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玉米产量显著提高
一、世界玉米生产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1980年至1998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从12 876.4万公顷增至14 020.5万公顷,增加8.9%,单位面积产量从3.06吨/公顷增加到4.29吨/公顷,提高40.1%;总产从39 406万吨增加到60 043万吨,增加52.3%。表2-3列出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从表2-3可见,截止1998年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排序为: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前5个国家依次为美国2 986.1万公顷(占世界玉米面积的21.30%);中国2 410万公顷(占世界玉米面积的17.19%);巴西1 095.8万公顷(占世界玉米面积的7.82%);墨西哥850万公顷(占世界玉米面积的6.06%);印度620万公顷(占世界玉米面积的4.42%)。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前5个国家依次为:意大利8.55吨/公顷;美国8.295吨/公顷;法国8.145吨/公顷;加拿大6.93吨/公顷;阿根廷6.045吨/公顷。玉米总产量最高的5个国家为美国24 749万吨(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41.22%);中国12 039万吨(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0.05%);巴西3 004万吨(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5.00%);阿根廷1 960万吨(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3.26%);墨西哥1 642万吨(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74%)。
表2-3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1949~1999)
二、我国玉米生产状况
1949年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1.34倍,总产量增长了9.9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3.67倍,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
进一步分析1980~1999年我国玉米生产情况,种植面积增加了1.27倍,总产量增加了2.05倍,平均每年提高5.23%。总产量增加一方面取决于种植面积扩大,但更重要的是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从1980年的3.75吨/公顷增加到1999年的4.95吨/公顷,增长率为60.71%。这说明20年里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加幅度均高于世界和美国的增产幅度。但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与美国相比,1998年我国的平均单产为5.27吨/公顷,而美国是8.29吨/公顷。这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玉米种植在山区、丘陵地带,生育期短,土壤贫瘠,并存在经常性的干旱。夏季伏旱可导致减产30%~40%,如1997年发生的严重干旱使我国玉米产量平均下降15.7%,东北、华北和西北玉米产区减产14.3%~31.8%。美国玉米带是种植玉米的最好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玉米平均单产水平达到美国的平均水平是困难的,但是可以挖掘潜力,缩小差距。Tollenaar(1986)在“探索玉米高产的极限”一文中指出,在美国玉米带优越的自然条件下,采用最佳农艺措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每亩潜在理论产量可以达到82.35吨/公顷。到20世纪末,玉米带的大面积玉米可以超过18.75吨/公顷,高产记录可达到31.5吨/公顷。1985年美国平均单产7.43吨/公顷,但当年伊利诺斯州布鲁克农民H.华索采用杂交种FS854和9.7万株/公顷的种植密度创造了旱地玉米23.31吨/公顷的最高记录,这是目前世界上保持的最高产量记录。在我国各省玉米生产发展水平不同,有些省份单产水平较高,如北京6.95吨/公顷、辽宁6.78吨/公顷、上海6.64吨/公顷、吉林6.60吨/公顷。1980年以来在某些地区还出现大面积玉米超7.5吨/公顷的地区,超9吨/公顷的县市,超12吨/公顷的乡和15吨/公顷的高产记录。1988~1989年李登海用掖单12、掖单13在夏玉米区超过0.067吨/公顷的小面积上,首次突破15吨/公顷大关。新疆昌吉市佃坎乡3.38公顷玉米,种植品种SC704,平均15.156吨/公顷。实践证明我国玉米的增产潜力还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