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病毒性鱼病
病毒是已知各类微生物中体型最小,结构最简单,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并以独特的“复制”方式繁殖的微生物。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鱼病,称病毒性鱼病。
一、草鱼出血病
【病原体】水生生物呼肠孤病毒(Aguareovirus),暂命名为草鱼出血病病毒。病毒为对称球形颗粒,直径为65~72纳米。
【症状】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
从外表症状看,病鱼体色暗黑而微红,较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下透视,可见到皮下和肌肉出血。病鱼口腔有出血点,下颌、头顶和眼眶四周充血,有的眼球突出,鳃盖、鳍基充血。一般鳃部无明显病变,但由于内出血而导致鳃部苍白,特称“白鳃”。也有的鳃瓣呈鲜红色斑点状充血。
从内部病变看,剥去皮肤,可见肌肉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剖开腹腔,可见肠道全部或部分因肠壁充血而呈鲜红色,轻症可呈现出血点和肠壁环状充血。鳔壁和胆囊表面常布满血丝,少数病鱼肝、脾、肾因失血而呈灰白色,或有局部出血点。
实际上,上述症状群大多不同时出现,按其症状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可分为三个类型,可同时或交替出现。
1.红肌肉型。主要表现为肌肉明显出血,呈鲜红色,鳃因失血而苍白。多见于5~10厘米的小草鱼种。
2.红鳍红鳃盖型。主要表现为鳍基、鳃盖严重充血,头顶、眼眶、口腔等处有明显出血点,多见于10厘米以上的大草鱼种。
3.肠炎型。主要表现为肠道严重充血,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有别于细菌性肠炎的紫红色,内脏点状出血,体表也可见出血点。各种规格的草鱼鱼种均可见到。
【流行情况】该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鱼病,流行季节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草鱼、青鱼都可发病,主要危害草鱼,从2.5~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发病,2龄以上草鱼有时也患此病。水温20℃~33℃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5℃~28℃;但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的数量多及毒力强时,在水温低至12℃及高至34.5℃时都有发病。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初步的诊断,但要注意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活检时前者肠壁弹性很好,肠腔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组织;后者的肠壁弹性差,肠腔内黏液较多,但红细胞少。病原的确定须生物学检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等免疫学方法鉴定。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用浓度为20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或20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泼洒消毒。
2.草鱼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60克/立方米碘伏(PVP-1)药浴25分钟。
3.发病季节到来前,人工注射出血病灭活疫苗或免疫组织浆,疫苗浓度为1%计算,注射量为6~7厘米鱼种0.2毫升/尾,18~20厘米注射0.5毫升/尾。
4.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抵抗力。
5.发病季节,每月用下列治疗药物预防1个疗程。
【治疗方法】
1.外泼药:全池遍洒含氯消毒药,如二氧化氯0.3克/立方米,或漂白粉精0.5~0.6克/立方米,或三氯异氰尿酸0.3~0.4克/立方米。
2.内服药:每100千克鱼每天用0.5千克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都可以)再加0.5千克食盐拌饲投喂,连喂7天。
3.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复药2号2.5~5克拌饲投喂,连喂3天。
二、鲤痘疮病
【病原体】鲤疱疹病毒(Herpesvirus cyprini)。病毒大小为190±27纳米。
【症状】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泽由乳白色逐渐转变为石蜡状,这些增生物常高出体表1~2毫米,个别可达3~4毫米,状如痘疮,故称痘疮病。长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脱落,但又会重新长出,当“增生物”数量不多时,对病鱼无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鱼体的大部分,就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消瘦,并影响亲鲤的性腺发育。
【流行情况】此病不常见,主要危害鲤、鲫及圆腹雅罗非鱼等,影响鱼的生长及降低商品价值,流行面不广,危害性不大,在越冬后期可引起病鱼死亡。同池混养的青、草、链、鳙、鳊及赤眼鳟不感染。该病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时,及水质肥沃的池塘、水库、网箱内,当水温升高后,会逐渐自愈。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初步的诊断。再进一步诊断须增生物组织切片,可见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有些上皮组织的核内有包涵物。最后确诊须进行增生物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或分离培养到疱疹病毒。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转愈。
2.每立方米水体用0.2~0.3克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全池泼洒,同时内服三黄粉对治疗鲤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3.流行地区改养对此病不敏感的鱼类。
4.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
三、鲤春病毒病
【病原体】鲤弹状病毒(Rhabdovirus Carpio)。大小90~180纳米×60~90纳米。
【症状】此病潜伏期6~11天,发病后,病鱼体色变黑,无食欲,游泳迟缓,侧游,最后失去游泳能力而死亡。由于此病只在春天气温上升时致病,故称鲤春病毒病。检视病鱼,可见两侧有浮肿红斑,体表轻度或重度充血,鳍基发炎,肛门红肿突出,常排出长条状黏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腹部明显肿大,眼球外突,鳃苍白,有时可见竖鳞。解剖病鱼,可见腹腔内有血水,肠道、肾及鳔等器官充血发炎,病情严重的,内脏浮肿,围心腔明显溢血。
【流行情况】此病为全球性疾病,是一种以出血为临床症状的急性传染病。以欧洲流行为甚,我国也有流行,鲤鱼是最敏感的寄主,任何年龄段的鲤鱼均可患病,同时可在锦鲤、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等鱼类中流行并发生明显症状。流行于每年春季,发病后2~14天可造成大量死亡。流行水温为13℃~20℃。病鱼和死鱼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水传染,病毒可经鳃和肠道入侵,也可由寄生虫鱼鲺吸食鲤鱼血液时传播。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初步的诊断。再用直接法(查病毒)或间接法(查抗体)确诊。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杜绝该病毒源的传入,特别是对来自欧洲的鱼种应进行检疫,以防带入本病病毒。
2.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可预防此病发生,用含碘量100克/立方米的碘伏消毒池水,也可用季铵盐类和含氯消毒剂消毒水体。
3.杀灭鲺和水蛭,可减少此病发生。
4.将水温提高到22℃以上可控制此病发生。
5.选育对鲤春病毒病有抵抗力的品种。
6.用疫苗或弱毒病毒株免疫预防。
7.可参照草鱼出血病内外结合防治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
四、鲤鳔炎病
【病原体】弹状病毒(Rhabdovirus),大小90~140纳米×70纳米。
【症状】病鱼消瘦,体色发黑,反应迟钝,失去平衡,头朝下滚动。腹部膨胀,腹腔内有腹水;皮肤、肌肉、鳔、脑及心包上有瘀斑,卡他性肠炎。鳔发炎主要表现在单层鳞状上皮,以后在固有膜血管充血,血细胞浸润,此时单层鳞状上皮细胞变成立方形或柱形,液泡化,结缔组织水肿,引起鳔壁显著增厚,细胞内出现嗜酸性颗粒,最后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鳔内充满黏液。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普通鲤及野鲤,杂种鲤发病很少。各个年龄都可受害,而以鱼种最为普遍。发病季节是水温15℃~22℃,水温低于13℃时,呈潜伏状,潜伏期因温度不同约为1至1个半月,发病后死亡率较高。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初步的诊断。确诊须分离病毒,进行中和试验。
【防治方法】
1.进行综合预防,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感染的鱼类。
3.每千克鱼用10~30毫克氟苯尼考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5天,减少继发性细菌感染,可以减少死亡。
五、鳜鱼暴发性传染病
【病原体】鳜鱼病毒或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毒。
【症状】病鱼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尾柄处充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或有蛀鳍现象;大部分鱼鳃贫血,剖腹后,可见肝、脾、肾上有出血点,肝肿大,常可见坏死斑,胆囊肿大。
【流行情况】病毒在鳜鱼体内可长期潜伏,在广东省(或南方省份)流行于5~11月。危害对象发生于单养鳜鱼鱼池中,主要发生于鱼种和成鱼养殖阶段,大多呈急性流行。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将病变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检查到有大量六角形的病毒颗粒。
【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进行综合预防,如注射灭活疫苗,不乱用药物,在发病季节及时预防细菌、寄生虫感染,保持水质优良、稳定等。
2.流行季节,益生菌(乳酸杆菌)和保水灵(光合细菌)2~3毫升/立方米水体全池泼洒,4~6天1次。
3.戊二醛(10%)溶液0.3~0.4毫升/立方米水体全池泼洒,15天1次。
4.聚维酮碘(10%)溶液,0.5~1毫升/立方米水体稀释后全池泼洒;同时用三黄粉,0.2~0.3克/千克鱼体重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5.三黄散和保肝宁(复合维生素),5~6克和4~6克/千克饲料,5~7天1个疗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