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细菌性鱼病

细菌性鱼病

时间:2023-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养殖鱼类发生的疾病称之细菌性鱼病。显微镜观察,鳃上又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寄生,即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该病是一种暴发性疾病,且发病快,来势猛,死亡率高。在发病严重的池塘中野杂鱼也会感染此病而死亡。

第二节 细菌性鱼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养殖鱼类发生的疾病称之细菌性鱼病。这类鱼病种类较多,鱼体的各个部位均可感染而发病,是渔业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一、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体】柱状嗜纤维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菌体细小,柔软,可屈挠,大小为0.5微米×4~48微米,一般在病灶及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体较短,在液体中培养的菌体较长,没有鞭毛。但在湿润固体上可作滑行;或一端固定,另一端缓慢摇动;有团聚的特性。革兰氏阴性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离群独游水面,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往往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病鱼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现紫红色,甚至由小出血点;病情进一步发展,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软骨外露;病变鳃丝周围常有淡黄色黏液。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鲤、鲫、鲢、鳙、团头鲂、加州鲈、大口鲶、金鱼等也可受害,发病死亡率高。该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和流行,一般情况15℃~30℃范围内,该病随水温升高而易暴发流行,4~10月份为流行季节,并以7~9月份发病最为严重。是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诊断】

1.肉眼观察,鱼体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显微镜观察,鳃上又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寄生,即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

2.取鳃上淡黄色黏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聚焦成柱状,即可进一步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

3.用酶免疫测定法确诊。

【预防措施】

1.进行彻底清塘,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等综合预防。

2.选择优质健壮鱼种,鱼种下塘前用高锰酸钾或食盐药浴消毒。

3.在发病季节,8%溴氯海因0.2~0.3克/立方米水体或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立方水体0.5~1毫升,全池泼洒,15天1次。

4.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动1次。

【治疗方法】

对于因寄生虫引起的烂鳃,首先杀虫,再使用消毒剂和内服药;对于因水质氨氮含量过高引起的烂鳃,可用水质改良剂降解氨氮,同时使用消毒剂和内服药,但抗生素对光合细菌有影响,建议使用物理性药物,吸附降解氨氮。

1.全池泼洒外用消毒药,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溴氯海因、聚维酮碘溶液等,药量按药品说明使用。较严重的烂鳃病,不宜选用有较大刺激性气味的药品。

2.内服药饲

(1)诺氟沙星(氟哌酸)或氧氟沙星,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30毫克或50毫克,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5天。

(2)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1次量,每千克鱼体重5~15毫克或,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5天。

(3)复方新诺明,1次量,每千克鱼体重,50毫克,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5天。

首次药量加倍。

(4)恩诺沙星:每千克饲料1克,每天1次,连喂3~5天。

二、白皮病

【病原体】白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rmoalba),大小为0.8微米×0.4微米,多数两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或双鞭毛;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阴性菌。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背鳍下方或尾柄处出现白点,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向前扩展到尾鳍的前部、尾柄,迅速蔓延到背鳍基部后面的躯干,蔓延部分全现白色,故又称白尾病。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不久病鱼的头部朝下,尾部朝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去。

【流行情况】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草鱼、青鱼也有发生。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此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各地鱼苗、鱼种,以1夏龄鲢、鳙多见,1夏龄草鱼也可发现。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见发生。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在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体表有大量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寄生使鱼体受伤时,病原菌乘机而入,暴发流行。

【诊断】

1.鱼苗、夏花自背鳍基部以后的体表发白,镜检有大量杆菌者,即可初步诊断为白皮病。

2.如是由柱状嗜纤维菌感染引起的白皮病,除根据外表症状外,还可用细菌性烂鳃病检测柱状嗜纤维菌的方法进行诊断。

【预防措施】

1.同细菌性烂鳃的预防。

2.夏花鱼苗应及时分塘,捕捞、运输、放养时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发现体表有寄生虫寄生时,应及时杀灭;保持鱼池水质清洁,不使用未发酵的粪肥。

【治疗方法】

1.同细菌性烂鳃的治疗。

2.鱼种放养前或发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0.5小时,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克或土霉素25克。

3.发病严重的鱼池,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全池遍洒。

三、白头白嘴病

【病原体】是一种黏细菌,病原性质尚未完全查明。菌体细长,大小为5~9微米×0.8微米。

【症状】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呈乳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因而造成呼吸困难。口圈周围的皮肤腐烂,微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故在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的症状,但将病鱼拿出水面观察,则往往不明显。镜检病灶部位的刮下物,除看到大量离散崩溃的细胞、黏液、红细胞等外,还有群集成堆、左右摇摆和个别滑行的粘球菌,有时游动活泼的杆菌也很多。个别病鱼的颅顶和眼瞳孔周围有充血现象,呈现“红头红嘴”症状;还有个别病鱼的体表有灰白色毛茸物,尾鳍的边缘有白色镶边,或尾尖蛀蚀。病鱼体瘦发黑,反应迟钝,有气无力的漂游在下风近岸水边,不久就出现大量死亡。

【流行情况】本病是四大家鱼夏花阶段最常见的鱼病之一,尤其对夏花草鱼危害最大,一般鱼苗饲养20天左右,如不及时分塘,就易暴发此病。这可能与水质不良,病原体大量滋生,鱼体长大后池中密度过大,缺乏足够的适口饲料以及鱼体抵抗力降低有关。该病是一种暴发性疾病,且发病快,来势猛,死亡率高。在发病严重的池塘中野杂鱼也会感染此病而死亡。该病流行于5~7月份,一般从5月下旬开始,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7月下旬以后少见发生。

【诊断】目前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在诊断时必须注意与大量车轮虫寄生引起鱼苗、夏花“白头白嘴”症状相区别,这必须用显微镜检查患处黏液,前者有大量滑行杆菌,后者有大量车轮虫寄生。

【预防措施】

1.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

2.鱼苗放养的密度应合理。

3.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鱼苗有充足的饲料和良好的环境,并应及时分塘。

【治疗方法】

1.发病初期可用1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用2天;亦可用优氯净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2.二溴海因全池泼洒,用量为0.2~0.3克/立方米。

3.用2~4克/立方米五倍子或2.5~3.7克/立方米大黄,按规定方法全池泼洒。

4.用五爪金龙(乌蔹莓)硼砂合剂。按每亩水面2.5~3千克五爪龙鲜草捣烂,拌入硼砂溶液,混合均匀后全池泼洒(五爪龙为5~7克/立方米,硼砂1.2~1.5克/平方米),每天1次,连用3天,病情严重时连用5天。

四、赤皮病

【病原体】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escens),菌体短杆状,大小为0.7~0.75微米×0.4~0.45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有动力,极端1~3根鞭毛;无芽孢,菌体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菌。

【症状】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松动脱落,尤其在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的稍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软组织也常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在体表病灶处常继发水霉感染;病鱼有时肠管亦发炎充血,有的出现烂鳃症状,病鱼行动迟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不久即死去。

【流行情况】本病为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荧光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体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时,或体表被寄生虫损伤时,病菌才能乘虚而入,引起发病。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均可患此病。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在捕捞、运输后,北方地区越冬后,此病最易暴发流行。故又称为“擦皮瘟”或“赤皮瘟”。

【诊断】根据体表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分离、鉴定病原菌。

【预防措施】

1.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种放养前可用3%~4%的食盐浸5~15分钟或5~8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溶液浸洗20~30分钟。药溶时间的长短视水温和鱼体忍受力而灵活掌握。

2.可用治疗烂鳃病用的任何一种外用药全池遍洒1次和投喂内服药3天。

【治疗方法】

1.诺氟沙星(氟哌酸):每千克鱼每天用药10~30毫克投入饵料中内服,3~5天为1个疗程。

2.四环素:每千克鱼每天用药40~80毫克,拌入饵料中内服,连用3~5天。

3.磺胺嘧啶饲料投喂,第一天用量是每千克鱼用药100毫克,以后每天用药50毫克,连喂1周。方法是把磺胺嘧啶拌在适量的面糊内,然后和草料拌和,稍干一下投喂草鱼。青鱼可拌在米糠或豆饼中喂鱼。

五、竖鳞病

【病原体】水型点状假单胞菌(P.punctata f.ascitae)。菌体短杆状,大小为0.6~0.65微米×0.3~0.4微米,近圆形,单个排列,有动力,无芽孢,革兰氏阴性菌。

【症状】发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病情严重时呼吸困难,对外界的刺激失去反应并浮于水面。病情加重后全身鳞片竖起,向外张开像松球,鳞囊内积有血性渗出液,当用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出,顺着与鳍条平行的方向稍用力摸,液体即喷射而出。病鱼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腹水。病鱼呈现贫血,鳃、肝、脾、肾的颜色均变淡,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

【流行情况】该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池塘水质污浊及鱼体表受伤时可经皮肤感染致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金鱼,草鱼、鲢鱼有时也会感染此病。各年龄段鱼体从较小的至亲鱼均可感染发病。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季,水温17℃~22℃,有时越冬后期也有发生。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东等养鱼地区常有发生,主要流行于静水养鱼池中,流水养殖中较少发生此病。该病发病死亡率一般在5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甚至100%死亡,鲤鱼亲鱼死亡率可高达85%。

【诊断】根据症状及镜检鳞囊内渗出液,见有大量短杆菌时,即可作出诊断。但必须注意,当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鲤鱼鳞囊内时,也可引起竖鳞症状,在用显微镜检查鳞囊内渗出液时,即可加以区别。

【预防措施】

1.鱼体表受伤是引起本病的可能原因之一,因此在扦捕、运输、放养时,勿使鱼体受伤。

2.发病初期冲注新水,可使病情停止蔓延。

3.以浓度为5克/立方米的硫酸铜、2克/立方米的硫酸亚铁和10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混合液浸洗鱼体5~10分钟。

4.将病原菌制成灭活菌苗,通过注射菌苗,可获得对该病有较高的免疫保护力。因此,可以采用免疫的方法进行预防。

5.全池泼洒外用消毒药,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溴氯海因、聚维酮碘溶液等,药量按药品说明使用。15天1次。

【治疗方法】

1.内服磺胺二甲氧嘧啶(SDM),每千克鱼每天用100~200毫克,连用3~5天。

2.内服吡哌酸,每千克鱼每天用10~20毫克,连用3~5天。

3.内服氟哌酸,每千克鱼每天用20~50克,连用3~5天。

4.每50千克水加入捣烂的大蒜250克,浸洗病鱼数次。

5.用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或用2%食盐和3%小苏打混合液浸洗10分钟。

6.鲤亲鱼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15~20毫克/千克鱼;轻轻压破鳞囊的水肿泡,勿使鳞片脱落,用10%温盐水擦洗,再涂抹碘酊,同时,肌肉注射碘胺嘧啶钠2毫升,有明显效果。

六、细菌性肠炎

【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punctata f.intestinalis),菌体短杆状,大小为0.4~0.5微米×1.0~1.3微米,多数两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无芽孢。革兰氏阴性菌。

【症状】病鱼鱼体发黑,食欲减退,直至完全不吃食。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疾病早期解剖检查,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积液较多;发病后期可见全肠呈红色,肠壁的弹性较差,肠内没有食物,只有淡黄色积液,肛门红肿突出。患病严重时表现出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腹水,腹壁上有红斑,整个肠壁因淤血而呈紫红色,肠管内积液很多,将病鱼的头部拎起,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也有少量发生。草鱼、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死亡率高达90%以上。该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期。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发生,近年来,由于使用人工配合饲料较为普遍,因饲料质量问题常引起发肠炎病的发生,该病已成为我国饲养鱼类中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养殖水体及池底淤泥中常有大量存在,在健康鱼的肠道中也是常居者。当鱼类处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中体质健壮时,虽然环境和肠道中有此菌存在,但若数量不多,不是优势菌,仅占0.5%左右时,且在心脏、肝脏、脾脏中无菌状况下并不引起发病;当养殖环境条件恶化,鱼体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时,该菌会在肠内大量繁殖,就可导致疾病暴发。养殖环境条件恶化是综合性的,它包括许多方面,如水质恶化、溶氧量偏低,氨氮含量高、饲料变质、吃食不匀等,这些都可能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疾病。该病的传播主要是病原体随病鱼及带菌鱼的粪便排入水中,污染饲料经口感染。

【诊断】

1.剖开鱼腹和肠管,肉眼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壁的弹性较差,肠腔内没有食物(或仅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而有很多淡黄色黏液,即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性肠炎病。但要注意与肠壁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及食物中毒相区别,与肠壁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详见草鱼出血病。食物中毒的病鱼,在肠壁充血发炎的同时,肠内有大量食物,且是吃某种饲料的鱼突然发生大批死亡,而患细菌性肠炎病总有一个从感染、发病至死亡的过程,不会突然发生大批鱼死亡及同时肠内又有大量食物。

2.取病鱼的肝、脾、肾、心血接种在R-S选择和鉴别培养基上,如长出黄色菌落,则可确诊为患细菌性肠炎病。

【预防措施】

1.同细菌性烂鳃病预防

2.加强饲养管理,掌握好投饲的质和量,定期加注新水,开动增氧机及全池遍洒生石灰,使池水保持弱碱性、溶氧充足、水质肥爽清新,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在夏季加深水层,使水温变化较小,水温不过高。

3.大蒜(用时捣烂),或大蒜素、食盐,1次量,每千克饲料5克或0.02克、0.5克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3天。

4.发病季节,每月投喂下列任一种中草药1~2个疗程:

(1)每100千克鱼每天用大蒜头(用时捣烂)500克(或大蒜素2克)食盐200克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

(2)每100千克鱼每天用干的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草或辣蓼(合用或单用均可)500克(打成粉)、食盐200克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如用新鲜的地锦草、马齿苋为2500克,铁苋菜、辣蓼为2000克。

(3)每100千克鱼每天用干的穿心莲2千克或新鲜的穿心莲3千克打成浆,再加盐200克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

【治疗方法】

1.外用药:同细菌性烂鳃病治疗用外用药。

2.内服药:可任选下列一种药物进行治疗。

(1)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用时捣烂)5克或大蒜素0.02克、食盐0.5克,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

(2)每千克鱼每天用干的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或辣蓼(合用或单用均可)各5克(打成粉)、食盐0.5克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如用新鲜的,则地锦草、马齿苋为25克,铁苋菜、辣蓼为20克。

(3)每千克鱼每天用干的穿心莲20克或新鲜的穿心莲30克,打成浆,再加盐0.5克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

(4)投喂磺胺-2,6-二甲氧嘧啶药饵,每千克鱼重第一天用药100毫克,第二天起每天50毫克,连喂1周。

(5)每千克鱼每天用鱼用庆大霉素10~30毫克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5天。

(6)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10~30毫克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5天。

七、打印病

【病原体】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A.punctata subs.punctata),菌体大小为0.6~0.771微米×0.7~1.7微米。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症状】此病的主要病变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患病部位先是出现圆形、椭圆形的红斑、肌肉发炎,接着开始逐渐腐烂,好似在鱼的体表盖上红色印章,故俗称其为打印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坏死的表皮腐烂,露出白色真皮,皮肤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病灶轮廓,严重时病灶逐渐扩大和加深,形成溃疡,更严重时甚至露出骨骼或内脏,病鱼食欲减退终因衰竭而死亡。

【流行情况】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是一种水生细菌,为条件致病菌,只有当鱼体受伤后才会通过接触而感染发病。主要危害鲢、鳙鱼,从鱼种至亲鱼均可感染发病,尤以亲鱼更易受害。该病的病程较长,一般感染时不会引起大批死亡,但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商品价值。感染严重的鱼池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全国各地都有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夏、秋两季最为常见。

【诊断】一般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接种在R-S培养基上,如长出黄色菌落,则可作进一步诊断。也可用荧光抗体法进行诊断。

【预防措施】同赤皮病。

【治疗方法】

1.外用药:同细菌性烂鳃病治疗用外用药。

2.肌肉或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克鱼为20毫克。或金霉素,每千克鱼5000单位。

3.患处可用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病灶,或用纱布吸于病灶上的水分后,用金霉素或四环素药膏涂抹。

八、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暴发病)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和时间最长,危害养殖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暴发病。

【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大多呈杆状,也有稍弯曲,无芽孢,无荚膜,多数单个,少数双个排列,极少单鞭毛。大小为0.6~0.7微米×0.8~1.4微米。

【症状】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额、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时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尤以鲢、鳙鱼为甚),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腹水或红色混浊腹水;鳃、肝、肾颜色均较淡,呈花斑状;病鱼严重贫血;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肿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道内没有食物,而有很多黏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胀气,肠被胀得很粗;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鳔壁充血(尤其鳔的后室),鳃丝末端腐烂。病情严重的鱼,厌食或不吃食。因病程、病鱼种类及年龄不同,病鱼症状表现多样化,甚至发现少数病鱼看不出明显症状就出现死亡情况。

【流行情况】该病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曾在个别渔场发生,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1987年起,江苏、浙江、上海开始流行此病。1991年后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泛流行。1996年在宁夏爆发、流行。危害鱼的种类有鲤鱼、草鱼、鲫鱼、鳊鱼、团头鲂、鲢、鳙鱼等大多数池塘养殖鱼类。在上海及苏南地区从2月底至11月份,水温在10℃~36℃均有该病流行,其中以水温持续25℃以上时发病最为严重,危害鱼的年龄从2月龄的鱼种至成鱼;且不仅精养池塘易发病,而且各种养殖水体中均有该病的发生,发病严重的养鱼场其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达95%以上。

【流行原因】

1.没有实施有效的防疫检疫

近年来由于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池塘放养密度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大幅度提高,人们在追求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并未做好鱼病的防疫和检疫工作,鱼苗、鱼种购买过程未实行检疫制度,使病原体广为传播,高密度养殖又为疾病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2.饲养管理不当

(1)饲养管理工作做得不细,鱼池水质恶化、老化、溶氧量低,有害物质多,鱼长期生活在不良的水环境中,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

(2)长期近亲繁殖,体质下降。

(3)精养池塘基本上投喂商品饲料,不投喂天然饵料或少投喂,即使投喂颗粒饲料,其营养不全面,鱼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肝脏受到损害,发生脂肪肝,鱼抗病能力下降。

(4)渔农缺乏防病意识,病鱼、死鱼到处乱扔,发病后将池水向外排放,在天然水域中来不及自净,造成天然水域中的病原体日益增多,以至于各种养殖水域都在发病。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根据病理变化作出进一步诊断。

3.用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检查确诊。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

2.严禁近亲繁殖,提倡就地培育健壮鱼种。

3.鱼种下塘前用嗜水气单胞菌疫苗浸泡10~30分钟,保护期为3个月以上,可帮助鱼种安全度过高温季节,减少发病。

4.加强饲养管理,多投喂天然饵料和优质饲料,正确掌握饲料投喂量,提倡少量多次投喂。

5.在该病流行季节5月份至9月份,每月使用水体消毒剂进行消毒,再投喂抗菌素1次。

(1)漂白粉或漂白精,1克或0.2~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1次。

(2)二氧化氯(8%),0.1~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1次。

(3)诺氟沙星,10~30毫克/千克体重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4)大黄,2.5~3.7克/立方米水体,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全池泼洒,15天1次。

6.生产工具要消毒,病死鱼要及时捞出深埋,不能到处乱扔。

【治疗方法】

1.第一天杀灭鱼体外寄生虫。根据镜检结果,蠕虫类(如指环虫、三代虫)在水温20℃~30℃时,用90%晶体敌百虫0.5~0.7克/立方米的浓度全池遍撒,或2.5%敌百虫粉剂1~2克/立方米浓度全池遍撒,效果较好;原虫类(如车轮虫、斜管虫)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鱼塘水成0.7克/立方米浓度。

2.第二天使用水体消毒剂,如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根据病情每亩水面,1.5米水深施用300~400克。隔天可再使用1次。如烂鳃严重,消毒剂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大的氯制剂。同时,病情严重时,鱼的应急能力较差,避免拉网、换水等。

3.第三至第五天,投喂药物饲料,按1千克饲料加氟哌酸1克或恩诺沙星0.5~1克,每天1次,投喂3~5天,若病情严重可酌情增加药量;沙拉杀星,每千克鱼体重15~20毫克拌饲投喂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每千克鱼体重15~20毫克拌饲投喂,1天1次,连喂3~5天(投药前2天应停喂饲料)。

4.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加用维生素C、三黄粉等治疗效果更好。

5.第十天左右全池遍撒生石灰1次,调节水质。

九、疥疮病

【病原体】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punctata f.furunculus),革兰氏阴性,大小为0.8~2.1微米×0.35~1.0微米。

【症状】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用手摸之,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脓汁和大量细菌。鱼鳍基部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充血发炎。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鲤鱼、团头鲂、鲢、鳙鱼也有发生。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发生,一般为散发性的。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初步的诊断。但要注意有些粘孢子虫寄生在肌肉中,也可引起体表隆起,患处的肌肉失去弹性、软化及皮肤充血。区别这两者,必须用显微镜检查中心处印压片,前者可看到有大量杆菌而无粘孢子虫寄生;后者则相反。

【预防措施】

1.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种放养前可用3%~4%的食盐浸5~15分钟或5~8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溶液浸洗20~30分钟。药溶时间的长短视水温和鱼体忍受力而灵活掌握。

2.可用治疗烂鳃病用的任何一种外用药全池遍洒1次和投喂内服药3天。

【治疗方法】

1.氟哌酸:每千克鱼每天用药10~30毫克投入饵料中内服,3~5天为1个疗程。

2.四环素:每千克鱼每天用药40~80毫克,拌人饵料中内服,连用3~5天。

3.磺胺嘧啶饲料投喂,第一天用量是每千克鱼用药100毫克,以后每天用药50毫克,连喂1周。方法是把磺胺嘧啶拌在适量的面糊内,然后和草料拌和,稍干一下投喂草鱼。青鱼可拌在米糠或豆饼中喂鱼。

十、鲤白云病

【病原体】是由恶臭假单孢菌(P.putida)及萤光假单孢菌引起。

【症状】患病初期可见鱼体表有点状白色黏液物附着并逐渐蔓延扩大,严重时鳞片基部充血、竖起,鳞片脱落,体表及鳍充血,肝、肾充血,鱼靠近网箱溜边不吃食,游动缓慢,不久即死。

【流行情况】流行于水温6℃~18℃,并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流水越冬池中,当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流行。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此病可不治而愈。养在同一网箱中的草、鲢、鳙、鲫鱼不感染发病。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初步的诊断。并刮取体表黏液进行镜检,因鲤斜管虫等原生动物大量寄生时,也可引起鱼苗、鱼种体表有大量黏液覆盖,并引起病鱼死亡。如要确诊,须进行病原体分离、鉴定。

【预防措施】

1.进箱的鱼种应选择健壮、不受伤的鱼,且进箱前要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或盐水等进行药浴,杀灭体表寄生虫及病原菌。

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抗病力,尽量缩短越冬停食期。

3.在该病流行季节,每月投喂治疗用内服药饲1~2次,每次连续喂3天。

【治疗方法】

1.外用药:每立方水体,漂白粉1~1.5克,或二氯异氰尿酸钠0.3~0.6克,或三氯异氰尿酸0.2~0.5克,二氧化氯0.1~0.3克,全池遍洒。

2.内服药:将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拌饲投喂,连喂6天;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1次量,每千克鱼体重5~15毫克,拌饲投喂,1天1次,连喂3~5天;复方新诺明,1次量,每千克鱼体重50毫克,拌饲投喂,1天1次,连喂5天,首次剂量加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