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茶园病虫草害无公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茶园植物多样性,加强生态调控的力度
茶园生态环境是茶树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息生境,是实现茶园生态调控的重要基础。参照前面所述的茶园植物多样性配置的原则,增加茶园植物多样性,进而增加茶园昆虫多样性,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功能完善的茶园生态系统。最终加强茶园自然调控的能力,使益害生物维持在一个低数平衡的状态。这也是我们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
二、加强茶园栽培管理措施,发挥农业防治的基础作用
以茶园田间栽培管理为基础的农业防治是以改变茶园生态系统中的益害生物种群的栖息生境为主要目标,是茶园病虫草害无公害治理中的一项温和的调节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虫茶树品种、合理耕作、施肥、采摘、修剪和冬季管理。
1.选用抗性茶树品种
发展新植茶园或老茶园改植换种时,要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有较高抗性的无性系品种,在满足适制茶类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和搭配不同的无性系品种,增加茶树品种的多样性,增强茶园生态调控的能力。避免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造成的某一种病虫害的大量发生,例如日本大面积种植推广素北品种造成的炭疽病的大发生。
2.合理耕作
有些茶树害虫的某一个虫态或几个虫态生活在土壤中或在土壤越冬,如多数尺蠖(茶尺蠖、油桐尺蠖)在茶丛根基浅土中化蛹和越冬,还有一些刺蛾类(茶刺蛾、扁刺蛾和褐刺蛾)在根基枯枝落叶和土壤缝间结茧化蛹和越冬,茶丽纹象甲的卵、幼虫和蛹均生活在土中。云纹叶枯病的病叶落在土表可作为第二年初侵染的来源等。通过中耕除草和冬耕施肥,可将这些病虫翻入土壤深处或将土中的虫蛹、卵翻出土表,恶化其生存环境,阻止其羽化出土或使其腐烂死亡,或晒死、冻死,同时还有机械杀伤作用,减少来年病虫基数。因此合理耕作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3.合理采摘
分批及时采摘可摘除或带走大量病虫,对以幼嫩芽叶为食的叶蝉类、蓟马类、螨类、茶饼病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合理修剪
轻修剪对蓑蛾、卷叶蛾、钻蛀性害虫、茶树茎病,同时对叶蝉类、蓟马类、螨类、茶饼病等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蔬枝清园将茶蓬下部密而细弱的茶枝和病虫枝剪去,茶行间进行边缘修剪,使茶园行间通风透光,改变茶园小气候,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合理施肥
茶树在缺肥的情况下,生长势不旺盛,抵抗能力降低,容易感染茶云纹叶枯病、茶白星病等病害。但是偏施氮肥又使茶芽中酸性氨基酸组分的数量增加,而碱性氨基酸组分的数量减少,这样有利于刺吸式口器或者趋嫩性害虫的发生。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以减轻茶炭疽病、白星病以及螨类的发生。所以应该提倡在茶园中使用饼肥、农家肥、沼气液等有机肥,在施用前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样既无污染又能促进茶树健康成长。
三、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天敌等有益生物是茶园生态系统中除茶树、有害生物外的又一个营养级。它具有专一、同步性强和不污染环境的特点,也是茶园害虫生态调控的一种有力手段。茶树作为饮用植物,提倡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生物防治包括有益微生物、病毒、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
1.有益微生物的应用
在茶树病虫防治上获得成功的有苏云金杆菌(BT)等昆虫病原细菌;白僵菌、韦伯虫座孢菌、粉虱拟青霉、蚜霉、座壳孢菌等20多种昆虫病原真菌。目前已有粉虱真菌制剂在茶叶生产中推广。昆虫病原真菌需要在高湿环境条件下浸染害虫并繁殖扩展,因此将环境条件控制在温和、高湿或者雨后施用效果更好。
2.病毒的应用
在茶树害虫的防治上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功。目前我国已经从40多种茶树害虫上分离得到81种昆虫病毒,其中核型多角体病毒45种,颗粒病毒24种,质型多角体病毒9种,非包涵体类病毒3种。茶尺蠖NPV病毒、茶毛虫NPV病毒在我国已经达到生产应用的规模。由于病毒怕紫外线照射,还有害虫在感染病毒后的致死期较长,一般约10天。因此以在1、2、5代1~2龄幼虫期,虫口密度较低(低于防治指标)时并避开高温的夏季使用为宜。
3.捕食性天敌的应用
捕食性天敌包括鸟类、蜘蛛、草蛉、瓢虫、捕食性螨类等。一般是杂食性的,对寄主害虫的选择范围广,种群相对稳定,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比寄生性天敌大,其中蜘蛛种群占80%~90%,具有数量大、繁殖力强、种类多等特点,对茶园害虫种群的控制比较明显。据报道,在一定的猎物范围内,每个蜘蛛可捕食害虫6~10头,对假小绿叶蝉的控制作用可以达到60%以上。另外捕食性螨类对害螨的控制作用也很明显。
4.寄生性天敌的应用
寄生性昆虫天敌主要指的是寄生蜂、寄生蝇等,对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比较明显,一方面可以使那些潜在性害虫长期受到控制而不造成危害,如茶白青蛾幼虫期经常受到青蛾瘦姬蜂的寄生,长期处于一种低数平衡的状态,表现为零星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关键性害虫控制在造成经济损失之前,如茶尺蠖绒茧蜂对茶尺蠖种群的寄生率可以达到70%,使幼虫在3龄前死亡。但是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害虫在茶叶生产上还不普遍,主要是以保护天敌为主。
常用的保护措施有:在进行茶园修剪、耕作等管理措施时,要给天敌一个缓冲带,减少对天敌的损伤。先将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枝条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到茶园后,再将枝条集中进行处理。人工采除的害虫卵块、虫苞、护囊上都有很多天敌寄生,宜堆放在茶园附近或者放入寄生蜂保护区内,待寄生蜂、寄生蝇类等天敌羽化飞回到茶园后,再集中处理。也可人为释放到天敌少、寄主害虫多的茶园去,使其繁衍扩展。
四、利用害虫的各种趋性,充分应用物理机械防治
目前的主要方法是诱杀法。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趋化性、趋色性或害虫种群自身间的化学信息传递进行引诱,并杀死害虫的方法。可分为:灯光诱杀、糖醋诱杀、性信息素诱杀三种方法。
(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最传统的方法是在茶园中装置黑光灯,在灯光下放置一个较大的水盆,每天晚上开灯,可以引诱毒蛾、尺蠖、刺蛾、卷叶蛾、天牛等成虫飞来,掉入水中淹死。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商品化的频振式杀虫灯,使用方便,减少了自制杀虫灯的麻烦和诱杀水盆换水的繁琐,只需要在灯的下方放置一个容器即可。
(2)糖醋诱杀:利用害虫趋化性的特点诱杀害虫。方法是将糖醋一起制成糊状糖液,然后涂在盆钵内放在茶园中,引诱具有趋化性的地老虎、卷叶蛾等成虫飞来取食,害虫接触到糖醋液后被粘连而死。
(3)粘虫色板:利用害虫对某种颜色如黄色的趋色性来诱杀害虫。通常是在茶园中安置粘性黄板,引诱具有趋色性的小绿叶蝉、蚜虫、蓟马类害虫的成虫飞来被粘连到黄板上而死亡。
(4)性信息素诱杀:利用害虫种群自身的性信息素诱杀害虫。可以从田间捕捉幼虫,饲养到化蛹将雌雄分开。将雌虫放在容器内,然后安置在茶园内,下面放置一个盛水的小盆,夜间雌虫释放性信息素时引诱雄虫飞来掉入水中淹死。
五、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实现无公害生产
化学防治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尚不能用其他防治方法完全代替。但是,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出现环境污染、茶叶农药残留高、害虫产生抗药性以及天敌严重被破坏而引起害虫的更加猖獗等弊病。
(一)合理选用农药品种
茶园用药要严格参照附表B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附表A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和附表C无公害茶园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执行。在选用茶园适用农药时,如果有几种农药可以选用,最好选用对天敌、人畜、鱼类等较安全的农药品种。
(二)适时施用农药
选择适宜时间施用农药,是安全、经济、有效防治茶园病虫害的重要环节。要根据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农药性能和环境条件来确定防治的最佳时间。
1.在防治对象对药剂最敏感时期施药
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不同的防治适期同一防治对象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或生理状态,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害虫的不同虫态中,幼虫和成虫的耐药力弱,而卵、蛹的耐药力强。在同一虫态中,其耐药力也会随龄期、体重、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相差可达到几十至几百倍。因此害虫的低龄期是施药的有利时期。病菌的孢子萌发后,幼嫩的菌管耐药力很低,应抓住病菌尚未侵入茶树组织之前施药,效果最好。杂草种子在萌发前对触杀性除草剂有很强的耐药力,但是,一旦萌动、发芽后耐药力就会大大降低,很容易被杀死。具体适期参见附表A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2.按照防治指标施用农药
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种群数量、病害种群密度增加达到造成经济损失,而必须采用防治措施时的临界值,又称为防治标准、防治阈值、经济阈值。也就是说,在病虫发生数量少时,对茶树不构成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即病虫种群密度低于防治指标时,是不需要进行防治的。只有当病虫发生数量多到一定程度,即达到防治指标,对茶树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时,才有必要进行防治。茶园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参见附表A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3.在天敌隐蔽期施用农药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天敌,茶园施用农药应尽量防止杀伤天敌,在天敌活动期或天敌种群密度大时,应避免施用农药,宜在天敌隐蔽期如蛹期施药。
(三)安全使用农药
1.准确使用剂量
使用剂量是推荐用以防治病虫草对象的有效剂量。用药量过高,会增加环境污染,同时造成浪费;用药量太低又会影响防治效果。在茶叶生产中,应严格按照各种农药的规定用量或稀释倍数,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的稀释倍数参见附表B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2.安全间隔期
安全间隔期又称为等待期。农药喷施在茶树上以后必须间隔或等待多少天后方可进行鲜叶采摘。这是降低农药残留的一项关键措施。因为喷施在茶树芽叶上的农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降解。时间越长,降解就越多、越彻底,茶叶中残留的农药就会越少。在生产实际中,切忌缩短安全间隔期。茶园常用农药品种的安全间隔期详见附表B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3.最多使用次数
最多使用次数是指该农药在一个茶季中最多使用的次数。因为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一方面容易造成该农药的积累,使茶叶中残留量增大;另一方面会诱发害虫和病菌产生抗性,使防治效果降低。在茶叶生产中,通常每种农药每一个茶季最多使用次数为1次。必要时可以轮换使用其他农药品种。
(四)合理的施药方法
施药方法是把农药施用到目标物上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措施。施用农药的直接靶标是害虫、病原菌、杂草等防治对象,其间接靶标是这些有害生物的栖息场所如茶园内的茶树、杂草及其他植物、土壤等。良好的施药技术要求施药时命中茶园内的茶树、杂草及其他植物,雾滴大小适中,农药在茶树等靶体上均匀分布,农药在靶体上的沉积量和回收率越高越好,而流失在土壤和大气中的药量则越少越好。
喷药量的多少与药液的雾化细度有关,不同喷雾方法形成的雾滴大小也不相同。按喷药液量的多少,可分为高容量喷雾、中容量喷雾、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采用高容量喷雾、中容量喷雾,80年代以后喷雾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就逐渐代替了高容量喷雾、中容量喷雾。用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的施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高容量喷雾、中容量喷雾与定向喷雾法
是传统的农药喷雾法,又称为常量喷雾。每亩施液量在40升以上(大田作物)或65升以上(树木或灌木林)为高容量喷雾。这种喷雾法喷出的雾滴很粗大,所以又称为粗喷雾法。每亩施液量在13.3~40升(大田作物)或33.3~65升(树木或灌木林)为中容量喷雾。这两种喷雾方法的特点是喷液量大,雾滴粗大而不均匀,可把作物表面大部分打湿,但很大部分药液流失在土面上。农药在生物靶体如茶树上的沉积量低,导致农药的用量增加和施药的次数增多。所以工效低,既费工也耗水,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大。随着高效、超高效、低残留农药的迅速发展,必将逐渐被经济、高效的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所取代。
定向喷雾法是指将喷头直接对准茶树等靶体喷雾的喷洒方式。喷出的雾流朝着预定的方向运动,雾滴能较准确地落在目标靶体茶树上,较少散落或飘移到空气中或其他非靶体上。目前生产中使用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的常量喷雾法即属于定向喷雾法。
2.低容量喷雾、超低容量喷雾与飘移喷雾法
低容量喷雾法指的是每亩茶园中施液量在13.3~33.3升;很低容量喷雾指的是每亩茶园中施液量在3.3~13.3升;超低容量喷雾指的是每亩茶园中施液量在3.3升以下。一般茶园提倡使用低容量喷雾法和很低容量喷雾,在高山或缺水茶园提倡使用超低容量喷雾。
利用风力使雾滴飘移沉积在目标物体上的喷洒方式即为飘移喷雾法。飘移距离与风速成正比,风速大飘移远,风速小飘移近;而与雾滴大小成反比,雾滴越小,飘移越远,较大雾滴则沉积在附近。低容量喷雾、超低容量喷雾就属于飘移喷雾法。
六、合理应用各种技术措施,实现综合防治
(一)综合防治的概念
病虫害综合治理就是要“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子的作用,协调采用各种有效技术措施,使农业生态系统向着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方向发展,把有害生物长期控制在经济临界线以下”。换句话讲,综合治理必须优先考虑自然控制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当控制失败时,再引入人为控制因素,调节生态平衡的移动方向,使害虫种群密度始终维持较低的,对农作物无经济损失的水平。
综合治理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学问题,而不单一的杀灭病虫害的问题。实践证明,消灭植物病虫害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任何植物都有一定的抗性,在此范围内,“害虫”不会造成损失。这就是所谓经济允许水平,这样的“害虫”是没有必要去消灭的。
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应考虑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生态效益,三是社会效益。所谓经济效益就是要使防治费用低于可能造成的损失,即是说要用最少的代价换回最大的利润,这样的防治才是有效的,否则将得不偿失。某些特殊情况除外,比如保护引进品种,繁育良种等,有时取得的效益暂时很低,但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谓生态效益是指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结构,或者影响极微。病虫害防治体系中的生态效益还要包括对害虫的天敌生物的影响。如果防治病虫害的某种措施虽然暂时控制了病虫的猖獗,但却长久地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甚至刺激了次级害虫的发生,或者引起主要害虫再度猖獗。这样的措施从长远来看,应该说是无效的或基本无效的。社会效益是指防治措施对社会,对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农药残留、水质污染、土壤污染、产品污染等。
(二)制订综合治理方案的原则
如何协调各主要技术措施是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关键问题。这里重点讨论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技术措施等的联系和协调。
上述技术措施中任何一种都可引起茶园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有益的,例如释放大量天敌昆虫可以改变益害比,从而控制目标昆虫的猖獗;也可能是有害的,例如滥用农药杀死了主要害虫的天敌和竞争性昆虫,造成次级害虫增加,主要害虫再度猖獗,茶园污染,农残上升等。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但是,农药对生态环境中昆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认为,协调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科学用药。为了控制农药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应尽可能按如下原则处理:
(1)可治可不治的害虫,可以不治,特别不能用化学农药普治。
(2)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或生物制剂。如防治茶毛虫,可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如果多种鳞翅目害虫同时发生,可选用苏菌7216、白僵菌等生物制剂,为了提高防治效率,可在生物制剂中加入微量农药(如敌百虫)作增效剂。
(3)对于害虫单一,种群密度特别高的茶园,可用选择性农药,有的放矢降低虫口密度后,再采用有效措施保护天敌,或助迁天敌,或释放天敌,把害虫较长时间控制在低密度水平。例如过去施药多的化防茶园,其优势害虫种群是半跗线螨,天敌昆虫一般不能起到控制作用,此时,可先用内吸性杀虫剂、杀螨剂、配以适当的施用技术控制二者的猖獗,然后再引入或释放德氏屯绥螨、瓢虫等天敌昆虫。
(4)对迁飞快,体小隐蔽的害虫,重点指小绿叶蝉,可改常规喷雾为低流量喷雾,改透喷为冠雾。改单机“赶虫”为多机围歼的方法,控制小绿叶蝉在暴发之前。
(5)对于核心分布、传播距离近的害虫,如蚧类、螨类,重在挑治,消灭中心虫源。这样既能推迟害虫发生期,又能控制害虫恶性增殖、扩散,更重要的是挑治可以使农药对天敌昆虫的杀伤和对环境、茶叶的污染减到最低限度。
(6)机械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有的害虫,如角蜡蚧保护机制完备,施药时间(9~10月)正是茶园中天敌昆虫繁殖盛期,而对角蜡蚧的防治又必须全丛透喷,且需2~3次,这对天敌昆虫伤害严重,对此利用角蜡蚧介壳大、固定、易于发现等特点,在7~8月采取人工刮除的方法,效果很好。对于蓑蛾类,也采取人工摘除的方法,效果更佳。
(7)改变药剂剂型。茶园药剂过去多以油乳剂、水剂、粉剂进行叶丛施药,对茶叶污染相当严重,且有害于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采用变粉、乳剂喷雾为颗粒剂根施的方法,成功地控制了螨类和小绿叶蝉的为害。例如在根部施用杀虫双颗粒剂等,防治小绿叶蝉、蚧类、螨类均有显著效果,茶叶农残也不会上升,对天敌基本无害。改变施药技术、药剂种类和剂型,防治茶园害虫十分有效。
综合治理的关键在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害虫增长,保护或促进有益生物的繁衍,调节益害关系,使益害昆虫和种群结构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即低数平衡。在技术措施的协调中,特别应注意化防与生防的协调,栽培管理与植保技术的协调。简单地讲,就是要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农业技术上的合理布局、合理管理、合理采摘等都有助于植保技术措施的落实生效。偏激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做法不利于茶园生态系统。茶园密植免耕在茶园害虫管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茶园坡度大,土质薄的坡地,密植免耕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有利于保湿、保持水土、防止营养流失,有利于昆虫群落结构的稳定发展。为了避免由于免耕而带来的杂草丛生,可采用茶园铺草的方法,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能增加土温,控制杂草生长,而且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七、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
(一)基地选择与规划
1.基地选择
开发有机茶的目的是通过有机农业生产方法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为社会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清洁的茶叶。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比较严重,茶区生产中存在着明显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因此对有机茶基地的选择,要十分重视生产园地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
有机茶生产基地选择要综合考虑以下问题:
(1)基地应远离工业区、城镇、交通干道,基地附近及上风口、河道上游无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
(2)茶园土壤背景及理化性状较好,没有严重的化学肥料、农药、重金属污染的历史;
(3)生产基地的空气清新,生物植被丰富,周围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
(4)生产基地的生产者、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生产技术基础,规模较大的基地周围还要有充足的劳力资源和清洁的水资源。
2.基地规划
对选择好的基地或决定有机转换的基地,在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气候、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条件,根据有机农业的原则与有机茶生产标准要求,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规划,制订具体的发展方案。
规划的内容:对新建茶场,结合基地的地形地貌和有关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茶场(厂)部、种茶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化区、养殖业和多种经营用地等;对于老茶场(厂),应制订出改造老茶园、老厂房、设备等的技术要求及其实施方案与进度计划等。在具体的各个环节问题上,要按有机农业的原理和有机茶生产标准技术要求,制订出比较详细的有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管理的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有机生产中的问题的方案,逐步建立起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模式,在技术和管理上为有机茶的开发打好基础。
(二)基地生态建设
当前茶叶生产面临的生态问题十分严峻:首先,茶园生态系统组分越来越单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丘陵低山地区,集中连片的几百亩到数千亩茶园,无防护林和树木遮阳,长期受暴晒、寒风侵袭,茶树能量消耗大于积累,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严重,造成茶园低产、低质、低效益。第二,生物种类结构与食物链简单,茶园害虫日益猖獗。专业化茶园生态变化,物种结构简单,滥用农药,有益生物种群日益减少,有害病虫日益猖獗。第三,石化能大量输入,茶树抗性与茶叶品质下降。茶叶生产中大量投入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石化能,严重污染了茶园及周边的土壤、水质、空气等生态环境,增加了茶叶农药残留量,降低了茶树抗性与茶叶品质。第四,茶叶生产受大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当今大气污染遍及全球,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煤粉尘、汽车尾气等不断增多,近年的大面积沙尘暴、“酸雨”、“泥雨”的出现,以及空气中放射性物质增多,水质、土壤的污染,都使茶叶生产的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建立基地,开发有机茶,就是要采用有机农业的生产方法,逐步改变上述茶叶生产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通过人为的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等有机生产方式,保护和改善茶叶生产的生态环境。
1.植树造林,改善茶园小气候
在发展新茶园和改造低产茶园时,应因地制宜地、有目的地保留部分林木植被,茶园四周营造防护林带。在低海拔、低纬度的茶园中,可适度种植遮阳树(每亩种6~10株豆科类树木)。在主要道路、沟渠边和房屋周边等地段应多种植适宜的树木,实行林、灌、草结合。尽量保护好基地中的生物栖息地,既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又能更多更好地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自然资源,增加基地的生物多样性,美化茶场(厂)的环境,可获得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2.采用农业技术措施,促进茶树生长
丘陵山区茶园水土流失现象多较严重。对这种坡地茶园,应修筑水平梯田,降低坡度,实行等高种植和合理密植,同时推广茶园铺草,地表覆盖有机物,利用山草、残茬或刈割绿肥等铺在茶园行间,试行减耕与免耕,减弱地面土壤侵蚀,增加水分渗透,稳定土壤温度与湿度,增加土壤肥力与生物活性,促进茶树生育旺盛。
3.在茶叶生产技术管理过程中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物质,杜绝与清除污染源,保护基地的生态环境
4.有条件的生产基地茶场,应发展有机畜牧业和养殖业。利用禽畜粪和塘泥还田,或在茶园中直接养羊、养鸡等,协调生态,达到茶、林、牧生态效应的良性循环,促进有机茶生产发展等
5.设置边界与缓冲区
在有机茶基地茶园与常规农业园地交界处,应有足够宽度的缓冲区或隔离带(宽度大于100米),以自然山地、河流、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树林或作物隔离。隔离带上若种植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
(三)基地技术管理问题
有机茶基地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必须以国际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为依据,按照我国“有机茶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有机茶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①生态环境与园地建设;②茶树品种与苗木要求;③茶树栽培技术(包括土壤培肥、病虫草害防治、修剪与采摘等);④鲜叶加工;⑤产品包装、贮运和销售;⑥样品检测与颁证等。由于我国有机茶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近年新建立的有机茶基地的基础还十分脆弱,多数茶园是从全荒芜或半荒芜状态垦覆过来的,土壤肥力差,树势衰弱,投入不足,生产力很低。因此必须按有机农业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要求,加大投入和培肥,加强有机茶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管理,主要是加强对基地茶园土壤培肥和病虫草害控制方面的技术管理。
1.有机茶园的土壤培肥
有机农业原理认为健康的土壤是作物、牲畜和人类健康的基础。因此首先要正确地加强土壤培肥管理,挖掘土壤本身潜在的肥力。基地的有机肥料尽量利用本地的资源就地生产、就地使用,但必须经无害化处理,达到茶场内部养分的良性循环。例如在茶园周边种植豆科绿肥培肥土壤,茶树修剪的枝叶回园,园边的积肥坑(池)堆制作物秸秆、厩栏肥、杂草、畜粪等各种有机肥,各种饼肥和有机茶专用有机肥,以及养殖场的禽畜粪肥等,有条件的基地可在茶园培植与放养蚯蚓,以疏松与培肥土壤。土壤培肥是一种综合的技术行为,应对基地茶园土壤营养状况进行测试,尤其是在出现生理性病症时,要针对性地施用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允许使用的肥料,决不要长期单一施一种有机肥,以充分满足茶树生长的养分需要。因此有机茶园施肥必须综合考虑肥料、茶树、土壤等因素。例如要根据有机肥特性、土壤的性质、茶树生长的规律等情况进行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树立有机茶园“平衡施肥”的观念,保持基地茶园土壤肥力经久不衰。
2.有机茶园施肥方法
(1)施肥准则
①禁止施用各种化学合成的肥料。禁止施用城乡垃圾、工矿废水、污泥、医院粪便及受农药、化学品、重金属、毒气、病原体污染的各种有机、无机废弃物。
②严禁使用未经腐熟的新鲜人粪尿、家禽粪便,如要施用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以杀灭各种寄生虫卵、病原菌、杂草种子,使之符合AA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规定的卫生标准。
③有机肥原则上就地取材,就地处理,就地施用。外来农家有机肥经过检测确认符合要求才可使用。一些商品化有机肥、有机复混肥、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叶面肥、微生物制剂肥料等,必须明确已经得到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颁证或认可方可使用。
④施用天然矿物肥料时,必须查明主、副成分及含量,原产地贮运、包装等有关情况,确认属无污染、纯天然的物质后方可施用。
⑤大力提倡间作各种豆科绿肥、施用草肥及修剪枝叶回园技术。
⑥定期对土壤进行监测,建立茶园施肥档案制,如发现是因施肥而使土壤某些指标超标或污染的,必须立即停止施肥,并向有关有机茶认证机构报告。
(2)肥料选择
根据有机施肥准则,有机茶园对肥料有严格的要求,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现介绍有机茶园禁止施用、允许施用和限制施用的肥料品种。
①禁止施用的肥料。
化学氮肥:指化学合成的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硝酸铵、氨水等。
化学磷肥:指化学加工的过磷酸钙、钙镁磷钾肥等。
化学钾肥:指化学加工的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钾等。
化学复合肥:指化学合成的磷铵、磷酸二氢钾、进口复合肥、复混肥等。
叶面肥:含有化学表面附着剂、渗透剂及合成化学物质的多功能叶面营养液,稀土元素肥料等。
城市垃圾:含有较高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不宜施用。
工厂、城市废水:含有较高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不宜施用。
②允许施用的肥料。
堆(沤)肥:指农家有机肥经过微生物作用,在49℃~60℃高温处理数周,肥料中不允许含有任何禁止使用的物质。
畜禽粪便:经过堆腐和无害化处理。
海肥:经过堆腐充分腐解。
各种饼肥:茶子饼、桐子饼等要经过堆腐,其他饼肥可直接施用。泥炭(草炭):高位或低位,未受污染。
腐殖酸盐:指天然矿物,如褐煤、风化煤等,要粉碎通过100目才可使用。
动物残体或制品:如血粉、鱼粉、骨粉、蹄、角粉、皮、毛粉等,蚕蛹(堆腐后)、蚕沙。
绿肥:春播夏季绿肥、秋播冬季绿肥、坎边多年生绿肥,以豆科绿肥为最好。
草肥:山草、水草、园草等,要经过暴晒、堆、沤后才可施用。
天然矿物和矿产品:指磷矿粉、黑云母粉、长石粉、白云石粉、蛭石粉、钾盐矿、硝矿、无水磷钾矾、沸石、膨润土等。
氨基酸叶面肥:指以动、植物为原料,采用生物工程制造的氨基酸产物肥料。
菌肥:指EM、钾细菌、磷细菌、固氮菌、根瘤菌等肥料。
有机茶专用肥:指经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批准,持有生产许可证,专门为有机茶生产而制造的专用性肥料。
③限制施用的肥料。
硫肥:指天然硫黄,只有在缺硫的土壤中才可谨慎施用。
微量元素、叶面肥:指硫酸铜、硫酸锌、铝酸钠(铵)、硼砂等,必须在缺素的条件下才可施用,喷洒浓度小于0.01%。
(3)有机肥料无害化处理
在有机肥料中,人畜禽粪便常常带有较多的病毒、寄生虫卵及恶臭味等,杂草等常常带有各种病虫害传染体及种子等,海肥等常常带有较高的对茶树生长有害的物质(如氧离子)等,所以施入有机茶园的有机肥一般都要经过处理,变有害为无害。目前,肥料无害化处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种,物理法如暴晒、高温处理等,养分损失大,工本高;化学方法如用化学物质除害,在有机食品生产中不能采用;生物方法如接菌后的堆腐和沤制,在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是唯一可采用的方法。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的堆、沤方法很多,现介绍如下。
①EM堆腐法。
EM是好氧和厌氧有效微生物群,主要由光合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乳酸菌等组成,在农业和环保上有广泛的用途。具有除臭、杀虫、杀菌、净化环境、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功能,用它处理人畜粪便作堆肥,可以起到人畜禽粪便等无害化作用。
②自制发酵催熟堆腐法。
如果当地原液买不到,可以自制发酵催熟粉代用。自制发酵堆肥催熟配方及堆肥制法如下。
第一,准备好以下原料:
米糠:稻米糠、小米糠等各种米糠均可。
油粕:榨油后的油料残渣。菜子油粕、花生油粕、蓖麻子油粕均可使用。
豆粕:制造豆腐等豆制品后的残渣。无论原料是什么豆类,或制造什么豆制品产生的残渣均可。
糖类:各种糖类或含糖物质均可。
泥类、黑炭粉或沸石粉。
酵母粉。
第二,按以下配方配好发酵催熟剂并进行发酵(见表4-9)。
表4-9 发酵催熟剂成分
具体操作:按上述配方量,先将糖类添加于水中,搅拌溶解后,加入米糠、油粕和豆粕,经充分搅拌混合后堆放,于60℃以上的温度保持30~50天进行发酵。然后用草炭粉或沸石粉按1∶1的比例进行掺和稀释,仔细搅拌均匀,制成堆肥催熟粉。
第三,堆肥。
先将粪便风干,使水分约达30%~40%。干粪便与稻草(切碎)等膨松物按比重100∶10混合,每100千克混合肥中加入1千克催熟粉,充分搅拌使之均匀,然后堆积成高1.5~2米,堆放于堆肥舍,进行发酵腐熟。在此期间根据堆积肥料因腐熟而产生的温度变化,即可判定堆肥化的进程。
当气温15℃时,堆积3日后堆积肥料表面以下30厘米处的温度可达70℃;堆积10日后进行翻混。翻混后(当时)的温度为30℃,水分含量约达30%左右,之后不再翻混,等待后熟。后熟一般为3~5天,最多10天即得。后熟完成,堆肥化过程即告结束。
这种高温堆腐也可把原粪便中的虫卵、杂草种子等杀死,大肠杆菌也可大为减少,达到无害化的目的,但效果要比EM堆腐法差。
③工厂化无害化处理技术。
如果有大型畜禽饲养场,粪便较多,可采用工厂化无害化处理。先把粪便统一集中,然后进行脱水,使水分含量约达到20%~30%。把脱过水的粪便输送到一个专门蒸气消毒房内,蒸气消毒房的温度不能太高,一般在80℃~100℃,太高易使养分分解损失。肥料在消毒房内不断运转,经20~30分钟消毒,杀死全部的虫卵、杂草种子及有害的病菌等。消毒房内装有脱臭塔,臭气通过塔内排出。然后将脱臭和消毒的粪便配上必要的天然矿物,如磷矿粉、白云石、云母粉等进行造粒,再烘干,即成有机茶肥料。其工艺流程如下:畜禽舍→粪便堆腐房→脱水→消毒→除臭→配方搅拌→造粒→烘干→过筛→包装→入库。
④有机肥施用技术。
堆腐过的有机肥在有机茶园内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但主要作基肥用,这是因为茶树具有明显的连续吸收及对养分贮存和再利用特性。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茶树地上部分在10月至第二年3月停止生长期内所吸收的养分约占全年吸收总量的30%,这些贮存养分是春茶萌发和生长的物质基础,对春茶早发、优质有决定性意义。有机茶园施肥必须重视基肥的施用,要施足基肥。不施基肥而用春肥补足的办法,对春茶名优茶生产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一般基肥用量不得少于全年用量的60%,不能让茶树“饿肚子”过冬。
有机茶园基肥不仅数量要多,还必须“早、深、好”。所谓“早”,就是基肥施用时期适当要早。早施基肥,可提高茶树对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对养分的吸收与积累,有利于茶树抗寒越冬和春茶新梢的形成与萌发,有利于名优茶产量、质量的提高。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要力争在10月上旬施完。所谓“深”就是要适当深施。要根据茶树根系向肥性特点,把茶根引向深层,提高茶树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确保安全越冬。茶园施基肥深度要超过20厘米。所谓“好”,是指基肥质量要好,既能改良土壤,又能缓慢地提供茶树营养物质。所以用作有机茶基肥的有机肥应多掺些含氮高的肥料,如鱼粉、血粉、蚕蛹、豆子饼、菜子饼等。此外春肥要早施,促进春茶早发早采。
春季茶品质好,产量比重高,是名优茶生产的黄金季节。春茶早发、快长、多产的物质基础是基肥。但仅靠基肥难以维持春茶迅猛生长对养分的集中需要,须及早施追肥补充。据同位素试验结果分析,杭州3月下旬施春肥,回收率只有12.6%,但夏茶的回收率却达24.3%,表明晚施春肥(3月下旬)对夏茶效果几乎比春茶高1倍。作为有机茶园,不能施化肥,只能施有机肥,要早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以2月上中旬为宜。当然所谓早施也要因地制宜,早芽种要早施,迟芽种要晚施;速效肥要晚施,缓效肥要早施;阳坡和岗地茶园要先施,阴坡和沟、谷地茶园要后施等。
用作春肥的有机肥,必须是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效性较高的堆沤肥,或沼气池中的废液等。施肥深度也可浅一些,一般10~15厘米即可。
3.有机茶园的病虫草害防治
有机农业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不能使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倡导应用综合的生态学方法来控制作物病虫草害,对病虫草种害的控制要充分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剋原理,以抑制它们的暴发,将其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有机茶基地茶园应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并利用一些植物性农药和有机生产标准中允许使用的矿物质。
(1)农业防治: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可改变病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适时锄草与耕作,可减少那些与杂草、土壤发生联系的病虫,同时可减少杂草与茶树争肥、争水和争光。适当间作,适度种植遮阴树,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分散害虫集中,减轻病虫为害;合理施肥、灌水、培肥土壤,改善茶树营养条件,提高茶树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及补偿能力。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使用生物农药(包括动物源、植物源和微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学合成杀虫剂、杀菌剂、增效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3)物理防治: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病害虫。包括人工捕杀和灯光诱杀;性激素诱杀,破坏害虫的正常生理活动;改变病虫适于生存的环境条件,降低害虫虫口密度。
(4)使用天然化合物防治:天然化合物只有在上述措施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主要包括昆虫提取液、植物提取液、海洋动植物残体、天然皂类和天然矿物质等。秋茶结束后允许使用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封园,以减少次年病虫的发生量,但不得在茶叶采收季节使用。波尔多液使用后,茶叶的铜含量不得超过30毫克/千克。
有机农业充分考虑杂草的两重性。某些杂草对茶树产生多方危害,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如茅草、小竹等宿根性杂草,必须彻底清除;有些杂草在维持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控制害虫,提供牲畜营养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类杂草既要控制又要保护。茶园杂草控制要以能达到与茶树间协调平衡为度,不必全部清除干净。有机生产防治有害杂草的主要手段有:①茶树种植前,对园地有害杂草根、茎要彻底清除;②在杂草结子儿前及时铲除、堆肥腐熟,防止种子传播;③土壤覆盖各种有机物、遮阳网等,抑制萌发;④适时进行机械与人工除草;⑤利用生物防治来控制杂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