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科技传播者的素质要求

农业科技传播者的素质要求

时间:2023-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科技传播与其他传播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农业科技传播是一项公益性与营利性交织在一起的活动,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完全是无私的、不计报酬的。农业科技传播活动发生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社会公德是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对农业科技传播者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节 农业科技传播者的素质要求

农业科技传播与其他传播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农业科技传播是一项公益性与营利性交织在一起的活动,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完全是无私的、不计报酬的。此外,农业科技传播传递的是对农业生产有决定作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不是一般的新闻、消息或者娱乐信息,这也有别于其他诸如农业新闻传播、农业影视传播或者农业广告传播,所以从事农业科技传播活动的传播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求,换句话说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农业科技传播活动的。

一、农业科技传播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汉语词典里,道德指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和一定阶级的舆论约束对社会生活起作用。

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包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两部分。

(一)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准则,亦称“公共道德”或“公德”,也即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基本行为规范。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了“礼、义、廉、耻”道德观,到了宋代,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基本社会公德。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纲要》里颁布了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为核心内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讨论时,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上述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总结出来的优秀文化,是全体华夏儿女共同的行为准则,尤其是新时期形成的“八荣八耻”是现阶段我国公民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农业科技传播活动发生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社会公德是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对农业科技传播者最起码的要求。

(二)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是社会公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是一般社会公德的特殊形式,是社会公德的主体部分。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从道义上规定人们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和行为对待本职工作,以及待人、接物、处事所应履行的职责。职业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要求“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医生要遵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而农业科技传播者要遵守“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职业道德,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来说

高校、科研院所里的专家教授主要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农业科技传播活动,这就要求遵守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有人将其总结为:(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2)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为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而献身;(3)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家争鸣,虚心听取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4)尊重别人,乐于协作,团结互助,同广大农民交朋友,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社会使命是生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维护农业科学的真理性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不管哪种说法,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都应该遵守,因为他们传播的是农业科研领域有权威的信息,是关乎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关键信息。

下面我们从农业科研流程出发,具体说明科研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一是在选题立项时,要有国际眼光、大局意识,以国家、社会利益为重,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实事求是,不要片面追求“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也不要赶时髦、看风向,投机取巧,甚至违反科学真理。二是要重视调查、观察、试验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忠于客观,做好原始记录,对数据一丝不苟。三是要严格依据科学事实引出合乎逻辑的科学结论,不能牵强附会,任意拔高。四是要尊重他人劳动,珍惜他人成果,引用资料、文献要注明出处,对前人工作要有正确评价。五是在论文署名、成果排名等问题上要根据贡献大小,做到名实相符。六是不能把资料、标本视为私有,应通过正常途径向社会公开,以利科技发展。七是要发扬学术民主,提倡自由争论,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八是在宣传、转让科技成果时要实事求是,既讲优点,也谈问题,反对夸大宣传、哗众取宠等不严肃做法。(11)

2.对于农技推广部门的推广员来讲

农技部门的推广员是直接接触农民的“农业专家”,他们与广大农民朋友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很多,所以这些传播者更应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应该平易近人,不能摆架子,要与农民交朋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个体有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推广员一定要尊重农民,平等相待。其次,在推广某项科学技术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不能有应付或者完成“差事”的想法,不能适宜当地推广的农业技术,一定不能强迫农民采用,要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更不能以行政命令强行推广。2000年5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重庆市巫山县官阳区部分乡镇发生铲苗种烟、违法伤农事件。这一事件就是典型的行政命令强行推广所产生的恶劣后果。

3.对于编辑记者等农业科技传媒业者来讲

在国外,针对媒体记者等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起步较早,许多年来,国外媒体工作者有很多种书面的职业规范,将他们追求的目标和理想融化在其中。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SNE)原则声明,1922年开始作为《新闻记者规范》被采用,1975年被修改。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职业伦理规范,1996年9月制定。

2004年12月,我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也颁布了《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对广大从业人员做出了职业约束。

《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是对全体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的职业要求,当然也适用于农业科技传播者。结合农业科技传播的特点,我们再对编辑记者等农业科技传播者提出一些具体职业道德要求。一是严格遵守真实性原则,对所采集、报道的数据、数字严格把关,绝不能夸大数字,也不能缩小数字。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农民相对城市居民来讲,容易矜持、害羞,不太情愿在镜头或者话筒前讲话,所以在采访、拍摄时要以人为本,不能强迫采访对象,对方不愿意透露的技术细节或者信息,不能强迫对方讲出。三是尊重对方人格,真诚相待,坦诚交流,不能歧视,更不能因为农民知识水平低而讥讽嘲笑,不能做出或说出伤害对方人格的言行。四是在报道某项实用技术或者推广成果时,一定要说明应用此项技术必须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不能下“放之四海皆准”的结论。

《孟子·离娄下》记载,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就是说如果国君视大臣如同自己的手足,大臣则把国王当作腹心一样去拥戴他、爱护他;如果国君视大臣为犬马、奴隶,大臣则把国王看作与一般的有钱人一样;如果国君视大臣如同土芥,随意糟蹋,那么大臣就把他看成仇敌一样。广大传媒业者进行的是农业科技传播和农民科技教育,编辑和农民之间、记者和农民之间、教师和农民之间、编导和农民之间都应具备这种情操,要把农民当作自己的兄弟、朋友,只有这样农民才欢迎我们、拥护我们。这就要求所有从事农业科技传播事业的传媒业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农业科技传播者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属性及其联系的认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以知觉、表象、概念等心理形式存在。知识是可以通过书籍或其它人造物独立于个体之外的。知识按照内容分,可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按知识的来源分,可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作为以传播科技信息为内容的农业科技传播者,应该不断地与外界交流,使人类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由于农业科技传播者的类型多种多样,且互相之间在社会身份、工作性质、传播手段上相去甚远,所以每一种类农业科技传播者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

(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的知识结构(12)

知识结构,表现为个体头脑中知识的构成状况,表现为各种门类、各种层次知识的比例及相互关系。这里的知识结构是指在具备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合理知识结构,对于承担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责任的农业科研人员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社会知识

人文、社会知识是与自然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比如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文学、法律等,农业科研人员应该具有这方面广博的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具有策略性和反思性,对事物发展规律有更充分的揭示,因此也更能启发人们的思维,尤其是当科研工作陷入困境或者遭受挫折时,更需要哲学、历史等知识来启发他们。被誉为“新一代华人数学家代表”的著名美籍华裔教授丘成桐在做数学研究时,总是随身携带司马迁的《史记》,用他自己的话讲,“做数学你会遇到很多困难,90%都是失败的,你失败的时候怎么处理你的感情,你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你敢不敢上去拼,就好像一个历史上的事情,打仗也好,或者在政治上遇到的困难,二者之间有很大相似的地方。整个历史是一个宏观的看法,我们做数学家也得有一个宏观的看法,得有气质。”

人文、社会知识虽然不能在科研一线直接发挥作用,但却对研究思路、研究策略有指导作用,大凡自然科学界的大家无一不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素养。

2.农业科学知识

农业科学知识是相对于农业技术知识而言的,它包括农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大部分。前者指作为农业专业知识的基础学科知识,如必要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后者指与农业直接有关的专业知识,如育种学、栽培学、饲养学、农业工程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等。所以从事不同专业工作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专业知识上既要有所侧重,又要注意相关学科的联系。

3.农业技术与生产知识

农业技术是指农业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中所凝结的人类智力以及人在农业劳动中所表现的劳动技能、技巧与管理知识。通俗地讲,农业技术就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很多农业科研活动都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完成的,如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研究就要根据科研的特殊要求,把动(植)物饲养(栽培)好,使其生长发育正常,才能达到选优的目的。因此,掌握农业技术和生产知识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不仅要知道,而且要会做。

4.工具知识

农业科技活动是实践性活动,要进行科学试验,就需要掌握试验设计、观察调研、数理统计以及各种工具、仪器方面的知识和操作能力。工具知识还包括扎实的计算机功底、中文根底、法律知识和必要的外国语言文字修养。

(二)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员的知识结构(13)

农业推广员的知识结构反映的是推广人员在进行推广工作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专业基础知识

农业推广员不是在科研一线从事农业科学研究,而是在农业生产一线进行农业技术的传播、扩散、普及、推广。所以,与农业科研人员不同的是,农业推广员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更侧重于农业技术与生产技术。具体讲就是要熟悉有关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贮藏保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就学科而言,主要是农学、植物保护、园林园艺、水产养殖、动物科学、农业经济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等方面的知识。

2.政策与法规

推广人员在农民和社会之间起着纽带的作用,一方面要将国家有关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相关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传达给农民;另一方面也要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制定和开展农业推广活动。因此,推广人员要注意对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做到普法、讲法、依法办事。

3.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农业推广工作还要有开展教学活动及其了解和把握推广对象心理活动的知识。只有具有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在进行农民培训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将组织意图传达到推广对象中间。而心理活动的知识一方面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推广人员在进行访问等活动中准确地把握推广对象的意图和心理,从而提高沟通的效果。

4.农业推广知识

推广人员要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懂得如何分析农民的需要与问题,改变农民的行为,传播、推广农业创新技术。

(三)编辑记者等农业科技传媒业者的知识结构

编辑记者是农业科技新闻、信息的采编人员,并不直接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这一点不同于农业科研人员,而且与推广人员也不同,编辑记者并不全程跟踪某项科技信息,也不直接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传播信息的历时性较短,所以对编辑记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多地是新闻素质。

1.马克思主义理论

农业科技传媒者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大众传媒的从业人员。作为党的基业,其从业人员是以党的新闻工作者身份出现的。所以,编辑记者无一例外都必须具备党性原则,即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党的立场上,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自觉地维护党的领导,自觉地宣传、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种素质的形成,首先要具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尤其是要学好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知识,它不仅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而且是编辑记者行动的指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文学、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

传媒工作者要当“杂家”。首先要通历史、晓古今,懂文学、明科学。第一要懂历史、晓古今,对中国和外国的历史,至少要有一个基本的或概要的了解。对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对中国历史发生过影响的重大事件,即使不去知根知叶,也要知其梗概。懂得历史,不仅能使我们在写作中获得灵感,增强作品中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地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除开历史知识外,新闻工作者应当毕生钟情文学。“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实践表明,没有文采的东西,难以永久流传。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辑记者们自然应该懂得一些现代科学知识,特别是与传媒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新兴学科,如信息科学、思维科学、系统工程理论、现代管理科学等,更应有所了解。

3.农业科学知识

虽然目前从事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体人员绝大多数都是非农业专业出身,但这不等于说他们可以不了解农业知识,相反他们对农业科技知识必须了解和掌握。搞农业科技报道的记者,要学农业、懂农业。农业记者如果不懂农业,不要说写稿、做节目,恐怕与农民交谈都进行不下去。农业记者的农业素质直接关系着采访的质量。因此,从事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体人员还要努力学习农业科技专业知识。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农药学、生态学、土壤学、资源与环境、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与法律等等,都要求了然在胸。

4.传媒专业知识

传媒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朝阳产业,从业人员除了具备上述通识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传媒专业的知识。比如,电视台的编导、记者要懂得电视艺术理论、摄影摄像、后期编辑、采访撰稿等专业知识。网站编辑要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网上信息发布和各种应用软件的熟练使用能力。报纸编辑要具备出版、报业史、报纸版面美学、编辑排版等知识。

专业知识方面的素质要求,其最基本的,是知识结构必须搭建在广博的基础上,并且注意糅入政治、经济、时事、文化等,使知识活化、融会和互相衔接。以长期积累而喷薄一旦,方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农业科技传播是创新行业,靠的是创造力,而创造力来源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有热爱才有动力,有激情才有创意。一个对农业没有激情、对农民没有热情、对农村没有衷情的科研人员、推广人员、编辑记者不会成为优秀的农业科技传播者。同样,不能“活到老、学到老”的传播者,一定会被瞬息万变的时代所淘汰。所以,一定要防止自己的知识结构老化,只有不断跟上知识发展潮流,及时补充、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站稳立足。

三、农业科技传播者多元的智力结构

智力与知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大脑的功能,是使人能够顺利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基本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人类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环境的多种能力的总和。一般认为,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

知识与智力虽然在概念表述上存在差异,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一、知识与智力不能等同。有人常常把知识与智力混淆不清,以为知识多就是智力高,其实知识并不等同于智力。知识是智力发挥作用的基础性要素,而智力的高低部分取决于相关知识在量上的积累。二、知识和智力虽然不能等同,但它们之间是统一的。智力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掌握知识的难易和速度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水平。

(一)注意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关于注意力的研究和实践从两个方面展开:人们在工作中接受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怎样利用自己有限的注意力去关注信息,或提高自己的专注水平去获取信息,这是任何一个人,尤其作为在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农业科技传播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要考虑怎样利用好自己的专注水平和能力,即如何将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好,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不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另一方面,还要思考怎样吸引、抓住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让受众来注意到传播内容等问题。

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使用好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关注水平,才能抓住传播机会,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关注是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之上的一种品质,即眼界。只有有一个好的眼界,才能组织好自己的经验和读书读到的知识,在面对问题时,利用好经验和知识,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农业科技传播能力。

(二)观察力

观察能力是有目的、有组织、主动的知觉,是智力结构的眼睛,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据统计,一个人知识的90%是通过观察得来的。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发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细心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农业科技传播者要具备新闻记者一样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注意用眼睛去发现传播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挖掘,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必须下马看花。

2000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某位记者在湖南农村采访中发现,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除了调减早稻和棉花以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一些县市出现一哄而起的大搞蔬菜百亩片、千亩片、万亩片,甚至十万亩片的情况,许多公路旁的田野里掀起了大种蔬菜的热浪,到处搭塑料大棚,下种育苗,插上蔬菜示范田的牌子,给人一种增收就要种菜的感觉,而且这些地方发展的多是旺季大路菜品种,市场相对饱和。看到这个动向以后,这名记者接着采访了湖南省蔬菜办的负责同志,他们也担心在新一轮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中,部分地方盲目发展蔬菜,不看市场需求,弄不好可能出现“小白菜倒在水里喂鱼”、“种苦瓜吃苦果”、“生姜烂在马路旁”的惨剧。为此他写了一封记者来信,《盯住菜篮子种好菜园子》提出“冷思考”,并给农民传递哪些菜可以适当发展,哪些菜不宜盲目扩种的信息。可以说,这名记者有着非凡的观察力,不但用眼睛发现了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问题,而且还给农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农业科技传播是“细活”,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所以所有的农业科技传播者都要像上面这位记者一样,善于观察、洞悉传播对象的点点滴滴,时刻关注农民的需求:“一是在社会生活中当个‘爱管闲事的人’,要‘每事问’,勤下基层,多跑乡村,到村头、集市等地方,多听多看‘三教九流’的言谈和各种各样的事情,培养广泛的兴趣,积累各种知识;二是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调查,经常体验农民生活,多交农民朋友,多向农民学习其语言,乃至在农村建立多个采访、实验基地;三是生活问题上,有必要搞些‘事必躬亲’,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14)

(三)记忆力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就是对经历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在以后再现时能再认识的能力。从事农业科技传播的人,不但要眼勤,而且要记性好。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会遇到千奇百怪的疑难问题,需要咨询解决。传播人员现场能回答、能解决的,最好在现场把问题处理掉,反之,就把问题记下来,带回实验室、办公室或者研究基地进行解决。此外,有的问题农民可能还没发现,或者没有觉察到,这时传播者也要及时发现问题,记住关键环节,以帮助后期解决问题。农业科技与普通社会信息不同,里面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公式、图表,而这些因素是保证科技信息正确、准确的前提,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当然也牢记这些内容,而媒体工作者虽然不是农业学科科班出身,但也必须对常用的、常识性的农业知识牢记在心,否则会影响传播效率和效果。

(四)想象力

农业科技传播是一门开拓性的工作,需要传播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搞农业科研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是以想象为先导,缺乏想象就没有创新意识,便不能进行创造。获益于“蚂蚁不上银杏树”的灵感,山东莱阳农学院的孟昭礼教授研制出国内一流的仿生农药——“银果”和“银泰”农用杀菌剂。这种灵感其实就是一种建立在丰富知识基础上的想象力。农技推广员需要想象力吗?答案是肯定的。农技推广的本质就是创新,就是突破原有的局面,改变农民原有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推广员面临全新的环境——新的农民群体、新的应用空间,而这种环境与创新的结合,只有依赖推广员的想象,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只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才能帮助推广员完成推广工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省乐亭县“农技推广大王”常寿祥在技术推广中,非常注重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断探索创新。1997年底至1998年初,北方温室棚菜生产受到断断续续48天的阴天影响,棚温达不到标准,出现了大面积毁秧情况。经过认真调查和分析后,常寿祥果断地打破常规,创造了“大黑坨式棚型”,调整了棚面的坡度,提高了阳光的入射率,升高了棚温,使当地的温室果菜依然获得了丰收。

(五)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判断、思考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可以分为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有条理的、前后连贯的、有规律的、有根有据的认识活动的过程。形象思维也被称作具象思维,是指依靠脑中不断转换的具体事物的整体形象或映象来观察事物和引导行动。简单地讲,就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原理或者规则。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所有的概念都能获得形状,都能“翻译”成可见的形式,都能“画”出来。农业科技传播者,尤其是媒体传播者面对的是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民,他们接受深奥道理、原理的能力有限,为了达到传播目的,传播者有必要对科技原理进行“浅化”、“翻译”,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传授农业科技。虽然形象思维能力很重要,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也不可忽视。农业生产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推广、传播农业科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文化、经济、政治、心理等,这就要求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要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分析问题,依靠清楚的、有条理的思维,将遇到的问题化解掉。

四、农业科技传播者娴熟的业务能力

上述道德情操、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是对农业科技传播者内隐的素质要求,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而这里所提的业务能力则是外显的技能要求,是可感可知的。业务能力反映了农业科技传播者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具备的智力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开展农业科技传播、怎样开展农业科技传播。

对于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讲,应具备下列业务能力。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推广研究的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推广课题;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的、关键的农业技术问题,并取得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推广成果;能编写具有较高影响的科学论著;能负责指导国家重大推广项目或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能参与制定或提出本专业技术推广规划;能解决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疑难问题等等。

对于媒体工作者,应具备优秀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最好能熟练地独立进行采、编、播,以最大限度节约人力资源;能从容适应科技的飞跃进步,熟练运用博客、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等高新传播科技手段;普通话标准,表述清晰流畅,逻辑性强;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健康的体质,这是编辑记者业务素质的第一要义,因为农业科技报道既是复杂的智力劳动,也常常是强度较高的体力劳动;最好能驾驶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偏远山区能使用卫星通信工具;穿戴得体,能在不同场合给自己设计合乎场景的服饰,很多编辑记者容易忽略这一点,要么浓妆艳抹,要么邋里邋遢,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从事农业科技传播报道。

对于农技推广员,要有沟通技能、组织管理技能、教学技能、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技能、项目的计划与评估技能。(15)

五、道德情操、知识结构、智力结构与业务能力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合格的、称职的农业科技传播者,在实际从事传播活动中,这几个方面并非孤立作战,毫不相干,而是协同发挥作用。每一项要求都必须很强,这样组合起来才是比较理想的个人素质构架,就像一个木桶,每片木片必须具有相同的高度,这样才能盛满一桶水,否则只能是半桶。

心理学家指出,智力是人脑的机能,偏于认识方面,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知识是一种经验,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能力是依靠大脑的机能(智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偏于活动方面,它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它离不开知识,并以知识为基础。这样表述起来,比较艰涩,难以理解,这里我们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具备理想个人素质构架的农业科技传播者比做一辆汽车,道德情操就好比是方向盘,而知识结构则是油箱,智力机构类似于发动机,汽车双轮当然可以看做能力结构了。如果让汽车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方向盘、油箱、发动机、双轮必须各司其责,又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行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