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红薯加工技术

红薯加工技术

时间:2024-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选择好加工淀粉的品种,要求淀粉含量高,带病的红薯不仅不适合做淀粉加工原料,而且在贮藏中会传染给别的薯块,易发生腐烂造成损失,因此要把病薯剔除干净。淀粉乳的酸度和浓度与淀粉和蛋白质的沉淀有密切关系。制100千克干红薯粉丝,需用明矾300克,开水35千克,用作打浆的干淀粉约需3千克。成品红薯粉丝应色泽洁白,无可见杂质,丝干脆,水分不超过重2%,无异味,烹调加工后有较好的韧性,不易断,具有红薯粉丝特有的风味。

第三节 红薯加工技术

一、鲜红薯生产淀粉技术

(一)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水洗→破碎→磨碎过滤→兑浆→撇缸和坐缸→撇浆→起粉→干燥

(二)生产过程控制

1.原料选择 由于红薯品种不同,其品质与淀粉含量也不同,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产地,其品质也有很大差异。要选择好加工淀粉的品种,要求淀粉含量高,带病的红薯不仅不适合做淀粉加工原料,而且在贮藏中会传染给别的薯块,易发生腐烂造成损失,因此要把病薯剔除干净。

2.水洗 将鲜薯倒入缸中加上清水,用人工进行翻洗,洗完后取出,沥去余水。

3.破碎 沥水后的鲜薯用破碎机打成碎块,块的大小为2厘米以下,以利于入磨。

4.磨碎过滤 这是红薯淀粉生产的主要环节,影响产品质量和淀粉产出率。将鲜薯碎块送入石磨或金刚砂磨加水磨成薯糊,鲜薯重量与加水量的比例为1∶3~1∶3.5。再将薯糊倒入孔径为60目的筛子中进行过滤。

5.兑浆 经过滤得到的淀粉乳放入大缸中,随即按比例加入酸浆和水调整淀粉乳的酸度和浓度。淀粉乳的酸度和浓度与淀粉和蛋白质的沉淀有密切关系。若淀粉乳酸度过大,淀粉和蛋白质同时沉淀,使淀粉分离不清。酸度过小,则蛋白质和淀粉均沉淀不好,呈乳状液,无法分离。根据生产经验,酸浆最佳pH值为3.6~4.0。大缸中淀粉乳浓度为3.5~4.0波美度,加入酸浆量为淀粉乳的2%,加酸浆后淀粉乳的pH值为5.6。若气温高,发酵快,酸浆用量可酌量减少。

6.撇缸和坐缸 兑浆后约静置20~30分钟,使沉淀完成,即可进行撇缸。将上层清泔水及蛋白质、纤维和少量淀粉的混合液取出,留在底层的为淀粉。在撇缸后的底层淀粉中加水混合,调成淀粉乳,使淀粉再沉淀。在沉淀过程中起酸浆发酵作用,称坐缸。坐缸时应控制温度和时间。坐缸温度为20℃左右。在天冷时必须保温或在加水混时可用热水。坐缸发酵必须发透,在发酵过程中适当地搅拌,促使发酵完成。一般坐缸时间为24小时,天热可相应缩短一些时间。发酵完毕,淀粉沉淀。

7.撇浆过滤 坐缸所生成的酸浆称为二和浆,即酸浆法中主要使用的酸浆。发酵正常的酸浆有清香味,浆色洁白如牛奶。若发酵不足或发酵过头的酸浆,色泽和香味均差,供兑浆用时效果不好。撇浆即是将上层酸浆撇出作为兑浆之用。撇浆后的淀粉用筛孔为120目的细筛进行筛分。筛上物为细渣,可作饲料。筛下物为淀粉,转入小缸。淀粉转入小缸后,加水漂洗淀粉,约需放置24小时,防止出现发酵现象。

8.起粉 淀粉在小缸中沉淀后,上层液体为小浆,可与酸浆配合使用,或作为磨碎用水。撇去小浆后,在淀粉表面留有一层灰白的油粉,系含有蛋白质的不纯淀粉。油粉可用水从淀粉表面洗去,洗出液可作为培养酸浆的营养物料,底层淀粉用铲子取出,淀粉底部可能有细砂粘附,应将其刷去。

9.干燥 经过上述流程,获得湿淀粉。为了便于贮藏和运输必须进行干燥。一般采用日光晒干或送入烘房烘干。

二、红薯粉丝的加工技术

(一)工艺流程

淀粉→打浆→调粉→漏粉→冷却、漂白→冷→干燥→成品

(二)操作要点

1.打浆 先将少量淀粉用热水调成稀糊状,再用沸水冲入调好的稀粉糊,并不断朝一个方向快速搅拌,至粉糊变稠、透明、均匀,即为粉芡。制100千克干红薯粉丝,需用明矾300克,开水35千克,用作打浆的干淀粉约需3千克。

2.调粉 先在粉芡内加入0.5%的明矾,充分混匀后再将湿淀粉和粉芡混合,搅拌搓揉至无疙瘩、不粘手、能拉丝的软粉团即可。漏粉前可先试一下,看粉团是否合适,如漏下的粉丝不粗、不细、不断即为合适。如下条太快,发生断条现象,表示粉浆太稀,应掺干淀粉再揉,使面韧性适中;如下条困难或速度太慢,粗细又不匀,表粉浆太干,应再加些湿淀粉。调粉以一次调好为宜。粉团温度在30℃~42℃为好。

3.漏粉 将揉好的粉团放在带有小孔的漏瓢中,漏瓢孔径7.5毫米,粉丝细度0.6~0.8毫米。用手挤压瓢内的粉团,透过小孔,粉团即漏下成粉丝。距漏瓢下面55~65厘米处放一开水锅,粉丝落入开水锅中,遇热凝固煮熟。水温应保持在97℃~98℃,开水沸腾会冲坏粉丝。在漏粉时,要用竹筷在锅内搅动,以防粉丝粘着锅底。生粉丝漏入锅内后,要控制好时间,掌握好火候。煮的时间太短,粉丝不熟;煮的时间太长,容易涨糊,使粉丝脆断。

4.冷却、漂白 粉丝落到沸水锅中后,待其将要浮起时,用小竹竿捞起,拉到冷水缸中冷却,目的是增加粉丝的弹性。冷却后,再用竹竿绕成捆,放入酸浆中浸3~4分钟,捞起凉透,再用清水漂过,并搓开互相粘着的粉丝。酸浆浸泡的目的是漂去粉丝上的色素,除去黏性,增加光滑度。为了使粉丝色泽洁白,还可用二氧化硫熏蒸漂白。二氧化硫可用点燃硫磺块制得,熏蒸可在一密闭室内进行。

5.冷冻 红薯粉丝黏结性强,韧性差,因此需要冷冻。冷冻温度为零下8℃至零下10℃,达到全部结冰为止。然后,将粉丝放入30℃~40℃的水中使其溶化,用手拉搓,使粉丝全部成单丝散开,放在架上晾晒。

6.干燥 晾晒架应放在空旷的晒场,晾晒时应将粉丝轻轻抖开,使之均匀干燥,干燥后即可包装成袋。成品红薯粉丝应色泽洁白,无可见杂质,丝干脆,水分不超过重2%,无异味,烹调加工后有较好的韧性,不易断,具有红薯粉丝特有的风味。

三、红薯生产柠檬酸的加工技术

柠檬酸又名枸橼酸,它存在于天然果实中。我国在1968年获得了薯干原料深层发酵柠檬酸成功。薯干原料深层发酵生产柠檬酸,原料丰富矿工艺简单,发酵水平较高,在很多地方都有生产柠檬酸的工厂。柠檬酸为五色透明结晶体或白色粉末,有一种诱人的酸味,它是食品、化工、制药、纺织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一)工艺流程

培菌→糊化发酵→中和→酸解→浓缩结晶

(二)工艺操作要点

1.培菌生产柠檬酸所用的菌种为黑曲霉。黑曲霉不但能利用淀粉, 而且还对蛋白质、纤维素、果胶物质等均有一定分解能力,它的产酸能力也较高,在生产上比应用其他微生物有更多优点。培菌的过程也是用试管、三角瓶、种母罐等逐步扩大培养。培养究竟分几个阶段可由生产规模来决定。按照酒精生产中所介绍的方法,用米曲汁或麦芽汁,再在其中加2%的琼脂配成培养基,分盛于试管中,每管5~10毫升,经灭菌处理后,斜置使其成斜面。将在土壤中分离的或生产中留用的合格菌种,用无菌操作接入试管培养基中。在32℃~34℃的温度下培养5~6天,待繁殖旺盛,检验合格后,用无菌水将孢子完全洗下,即为孢子悬浮液。

生产上所用的种母醪是在种母罐中培养的。培养基中的糊化醪与发酵所用的糊化醪相同。将浓度为12%~14%的红薯淀粉浆液,放在灭过菌的种母罐中,通入1千克/平方厘米的蒸气蒸煮糊化15~20分钟,待冷至33℃,接入合格的孢子悬浮液,保持32℃~34℃的温度,通入无菌空气,并用搅拌机搅拌进行发酵。每12小时取样检查,经5~6天即可发酵完全。检验合格后,即可投入发酵罐中使用。

2.糊化发酵 红薯干经粉碎过筛后,送入拌料桶,加水配成浓度为12%~14%的淀粉浆液,用输送泵打入发酵罐,通入1千克/平方厘米的蒸汽蒸煮糊化15~20分钟。将糊化醪冷至33℃时,按接种量为5%~7%接入种母罐中培养好的种母醪,在32℃~34℃温度下搅拌,通入无菌空气发酵,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检查,发酵过程中控制pH为2.5~3,经5~6天即可完成发酵。在柠檬酸发酵过程中,pH值的控制对产酸关系很大。因为用薯干粉发酵生产柠檬酸时,首先要利用黑曲霉的糖化霉将淀粉先转化成葡萄糖,然后由葡萄糖转变成柠檬酸。糖化的最适pH值约为2.5~3.0,生成柠檬酸的pH值在2.0~2.5,如果发酵初期产酸过猛,就会影响糖化不彻底,造成残糖量高,产酸量低;或发酵过程中始终处于高pH值状态,就会生成以草酸为主的杂酸。解决这一问题一般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调节通气和搅拌的强度,如前期通风量低些对糖化有利,后期适当增加风量,能促进产酸。二是在pH值降至2.0左右;加入一定量的灭菌碳酸钙乳剂,使pH值回升至2.2左右时,有利于糖化作用,能继续积累柠檬酸。

3.中和 发酵后的物料,生产上叫发酵醪。发酵醪出料后,真空抽滤即为含柠檬酸的发酵液。先将发酵液用泵打入中和桶,加热到60℃左右,再加入碳、酸钙粉末或石灰乳。碳酸钙用量可按下式计算:

碳酸钙用量=柠檬酸总量×0.714

柠檬酸总量=发酵液体积×滴定酸度×氢氧化钠浓度×0.07

将中和后的料液加热煮沸,使其他有机酸的钙盐溶解,而柠檬酸钙不溶。在过滤桶中抽滤,滤液弄去。沉淀用90℃以上的热水洗去糖分。检查的方法是用1%~2%的高锰酸钾溶液1滴加到加毫升洗涤水中,3分钟内不变色,说明糖分已洗净。

4.酸解 将洗涤后的柠檬酸钙沉淀放入稀释桶中,加水打成浆状,用泵将浆液打入酸解桶,在搅拌下缓缓加入浓硫酸分解。酸解终点的控制方法是:取甲、乙两支试管,甲管中放入1毫升15%~20%硫酸,乙管中放入1毫升15%~20%氯化钙溶液(其浓度必须和甲管中硫酸的浓度相同)。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过滤后的酸解液,在水浴上加热至沸,冷却后均不发生混浊,再分别加入95%的乙醇。加乙醇后,甲管略呈浑浊,表示已达酸解终点。如果加乙醇前,甲管就已浑浊,表示酸解液中硫酸量不足;加乙醇后,乙管浑浊,表示酸解液中硫酸过量。假使硫酸过量,在酸解液中可稍加一些柠檬酸溶液进行调节。在工厂实际操作中,硫酸的加入量一般为碳酸钙用量的92%~95%。加完硫酸后,把酸解液加热到80℃~85℃,保持30分钟,即可使反应完全,又能促进硫酸钙结晶的形成,以利分离。根据硫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酸解液在80℃左右进行热抽滤较为适宜。滤饼硫酸钙用热水洗涤后弃去,滤液和洗涤液合并在贮液桶中,即为稀柠檬酸溶液。稀柠檬酸溶液流经盛有脱色树脂或活性炭的脱色柱进行脱色后,再流经装有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如732型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柱,以除去钙、铁等阳离子杂质。

5.浓缩结晶 从离子交换柱流出的稀柠檬酸溶液,利用真空抽入真空浓缩锅,在真空度为600~700毫米汞柱,50℃~60℃温度下蒸发浓缩,使柠檬酸溶液的比重由1.07左右提高到1.34~1.35。为保证产品质量,必须采用减压浓缩,因为在常压下浓缩,易引起分解而产生分解乌头酸,而且结晶色泽变深。浓缩后的柠檬酸溶液趁热出料,利用真空抽入高位槽,再由高位槽放入结晶锅中,缓慢搅拌,开夹套冷却水将溶液冷至30℃~35℃,撒入少量晶种(如果此时已有结晶可不加晶种),据待温度继续下降到20℃以下(夏天需用冷冻盐水降温)出料。在离心机下进行甩滤,滤液可进一步浓缩、结晶,也可送至稀释桶,作为硫酸酸解前柠檬酸钙打浆用水。滤液还可送至碳酸钙中和工序,使它转变成柠檬酸钙,以便回收其中的柠檬酸。滤饼(即柠檬酸结晶)用20℃以下的冷水洗涤后,离心分去水分,再送烘房进行真空干燥(温度控制在35℃以下),即得成品柠檬酸。

四、红薯生产糯米纸技术

淀粉薄膜俗称糯米纸,是采用淀粉为原料制成的一种食用薄膜,在食品工业上用做糖果和糕点食品的贴层包装材料。

制糯米纸的工艺流程:淀粉乳化、过筛→调糊(加磷脂乳液)→蒸汽保温→抄膜→成品

(一)淀粉乳化、过筛

将红薯淀粉经过100目筛选,加50℃~55℃的水使之乳化,用水量为淀粉的2.5~3倍,配制后的浓度为15~17波美度,不断搅拌,使淀粉全部均匀分散在水中。然后过100目铜筛,用泵打入糊化锅。

(二)调糊

淀粉乳液进入糊化锅后,开启搅拌器,加入磷脂,使之配制成磷脂乳液。磷脂是生产糯米纸不可缺少的原料,在抄膜过程中,它有助于薄膜与铜带剥离,同时还可防止膜与膜之间的粘结。磷脂需先溶解于热碱液中,方法是:将1%~2%的烧碱溶液加热至85℃~100℃,在搅拌情况下加入磷脂,并加热使之全部溶于碱液中。冷至30℃~40℃,过100目筛,配成浓度为1%~2%的磷脂溶液,烧碱用量为磷脂的0.8%~1.8%,磷脂溶液的pH值为8~9,显弱碱性。

(三)蒸汽保温

即淀粉糊化过程。在糊化锅中将淀粉溶液加热至50℃时开始搅拌,加入85℃~90℃热水,控制淀粉浓度在7%~8%,于90℃保温1~2小时。搅拌速度以每分钟40转为宜。

(四)抄膜

抄膜机是由两个直径为600毫米的铝制烘缸用一条长13米、宽400毫米、厚0.7毫米的紫铜带连成的一个整体,由蒸汽加热烘缸,同时以每分钟1转的速度带动紫铜带前进。淀粉糊经一个宽为0.14~0.15毫米的狭缝流到铜带上,刮成均匀薄膜,膜厚为2~3丝米,烘干后绕在卷纸筒上。抄膜机本身构成一个密封体系,控制一定的温度与湿度。烘缸中的蒸汽压力控制在0.15~0.25表压,压力不可过高,否则会使膜产生很多气孔,压力太小则膜不干。机内要喷入蒸气调湿,汽大操作困难,汽小使膜发脆。成品糯米纸含水不低于10%。为提高糯米纸的强度,可在淀粉糊化前加入1%的褐藻胶,抗拉强度可提高10%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