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质量控制管理
无论是常规制种、原种繁殖,还是杂交制种,种子质量(高纯度、高杂交率)是制种工作的中心任务,质量控制管理贯穿于制种的各个环节。亲本质量、制种基地选择是制种的硬件,组织管理、技术力量、农民素质是制种的软件,制种技术的落实程度、执行好坏由上述条件决定。
(一)亲本、原种质量是制种的物质基础,其各项技术指标(纯度、发芽率、活力、健康程度、数量、千粒重等)影响制种的顺利开展甚至决定制种成败。因此,播种前要检查了解亲本、原种的各项指标。
(二)制种的组织管理
1.制种工作的构成作物制种由制种公司、技术员、基地负责人、农户等构成了相互利益关系。由公司安排制种任务、制定制种技术方案,提供制种资金,由技术员具体实施,落实基地和管理农户;基地(个人、村、组等组织)作为联系公司和农户的纽带,协助公司配合公司组织管理制种农户,落实制种技术要求,协调公司与农户关系等。农户是制种任务的实施者,按照制种技术要求,规范操作,精细管理,接受技术员的管理监督,保质保量完成制种任务。公司、基地、农户之间以合同形式约定各自的责、权、利,从而保证制种工作的顺利实施。
2.制种组织管理模式南瓜制种不仅是一个生产过程,而且是一个管理过程,生产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都围绕一个中心,即优质高产。以质量为前提,产量为目标;生产是基础,管理是保证。根据作物制种特点、管理程度要求、基地社会经济水平,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种子生产组织模式有:
(1)“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种子公司与制种基地村委会协商达成生产协议并签订生产合同,由村委会负责制种所需隔离区的调整、划定,组织农户进行生产,并配合公司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生产的种子由村委会负责按合同交售给种子公司,完成一个种子生产周期。村委会在制种过程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即代表制种基地农民利益,也要维护公司利益。“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主要适应大宗作物制种,如玉米、水稻制种,由于生产面积大,参与生产的农户数量多,隔离区需要统一协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农户统一组织,技术要求整体划一,便于统一管理;公司兼顾琐碎事情较少,技术员工作强度小。缺点是由村委会牵头,各小组组长管理农户,管理层次多,有时管理不到位;制种成本较高。“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需要协调好公司与村组、村与小组、村组与农户等关系。
(2)“公司+农户”模式。种子公司与农户直接签订种子生产合同,农户和公司共同调整、划定制种所需隔离区,由公司技术员全部负责农户组织管理,村委会不参与任何活动。小面积的蔬菜、花卉、牧草、玉米等制种,特别是外繁制种普遍采用“公司+农户”模式。这种模式中间环节少,公司与农户直接见面,技术要求一步到位,制种成本较低。缺点是公司技术员工作强度大,需要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地方政府配合较少。
(3)“公司+基地负责人+农户”模式。种子公司与制种基地负责人(包括个人、小组长等)协商达成生产协议,基地负责人负责基地落实,种子公司与农户签定种子生产合同。由基地负责人和农户调整、划定制种所需隔离区,种子生产过程由公司技术员负责,基地负责人协助技术员参与生产管理。目前的蔬菜、花卉、牧草等制种主要采用“公司+基地负责人+农户”模式。这种模式同样中间环节少,公司与农户直接见面;生产的一般问题有基地负责人解决,技术员工作强度较小,制种成本较低。缺点是隔离区调整困难,制种农户之间、制种农户与非制种农户之间工作协调难度大,地方政府配合较少。
(4)“混合型”模式。该模式是在种子生产过程中,公司与村委会或村民小组签定合同,同时公司也与农户鉴定合同。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负责所需隔离区的调整与划定,协调公司与农户的矛盾与纠纷,在生产环节上公司直接或间接与农户发生关系。这种模式常与“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伴生,在一些制种时间长,管理难度较大的基地有时采用。
(三)制种记载、档案在制种过程中必须做好制种工作记载,建立农户制种档案,填写质量监督卡,记载作物种类、制种面积、作物生长发育情况、田间管理情况、田检质量等级等内容,作为评价种子质量水平的基本依据。种子质量是否达标,质量控制管理是关键。种子收获后通过鉴定室内检验及田间检验检查种子质量,主要指标有水分含量、纯度、净度、杂交率、发芽率等,特殊情况下还要检验病虫、杂草、活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