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时间:2024-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种属细菌间的差异,其本质是DNA水平上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位点。DNA分子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不同分枝杆菌酶切片段的数量或大小不同,电泳图谱呈现多态性,分析其差异,可对分枝杆菌菌种进行鉴定。用PCR-RFLP的技术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引物和限制性内切酶,以尽可能鉴定出常见的致病分枝杆菌。

第四节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不同种属细菌间的差异,其本质是DNA水平上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位点。DNA分子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不同分枝杆菌酶切片段的数量或大小不同,电泳图谱呈现多态性,分析其差异,可对分枝杆菌菌种进行鉴定。早期应用染色体DNA进行RFLP分析来鉴定菌种,但由于电泳后条带杂乱,结果分析较困难。PCR-RFLP通过先用分枝杆菌属特异性引物对标本DNA进行扩增,再经RFLP分析来鉴定菌种。

Vaneechoutte等对分枝杆菌属特异的16SrDNA片段PCR扩增,所得DNA片段(1500bp)经Cfo I、Mbo I、Rsa I酶消化,电泳分析酶切谱型可对分枝杆菌进行鉴定。 1998年,Sansila等用特异性更强的16SrRNA-23SrRNA ITS引物扩增380bp片段,经HaeⅢ酶切后,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鸟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均产生特征性谱型,经MspⅠ消化后能鉴别胞内分枝杆菌和瘰疬分枝杆菌。Telenti等应用PCR扩增hsp65的一段基因片段(439bp),并用BstEⅡ和HeaⅡ酶切消化分析34种分枝杆菌,显示出不同分子量的带谱图谱。Devallois等也应用PCR-RFLP对常见分枝杆菌进行分析,均产生可鉴别的带型,该方法可鉴别最常见的致病性分枝杆菌。显示了该技术结合hsp65编码基因非常适合分枝杆菌的鉴别诊断。此外,Niemann等对gyrB DNA序列扩增出1020bp的片段,用3种限制性酶酶切,可以将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区分开。

用PCR-RFLP的技术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引物和限制性内切酶,以尽可能鉴定出常见的致病分枝杆菌。本技术方法相对简便易行、快速准确,然而由于电泳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于规范和统一试验条件,不适宜产业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