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西部水问题

我国西部水问题

时间:2023-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部开发缺水吗?

第八节 我国西部水问题

一、西北其实不缺水

西部开发缺水吗? “不缺!关键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广这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中科院院士程国栋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的观点。

伴随开发西部的逐渐升温,陆续有人提出疑问: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能否承担大规模开发的成本?尤其是占据西部大部分面积的干旱区与黄土高原区所面对的缺水现状,已经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导致了大部分地区的贫困。以色列专家来甘肃考察时曾惊讶地说:“这里的水比以色列多,为什么不好好用呢?”程院士介绍,西部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400~500毫米左右,干旱的敦煌地区虽然只有30~40毫米,但一些雪山和冰川形成了西部巨大的固体水库,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国内有关院所即将完成的西北水资源调查很快将亮出西北水资源的家底。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寒巴星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刚刚完成的冰川部分统计发现,西北干区冰川占全国冰川总数约50%左右,这些是西北重要的并不算少的资源,如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就比以色列的多。合理配置和利用是关键问题,而且是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工作正一步步开展,西北水资源的80%以上用于农业生产,有些地区甚至90%以上的水都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上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影响农民生活。应深入系统地向农民提供抗旱节水技术和畜牧业生产加工技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

二、怎样解决西部缺水问题

国内有一部分专家提出:不需要“南水北调”,而是“就地取材”就能解决西部缺水问题。从西北地区水资源特点和现状的实际出发,采用不同方式“分片”解决西北地区一部分地表缺水的问题。

(1)开发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融化水,解决新疆西南部、南部和柴达木盆地及其南缘的用水。

(2)开发祁连山冰川融化水,解决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北缘用水。

(3)开发天山冰川融化水,解决天山北麓和南麓用水。

(4)将流往境外的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水的一部分引人北疆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解决北疆用水。

(5)开发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下的半地下及地下水,解决塔里木盆地内的腹地用水。

(6)开发东疆地区地下水,解决哈密以东及甘肃西部用水。

(7)开发龙首山北麓和巴丹吉林沙漠之下的半地下、地下水,解决内蒙古西部(狼山以西)用水。

(8)开发贺兰山西麓和腾格里沙漠之下的半地下、地下水,解决贺兰山以西地区用水。

(9)开发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和毛乌素沙漠之下的半地下、地下水,解决内蒙古南部和陕北北部用水。

(10)开发六盘山西麓、东麓和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下水,解决宁夏南部及甘肃东部用水。

三、学习以色列国看中国宁夏固原地区

以色列属于中东小国,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其中2/3的土地是沙漠和山地,人口密度为300人/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约200毫米,人均水资源26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的3%。在以色列,买一瓶矿泉水需要1.25美元,而买一瓶牛奶不足0.4美元,水资源可谓奇缺。全国耕地面积41万公顷,人均1亩耕地。1997年农业产值37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创汇8亿美元。虽然以色列农业人口只占劳动力总数的3%,但一个农民可供养90人。现在以色列农业产值和出口比1948年建国时翻了数百倍,农产品自给率达95%,每年有大量农副产品出口,只进口部分粮食、糖、油、咖啡、茶等。进出口相抵,出口仍近两亿美元。按照以色列的农业水准,地球可以养活三倍于现在的人口。

以色列的农业奇迹,得益于用水问题上的创新。人类灌溉经历了由漫灌到浇灌,由浇灌到滴灌这几个阶段,而以色列用水的文明已经达到了滴灌的程度。滴灌比漫灌节水1/3~1/2,可使单位面积土地增产2~5倍,可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5%,同时,滴灌还可以有效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这种先进的灌溉方式为以色列农业生产创造了产出高于投入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经济效益,也为人类社会农业文明的提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以色列1952年制定了一部《水法》 ,依法成立了以农业部部长任主席的水利理事会,该理事会1/3由政府任命,政府任命水利总监监管国家水资源,农业部部长负责实施水法。在司法制度上还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水利法庭,也就是说在《水法》领域实行三权分立,以图达到权力制衡。政府注重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保护水资源,以使水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它实行用水许可证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农业用水执行配额奖惩,在配额内的农民,灌溉用水一律免费。水成本每立方米0.3美元,城市水价0.7美元,农用水价0.18~0.28美元,用水超过配额加价三倍,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保证水用在最经济、最有效率的地方。以色列政府每年投入的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开发研究。

1.我国宁夏固原地区的现状与不足

宁夏固原地区与以色列有较大的可比性,因此,透过以色列节水农业及其保障—— 《水法》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难看出,在农业用水问题上,我们至少还存在着这样几点明显的缺陷。

(1)经济效益不高。宁夏固原地区土地面积16783平方公里,人口192万,人口密度平均为114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3.3亩,人均拥有水资源380立方米。与以色列相比,在自然条件和人口数量等方面要略胜一筹,但在农业用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方面,则相形见绌。

(2)技术手段不强。宁夏固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260~820毫米,每年有地表径流8亿立方米,目前所利用的不足2亿立方米,仅占境内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35.07%,流失和流出境外的约6亿立方米,有限的水资源在原始的农业灌溉用水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固原地区,传统的漫灌方式仍占农业灌溉的主导地位。漫灌一方面加大了水资源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土地盐碱化和土壤板结(固原县黑城七营地区土壤已表现的非常典型)。固原地区,一方面干旱少雨,另一方面大部分水资源又白白流失,更不用说由于投入不足,致使部分水库年久失修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一些地方,由于农民手中缺钱,使一些初具规模的水利设施无法配套,被迫闲置起来。

2.运作机制不活

在我们的用水政策中,虽然农用水价也低于城市水价,但尚未形成奖优罚劣的运作机制,甚至根本就没有实行配额限制,一切取决于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因而无法培养农民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自觉意识,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3.法治监管不力

我国政府颁布《水法》已有数年之久,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宁夏固原地区仍大量存在。农民的水资源忧患意识不强,有关职能部门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法治监管不力,没有完全彻底地实现依法治水和严格意义上的依法用水。

宁夏固原地区农业用水中的这些缺陷告诉我们,要推动我国干旱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在用水问题上进行一次革命,否则要想焕发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生机和活力就是一句空谈。

4.宁夏固原地区的出路

(1)不缺水,缺科学用水技术。宁夏固原地区缺水有悠久的历史,从静态水资源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似乎很难解决。如果我们从动态水资源角度看,宁夏年人均水资源在3500~4700吨,只要采用科学的用水技术,缺水的现状很快会得到改观。

宁夏年降水量极少,这已成定论。中部和北部地区降水量小,但可进行引黄灌溉;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多,但蒸发流失量大,全靠自产水资源,相对就特别缺乏。宁南地区人均水资源只有310吨,固原地区也仅有660吨,这在全国来说都是最低水平。然而,这些数据都是在传统科技水平基础上产生的,而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它应该有新的变化。

传统水资源的概念是,江河湖泊及浅层地下水等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根据它的特点,我们叫它静态水资源。而动态水资源的概念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水循环状态的水量总和,包括云中水、降水及其后续形态,即降水后的蒸发和径流。根据动态水资源观点,即使暂不计云中水,只以降水量为动态水资源总量,宁夏的水资源情况是: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00~400毫米。按年均300毫米计算,动态水资源总量是198亿吨,年人均水资源3523吨。宁夏同心县是全国闻名的缺水的地方,年均降水量只有200多毫米。但是其动态水资源总量仍有16.9亿吨,人均水资源多达5600吨。有这么多的水资源,种植、养殖、生态建设、人畜饮水富富有余。降水量是大自然降落在我们身边脚下的水,我们没有能力开发,是我们的用水技术不行,怎么能说是水资源太少呢?宁夏的水资源是足够的,缺少的是科技创新意识和先进的用水技术。

一定有人会问,有这么多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主要是两个去处:一是蒸发;二是流失。由于地表和水面缺乏防蒸发处理,降水全被蒸发掉了,蒸发量占降水量的84%以上。一般认为,宁夏降水虽多,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降水量大,形成洪水无效流失。

使用创新技术——全生态农业免灌技术和动态水资源开发技术,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就可以得到缓解。全生态农业免灌技术主要是控制水的蒸发,是辽宁省重点科研成果。1997年辽宁省全生态农业课题组在辽西凌源市进行山地实验,在全年降水356毫米的严重干旱情况下,极旱的暑期实验地10厘米土壤含水量为13.8%,是对照田的3.6倍。次年清明实验地5厘米土壤含水量为16.1%,是对照田的2倍。在同样的降水条件下,当年对照田由于严重干旱减产60%以上,实验田种两季麦子均生长正常。如按麦类平均蒸腾量计算,全生态农业免灌技术的降水利用率在70%以上。二是使用动态水资源开发技术,把雨季大量的洪水截留下来,可以解决宁夏中部和南部的人畜饮水问题。

(2)出路在肥与出路在水。有一种观点,认为宁夏南部山区主要矛盾是干旱,因此水是第一限制因子,不走工程取水的道路,农业发展就无希望。

宁夏南部山区8县只有同心、盐池和海原北部地区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泾源县和隆德县属阴湿地区外,海原大部和西吉、固原、彭阳属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就是说,宁夏南部山区虽干旱但其大部分地区尚有发展农业的降水条件。根据降雨量同粮食产量的相关关系,在增施一定肥料和更换品种的条件下,年均每毫米至少可生产0.5千克粮食,以年均400毫米降雨,粮食亩产相应可获200千克以上。但宁夏固原地区在80年代之前,正常年份粮食亩产多为35千克左右,而按照上述降雨量的生产潜力,等于说340毫米的降雨未能对粮食生产产生任何作用就白白耗损了。而近几年宁夏南部山区降雨同过去相比在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由于很多农民注重施肥,结果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由降雨量变化不大而粮食产量随肥料投入增加的事实说明,在南部山区时作农业条件下,第一限制因子是肥而非水(特殊早年除外),障碍因子的主次不是“早、薄、粗”,而“薄、粗、早”。在这一点上,中科院西北水保所固原生态站同西北农业大学固原陶庄基地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实验取得了一致意见。据此,中科院基地提出“出路在肥”,而西农大基地的科研人员索性把这一观点当作标语,曾大书于基地的门墙上:“干旱少雨固然是宁夏南部旱区农业生产的经常威胁,然而地力不足,使有限的降雨无谓耗损,是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的主要症结;培肥地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分转化效率,使干旱农田降水生产潜力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肥料(尤其是有机肥农家肥),不仅可以培肥地力,供给农作物氮、磷、钾及其他有益微量元素,而且还可以保持土壤墒情,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育,以便土壤更大限度地吸收有限降水,相应减少了降水的无谓耗损,从而使有限降水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粮食生产的现实生产力。陶庄等生态农业试验基地正是从该科学结论出发,建立了农林牧优化生态经济结构。“草—畜—肥—粮食”循环的生态农业稳定增产体系,才卓有成效的使当地农业得到了稳定发展。陶庄在建立基地前,人均粮食仅137.7千克,人均收入65元。1982年起扩种25%耕地苜蓿,随着畜牧业的扩大和粪肥的增加,使水分转化效率得以持续上升。1988年人均粮食达500千克,人均收入超过700元,并有相当多的农户已进入小康水平。

另外,把水说成是宁夏南部干旱山区农业第一限制因子,并把水的解决说成是南部山区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的观点,也会强化人们靠天吃饭的思想,导致人们在山区建设中产生无所作为的悲观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