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业抗旱技术及措施概论
一、农业抗旱技术体系
①总结推广现有成功的技术经验;②旱地环境控制的技术体系;③旱地水资源管理的技术体系;④以生物机能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体系;⑤土壤培肥的技术体系;⑥农村能源建设的技术体系;⑦试验推广适用的新技术。
二、抗旱农业技术
①休闲和农作物合理布局;②抗旱耕作法;③营养防旱;④抗旱作物和品种;⑤抗旱播种方法;⑥抗旱田间管理;⑦其他抗旱技术。
采用抗旱技术要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传统抗旱方法如引水提水、深耕蓄水、锄划保墒、打埂围捻、改土增肥、抢墒播种、点浇保苗等,以投入活劳动为主,简便易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现代抗旱技术如水利工程、抗旱机具、保水药剂、地膜覆盖、喷灌技术、管道输水、抗旱育种等,以投入物化劳动为主;技术含量较高,增产效果显著。在抗旱中,应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各种措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全国干旱地区的实际状况,应突出宣传组织实施全面重点推广综合配套增产技术体系,即一优二调三改四结合的旱作农业综合配套增产技术。
一优是大力推广抗、耐旱作物优良品种,可增产5%~10%。
二调是调整旱地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挖掘作物自身的抗旱耐旱能力,稳定提高旱地作物产量。调整品种结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引进推广抗旱优质作物要常年坚持;抗旱要抗在无旱时,变被动为主动。
三改是改“三跑田”为“三保田”,培肥改土及耕作改制。在山区对25°以下坡耕地,通过建设机械化宽带梯田,种植生物埂等措施,实现保水、保土、保肥。在丘陵平原沙地,通过客土压沙、植树防风、间栽桑条等,实现保水、保土、保肥。当前旱地的特点是投入少、地力差、产量低,制约生产的问题在旱,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肥。只有施有机肥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才能实现以肥调水、以肥壮根、以根抗旱增产。主要措施有:以无机肥促有机肥,粮肥轮作、休闲耕作,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覆盖还田等。根据雨季不同,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特点,通过错季栽培把作物的生育特点与当地的降水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主要技术有春麦夏播、夏棉春播、春玉米夏播等。
四结合是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结合,工程与生物技术的结合,蓄墒与保墒技术的结合,传统抗旱经验与现代抗旱技术的结合。
1.调整作物结构与选用抗旱作物优种相结合适度调整和压缩小麦、玉米耗水系数较高作物的播种面积,扩大谷子、高粱、薯类、豆类等耐旱作物的播种面积;同时引进筛选推广适宜种植的旱地优良品种。发挥品种自身的抗旱节水生理优势,使产量、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2.传统旱作措施与现代旱作技术相结合对传统的蓄水保墒精耕细作、锄划耙擦等抗旱措施,进行总结和提高;同时与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稀土抗旱剂、生长调节剂应用等现代旱地技术相结合,提高旱地作物抗旱增产效果。
3.农机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在旱地大面积推广机耕机播、机械深松耕沟播等农机措施。
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旱地农业的核心是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用好土壤水,采取修建旱井窖池等设施,拦蓄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干旱时用于农田。
修建高标准旱地基本农田,推广综合增产配套技术可收到明显效果。这样自成生态体系,规模化实施进入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