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整河山再造中国

重整河山再造中国

时间:2023-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中国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因素。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最大。大禹治水,使黄河流域分散的部族集合凝聚成中国的雏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施“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科学用水,推广应用防旱抗旱农业现代技术,改善西部恶劣生态环境,重整西部山河,再造中国,是泽及亿万人民的千秋功业!

第九节 重整河山再造中国

随着产业革命之后人类文明和生产的飞速发展,人类一方面建树了辉煌的业绩,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人类却又不自觉地破坏和恶化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并导致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和加剧。联合国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决定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以及许多国际公约,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干旱与荒漠化公约”等的制定,正是各国政府为了抑制和改善这一恶性发展趋势的紧急动员,以求唤起全人类的觉醒,并采取联合行动,保护环境,向自然灾害展开斗争,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与荒漠化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重大环境与气候问题,它已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国是一个干旱频发、荒漠化严重的国家,干旱与荒漠化经常相伴而生,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影响巨大。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中国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因素。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最大。目前,全国灌区农业年缺水量约300亿立方米,每年因旱灾减收粮食平均达100~150亿千克。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年平均受干旱面积2400万公顷,比50年代增加1.5倍以上,受旱成灾面积增加3倍。20世纪90年代的前4年,因旱灾减收粮食平均每年高达350亿千克。目前,全国农村还有65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1994年联合国将6月17日确定为“国际防止土地荒漠化和干旱日”,至今已经5周年。我国的水资源调配与国土整治工作近年来加强了力度,取得了些成绩,但离现实的需要也还存在相当距离。可以说,我国因干旱造成的水土资源危机在整个生存环境的挑战中显得格外突出,已构成心腹之患。

新近面世的《再造中国》一书(由邓英淘、王小强等合著,文汇出版社出版),明确阐述了一个关键问题:水是21世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限制因素,如不能妥善处理好水资源调配和国土整治问题,其他的发展和进步都可能很快成为空中楼阁。

我国环境危机已经空前严峻,尤其是水源和国土危机更是显得极为突出:南涝连年不断,北旱年年加剧;沙漠南侵,最近一个沙丘已经挺进到距北京仅17公里之“遥”;黄河断流,往日巨浪翻滚气势磅礴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年居然近300天无水入海!水土流失,已有50%以上的国土资源遭受侵蚀和沙化;长江变黄,生态污染,威胁与日俱增,2030年我国将新增4亿多人口,他们往何处去?短短的二三十年后,中国北方可能走上当年楼兰王国因水源枯竭而荒芜灭亡的道路吗?我们能解决好我国的水资源调配与国土整治吗?

不谋全球者,不足以谋一国;不谋百年者,不足以谋一时。展望下世纪末,全球经济必将进入生物产业时代,水土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本中之本。那时,全球经济将按照资源匹配与产出分布定律重组,即资源(含人力资源的质量)约束与匹配中如果不存在重大障碍,各国G DP (严格地说应该是社会净福利)的比例将与人口的比例大体接近。对于中国而言,这条定律说的是,如果我们能解决好资源匹配问题,21世纪后半叶,我国的GDP将与美国、欧盟和日本GD P总和一样多。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是治水之神。大禹治水,使黄河流域分散的部族集合凝聚成中国的雏形。郑国渠等关中水利工程,使秦国最终强大,完成了“横扫六国、并吞八荒”的伟业。都江堰的修建,把巴蜀蛮荒之地变成天府之国,成为大汉争天下的战略基地。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实现了经济重心区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不仅奠定了盛唐的物质基础,而且为明清两朝定都北京,向北、向西大规模地开疆拓土,发挥了一千多年的伟大历史作用。

今天,我们再次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随着“南水北调”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启动,在藏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集中的地区,全面实质性开发大西北,关系国运的水利工程与国土整治将成为主要少数民族全体参与的壮举。“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祖国政治、文化意义上的统一。“水同流”,水是万物生命之源,势必使全国各族人民水乳交融地团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施“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科学用水,推广应用防旱抗旱农业现代技术,改善西部恶劣生态环境,重整西部山河,再造中国,是泽及亿万人民的千秋功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