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目的与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3.1 研究目的
虽然近年来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农药残留超标情况在绝大多数城市呈下降趋势,但是,我国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蔬菜质量安全事件频发,蔬菜因质量安全不合格而出口屡次受阻;同时,从20世纪末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等,然而,这些相关举措似乎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从实践和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蔬菜质量安全长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而且,政府至今仍然未找到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
目前,我国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众多影响因素同时存在,且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特别是政府的监管政策与微观主体的适应性行为(制度和偏好)存在共生演化特性,单一的监管政策会导致问题向未加控制的方面“转移”,而综合治理政策又并非各项政策的简单叠加。因此,有必要建立蔬菜质量安全的演化模型,综合评估蔬菜质量安全政策的效果,同时将微观主体的决策和学习行为形式化。这些是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实现的,而近年来的计算仿真方法与技术和演化经济理论的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结合大量深入的实地调研,剖析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采用基于主体(Agent)的建模方法和仿真技术,参照生鲜蔬菜供应链的运作流程,选择政府、农户和批发商三类主体,通过对各类主体的行为规则的设定和参数的调查,从而建立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的计算机仿真模型,模拟不同监管政策的效果以及各类主体的演化过程,探讨我国现行背景下政府监管者、农户、批发商及蔬菜供应链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他们的共同作用对整个蔬菜质量安全状况的影响,并用实证加以验证,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蔬菜质量安全治理机制,从而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制定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3.2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根据上述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本书拟解决的基本问题如下:
(1)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描述和分析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其监管体制存在的弊端,深入剖析我国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其背后的逻辑。
(2)通过对湖北、浙江和山东等地的调研,深入了解我国蔬菜供应链的结构及其运作过程,分析总结我国蔬菜供应链的组织模式。
(3)以理论和调研为基础,建立一个蔬菜供应链的模型,并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将其实现,然后,通过改变参数模拟农户、批发商以及供应链组织在不同政府监管政策下(抽检的概率、频率,检测点的选择和监管体制等)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同时分析不同政府监管模式的效果与效率。
(4)运用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不同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对蔬菜质量安全的影响及其对蔬菜质量安全的控制机制,阐释我国多种蔬菜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并存的现象和原因,并对部分仿真结果进行检验。
(5)针对保障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的目标,基于相关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