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草鱼鱼苗夏花出售成都

草鱼鱼苗夏花出售成都

时间:2023-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鱼苗、鱼种的培育,通常是把孵化后3~4天的鱼苗,养成供食用鱼池塘、湖泊、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的鱼种。近年来,各地推广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后,1龄青鱼、草鱼的规格明显增大。鱼苗和鱼种培育期正处于鱼类胚后发育的仔鱼后期、稚鱼期和幼鱼期。各种家鱼的夏花鱼种形态特征已接近成鱼,特别是鲤鱼、鲫鱼、团头鲂的形态特征已与成鱼相似。在此期末,这五种鱼类的食性已完全转变或接近于成鱼的食性。

第六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鱼苗鱼种生物学知识

◎掌握鱼苗的培育技术

◎掌握鱼种的培育技术

技能目标

◎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质量鉴别

◎掌握磨豆浆和泼洒豆浆的操作技术

◎掌握夏花拉网锻炼的操作技术

◎能设计鱼苗、鱼种培育的养殖模式

◎1龄鱼种质量的鉴别

鱼苗、鱼种的培育,通常是把孵化后3~4天的鱼苗,养成供食用鱼池塘、湖泊、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的鱼种。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鱼苗经18~22天培养,长成3 cm左右的稚鱼,此时正值夏季,故通称夏花(又称火片、寸片);第二阶段:夏花再经3~5个月的饲养,养成8~20 cm长的鱼种,此时正值冬季,故通称冬花(又称冬片)。北方鱼种秋季出塘称秋花(秋片),经越冬后称春花(春片)。也有分三个阶段培育的,第一阶段:鱼苗经10~15天饲养,养成1.5~2.0 cm的稚鱼,称为乌仔;第二阶段:乌仔再经过10~15天饲养,养成3~5 cm的夏花;第三阶段:再由夏花养成10~20 cm的鱼种。在江浙一带将1龄鱼种(冬花或秋花)通称为仔口鱼种,对青鱼、草鱼的仔口鱼种应再养一年,养成2龄鱼种,然后到第三年再养成成鱼(食用鱼)上市。这种鱼种通称为过池鱼种或老口鱼种。

近年来,各地推广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后,1龄青鱼、草鱼的规格明显增大。因此,可直接将它们套养在成鱼池中养成2龄鱼种,供来年成鱼池放养用。这样就不必再增设2龄鱼种池,从而扩大了成鱼池的养殖面积,提高了成鱼的总产量。

第一节 鱼苗鱼种生物学

一、鱼类的发育阶段

(一)生命周期

鱼类整个生命周期分为胚前、胚胎、胚后三个发育阶段。胚前期是性细胞发生和形成的阶段,胚胎期是精、卵结合(受精)到鱼苗孵出阶段,胚后期是孵出的鱼苗到成鱼以致衰老死亡的阶段。

(二)胚后期分期

胚后期又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仔鱼期

仔鱼期的主要特征是鱼苗身体具有鳍褶。该期又可分为仔鱼前期和仔鱼后期。仔鱼前期是鱼苗以卵黄为营养的时期,人工繁殖的鱼苗则是从卵膜中刚脱出到下塘前这一阶段,全长0.5~0.9 cm。仔鱼后期是鱼苗的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其鳍褶分化为背、臀和尾三个部分并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此外腹鳍也出现。此阶段仔鱼全长0.8~1.7 cm。

2.稚鱼期

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以致全身被鳞,全长1.7~7.0 cm。乌仔、夏花和7cm左右的鱼种属于稚鱼期。

3.幼鱼期

全身被鳞,侧线明显,胸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全长7.5 cm以上的鱼种属于幼鱼期。

4.性未成熟期

具有成鱼的形态结构,但性腺未发育成熟。南方1~2龄、北方2~3龄的家鱼属于此期。

5.成鱼期

性腺第一次成熟至衰老死亡属成鱼期。具体的年龄、规格因鱼的种类而异。

鱼苗和鱼种培育期正处于鱼类胚后发育的仔鱼后期、稚鱼期和幼鱼期。这是鱼类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态、生理特性将发生一系列的规律性变化。

二、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

了解各种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体质优劣,有助于生产者区分和选择优质鱼苗,为提高鱼苗培育的成活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鱼苗质量鉴别

鱼苗受鱼卵质量和孵化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影响,体质有强有弱,这给鱼苗的生长和成活带来很大影响。生产上可根据体色、游泳情况以及挣扎能力来区别鱼苗优劣。鉴别方法见表6-1。

表6-1 家鱼鱼苗质量优劣鉴别

在鱼类人工繁殖过程中,容易产生四种劣质鱼苗:

1.杂色苗

一个孵化器中放入两批间隔时间过长的鱼卵,致使鱼苗嫩老混杂,或因停电、停水等原因,造成各孵化器底部管道回流,各种鱼苗混杂在一起。

2.“胡子”苗

由于鱼苗已发育到合适的阶段未能销售,只能继续在孵化器或网箱内囤养,鱼体色素增加,体色变黑,体质差。或者由于水温低,胚胎发育慢,鱼苗在孵化器中的时间过长,鱼苗顶水时间长,消耗能量大,使壮苗变成弱苗。

3.“困花”苗

鱼苗胸鳍出现,但鳔(俗称腰点)还尚未充气,不能上下自由游泳,此阶段称“困花”苗。“困花”苗在静水中大部分沉底,鱼体嫩弱,其发育仍依靠卵黄囊为营养,不能吞食外界食物,运输时容易死亡。

4.畸形苗

由于鱼卵质量或孵化环境的影响,造成鱼苗发育畸形(常见的有围心腔扩大、卵黄囊分段等)。畸形苗游泳不活泼,往往和孵化器中的脏物混杂在一起,不易分离。畸形苗在鱼苗培育池中一般不能发育至夏花。

因此,在购买鱼苗时,必须了解每批鱼苗的产卵日期、孵化时间,并按上表的质量鉴别标准严格挑选,严禁购买上述劣质鱼苗,为提高鱼苗培育成活率创造良好条件。

(二)夏花种类鉴别

各种家鱼的夏花鱼种形态特征已接近成鱼,特别是鲤鱼、鲫鱼、团头鲂的形态特征已与成鱼相似。其他养殖鱼类可根据以下特点进行鉴别。

鲢鱼夏花体色银白,腹鳍和臀鳍之间尚留有鳍褶,鳍褶边缘黑色素排列整齐,犹如镶边,尾鳍近尾柄处呈较淡的黄色。其腹棱由肛门直到胸部,胸鳍仅达腹鳍基部。

鳙鱼夏花体色金黄,鳍褶上黑色素稀疏散乱,不形成镶边,尾鳍近尾柄处呈显著的黄色。仅肛门至腹鳍之间有腹棱,胸鳍长,盖过腹鳍基部。

草鱼夏花体色淡金黄,鳞片清楚,吻钝额阔。

青鱼夏花体色青黄,鳞片不清楚,吻较尖,尾柄下端有一菱形的黑色素,颜色浓。

(三)夏花鱼种质量鉴别

夏花鱼种质量优劣可根据出塘规格大小、体色、鱼类活动情况以及体质强弱来判别(表6-2)。

表6-2 夏花鱼种质量优劣鉴别

三、食性

刚孵出的鱼苗均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当体内鳔充气后,鱼苗一面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取外界食物;当卵黄囊消失,鱼苗就完全依靠摄取外界食物为营养。但此时鱼苗个体细小,全长仅0.6~0.9 cm,活动能力弱,口径小,取食器官(如鳃耙、吻部等)尚待发育完全。

因此,所有种类的鱼苗只能依靠吞食方式来获取食物,而且其食谱范围也十分狭窄,只能吞食一些小型浮游动物,其主要食物是轮虫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生产上通常将此时摄食的饵料称为“开口饵料”。

随着生长,鱼苗个体增大,口径增宽,游泳能力逐步增强,取食器官逐步发育完善,食性逐步转化,食谱范围也逐步扩大。表6-3为家鱼鱼苗发育至夏花阶段的食性转化。

该表中各种家鱼鱼苗的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有以下规律性变化:

全长7~10.5 mm的鲢、鳙、草鱼等鱼苗。它们的鳃耙数量少,长度短,尚起不到过滤的作用。这时期几种鱼苗的摄食方式都是吞食而并非滤食,其口径大小相似,因此适口食物的种类和大小也相似,均以轮虫和无节幼体、小型枝角类为食。

表6-3 鲢、鳙、草鱼、青鱼、鲤鱼苗至夏花阶段的食性变化

全长12~15 mm的鲢、鳙、草鱼等鱼苗,口径虽然相似,但由于鳃耙的数量、长度和间距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因此,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适口食物的种类和大小)开始分化。

鲢、鳙鱼的鳃耙数量多,较长而密,因此摄食方式开始由吞食向滤食转化;草鱼(包括青鱼和鲤鱼)则仍然是吞食方式。鲢和鳙的适口食物为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也有较少量的无节幼体和较大型的浮游植物;草鱼等则主要食枝角类、桡足类和轮虫,并开始吞食小型底栖动物。

全长16~20mm的鲢、鳙、草等乌仔,由于摄食器官形态差异已很大,因此食性分化更为明显。草鱼的口径增大,可吞食大型枝角类、底栖动物以及幼嫩的水生植物碎片(青鱼和鲤鱼的食性与草鱼相似)。鲢、鳙鱼的口径虽也增大,但由于滤食器官逐渐发育完善,其滤食机能随之增强,摄食方式即由吞食转为滤食。由于鲢的鳃耙比鳙的更长更密,因此,适合食物的大小比鳙鱼小。这时期的食物,除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外,已有较多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

全长21~30 mm的鲢、鳙、草鱼等夏花,摄食器官发育得更加完善,彼此间的差异更大。在此期末,这五种鱼类的食性已完全转变或接近于成鱼的食性。

全长31~l00mm的鲢、鳙、草鱼等鱼种,摄食器官的形态和机能基本与成鱼相同。它们的上下颌活动能力增强,特别是鲤鱼已可以挖掘底泥觅食。它们的食性皆同成鱼,唯食谱范围较狭窄。

总之,鲢、鳙、草鱼、青鱼、鲤等鱼苗到鱼种的发育阶段,摄食方式的转化是:鲢、鳙由吞食过渡到滤食,草鱼、青鱼、鲤则始终都是吞食,其食谱范围逐步扩大,食物个体增大。

四、生长

在鱼苗、鱼种阶段,鲢、鳙、草鱼、青鱼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鱼苗到夏花阶段,它们的相对生长率最大,是生命周期的最高峰。据广东鱼苗池的测定,鱼苗下塘饲养10天内,体重增长的加倍次数,鲢鱼为6,鳙鱼为5,即平均每两天体重增加1倍多。此时期鱼的个体小,绝对增重量也小,平均每天增重为10~20mg。体长的增长,平均每天增长鲢鱼为0.71mm,鳙鱼为1.2mm(表6-4)。

在鱼种饲养阶段,鱼体的相对生长率较上一阶段有明显下降。在100天的培育时间内,体重增长的加倍次数为9~10,即每10天体重增加1倍。与上一阶段比较相差达5~6倍。但绝对体重则增加,平均每天增重鲢为4.19 g,鳙为6.3 g,草鱼为6.2 g,与鱼苗阶段比较相差达200~600倍。在体长方面,平均每天增长数,鲢为2.7mm,鳙为3.2mm,草鱼为2.9mm,鲢体长增长为上阶段的2倍多,鳙为4倍多(表6-5)。

表6-4 鲢、鳙鱼苗的生长情况

表6-5 鲢、鳙、草鱼鱼种的生长情况 单位:cm/g

五、在池塘中的分布情况

鱼苗培育都在池塘等小水体中进行。初下塘时,各种鱼苗在池塘中大致是均匀分布的。当鱼苗长至15mm左右时,由于各种鱼苗的食性开始转变,它们在池塘中的分布也随之而不同。鲢、鳙鱼逐渐离开池边,在池塘中间的中层活动,而草鱼、青鱼则逐渐转到中下层活动,并大多在池边浅水处觅食,因为在这个区域大型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较多。

六、鱼苗对环境的适应

鱼苗体表无鳞片覆盖,整个身体裸露在水中,鱼体幼小、嫩弱,游泳能力差,对敌害生物(鱼、虾、蛙、水生昆虫、剑水蚤等)的抵抗能力弱,极易遭受敌害生物的残食。

鱼苗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水环境的要求比成鱼严格,适应范围小。如鱼苗要求的pH为7.5~8.5,pH长期低于6.5和高于9.0,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生长和发育。此外,它们对盐度和温度的适应能力也比成鱼差。成鱼可以在盐度为5的咸淡水中正常生长发育,但鱼苗在盐度为3的水中生长缓慢,成活率也低。鱼苗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很差。5日龄的草鱼苗,当水温下降到13.5℃以下时,就开始出现冷休克;当水温下降至8℃时,则全部出现冷休克。因此生产上将13.5℃作为早繁草鱼苗下塘的安全水温。

综上所述,鱼苗具如下生物学特点:

鱼苗身体幼小(全长仅7~9 mm),嫩弱,体表无鳞片,因此它们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敌害生物的抵抗能力均很低。

鱼苗口裂小,取食器官还没有完全形成。它们的取食能力弱,食谱范围狭窄,对饵料的要求高,在一定发育时期内鱼苗摄食饵料的种类相同。一般在15mm以下均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

鱼苗的新陈代谢水平高,个体生长快。鱼苗在短短的20天内就长成30mm左右的夏花鱼种,体重增加了几十倍乃至一百多倍。

第二节 鱼苗的培育

所谓鱼苗培育,就是将鱼苗养成夏花鱼种。为提高夏花鱼种的成活率,根据鱼苗的生物学特征,务必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创造无敌害生物及水质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保持数量多、质量好的适口饵料,三是培育出体质健壮、适合于高温运输的夏花鱼种。为此,需要用专门的鱼池进行精心、细致的培育。这种由鱼苗培育至夏花的鱼池在生产上称为“发塘池”。

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已建立起一整套培育鱼苗的综合技术,使发塘池鱼苗的成活率明显提高。在667m2放10万尾鱼苗的密度下,经20天左右的培育,夏花的出塘规格可达3.3 cm以上,成活率达80%左右,鱼体肥壮、整齐。现将培育方法和技术关键归纳如下。

一、选择良好的池塘条件

鱼苗培育池应尽可能符合下列条件。

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不含泥沙和有毒物质,排灌水方便。

池形整齐,最好是东西向,长方形,其长宽比为5∶3。面积1~3亩,水深1.0~1.5m,以便于控制水质和日常管理。

池埂坚固、不漏水,其高度应超过最高水位0.3~0.5 m。池底平坦,并向出水口一侧倾斜。池底少淤泥,无砖瓦石砾,无丛生水草,以便于拉网操作。

鱼池通风向阳,其水温增高快,也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浮游生物的繁殖,鱼池溶氧可保持较高水平。

二、重视整塘,彻底清塘

多年用于养鱼的池塘,由于淤泥淤积过多,堤基受波浪冲击,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崩塌。根据鱼苗培育池所要求的条件,必须进行整塘和清塘。所谓整塘,就是将池水排干,清除过多淤泥;将塘底推平,并将塘泥敷贴在池壁上,使其平滑贴实;填好漏洞和裂缝,清除池底和池边杂草;将多余的塘泥清上池堤,为青饲料的种植提供肥料。所谓清塘,就是在池塘内施用药物杀灭影响鱼苗生存、生长的各种生物,以保障鱼苗不受敌害、病害的侵袭。

必须先整塘,曝晒数日后,再用药物清塘。只有认真做好整塘工作,才能有效地发挥药物清塘的作用。否则,池塘淤泥过多,造成致病菌和孢子大量潜伏,再好的清塘药物也无济于事。因此在生产上一定要克服“重清塘、轻整塘”的错误倾向。

(一)整塘、清塘的优点

1.改善水质,增加肥度

池塘淤泥过多,有机物耗氧量大,造成淤泥和下层水长期呈缺氧状态。在夏秋季节容易造成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泛池死亡。此外,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产生大量的还原物质(有机酸、硫化氢、氨等),使池水的pH下降,并抑制鱼类生长。池塘排水后,清除过多淤泥。池底经阳光曝晒,改善了淤泥的通气条件,加速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营养盐。这就改善了水质,增加了水的肥度。

2.增加放养量

淤泥清除后,增加了池塘的容水量,相应地可增加鱼苗的放养量和鱼类的活动空间,有利于鱼苗生长。

3.保持水位,稳定生产

清理池塘,修补堤埂,防止漏水,提高了鱼池的抗灾能力和生产的稳定性。

4.杀灭敌害,减少鱼病

通过整塘、清塘,可清除和杀灭野杂鱼类、底栖生物、水生植物、水生昆虫、致病菌和寄生虫孢子,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

5.增加青饲料(或农作物)的肥料

塘泥中有机物含量很高,是植物的优质有机肥料。将塘泥取出,作为鱼类青饲料或经济作物的肥料,变废为利,有利于鱼场生态平衡,可提高经济效益。

(二)常用的清塘药物及使用方法

1.生石灰清塘

生石灰(CaO)遇水就会生成强碱性的氢氧化钙[Ca(OH)2],在短时间内使池水的pH上升到11以上,因此可杀灭野杂鱼类、蛙卵、蝌蚪、水生昆虫、虾、蟹、蚂蟥、丝状藻类(水绵等)、寄生虫、致病菌以及一些根浅茎软的水生植物。此外,用生石灰清塘后,还可以保持池水pH的稳定,使池水保持微碱性,并可以改良池塘土质,释放出被淤泥吸附的氮、磷、钾等营养盐类,增加水的肥度。而且生石灰中的钙本身是动植物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施用生石灰还能起施肥的作用。

使用生石灰清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干法清塘,即将池水基本排干,池中须积水6~10 cm(这样池内泥鳅等就不会钻入泥中)。在塘底挖若干个小坑,将生石灰分别放入小坑中加水溶化,不待冷却即向池中均匀泼洒。生石灰用量,一般每666.7 m2池塘为60~75 kg,淤泥较少的池塘用50~60 kg。清塘后第二天须用铁耙耙动塘泥,使石灰浆与淤泥充分混合。第二种方法是带水清塘,即不排出池水,将刚溶化的石灰浆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每666.7m2平均水深1m用125~150 kg。

生石灰清塘的技术关键是所采用的石灰必须是块灰。只有块灰才是氧化钙(CaO),才称生石灰;而粉灰是生石灰已潮解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的碳酸钙(CaCO3),称熟石灰,不能作为清塘药物。

2.漂白粉清塘

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30%左右,遇水分解释放出次氯酸。次氯酸立即释放出新生态氧,它有强烈的杀菌和杀死敌害生物的作用(其杀灭原理见第二章第六节养鱼用水消毒部分)。其杀灭敌害生物的效果同生石灰。对于盐碱地鱼池,用漂白粉清塘不会增加池塘的碱性,因此往往以漂白粉代替生石灰作为清塘药物。

使用方法是先计算池水体积,每立方米池水用20 g漂白粉,即20 ppm。将漂白粉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漂白粉加水后放出初生态氧,挥发、腐蚀性强,并能与金属起作用。因此操作人员应戴口罩,用非金属容器盛放,在上风处泼洒药液,并防止衣服沾染而被腐蚀。此外,漂白粉全池泼洒后,需用船或桨晃或划动池水,使药物迅速在水中均匀分布,以加强清塘效果。

漂白粉受潮易分解失效,受阳光照射也会分解,故漂白粉必须盛放在密闭塑料袋内或陶器内,存放于冷暗干燥处。否则漂白粉潮解,其有效氯含量大大下降,影响清塘效果。目前市场上已有用漂粉精、三氯异氰尿酸等药物来代替漂白粉的趋势。漂粉精清塘浓度为10 mg/L。三氯异氰尿酸作为清塘药物其浓度为7 mg/L。

用生石灰清塘,一般需经7~10天后药效消失,方可放养鱼苗。漂白粉类药物清塘后药效消失较快,约5天后可放养鱼苗。

三、确保鱼苗在轮虫高峰期下塘

为了让鱼苗下塘后就能获得量多质好的适口饵料,必须在下塘前将池水培养好,为鱼苗提供最佳适口饵料。此乃提高鱼苗成活率的技术关键。

初下塘鱼苗的最佳适口饵料为轮虫和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一般经多次养鱼的池塘,塘泥中贮存着大量的轮虫休眠卵。据测定(李永函,1985),每平方米有100万~200万个,但塘泥表面的休眠卵仅占0.6%,其余99%以上的休眠卵被埋在塘泥中,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受机械压力而不能萌发。因此,在生产上当清塘后放水时(一般当放水20~30 cm时),就必须用铁耙翻动塘泥,使轮虫休眠卵上浮或重新沉积于塘泥表层,促进轮虫休眠卵萌发。生产实践证明,放水时翻动塘泥,7天后池水中轮虫数量明显增加,并出现高峰期。表6-6为水温20℃~25℃时,用生石灰清塘后,鱼苗培育池水中生物的出现顺序。

表6-6 生石灰清塘后浮游生物变化模式(未放养鱼苗)

从生物学角度看,鱼苗下塘时间应选择在清塘后7~10天,此时下塘正值轮虫高峰期。但生产上无法根据清塘日期来要求鱼苗适时下塘时间,加上依靠池塘天然生产力培养轮虫数量不多,每升仅250~1000个,这些数量在鱼苗下塘后2~3天内就会被吃完。故在生产上均采用先清塘,然后根据鱼苗下塘时间施有机肥料,人为地制造轮虫高峰期。施有机肥料后,轮虫高峰期的生物量比天然生产力高4~10倍,每升达8000~10000个以上,鱼苗下塘后轮虫高峰期可维持5~7天。为做到鱼苗在轮虫高峰期下塘,关键是掌握施肥的时间。如用腐熟发酵的粪肥,可在鱼苗下塘前5~7天(依水温而定)每666.7 m2全池泼洒粪肥150~300 kg;如用绿肥堆肥或沤肥,可在鱼苗下塘前10~14天每666.7m2投放200~400 kg。绿肥应堆放在池塘四角,浸没于水中以促使其腐烂,并经常翻动。

如施肥过晚,池水轮虫数量尚少,鱼苗下塘后因缺乏大量适口饵料,必然生长不好;如施肥过早,轮虫高峰期已过,大型枝角类大量出现,鱼苗非但不能摄食,反而出现枝角类与鱼苗争溶氧、争空间、争饵料,鱼苗因缺乏适口饵料而大大影响成活率。这种现象群众称为“虫盖鱼”。

发生这种现象时,应全池泼洒0.22mg/L~0.5mg/L的晶体敌百虫,将枝角类杀灭之。

为确保施有机肥料后,轮虫大量繁殖,在生产中往往先泼洒0.2 mg/L~0.5 mg/L的晶体敌百虫杀灭大型浮游动物,然后再施有机肥料。如鱼苗不能按期到达,应在鱼苗下塘前2~3天再用0.2mg/L~0.5 mg/L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1次,并适量增施一些有机肥料。鱼苗下塘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检查鱼苗是否能主动摄食。人工繁殖的鱼苗必须待鳔充气、能平游、能主动摄取外界食物时方可下塘。

鱼苗下塘前后,每天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池水轮虫的种类和数量。如发现水中有大量滤食性的臂尾轮虫等,说明此时正值轮虫高峰期;如发现水中有大量肉食性的晶囊轮虫,说明轮虫高峰期即将结束,需全池泼洒腐熟的有机肥料,一般每666.7 m2泼洒50~150 kg。

检查池中是否残留敌害生物。清塘后到放鱼苗前,鱼苗池中可能还有蛙卵、蝌蚪等敌害生物,必要时应采用鱼苗网拉网1~2次,予以清除。

四、做好鱼苗接运工作

选购体质健壮、已能摄食的鱼苗作为运输对象(长途运输时,鱼苗只需达到鳔充气阶段,而团头鲂鱼苗长途运输只需鱼苗达到平游阶段即可)。运输前,鱼苗应在鱼苗网箱内囤养4~6小时,以锻炼鱼体。

目前常用塑料鱼苗袋(70 cm×40 cm),加水8~9 L(约为袋内容量的2/5),每袋装鱼苗15万尾,有效运输时间为10~15小时。若每袋装鱼苗10万尾,有效运输时间为24小时。运输用水应清新,水中有机物少,充氧密封后放入纸箱中运输。鱼苗箱在运输途中,应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如遇低温,应采取保温措施。各运输环节必须环环紧扣,密切配合,做到“人等鱼苗、车(船)等鱼苗、池等鱼苗”,并及时处理好塑料袋的漏水、漏气等问题。

五、暂养鱼苗,调节温差,饱食下塘

塑料袋充氧密闭运输的鱼苗,鱼体内往往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特别是长途运输的鱼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很高,可使鱼苗处于麻醉甚至昏迷状态(肉眼观察,可见袋内鱼苗大多沉底打团)。如将这种鱼苗直接下塘,成活率极低。因此,凡是经运输来的鱼苗,必须先放在鱼苗箱中暂养。暂养前,先将鱼苗放入池内,当袋内外水温一致后(一般约需15分钟)再开袋放入池内的鱼苗箱中暂养。暂养时,应经常在箱外划动池水,以增加箱内水的溶氧。一般经0.5~1小时暂养,鱼苗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均已排出,鱼苗集群在网箱内逆水游泳。

鱼苗经暂养后,需泼洒鸭蛋黄水。待鱼苗饱食后,肉眼可见鱼体内有一条白线时,方可下塘。鸭蛋需在沸水中煮1小时以上,越老越好,以蛋白起泡者为佳。取蛋黄掰成数块,用双层纱布包裹后,在脸盆内漂洗(不能用手捏出)出蛋黄水,淋洒于鱼苗箱内。一般1个鸭蛋黄可供10万尾鱼苗摄食。

鱼苗下塘时,面临着适应新环境和尽快获得适口饵料两大问题。在下塘前投喂鸭蛋黄,使鱼苗饱食后放养下塘,实际上是保证了仔鱼的第一次摄食,其目的是加强鱼苗下塘后的觅食能力和提高鱼苗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据测定,饱食下塘的草鱼苗与空腹下塘的草鱼苗忍耐饥饿的能力差异很大(表6-7)。同样是孵出5天的鱼苗(5日龄苗),空腹下塘的鱼苗至13日龄全部死亡,而饱食下塘鱼苗此时仅死亡2.1%。

表6-7 饱食下塘鱼苗与空腹下塘鱼苗耐饥饿测定(水温23℃)

必须强调指出,鱼苗下塘的安全水温不能低于13.5℃。如夜间水温较低,鱼苗到达目的地已是傍晚,应将鱼苗放在室内容器中暂养(每50 L水放鱼苗4万~5万尾),并使水温保持20℃。

投1次鸭蛋黄后,由专人值班,每1小时换1次新水(水温必须相同),或充气增氧,以防鱼苗浮头。待第二天上午9:00以后,水温回升时,再投1次鸭蛋黄,并调节池塘水温温差后下塘。

六、合理密养

合理密养可充分利用池塘,节约饵料、肥料和人力,但密度太大也会影响鱼苗生长和成活。

一般鱼苗养至夏花,每666.7m2放养8万~15万尾。具体的数量随培育池的条件,饵料、肥料的质量,鱼苗的种类和饲养技术等有所变动。如池塘条件好,饵料、肥料量多质好,饲养技术水平高,放养密度可偏大一些,否则就要小些。一般青鱼、草鱼苗密度偏稀,鲢鱼、鳙鱼苗可适当密一些,鲮鱼苗可以更密一些。此外,提早繁殖的鱼苗,为培育大规格鱼种,其发塘密度也应适当稀一些。

七、精养细喂

精养细喂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选用饲料、肥料不同,饲养方法也不一。现介绍两种方法。

(一)有机肥料与豆浆混合饲养法

根据鱼苗在不同发育阶段对饵料的不同要求,可将鱼苗的生长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强化培育。

1.轮虫阶段

此阶段为鱼苗下塘1~5天。经5天培养后,要求鱼苗全长从7~9mm生长至10~11mm。此期鱼苗主要以轮虫为食。为维持池内轮虫数量,鱼苗下塘当天就应泼豆浆(通常水温20℃,黄豆需浸泡8~10小时,以两片子叶中间微凹的出浆率最高)。一般每3 kg干黄豆磨浆50 kg。每天上午、中午、下午各泼1次,每次每666.7 m2池泼15~17 kg豆浆(约需1 kg干黄豆)。豆浆要泼得“细如雾、匀如雨”,全池泼洒,以延长豆浆颗粒在水中的悬浮时间。豆浆一部分供鱼苗摄食,一部分培养浮游动物。

2.水蚤阶段

此阶段为鱼苗下塘后第6~10天。生长10天后,要求鱼苗全长从10~11 mm长至16~18 mm。此期鱼苗主要以水蚤等枝角类为食。每天需泼豆浆2次(上午8:00~9:00,下午1:00~2:00),每次每666.7m2豆浆数量可增加到30~40 kg。在此期间,选择晴天上午追施一次腐熟粪肥,每666.7m2 100~150 kg,全池泼洒,以培养大型浮游动物。

3.精料阶段

此阶段为鱼苗下塘后的11~15天。生长15天后,要求鱼苗全长从16~18 mm长至26~28 mm。此期水中大型浮游动物已剩下不多,不能满足鱼苗生长需要,鱼苗的食性已发生明显转化,开始在池边浅水处寻食。此时,应改投豆饼糊或磨细的酒糟等精饲料,每天每666.7 m2合干豆饼1.5~2.0 kg。投喂时,应将精料堆放在离水面20~30 cm的浅滩处供鱼苗摄食。如果此阶段缺乏饵料,成群鱼苗会集中到池边寻食。时间一长,鱼苗会围绕池边成群狂游,驱赶不散,呈跑马状,故称“跑马病”。因此,这一阶段必须投以数量充足的精饲料,以满足鱼苗生长需要。此外,如饲养鲢、鳙鱼苗,还应追施1次有机肥料,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同水蚤阶段。

4.锻炼阶段

鱼苗下塘16~20天。生长20天后,要求鱼苗全长从26~28 mm长至31~34 mm。此期鱼苗已达到夏花规格,需拉网锻炼,以适应高温季节出塘分养的需要。此时豆饼糊的数量需进一步增加,每天每666.7 m2的投喂量合干豆饼2.5~3.0 kg。此外,池水也应加到最高水位。草鱼、团头鲂发塘池每天每万尾夏花投芜萍10~15 kg。

用上述饲养方法,每养成1万尾夏花鱼种通常需黄豆3~6 kg、豆饼2.5~3.0 kg。

(二)大草饲养法

广东、广西多采用此法饲养鱼苗。所谓“大草”,原是指一些野生无毒、茎叶柔嫩的菊科和豆科植物,而今也泛指绿肥。鱼苗下塘前7~10天,每666.7m2投放大草200~400 kg,分别堆放于池边浸没于水中,腐烂后培养浮游生物。鱼苗下塘后,每隔5天左右投放大草做追肥,每次150~200 kg。养667 m2夏花需大草650~800 kg。如发现鱼苗生长缓慢,可增投精饲料(如花生饼加水磨细成糊状),每天每666.7m2投喂量合干花生饼1.5~2.0 kg,投喂方法同前法的精料阶段。用大草培育鱼苗的池塘,浮游生物量较丰富,但水质不够稳定,容易造成水中溶氧条件较差。因此,每次投大草的数量和间隔时间长短,要根据水质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

八、分期注水

(一)分期注水的方法

鱼苗初下塘时,鱼体小,池塘水深应保持在50~60 cm。以后每隔3~5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10~20 cm。培育期间共加水3~4次,最后加至最高水位。注水时须在注水口用密网拦阻,以防野杂鱼和其他敌害生物流入池内。同时应防止水流冲起池底淤泥,搅浑池水。

(二)分期注水的优点

1.水温提高快,促进鱼苗生长

鱼苗下塘时保持浅水,水温提高快,可加速有机肥料的分解,有利于天然饵料生物的繁殖和鱼苗的生长。

2.节约饵料和肥料

水浅池水体积小,豆浆和其他肥料的投放量相应减少,这就节约了饵料和肥料的用量。

3.掌握控制水质的主动权

可根据鱼苗的生长和池塘水质情况,适当添加一些新水,以提高水位和水的透明度,增加水中溶氧量,改善水质和增大鱼的活动空间,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和鱼体生长。

九、加强日常管理

鱼苗池的日常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日常管理要求每天巡塘3次,做到“三查”和“三勤”。即早上查鱼苗是否浮头,勤捞蛙卵,消灭有害昆虫及其幼虫;午后查鱼苗活动情况,勤除杂草;傍晚查鱼苗池水质、天气、水温、投饵施肥数量、注排水和鱼的活动情况等,勤做日常管理记录,安排好明天的投饵、施肥、加水等工作。此外,应经常检查有无鱼病,及时防治。

十、拉网锻炼要做到细致、轻快、不伤鱼

(一)拉网锻炼的目的和作用

鱼苗经16~18天饲养,长到3 cm左右,体重增加了几十倍乃至100多倍,它就要求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同时鱼池的水质和营养条件已不能满足鱼种生长的要求,因此必须分塘稀养。其中有的鱼种还要运输到外单位甚至长途运输。但此时正值夏季,水温高,鱼种新陈代谢强,活动剧烈。而夏花鱼种体质又十分嫩弱,对缺氧等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为此,夏花鱼种在出塘分养前必须进行2~3次拉网锻炼。拉网锻炼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夏花经密集锻炼后,可促使鱼体组织中的水分含量下降,肌肉变得结实,体质较健壮,经得起分塘操作和运输途中的颠簸。二是使鱼种在密集过程中,增加鱼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三是促使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和排出肠道内的粪便,减少运输途中鱼体黏液和粪便的排出量,从而有利于保持较好的运输水质,提高运输成活率。四是拉网可以除去敌害生物,统计收获夏花的数量。

(二)拉网锻炼所需的工具、网具

拉网锻炼的工具、网具主要有夏花被条网、谷池、鱼筛等。这些工具、网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苗成活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也体现了养鱼的技术水平。

1.夏花被条网

用于夏花锻炼、出塘分养。被条网由上纲、下纲和网衣三部分组成。网长为鱼池宽度的1.5倍,网高为水深的2~3倍。网衣水平缩结系数为0.7(即1 m长的网衣缩缝在0.7m的纲绳上)。网衣材料由12目/平方厘米~16目/平方厘米的蚕丝罗布或麻罗布组成,使用前要用栲皮染网片以防腐烂。该网片柔软,不易擦伤鱼体。近年来不少单位用乙纶胶丝布作为被条网网衣,其滤水性能好,不必栲染,不会腐烂,但网衣较硬,容易擦伤鱼体。故拉网起网速度要缓慢,避免鱼体贴网而受伤。

2.谷池

为一长形网箱,用于夏花鱼种囤养锻炼、筛鱼清野和分养。网箱口呈长方形,箱高0.8m,宽0.8m,长5~9m(通常每1m称一斗,长5 m称五斗箱,长7 m称七斗箱,依次类推)。谷池的网箱网片同夏花被条网片,网箱四周有网绳,缩结系数为0.7。箱口四角及口边每隔1m装耳绳1根,每根为长30 cm的维尼纶绳。用时将10余根小竹竿插在池两侧(网箱四角的竹竿略微粗大),就地装网即成。

3.鱼筛

用于分开不同大小、不同规格的鱼种,或将野杂鱼与家鱼分开。目前市售的有两种:一种是半球形,另一种是正方体形。在使用上前者优于后者。鱼筛用毛竹丝、藤皮加工而成。要求竹丝浑圆光滑,粗细均匀,编结牢固。每一套鱼筛共有30多个。常用的有筛眼间距2.5 mm,可筛出2.2 cm的鱼种;筛眼间距3.2 mm,可筛出3.3 cm的鱼种;筛眼间距为5.8mm,可筛出5 cm的鱼种;筛眼间距为7.0mm,可筛出6 cm的鱼种;筛眼间距为12.7mm,可筛出9~10 cm的鱼种。

(三)拉网锻炼的方法

当鱼苗池的稚鱼处于锻炼阶段时,选择晴天,在上午9:00左右拉网。第一次拉网,只需将夏花鱼种围集在网中,检查鱼的体质后,随即放回池内。第一次拉网,鱼体十分嫩弱,操作须特别小心,拉网赶鱼速度宜慢不宜快,在收拢网片时,需防止鱼种贴网。隔1天进行第二次拉网,将鱼种围集后(与此同时,在其边上装置好谷池),将皮条网上纲与谷池上口相并,压入水中,在谷池内轻轻划水,使鱼群逆水游入池内。鱼群进入谷池后,稍停,将鱼群逐渐赶集于谷池的一端,以便清除另一端网箱底部的粪便和污物,不让黏液和污物堵塞网孔。然后放入鱼筛,筛边紧贴谷池网片,筛口朝向鱼种,并在鱼筛外轻轻划水,使鱼种穿筛而过,将蝌蚪、野杂鱼等筛出。再清除余下一端箱底污物并清洗网箱。

经这样操作后,可保持谷池内水质清新,箱内外水流通畅,溶氧较高。鱼种约经2小时密集后放回池内。第二次拉应尽可能将池内鱼种捕尽。因此,拉网后,应再重复拉一网,将剩余鱼种放入另一个较小的谷池内锻炼。第二次拉网后再隔1天,进行第三次拉网锻炼,操作同第二次拉网。如鱼种自养自用,第二次拉网锻炼后就可以分养。如需进行长途运输,第三次拉网后,将鱼种放入水质清新的池塘网箱中,经一夜“吊养”后方可装运。吊养时,夜间需有人看管,以防止发生缺氧死鱼事故。

夏花鱼种的出塘计数通常采用杯量法。量鱼杯选用250ml的直筒杯,杯为锡、铝或塑料制成,杯底有若干个小孔,用以漏水。计数时,用夏花捞海捞取夏花鱼种迅速装满量鱼杯,立即倒入空网箱内。任意抽查一量鱼杯的夏花鱼种数量,根据倒入鱼种的总杯数和每杯鱼种数推算出全部夏花鱼种的总数。

北方地区夏花培育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

1.清塘消毒。消毒彻底,以杀灭野杂鱼、蛙卵、各种病原体等有害生物。

2.注水。加注新水50~60 cm,加注新水时一定注意用滤网过滤防止野杂鱼等进入水体。

3.施肥。注水三天后,上午全池泼洒绿水安解除水体各种毒性,稳定水体pH,中午全池泼洒生物肥,每亩2 kg,第二天泼洒光合细菌,每亩1 L。

4.拉空网。放鱼苗的前一天,拉空网及时把野杂鱼、蛙类等清除,同时搅动底泥,有利于轮虫的繁殖。

5.水体检查。

(1)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值是否正常。

(2)轮虫的量是否达到高峰期。轮虫的高峰期即轮虫的生物量为20 mg/L或者为每毫升5~10个轮虫。

二、放鱼苗

1.缓苗。把尼龙袋放到鱼池中,半小时至1小时,使尼龙袋里之水温和鱼池水温相差不超过1℃。

2.饱食下塘。每1万尾鱼喂1个蛋黄。

3.给鱼洗澡。喂完蛋黄后,用0.8 ppm硫酸铜浸泡5~10分钟以杀灭鱼体和鳃上的车轮虫。

三、日常管理

1.投喂。每天中午泼洒光合细菌、活水素和麸皮,三种产品用池塘水浸泡半小时后再泼洒,前4天每天一次,以后每天两次,5亩池塘每次1L光合细菌+500 g活水素+500 g麸皮。如果放养密度大可以适当加大投喂量。

2.搅动底泥。每天中午搅动底泥一次,一边泼洒光合细菌,一边用脚搅动底泥。

3.注水。每4~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量是原池水的20%。

4.锻网。时间选择晴天的上午,锻网的目的:(1)锻炼鱼的体质,(2)检查鱼的数量,(3)有利于长途运输。

第三节 鱼种的培育

鱼苗养成夏花时,体重增加了数十倍乃至百余倍,如果仍在原池继续饲养,密度就显得过大而影响鱼种生长,因此必须及早分养。但此时鱼体仍然幼小,对敌害生物的防御能力和觅食能力均较弱,若直接放入大水面或鱼池内饲养,其成活率将会大大降低,并浪费水体。因此,还要将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较精细的饲养管理,养成大规格和体质健壮的鱼种,才可供成鱼池塘、湖泊和水库等大水体放养之用。

鱼种培育的目的是提高鱼种的成活率和培养大规格鱼种。为什么必须培养1龄大规格鱼种呢?因为同样的1龄鱼种,规格大的鱼种与小规格鱼种相比,其食谱范围、对疾病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以及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和增强。在生产上大规格1龄鱼种有以下优点:

一是大规格鱼种生长快,可缩短养殖周期,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节省2龄鱼种池,为扩大成鱼池面积创造条件。规格大的1龄草鱼、青鱼、团头鲂鱼种可直接套养在成鱼池中培养2龄鱼种;而小规格的这些鱼种如套养在成鱼池中,成活率很低(通常仅20%~40%),只能采用2龄鱼种池进行专池培育。故有了大规格的1龄鱼种,就可以淘汰2龄鱼种池,增加成鱼池面积。

三是鱼种成活率高,为鱼种自给提供了可靠保证。大规格鱼种丰满度高,体内脂肪贮存量多,其抗病力和抗寒力高,养殖和越冬过程中的死亡率低。特别是北方地区,鱼类需经历150~190天的越冬期。养殖鱼类在越冬期内通常很少摄食,维持鱼体代谢的热能主要依靠体内贮存的脂肪。个体小的鱼所贮存的脂肪少,越冬期间就容易死亡。据统计,在黑龙江省5~10 g重的鲤鱼越冬成活率仅38%,而50 g以上的鲤鱼种越冬成活率达94.2%。

由此可见,大规格鱼种体质健壮,成活率高,生长快,这就为池塘养鱼大面积高产、优质、低耗、高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各地在培养大规格鱼种、提高1龄鱼种成活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建立了新的养殖技术体系。现归纳如下。

一、鱼池条件

鱼种池条件与鱼苗池相似,唯面积稍大些,深度稍深些(一般面积以1334~3335m2、水深1.5~2.0m为宜)。其整塘、清塘方法同鱼苗培育池。

二、施基肥

夏花阶段尽管鱼种的食性已开始分化,但对浮游动物均喜食,且生长迅速。因此,鱼种池在夏花下塘前应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浮游生物,这是提高鱼种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一般每666.7 m2施200~400 kg粪肥。以鲢、鳙为主体鱼的池塘,基肥应适当多一些,鱼种应控制在轮虫高峰期下塘;以青鱼、草鱼、团头鲂、鲤为主体鱼的池塘,应控制在枝角类(水蚤)高峰期下塘。此外,以草鱼、团头鲂为主体鱼的池塘还应在原池培养芜萍或小浮萍,作为鱼种的适口饵料。

(一)混养搭配

鱼种阶段由于各种鱼的活动水层、食性、生活习性已有明显差异,因此可以混养,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和天然饵料资源,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各种鱼类对所投喂的人工饵料均喜食,这就容易造成争食现象,也难以掌握养成鱼种的规格。然而单养一种鱼种显然也是不利的。如单养草鱼或青鱼,会导致水质过肥,这对喜清新水的草鱼、青鱼生长不利;而单养鲢、鳙,会使水中的底栖生物无法利用。几种鱼适当搭配,就可以做到彼此互利,提高池塘利用率和鱼种成活率。生产上采取两种方法解决或缓和上述矛盾:

1.凡是与主体鱼(主养鱼)在食饵竞争中有矛盾的鱼种一概不混养

如鲢与鳙,在放养密度大、以投饵为主的情况下,它们在摄食上就发生矛盾。鲢行动敏捷,争食力强;而鳙则行动迟缓,争食力弱。如鲢、鳙混养,鳙可能因得不到充足的饵料而生长不良。因此,同一规格的鲢、鳙通常不混养。如要混养,只可在以鲢为主的池塘中搭配少量鳙(一般在20%以下);即使鳙少吃投喂的饲料,也可依靠池中的天然饵料维持正常生长。而在以鳙为主的池塘中,则不可混养同一规格的鲢。即使混养少量鲢,也因抢食凶猛,有可能对鳙生长带来不良影响。草鱼与青鱼的关系和鲢、鳙的关系相似。

一般在生产上多采用草鱼、鲢、鲤(或鲫)混养或青鱼、鳙、鲫(或鲤)混养,效果较好(表6-8)。

表6-8 江苏、浙江渔区夏花放养数量与出塘规格

2.主体鱼提前下塘,配养鱼推迟放养

采用此法,可人为地造成各类鱼种在规格上的差异,进一步提高主体鱼对饵料的争食能力,使主体鱼和配养鱼混养时,主体鱼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保证主体鱼达到较大规格。

如草鱼为主体鱼的养殖类型,采用提早繁殖的鱼苗发塘,主体鱼的下塘时间比常规夏花提早20~25天,作为配养鱼的鲫(或鲤)、团头鲂、鳙夏花比早繁夏花草鱼晚30天以上放养,而抢食能力最强的鲢夏花比主体鱼晚60天以上放养。采用此方法,其混养鱼类、出塘规格和总产量均有明显提高(表6-9)。

表6-9 以早繁夏花草鱼为主体鱼666.7m2放养收获一览表(上海郊区)

注:1.上述放养模式是由甲、乙两池为一组中的甲池。待甲池夏花草鱼生长到10 cm后(6月30日),再进行分养至乙池(即甲、乙两池各2500尾草鱼)。至甲、乙两池草鱼生长至50 g左右(8 月5日),再分别用鱼筛筛出50g以上的生长快的鱼种(俗称泡头鱼种)约500尾放入成鱼池,使主体鱼通过提大留小,及时稀养成,保持同池规格均匀。
2.草鱼成活率以最后一次轮捕后的存塘数为基数计算。

(二)放养密度

夏花放养的密度主要依据食用鱼水体所要求的放养规格而定。根据饲养成鱼水体的放养计划而制订夏花鱼种的放养收获计划。鱼种出塘规格大小主要根据主体鱼和配养鱼的放养密度,鱼的种类,池塘条件,饵、肥料供应情况及饲养管理水平而定。同样的出塘规格,鲢、鳙的放养量可较草鱼、青鱼大些,鲢可比鳙多一些。

池塘条件好,饵、肥料充足,养鱼技术水平高,配套设备较好,就可以增加放养量;反之则减少放养量(详见表6-8、表6-9和表6-10)。

表6-10 以夏花鲤鱼为主体鱼666.7m2放养收获一览表(北京郊区)

注:投喂高质量的鲤鱼颗粒饲料,饵料系数1.3~1.5。

三、鱼种饲养方法

鱼种饲养过程中,由于采用的饲料、肥料不同,形成不同的饲养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以天然饵料为主、精饲料为辅的饲养方法

天然饵料除了浮游动物外,投喂草鱼的饵料主要有芜萍、小浮萍、紫背浮萍、苦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及幼嫩的禾本科植物;投喂青鱼的饵料主要有粉碎的螺蛳、蚬子以及蚕蛹等动物性饲料。精饲料主要有饼粕、米糠、豆渣、酒糟、麦类、玉米等。

现以草鱼为代表(其放养收获模式见表6-9)分述如下:1龄草鱼生长快、抢食凶,群体间容易因吃食不均匀而造成个体生长差异;加以1龄草鱼食量大,但消化率差,生长快的泡头草鱼往往因摄食过多而造成消化不良、肠炎等疾病,使群体中个体大的鱼种大批死亡。在这一阶段,其食性由幼鱼逐渐转为成鱼的食性,食谱范围由狭逐步转宽,对饲料的要求高。为此,在饲养过程中应坚持“以适口天然饵料为主、精饲料为辅、促长、促均匀”的原则。

1.饲养原则

(1)以适口天然饵料为主,精饲料为辅。从当前的生产水平看,天然饵料的质量比精饲料有保障。天然饵料符合1龄草鱼在自然条件下的食性要求,鱼喜食,且新鲜、适口、营养价值全面、食量大(摄食量为鱼体重60%~100%),产生的粪便及腐屑多;加以天然饵料在池中分布均匀。因此,摄食天然饵料的1龄草鱼生长快、个体大、规格均匀、体质好,而且也带动了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种的生长。而精饲料营养价值不完善(当前颗粒饲料离全价饲料还有一定距离),且食量小(摄食量仅为鱼体重的5%左右),也不易消化;投饵较集中,故容易造成鱼种吃食不均匀而导致生长差异。而且用粉状精饲料养的1龄草鱼,体内容易积蓄脂肪。在鱼种生长期,体内含脂量过高,将严重影响生长。此时的鱼种要求尽快“拔长”,故必须采用适口天然饵料才能达到要求,这在1龄草鱼阶段尤为重要。据试验,同一规格的夏花草鱼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用水蚤、芜萍和豆饼粉饲养1个月,其体重分别为12.9 g、7.75 g和4.9 g,每日草鱼的增重率分别为11.5%~14.3%、7.3%~8.2%和4.9%。

但是天然饵料的供应数量受季节、天气、种植(或培养)面积和采集水域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供不应求,而精饲料的优点是营养丰富、耐饥,用量少,来源不受天气、季节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当天然饵料供应不足时,必须及时采用精饲料加以补充。在鱼种越冬前,为防止草鱼种越冬“落膘”,提高成活率,此时需增加精饲料数量,以提高体内含脂量,有利其安全越冬。

(2)促长,促均匀。用最佳适口天然饵料促进鱼类生长,是1龄草鱼的培育原则之一。但吞食性鱼类由于种的特异性和吃食不均匀,容易造成个体生长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强化投饵和控制吃食量的措施就无法实施,而只能导致鱼种饥饱不均,个体大的草鱼种因抢食过多而发生鱼病,造成大批死亡。所以只有经常轮捕,提大留小,在保持同池同种鱼类规格均匀的基础上才能做到鱼种吃足、吃匀、吃好,才能真正控制鱼类吃食量,提高鱼种成活率。在生产上不仅要重视青饲料的种植和原池培养适口饵料,并且要腾出一口池塘(乙池)培养适口天然饵料,使鱼种池和天然饵料培育池面积达1∶1;而且又要根据鱼种生长,及时提大留小,降低草鱼鱼种的饲养密度。通常,随着草鱼生长,可先将约一半鱼种筛出,转入芜萍培育池(乙池);然后,待草鱼长至50 g左右时,将甲、乙两池中个体大、具有生长优势的鱼种(俗称泡头鱼种)在在轮捕时筛出套养在成鱼池中。在成鱼池中,成鱼个体大,争食力更强,这些鱼摄食不会过量,充分发挥了“泡头鱼种”的生长优势,为翌年饲养成鱼的水体培养出一批生长快的大规格1龄草鱼鱼种。因此,促长、促均匀两个措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统一整体。

2.饲养方法

根据1龄草鱼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季节和饲养特点、方法,务求鱼种吃足、吃好、吃匀。生产上按表6-9的养殖模式,可将培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单养阶段、高温阶段、鱼病阶段和育肥阶段(表6-11)。

表6-11 早繁夏花草鱼池投饵一览表(上海郊区)

注:1.投饵以表6~11放养模式计算,原池和乙池培养的饵料未计算在内。
2.如投撒陆草,必须切碎,以1 kg折算2 kg水草计算。

(1)单养阶段。此阶段鱼类密度小,水质清新,水温适宜,天然饵料充足、适口,质量好。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加速草鱼生长,注意池内始终保持丰富的天然饵料,使草鱼能日夜摄食。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乙池天然饵料的培育工作,及时将乙池饵料转入甲池。在后期如天然饵料不足,可投紫背浮萍或轮叶黑藻,也可投切碎的嫩陆草或切碎的菜叶。

(2)高温阶段。该阶段水温高,夜间池水易缺氧,应注意天气。适当控制吃食量,夜间不吃食,加强水质管理。并设置食台,将干菜饼粉加水调成糊状,做到随吃随调,少放勤放、勤观察。投饵时须先投草类,让草鱼吃饱,再投精饲料,供其他鱼种摄食。

(3)鱼病阶段。此阶段应保持饵料新鲜、适口,当天投饵,当天务必吃清,并加强鱼病防治和水质管理。

(4)育肥阶段。此阶段水温下降,鱼病季节已过,可投足饵料,日夜吃食,并施适量粪肥,以促进滤食性鱼类生长。

(二)以颗粒饵料为主的饲养方法

随着我国饲料工业以及鱼类营养学的发展,以颗粒饵料为主的饲养鱼种方法已在全国逐步开展。现以鲤鱼为例,介绍这种饲养方法(其放养收获模式见表6-10)。以夏花鲤鱼为主体鱼,专池培养大规格鱼种的主要技术关键如下:

1.投以高质量的鲤鱼配合饲料

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要达到35%~39%,并添加蛋氨酸、赖氨酸、无机盐、维生素合剂等,加工成颗粒饵料。除夏花下塘前施一些有机肥料做基肥外,一般不再施肥,不投粉状、糊状饲料。

2.训练鲤鱼上浮集中吃食

此乃颗粒饵料饲养鲤鱼的技术关键。其方法是在池边上风向阳处,向池内搭一跳板,作为固定的投饵点,夏花鲤鱼下塘第二天开始投喂。每次投喂前人在跳板上先敲铁桶,然后每隔10分钟撒一小把饵料。无论吃食与否,如此坚持数天,每天投喂4次,一般在7天内能使鲤鱼集中上浮吃食。为了节约颗粒饵料,驯化时也可以用米糠、次面粉等漂浮饵料投饵。通过驯化,使鲤鱼形成上浮争食的条件反射,不仅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颗粒饵料的散失,而且促使鲤鱼鱼种白天基本上在池水的上层活动,由于上层水温高,溶氧充足,能刺激鱼的食欲,提高饵料消化吸收能力,促进生长。

3.增加每天投饵次数,延长每次投饵时间

夏花放养后,每天投饵2~4次,7月中旬后每天增加到4~5次,投饵时间集中在上午9:00至下午4:00。此时,水温和溶氧均高,鱼类摄食旺盛。每次投饵时间必须达20~30分钟,因此投饵都采用小把撒开,投饵频率缓慢。一般投到绝大部分鲤鱼吃饱游走为止。9月下旬后投喂次数可减少,10月份每天投1~2次。

4.根据鱼类生长,配备适口的颗粒饵料

目前生产的硬颗粒饵料直径都较大,为此需将硬颗粒饵料用破碎机或小钢磨(扩大间隙)破碎,用手筛筛出粒径为0.5 mm、0.8 mm和1.5 mm的颗粒,而直径为2.5 mm和3.0 mm的颗粒饵,可直接用硬颗粒饲料机生产。在驯化阶段用直径0.5 mm粒料,1周后用0.8 mm粒料,7月份用1.5 mm粒料,8月用2.5 mm粒料,9月用3 mm粒料。根据水温和鱼体重量,及时调整投饵量每隔10天检查1次生长。可在喂食时,用网捞出数十尾鱼种,计数称重,求出平均尾重,然后计算出全池鱼种总重量。参照日投饵率就可以算出该池当天的投饵数量(表6-12)。

表6-12 鲤鱼鱼种的日投饵率表(投饵占鱼体重的%)

综上所述,上述的投饵方法是将“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饵原则更加科学化、具体化,以提高投饵效果,降低饵料系数。其中:

(1)定时。投饵必须定时进行,以养成鱼类按时吃食的习惯,提高饵料利用率;同时,选择水温较适宜、溶氧较高的时间投饵,可以提高鱼的摄食量,有利于鱼类生长。鲤鱼是无胃、不断摄食的鱼类,因此少量多次投饵是符合它的摄食习性的。但投饵次数过多,生产上也较难做到。因此,通常天然饵料每天投1次,精饲料每天上、下午各1次,颗粒饵料应当增加投饵次数。

(2)定位。投饵必须有固定的位置,使鱼类集中于一定的地点吃食。这样不但可减少饵料浪费,而且也便于检查鱼的摄食情况,便于清除残饵和进行食场消毒,保证鱼类吃食卫生。在发病季节还便于进行药物消毒,防治鱼病。投喂草类可用竹竿搭成三角形或方形框架,将草投在框内。投喂商品饵料可在水面以下30~40 cm处,用芦席或木盘(带有边框)搭成面积1~2 m2的食台,将饵料投在食台上让鱼类摄食。通常每3000~4000尾鱼设食台1个。喂养鲤鱼时,不能将颗粒饵料投在池坡上。因鲤鱼善于挖掘,觅食时容易损坏池坡而造成池坡崩塌。

(3)定质。饲料必须新鲜,不腐败变质。草类须鲜嫩、无根、无泥,鱼喜食。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配制配合饲料,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或制成颗粒饵料等形式,以减少饲料营养成分在水中的损失。饵料的大小应比鱼的口裂小,以加强饵料的适口性。

(4)定量。投饵应掌握适当的数量,不可过多或忽多忽少,使鱼类吃食均匀,以提高鱼类对饵料的消化吸收率,减少疾病,有利于生长。每天的投饵量应根据水温、天气、水质和鱼的吃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水温在25℃~32℃的范围内,饵料可多投;水温过高或较低,则投饵量须减少。

天气晴朗可多投饵,天气不正常,引起水中溶氧不同程度的降低,应减少投饵甚至暂停投饵。水质较瘦,水中有机物耗氧量小,可多投饵;水质肥,有机物耗氧量大,应控制投饵量。及时检查鱼的吃食情况,是掌握下次投饵量的最重要方法。如投饵后鱼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饵量;如较长时间吃不完,剩下饵料较多,则应减少投饵量。

四、池塘管理

鱼种池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每日早晨和下午分别巡塘一次,观察水色和鱼的动态。早晨如鱼类浮头过久,应及时注水解救。下午检查鱼类吃食情况,以便确定次日的投饵量。

经常清除池边杂草和池中杂物,清洗食台并进行食台、食场消毒,以保持池塘卫生。

适时注水,改善水质。通常每月注水2~3次。以草鱼为主体鱼的池塘更要勤注水。在饲养早期和后期每3~5天加1次水,每次加水5~10 cm;7~8月应每隔2天加1次水,每次加水5~10 cm;入伏后最好天天冲1次水,以保持水质清新。由于鱼池载鱼量高,故必须配备增氧机,每千瓦负荷不大于0.11 hm2,并做到合理使用增氧机。

定期检查鱼种生长情况。如发现生长缓慢,须加强投饵。如个体生长不均匀,应及时拉网,用鱼筛将个体大的鱼筛出分塘饲养。

做好防洪、防逃和防治病害等工作。夏花鱼种出塘时,经2~3次拉网锻炼,鱼种易擦伤,鱼体往往寄生大量车轮虫等寄生虫。故在鱼种下塘前,必须采用药物浸浴。通常将鱼种放在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浴15~20分钟,以保证下塘鱼种具有良好的体质。否则夏花一旦发病,不仅影响成活率,而且使所有的技术措施失去作用,处于被动状态。在7月底、8月初和9月初,每隔20~30天用30mg/L的生石灰水(盐碱地鱼池忌用)全池泼洒,以提高池水的pH,改善水质,防止鱼类患烂鳃病。此外,在汛期、台风季节,必须及时加固、加高池埂,保持排水沟、渠的通畅,做好防洪和防逃工作。

做好日常管理的记录。鱼种池的日常管理是经常性的工作。为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必须做好放养、投饵施肥、加水、防病、收获等方面的记录和原始资料的分析、整理,并做到定期汇总和检查。此项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

五、并塘越冬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以下,鱼种已不太摄食,即可开始拉网、并塘。

(一)并塘目的

将鱼种按不同种类和规格进行分类归并,计数囤养,以利于运输和放养。

并塘后将鱼种囤养在较深的池塘中安全越冬,便于管理,不使鱼种落膘。

通过并塘能全面了解当年鱼种生产情况,总结经验,提出下年度放养计划。

腾出鱼种池及时整塘、清塘,为翌年生产作好准备。

(二)并塘注意事项

并塘时应在水温5℃~10℃的晴天拉网捕鱼、分类归并。如水温高,因鱼类活动能力强,耗氧大,操作过程中鱼体容易受伤;而水温过低,特别是严冬和雪天不能并塘,否则鱼体因冻伤,造成鳞片脱落出血,易生水霉。

拉网前鱼种应停食3~5天。拉网、捕鱼、选鱼、运输等工作应小心细致,避免鱼体受伤。

应选择背风向阳、面积1334~2001 m2、水深2m以上的鱼池作为越冬池。通常规格为10~13 cm的鱼种每666.7m2可囤养5万~6万尾。

(三)并塘管理

越冬池的水质应保持一定的肥度,并及时做好投饵、施肥(北方冰封的越冬池在越冬前通常施无机肥料,南方通常施有机肥料)工作。一般每周投饵1~2次,保证越冬鱼种不落膘。

长江以北,冬季冰封季节长,应采取增氧措施,防止鱼种缺氧。加注新水,防止渗漏。加注新水不仅可以增加溶氧,而且还可以提高水位,稳定水温,改善水质。此外,应加强越冬池的巡视,发现池埂有渗漏要及时修补。

六、1龄鱼种质量鉴别

1龄鱼种的质量优劣可采用“四看、一抽样”的方法来鉴别,具体如下。

(一)看出塘规格是否均匀

同种鱼种,凡是出塘规格均匀的,通常体质均较健壮。个体规格差距大,往往群体成活率低,其中那些个体小的鱼种,体质消瘦,俗称“瘪子”。

(二)看体色

即通过鱼种的体色反映体质优劣(俗称看“肉气”)。优质鱼种的体色是:

青鱼体色青灰带白。鱼体越健壮,体色越淡。

草鱼鱼体淡金黄色,灰黑色网纹鳞片明显。鱼体越健壮,淡金黄色越显著。

鲢鱼背部银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色。

鳙鱼淡金黄色,鱼体黑色斑点不明显。鱼体越健壮,黑色斑点越不明显,金黄色越显著。

体色较深或呈乌黑色的鱼种则均是瘦鱼或病鱼。

(三)看体表是否有光泽

健壮的鱼种体表有一薄层黏液,用以保护鳞片和皮肤,免受病菌侵入,故体表呈现一定光泽。而病弱受伤鱼种缺乏黏液,体表无光泽,俗称鱼体“出角”“发毛”。某些病鱼体表黏液过多,也失去光泽。

(四)看鱼种游动情况

健壮的鱼种游动活泼,逆水性强。在网箱或活水船中密集时鱼种头向下,尾朝上,只看到鱼尾在不断地扇动。否则为劣质鱼种。

(五)抽样检查

抽样是指选择同种规格相似的鱼种称取0.5 kg,计算尾数,然后查对优质鱼种规格鉴别,如该档规格中每0.5kg鱼的尾数少于或等于标准尾数,则为优质鱼种。为简便起见,简化为优质鱼种全长与体重关系模式(表6-13)。

表6-13 优质鱼种全长与体重关系模式

表6-13以鲢和草鱼为标准。鳙个体大,每千克尾数比上述数适当减少,青鱼个体较小,每千克鱼种的尾数比上述数稍大些。

七、“综合强化法”培育1龄草鱼新技术

1龄草鱼鱼病多,发病率高,不少地区成活率仅20%~30%,但并不是说草鱼在1龄阶段成活率必然很低。1龄草鱼发病率高,这只是个现象,其本质是没有科学地掌握培育方法。要提高1龄草鱼的成活率,必须了解草鱼在1龄阶段的生物学特点,分析其死亡原因,从养殖技术上提供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饵料条件,改进培育方法,以降低其发病率。

(一)1龄草鱼的生物学特点

1.夏花草鱼个体小,适口天然饵料少

在1龄阶段,草鱼由幼鱼的食性(以浮游动物为主)逐步转化为成鱼的食性(草食性)。食谱范围也逐步由狭转宽。在夏花阶段,草鱼只能摄食水蚤、芜萍;以后随着个体增长,依次摄食小浮萍或轮叶黑藻、紫背浮萍等;当全长达10 cm以上,可摄食苦草和幼嫩的禾本科植物。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往往不能提供其喜食的适口饵料,或无法满足其数量,致使草鱼生长慢,体质差,鱼病多,成活率低。

2.1龄草鱼抢食凶,群体之间容易因吃食不均匀而造成个体生长差异

如食场小,投饵不均匀,这种个体之间的生长差异将更为显著。到年底个体大的可达250 g以上,而个体小的还不到10 g。加以草鱼食量大,但其肠道缺乏纤维素分解酶,故对纤维素的消化率差。个体大、抢食凶的鱼就容易因抢食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易得肠炎。个体小、摄食少,鱼体消瘦,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弱,也容易死亡。

3.1龄草鱼喜欢清新的水质

草鱼在肥水中容易患病(出血病、肠炎、烂鳃病等),造成大批死亡。

(二)“综合强化法”培育1龄草鱼新技术

该方法经大面积推广,1龄草鱼成活率可达70%左右,出塘规格达100~150 g,单产150~200 kg,鱼种池鱼种总产量达500 kg以上。现以上海郊区1龄草鱼池为例,将该方法的主要技术关键和操作要点简述如下。

1.提早繁殖草鱼苗

早繁草鱼苗(由南方空运为当地温室人工繁殖获得)比当地草鱼苗早20天左右放养。采用稀发塘(每666.7m2为5万~8万尾)、早分养(发塘时间不超过20天)的培养方法,为夏花草鱼提早放养创造良好条件。

2.分组培育

准备两个面积相似的相邻鱼种池为一组(简称甲池和乙池),池塘条件同一般1龄鱼种池,两池于4月10日前做好整塘和清塘工作。

3.原池培养适口饵料——水蚤、芜萍或小浮萍

4月20日前后甲乙两池均用密网过滤放水,施基肥(牛粪或猪粪),每666.7m2为 300~400 kg,堆放在池塘四周水中,在池内用毛竹或麦辫将水面分成“十”字或“廿”字形,然后分别放入芜萍或小浮萍种,每666.7 m2为15~25 kg。5月份后每2~3天每666.7 m2用猪、牛粪水25~50 kg或用1 kg碳酸氢铵加0.5 kg过磷酸钙(或鱼特灵)稀释后全池泼洒。每天早、中、晚泼水三次,以加速其分裂繁殖。

4.确保夏花草鱼在水蚤高峰期下塘

在夏花下塘前7~10天,甲乙两池以堆肥形式施放粪肥,每666.7 m2为150~300 kg,以培养大量水蚤。夏花草鱼下塘前池塘要求:水蚤成团,但不呈红色;培养的芜萍或小浮萍不少于水面的一半;水清见底;如有蝌蚪等敌害生物,需用密网拉去。

5.鱼种必须浸浴消毒

在甲池内放菱桶(或其他容器)1~2只,加水3/4,现场配制20mg/L的高锰酸钾液,浸浴出塘的夏花草鱼,待鱼种浮头受惊不下沉时(约20分钟),将桶连水带鱼种渐渐翻入池内(严禁用手或捞海捞取鱼种)。此时乙池仍按前述方法培养水蚤、芜萍和小浮萍,为甲池的夏花草鱼提供最佳适口饵料。

6.主体鱼提早单独下塘,配养鱼推迟放养

为缓和夏花草鱼和配养鱼在饵料、水质、空间上的矛盾,夏花草鱼必须提前单独下塘。配养鱼在达到计划出塘规格的前提下,尽量晚下塘(配养鱼需集中在另一鱼池中囤养一段时间),以进一步增大主体鱼的规格和增强其争食能力。因此,鳙、团头鲂、鲫(或鲤)至少比草鱼晚放养30天以上,而争食能力最强的鲢至少比草鱼晚60天以上。采用此法,可大大增加鱼种池的混养种类,提高鱼种池的产量,减少鱼种池的占用面积,增加食用鱼池的养殖面积。

7.及时稀养,提大留小,保持同池鱼种规格均匀

为解决饲养早期(单养阶段)放养密度过稀,水体没有充分利用,后期又因密度过大而抑制生长的矛盾,应采用一次放足、提大留小、及时稀养、保持同池鱼种规格一致的方法。其放养收获模式见表6-9。

采用上述措施,有以下优点:

(1)可提高鱼种成活率。由于池塘内饵料分布不均匀或投饵不均匀,就容易造成草鱼个体生长差异。在这种条件下采用强化投饵或控制吃食量的措施根本无法实行,而只能导致鱼种饥饱不均,个体大的草鱼种因抢食过多而发生鱼病,造成大批死亡。只有经常提大留小,在保持同池同种鱼类规格均匀的基础上才能做到鱼种吃足、吃匀、吃好,才能真正控制鱼类的吃食量,从而提高成活率。

(2)为培养天然饵料提供了良好的基地,使鱼种在生长期始终保持较合适的密度,促进鱼类生长。夏花草鱼前期采用单养,鱼种池密度稀。为充分利用水体,可将原来分别放养在两个鱼种池的夏花草鱼先合并在一个池塘中培育,以便腾出一个鱼种池(乙池)作为天然饵料(水蚤、芜萍或小浮萍)的培育基地,使1龄草鱼培育池在草鱼单养阶段富有充足的适口天然饵料。待鱼种长大,鱼的活动空间缩小,就应及时稀养,将个体较大的鱼种筛出,套养在成鱼池中。这就解决了在生长中后期因密度过大对群体生长的影响,使鱼类始终在较合理的密度下快速生长。

(3)充分利用了个体大、具有生长优势的鱼种(俗称泡头鱼种),发挥了大规格鱼种的生长潜力。将具有生长优势的鱼种筛出,套养在成鱼池中,成鱼个体大,争食力强,这些鱼种摄食不会过量,其成活率高。这就充分发挥了“泡头鱼种”的生长优势,为翌年成鱼池培养出一批生长快的大规格草鱼鱼种。

8.分阶段强化投饵,务求鱼类吃足、吃匀、吃好

根据季节和饲养特点,可将培育过程分为单养阶段、高温阶段、鱼病阶段和育肥阶段(详见表6-11)。1龄草鱼全年投饵施肥量可见表6-14。

表6-14 1龄草鱼全年投饵施肥量及按月分配情况

9.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草鱼喜清新水质,但由于1龄草鱼以投天然饵料为主,草鱼粪便多,水质易转肥。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经常加水。加水间隔时间及数量见池塘管理加水内容。

10.加强鱼病防治

详见池塘管理防病内容。

附录

北方地区1龄大规格草鱼种二级健康培育技术

随着养鱼技术的不断发展,北方地区主养草鱼已成为实现渔业增效、渔农增收的主要模式,如何为市场提供品质好、规格大的健康鱼种是实现优质高产的关键所在。借鉴广大渔农的好经验、好方法,总结出一套1龄大规格草鱼种二级健康培育技术。

本技术采用二级培育方法,改变了传统一次到位的办法,消除了成活率低、规格小、数量不准、产量低的问题。第一阶段为乌仔强化培育至大规格夏花阶段,第二阶段为大规格夏花至1龄大规格鱼种阶段。

一、生产准备

1.场地选择。地点最好选择在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已获得无公害认定的渔场。

2.池塘条件。鱼种培育池面积5~10亩,池深2~2.5 m,池底平坦,淤泥厚度10 cm左右,保水性能好。水、电、路三通,机井自备,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3.渔机配备。水泵、打浆机具备,投饵机、增氧机每池必备,夏花网箱及乌仔、夏花、鱼种拉网和鱼筛、捞海、氧气瓶齐备。各种渔机工具经常保养、检修,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二、生产管理

1.第一阶段。乌仔强化培育至大规格夏花。

(1)前期准备。根据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4月中旬已进入鱼种培育阶段,选择晴好天气将池水降至10 cm左右,然后每亩用0.3 mg/L二氧化氯消毒,并干池曝晒2~3天,杀灭池塘底质中的有害生物和致病菌。向池中加注新水至0.5~0.7 cm,7天后上午用绿水安进行全池泼洒解除水体中药物毒性,稳定pH值,为浮游生物的繁殖创造条件,下午施生物肥和微生物制剂(如水宝、EM菌等)。

(2)鱼苗放养。在施肥7天左右,选用草鱼乌仔,放苗时控制鱼苗袋内水温与池塘水温基本一致(水温差小于2℃)。每亩投放草鱼乌仔8000尾。

(3)养殖管理。

①培肥水质。鱼种肥水下塘后,定时测量水温,及时追施生物肥,每次用量为1~2 kg,延长鱼苗适合饵料生物的生长期。

②投喂饵料。根据草鱼不同时期生物学特性,主要投喂泼洒水宝+芽孢杆菌+麸皮,每天两次,每次用量为1 L水宝+500 g芽孢杆菌+500 g麸皮(用量可以根据乌仔的放养量和大小适当增减),用池水浸泡2小时后泼洒,每次泼洒在池塘四周,当鱼苗长至2.5~3 cm时,改喂豆饼糊或者饲料面糊,并适当投喂少量的浮萍或鲜草浆,水宝+芽孢杆菌+麸皮除一部分直接被鱼摄食外,大部分直接肥水繁殖浮游生物。

③调节水质。下塘初期水深保持在60 cm左右,随后每4~5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原池水20%左右)10~15 cm,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30 cm左右。

(4)拉网锻炼。乌仔经过20多天的强化培育,已长到4~5 cm的大规格夏花,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出塘前的拉网锻炼,如多余夏花要外销,可多锻炼几次,以减少分塘时拉网应激,提高分塘率、运输成活率。

(5)适时分塘。选择晴好天气,拉网过数,检查成活率,安排第二阶段生产计划。

2.第二阶段。大规格夏花培育至1龄鱼种。

(1)鱼种选择。在收获的夏花中选择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作为进一步放养的苗种,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浸洗5~8分钟进行消毒或者用8 ppm的硫酸铜浸洗5~8分钟防治车轮虫病。

(2)鱼苗放养。将选择好的夏花分塘,每亩放草鱼夏花6600尾,随后在10~15天每亩放鲤鱼夏花600尾、鲢鱼夏花600尾、鳙鱼夏花200尾,合计8000尾定塘。

(3)饲养管理。

①饲养驯化。在培肥水质的前提下,先用豆饼、麸皮、玉米面(次粉)按5∶3∶2的比例组成三合液浆或草鱼种开口粉末料化浆沿池四周泼洒,逐步缩小到有食台的一边,并用草鱼鱼种破碎料在食台上进行吊袋诱食,同时投喂少量的浮萍;当鱼体长到5cm以上时,以草鱼种开口料和前期料进行驯养,并投喂细绿萍、新鲜嫩苜蓿草等,使鱼种形成定点集中抢食的条件反射,然后用投饵机投喂草鱼种全价配合饲料。

②饲料投喂。投饵应坚持“三看”(看天、看水、看鱼)、“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原则,既让鱼吃得饱(八成饱),长得快,又能减轻残饵对水质的影响。饲料粒径随鱼体生长情况从小到大逐步调整。饲料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要求。

(4)水质调节。水深控制在1.2m左右,定期调节水质。

①注水和换水。6月份每7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0~20 cm,并保持1.5m左右的水深。7~8月7~10天换排水一次,每次换水15~25 cm,水深不小于1.5 m,9~10月份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30 cm,水的透明度始终保持30~35 cm。

②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5~7天向池中泼洒一次芽孢杆菌、水宝等微生物制剂,用量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减。微生物制剂可以迅速分解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残存饲料、动植物残骸等有机物,有效降低了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有机物分解后的盐类为单细胞藻类生长繁殖提供了营养,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又补充提高了水体的溶氧,构筑、维持了良好的生态水环境。微生物制剂还可以竞争性排斥病原菌,维护水中微生物菌群的生态平衡,避免水生生物遭受致病菌的侵袭而发病,而且还可产生含有抗菌物质和多种免疫促进因子,活化机体的免疫系统,强化机体的应激反应,增强抵抗疾病能力和提高存活率。

③适时开增氧机。晴天的中午必须开动增氧机1~2小时,打破水层进行水体交换,及早偿还氧债,有利于池塘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保持水质稳定,有利于鱼类生长。

(5)鱼病防治。

①科学投喂药饵。用VC+三黄粉+恩诺沙星+饲料,每天喂两次,连续喂3天,防治草鱼“赤皮、肠炎、烂鳃”三病的发生,要注意的是在饲料里不能长期低剂量添加抗生素喂鱼,以免引起抗药性以及药物残留。

②定期在饲料里添加保肝药。每20天在饲料里添加VC+三黄粉+保肝药,每天投喂2次,连续投喂3天,防治草鱼肝胆综合症的发生。

③在疾病的流行季节进行水体消毒。在高温季节用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用药后注意用绿水安解除药物毒性,并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剂对水体进行生物修复,保持水体藻相、菌相的平衡。

(6)并塘出售。在10月中下旬,鱼种摄食减弱直至停食,选择晴好天气按类并塘,检查出塘率,且可出售。

复习题

1.如何对鱼苗质量优劣进行鉴别?

2.如何对夏花鱼种质量优劣进行鉴别?

3.简述四大家鱼和鲤鱼鱼苗到夏花阶段的食性变化。

4.简述鱼苗的生物学特点。

5.整塘、清塘有哪些优点?

6.如何确保鱼苗在轮虫高峰期下塘?

7.精养细喂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之一,如何利用有机肥料与豆浆混合饲养鱼苗?

8.鱼种培育的目的是提高鱼种的成活率和培养大规格鱼种,为什么必须培养1龄大规格鱼种呢?在生产上大规格1龄鱼种有哪些优点?

9.以夏花鲤鱼为主体鱼,专池培养大规格鱼种的主要技术关键有哪些?

10.设计一个以草鱼为主体鱼、亩净产1000 kg大规格鱼种的养殖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