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豆制品的加工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大豆籽粒中含蛋白质42%,脂肪20%,碳水化合物30%~33%。它的蛋白质含量比小麦、玉米、大米等粮食作物高2~4倍,并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不能合成的赖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分别占2.3%和0.5%,属全价蛋白,易被人体吸收,历来有“素肉”之称。以大豆为原料,经过科学方法加工制成的植物性食品简称豆制品,其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不含胆固醇,同时还富含脂肪、钙、磷、铁以及各种维生素。尤其适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患者及老年人食用。因此,搞好豆制品的加工,对改善我国人民膳食营养结构,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传统豆制品的加工
我国传统豆制品有数百个品种,大致可分为以下9类:水豆腐类,如嫩豆腐、老豆腐、南豆腐、北豆腐;半脱水制品,如干豆腐、豆腐干、百叶、千张;卤制品,如卤豆干、五香豆腐、五香豆腐丝等;油炸制品,如豆腐泡、炸丸子、炸金丝等;炸卤制品,如花干、鸡腿等;熏制品,如熏干、熏肠、熏素肚、鸡丝卷等;冷冻制品,如冻豆腐;烘干制品,如腐竹、豆根、片竹;发酵制品,如青方、红方、槽方、酱油、豆豉等。
(一)传统豆腐的制作
豆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豆制品,据史料记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去豆腐制法,日本豆腐业至今视鉴真为“鼻祖”。在众多的豆制品中,豆腐生产销售量最多。我国北方以卤水为凝固剂,生产的豆腐称北豆腐;南方以石膏为凝固剂,生产的豆腐称南豆腐。
1.豆腐的一般生产流程
大豆清理→水洗→浸泡→加水磨浆→过滤→煮浆→冲浆凝固→加压成型→豆腐
2.操作技术
(1)原料的选择与浸泡 制作豆腐的原料大豆,要求颗粒整齐、无虫蚀、无发热霉变,并进行认真清理除去杂质,经水洗后进行浸泡。浸泡时间视大豆品质、水分含量、季节、温度及磨浆设备的不同而异。北方地区春秋季节可浸泡12~14小时,夏季浸泡6~8小时,冬季浸泡14~16小时。南方地区视气温不同可适当缩短浸泡时间。浸泡时可分步进行;第一次用冷水浸泡3~4小时,水淹没料面15厘米左右。随着大豆吸水膨胀,水位不断下降,待水位下降至料面以下6~7厘米时,再继续加水1~2次,使豆粒继续吸足水分。大豆浸泡好的标准是增重1倍即可。夏季可浸泡至九成开,搓开豆瓣中间稍有凹心,中心色泽稍暗。冬季可泡至十成开,搓开豆瓣呈乳白色,中心浅黄色,pH值约为6。若使用砂轮磨浆,浸泡时间应缩短1~2小时。
(2)加水磨浆 将磨浆机冲刷干净,调好磨盘间距,然后加水下料磨浆。初磨时应先试磨,试磨正常后再以正常速度磨碎。加水下料要协调一致,不得中途断水或断料,保证下料均匀,以磨糊光滑、粗细适当、稀稠适当为宜。
磨浆应根据生产需要,用多少磨多少,保证磨料质量新鲜。若因停电或机械故障短期不能连续生产时,应将豆料立即起出,摊晾在水泥地面上,注意通风,再次磨浆前应用冷水冲洗1~2遍,以免影响豆腐质量。
(3)过滤 作坊生产豆腐时,用布袋过滤,效率低。目前生产豆腐的工厂多采用离心机过滤,一般需过滤3次,使用尼龙网,第一次用80~100目,第二、三次用80目。尼龙滤网制成喇叭筒型,过滤效果较好。过滤中需经3遍洗渣,渣内蛋白质含量不超过2.5%,洗渣用水量以磨浆浓度为准,一般1千克大豆总加水量(指豆浆)8~10千克。
(4)煮浆 煮浆可使用敞口大锅,也可使用现代化的密封蒸煮罐。敞口大锅煮浆要快,时间不超过15分钟,豆浆煮至3次开锅后即可放出备用。
煮浆开锅应使豆浆“三起三落”,以消除浮沫。熄火通常采用闭气门,三落即三次封闭气门。第一次开锅起泡沫时,封闭气门待泡沫下沉后,再打开气门。第二次开锅时泡沫浮起中可见裂纹,并有透明气泡产生,此时可加入消泡剂消泡。消泡后再打开气门,煮浆至97℃~100℃时,封闭气门,稍留余气放浆。
消泡剂可用油脚或植物油与氢氧化钙按10∶1的比例搅匀,发酵成稀膏后使用,用量为1%。也可使用硅有机树脂乳剂。
煮浆时,在开锅的豆浆中不得注入生浆或生水,锅内上浆不能过满,煮浆气压要足,并要随用随煮,用多少煮多少,不能久放在锅内。
较先进的煮浆设备是密封阶梯式溢流蒸煮罐,可自动控制煮浆各阶段的温度,煮浆效果较好。使用时,用泵将豆浆注入第一煮浆罐的底部,利用蒸气加热产生的对流,使罐底部浆水上升,通过第二煮浆罐的夹层流浆道溢流进入第二煮浆罐的底部,再次与蒸汽接触,进行2次加热。经反复5次加热达到100℃时,立即从第五煮浆罐上端通过放浆管道输入缓冲罐,再用80~100目的铜纱滤网过滤,或用振动筛加细过滤,除去微小杂质和锅巴,以提高浆液质量。据实际生产经验,各点浆罐内浆温为:1罐55℃,2罐75℃,3罐85℃,4罐95℃,5罐100℃。浆温不宜超过100℃,否则会导致蛋白质严重变性,影响以后的工艺质量。
(5)凝固 通常用石膏(硫酸钙)或盐卤(氯化镁)做凝团剂。将0.3千克石膏在用前按1∶1.5比例加水磨细,再加水调成2.5千克悬浮液,割底使用。若用盐卤做凝固剂,则加4倍水(容积比),过滤后使用。冲浆凝固温度一般为70℃左右,将配好的凝固剂慢慢加入烧好的豆浆中,并不断搅拌至豆浆花凝结为止。检查豆腐花的凝结情况,可用小勺舀起1层浆液观察,如有针尖状豆腐花,说明凝固正好;若浆水澄清,可适当补加凝固剂。但不同豆制品的冲浆凝固温度有所不同,如北豆腐为80℃左右,半脱水豆腐干为85℃~90℃,油豆腐为70℃~75℃。凝固豆浆的最适pH值为6.0~6.5。
(6)成型 冲浆凝固后,需保温静置(墩脑)20分钟左右,然后开缸放浆上榨。上榨前先在成型木箱内铺好煮过的包布上脑动作要稳而快,拢包要严,避免脑花流散,做到缸内脑平稳不碎。压榨时间为15~30分钟,压力重量按两扳并压每平方米60千克左右,豆腐压成后立即下榨。用石膏做凝固剂制得的豆腐,取出即可食用,用盐卤做凝固剂制得的豆腐,需先在清水中浸泡2~3小时,消除苦涩味后食用为好。
豆腐的感官质量指标为:白色或淡黄色,具有豆腐特有的香气,味正,形块完整,软硬适宜,质地细嫩,有弹性。
(二)葡萄糖酸内酯豆腐的制作
传统法制作豆腐,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产量低,而且不易被人体吸收。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食用豆腐要求既富有营养,食用简便,清洁卫生,又能较长时间地存放。近年来,使用葡萄糖酸内酯做凝固剂制作豆腐,改变了制作豆腐的传统工艺,制出了满足消费者要求的优质豆腐。
葡萄糖酸δ内酯(简称“内酯”)是一种新型无毒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上被用做酸味剂、保鲜剂、防腐剂、蛋白质凝固剂等。内酯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结晶,有甜味,溶水后缓慢地水解放出葡萄糖酸,呈微酸性,使蛋白质凝固。用它代替卤水、石膏做出的豆腐,质量细腻肥嫩,味道纯正,鲜美可口,无蛋白质流失,营养丰富,出品率高,比一般豆腐耐贮藏,在温室25℃可存放两天,12℃存放5天不变质,而且宜制作包装豆腐。因此,内酯是一种新的豆腐凝固剂。
1.工艺流程制作内酯豆腐工艺流程如下。
制熟浆→降温→加内酯→浇注→二次加温→冷却→成品
2.操作技术
(1)制熟浆 操作方法同作豆浆,但浆的浓度要求高,一般为12波美度左右,l千克黄豆出浆以5~6千克为宜。
(2)降温 将煮沸的豆浆放在易凉处或凉水中,使浆温降到常温(30℃)。
(3)加内酯 内酯添加量为豆浆重的0.3%,若低于0.25%,不利于成型;高于0.35%,则豆腐偏酸味,不易析水。添加时,预先将内酯用少量温水溶解后再加入降温后的豆浆中,加时要一边搅拌豆浆一边加入内酯溶液,使其混合均匀。
(4)再次加温 根据需要将内酯豆浆注入容器内,如耐温塑料袋、铝盒、钵等。然后快速将浇注好的袋、盒钵等容器隔水加热(水煮)或用蒸气加热(放在蒸笼、隔笆上)。若采用隔水加热,锅内水的高度一般为容器高度的2/3以下,以防水溅浸入容器内,冲淡豆浆,使成品达不到硬度标准。一般加热使豆浆温度控制在80℃~90℃之间,保持15~20分钟,使凝固成内酯豆腐。
(5)冷却 将成型的豆腐冷却降至常温,即为细嫩洁白的内酯豆腐,若隔日出售或食用,豆腐味道会更加鲜美可口。采用葡萄糖酸内酯做凝固剂制作的豆腐,一般每千克大豆出品率为5~6千克。
(三)豆腐干加工
豆腐干种类繁多,花色各异,但制作方法大同小异,各地均以出白(做成白豆腐干)以后,再制成各种产品。
1.工艺流程 制作豆腐干工艺流程如下。
制熟浆→点浆→墩脑→破脑→浇制→压榨→划坯→成品
2.操作技术
(1)制熟浆 制作方法同做豆腐,但浆的浓度稍低,9~10波美度,加水量为原料大豆的8~9倍。
(2)点浆 点浆温度控制在85℃~90℃之间。一般采用卤水点浆。操作时左手握盐卤壶滴卤。右手用铜勺搅动豆浆,使豆浆上下翻动,待翻上来的豆腐花呈豆瓣状时,停止点卤和搅动,然后在豆腐花上洒少量盐卤。
(3)墩脑 点浆后墩脑15~20分钟,使豆腐花充分凝集。
(4)破脑 破脑要求破碎程度较大,即用大铜勺将豆腐花上下均匀翻转,使豆腐花破碎泄水。然后用勺将泔水撇出来,也可边浇制边撇泔水。
(5)浇制 先把用碱水煮沸,并用清水透净的包布错角铺在铝制或木制的豆腐干模型方框内,再用瓢把豆脑轻轻地舀人铺有包布的模型内,然后对角拢好包布,即可上榨。
(6)成品 压榨后,先取下模型格子,将上面的包布揭开,底朝上翻在操作台板上,然后取模型格子,揭去包布,成型的豆腐干坯即脱胎而出。用刀先修去坯边,再顺着模印用刀将豆腐干划开成整齐的小块,就是白豆腐干成品。一般每千克大豆,产豆腐干成品1.5~1.7千克。
做五香豆腐干,可配卤汤焖煮白豆腐干。卤汤的配料为:每1000块豆腐干,用食盐100克,酱色72.5克,五香粉50克,加适量水,然后将白豆腐干放入盛有卤汤的锅内,用文火煮30分钟左右,出锅后即为五香豆腐干。
3.质量要求 白豆腐干要块形整齐,四角见方,厚薄均匀,质地密实,有筋丝,有弹性,不碜,表面不毛。水分不得超过75%,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4%。
五香豆腐干要咸淡适口,块形完整,质地坚韧,颜色均匀,不苦、不酸、不碜。水分不得超过70%,食盐(以氯化钠计)不得超过5%,蛋白质不得低于14%。
(四)百页加工
百页分薄厚两种,薄的叫千张,厚的叫干腐或豆腐片。经加工复制,可制作五香豆腐丝、素肠、臭千张等各式副食品。
1.工艺流程
制熟浆→点浆→打脑→浇制百负→压榨→剥百页→成品
2.操作技术
(1)制熟浆 操作方法同做豆腐,但浆煮好后,制薄百页在熟浆中加1/4的水,厚百页加1/8的水。以降低豆浆浓度,减慢凝固剂的作用速度,使蛋白质凝固物网络的形成变缓,减少水分和可溶物的包裹,以利于体制时水分排出畅通。
(2)点浆和打脑 方法与水豆腐相同,但豆脑要搅碎,这样既有利于打破网络放出包水,又能使豆腐脑均匀地摊在包布上,制出的百页均匀,质地紧密。
(3)浇制百页 事先将长条包布用碱水煮好,并用清水透净。再用手指粗的竹根将包布整齐地卷起来。浇制时,把长条包布的一端平铺在百页套模内,包布四角要摊平,不折不皱,再把搅碎的豆腐花均匀地浇在套模内的包布上,然后把包布返回盖在豆腐花上面包严即可。这样,1层包布,浇制1张百页,来回反复,依此类推。
铺脑的数量,要根据百页的厚薄而定。厚百页豆腐量可适当多些,薄百页则适当减少,但每批厚薄要一致。浇制过程中。铺包布要快、稳,没有褶子,豆脑要勤打耙,防止泼出的百页有疙瘩,厚薄不匀。
(4)压榨 把浇制好的百页移到榨位,逐步绞榨下压,约10分钟后,松榨脱模,把压榨过的百页连同包布底朝上倒置,然后放上压盖,2次加压10分钟,即可下榨。
(5)剥百页 剥下的百页经过整形,即为成品。一般每千克大豆出百页成品约1千克。
如做五香豆腐丝,可以厚百页为半成品,将其切成宽25厘米,长30厘米的方块,然后折叠切成2~3毫米宽的丝,留把头3厘米不切下,再将把头卷成圆筒,用绳子捆扎成把,每50千克豆腐丝,用小茴香100克,大茴香50克,丁香50克,桂皮60克,花椒50克,酱油500克,食盐1.5千克,加清水50千克配成卤汤,将绑好的豆腐丝放入对好的卤锅中,用文火煮沸30分钟,使其呈赤褐色后,即为成品。
3.质量要求 百页要呈白色或浅黄色,无异味,厚薄均匀,两面光洁不破,不夹块,有韧性,无杂质,水分不得超过65%,蛋白质不得低于15%,厚度薄百页不得超过0.5毫米,厚百页不得超过2毫米。五香豆腐丝要呈赤褐色,有五香味,咸淡适宜,不苦、不酸、不碜。
(五)腐竹的加工
1.工艺流程
原料大豆→清选→脱皮→浸泡→磨浆→滤浆→煮浆→揭竹→烘干→包装→成品
2.工艺要点
(1)制浆 腐竹生产中的制浆过程与豆腐类生产中的制浆过程极为相似。这也是我们将本节内容列入此章讨论的主要原因。腐竹生产用豆浆浓度应控制在6.5~7.5波美度(蛋白质浓度2%~3%)的范围内。豆浆的浓度过低,蛋白质含量少,蛋白质胶粒间的碰撞机会减少,不易发生聚合,薄膜形成速度慢,甚至不能形成薄膜;豆浆的浓度过高,虽结膜速度快,但会影响腐竹的质量,产品颜色深、灰暗,易出现浓浆现象,出一、二级腐竹少。
生产腐竹用大豆最好在浸泡前破瓣脱皮,这样所得产品色泽光亮明快,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2)揭竹 煮沸后的豆浆,放入腐竹成形锅内成形。成形锅是一个长方形的浅槽,槽内每隔50厘米有一格板,格板上隔下通,槽底及四周带有夹层,用于通蒸气或热水恒温。成形锅的深度一般为4厘米,豆浆只放一半,即2厘米左右。放入成形锅的豆浆经一段时间的恒温,即可在表面形成一层淡黄色的薄膜,随着时间的延长,薄膜不断加厚,达到一定厚度时用手或竹竿把膜揭起,即为湿腐竹。目前国内已研制出腐竹揭皮机,正在推广应用。
揭竹工序,应该注意的三个因素是温度、时间和通风条件。
温度过高,如处于微沸状态,腐竹易起“鱼眼”,产品颜色加深,易起锅巴,腐竹的产率低,质量差;温度低,结皮速度慢,生产周期长,温度过低则不能形成完整的皮膜。
因此,揭竹时,恒温温度应严格控制,一般以82±2℃为宜,并要保持稳定,不能忽高忽低,否则也会影响腐竹的质量和产率。
揭竹时,每支腐竹的成膜时间掌握在10分钟左右为宜,时间太短,皮膜过薄,缺乏韧性,揭时易破断;时间太长,皮膜过厚,质量不好。
通风良好,也是提高腐竹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必备条件。通风不好,成形锅上方的水蒸气浓度大,浆面水分不易蒸发,皮膜自然形成就慢。
(3)烘干 湿腐竹揭起后,搭在竹竿上沥尽豆浆后,应及时烘干。腐竹烘干的方法有两种,即暖房烘干和机械烘干。目前国内生产厂家大部分都是采用暖房烘干,机械化连续烘干用的很少。
普通的暖房烘干,大多采用的是一次烘干法,即将湿腐竹悬挂在温度为35℃~45℃、安有通风装置的暖房内,一次连续烘干8~10小时。这种方法要使腐竹含水量降到7%左右(部颁标准是10%,这在南方很难达到3~6个月的保存期)极易造成碎品碎支。因这种一次性连续干燥,使表面水分不断蒸发,腐竹内外水分相差较大,故而容易断裂。经改进的三次烘干法,生产的腐竹不易断裂,内外干燥均匀,支条不扭曲,其大体方法是:第一次在60℃左右的暖房内烘30分钟左右,使腐竹表面不粘后即出暖房,稍凉后从杆上取下平摆在竹篷上,再进同一暖房在同一温度下继续烘干120分钟左右,至水分降至15%~20%时,再出暖房。经分级整理后,进另一暖房,此暖房不需通风,温度控制在45℃~50℃,这样再持续烘干5小时左右,水分即可降至7%~8%。
(五)油豆腐加工
油豆腐是白豆腐经汆油炸熟,色泽金黄,皮酥香,肉起泡,风味别具的方便佐膳。其主要特点是脂肪含量增加,比其他豆腐制品较耐贮存。
1.工艺流程
制熟浆→点浆→墩脑→破脑→烧制→压榨→划坯→油汆→成品
2.操作技术
(1)制熟浆 方法与水豆腐相同。但浆的浓度较低,一般7~8波美度,加水量为原料大豆的10倍左右。为使油豆腐能炸起泡,必须在熟浆中加10%的冷水。
(2)点浆 点浆时浆温要控制在75℃左右,凝固剂可用25度盐卤加水冲和到8~9波美度。点浆方法与豆腐干相同。
(3)墩脑 墩脑时间不宜太长,一般5~10分钟。
(4)破脑 为使油豆腐发透发足,破脑时用铜勺上下翻动,直到水大量溢出,豆腐花全部下沉为止,然后再舀尽豆腐花上的黄浆水。
(5)浇制 先在榨豆腐的淌地上放1块70厘米×70厘米的平木板(底板),再在木板上放压坯子用50厘米×50厘米×6厘米小套模,将豆腐包布铺在套模上,用瓢将豆脑舀入铺好包布的套模内。豆脑要上平,再将包布拢好包严,并用瓢使劲压一下,使包不散开,然后取下套模,放上第二块底扳,再放套模、铺包、上豆脑,依此类推,直到榨满为止。
(6)压榨 榨满后,及时绞榨。油豆腐坯子不宜压得太干,太干油炸时发不适,太嫩油炸不易生皮,且耗油多。标准的油豆腐坯干,其老嫩程度介于豆腐和豆腐干之间。约压15分钟,即可下榨揭包。
(7)划坯 划坯应趁热进行,一般60℃左右。若坯子冷却后划,刀口会有毛粒,影响外观。划坯可根据市场需要和食用习惯,划成小方块、三角形、长条形、大方块等各式各样。
(8)汆油 待坯子冷却后进行。油根据坯子老嫩而定,嫩坯的油温宜高,一般155℃~160℃;老坯的油温宜低,一般145℃~150℃。油温太高,坯子下锅后会结皮,反而不发泡。坯子投入油锅后,直炸到全部飘起,外壳发硬,呈金黄色时、捞出控油,即为油豆腐成品。每千克大豆出油豆腐成品1千克左右。
3.质量要求 油豆腐要求金黄色,块形整齐,外硬内软,内有蜂窝,香气正常,无异味,无杂质,水分含量不得超过55%,蛋白质不得低于17%。
二、现代豆制品加工
(一)豆浆
豆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饮料。我国人民饮用豆浆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就世界范围来说,各种豆浆类的大豆饮料很盛行,新工艺不断出现。豆浆的传统制法很简单,一般家庭均可自制。方法是:黄豆1份,加水8份,充分浸泡后,磨浆、过滤,煮沸即成。也可用黄豆粉10份,加水100份,煮沸后即成豆浆。工业化生产豆浆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大豆清理除去杂质,送入洗槽内加水洗涤,再输入浸泡槽内浸泡。浸泡好的大豆经水分离机分离去水后,由输入装置定量送入磨碎机内。同时向磨碎机内定量加水。磨后送入连续蒸煮装置内,用气加热进行蒸煮。蒸煮后,经加压过滤,即为鲜豆浆。豆浆类大豆饮料的缺点是有豆腥味。由于脂肪氧化酶的活性是产生豆腥味的主要原因,因此可设法钝化脂肪氧化酶活性以防产生豆腥味。大豆粉碎后,脂肪氧化酶与油酸或亚麻酸作用形成氢过氧化物,这类物质经酶促反应能产生种种不良气味的化合物。这些不良气味的化合物如挥发性醛类、酮类,又能与蛋白质等成分牢固结合,一旦产生就不易除去。因此,大豆采取湿磨加工的时候,应预先钝化脂肪氧化酶等酶类,否则产生不良气味物质后,便不易除去。
加热是钝化大豆脂肪氧化酶的基本方法。但由于加热后能引起大豆蛋白质变性,从而失去可溶性和其他一些功能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豆蛋白质的应用。因此,需探求一些简易可行的既能钝化脂肪氧化酶活性,又能较好保留大豆蛋白质溶解性的方法。豆浆加工中,钝化脂肪氧化酶可采用热水磨豆、干热挤压蒸煮、热烫及在低pH值下磨碎等方法。
热水磨豆改良豆浆加工法,是将未浸泡的大豆于80℃~100℃水中磨碎,保持该温度10分钟,即可钝化脂肪氧化酶,防止产生不良气味。
干热挤压蒸煮法是,先将干大豆压碎去皮,干热钝化脂肪氧化酶,冷凉后、将水分调至15%~20%,再进行挤压蒸煮。此法防止豆腥昧效果也较好。
整粒大豆经沸水热烫也能钝化脂肪氧化酶。未浸泡的大豆需热烫20分钟,经4小时浸泡的大豆则只需热烫10分钟。
由于脂肪氧化酶在酸性条件下活性受到抑制,故在低pH值下磨碎大豆,可钝化脂肪氧化酶,然后用氢氧化钠中和。如用酸调节pH值为3.5,再喷蒸汽加热大豆到100℃,保持10分钟,即可钝化脂肪氧化酶。
大豆制品产生豆腥味后,虽然不易除去,但通过加热可使豆腥味减轻。加热处理的另一个优点是可破坏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但加热可使大豆的蛋白质变性,经10分钟汽蒸后,大豆蛋白分散指数平均下降至20%左右。总之,除去豆浆的豆腥昧,仍是目前未彻底解决的课题。
(二)干燥豆乳粉
1.工艺流程
大豆→筛选→脱皮→清洗→浸泡→磨浆→浆渣分离→豆浆→(加辅料)营养调配→过滤→高压均质→真空浓缩→除腥→喷雾干燥→冷却→过筛→包装→豆乳粉
2.操作技术
(1)筛选 目的是除去大豆原料中的豆秆、豆壳、泥石、金属,霉烂、虫蛀豆,不完整粒等杂质,提高产品质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脱皮 是豆乳制品过程中关键工序之一。通过脱皮可以减少土壤中带来的耐热细菌,改善豆乳的风味,限制起泡性。同时还可以缩短脂肪氧化酶钝化所需要的加热时间,降低贮存蛋白的热变性,防止非酶褐变,赋予豆乳以良好的色泽。
(3)浸泡 浸泡是磨浆的前提,其目的是为了软化大豆籽粒组织,以降低磨浆时的能耗与磨损,提高胶体分散程度及悬浮性。通常将大豆浸泡于3倍重量的水中,夏天浸泡时间为8~10小时,冬天为16~20小时。
大豆必须充分浸透才能入磨,大豆吸水量约为原料大豆的1.2倍,浸泡后大豆重量增加1.8~2.5倍,体积增加l.7~2.5倍。
(4)磨浆 将浸泡好的湿大豆磨碎成白色糊状物称为豆糊,将豆糊与适量水混合而成浆体。现代化工厂多采用加入足量的水直接磨成浆体,再把浆体分离除去豆渣萃取浆液。大豆磨碎后,大豆中所含的脂肪氧化酶在一定的温度、水分、氧气等条件下会发生反应产生豆腥味,因此常用热水磨浆法,即在接近100℃的水中热烫一段时间以钝化脂肪氧化酶,同时应尽可能防止蛋白质变性。也可在磨浆前用气蒸一小段时间,这样既可钝化酶又可保持蛋白质良好的溶解性。
(5)浆渣分离 磨浆后的浆液含有以不溶性的膳食纤维为主要成分的豆渣,需加以分离去除。过去常用的是挤浆机,现在多用离心机。在豆乳生产中,制浆工序总的要求是磨得要细,滤得要精,浓度要固定。豆糊的细度一般要求在120目以上,豆渣含水量要求在85%以下,豆浆的浓度一般要求在8%~10%。
(6)营养调配 为了提高成品的营养价值与商品价值,在调制缸中按产品的配方和标准要求,将豆浆、风味物质、营养强化剂、赋香剂、稳定剂、乳化剂、甜味料、果汁或其他食品添加剂等加在一起,充分搅拌均匀,并用水调整至规定的浓度。
大豆中虽含有优质的植物蛋白和脂肪酸,但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并不充分。如大豆中维生素B1和B2含量不足,维生素A和C含量很低,维生素B12和D几乎没有,因此,在豆制品中有必要进行营养强化。
(7)高压均质 均质处理是提高豆乳制品口感与稳定性的关键工序。用来完成豆乳均质处理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均质机,胶体磨通常作为均质机的预均质设备,均质机是生产优质豆乳制品不可缺少的设备。豆乳在加压后,经过均质阀的狭缝突然放出,豆乳中的油滴颗粒在剪切力、冲击力及空穴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微细化,形成均一的分散液,促进了液-液乳化及固-液分散,也就提高了豆乳的稳定性。均质压力一般是越高越好,但综合考虑,一般采用13~23兆帕。均质温度也是越高均质效果越好。据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食品科学系尼尔逊(A.I.Nelson)研究报道,豆乳的均质温度应控制在70℃~80℃比较适宜。均质的次数一般以两次效果较好。
(8)真空浓缩 新磨制的豆浆中含有85%~90%的水分。通过浓缩除去部分水分,可大大节约干燥时的能量消耗,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特殊的质量要求。
豆乳粉和豆乳晶颗粒中存在的氧气易与脂肪发生反应产生氧化味,给产品带来不良风味,降低保存时间,因此浓缩可延长制品的保质期。
从生产实际出发,豆乳粉生产中,基料浓缩后的固形物含量一般应控制在14%~16%,可根据其组成进行适当的调整,浓度过高,基料易成膏状,完全失去流动性,无法输送和雾化,不能正常生产。对于豆乳晶来讲,基料浓缩后固形物含量一般应控制在25%~30%,加入糖粉后,固形物含量可达50%~60%。浓缩温度一般采用50℃~55℃,真空度80~93千帕。这样可以尽量避免蛋白质长时间受热变性。
(9)除腥 瞬时高温加热消除豆腥味是利用真空度和温度的相互对应(即真空度越高温度越低,真空度越低温度越高)的原理进行的。采用破除部分真空,使真空度下降,豆浆的温度在短时间内上升而达到除腥灭菌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蛋白质变性。操作时应慢慢地破坏真空,当真空度降至79920帕时,暂停破坏真空,因这时真空浓缩锅内浆温从54℃上升至60℃。然后继续少量破坏真空,使真空度下降至26640帕,温度上升至80℃时。此时应打开真空浓缩锅出料口阀门,放开一小缝隙,使空气从缝隙进去,再从豆浆的底部往上冲,使其豆浆翻滚。当温度达84℃时,迅速停止破坏真空,关闭蒸汽,并通过自来水冷却(一般豆浆温度再上升2℃,即达86℃时就开始降温)。从消毒开始到结束,全过程在7~10分钟内完成。自来水冷却8分钟左右,温度可降至50℃,真空度上升至89244帕。这时应关闭自来水,通入蒸汽继续浓缩,并取样观测其浓度。当浓度为78%时,浓缩结束,豆浆和糖已混合成豆乳。这时往浓缩液中加入大豆0.1%的碳酸氢钠(加水溶解后,靠真空吸入真空浓缩锅内),与豆乳混合。最后关掉水泵,破除真空,打开出料口,即可放出浓缩豆乳。
(10)喷雾干燥与豆乳粉生产 喷雾干燥是豆乳粉生产的关键工序,也是由液体豆乳制取固体豆乳粉的唯一办法。制取豆乳粉的目的是为了销售、贮藏及运输的方便,而真正食用时,又必须将固态豆乳粉与水混合制成浆体,这就需要豆乳粉的溶解性或分散性好。为提高速溶性,按成品0.3%的比例加入大豆磷脂油,可消除蛋白质的表面张力,以形成较大的酥松颗粒及增加豆粉的润湿性。将喷雾干燥好的速溶豆粉颗粒外,再喷1层磷脂油,增加产品的乳化性,可大大提高速溶性,喷涂磷脂油的比例仍为成品的0.3%。
(三)豆乳饮料
目前,豆乳可分为纯豆乳、调制豆乳和豆乳饮料3种类型。纯豆乳是指不加添加物的豆乳;调制豆乳则是添加食品添加剂的豆乳,如乳化剂、强化刘、甜味剂等;豆乳饮料主要有果汁添加型、麦芽添加型、咖啡可可型、乳酸发酵型及乳成分添加型等。
现代工业化生产豆乳的流程为:原料大豆→脱皮→灭酶→粗粉碎→细粉碎→离心分离→调整→高温→杀菌→脱气脱臭→均质→冷却→无菌灌装→成品
桔汁豆乳饮料加工工艺 桔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高。豆乳富含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二者混合加工成的桔汁豆乳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风味独特,深受市场青睐。
(1)原料配比 豆乳50%、白糖6%、果胶或羧甲基纤维素0.2%~0.5%、桔汁10%(要求pH4~4.5)、柠檬酸0.2%~0.5%、水33.2%、食用香精适量。
(2)豆乳制作 称取1千克精选大豆,加入1500~2000毫升0.5碳酸氢钠溶液,在室温下浸泡(夏天为6~8小时,冬天18~20小时)。泡好后捞出用自来水洗净沥干,投入80℃~90℃热水中烫漂1~1.5分钟(钝化脂肪酶活性),加入2000~3000毫升80℃~90℃热水,置砂轮磨(经热水处理已保持热状态)粗磨。分离豆渣后,再加入2000毫升热水进行细磨,接着以热水补足到6500~7000毫升,过80~100目尼龙筛,分离出浆渣后,获得细而无腥味的鲜豆乳。最后加热至100℃,蒸煮30分钟,作灭菌及钝化抗胰蛋白酶活性的热处理,冷却至5℃~10℃备用。
(3)配稳定剂 称取为成品量0.2%~0.5%的羧甲基纤维素(增稠稳定作用),加入少许白糖(边加少量温水边搅拌,使之缓慢地溶化)混匀后,加足水量使之加热全部熔化,冷却到5℃~10℃备用。
(4)桔汁配制 将1份桔酱与8份水(重量比)混合,用柠檬酸调节桔汁pH值为4~4.5,煮沸数分钟,冷却到5℃~10℃备用。
(5)桔汁豆乳调制 将稳定剂倒入豆乳中,在剧烈搅拌下徐徐加入桔汁,拌和均匀后,在无菌条件下装罐封盖,即得成品
(四)发酵酸豆乳加工工艺
(1)大豆处理 选用新鲜、蛋白质含量高的大豆,先除去沙石、豆梗等杂物,并清洗干净,然后加豆重3~5倍的热水或浓度为0.5%的热NaHCO3溶液浸泡。在最初约半小时内保持液温85℃~90℃,浸泡为3~5小时后,滤去废水,最好脱皮,再用清水清洗豆粒。
(2)制浆 将清洗后的豆粒加5~7倍豆重的水(最好用热水)或热的稀NaHCO3溶液磨浆,再用200目筛除渣,然后将浆液浓度调至0.2~0.3波美度。若浆液浓度过低,会使产品口感淡薄;而浓度过大,则产品口感太浓,色泽偏黄。
(3)调制 调制是基料制备的关键工序,它不仅决定成品的色、香、味,而且对发酵工序(即菌种的发酵)具有重要影响。
糖类的添加 在大豆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糖类物质,但多是不能被乳酸菌所利用的低聚糖和高聚糖嗜热链球菌用量可达2.5%,对嗜酸乳杆菌的某些菌株的用量可增大到4%。
在生产中,最好是添加多成分物质,如果葡糖浆、蜂蜜、脱脂乳等,这样既有利于乳酸菌的产酸及生长繁殖,又有利于改善产品的风味及营养。例如在豆乳中,而被乳酸菌利用的糖类含量较少,且在大豆浸泡、浆渣分离等工序中还有大量流失,从而造成豆乳中可被乳酸菌利用的糖类很少,而糖类又是乳酸菌重要的碳源物质,且对饮料的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豆乳调制时,必须添加适量糖类。
作为甜味剂的糖类种类很多,但可被乳酸菌利用的糖类主要有乳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等,且不同的菌种对不同糖类的利用情况有异,因此,在豆乳调制时应合理选择糖类。
糖类的应用因所用菌种的不同而异,当采用混合发酵剂时,最好是多种糖类并用(如乳糖与蔗糖;葡萄糖与蔗糖),同时应注意添加量的控制。一般乳糖的添加量为1%,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产酸;葡萄糖的最适用量也是1%,但对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可添加8%~12%的蔗糖、0.5%~1.0%的脱脂乳粉和1%~12%蜂蜜。又如以50%~60%牛乳、30%~40%牛乳和5%~10%山楂果珍粉配合,十分有利于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山楂果香和发酵香气易复合,形成独特风格的饮料,滋味肥厚,饮后舒适愉快。
由于蔗糖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因此,在满足发酵要求的前提下,对产品风味的调配,目前仍以蔗糖为主。从产品风味方面考虑,蔗糖用量以总量的8%左右为宜。这样会使产品口感甜中带酸,非常可口,无任何异味。若用量偏低,则产品太酸,且后味带苦;若用量偏高,则产品酸度下降,口感太甜,黏稠不适。
稳定剂的添加发酵型豆类饮料呈酸性,这对其中的蛋白质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会使产品出现沉淀、分层等现象。因此,在基料中应添加适量稳定剂,提高产品的稳定性,防止出现上述现象。有资料表明,在豆乳中添加1%稳定剂,不仅可提高产品的稳定性,而且可改善产品的色泽、外观及风味。
在发酵型豆类饮料中,所用的稳定剂,既要在酸性条件下有良好的稳定作用,又不易被微生物所分解。常用的稳定剂有明胶、琼脂、果胶、卡拉胶、海藻胶、黄原胶等,它们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两种以上共用。在单独使用时的用量:明胶为0.6%左右、琼脂为0.2%~1.0%、卡拉胶为0.4%~1.0%;当果胶与卡拉胶并用时,两者配合比例为2~3∶1~2。
为了进一步改善产品的营养、风味,在基料调制时,还可添加适量营养强化剂、赋香剂等。
在调配时,豆乳和牛奶可直接混合,若用奶粉,可先加约7倍水调成奶液,果粉也要先溶于水调成果汁,并提高其pH值后再加入低温的豆乳和牛乳混合液中。混合后的发酵基料pH值应在6左右,这样在加热杀菌时不会有沉淀发生。由此产生的柠檬酸钠(钾)等果酸盐有利于乳酸菌的活力保持和产品的稳定性及清爽感。
(4)均质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防止脂肪上浮,以及使其他颗粒物质均匀分散,增加细度,改善口感,在基料调制后,还应对其进行高压均质处理,均质压力以18~24兆帕为宜。
(5)杀菌 对均质后的基料还应进行杀菌处理,且其杀菌较其他豆类饮料要更为严格,否则在发酵时,会因杂菌的生长繁殖,使基料腐败变质,影响产品风味,使产品质量降低,甚至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在基料中含有耐热芽孢杆菌,用普通的巴氏灭菌方法不能将其杀灭,因此,对基料应采用加压灭菌或超高温瞬时灭菌方法,一般采用70℃~90℃,保持15~45分钟(以90℃,15分钟为好)。为了便于下道工序操作,常采用超高温瞬时灭法。其方法是将基料在130℃~140℃的高温下,保持15~45秒钟,然后迅速冷却到所需的发酵温度,一般要求冷却至40℃左右。
在生产中,有的采用直接蒸汽加热,在90℃~95℃下,保持20~30分钟。用直接蒸汽杀菌的优点在于还可有效地去除豆乳中的异味。
在杀菌时应注意加热不可过度,否则不仅会使维生素、乳酸菌生长因子破坏,而且会使产品有蒸煮味及产生其他不良成分而影响产品风味。
(6)接种与分装 基料经均质、灭菌和冷却后,就可接种发酵。即将生产发酵剂按一定比例添加到基料中,并搅拌均匀,然后定量分装于发酵销售容器中,并加盖封口。一般接种量为1%~5%。
(7)发酵 发酵工序的关键在于对发酵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为不同菌种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发酵时间也不同,在发酵型豆乳饮料生产中,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35℃~45℃,发酵时间为10~24小时。
对大多数菌种,发酵温度的低限应控制在接近所用菌种的最适生长温度,这样有利于菌种的生长繁殖。当发酵温度在高限时,可缩短发酵时间。
总之,发酵成熟的饮料的酸度和pH值应符合下列要求:pH值在
3.5~4.5,酸度在50~60°T,呈均匀细密的凝乳状。
(8)后熟 对凝固型发酵饮料,在发酵成熟后,应及时移入4℃的
冷库中冷却保存4小时以上。在此期间其口感和风味可得到改善,酸度可达70~80°T,故称此过程为后熟。后熟结束后即可销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