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羊传染性脓疱(羊口疮)
羊传染性脓疱又名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羔羊最易患病。其特征为羊的口内外的皮肤和黏膜发生疾病,经过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等阶段,最后形成痂块。本病见于世界各地,特别是欧、非、美各洲及大洋洲多见。我国的甘肃、青海及陕西均有发生,一般都称之为“口疮” 。
【病原】
病原为口疮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其形态和羊痘病毒相似。病痂在炎热的夏季经过30~60天即失去传染力,但秋、冬季散播在土壤里的病痂,到第二年春季仍有传染性,而且可存活数年。本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0℃30分钟即可被灭活。常用的消毒药为2%氢氧化钠溶液、 10%石灰乳、 20%热草木灰溶液。
【传染途径】
主要传染来源是病羊。绵羊和山羊可交互传染。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变部的渗出液和痂块中,健羊可因与病羊直接接触而受感染,也可以经污染的羊舍、草场、草料、饮水和饲管用具等受到感染。传染门户是损伤的皮肤和黏膜。
【症状】
绵羊在产羔季节内,本病容易流行。绵羊主要发生于羔羊,山羊则在年龄上无严格区分。病变多见于口唇周围,口角及鼻部特别严重。亦可能发生于蹄部及其附近之皮肤。由于病羔吃奶及病羊自己舐其乳房,也可以使母羊的乳房、乳头及大腿内侧患病。
病的潜伏期为36~48小时。病初出现稍高起的红色斑点,迅速经过丘疹、水疱及脓疱3个阶段,形成痂块。痂块初呈红棕色,以后变为黑褐色,非常坚硬。痂块除去后,下面为凹凸不平而呈桑葚状的肉芽组织,很容易出血;有的在痂块下形成穿入深层组织的瘘管,压之有脓汁流出。
病变发生在硬腭及齿龈时,容易溃烂成片,发生于舌面及舌尖时,严重病例可见舌尖烂掉。
痂块往往于24天以后脱落,长出新的皮肤,并不遗留任何瘢痕。但有继发性感染时,则恢复时间延迟,死亡率可高达10%~20%。耐过的羊可以获得高度免疫性。
奶山羊症状与绵羊传染性脓疱相似,但缺水疱期。一般在自然情况下,只侵害山羊,绵羊(考力代、同羊)不受感染。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主要发生于两侧口角部、上下唇的内外面、齿龈、舌尖表面及硬腭等处,少数见于鼻孔及眼的周围。
该病初发时,口角或上下唇的内外侧充血,出现散在的红疹。以后红疹数目逐渐增加,患部肿大,并形成脓疱。患羊精神正常。经2~4天,红疹全部变为脓疱。脓疱迅速破裂,形成无皮的溃疡,以后形成一层灰褐色痂块。痂块逐渐增大,结成黑色赘疣状痂块,摸起来极为坚硬。如剥除痂块,疮面凹凸不平,容易出血。此时病羊因口唇肿胀疼痛,影响到采食,采食量大为减少。延及到舌面、齿龈及硬腭的病变,常常烂成一片,但并不经过结痂过程。
有时病变达到眼睑上,可引起严重的眼炎。
只要无其他并发病,大多数在发病10天以后,痂块开始脱落,脱痂后皮肤新生,表面平滑,并不遗留任何瘢痕。病的全部经过为3周左右。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和症状特点不难作出确诊。其主要特点是:羔羊发病率高而严重,传染迅速。患病局限于唇部的居多数。病变特点是形成疣状痂块,痂块下的组织增生呈桑葚状。但应注意与溃疡性皮肤病、羊痘和坏死杆菌病加以区别。
【预防】
1.疫苗接种。此病一旦发生,传染非常迅速,隔离方法往往收不到理想效果,故最好在常出现该病的羊群中施行疫苗接种。
疫苗是用病羊的疮痂制成,应用于划痕过之皮肤,通常接种部位为尾根或大腿内侧。疫苗与病部疮痂内均含有病毒,故必须小心,以防造成传染。
甘肃、青海所研制的羊口疮牛睾丸菌苗和羊口疮菌苗,免疫效果较好。
当羊群已发病时,疫苗的接种已无多大用处,故必须在疾病未出现之前进行接种。
2.彻底消毒病羊圈舍、场地和用具。
(1)在将要放入羔羊的10天以前,将羔羊饲养室和运动场的墙壁及地面的表皮铲去一层,用5%克辽林彻底进行消毒。然后给地面垫上新土,墙壁用石灰粉刷两次。
(2)在将要放入羔羊的前3~4天,再用5%克辽林彻底消毒一次。
(3)对饲养管理用具,一律严格消毒两次。
实践证明,上述彻底消毒办法对于以舍饲为主的羊群,效果良好,预防效果更为明显。
【治疗】
1.首先应对病羊加强护理。经常给病羊供应清水;饲料不可过于干、硬,遇到病势严重而吃草料困难时,可给予鲜奶或稀料。
2.病轻者通常可以自愈,不需要治疗。对严重病例,应每日给疮面涂以2%~3%碘酊、 1%煤酚皂溶液、 3%龙胆紫或5%硫酸铜溶液。亦可涂用防腐性软膏,如3%石炭酸软膏或5%水杨酸软膏。
如果口腔内有溃烂,可由口侧注入1%稀盐酸或3%~4%的氯酸钾,让羊嘴自行活动,以达洗涤的目的,然后涂以碘甘油或抗生素软膏。在补喂精料之前短时间内,不可用消毒液洗涤口外疮伤,否则会因疮面湿润而在吃精料时容易黏附料粒,反复如此,可使疮痂越来越大,羊张口不易,采食发生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