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畜共患病的预防

人畜共患病的预防

时间:2024-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间发病数量与治疗没有关系,与动物发病情况直接相关。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关系到政策、法律规定和经费问题,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推行科学的饲养制度,根除动物传染病。动物疫病是养殖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人畜共患病的预防,首先要改变造成疫情发生的饲养方式,其次要采取免疫、净化等措施压缩动物传染源。当前很多人畜共患病疫情的暴发点,都是由于患病动物的流动引起的。

第七节 人畜共患病的预防

人畜共患病预防就是使用流行病学基本知识,采取阻断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措施,实现不发生疫情(区别于有疫不流行的要求)的目的。

一、预防原则

(一)以根除和控制动物传染源为基础的工作原则

有效地预防能够免去治疗的需要。因此动物人畜共患病的根除和控制,是整个防控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第一位的。人间发病数量与治疗没有关系,与动物发病情况直接相关。

(二)外防传入,内查净化的技术原则

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在技术上包括两句话,一是外防传入,二是内查净化,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外防传入的措施,内查净化只会增加更多的易感动物,随着动物的调运,造成疫情暴发,能够做到外防传入,就可以实施内查净化。

(三)政府主导的管理原则

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关系到政策、法律规定和经费问题,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应坚持政府主导,辖区管理,各负其责。

(四)多部门协作控制的运行原则

人畜共患病关系到生态、媒介、兽医、卫生等多个专业,协作是有效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基石。而最关键的是兽医和卫生的协作。

二、预防的关键措施

预防的关键措施就是要在动物和人类之间建立一道预防屏障体系。

(一)饲养环节

推行科学的饲养制度,根除动物传染病。动物疫病是养殖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人畜共患病的预防,首先要改变造成疫情发生的饲养方式,其次要采取免疫、净化等措施压缩动物传染源。例如,生猪过去放养,导致猪囊虫病、旋毛虫病严重,生猪圈养后疫情大幅度下降。

免疫、净化等根除动物传染源的工作十分重要,应根据“因病设防”的策略,组织免疫、净化。例如牧区的棘球蚴病,应加强犬的驱虫,可有效控制疫情,如果像国外采取分区轮牧或不饲养犬的制度,疫情根本不会发生。

科学的饲养制度是首要的,免疫、净化由于其工作量很大,受到经费和人力的限制,难以保持连续性。

(二)流通环节

严格动物检疫,切断传播。当前很多人畜共患病疫情的暴发点,都是由于患病动物的流动引起的。流动动物是“火”,易感动物是“柴”。为此,必须严格动物检疫,切断传播。

检疫是对防疫结果的法律认定包括动物的产地检疫,肉类的屠宰检疫。

人畜共患病的产地检疫关键是在动物临床健康检查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实验室检验。

肉类的屠宰检疫,关键是要加强病害动物和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实施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推行“放心肉”工程。

(三)生物媒介环节

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主要是整治好环境,控制四害(老鼠、臭虫、苍蝇、蚊子)的数量和滋生环境,必要时进行药物预防。对水源、粪便应加强无害化处理,推广改水改厕和“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卫生城市建设。

(四)生产生活环节

注意个人卫生,提高防护能力。在钩端螺旋体和血吸虫病严重的地区,应推广水田改旱田的耕作制度;城市居民应控制宠物饲养;个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抗病力,必要时进行免疫,一旦得病,对患者尽快隔离和治疗;应尽量避免接触地表水,南方应挂蚊帐,人畜共患病高发季节应减少集会,采取必要防护。

教育是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基石,应普及人畜共患病知识,群防群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