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传染病的诊断
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就是依靠人的感官或利用其他方法对患病动物进行检查,从而作出诊断。及时、准确、有效的诊断是扑灭动物传染病工作成败的关键。及时准确诊断动物传染病能有效地组织扑灭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尽早有效、彻底地控制乃至消灭动物传染病。若诊断不准确或不及时,将延误扑灭动物传染病的有效时机,影响扑灭措施的有效组织。诊断动物传染病的常用方法有: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病原学诊断和免疫学诊断等。诊断的方法很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根据某种动物传染病的特点采用几种方法进行综合诊断,有时仅需要采用其中一两种方法便可作出准确诊断。现将常用的诊断方法简介如下。
一、临床诊断
这是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动物传染病诊断的起点和基础。它是利用人的感官或借助一些最简单的器械,如温度计、听诊器等直接对患病动物进行检查,有时也需要结合血、尿、粪的常规检查方可作出诊断,对某些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例,通过临床诊断一般可以确诊,如破伤风、放线菌病、马腺疫、猪气喘病等。但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如对发病初期特征性症状尚不明显的病例和非典型病例;通过临床诊断难以确诊,只能提出可疑动物传染病的大致范围,必须结合其他方法才能作出确诊。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应注意对整个发病动物群所表现的综合症状加以分析判断,不要单凭个别或少数病例的症状轻易下结论,防止误诊。
二、流行病学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经常与临床诊断是联系在一起的。流行病学诊断是在流行病学调查疫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疫情调查可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进行,如以座谈的方式向畜主询问疫情,并对疫情发生的现场进行仔细检查,取得第一手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作出诊断。由于动物传染病不同,流行病学诊断的重点也不一样。一般应调查以下几个问题:
(一)本次流行的情况
最初发病的时间、地点和随后蔓延的情况,以及目前的疫情分布。疫区内各种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发病动物的种类、数量、年龄、性别。查明其感染率、发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以及治疗效果等。
(二)疫情来源
本地过去曾否发生过类似的动物传染病?何时何地?流行情况如何?是否经过确诊?有无历史资料可查?何时采取过何种防治措施?效果如何?如本地未发生过,附近地区曾否发生?这次发病前,是否在其他地方引进动物、畜产品或饲料?输出地有无类似的动物传染病存在。
(三)传播途径和方式
本地有关各类动物的饲养管理方法,使役和放牧情况,牲畜流动、收购以及防疫卫生情况如何?交通检疫、市场检疫和屠宰检验的情况如何?死病畜处理情况如何?有哪些助长动物传染病传播蔓延的因素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经验?疫区的地理、地形,气候,河流、交通、植被和野生动物、节肢动物等的分布和活动情况,它们与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及蔓延传播有无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疫情调查不仅可以为流行病学诊断提供依据,而且也能为拟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三、病理学诊断
大多数的动物传染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特殊病理剖检变化,对于诊断动物传染病具有重要价值,如鸡新城疫、猪瘟、禽霍乱、猪气喘病等。但有些病例,如最急性和非典型病例,其病理变化不太典型,尤其是非典型病例,需多剖检一些病例进行综合分析,方可发现某病典型病理变化,如非典型鸡新城疫。
病理组织学诊断是经典的诊断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病料组织切片中的特征性显微病变和特殊结构,借以诊断或区别不同的传染病。目前病理组织学诊断对某些传染病仍是最主要和可靠的诊断方法,例如狂犬病和牛海绵状脑病。
四、病原学诊断
病原学检查是诊断动物传染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确诊动物传染病的重要依据。在进行病原学诊断时,首先要正确采取病料进行包装和送检,否则会直接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病料力求新鲜,尽量在濒死期或死亡时立即采取。病料采取时要注意灭菌操作,防止污染,用具、器械等尽可能严格消毒。根据流行病学、临诊和剖检的不完整资料而怀疑的动物传染病,应按其特性采取含病原体多、病变较明显的脏器或组织。如猪瘟病例,可采取淋巴结和脾脏;鸡新城疫和鸭瘟可取整个头部、肝和脾;水泡病可取水泡液或水泡皮;痘病可取痘痂;结核病可取结核病灶等。对于缺乏临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剖检又无明显病变难以提出怀疑病种时,应按败血症动物传染病较全面地取肝、脾、胃、肺、血液、脑及淋巴结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怀疑为炭疽则禁止剖检,只割取一只耳朵则可,且局部要彻底消毒。常用病原学诊断方法如下:
(一)病料涂片镜检
通常在有显著病变的不同组织器官和不同部位涂抹数片,进行染色镜检。此法对于一些具有特征性形态的病原微生物(如炭疽杆菌、巴氏杆菌等)可以迅速作出诊断,但对大多数动物传染病来说,只能提供进一步检查的依据或参考。
(二)分离培养和鉴定
用人工培养方法将病原体从病料中分离出来。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可选择适当的人工培养基,病毒可先用动物或组织培养等方法分离培养,分得病原体后,再进行形态学、培养特性、动物接种及免疫学试验等方法作出鉴定。
(三)动物接种试验
通常选择对该种动物传染病病原体最敏感的动物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将病料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人工接种,然后根据对不同动物的致病力、症状和病理变化特点来帮助诊断。当实验动物死亡或经一定时间杀死后,观察其体内变化,并采取病料进行涂片检查和分离鉴定。
一般应用的实验小动物有家兔、小鼠、豚鼠、仓鼠、家禽、鸽子等,在实验小动物对该病原体无感受性时,可以采用有易感性的大动物进行试验,但费用大,而且需要严格的隔离条件和严格的消毒措施,因此只有在非常必要时和条件许可时才能进行。
从病料中分离出微生物,虽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但也应注意动物的“健康带菌”现象,其结果还需与临诊及流行病学、病理变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有时即使没有发现病原体,也不能完全否定该种动物传染病的诊断。
(四)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是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抗原)对组织细胞内抗原(抗体)分布进行检测的方法。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免疫荧光组化技术、免疫酶组化技术、免疫电镜技术等。不同的免疫组化技术各自具有独特的试剂和方法,包括抗体制备、组织材料处理、免疫染色、对照试验及显微观察等。在涉及病毒、细菌和原生生物等抗原的检测或鉴定中,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样品运送方便;能够安全地控制对人员具有潜在致病作用的病原体;使样品的保存和回顾性研究成为可能;诊断快速;能够对无活性的病原体进行检测。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免疫组化技术在动物疫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将愈来愈广泛。
五、免疫学诊断
免疫学诊断是动物传染病诊断和检疫中常用的重要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和变态反应两类。
(一)血清学试验
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反应进行诊断。可以用已知抗原来测定被检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也可以用已知的抗体(免疫血清)来测定被检材料中的抗原。血清学试验有中和试验(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病毒中和试验等);凝集试验(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琼脂扩散沉淀试验);溶细胞试验(溶菌试验、溶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以及免疫荧光试验、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测定、单克隆抗体和核酸探针等。
(二)变态反应
动物患某些动物传染病(主要是慢性动物传染病)时,可对该病病原体或其产物的再次进入产生强烈的反应。能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称变态原,如结核菌素,将其注入患病畜,可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