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羔羊大肠杆菌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数小时至两天,分为肠型与败血型。大肠杆菌性羔痢(肠型)一般以7天以内,尤其是3天以内羔羊最多见,发病常与气候骤变、雨雪交加、幼羔受凉感冒有关。自然病例往往发病急促,在放牧前或放牧时突然发现羊群中有死羔。病程较长者可见其精神委顿,呆立不动,呼吸困难,口鼻流出清亮的胶样液体,结膜发红,少数病羔排出带血的稀粪,濒死前腹部膨胀,肛门突出,口鼻黏膜发紫,卧地不起,四肢做游泳动作,多数于1~2天内死亡。
1.肠型。羔羊由于饥饱不均、受寒,使肠道的活动性降低,消化腺尤其是四胃腺体的分泌减少,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耐热和不耐热的两种肠毒素,这些肠毒素使肠道细胞发生变化,绒毛上的柱状细胞变为立方细胞,微绒毛消失。此时肠道内容物的渗透压升高,液体在肠道内大量积聚,使肠道扩张,引起剧烈的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导致死亡。存活者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2.败血型。主要发生于2周龄~6周龄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达41.5℃~42℃,精神委顿,结膜潮红,呼吸浅表,脉快而弱,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如四肢僵硬、运步失调、头常弯于一侧、视觉障碍、磨牙、卧地不起、一肢或数肢做游泳动作。病羔口吐泡沫,鼻流黏液,某些关节特别是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濒死期昏迷,由于并发肺炎而呼吸急促,很少或不发生腹泻。多于发病后4~12小时死亡。据报道,3月龄~8月龄羔羊可以发生败血型大肠杆菌感染,病原是那波里大肠杆菌。
【剖检】
死羔的第一、二胃黏膜脱落,四胃、十二指肠及小肠有严重的充血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及小肠淋巴滤泡充血。肝充血、肿胀、质脆、色紫。肺脏显著充血、水肿,有时有小出血点,支气管内充满气泡,黏膜明显充血。纵隔淋巴结严重充血、出血。心内膜亦有点状出血。肾皮质部充血或混浊肿胀,但不软化。死于败血型的病羔,其胸、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内含纤维素性、脓性絮片,脑膜充血,有很多小出血点,大脑沟常有多量脓性渗出物。
【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尸体剖检以及流行病学材料、细菌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生前可采取粪便,死后可采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及肠内容物。应当注意,在正常动物的消化道中存在大肠杆菌,而且在动物死亡后大肠杆菌又容易侵入组织,故从动物组织,尤其是从肠内容物中分离出大肠杆菌是不能确诊的。尚须结合其他情况,必要时还需进一步鉴定分离出的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综合判定。
【治疗】
对患病羔羊要及时治疗。羔羊死亡的原因是败血症,因腹泻而致脱水、血液浓缩、血中电解质平衡失调、酸中毒等。因此,原则上是抗菌、补液、调整胃肠机能。
1.抗菌疗法。氯霉素每千克体重0.01~0.03克,每日注射2次。新霉素一般是每千克体重0.05克,每日2~3次。土霉素粉(或金霉素粉)口服,每日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分2~3次服。
2.补液。病畜有严重肠炎病变时,粪便呈水样并混有血液,迅速出现脱水现象。每天必须补液1~2次,静脉输入复方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10~50毫升,必要时还可加入碳酸氢钠、乳酸钠等以防止酸中毒。严重病例可按每小时100毫升的静注速度抢救,病情缓解后可改用口服法。
3.调节胃肠机能。在病初病羔体质尚强壮时,应先投喂盐类泻剂,使胃肠道内含有大量病原菌及毒素的内容物及早排出,此后再投喂各种收敛和健胃剂。
4.中草药制剂
(1)杨树花煎剂:加拿大杨或钻天杨的雄株花序晾干,制成50%煎剂,每次口服10~30毫升,连用3~5天为一疗程。
(2)大蒜酊:2~6毫升,加适量温水分3次口服。
(3)白头翁、秦皮、黄连、炒建曲、炒山楂各15克,当归、木香、杭芍各20克,车前子、黄柏各3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日口服2~3次,每次2~3毫升。
【预防】
控制本病重在预防。对孕羊要供给足够的蛋白质饲料和维生素、矿物质,舍饲羊要有适当的运动。保持厩舍干燥、清洁卫生。分娩前要将母羊的乳房洗净,避免羔羊饥饱不均。力争在产后6小时内使羔羊吃入足够的初乳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此外,在怀孕后期给母羊注射当地菌株制成的疫苗,还可以给初生羔羊注射或口服疫苗、注射大肠肝菌高免血清等,有一定的预防效果。羔羊的大肠杆菌病应使用大肠杆菌菌苗,3月龄至1岁的羊皮下注射2毫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