处,每雌产卵平均2450粒。初孵幼虫活泼,善于吐丝,怕光性,多在傍晚、清晨取食。1~2龄幼虫咬食叶缘、叶尖表皮,呈黄褐色膜斑; 3龄后,将叶片咬成缺刻; 4龄后食量大增,能将整叶食尽; 6~7龄后,爬到根际3~5厘米深处化蛹。
2.毒蛾类
幼虫的特征是体表多毒毛,触及皮肤,红肿痒痛。主要种类是茶毛虫、茶黑毒蛾。
茶毛虫的为害状:又名茶黄毒蛾、毒毛虫。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3龄前幼虫常数十头至数百头群集在叶背取食,使被害叶形成黄绿色,半透明薄膜状斑,然后形成枯焦斑。3龄后分群,许多幼虫排列整齐,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咬食叶片,形成缺刻。严重时,连新梢、枝皮及花果均可食尽。而且虫体有毒毛,触及人体皮肤会红肿痛痒,影响采茶等茶园农事活动。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油茶、山茶、柑橘、油桐、梨等植物。
茶毛虫的形态特征:①成虫:成虫体长6~13毫米,翅展20~35毫米,雌成虫体、翅黄褐色;雄成虫体小,体、翅黑褐色。前翅中央均有两条淡色波纹,翅尖有2个黑点。②幼虫: 1~2龄淡黄色,成长后体长约20毫米转黄褐色,从前胸到腹部第九节各节背侧面有8个黄色或黑色绒球状毛瘤,毛瘤上面生有黄色毒毛。③卵:圆形,淡黄色,卵在堆成椭圆形的乱块上,上覆盖有黄色绒毛。④蛹:黄褐色,长7~10毫米,密生黄色短毛,末端有一束钩状尾刺,茧呈土黄色,长12~14毫米,丝质薄而软。
茶毛虫的发生规律:茶毛虫多化性,一年发生的代数因不同茶区有异:四川、贵州、安徽、江苏、陕西等茶区发生2代,浙江、江西茶区发生2~3代,湖南茶区发生3代,广东、广西、福建南部茶区发生4代。2代区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6月和8~9月; 3代区幼虫发生期为3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至10月。卵块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近主脉处越冬,但在福建南部常有蛹在土中或幼虫在茶树上越冬。各代发生整齐,无世代重叠现象。幼虫群集性强,具有假死性,受惊吓立即吐丝下垂,晨昏及阴天,虫群多在茶丛上部取食,中午则躲藏在茶丛下部,老熟后迁至根际落叶下结茧化蛹。天敌有茶毛虫卵蜂、茶毛虫多角体病毒等。
茶黑毒蛾的为害状:又名茶茸毒蛾。主要分布在浙江、贵州、安徽、台湾等茶区。幼虫咬食叶片为害,大发生时,连新梢一起吃光。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油茶等植物。
茶黑毒蛾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雌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2~40毫米,雄成虫体长12~14毫米,翅展27~30毫米。体翅暗褐至黑褐色。前翅近顶角处有3条黑色短小斜纹,翅中央均有1根银灰色波纹横带,其外侧有2个近圆形斑块。后翅色稍淡无斑纹。腹部背面纵列有3~4束黑色毛丛。②幼虫:成长后体长26~36毫米,黑褐色,各体节多黑、白细毛,腹部1~4节背面各有1对棕褐色毛束耸立,第八节有1对黑褐色毛束。③卵:球形,灰白色,顶部凹陷。④蛹:黑褐色,长约14毫米,背部有许多棕色毛,茧丝质地松软,呈棕褐色。
茶黑毒蛾的发生规律:安徽、浙江等茶区一年发生4代,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孵化。4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3月下旬至5月中旬、6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下旬和8月下旬10月上旬。一般在第二、第四代,即6月和9月为害最甚。卵或卵块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发生整齐,无世代重叠现象。幼虫群集性强,具有假死性,受惊吓立即吐丝下垂或卷缩坠落。幼虫孵化后群集于茶丛中下部,在叶背取食叶肉和下表皮,形成透明斑,2龄后开始分散,迁移至蓬面嫩叶背面为害。老熟后迁至根际落叶或土隙间结茧化蛹。天敌有赤眼蜂等。
3.卷叶蛾类
幼虫藏匿于卷叶或虫苞中。主要种类有茶小卷叶蛾、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是我国华东几个产茶省的重要虫害,茶卷叶蛾的发生地区一般较茶小卷叶蛾偏南。
茶卷叶蛾的为害状:又名茶淡黄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幼虫卷叶啃食为害。幼虫吐丝将茶树芽叶卷缀成虫苞,匿居其中啃食叶肉,最后只留下一层表皮,形成半透明膜斑。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油茶、柑橘、龙眼、油桐、荔枝、梨等植物。
茶卷叶蛾的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8~11毫米,翅展23~30毫米。体、前翅呈淡棕色。前翅近长方形,翅面多有深褐色细波纹。雄蛾前缘基部有一深褐色半椭圆形加厚部分,明显向上翻卷。②幼虫:成长后体长18~26毫米,头呈褐色,体呈黄绿色至淡灰绿色,具有白色短毛,前胸硬皮板呈半月形,深褐色。③卵:椭圆形,扁平,淡黄色,经常是百余粒卵聚集成鱼鳞状排列的卵块。④蛹:长11~13毫米,腹部末端有8根钩状小刺。
茶卷叶蛾的发生规律:卷叶蛾多化性,在安徽、浙江等茶区一年发生4代,湖南茶区发生4~5代,福建、台湾茶区发生6代。每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成虫羽化并产卵。4代区幼虫发生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和9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上旬。老熟幼虫在虫苞中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幼虫具有趋嫩性。卵多产于叶正面,每雌平均产卵330粒。初孵幼虫活泼,吐丝或爬行分散,缀结叶尖,潜藏其中取食,多在芽尖和芽下第一叶取食为害。成长后吐丝缀结数个叶片成虫苞,并在其中为害。食完一苞又再转结新苞。老熟后在苞中吐丝结一白色薄茧,化蛹其中。
茶小卷叶蛾的为害状:又名小黄卷叶蛾、棉褐带卷叶蛾。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幼虫卷叶啃食为害。幼虫吐丝将茶树芽叶卷缀成虫苞,匿居其中啃食叶肉,最后只留下一层表皮,形成半透明膜斑。严重时,茶蓬一片红褐焦枯。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油茶、柑橘、棉花、苹果、梨等植物。
茶小卷叶蛾的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6~8毫米,翅展15~22毫米,淡黄褐色。前翅近长方形,散生褐色细纹,翅基、翅中部及翅尖有3条深褐色斜行带纹;中部一条长而明显。雄蛾翅基褐带宽而明显。后翅灰黄,外缘稍褐。②幼虫:成长后体长10~20毫米,头呈黄褐色,体呈绿色,前胸盾板色淡。③卵:椭圆形,扁平,淡黄色,长5~6毫米,百余粒卵聚集成鱼鳞状排列的卵块,并覆盖有透明胶质。④蛹:雌体长约10毫米,雄体略小,绿转褐色。腹部2~7节背面各有2列钩刺突,且以前缘一列较为明显。
茶小卷叶蛾的发生规律:茶小卷叶蛾多化性,在华东茶区一年发生4~5代,华南茶区发生6~7代,台湾茶区发生8~9代。每年4月开始化蛹。5代区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和10月上旬至第二年4月。老熟幼虫在虫苞中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幼虫具有趋嫩性。卵多产于老叶背面。初孵幼虫活泼,吐丝或爬行分散,缀结叶尖,潜藏其中取食,多在芽尖和芽下第一叶取食为害。3龄后吐丝缀结数个叶片成虫苞。并逐渐向下移,食完一苞又再转结新苞。受惊吓时善于弹跳逃脱。幼虫共5龄,老熟后在苞内化蛹。天敌有赤眼蜂、卷蛾小茧蜂、白僵菌和颗粒体病毒等。
4.刺蛾类
幼虫有刺毛,触及人体皮肤,引起红肿痛痒,影响采茶和田间管理。主要种类有扁刺蛾、黄刺蛾。
扁刺蛾的为害状:又名毛辣子、痒辣子。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低龄幼虫咬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形成黄绿色半透明斑块。成长后的幼虫咬食叶片后形成平直缺刻。幼虫体有刺毛并能分泌毒汁,触及人体皮肤后会引起红肿痛痒。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油茶、柑橘、苹果、梨等植物。
扁刺蛾的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10~18毫米,翅展26~35毫米,体、翅灰褐色,前翅有一暗褐色斜纹,雄蛾前翅中央有一个黑点。②幼虫:成长后体长21~26毫米,椭圆扁平形,背面隆起,鲜绿色,各体节有4个绿色刺突,背、侧面各2个,体背两侧各有1列小红点。③卵:长椭圆形,扁平,淡黄绿色,长约1.1毫米。④蛹:长10~15毫米,椭圆形,黄褐色。茧呈椭圆形,黑褐色,质地坚硬。
扁刺蛾的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2代,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每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发生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7月下旬至第二年4月。成虫飞翔力和趋光性较强。卵多散产于叶正面,每雌平均产卵10~200粒。幼虫多先在茶丛下部为害,然后逐渐转移到上部,白天栖息取食叶背,夜晚和清晨则爬到叶面取食。老熟后爬到根际表土中结茧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6厘米内,但是在松软的土壤中可以深达15厘米以上。天敌有核型多角体病毒、寄生蝇等寄生。
黄刺蛾的为害状:又名红背刺蛾。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低龄幼虫咬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形成黄色枯斑。成长到4龄后的幼虫咬食叶片形成孔洞或缺口,甚至只留下主脉。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柑橘、李、桃、梧桐、苹果、桑、梨等植物。
黄刺蛾的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10~17毫米,翅展20~37毫米,体、翅黄色,前翅自翅尖向后缘有2条横纹,前一条横纹后面呈淡褐色,在黄色区和褐色区各有一褐色斑点。②幼虫:成长后体长19~25毫米,呈近长方形,背面有一紫色大斑,两端宽大,中间细长,呈哑铃状,各节均有2对刺突,胸部和尾部有4对刺突粗大,体背中部有5对刺突很小。③卵:椭圆形,扁平,淡黄色,长约1.45毫米。④蛹:长13~15毫米,椭圆形,淡黄褐色。茧形似麻雀蛋,呈灰白色,质地坚硬。
黄刺蛾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2代,老熟幼虫9月上中旬在茶树枝干上结茧越冬。每年5~6月开始化蛹。5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发生期分别为6~7月和8~9月。成虫趋光性较弱。卵多散产或成堆于叶背面。幼虫群集性强,孵化后常数头至数十头聚集于叶背为害。老熟后爬到枝干结茧化蛹。
5.蓑蛾类
又名避债虫、避债蛾、布袋虫。雌虫终身藏匿在护囊中,雌雄异态,雄成虫有翅,雌成虫呈蛆状。主要种类有茶蓑蛾、大蓑蛾、褐蓑蛾,可根据护囊大小、组成和质地进行区别。蓑蛾类幼虫咬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
茶蓑蛾的为害状:又名红避债虫和袋袋虫。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幼虫咬食叶片,形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连嫩梢、枝皮和幼果全部食尽。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柑橘、李、桃、油茶、桑、梨等植物。
茶蓑蛾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雄虫体长11~15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深褐色,胸、腹部密被鳞毛,前翅近外缘处有2近长方形的透明斑。雌虫体长12~16毫米,蛆状,无翅,无足,黄褐色,腹部肥大,后胸和腹部第七节簇生一环黄白色茸毛。②幼虫:成长后体长16~26毫米,头黄褐色,具有黑褐色斑纹并列。胸部背面有褐色纵纹2条,每节纵纹两侧各有褐色斑1个。③卵:椭圆形,乳黄白色,长约0.8毫米,宽约0.6毫米。④蛹:雄蛹为被蛹,长11~13毫米,咖啡色,翅芽达第三腹节后缘。雌蛹为蛆状,长14~18毫米,咖啡色,头小。⑤护囊:纺锤形,长25~30毫米,质地紧密,囊外缀结纵行排列整齐的小枝梗。
茶蓑蛾的发生规律:不同茶区发生的代数不相同,贵州茶区发生1代,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湖南茶区发生1~2代,江西茶区发生2代,台湾茶区发生2~3代。幼虫在护囊中越冬。每年3月开始活动,5月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发生期为: 1代区在7月中旬至第二年6月上旬; 2代区在6月上旬至8月下旬和8月中旬至第二年6月上旬。雄成虫羽化后从护囊中飞出,具有趋光性。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在护囊中,将头部伸出囊外,交尾后产卵于囊内蛹壳中,卵期10~15天,一般产卵500粒。幼虫孵化后爬出护囊,随风飘移到枝干上,吐丝缀结嫩叶成囊。1~2龄幼虫只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形成半透明黄色膜斑; 3龄咬食叶片形成孔洞; 4龄后食量大增。耐饥力特别强,能够耐8~10天饥饿。老熟后在囊内将虫体倒转然后化蛹。天敌有蓑蛾瘤姬蜂。
大蓑蛾的为害状:又名大袋蛾和大背袋蛾。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幼虫咬食叶片和枝干。低龄幼虫主要取食下表皮和叶肉,叶面呈现薄膜状半透明斑块; 3龄后咬食叶片形成孔洞。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柑橘、葡萄、枇杷、法国梧桐、枫树、梨等植物。
大蓑蛾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雌雄二型。雌成虫呈蛆状,无翅,淡黄色,虫体长约25毫米;雄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26~33毫米,前翅近外缘处有4~5个透明斑。②幼虫:成长后体长约35毫米,黄褐色,胸部硬皮板上有褐色纵带,其中背面2条宽而明显。③卵:椭圆形,淡黄色,长约0.9~1.0毫米。④蛹:雄蛹为被蛹,长11~13毫米,暗褐色。雌蛹为围蛹,蛆状,长14~18毫米,赤褐色,头小。⑤护囊:长40~60毫米,质地坚实,囊外附有较大碎叶片,有时亦附有少数排列零星的枝梗。
大蓑蛾的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1代。老熟幼虫在茶树上的护囊中越冬。每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5月中下旬为发生盛期。雄成虫羽化后从护囊中飞出,蛹壳多遗留在护囊排泄孔外,具有趋光性。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在护囊中,将头部伸出囊外,交尾后产卵于囊内蛹壳中,,一般产卵2600粒。幼虫孵化后先在囊内取食卵壳,然后从母囊的排泄孔爬出护囊,吐丝悬垂随风飘移到枝干上,寻到嫩叶后先吐丝缀结嫩叶成囊,然后取食。天敌有姬蜂、寄生蝇、蜘蛛等。
褐蓑蛾的为害状:又名茶褐背袋虫。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幼虫咬食叶片和枝干。其为害状与茶蓑蛾相似。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刺槐等植物。
褐蓑蛾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雌成虫呈蛆状,乳黄色,虫体长约15毫米;雄成虫体长约15毫米,翅展约24毫米,体、翅褐色,前翅和腹部具有金属光泽,腹基部密生暗色茸毛。②幼虫:成长后体长18~25毫米,体、头褐色,头上有淡色横斑,胸部背板淡黄色,两侧各有褐斑两列。③卵:椭圆形,乳黄色。④蛹:雄蛹为紫黑色,尾端钩状;雌蛹体黄色,两端赤褐色,尾端有3枚刺。⑤护囊:长25~40毫米,质地疏软,囊外缀结许多碎叶。
褐蓑蛾的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1代。低龄幼虫在茶树上的护囊中越冬。每年3月继续取食为害,6月开始化蛹,7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7月下旬幼虫开始发生。具有趋光性。雌成虫交尾后产卵于囊内,产卵300~900粒。幼虫孵化后先在囊内取食卵壳,然后从母囊的排泄孔爬出护囊,吐丝悬垂随风飘移到枝干上,寻到嫩叶后先吐丝缀结嫩叶成囊,然后取食。天敌有姬蜂、寄生蝇、蜘蛛等。
6.象甲类
成虫咬食茶树叶片,幼虫可在土中为害茶树根系。主要种类有茶丽纹象甲、绿鳞象甲。茶丽纹象甲主要分布在华东茶区,绿鳞象甲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茶区。
茶丽纹象甲的为害状:又名茶叶象甲。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成虫咬食茶树嫩叶和成叶,形成半环状缺刻。对夏茶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大。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油茶、柑橘、山茶、洋槐、梨等植物。
茶丽纹象甲的形态特征:①成虫:成虫呈黑色,体长约7毫米,体背有黄绿色鳞片集成的斑点和条纹,稍具金属光泽,鞘翅近中部至两侧有较宽的黑色横带,触角漆状。②幼虫:体长5~6毫米,乳白色,无足,体肥多横皱纹。③卵:椭圆形,黄白色。④蛹:长椭圆形,黄白色,长约6毫米,离蛹。
茶丽纹象甲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幼虫在茶冠或表土中越冬。每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出土,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并相继大量产卵。各虫态的历期为:卵期7~15天;幼虫期270~300天;蛹期9~14天;成虫期50~70天以上。成虫羽化后在土中潜伏2~3天,上树活动和取食。成虫善于爬行,飞翔力弱,具有假死性,稍受惊动即坠地假死,片刻再爬上茶树。早上露水干后开始活动,午后至黄昏最为活跃,中午前后多潜伏在叶背或茶丛内荫蔽处。一生交尾多次,陆续入土产卵,卵散产于表土内或落叶下。留养茶园和幼龄茶园发生较重。
绿鳞象甲的为害状:又名绿绒象甲、大绿象甲、绿象虫。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南部茶区,以广东和海南发生较重。成虫咬食茶树嫩叶和成叶,形成不规则缺刻。掠食新植茶树的叶片,致使植株死亡。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油茶、柑橘、山茶、橡胶、咖啡、苹果、大豆、花生、梨等植物。
绿鳞象甲的形态特征:①成虫:成虫全体黑色,体长15~18毫米,密被墨绿、淡棕、古铜、灰、绿等闪闪有光的鳞毛,有时杂有橙色粉末。前胸中央有纵沟,翅鞘上有10行点刻。雌虫腹部较大,雄虫腹部较小。②幼虫:初孵时呈乳白色,成长后为黄白色,长15~17毫米。体肥多皱,无足。③卵:椭圆形,长约1毫米,黄白色,孵化前呈黑褐色。④蛹:被蛹,黄白色,长约14毫米。
绿鳞象甲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老熟幼虫或成虫土中越冬。每年4月开始出土,5月上中旬为盛发期,直到年终均可见成虫活动。成虫白天活动取食,早晚隐藏在茶丛表土、落叶或杂草中。成虫飞翔力弱,具有假死性。成虫可多次交尾,卵散产于表土中。一般幼龄茶园、靠近山边、杂草丛生的茶园发生较重,茶园边缘常比中间重,还有新植茶园中生荒地比熟地发生重。
(三)钻蛀害虫
钻蛀害虫是指那些在茶树茎秆、种子和根部蛀食的害虫种类。这类害虫多在衰老茶园中发生较多。主要的种类有:茶梢蛾、茶枝镰蛾、天牛类、茶枝小颍虫、茶枝木掘蛾和茶子象甲等。这里主要介绍茶梢蛾、天牛类和茶子象甲。
1.茶梢蛾的为害状
又名茶蛾。是西南茶区的重要害虫之一。初孵幼虫从叶背潜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黄褐色圆斑;被害芽梢上常有孔洞,下方叶片上常有黄色粉状物,芽梢易断,使新芽萌发迟缓,茶芽减少。除茶树外,还可侵害油茶和山茶。
茶梢蛾的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5~7毫米,体、翅均为深灰色,带金属光泽。触角丝状,基部膨大,略较前翅长。前翅细长,后翅尖叶形。前翅近中部有2个黑色圆斑。②幼虫:成长时长6~10毫米,头部深咖啡色,胸腹部黄白色,体表稀覆短毛。腹足不发达。气门褐色,圆形。③卵:椭圆形,初产时灰绿稍带红色,孵化前变黄褐色。④蛹:细长筒形,黄褐色,长约5毫米,将羽化前触角及翅芽呈黑色。触角长达腹部第八节,第十节腹面着生1对棒状突起。
茶梢蛾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福建及云南糯山地区一年发生2代。幼虫在芽梢或叶片内越冬。每年3~4月开始在枝梢为害,1代区6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幼虫开始咬食叶片,10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上旬陆续迁移到芽梢。2代区幼虫发生期分别为7月下旬至10月下旬和1月下旬。第二代幼虫蛀入芽梢,以2~4月为害最重。成虫夜间活动取食,产卵于茶丛中下部枝梢的第二叶以下的叶柄及腋芽间,或腋芽与枝干间,每处产卵2~5粒。初孵幼虫从叶背潜食叶肉,3龄后一条虫可以损害1~3个嫩梢,蛀孔下方的叶片上有虫粪。
2.茶天牛的为害状
又名楝树天牛、蛀心虫。全国茶区均有分布。幼虫蛀食茶树枝干和根部,被害茶树在离地面约3厘米处的根颈部会有一细小排泄孔,对应地面通常堆积有木屑状排泄物。致使植株生长不良,叶片枯黄,芽叶细小瘦弱。除茶树外,还侵害油茶、楝树、松等。
茶天牛的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30~38米,体为暗褐色,密被淡黄色短毛,翅鞘被金黄褐色丝绒状短毛。雌虫触角略与体等长,雄虫触角则比体长一倍。鞘翅盖没腹部。②幼虫:成长后长37~52毫米,头宽4.5~5毫米,体粗壮,头淡黄色,胸腹部黄白色,前胸宽大,有4个黄褐色斑块,中、后胸及腹部第一至第七节有肉瘤状突起。气门褐色,明显。③卵:为椭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乳白色。④蛹:长25~38毫米,初为乳黄色,以后逐渐变为淡赭色。
茶天牛的发生规律:一般两年发生1代。当年幼虫或第二年成虫在被害枝干或根部蛀害的窟窿中越冬。第二年4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下旬产卵。6月上旬幼虫始见。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成虫羽化后仍留在蛹室越冬,直到第三年4月才爬出虫道,产卵于近地表的枝干树皮上。幼虫孵化后,先咬食枝干皮层,后蛀入木质部。主要损害近地面茎干和根部,虫道深达33厘米以上,虫道大而弯曲,老熟后多在根颈部化蛹。管理粗放、根茎外露的老茶树发生较重。
3.茶子象甲的为害状
又名茶子象甲、油茶象甲、螺纹象、山茶象。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南部茶区,以广东和海南发生较重。成虫以管状口器咬食未成熟的茶果,还能取食嫩梢,在嫩梢中部将表皮咬食成孔洞,取食孔洞上下方的木质部和髓部,使被害嫩梢凋萎。幼虫仅取食茶果,导致茶子减产。除为害茶树外,还侵害油茶、刺锥梨等植物。
茶子象甲的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7~11毫米,成虫全体黑色,除头部管状外,背面被白色和黑褐色鳞片,腹面白色鳞毛亦甚密,构成具有规则的斑纹。翅鞘上有黑色、褐色和白色鳞毛,每个翅鞘上有10条纵沟,沟内有粗大点刻。②幼虫:成长幼虫长10~12毫米。体肥多皱,背拱腹凹略成“ C”形弯曲,无足。乳白色,成长后为黄白色,老熟出果时近黄色。③卵: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宽约0.3毫米,黄白色。④蛹:长椭圆形,黄白色,长7~11毫米,体表有细刺毛,腹末有短刺1对。
茶子象甲的发生规律:一般两年发生1代(云南一年发生1代)。幼虫或初羽化的成虫在土中越冬。幼虫在土中生活12个月,第二年8~11月化蛹,以后陆续羽化为成虫,并仍留在土中越冬,直到第三年4~5月才出土。每雌产卵50~180粒,产卵期长达50天左右。卵产于茶果中,成虫陆续死亡。幼虫孵化后在茶果中取食果仁,8~11月离果入土越冬。成虫多在傍晚活动,成虫每天蛀果2~4个,怕强光,喜荫蔽,具有假死性。
二、茶树病害的主要类别、症状及发生规律
根据病害部位茶树病害可分为叶部病害、茎部病害和根部病害三大类。
(一)叶部病害
茶树叶部病害包括芽梢、成叶和老叶的病害。主要种类有茶饼病、茶白星病、茶炭疽病和茶轮斑病。
1.茶饼病的症状
又名疱状叶枯病,叶肿病。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以西南和海南茶区发生较重。主要为害嫩叶、嫩茎,叶柄,花蕾、果实偶尔发病。典型的茶饼病,叶正面下陷,背面突起,当然,也有相反的可能。病斑的正面平滑发亮,而反面凸起的部分先暗后呈灰色,上有灰色粉末状,粉末增厚后变成纯白色。不仅影响产量,而且用病芽叶制茶易碎,茶叶味苦,致使茶叶品质明显下降。
茶饼病的发生规律:茶饼病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菌丝体在病叶的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次年春季或秋季,当平均气温15℃~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菌丝体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散落在新梢和嫩叶上,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2小时后开始萌发,侵入组织,3~18天后,形成新的病斑,其上出现白色粉末的子实层,担孢子成熟后,继续飞散,不断侵染,导致病害流行。一个成熟的病斑,在24小时内可释放一二百万个孢子,孢子形成结束,寄主组织也随即死亡。担孢子怕光照及高温,当气温高于31℃,并连续4小时光照,病害的发生即受到抑制。发病时间各地因气候不同而异,西南茶区在2~4月开始发病,7~11月为发病盛期;华东和中南茶区在3~5月和9~10月;海南茶区在9月中旬至次年2月。一般高山、谷地及过度荫蔽的茶园,由于日照少、雨露多、湿度大,发病较重;还有杂草丛生、偏施氮肥以及采摘、修剪等措施不合理的茶园发病多。
2.茶白星病的症状
又名点星病。主要为害嫩叶和幼茎,初期呈现红褐色针头状小点,边缘有淡红色、半透明晕圈,半透明晕圈始终为圆形,并逐渐变为淡黄色,直径1~2毫米。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一张病叶上的病斑数为几个至几百个,有时病斑相互融合形成不规则形大斑。叶脉发病可使叶片扭曲畸形。病梢上叶片变小,节间短,百芽重降低,对夹叶增多。用病叶制成的茶叶苦味异常,茶汤入口,喉根苦似黄连,且苦味不易消失,严重影响成茶品质。除茶树外,油茶、山茶等植物也可染病。
茶白星病的发生规律:茶白星病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病原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茎中越冬。次年春茶初展,当相对湿度80%以上时,产生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风或雨溅传播病害,侵染新梢和嫩叶,1~3天后,形成新的病斑,重复侵染,扩大蔓延,导致病害流行。本病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气温16℃~ 24℃,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较重;气温高于25℃则不利于发病。全年发病期在春秋两季,发病盛期在5月份。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上的茶园才有发生,并且海拔越高发病越多;还有,缺肥、偏施氮肥以及采摘过度等而使茶树衰弱的茶园发病较重。
3.茶炭疽病的症状
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以西南和海南茶区发生较重。一般发生在当年生的成叶上,老叶和嫩叶上偶尔发生。多从茶叶边缘或尖端开始发病,初期为浅绿色斑,边缘侵染性逐渐扩大,呈青褐色不规则斑,仅边缘半透明,且半透明的范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颜色由红褐色至黄褐色变为灰白色。病斑常以中脉为界,后期在病斑正面以至反面散生许多细小而明显的黑点。秋季发病严重的茶园,次年春茶产量明显下降。除茶树外,油茶、山茶和茶梅等植物也可染病。
茶炭疽病的发生规律:茶炭疽病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病原的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5~6月间的雨天有利形成孢子,并借雨水传播,从嫩叶背面茸毛处侵入叶片,8~14天后形成小病斑,15~30天发展成大病斑。在高湿度和有雨水条件下,形成孢子,不断重复侵染。全年以梅雨期和秋雨期发生最重。一般缺少钾肥、偏施氮肥、幼龄茶园以及台刈复壮茶园发病较重。
4.茶轮斑病的症状
又名茶梢枯死病。全国主要茶区均有分布。主要侵染成叶和老叶,嫩叶和新梢上偶尔发生。先从叶缘或叶尖产生黄绿色小斑点,最后扩大为褐色与灰色相间的半圆形、不规则形或圆形的大型病斑,病斑有明显的同心圆状轮纹,边缘有一褐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出现浓黑色墨汁状小粒点(病菌的子实体分生孢子盘),沿轮纹作环状排列,这是茶轮斑病的区别特征。发生在嫩叶上的病斑无轮纹,病斑常相互联合,甚至叶片大部分布满褐色枯斑。嫩梢发病变黑枯死,并向下发展,引起枝枯。
茶轮斑病的发生规律:茶轮斑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的,其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梢内越冬。茶轮斑病是高温季节病害,病菌在28℃左右生长最为适宜,形成分生孢子,从茶树叶片的伤口处侵入,7~14天后产生新病斑,在潮湿条件下,形成子实体,孢子成熟后,随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扩大蔓延。高温(25℃~28℃)、高湿(相对湿度85%~87%)有利于发病,因此夏秋季发病较重。机采、机剪和虫害严重的茶园发病较重。
5.茶云纹叶枯病
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或土表落叶中越冬。主要侵染叶片,也为害新梢、枝条和果实。除茶树外,油茶、山茶和茶梅等植物也可染病。
(二)茎部病害
茶树茎部病害种类很多,通常在老茶园中发生,主要种类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膏药病、茶红锈藻病、地衣和苔藓类。
1.茶枝梢黑点病的症状
全国主要茶区均有分布。是半木质化新梢部病害之一,多侵害茶树当年生半木质化新梢。初期呈现不规则形灰色斑块,逐渐向上、下扩展,可长达10~20厘米,后期病斑表面散生圆形或椭圆形、稍突起且有光泽的黑色小点,病斑转成为灰白色。
茶枝梢黑点病的发生规律:茶枝梢黑点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原菌丝体或子囊盘在病梢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季,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风或雨溅传播,侵染新梢。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当气温在20℃~25℃,相对湿度80%以上的春夏之交时,最有利于侵染。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发病盛期。高温干旱不利于该病的发生。一般发生在台刈复壮茶园和条栽壮龄茶园。
2.茶膏药病的症状
茶膏药病是老茶园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在全国主要茶区均有分布。常发生在茶树枝条和根茎部。在枝干上形成厚均膜,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如膏药般贴附在枝条上。均膜在后期变成紫褐色,表面龟裂,易脱落。分灰色膏药病和褐色膏药病两种。灰色膏药病:病部初生白色棉毛状物,后转呈暗灰色,中央暗褐色,表面光滑,中央稍厚,边缘薄,潮湿条件下,上面覆盖一层白粉。褐色膏药病:病部的厚膜呈栗褐色,表面丝绒状,手摸有粗糙感,边缘有一圈很窄的灰白色带。除茶树外,苹果、梨、柑橘等多种果木植物也可遭侵染。
茶膏药病的发生规律:茶膏药病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其发生与蚧类有密切关系,它以蚧类的分泌物为养料,蚧类借菌膜的覆盖得到保护。病原菌丝体在病枝干上越冬。次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菌丝继续生长形成子实层。担孢子借助气流或随介壳虫传播,孢子萌发后以介壳虫分泌物为营养形成新的菌膜,不侵入寄主体内,对寄主直接影响不大。但是,当病害严重发生时,均膜包围着树干外部,致使茶树正常生理活动受阻,树势渐趋衰弱。一般在蚧类发生严重的茶园,土壤黏重、排水不良、荫蔽潮湿的老茶园发生较多。
3.茶红锈藻病的症状
茶红锈藻病是藻类植物寄生所致。全国主要茶区均有分布,在华南茶区大叶种茶树发生较重。多发生在1~3年生的枝条上,病斑呈圆形至椭圆形,紫黑色,表面常有纵长裂缝。引起枯梢,连年发生则树势衰弱,甚至全株死亡。也可为害老叶和茶果,并能分泌毒素。除茶树外,还侵害油茶、山毛豆、柑橘、芒果和相思树等植物。
茶红锈藻病的发生规律:茶红锈藻病由一种绿藻引起的,病原营养体在病害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发育形成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放出游动孢子,成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助气流或雨滴传播到寄主适宜的部位,萌发长出芽管侵入茎叶组织,菌丝不断蔓延扩展深入,消耗寄主养分。全年有2个高峰期: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降雨频繁,雨量充沛的季节,病害流行。土壤瘠薄、缺肥,保水性差,易干旱、水涝等原因,致使茶树树势衰弱的茶园以及过度荫蔽的茶园发生较多。
4.地衣和苔藓的症状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苔藓是一种植物,有绿色的假茎和假叶。全国茶区均有分布。地衣是一种青灰色叶状体,根据其外形可分为叶状地衣、壳状地衣和枝状地衣三种。叶状地衣:扁平,形如叶片,平铺在枝干表面,有时边缘反卷;壳状地衣:形状不一的深褐色假根状体,紧贴于树皮上,不易剥离,常见的有文字地衣,呈皮壳状;枝状地衣,其叶状体直立或下垂如丝,呈树枝状分枝。地衣和苔藓附生在枝干上,使茶树树势趋于衰老,产量下降,并为害虫提供越冬和藏匿的场所。除茶树外,还侵害油茶、桂圆、柑橘、芒果和荔枝等植物。
地衣和苔藓的发生规律:苔藓由一种绿藻引起,病原营养体在病组织中越冬。地衣以叶状体碎片进行营养繁殖,也可以真菌的孢子和菌丝体,或藻类形成芽孢子进行繁殖。地衣和苔藓在次年早春温度上升到10℃左右开始生长,孢子通过风雨传播,潮湿而温暖的5~6月间生长最旺盛,高温炎热的盛夏期,生长缓慢,秋季继续发展,冬季停止生长。地衣在山地茶园发生较多,苔藓则多见于阴湿茶园,老茶树,树皮粗糙,树势衰老,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或土壤黏重的茶园,易于发生。降雨频繁,雨量充沛的季节,病害流行。
(三)根部病害
茶树根部病害在我国西南茶区发生较少,在华南茶区发生较重。
三、茶园杂草的主要类别
茶园中的杂草类别在我国各产茶省不尽相同,但主要的种类是以禾本科和菊科两类杂草最为常见。此外还有石竹科、十字花科、蓼科、莎草科、玄参科、马齿苋科的杂草类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