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牛结核病的发生与流行现状

牛结核病的发生与流行现状

时间:2024-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人肺结核病的发病率,农场工人和屠宰场工人要高于城市居民。消灭牛结核病计划,已经大大减少了本病在人群的发生和死亡率。广泛的调查发现,散发性牛结核病时有发生,这表明野生动物贮存宿主在一些国家仍然存在。目前,人结核病发病率和感染率位居世界第一的印度,结核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障碍。

第二节 牛结核病的发生与流行现状

本病最早由Villemin在1865年用兔证明牛的珍珠病相当于人的结核病,Koch在1882年发现了牛结核病的病原。美国于1917年首次出现牛结核病,并及时提出根除计划,墨西哥、西班牙等国家均有该病的报道,我国的黄牛、水牛、猪及野生鹿、鸡等也有报道。 1996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还确定全球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目前,丹麦、比利时、德国等国基本消灭了牛结核病,英国、法国处于控制状态,而西班牙的牛结核病感染率为10%。我国结核病的研究比较滞后,虽然政府加大防疫监管力度,但近年来,奶牛结核病还时有发生,如2003年广东发生奶牛结核病,引起多方关注,还一度引发市民恐慌。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牛结核病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现了牛结核病的大暴发,如1955年检出阳性率达36.4%,以后,由于采取有效措施及长期努力,使结核病阳性率大大降低并控制在较低水平。1985年和1987年两次全国奶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牛结核病的患病率分别为5.83%和5.43%。但近年来,随着个体养牛户的增加,结核病的阳性检出率在逐年上升。尤其是2003年广州市某大型奶牛公司下属企业销售结核牛奶事件震惊广东,该奶牛场在630头奶牛有70%患结核病的情况下,每日仍有两吨多病牛奶供应广州市场。

许多国家在人体中已鉴定到牛结核分枝杆菌,而且病人中获得的分离株已定型。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人肺结核病的发病率,农场工人和屠宰场工人要高于城市居民。消灭牛结核病计划,已经大大减少了本病在人群的发生和死亡率。牛奶巴氏消毒和改善卫生条件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在一些国家农场的牛群中,由于严格使用结核菌素实验和阳性牛淘汰制度,牛结核病已经消灭,但是这种策略尚没有完全获得成功。广泛的调查发现,散发性牛结核病时有发生,这表明野生动物贮存宿主在一些国家仍然存在。在野生动物群中进行该病的检测需要细菌学调查或者采用适合本物种的有效的实验方法(结核菌素实验并非对所有物种都适合),包括流行病学分析等。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的獾以及非洲的几种野生动物种类都能引起牛结核杆菌传播。控制野生动物群向家养动物传播该病非常复杂,截至目前,只能依靠淘汰感染的野生动物。

牛结核分枝杆菌已经在家养和野生的鹿科动物中分离到。该病呈亚急性或慢性,发病进程各异。少数动物在感染后几个月内病情严重,而有些常在几年后才表现出与病变有关的临床症状,病变与牛的相似(增生性肉芽肿、干酪样坏死、肉芽形成和随年龄增长而钙化)。病变也会出现含有钙化组织和化脓性物质的薄壁脓肿灶。头部和胸部淋巴结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可被感染,在该部位可发现大的脓肿灶。病灶分布随感染剂量、感染途径和检查前的潜伏期不同而不同。

野生动物的牛结核杆菌病在旋角大羚羊和普通的南非小羚羊中首次报道。自从Calmette(1923)描述“野生动物从来不会自发感染结核病,但在捕获的动物对该病有易感性”以来,野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结核病的存在被认为是唯一的。20世纪40年代,发现同一地区的旋角大羚羊地方性流行。在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乌干达,由牛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在一种动物身上证实,在干旱季节一些非洲水牛可疑。 1982年发现水牛有10%的流行。在赞比亚,牛结核杆菌感染已经在喀辅埃河驴羚和大羚羊有报道。在肯尼亚,有报道野生橄榄色狒狒暴发结核病。牛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已在南非的Kruger国家公园的非洲水牛中诊断出来,而且最近损害其他种类,比如大狒狒、狮和印度豹以及旋角大羚羊。

对于自然保护区和私人娱乐场的非洲水牛,因感染牛结核杆菌而引起结核杆菌病,常由于死亡和限制运输而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非洲水牛在它们居住的生态系统形成一个群体,感染群就成为对其他动物和环境形成威胁的传染源。从保护的观点看,牛结核病已成为严重的威胁,尤其对濒临灭绝的物种。

此外,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约20亿)已感染了结核菌,9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有2000万属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且每年新增加800万~1000万肺结核患者,其中,75%的人年龄在15~50岁。全球每天有8000人死于结核病,每年则达300万人,其中,发展中国家占98%。目前,人结核病发病率和感染率位居世界第一的印度,结核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障碍。由于5%~10%的人结核病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因此控制牛结核病已成为消除人结核病传染源的有效措施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