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口,一个绿光闪耀的传奇[1]
符 力
海南长夏而无冬。九月初的那个下午,照样是溽热席卷整个琼北地区,只有待在空调房里的人们才不会随时都有可能冒出一身汗水,不会像久在户外的人们那样容易感到疲倦和烦躁。我们的车子从海口市中心开出来,沿着南海大道行进,四周的噪音在渐弱,林立的楼房和绵长的轻轨高架桥在后退,火山口渐渐清晰起来。八百多年以前,道教金丹派南宗五世祖琼山白玉蟾在回望家乡的时候,吟出了这样的诗句:“家在琼崖万里遥,此身来往似孤舟。夜来梦乘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如今火山口脚下的典读村(原琼山五原都显屋村),正是白玉蟾的“家山”之所在。在白玉蟾的《华阳吟三十首》里,有一句意境邈远空茫而又令人感怀万千的诗行:“海南一片水云天,望眼生花已十年。”可想而知,当白玉蟾在高山上遥望家乡的时候,只见“一片水云天”,但是,在他的记忆里,近临琼州海峡的方圆数十千米的火山口周边地区,定然是碧水长流,漫山遍野的林木郁郁而又葱葱。在这样的一个时节,若是仙师白玉蟾万里御风归来,他在云端所看见的,更多的只能是从四面八方向火山口逐渐蚕食而来的工业区、住宅群、娱乐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办公楼……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的心里会有着怎样的风起云涌和草木招摇呢?
这世间之所以能让一部分人平静地活下来,并且心存希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牲畜大肆践踏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人在风雨中不顾得失地守护着、建设着多灾多难的家园,让人看见不断到来的黎明,而不是让人一再遭遇噩梦充满的黑夜。在抵达火山口之前,我们的车子放慢了速度,穿行在由遮阴效果极佳的重阳木等本地树种构建起来的绿色长廊上,一如小舟行之于水上,又似茶香飘忽于丝竹管弦之间。拉下车窗来吹吹风,风中的清凉里尚存一些热气,却不再是人们在海口市中心不得不忍受的那种溽热了。这南起石山风景路北接南海大道的长达7.2千米的绿色长廊,不是古已有之,而是由石山人陈耀晶先生带领海南椰湾集团的工作伙伴们,从1999年开始花了近十年时间才逐渐造就的。上得山来,漫步在火山熔岩遗迹和参天林木之间,想到每一个石山人或者每一个外来的游客只要在树下一站,即可在微风中沐浴重阳木投下来的一身绿阴,我便产生了一种微微的冲动——是的,我想抚一抚火山口每一棵树那粗糙的皮肤,摸一摸任何一个石山栽树人的双手。
石山人素来跟身边的草木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喜欢草木,更喜欢栽种树木,极少出现胡砍乱伐的现象。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海南岛上的青山因无度采伐而逐一衰败下来,火山口却依旧作为海口的“绿肺”和“水仓”而存在着。如今,在火山群这面积约为108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仍然自生自长着1200多种植被,且不乏热带原生草木——年龄超过一百岁的果树就有荔枝、龙眼和菠萝蜜等等,其中,单单是古老而高大的原生荔枝就覆盖了火山口周边的好几万亩土地;不论是春天的荔枝花开,还是夏日的荔枝结果,皆极为壮观,令人神魂颠倒,流连忘返。值得一提的是,在火山生态环境的养育下,火山口的原生荔枝品种极其繁多,大丁香、小丁香、紫娘喜等,都是其中的珍稀品种。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将火山口誉为“世界罕见的原生荔枝资源博物园”,并且肯定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选育培养优良荔枝品种基因源的自然宝库”。
从整个琼北地区的自然资源来说,火山口这个自然宝库里的奇花异草长势良好,一万多年前火山爆发所形成的火山群及其火山熔岩遗迹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凭这两点,就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也是天下游客朝火山口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更是火山口连续被评为“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中国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关键之处。
我未曾从高空俯瞰过雷琼火山群,但我见过两张航拍的火山口图片:“马鞍岭火山”堆青耸翠,绿光闪耀,蔚为奇观;“罗京盘玛珥火山”由土地和植被形成直径约1000米的无数个同心圆,铺开农田里放射状的红色的土壤和绿色的庄稼以及边坡的梯田,在南中国的蓝天下极其清晰地展现一派震撼人心的图景。
在火山口的美景和辉煌荣誉面前,我惊叹于大自然对火山口的赋予,暗暗告诉自己要慢慢走,慢慢看。
在领略了火山口底部的稀奇植物之后,我们踩着火山石拾级而上,登临“海口制高点”,迎风振衣,远眺楼房成堆的海口,极目苏东坡走过的澄江迈岭……
后来,我们造访了火山口下的海南文明生态示范村、海南十大文化名村之一的“美社村”。在马鞍岭火山口南麓的美社村,在充盈着植物气息的空气中,我们沿着整洁的村中小道,走过一株株花梨树,流连于一个个果园农庄和一座座果园庭院之间,看到了三百多年前的玄武岩石垒起来的老屋和上百年的古碉楼“福兴楼”;也见识了赞颂美社村民“守礼谦让、村风文明”和“品格高尚、敢为人先”的百年篆刻石匾:“礼让休风”和“光分鳌极”。那两块石匾,分别是海南清末至民国硕果仅存的文史学家兼藏书家、编辑出版家王国宪、晚清最后一位海南解元曾对颜所题。面对这样的事实和这样的一座石头村,我恍然发现,我一路上的高声话语,是多么让人可笑啊。
在当今,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美社村的淳朴民风,也许会有人因不可思议而发问:“真的是这样吗?难道那里是与世隔绝的仙谷桃源?”事实上,游客在美社村走访,常常会得到村民赠送的野蜂蜜和各种各样的水果。若是哪个游客嘴馋了,随手采下谁家的荔枝、龙眼、杨桃、黄皮、芒果、香蕉和木瓜等等,那是不会遭到村民的责怪的;游客在采了水果的树下或枝丫间放了相应的抵偿金,路过的村民是不会将那钱占为己有的——如果哪个村民做了不可原谅的事情,那么他是会受到惩罚的。据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社村的一个村民偷了邻居家的东西,被罚了款,还得张罗一场电影给村民们观看,并且必须在戏台前站上一站,以示悔改之意。也就是从那时候起,美社村订立了《村规民约》,用来端正和清洁人心与民风。
火山口周边的古村民居和民风人情跟美社村大致相同。那里的人很善良,却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不得不日复一日地过着艰难的生活。“不嫁金,不嫁银,数数檐下缸多就成亲。”这句话所点透的是:哪怕是日常的饮用水,也会成为一件让火山口人头痛的事情。
陈耀晶先生是火山口人的一员,他家早年地少,全家人经常吃不饱,为此,他多苦多累的活基本上都干过。改革开放后,他外出做过很多种工作,一边改善生活,一边积累资金。1992年,他回石山开办了当地第一家羊肉餐馆。他说:“自己在外漂泊这么多年,家乡的父老们还在过着贫困的生活,希望能尽自己一点努力,帮助他们找到好的出路。”如今,陈耀晶先生不仅从火山口周边的农家里带出了兄弟姐妹近三百人,逐步解决了他们的工作生活问题,还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石山火山群”和“古村落文化”保护建设到荣获“中国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深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好评,并推荐给印尼和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学习借鉴。对于这样的成就,能望其项背者又有几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是我的家乡也有这么迷人的水土,那该有多好啊!
虽说火山口“地无三尺平,土无三寸厚”,但这里的火山土壤蕴含硒、硅、钙、铁、铜、锌等三十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不但能够让累累果蔬得以生长,而且能够让果蔬从水土里摄入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稀有元素。那天下午,我在火山口公园里拍到了一棵一边开花一边结果的木瓜树。从所拍的这一面数来,大大小小的木瓜不少于40个;如果两面的结果不分上下,那么这棵木瓜树所结的果实就有可能超过80个。这样的数量,令我震惊不已。木瓜成熟了生吃,清甜可口,拿去煲牛肉汤、羊肉汤,都是绝佳的选择。
那天入夜时分,林间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陈耀晶先生请我们在火山口公园里喝酒。席上有白切石山羊、蒌叶炒牛肉、蒌叶煎蛋、羊杂木瓜汤,还有临高空心菜……直把我们吃喝得意醉神迷,大呼爽快。当我们开车慢慢下山,只见快要圆满的中秋月从南海上升起来,洒了一地清辉。
【注释】
[1]该文发表于《新海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