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枸杞园主要病虫害种类
枸杞植株因茎叶繁茂、果汁甘甜而成为多种害虫的寄主,据调查研究,宁夏枸杞害虫有38种,主要害虫有7种,病害4种,且多是枸杞特有,如不及时加强防控,常造成枸杞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枸杞又属连续花果植物,一年中多次开花,多次结果,主要病虫害一年发生多代,虫类同期、虫态生活史重叠现象极为普遍,防控难度大。从目前生产上危害的严重程度来看,主要是枸杞蚜虫、枸杞木虱、红瘿蚊、锈螨、瘿螨、负泥虫、蓟马以及枸杞黑果病、枸杞根腐病、枸杞白粉病、枸杞流胶病。因枸杞是宁夏的传统种植业,从20世纪60年代初,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就对枸杞主要病虫害进行了专题研究。
一、枸杞主要病害
(一)枸杞黑果病
黑果病又称炭疽病,是枸杞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菌危害枸杞的青果、花、蕾,也危害嫩枝和叶。造成减产50%左右,严重时减产达80%。此病发生的程度与枸杞生长季节降雨量有直接关系,降雨天数多,发病重。发病较轻时,果实成熟后形成黑色病斑,降低经济价值;发病严重时,青果全部变黑,失去经济价值。
1.发病症状
枸杞青果感病后,开始出现小黑点、黑斑或黑色网状纹。阴雨天,病斑迅速扩大,使果变黑,并长出橘红色的分生孢子堆。晴天病斑发展慢,病斑变黑,未发病部位仍可变为红色。花感病后,首先花瓣出现黑斑,轻者花冠脱落后仍能结果;重者成为黑色花,子房干瘪,不能结果。花蕾感病后,初期出现小黑点或黑斑,严重时为黑蕾,不能开放。枝和叶感病后出现小黑点或黑斑。
2.病原菌
本世纪初,宁夏农林科学院植保所科研人员对黑果病进行了研究,该病经分离鉴定为炭疽病菌[Glomerlla cingulata(Stronem).Schr spauld,无性世代为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 Penz,异名为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分生孢子堆长椭圆形,在培养基上初为白色,后期菌丝为灰白色;分生孢子堆橘红色,分生孢子梗棒状,无刚毛。试验表明,枸杞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在15℃~ 35℃的范围内均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低于10℃或高于35℃不能萌发。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比较严格,需要90%以上。相对湿度达100%时,孢子萌发率为47.29%;低于75%,孢子不能萌发。晴天,孢子大多在夜间萌发(见表9-1)。
表9-1 温度、湿度对枸杞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3.消长规律
研究表明,黑果病田间病情发生的早晚、扩展速度、轻重程度与气温、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密切相关。据在宁夏中宁县6年的观察,田间发病最早在5月17日,最晚在6月3日。2001年、2002年进一步观测表明,6月上旬以前,空气干旱、气温偏低,病害很少发生或发生较轻;此后,气温上升到20℃以上,降雨增多,田间发病程度逐步加重;7~8月份,旬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旬降水量达到30 mm,田间相对湿度达到70%~90%,病情扩展迅速,是病害的爆发季节,危害最重。可见,当旬平均气温达20℃以上时,降水量和田间相对湿度是影响该病流行的主导因素(见表9-2)。
表9-2 枸杞炭疽病田间病情消长与气温、雨量和空气湿度的关系
4.防控技术
(1)防控时间。每年7~8月。
(2)农药品种。高效低毒的杀菌药剂。
(3)最佳防控期。阴雨天之前的1~2 d。
(4)防控方法。注重天气预报,有连续阴雨两天以上时,提前喷洒杀菌剂,全园预防,阴雨天过后,再喷洒一遍,消灭病原菌。
(5)防控措施。开沟排水,摘除病果。
(二)枸杞根腐病
病原菌为真菌,枸杞园发病普遍,但发病率较低。尤其是近年来枸杞栽植年限短,灌水次数少,此病发生轻,因此病死株不足1%。
1.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根颈部和根部,分两种类型:
(1)根朽型。根或根颈部发生不同程度的腐朽、剥落现象,茎秆维管束变褐色,潮湿时在病部长出白色或粉红色霉层。它又可分小叶型和黄化型两种。①小叶型。春季展叶时间晚,叶小,枝条矮化,花蕾和果实瘦小,常落蕾,严重时全株枯死。②黄化型。叶片黄化,有萎蔫和不萎蔫现象,常大量落叶,严重时全株枯死,也有落叶后又萌发新叶,反复多次后枯死。
(2)腐烂型。发病初期病部呈褐色至黑褐色,逐渐腐烂,后期外皮脱落,只剩下木质部,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褐变。湿度大时病部长出一层白色至粉红色菌丝状物。地上部叶片发黄或枝条萎缩,严重的全株枯死。
2.病原菌
枸杞根腐病病原菌为4种镰刀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茄类镰刀菌(F.solani)、同色镰刀菌(F.concolor)、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次为茄类镰刀菌。病原菌随存活病株越冬,也可随表土和土中的病株残体及病果种子越冬和传播。病菌从伤口或穿过组织皮层直接入侵到植物组织内部,引起发病。不同的病原菌和不同的侵染方式,其病害的潜育期也各不相同。
3.发病规律
刘淑娟的研究表明:受气候条件和灌水、栽培方式的影响,根腐病6月中、下旬发病,发病盛期在7~8月。耕作粗放,整地质量差,田间高低不平,发病重。高密度种植,田间通风不良,发病重。新开荒地、轮作3年以上发病轻。枸杞根腐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呈正相关。一般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当月平均气温在22℃~25℃,田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容易发病。枸杞不同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
4.防控技术
(1)清洁田园,栽植田应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减少病菌传播与积累。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减少病菌积累。
(2)轮作倒茬,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由于枸杞根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轮作倒茬减少根部伤口是减少菌源积累的重要途径,应尽量减少重茬。采用培土垄作和中耕时不伤根的农业措施,防控枸杞根腐病的效果达74.4%;平整土地,高畦深沟栽培,降低地下水位,雨后清沟排渍,防止土壤过湿。
(3)合理施肥。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生物肥为主,磷、钾肥作为基肥,苗期至开花期喷施液体微肥,促进枸杞生长,增强抗病能力,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
(4)生长期内保持田间和周围无杂草;越冬后及时清除田间落叶落果,并深埋或焚烧;周围近距离内不栽植番茄、甜瓜等易发生共生病虫害的植物。
(5)适时适量灌水。一般扦插后浇播种水,整个生育期共灌8次水。夏季高温严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后积水,严禁雨前或久旱猛灌大水,以多水口、小地块、小水浅灌、勤灌、早晚低温灌水为佳。实行渗灌,防止流水携带泥沙冲伤枸杞根部。发病期间禁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积水,并在24 h内喷药。
(三)枸杞白粉病
枸杞白粉病是近年枸杞密植栽培以来出现的一种病害,虽然目前发病程度、发病面积都较低,但在生产上一直疏于防控,有可能出现流行趋势。
1.发病症状
枸杞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枸杞幼嫩的新梢和叶片。也可危害花和幼果。发病叶面和叶背有明显的白色粉状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受害嫩叶常皱缩、卷曲和变形,后期病组织发黄,坏死,叶片提早脱落,并长出小黑点,即病菌的闭囊壳。树体感病后,不仅影响新梢生长,导致树势衰弱,而且对当年和来年产量影响较大。
2.发病规律
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多孢穆氏节壳菌。病菌以闭囊壳的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来年春季条件下,适宜时闭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秋末形成闭囊壳并以此越冬。
3.防控技术
(1)冬季做好田园清洁,清扫地表病叶、枯枝,减少初侵染源。
(2)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进行防控。
(3)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密度适宜,必要时修剪疏枝以利于通风透光。
(四)枸杞流胶病
枸杞流胶病是枸杞树管理粗放的一种常见病害,由田间作业时不慎碰破树皮或机械创伤所致。
1.发病症状
枸杞树得病后,树干皮层开裂,从中流出泡沫状白色液体,有腥气味,常有黑色金龟子和苍蝇紧吸。此病多在夏季发生,秋季胶液停止流出。树干被害处皮层呈黑色,同木质部分离,树体生长逐渐衰弱,然后死亡。一般发病率1%左右。
2.病原菌
鲁占魁、樊仲庆等人经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证明枸杞流胶病病原菌为头孢霉属微生物。病原菌除存在于病株上外,还可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传播。在10℃~35℃病菌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
3.发病规律
此菌既可在田间病株上越冬,也可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最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一般秋季发病较为严重,这与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有关。春季气温在15℃~25℃,不利于病菌生长,发病率较低。秋季进入结果成熟期,气温在22℃~25℃,雨量比春、夏多,发病率较高。因此,多雨、适温是发病的主要因素。经调查,枸杞蚜虫、介壳虫的虫口密度较大的树木,树势较弱,树体伤口较多,流胶病发生严重,且与其他病混合发生。同时,田间发现枸杞白粉病、炭疽病发生严重的树木,生长的中、后期流胶病发生严重。因此,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导致树势衰弱,抗病性大大下降,也是流胶病发病的主要诱因。
4.防控技术
(1)主要在发病早期防控。先将有流胶及污染部位的树皮用刀刮干净,然后涂上多菌灵原液或2%硫酸铜溶液即可。
(2)防控时间在春季。最佳防控期为枝、干皮层破裂期。
(3)田间作业避免碰伤枝、干皮层,修剪时剪口平整。一旦发现皮层破裂或伤口,立即涂刷石硫合剂。
二、枸杞主要虫害
(一)枸杞蚜虫
蚜虫又叫绿蜜、蜜虫,属蚜科。枸杞蚜虫危害期长,繁殖快,是枸杞生产中重点防控的害虫之一。
1.形态特征
枸杞蚜虫属不完全变态,有卵、若虫和成虫三种形态。成虫有翅胎生蚜,体长1.9mm,黄绿色,头部黑色,眼瘤不明显。触角6节,黄色,第1、第2两节深褐色,第6节端部长于基部,全长较头、胸之和长。前胸狭长与头等宽,中、后胸较宽,黑色。足浅黄褐色,腿节和胫节末端及跗节色深。腹部黄褐色,腹管褐色,圆筒形,腹末尾片两侧各具2根刚毛,无翅胎生,身体比有翅蚜肥大,色浅黄,尾片亦浅黄色,两侧各具2~3根刚毛。
图9-1 枸杞蚜虫
2.危害症状
枸杞蚜虫常群集于嫩梢、花蕾、幼果等汁液较多的幼嫩部位,吸取汁液,造成受害枝梢曲缩,生长停滞,受害花蕾脱落,受害幼果成熟时不能正常膨大。严重时,枸杞叶、花、果表面全被蚜虫的分泌物所覆盖,起油发亮,直接影响了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植株早期落叶、落花、落果,致使大量减产。
3.发生规律
早期,宁夏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高兆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夏,枸杞蚜虫一年发生约15代,卵在枝条缝隙、腋芽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孵化为干母,孤雌胎生,第2~3代即出现有翅蚜,在田间繁殖、扩展,以5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蚜虫密度最大,6月份是危害高峰期。7月中、下旬虫口略有下降,9月回升,危害秋梢,10月上旬产生性蚜,交配产卵,10月中旬为产卵盛期,11月上旬为末期。危害期日平均气温在18℃~28℃,温度越高、降雨少,蚜虫增加越快。日均温度20℃时是有翅蚜出现的高峰期,高峰期之后,由于全部以孤雌胎生繁殖,约15 d,生产上出现危害高峰期。
图9-2 枸杞蚜虫田间自然消长动态图
宁夏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蓉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枸杞蚜虫发育起点温度为8.91℃,每完成一个世代需有效积温(K)为88.36日度。发育天数最长12 d,最短5 d,平均8.75 d;据计算在银川地区枸杞蚜虫每年发生19.65代。确定30 cm长枝条蚜虫数量为5头时为枸杞蚜虫的防控指标。枸杞蚜虫在4月上旬开始活动,5月中旬达到防控指标。6月中、下旬虫口数量猛增,6月上旬~7月上旬出现第一个危害高峰期,7月中旬虫口数量减少,8月中旬~9月中旬出现第二次高峰期(图9-2)。
4.防控技术
(1)化学农药防控。经田间防控效果试验,一次施药后7 d调查,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48%毒死蜱800倍防控枸杞蚜虫的防控效果分别达93.78%、96.50%;14 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二次药后7 d调查,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48%毒死蜱800倍防控枸杞蚜虫的防控效果分别达94.50%、95.92%。试验药剂和剂量对枸杞蚜虫表现出了较好的田间防控效果。因此,确定吡虫啉和毒死蜱是田间使用的有效药剂。
(2)生物农药防控。根据生物药剂对枸杞蚜虫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效试验、天敌安全性及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结果的综合分析,筛选出1%苦参碱SL、0.5%黎芦碱SL、0.5%印楝素EC和小檗碱作为防控枸杞蚜虫的安全有效药剂。
(3)复配药剂防控。根据供试药剂对枸杞蚜虫的生物测定结果,筛选出小檗碱与吡虫啉复配,并通过增效作用和共毒系数的确定筛选出防控枸杞蚜虫的最佳的复配制剂,即小檗碱·吡虫啉水剂,经毒力试验,吡虫啉原药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回归方程为:
y=1.2534x+3.4021,LD50为18.8251
小檗碱·吡虫啉水剂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回归方程为:
y=1.4981x+4.4781,LD50为2.2301μg/ml
上述结果说明:小檗碱植物提取液对吡虫啉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小檗碱·吡虫啉水剂对蚜虫的毒力是吡虫啉的8.44倍。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檗碱·吡虫啉水剂药后1 d、药后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95.26%、91.40%,与10%吡虫啉的药后1 d防效92.17%、药后14 d防效85.49%无显著差别。小檗碱·吡虫啉水剂(吡虫啉含量为2.3%)的防效与10%吡虫啉的防效相当,不仅显著提高小檗碱植物提取液对靶标害虫的控制作用,而且大大减少吡虫啉的用量,同时小檗碱·吡虫啉水剂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
(4)防控枸杞蚜虫有效药剂及使用方法(表9-3)。
表9-3 防控枸杞蚜虫的有效药剂及使用方法
(5)防控时间为4月、5月、6月、7月、8月下旬。最佳防控期为蚜虫(干母)孵化期和无翅胎生蚜期。树冠喷雾时着重喷洒叶背面。
(6)保护利用天敌:枸杞蚜虫的天敌主要有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益虫。
(二)枸杞木虱
属同翅目,木虱科,又叫猪嘴蜜、黄疽。是枸杞生产上的三大害虫之一。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75mm,翅展6mm,形如小蝉,全体黄褐色至黑褐色,具橙黄色斑纹。复眼大,赤褐色。触角基节、末节黑色,余黄色;末节尖端有毛,额前具乳头状颊突1对。前胸背板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盾片黄褐色。前中足节黑褐色,余黄色,后足腿节略带黑色,余为黄色。胫节末端内侧具黑刺2个,外侧1个。腹部背面褐色,近基部具1蜡白横带,十分醒目,是识别该虫的重要特征之一。端部黄色,余褐色。翅透明,脉纹简单。卵长0.3mm,长椭圆形,具一细如丝的柄,固着在叶上,酷似草晴蛉卵。橙黄色,柄短,密布在叶上有别于草晴蛉卵。
若虫:扁平,固着在叶上,似介壳虫。末龄若虫体长3mm,宽1.5 mm。初孵时黄色,背上具褐斑2对,有的可见红色眼点,体缘具白缨毛。若虫长大,翅芽显露,覆盖在身体前半部。
2.危害症状
图9-3 枸杞木虱
成虫、若虫在叶背把口器插入叶片组织内,刺吸汁液,致叶黄枝瘦,树势衰弱,浆果发育受抑,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造成春季枝干枯。严重时造成1~2年幼树当年死亡,成龄树果枝或骨干枝翌年早春全部干死。
3.生活习性
北方1年生3~4代,以成虫在土块、树干上、枯枝落叶层、树皮或墙缝处越冬。翌春枸杞发芽时开始活动,把卵产在叶背或叶面,黄色,密集如毛,俗称黄疽。孵化后的若虫从卵的上端顶破卵壳,顺着卵柄爬到叶片上危害,若虫全部附着在叶片上吮吸叶片汁液,成虫羽化后继续产卵危害。6~7月盛发,成虫常以尾部左右摆动,在田间能短距离疾速飞跃,腹端泌蜜汁。枸杞木虱各代的发育与气温关系不大,一般卵期9~12 d,若虫期23 d左右,每完成一个世代大约35 d,木虱一年发生5代,各代有重叠现象。
宁夏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宗山等人的研究表明:木虱卵期的有效积温(K)为90.2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7.2±2.4)℃;幼虫期的有效积温为291.8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8.4±2.9)℃;整个世代有效积温为547.6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7.9±2.0)℃。据田间调查:4月上旬是枸杞木虱开始大量产卵期和卵的孵化期,枸杞木虱进入始发阶段。因此,将4月10~15日作为春季第一次防控枸杞木虱始期较为适宜。
4.防控方法
春季和秋季防控可结合田间枸杞蚜虫和枸杞瘿螨防控同时进行,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48%毒死蜱乳油1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喷雾防控。7~8月,田间在对枸杞蚜虫、枸杞瘿螨等害虫防控次数减少的情况下,尽量利用田间自然天敌,如异色瓢虫、啮小蜂等进行自然控制,若危害严重时可采用上述药剂补防一次。
防控越冬成虫,可在冬季成虫越冬后清理树下的枯枝落叶及杂草,早春刮树皮,清洁田园,可有效降低越冬成虫数量。5月上、中旬及时摘除有卵叶;6月上、中旬剪除枸杞木虱若虫密集枝梢并销毁;6月下旬及9月上旬为成虫发生的两个高峰期,网捕成虫可明显减少第二代若虫危害及翌年越冬成虫的发生量。
(三)枸杞瘿螨
属蛛形纲、蜱螨目、瘿螨科。俗称虫苞子、痣虫。
1.形态特征
幼螨体微小,体长0.07~0.1mm,圆锥形,浅白色,近半透明;成螨体长0.08~0.3 mm,长圆锥形;橙黄色至黄色;头胸部宽短,口器下倾向前,腹部有细环纹,背腹面环纹数一致,约53个;腹部前端背面有刚毛1对,侧刚毛1对,腹侧刚毛3对,腹部刚毛1对较长,内侧有短附毛1对。足两对,爪钩羽状;卵圆球形,直径0.03mm,乳白色,透明。
2.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嫩梢、花瓣、花蕾和幼果,被害部位呈紫色或黄色痣状虫瘿。以成若螨刺吸叶片、嫩茎和果实,被害细胞受刺激后形成黄绿色圆形隆起的虫瘿,叶片严重扭曲,生长受阻,叶片嫩茎不能食用,嫩梢畸形弯曲,不能正常生长,花蕾不能开花结果,果实产量和质量降低。
3.发生规律
宁夏农科院张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瘿外成螨消长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即4月上、中旬的越冬成螨从冬芽和树缝转到新叶表面上活动的时期为第一阶段;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第二阶段;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第三阶段。其中第二和第三阶段是当年出瘿成螨的两个高峰期。气温20℃左右瘿外成螨活动活跃,气温5℃以下,开始进入越冬阶段,到11月中旬全部越冬,以雌成螨在当年生枝条的越冬芽、鳞片内以及枝干缝隙。1年发生10代左右。
4.防控技术
(1)化学农药防控。经枸杞瘿螨室内毒力测定,1.8%阿维菌素对枸杞瘿螨的毒力最高,致死浓度为1.865lμg/ml,20%哒螨酮的毒力为30.4509μg/ml;经田间防控效果试验,一次施药后7 d调查,1.8%阿维菌素3000倍、20%哒螨酮1000倍防控枸杞瘿螨防效分别达95.84%、86.39%;14 d后进行了第二次施药,1.8%阿维菌素3000倍、20%哒螨酮1000倍防效分别达92.51%、88.91%对枸杞瘿螨表现出了较好的田间防控效果。因此确定阿维菌素和哒螨酮是防控枸杞瘿螨的有效药剂。
图9-4 枸杞瘿螨田间自然消长动态
(2)生物农药防控。经宁夏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蓉最新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对枸杞瘿螨的毒力最大,高于阿维菌素,其次为黎芦碱、小檗碱,其作用与哒螨酮相当。苦参碱的毒力作用较低,但高于吡虫啉;烟碱作用较差,鱼藤酮、苦参碱不表现毒力作用。因此选择印楝素、黎芦碱、小檗碱、苦参碱作进一步的生物药剂筛选。
图9-5 枸杞瘿螨
田间防效试验结果:第一次药后7 d调查,0.5%黎芦碱SL、0.3%印楝素EC对枸杞瘿螨表现出一定控制作用,平均防效在26.72%~28.33%,其中0.5%黎芦碱与1.8%阿维菌素的防效差异不显著;药后14 d各药剂防效均略有提高,0.3%印楝素EC表现出较好的持续性,防效达到54.11%~56.74%,与1.8%阿维菌素的防效57.91%无显著性差异;二次施药0.5%黎芦碱SL、0.3%印楝素EC仍保持高效和持续性,药后14 d防效分别达到64.46%和59.81%。
因此,筛选出1%苦参碱SL、0.5%黎芦碱SL、0.3%印楝素EC和L2作为防控枸杞瘿螨的安全有效生物药剂。
表9-4 防控枸杞瘿螨的有效药剂及使用方法
(3)复配药剂防控。复配药剂是用小檗碱植物提取液和阿维菌素原药复配制成的小檗碱·阿维菌素水剂,其中阿维菌素的含量为1~2mg/L,小檗碱植物提取液的含量为45~ 55mg/L。经2007~2008年两年间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大量试验表明,小檗碱·阿维菌素2000倍对枸杞瘿螨的防控可达70%左右,对枸杞蚜虫的防控效果可达95%以上,与2.0%阿维菌素稀释3000倍对枸杞瘿螨、枸杞蚜虫的防控效果无显著差异。小檗碱·阿维菌素水剂可大大降低阿维菌素用量,同时提高阿维菌素对害虫的毒力,且提高小檗碱植物提取液对靶标害虫的控制作用,解决了小檗碱植物提取液对害虫药效慢,田间药效差,喷药次数多,内吸渗透作用差的缺陷问题。
(4)防控时间在4月下旬、6月中旬、8月中旬。农药品种以内吸性杀螨剂为主。最佳防控期为成虫出蛰转移期。
(5)注意事项:提高防控效果,注重虫体暴露期的虫情测报,在短时间内集中农药防控。
(四)枸杞锈螨
属瘿螨科,成群虫体密布于叶片吸取汁液,使叶片变成铁锈色而早落。
1.形态特征
体长0.10~0.13mm,褐色或橙色,似胡萝卜形;腹部逐渐狭细,口器向下与体垂直;胸部腹板有毛1对,腹部由环纹组成,背部环粗,约有33个,腹部环纹细密,数目约3倍于背面;腹侧有长毛4对,腹端毛1对;足两对,膝节、腋节各有长毛1根。爪上方有弯形跗毛1根,毛端球形。
2.危害症状
枸杞锈螨在叶片上分布最多,一叶多达数百头到2000头之多,主要分布在叶片背面基部主脉两侧,自若螨开始将口针刺入叶片,吮吸叶片汁液,使叶片营养条件恶化,光合作用降低,叶片变硬、变厚、变脆,弹力减弱,叶片颜色变为铁锈色。严重时整树老叶、新叶被害,叶片表皮细胞坏死,叶片失绿,叶面变成铁锈色,失去光合能力,全部提前脱落,只有枝、没有叶。继而出现大量落花、落果,一般可造成减产60%左右。
3.生活习性
图9-6 枸杞锈螨
枸杞锈螨以成螨在树皮缝隙、芽腋等处越冬,翌年4月中旬枸杞展叶后开始危害活动,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繁殖最盛期,在单株上吸汁危害,直至叶片表皮细胞坏死,叶片变为铁锈色,失去光合作用,出现大量落叶,此后由于叶片营养条件变坏,螨数大减,7月底至8月初发出新叶,出现第二次繁殖高峰,9月中旬繁殖较慢,10月份落叶后成螨转迁到枝条裂缝内过冬。枸杞锈螨从卵发育到成螨,完成一个世代平均为12 d,全年可发生20代以上。枸杞锈螨一年有两个繁殖高峰,即6月、7月的大高峰和8月、9月的小高峰。锈螨的爬行仅限于单株范围,株间短距离传播靠昆虫、风和农事活动,远距离传播主要是苗木。
4.防控技术
(1)防控时间在5月下旬、6月中旬、7月上旬。农药品种以触杀性杀螨剂为主。最佳防控期是成虫期、若虫期。
(2)注意事项:防控时期日照长、气温高,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在上午10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着重喷洒叶背面。
(五)枸杞红瘿蚊
枸杞红瘿蚊为瘿蚊科,是一种专门危害枸杞幼蕾的害虫。被它危害的幼蕾,失去开花结实的能力。这种害虫虽然不像枸杞蚜虫、枸杞木虱是每个产区主发性害虫,但由于无公害农药多不具备内吸作用,所以近20年来,在宁夏产区,发生的普遍性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加重趋势。
1.形态特征
成虫:长2~2.5 mm,黑红色,形似小蚊子。触角16节,串珠状有银毛,复眼黑色,在头顶部相接,下颚须4节;各足第一跗节最短,第二跗节最长,爪钩1对。
卵:淡橙色或近无色,常10余粒产于幼蕾顶部内。
幼虫:长2.5 mm,橙红色,扁圆,腹节两侧各有一微突,上生一短刚毛。
蛹:黑红色,长2 mm,头顶有二尖齿,齿后有一长刚毛,两侧有一突起。
2.危害症状
图9-7 枸杞红瘿蚊
幼虫在幼苗内危害子房,被红瘿蚊产卵的幼蕾,卵孵化后红瘿蚊幼虫就开始咬食幼蕾,形成畸形花蕾。早期幼蕾纵向发育不明显,横向发育明显,被危害的幼蕾变圆、变亮,使花蕾肿胀成虫瘿。后期花被变厚,撕裂不齐,呈深绿色,不能开花,最后枯腐干落。
3.生活习性
枸杞红瘿蚊一年约发生6代。以老熟幼虫在土里越冬,翌年春化蛹,4月中旬枸杞现蕾时成虫出现,5月是盛期,产卵于幼蕾顶部内。幼虫蛀食子房,被害蕾呈畸形。因不能开花而脱落。9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入土越冬。
红瘿蚊每完成一个世代需要22~27 d,即羽化后到产卵2 d,卵期2~4 d,幼虫危害期11~13 d,蛹期7~8 d。除第一代发育整齐外,其他各代世代交替比较明显。
4.防控技术
(1)防控方法:4月中旬用40%辛硫磷微胶囊500倍液拌毒土均匀地撒入树冠下及园地后耙地,灌头水土壤封闭。对于幼蕾内的幼虫,应喷内吸药如40%氧化乐果的800倍稀释液。成虫发生期喷洒吡虫啉1000倍液防控。
(2)防控时间在4月中旬、5月下旬。农药品种以内吸性杀虫剂为主。最佳防控期是化蛹期、成虫期。
(3)注意事项:用过筛细土做毒土,拌药均匀。
(六)枸杞负泥虫
又叫十点叶甲,属叶甲科。成虫和幼虫啃食叶片成缺刻,有时将嫩叶甚至全树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
1.形态特征
此虫体长型,体长4.5~5.8mm,体宽2.2~2.8mm。头、触角、前胸背板、体腹面、小盾片蓝黑色;鞘翅黄褐至红褐色,每个鞘翅具5个近圆形黑斑(肩部1个,中部前、后各2个)。鞘翅斑点的数目和大小均有变异,有时全部消失。足黄褐至红褐色,一般基节、腿节端部和胫节基部黑色。头部刻点粗密,头顶平坦,中央有一条纵沟,沟中央具一凹窝;触角粗壮,伸达翅肩。前胸背板近于方形,面较平,散布粗密刻点,基部前的中央有一个椭圆形深凹窝。鞘翅末端圆形,翅面刻点粗大。小盾片有4~6个刻点,明显小于翅面其他刻点。卵橙黄色,长圆形。幼虫灰黄色,前胸背板黑色,胸足3对发达;蛹淡黄色。
2.危害症状
负泥虫、成虫、若虫均危害叶片,以幼虫为甚,使叶片呈不规则的缺刻或孔洞,最后仅留叶脉。受害轻者,叶片被排泄物污染,影响生长和结果;大发生时,全株枸杞叶片、嫩梢被害,严重影响枸杞的产量。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成虫常栖息于枝叶;幼虫背负自己的排泄物,故称负泥虫。
3.生活习性
枸杞负泥虫常栖息于野生枸杞或杂草中,以成虫飞翔到栽培枸杞树上啃食叶片嫩梢,以“V”形产卵于叶背,一般8~10 d卵孵化为幼虫,开始大量危害。幼虫老熟后入土吐白丝粘和土粒结成土茧,化蛹其内。
枸杞负泥虫一年平均发生3代,以成虫在田间隐蔽处越冬,春七寸枝生长后开始危害,6~7月份危害最严重,10月初末代成虫羽化,10月底开始越冬。
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宗山等人的研究表明:枸杞负泥虫卵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8℃,有效积温为88.4日度;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6℃,有效积温为138.3日度;预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1℃,有效积温为71.3日度;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3℃,有效积温为65.9日度;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2℃,有效积温为126.8日度;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7℃,有效积温为526.8日度。
图9-8 枸杞负泥虫
4.防控技术
(1)清洁枸杞园,尤其是田边、路边的枸杞根蘖苗、杂草,每年春季要干净彻底地清除一次,对全年负泥虫数量减少有显著作用。
(2)防控时间在4月、5月、7月。最佳防控期为成虫期和若虫期。
(七)枸杞蓟马
属蓟马科。成虫、若虫均对枸杞构成危害,严重时虫体密布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叶片上形成微细的白色小点,叶背面密布黑褐色排泄物,被害叶片略呈纵向反卷,造成早期落叶。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mm,黄褐色。头前尖突,集眼黄绿色,单眼区圆形,单眼暗色。触角8节,黄色,第2节膨大而色深,第6节最长,7、8节微小,3~7节有角状和叉状感觉器,各节有微毛和稀疏长毛。前胸横方形,近后侧角区有大小各1个灰绿色圆点。翅黄白色,中间有2条纵脉,上有稀疏短刺毛,前缘有较长的刺毛,均匀排列,后缘毛深色颇长,两相交错排列,翅近内方有1条隐约可见的深色横纹。腹部黄褐色,背中央淡绿色,腹端尖,雌虫第六腹节腹面有下弯而色深的产卵管,到达第10节的下方。
若虫:深黄色,背线淡色,体长约1mm。复眼红色。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群褐色小点,中胸两侧、后胸前侧角和中间两侧各有1个小褐点。第2腹节前缘左右各有1褐斑,第3节两侧,第5、第6节和第8节两侧各1个红斑,第7节两侧各2个红斑。
2.危害症状
以成虫、若虫锉吸枸杞叶片、果实,被害叶略呈纵向卷缩,最后脱落,严重影响树势;果实被害后,常失去光泽,表明粗糙有斑痕,果形萎缩甚至造成落果。
3.生活习性
蓟马雌成虫主要行孤雌生殖,偶有两性生殖,极难见到雄虫。卵散产于叶肉组织内,每次产卵22~35粒。雌成虫寿命8~10 d。卵期在5~6月份为6~7 d。若虫在叶背取食到高龄末期停止取食,落入表土化蛹。成虫极活跃,善飞能跳,可借自然力迁移扩散。成虫怕强光,多在背光场所集中为害,阴天、早晨、傍晚和夜间才在寄主表面活动。这也是蓟马难防治的原因之一,当用常规触杀性药剂时,因此特性,白天喷不到虫体而见不到药效。
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天气,其适温为23℃~28℃,适宜空气湿度为40%~70%;湿度过大不能存活,当湿度达到100%,温度达31℃时,若虫全部死亡。大雨后或浇水后致使土壤板结,使若虫不能入土化蛹和蛹不能孵化成虫。
成虫在枯叶下等隐藏处越冬。次年春季枸杞展叶后即活动为害,6~7月害情最重。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清理园地:根据枸杞蓟马以成虫在枯叶、落果的皱痕等隐藏处越冬的习性。于秋季枸杞采摘结束和春季枸杞修剪时,清除田间枯叶、落果及杂草,在田园外集中焚烧,降低后期危害的虫源。
②水肥管理:加强肥水管理,适时灌水施肥,促进枸杞生长,提高植株抗害能力,减轻危害损失。
③土壤耕作:秋冬季节成虫越冬期,结合田间管理,进行松土、灌溉,破坏枸杞蓟马越冬环境,以消灭越冬虫口。
(2)物理防治
①地膜覆盖物理防治:结合枸杞红瘿蚊地膜覆盖物理防治,在上一年枸杞蓟马危害严重的茨园,适当延长覆膜时期,将越冬代枸杞蓟马封闭于膜下,起到降低越冬后虫口基数的作用。
②粘虫板物理防治:5月下旬以五点法先在枸杞园对角线上悬挂5块指示性粘虫板,待6月上旬前后发现任何一张粘虫板上面有枸杞蓟马时,枸杞蓟马即开始出现危害,种群数量开始上升,此期为悬挂防治始期,进行全园悬挂,直至10月下旬枸杞蓟马种群进入越冬期结束。
最佳防治时间以早晨5:30至上午10:30前枸杞蓟马活跃期作为最佳的防治时间。
粘虫板悬挂数量因栽植密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悬挂数量。株行距为1m×1.8m和1 m×2m的枸杞园,每亩悬挂80块;1 m×2.2 m和1.2 m×2.4 m的枸杞园,每亩悬挂70块;1m×3m以上栽植密度的枸杞园,每亩悬挂60块。
不同树龄的粘虫板规格:为发挥最大的控制作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投入,根据枸杞园的树龄大小,选择不同规格的粘虫板。2龄的幼龄枸杞园,粘虫板基板制作成长×宽为20 cm×30 cm的规格;3龄至4龄的幼龄枸杞园,粘虫板基板制作成长×宽为25 cm×40 cm的规格;5龄以上的成龄枸杞园,粘虫板基板制作成长×宽为30 cm×40 cm的规格。
粘虫板悬挂方向:根据枸杞蓟马种群向西扩散的行为特征,为保持粘虫板最好的受光率,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将粘虫板南北向悬挂于枸杞园。
粘虫板悬挂布局:粘虫板在枸杞园采用棋盘式分布。
(3)化学防治
在5月下旬~7月下旬选用1.8%虫螨克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800~12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2500倍液、44%速凯乳油1000倍液、5%蚜虱净2000倍液或1.8%爱福丁乳油2000倍液进行树冠喷雾防治;也可选用5%虱螨脲乳油1000倍+25%阿克泰可湿性粉剂5000倍在6 d内连续喷施两次。
图9-9 枸杞蓟马
以上药剂交替喷施,可提高药效,防止蓟马产生抗药性。喷雾防治作业应在黄昏和傍晚蓟马活跃性减弱的19:00后,注意喷均匀,细雾,漏喷的要重喷。田间喷雾时喷头应斜向上喷施药液,嫩叶的叶背和果实尤其要喷到,如喷药后4 h内降雨,须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蓟马危害严重的田块,不宜增加浓度来提高防效,而应适当增加喷药次数达到最佳防效。早春和深秋可以加大防治次数,枸杞采果期减少防治次数。
三、枸杞主要鸟害
鸟害,尤其是麻雀已经对宁夏枸杞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在枸杞成熟期麻雀啄食枸杞果实,可造成果实脱落、烂果,并引发病虫害,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常用的保护措施是拉防鸟网,不仅成本高,费工费力,而且影响田间作业。驱鸟剂是一种长效多功能驱避剂,利用鸟类嫌弃的味觉,缓慢持久地释放出一种清香气体,雀鸟闻到即逃,具有很强的驱避作用,有效驱鸟但不伤害鸟,对人、畜无害,且成本低。可从国内引进多种驱鸟剂在枸杞上进行试验,明确驱鸟剂对麻雀在枸杞地栖息和觅食的影响;研究驱鸟剂对枸杞地麻雀的防御效果;确定对麻雀防御最有效的驱鸟剂品种及使用时间、方法、剂量;制订驱鸟剂在枸杞上的使用技术规程,并在枸杞产区进行示范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