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苹果生产状况
一、我国苹果栽培历史
苹果是我国古老的栽培果种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很多历史文献资料中曾记载有关苹果的传奇经历。相传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红苹果,可见中国有苹果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晋朝郭义恭著《广志》中说:“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当时已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即类似现代的环状剥皮技术,来促使多结果。可见,晋代中国种植苹果的技术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宋人李调元的《南海百咏抄》,已有咏苹婆果诗云:“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迄至明代,不但有“夏熟”的“素柰,朱柰、绿柰”,而且“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李时珍《本草纲目》)然而,中国古代栽培的柰和林檎,虽“光洁可玩,香闻数步”,但“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见《群芳谱》)。原产中国的绵苹果,在汉代已有记载。在魏晋时代已有栽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关于柰和林檎的详细阐述。柰就是现在的苹果,包括槟子在内。林檎即沙果。故苹果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苹果的繁殖、栽培和加工等方面的丰富经验。甘肃河西走廊成为绵苹果的中心产地。现绵苹果在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仍有广泛分布,并有100~150年左右的老树。新疆还有苹果原始森林,它是可供很好利用的苹果自然资源。
19世纪中叶欧洲苹果入籍中国后,欧洲苹果的天生丽质,很快地显示出来,就逐渐代替中国的绵苹果。欧洲苹果在中国栽培的历史较短,以烟台引入最早,1870年由美国传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山东青岛和辽宁南部,又相继引种,并开始进行经济栽培。现在中国各苹果产区,除原有苹果属树种外,作为经济栽培的苹果品种绝大部分都是从欧、美、日、苏等国引入的,称为西洋苹果。西洋苹果以后在青岛、辽宁、成都、昆明及伊犁等地先后从日、德、美、法、苏等国引入不少品种。哈尔滨和吉林所栽的小苹果类多引自苏联和中东地区,以及北美等地。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传教士把苹果传到丽江,从那时起苹果种植载入了丽江的史册。传教士带来的那些苹果一直保存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各地引入的苹果品种,栽培面积很小,产量也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大量发展。西洋苹果在我国栽培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二、我国苹果生产现状
全国解放初期残留的苹果园栽培面积不足2万hm2,总产量10万t上下。1959年后,苹果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苹果生产大国,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苹果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数不多的、具有明显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苹果也是我国确定的十一大优势农产品之一。据农业部统计资料,2006年面积为189.9万hm2,产量达到2605.9万t,分别占到世界的39.2%、47.8%。苹果面积占全国水果总面积的20.1%,苹果产量占全国水果总产量的27.9%。2007年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96.2万hm2,产量达到2786万t。2010年全国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04.9万hm2,苹果产量达3000万t左右,其中出口鲜苹果120万t左右,国内销售鲜苹果2000万t左右,加工苹果1000万t左右。
我国鲜苹果和苹果浓缩汁的出口量均为世界第一。2006年我国鲜苹果出口量为80.42万t,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0%左右。苹果浓缩汁95%以上供出口, 2006年出口量达67.3万t,占到世界浓缩汁贸易量的50%。
我国苹果贮藏保鲜能力为500万t左右,占苹果总产量的25%。主要以土窑洞、冷凉库等土法贮藏为主,气调贮藏只占3%~5%。
从我国苹果产区苹果面积和产量的分布情况来看,共有25个省(区、市)生产苹果,划分为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原4个苹果产区。
我国苹果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产区,两大产区苹果面积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79%,苹果产量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80%。地处渤海湾的山东、辽宁、天津、北京、河北等苹果老产区,苹果面积76万hm2,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40%,产量900.45万t,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45%;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等苹果新产区,苹果面积74.1万hm2,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39%,产量700.35万t,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35%。地处黄河故道的河南、安徽、江苏和地处西南冷凉高原的两个苹果产区,苹果面积分别为22.8万hm2和7.6万hm2,分别占有全国苹果总面积的12%和4%,苹果产量分别为300.15万t和40.02万t,分别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15%和2%;其他零星苹果产区苹果面积累加有9.5万hm2,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5%,苹果产量60.03万t,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3%。
2008年技术简报32期《全国苹果品种结构现状调查报告》中报道,“从苹果种植面积看,超过13.3万hm2的有7 个省,陕西是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省,已达48.5万hm2(产量701.57 万t)。之后依次为山东30.5万hm2(产量724.92 万t);河北25万hm2(产量235.76 万t);甘肃27.3 hm2(产量145.4 万t);山西32万hm2(产量280 余万t);辽宁21.3万hm2(产量260 万t);河南16.6万hm2(产量300 万t)”。到2010年,陕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60.1万hm2,产量达856万多t。
从苹果的品种结构看,虽然近年来我国新品种发展较快, 但仍以富士系占绝对优势,其产量占苹果总产量的65% 。苹果主产省的品种构成为:陕西省富士系约占全省栽培总面积65%,嘎拉系占10%;山东省的红富士面积和产量分别占70.2%和76.2% ,新红星面积和产量分别占4.7%和4.6%,秦冠占20%;北京市富士系品种占70%~80%;河南省富士系面积和产量分别占63.5%和65.0%,秦冠面积和产量分别占14.6%和15.3%,红星面积和产量分别占7.6%和6.4%;河北省富士系产量占总产量的62.29%,国光产量占总产量的9.73%;甘肃省栽培面积富士系占67%,元帅系24%;山西省栽培面积红富士占51.4%,元帅系占14.6%,金冠约占5.2%。另外,许多苹果产区已开始重视加工用品种的栽培,苹果主栽品种进一步趋向区域化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总的从国外引入的苹果栽培品种约100个,经各地生产实践选择适于商品栽培的品种大约在30个左右,其他多被淘汰。我国苹果早熟品种以富红早嘎、珊夏、红盖露为主;中熟品种以皇家嘎拉优系、脆密、早熟富士王为主;晚熟品种以富士系品种长富2号、岩富10号、2001、礼富、凯密欧为主。此外,各苹果产区又都先后培育出适于当地气候条件的新品种。生产上各地的主栽品种,要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树体生长健壮,丰产性能强,果实质量好,适合市场需求,而且栽培管理容易,劳动生产率高的优良品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