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
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方式。具备劳动能力、可供社会实际利用的所有人口称为劳动力资源,又称劳动资源或人力资源。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包括劳动适龄人口和非劳动适龄人口。分析研究绍兴劳动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状况,对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业人口则是指实际参加社会生产劳动,获得一定报酬或营业收入的那部分劳动力资源。
一、劳动适龄人口
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口数,包括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年龄界限的确定有着不同的标准。中国对劳动适龄人口规定的界限是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国际上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劳动适龄人口都定义为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的直接来源,其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绍兴劳动适龄人口规模、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劳动适龄人口增长,但比重有所下降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为379.62万人,与2000年“五普”相比,增加了70.20万人,增长22.69%,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7.28%,比“五普”时提高5.39个百分点,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劳动力人口的增长与外来人口的大量进入有关,目前,劳动力资源呈增长态势。
(二)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化
劳动适龄人口的结构合理与否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将劳动适龄人口分为三个年龄组分析。15—2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稍有增加,与2000年相比,占劳动适龄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1.43个百分点。25—44岁组的劳动适龄人口增加,但占劳动适龄总人口的比重比“五普”时下降7.86个百分点。45—64岁组劳动适龄人口上升特别明显,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45.82万人,占劳动适龄总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6.43个百分点。这次普查数据显示,高年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增大,但中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明显,预示着劳动年龄人口呈减少趋势。详见表6-9-1。
表6-9-1 绍兴市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
二、就业人口
就业人口是指15周岁及以上的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按照国际惯例将就业人口具体规定为:年龄15周岁及以上在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周从事1小时以上有收入的社会劳动的人口。
(一)最佳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就业人口年龄结构中,最佳劳动年龄人口25至39岁组占32.33%,比2000年下降10.37个百分点。随着绍兴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更高,最佳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生产率。青少年组15—19岁的就业人口占2.85%,比2000年下降1.15个百分点,说明我市积极发展高中教育,使更多的适龄青少年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55—64岁的劳动就业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说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个年龄段人口的身体状况较好,同时也说明老年人口在快速增长。详见表6-9-2。
表6-9-2 绍兴市就业人口年龄结构比重
续表
(二)文化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
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决定了劳动者所能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能力。2010年全市就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9.32%,比2000年提高6.19个百分点;高中占14.47%,比2000年提高2.52个百分点;初中占49.74%,比2000年提高5.39个百分点;小学占24.67%,比2000年下降10.52个百分点;文盲半文盲占1.81%,与2000年相比,下降3.57个百分点。从总体上来说,绍兴市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提高较快,小学和文盲半文盲人口有较大幅度下降。详见表6-9-3。
表6-9-3 绍兴市就业人口文化程度比重
(三)行业决定高素质人才的多寡
各种文化程度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不平衡,高学历劳动者比重占50%以上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高中文化从事的主要是商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劳动者则以初中文化为主。农林牧渔业和一些体力劳动者,主要集中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各行业文化程度分布不平衡,集中反映了第一线生产领域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
(四)劳动力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绍兴的就业人口明显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为16.06%,第二产业占54.78%,第三产业占29.17%。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20.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3.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了7.87个百分点。
从就业人口的职业分类看,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2000年下降了21.59个百分点,而从事商业服务业人员及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则分别上升了6.14个百分点和9.77个百分点,随着绍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市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还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三、未工作人口呈上升趋势
未工作人口是指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周没干过任何有收入的工作,包括在校学生、料理家务、离退休、丧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等,不包括在职休假、培训、季节性歇业未工作人员。
这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本市的未工作人口呈上升趋势,未工作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9.0%,与2000年“五普”相比,上升了2.60个百分点。从未工作人口的结构看,料理家务人员占未工作人口总量的36.33%,在校学生占22.45%,而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和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占5.72%。未工作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校学生增加;二是人口老化趋势加快,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加;三是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运行,不就业者自由择业意向变得广泛,对再就业抱有更高的期望值和信心而暂时待业。详见表6-9-4。
表6-9-4 绍兴市未工作人口结构
四、失业人口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失业人口的定义,规定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普查前一周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工作,正在以某种方式如进行失业登记、登广告、到招聘单位应聘等积极寻找工作,并且如果有工作机会就能马上应聘的人为失业人口。根据10%长表抽样调查,2010年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失业率为2.30%,以此比率推算全市失业人口为8.73万人。
五、素质年龄结构矛盾突出
一是文化素质有待提高。虽然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4.37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262人上升为6997人,这一变化成绩可喜,但与全国(8930人)、全省(9330人)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二是创新人才与经济发展矛盾依然存在。根据全国R&D资源清查,2009年绍兴全市有R&D人员2.23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0.76万人,只占33.9%;全省R&D人员有23.91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占40.8%。绍兴与全省比,不但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总量不足10%,比重更低于全省平均近7个百分点,这影响着企业的技术创新。此外,绍兴不但缺少领军型创新管理和技术人才,也缺乏有技术的熟练工人。
三是出生性别比开始高于标准值。2010年常住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09,已超过110;0-4岁和5-9岁两年龄组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09.40和108.74,也高于标准值。
四是劳动力低成本制约产业转型。低成本劳动者虽有利于绍兴经济的发展,但一定程度对绍兴某些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产生反作用,不利于结构调整。
五是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性矛盾显现。这次普查数据表明,虽然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增加(即15-60岁或15-64岁人口比重明显提高),但35岁以下劳动人口占比明显下降,使不少企业或行业显现劳动力年龄结构性短缺,招聘年轻职工更难。目前大量重体力岗位依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员支撑,许多装饰装修工人(泥水工)不是年龄偏大就是靠外地民工补充,35岁以下手艺工已寥寥无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