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侵染性病害
1.猝倒病
(1)症状
辣椒播种以后,由于病菌的侵染,常造成胚芽和子叶变褐腐烂,幼苗不能出土。有时幼苗出土后,茎基部呈水渍状,淡黄褐色,无明显边缘,逐渐失水变细,成为线状,由于不能承受上部子叶的重量而猝然折倒,子叶短期内仍能保持绿色。此病一旦发生,蔓延极快,幼苗成片倒伏。苗床潮湿时,病部及附近土壤表面有棉状菌丝体。
(2)病原及发生规律
引起辣椒猝倒病的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的腐毒菌。病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流水、带菌肥料或农具传播。此外,播种过密,移苗不及时,浇水过多,通风不良,用未消毒的旧床土育苗都容易发病。
(3)防治方法
①土壤和种子处理:
a.床土处理:用9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克对细土18千克拌匀或3.3%福·甲霜粉剂30克拌18公斤细土撒施,1/3铺底,2/3覆盖种子上,防效明显;
b.种子处理:用咯菌腈干拌种剂按种子量2克/千克拌种。
②药剂防治:发现少量病苗时,应及时拔除病株,撒少量干土或草木灰降低湿度,同时可喷洒72.2%霜霉威4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
2.立枯病
(1)症状
此病发生较猝倒病晚,但延续时间长,一般在辣椒真叶出现以后、开花结果以前发病,严重时也能使种子腐烂。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反复几天以后,枯萎死亡。茎基部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略凹陷,扩大到茎基部周围,病部收缩干枯,叶色变黄凋萎,根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死亡。由于本病发生在木栓化以后,一般不倒伏,立枯病因此而得名。湿度高时,病部生褐色稀疏的蛛网状霉(可与猝倒病区别)。
(2)病原及发生规律
引起幼苗立枯病的病菌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的丝核菌、镰刀菌。病菌在土壤里越冬,通过流水、农具或带菌肥料传播。此外低温寡照,地温低,湿度大,应用未经消毒的旧床土育苗等,都容易发病。
(3)防治方法
同猝倒病。
3.辣椒疫病
(1)症状
叶、茎、果均能受害,从幼苗期到结果期均能发病。苗期发病,幼茎基部呈水浸状软腐倒伏,造成叶片软腐脱落。茎和果实被害,出现水浸状病斑,引起软腐。潮湿时,病部可见到白色霉状物。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由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侵染引起,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靠风雨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病后产生的新孢子囊和萌发后形成的游动孢子,又借风雨或灌水进行再侵染,引起病害迅速蔓延。高温、高湿发病严重,低洼地、排水不良、重茬发病也重。棚室栽培闷湿易发病,薄膜破损、漏雨处肯定是病窝。
(3)防治方法
与非瓜类蔬菜、非茄科蔬菜实行2年轮作,发病严重地块和棚室,实行3年轮作。选用抗(耐)病品种如湘研3号、湘研5号、辽椒2号、中椒6号、早丰1号、中椒2号、中椒8号、通椒1号、河南早椒等。用无病土育苗,播种时药土上铺上盖。使用无病种子,浸种催芽前要进行种子消毒,再用10%硫酸铜浸5分钟,用草木灰中和酸性,洗净后再催芽。加强栽培管理,培育适龄壮苗,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高垄或高畦,铺地膜。小拱棚短期覆盖,或棚室栽培,调节好温、湿度,炎热夏季要覆盖遮阳网。
发现病害及时喷药,药剂可选用25%嘧菊酯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烯酰吗啉6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8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50%氟吗·乙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布。棚室栽培,可用沈阳农业大学研制的烟剂1号与烟剂3号等量混合熏烟,每亩用量350~400克。
4.辣椒菌核病
(1)症状
辣椒菌核病近年在局部地区保护地生产上发生。在地上部各部位均可发病,但多从主茎或侧枝基部发生。开始发病部位呈水浸状淡褐色、稍凹陷病斑,后来病部变灰白色或灰色,干缩状,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絮状霉层,皮层很快腐烂。病茎表皮及髓部易形成菌核。菌核呈不规则形扁平状,较大。后期病部干枯、髓空,表皮破裂,纤维呈麻状外露,植株枯死。叶片发病,产生水浸状褐色轮纹病斑。花受侵染后,出现水浸状腐烂、脱落。果实发病,病部褐色腐烂,表面长有白色霉层,后形成菌核。病果腐烂脱落或形成僵果。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菌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混在种子间越冬。遇到温、湿度条件适宜,菌核陆续萌发抽生出子囊盘,子囊盘开放后,子囊孢子成熟即喷弹出,是病害初侵染来源。子囊孢子萌发后先侵害老叶片和花瓣,引起发病。受害叶片及花瓣脱落后贴附无病的茎、叶上即可传播。菌核本身也可产生菌丝直接侵入近地面茎、叶和果实。
病害发生的中期,由病部长出的白色絮状菌丝可形成新的菌核。这些菌核萌发后可再次侵染。病菌侵染期长,所以辣椒生育期间可陆续发病。
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的多少,与病害发生的轻重关系密切。新建的棚室,经过轮作棚室,土壤中残留菌核少,发病很轻或不发病,反之发病重。菌核形成和萌发适宜温度分别为20℃和10℃左右,要求土壤湿润。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菌核不但萌发率高,萌发也快,持续时间也长,从而产生大量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温度16~20℃,相对湿度85%~100%最适于发病。棚室内阴湿,植株郁闭发病重,植株长势弱发病也重。
(3)防治方法
高垄、高畦栽培,覆盖地膜,膜下滴灌或暗沟灌溉。定植后加强管理,增施磷钾肥,控制好温、湿度,特别是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可减少发病。
发现病株及时拔出或剪掉病枝,发病初期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天一次,连防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5.辣椒炭疽病
(1)症状
辣椒炭疽病各地都有发生,是露地辣椒的重要病害,保护地辣椒也有发生。
在生产田常见的炭疽病有两种:一种是黑色炭疽病,果实上发病初期产生褐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呈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病斑表面溢出红色黏稠物。被害果内部组织半软腐状,易干缩致使病部呈羊皮纸状,易破碎。有时叶片也发病,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灰褐色,边缘褐色,其上生小黑点。
另一种是红色炭疽病,初发病时病斑为水浸状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展后多呈圆形或近圆形大型病斑。病斑棕黄褐色,凹陷,病斑上微现橙红色小点,略呈同心状排列。湿度大时,病斑常有些淡红色黏质物溢出。发病严重时,整个果实烂掉。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炭疽病的病原为真菌,黑色炭疽病菌为茄果腐黑刺盘孢菌,红色炭疽病菌为辣椒盘长孢菌,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部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靠棚室薄膜水滴迸溅和雨水、灌溉水冲溅传播到下部果实、叶片上发生侵染。
黑色炭疽病菌温度适宜潜育期仅3~4天,红色炭疽病菌还能直接侵入,潜育期5~7天。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昆虫及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黑色炭疽病菌发育温度为12~33℃,红色炭疽病菌为15~35℃,相对湿度均要求95%,低于70%不适宜发育。灌水量大,通风排湿不好,环境闷湿极易发病。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进行温汤浸种,培育适龄壮苗,实行2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加强通风,空气湿度控制在70%左右,是控制病害发生的最有效途径。
发现病果及时彻底摘除深埋。药剂可用50%苯菌灵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咪酰胺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500~800倍液,或80%福美双·福美锌800倍液喷布。
6.辣椒灰霉病
(1)症状
灰霉病是棚室生产的重要病害,除危害辣椒外,还侵害番茄、马铃薯、黄瓜、菜豆、莴苣、韭菜等多种蔬菜。
辣椒灰霉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幼苗多是子叶和刚抽出的真叶变褐腐烂,稍大的幼苗叶片和叶柄先呈水浸状,变褐腐烂,以后干枯,表面生出灰霉。严重时扩展到幼茎上,病部褐色腐烂,折断倒伏造成死苗。成株地上部各部位均能发病,果实上从幼果到成果均能发病。果实发病多由残花和残留的柱头先发病,也有的从萼片上发病,然后向果面扩展。病部灰白色,似水烫状,后软化腐烂,病部长满厚厚的灰色霉层。病果一般不脱落。果实发病可传至另一果实。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菌称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越冬后遇适宜条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露滴传播。农事操作也能传播。分生孢子在温湿条件适宜时,很快发芽产生芽管,由伤口或抵抗力弱的部位如残花等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花期是病害侵染高峰期。
病菌在2~31℃范围内均可发育,发育适温为20℃左右,90%以上的相对湿度,并喜弱光,所以棚室冬春季栽培容易发病。另外因为灰霉病为弱寄生菌,植株长势弱容易发病,病势较重。过于密植,氮肥施用多或不足,灌水量大,管理粗放,通风排湿不及时,均能使病害加重。
(3)防治方法
实行2年以上轮作,培育适龄壮苗,定植后加强管理,控制温、湿度,防止病害发生和病情发展是防治灰霉病的关键。
发病后,及时清除病果、病枝、病叶,并立即用药防治,棚室可用10%腐霉利烟雾剂,250~300克/亩熏烟,7天一次,连续2~3次。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1千克/亩,10天一次,连续或交替防治2~3次。药剂可喷施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咪酰胺乳油1000倍液。灰霉病容易产生抗药性,喷药时应轮换使用药剂。
7.辣椒白粉病
(1)症状
辣椒白粉病,近年来已经成为保护地辣椒栽培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时可引起全株落叶。
主要危害叶片,开始发生时,在叶背面叶脉间产生一块块薄的白色霜状霉,以后在长霉处的叶面部分开始褪色,出现淡黄色的斑块。叶背面的白霉长满整个叶片,但在叶表面不出现白霉。当病情继续发展时,叶片变黄,容易脱落,严重时全株叶落光,仅残留顶部嫩叶,果实不能正常膨大。
(2)病原及发生规律
辣椒白粉病菌属子囊菌亚门内丝白粉属真菌。为寄生菌,菌丝在叶组织内蔓延。分生孢子从气孔伸出,在高湿条件下,容易产生芽管。病菌在叶内的潜育期为10~12天。
白粉病由分生孢子传播。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分生孢子的形成和发芽适温为15~30℃,侵入发病的适温为15~28℃,最适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80%左右有利于发病,但相对湿度低于25%时也能发病。
(3)防治方法
合理密植,覆盖地膜,加强通风透光,合理施肥灌水,保持植株健壮生长,彻底清除杂草,消灭病菌来源。
该病防治一定要早,尽量把病害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发病初期立即用药防治,药剂可用25%咪酰胺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00~2500倍液,或12.25%氰菌唑乳油1500倍液,或30%氟菊唑1500~2000倍液,或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王铜600~800倍液,也可喷撒10%多百粉尘剂,每亩1千克,或用沈阳农业大学烟剂6号350克熏烟。
8.辣椒根腐病
辣椒根腐病在各地保护地辣椒上均有发生,并有日益加重趋势。
(1)症状
根腐病多发生在定植后缓苗不久的植株上。植株茎基部及根部皮层变褐色,湿腐状,植株上部枝叶萎蔫、枯黄。植株病部最后缢缩、腐烂。皮层剥离,露出暗色的木质部,病株多倒伏而死。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菌称腐皮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尤其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甚至更长。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水传播,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利于发病。连作、低洼地、黏土地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
利用高垄定植,覆盖地膜。重病地与非茄科及瓜类蔬菜进行3年轮作。避免大水漫灌,加强中耕,提高土壤通透性。施基肥要充分腐熟农家肥。
土壤用30%苯醚甲·丙环乳油3000倍液或95%恶霉灵2500倍液消毒苗床土壤,防治苗期根腐病;发病前或初期用药剂喷洒或浇灌,可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2.5%咯菌腈悬浮剂1200倍液。
9.辣椒绵疫病
(1)症状
绵疫病可发生于植株各个部位,但以果实最重,而且下部比上部更重,不论果实大小,均可发病。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出现水渍状圆斑,以后逐渐扩大,最后遍及整个果实。病部稍凹陷,呈黄褐色至暗褐色。高湿时病部产生密密的白色絮状物。内部果肉变黑腐烂。病斑扩大到果实的1/2时,果实很易脱落,但幼果不一定一烂就落。湿度大时病斑上长满白霉,最后干缩为黑褐色僵果。已侵染病菌尚未显示症状的果实,采收后很快腐烂。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寄主病残体组织上越冬,厚垣孢子亦可存活几个月。卵孢子经滴水飞溅到靠近地面的果实上,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寄主表面接触时产生附着器,从附着器底部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组织内,后在病斑上部产生孢子囊。孢子囊萌发形成的游动孢子,通过气流、滴水传播,进行再侵染。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茄科、瓜类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采用高垄、高畦覆盖地膜栽培,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及时通风排湿。
初见病果及时摘掉深埋,减少菌源。发现病害立即连续用药防治。药剂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三乙磷酸铝200倍液,或64%恶双灵·锰锌4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8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布。也可用硫酸锌加磷酸二氢钾各200倍,加300倍的尿素,400倍的植株细胞分裂素,加300倍的DT杀菌剂混合液,随配随喷。
10.辣椒霜霉病
(1)症状
辣椒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及嫩茎。
叶片染病,病斑略呈绿色,不规则,叶片背部有稀疏的白色薄霉层,病叶较厚变脆,稍向上卷,后期叶片容易脱落。叶柄和嫩茎染病,呈褐色水浸状,病部也现白色稀疏的霉层。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菌为辣椒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子梗从气孔伸出,单生或丛生,无色,长约211~516微米,基部稍膨大,顶部叉状分枝。孢子囊卵形至椭圆形或近球形,无色,卵孢子见于叶组织中,黄褐色,球形至近球形。
病菌以卵孢子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经多次再侵染形成该病的流行。一般在雨季气温20~24℃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适龄壮苗。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施足有机肥、基肥,深翻细耙,作高垄或高畦,覆盖地膜,合理密植。控制好棚室温湿度,促进秧苗早缓快发,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
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35%福·烯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200倍波尔多液,喷施2~3次,不同药剂交替使用。
11.辣椒黄萎病
(1)症状
辣椒黄萎病多发生在生长中后期。刚发病时,近地面的叶片下垂,叶缘或叶尖逐渐变黄,发干或变褐,脉间的叶肉组织变黄,茎部导管变褐,治主茎向上扩展大到数个侧枝,最后全株萎蔫,叶片枯死脱落。该病扩展较慢,一般多造成植株矮化,节间缩短,生长停滞,减产。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为大丽花轮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体无色至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多数报道认为种子是带有菌丝或分生孢子,可以作为病害的初侵染源,但也有人认为种子不带菌。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6~8年,在当地混有病残体的农家肥和带菌土壤或茄科杂草,借风、雨、流水或人畜及农具传到无病地块。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或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苗期和定植后长时间低于15℃时易发病。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4年轮作,有条件的最好实行水旱轮作。种子在播前进行消毒。采用无病土育苗,从禾本科地块取土,用不含茄科植物残体的有机肥配制床土,培育适龄壮苗,适时定植。在10厘米地温达到15℃以上时定植,并且要覆盖地膜。调节好温湿度,促进早缓快发,健壮生长,及时追肥,浇水,防止脱肥。
定植田用50%多菌灵2千克/亩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浇灌80%多·福·福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4.5%恶霉·福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每株灌兑好的药液250毫升,或用12.5%多菌灵溶液200~300倍液,每株浇灌100毫升。
12.辣椒白绢病
(1)症状
又称南方疫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初期病茎基部暗褐色,其上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呈辐射状扩展,四周尤为明显,后期在病部菌丝上产生褐色菌核,湿度大时,菌丝体在地表向四周扩散,也产生褐色至深褐色小菌核。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菌称整齐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称罗氏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目,膏药菌科真菌。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生。在生活史中主要靠无性世代产生两种营养菌丝和菌核。生育期中,产生的营养菌丝白色。
白绢病菌以菌核存在于土壤2.5厘米处,2.5厘米以下发芽明显减少,在土壤7厘米处几乎不发芽。病菌以菌核混杂在种子中,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长出菌丝,从根或根茎扩展部侵入,当气候条件适宜时,菌丝开始生长侵入根茎部,菌丝呈放射状扩展缠绕根茎部或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菌核,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菌核随土壤环境变化而决定繁殖或休眠。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萌发,发芽适温为20℃。低于20℃,高于20℃发芽率下降。白绢病菌在地温20~40℃均可为害,最适温度为25~35℃,其中30℃最重。土壤湿度与菌核萌发有关,土壤含水量20%时,病菌腐生力最高。在露地栽培的辣椒白绢病多在雨后发生。
白绢病苗生长温度25~35℃,最适温度为28~32℃,相对湿度100%是菌丝生长最佳条件。
(3)防治方法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或烧毁。定植前进行深耕,把病株翻入土层深处。实行轮作,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磷(立克菌)可湿性粉剂1份,对细土100~200份,撒在病部根茎处,防效明显。也可喷洒20%甲基立枯磷1000倍液,7~10天一次,连续喷1~2次。
13.辣椒污霉病
(1)症状
危害叶片、叶柄及果实。开始时叶面上出现污褐色圆形至不规则形霉点,后形成煤烟状物,可布满叶面、叶柄及果面,严重时几乎看不见绿色叶片及果实,到处布满黑色霉层,影响光合作用。致病叶提早枯黄或脱落,果实提前成熟但不脱落。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菌称辣椒斑点芽枝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或土壤中、植物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粉虱等传播蔓延,湿度大、粉虱多易发病。
(3)防治方法
加强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高可减少发病。发现栽培的辣椒有白粉虱和蚜虫时,及时防治。必要时可在发病初期喷洒60%多菌灵盐酸盐可溶性粉剂600倍液,或30%硫酸铜(绿得宝)悬浮剂4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王铜800~900倍液,10天喷一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14.辣椒叶霉病
(1)症状
叶面上初现浅黄色不规则褪绿斑,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不久变为灰褐色绒状叶霉,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随着病情的扩展,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变成花斑,严重时变黄枯干。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菌称褐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地面越冬,翌年气体条件适宜时,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萌发后从伤口或直接侵入,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栽植过密,株间郁闭,湿度大,温室白粉虱为害都能诱发叶霉病。
(3)防治方法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氟硅唑90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王铜800~1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也可用45%百菌清烟剂或15%腐霉利烟剂每100立方米空间用量30克熏蒸。
15.辣椒斑枯病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在叶片上出现白色至浅灰黄色圆形或近圆形斑点,边缘明显,病斑中央具有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直径2~4毫米。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菌称番茄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杂草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一般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器内胶质物溶解,分生孢子溢出,借风雨溅到辣椒植株上,从气孔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扩大为害。菌丝发育适温22~26℃,12℃以下,27.8℃以上发育不良,分生孢子52℃时10分钟致死。相对湿度92%~94%有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利用无病土培育适龄壮苗,高畦或高垄覆盖地膜定植,缓苗后加强管理,调节好温湿度。
发病初期喷洒64%恶双灵·锰锌400~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800倍液。10天一次,连续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16.辣椒黑腐病
(1)症状
主要生在果实上,产生浅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病斑直径10~26毫米。黑腐病的病斑多在日灼的基础上,病斑变薄下陷,以后才逐渐长出黑霉。湿度大时,黑霉扩展,有时布满整个病斑,有时病斑融合形成大的病斑。高湿条件下可危害叶片。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菌为埃利德氏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落褐色至暗褐色,铺展,具短绒毛。分生孢子梗直或弯,单生,近顶端偶有分枝,暗褐色平滑,具假隔膜3~5个,棍棒形,梨形至舟形。
(3)防治方法
结合防治炭疽病喷洒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兼治。病情严重时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17.辣椒叶斑病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斑出现在叶片的正背两面,近圆形至长圆形或不规则形,叶面病斑浅褐色,湿度大时叶背对应部位有致密灰黑色至近黑色绒状物,病斑正背两面均围以暗褐色细线圈,有的在外围还生有浅黄色晕圈。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菌称辣椒色链隔孢或辣椒褐柱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可在种子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块在病残体上或菌丝在病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害常在苗床时就发生。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病害容易扩展。
(3)防治方法
培育适龄壮苗,实行轮作,定植覆盖地膜,加强管理。棚室生产主要是控制好温湿度,达到不发病或发病较轻。
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500倍液,或2.5%咯菌腈悬浮剂1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400~500倍液。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18.辣椒青枯病
(1)症状
辣椒青枯病的初期症状,仅表现为最幼嫩的一至几片叶萎蔫,最初萎蔫尚可恢复,以后趋于稳定。条件合适时2~3天即可表现为全株萎蔫。叶片从下向上变黄褪绿,后期呈褐色焦枯。病茎外表症状不明显,纵剖茎部维管素变褐色,横切面保湿后,可见乳白色黏液溢出,别于枯萎病。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菌为青枯假单孢杆菌,属细菌。病菌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通过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多从寄主根茎部的皮孔或伤口侵入,前期处于潜伏状态,坐果后遇适宜条件,在寄主体内繁殖,向上扩展,至茎叶变褐萎蔫。当土壤温度达到20~25℃,气温30~35℃,田间易出现发病高峰,尤其是大雨或连阴雨后骤晴,气温急剧上升,湿气、热气蒸腾量大,更易促成该病流行。此外,连作重茬地或缺钾肥,管理粗放,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或酸性土壤都利于发病。过去青枯病主要发生在南方,近年北方也有发生。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整地时施入草木灰或石灰等碱性肥料,使土壤呈微碱性,抑制青枯病的繁殖和发展。改进栽培技术,提倡用营养钵育苗或穴盘育苗,做到少伤根,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进入发病阶段,预防性喷淋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5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1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天一次,连续喷淋3~4次,或5%敌枯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隔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
19.辣椒疮痂病
(1)症状
辣椒疮痂病也叫细菌性斑点病,是辣椒常见的病害,各地保护地辣椒生产均有发生,发病严重时提早落叶,损失很大。
疮痂病多在成株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茎枝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时出现水渍状、黄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边缘褐色,稍隆起,中央浅褐色,稍凹陷,表面粗糙,疮痂状。病斑多时融合成较大病斑或病斑连片,引起落叶。重病株叶片几乎落光,仅剩枝梢几片小叶,对产量影响很大。茎枝上发病,病斑呈不规则条斑或块斑,后木栓化或纵裂为疮痂状。果实发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疱疹状黑色病斑。后病斑疮痂状,边缘有裂口,并有水渍状晕环,湿度大时有少许菌脓溢出。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菌为野油菜黄单孢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型,属细菌。病菌主要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土壤中病菌借灌溉水流传播至植株下部叶片、茎上、果实上引起发病。发病后细菌借风雨、棚膜滴水、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由气孔或伤口侵入,在细胞间隙发育、繁殖,并分泌刺激性物质刺激病部组织,使表皮细胞增高,病斑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
温度27~30℃,相对湿度90%以上,适合病害发生。保护地内灌大水,通风不及时,造成闷热潮湿条件,病害迅速发生和发展。造成植株徒长或衰弱,病情严重。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实行2~3年轮作。定植后加强管理,控制好棚室温、湿度,减少发病条件。
发现病害立即用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链霉素·土霉素4000~50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4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王铜800倍液。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20.辣椒白斑病
(1)症状
白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初生1~2毫米褐色点,后边缘呈棕褐色,中央灰白色,略凹陷,尤其在嫩叶上易发生,开始病斑扩展缓慢,后逐渐形成轮纹斑,湿度大时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斑,病叶黄化或脱落。茎部染病形成5~10毫米的长形斑,其他部位也可产生不整齐的褐色小斑点。花瓣和果实一般不发病。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菌称番茄柄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气温20~25℃时,连续阴雨后的多湿条件容易发病。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适龄壮苗,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定植后加强田间管理,喷洒植宝素7500倍液,或多效好4000倍液,增强植株抗病力。
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8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采收前7天停药。
21.辣椒褐腐病
(1)症状
辣椒褐腐病又称霉疫病,主要危害辣椒的花器和果实。花器染病后腐烂、脱落或悬挂在枝上。果实染病,变褐变软腐,果梗呈灰白色或褐色,病组织逐渐失水干枯,湿度大时病部密生白色茸毛状物,顶生黑色大头针状球状体,即病菌孢子囊梗和孢子囊。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菌称茄霉,属接合菌亚门真菌。大小孢子囊都产生,多生在同一菌丝上,大孢子囊生在直立不分枝孢子梗顶端,分生孢子直立,顶端呈叉状分枝。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或灌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适宜温度25~30℃,相对湿度85%易发病。在通风不良的日光温室或塑料大、中棚生产辣椒,温度高,光照不良,容易发病。
(3)防治方法
覆盖地膜定植,采用膜下暗沟灌水。棚室辣椒调节好温湿度。发现病害立即喷80%福美双·福美锌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药剂交替使用,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22.辣椒软腐病
(1)症状
辣椒软腐病主要危害果实,病果初生水浸状暗绿色斑,后变褐软腐,有恶臭味,果肉腐烂,果皮变白,整个果实失水后干缩,挂在枝蔓上,稍遇外力即脱落。
(2)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菌称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属细菌,短杆状。生育最适温度25~30℃,最高40℃,最低2℃,致死温度50℃10分钟,最适pH值7.3,pH5.3~9.3范围均能适应。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通过雨水或灌溉水飞溅,使病菌从伤口侵入,染病后病菌又可通过昆虫及风雨传播。地势低洼易涝、钻蛀性害虫多、连阴雨天气多、湿度大容易导致软腐病流行。
(3)防治方法
培育适龄壮苗,合理密植,覆盖地膜,调控好棚室温湿度,露地防止积水。及时防治害虫,从源头上防止病害发生。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1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倍液。
23.辣椒病毒病
(1)症状
辣椒病毒病常见有花叶、黄化、坏死和畸形等4种症状。花叶分为轻型花叶和重型花叶两种类型。轻型花叶病叶初现明脉轻微褪绿,或现浓、淡绿相间的斑驳,病株无明显畸形或矮化,不造成落叶;重型花叶除表现褪绿斑驳外,叶面凹凸不平,叶脉皱缩畸形,或形成线形叶,生长缓慢,果实变小,严重矮化。黄化:病叶明显变黄,出现落叶现象。坏死:病株部分组织变褐坏死,表现为条斑,顶枯,坏死斑驳及环斑等。畸形:病株变形,如叶片变成线状,即蕨叶,或植株矮小,分枝极多,呈丛枝状。有时几种症状同在一株上出现,或引起落叶、落花、落果,严重影响甜(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2)病原及发生规律
世界各地报道的毒源10多种,我国已发现7种,包括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Y病毒(PVY)、烟草蚀纹病毒(TEV)、马铃薯X病毒(PVX)、苜蓿花叶病毒(AMV)和蚕豆萎蔫病毒(BBWV),其中最多的是黄瓜花叶病毒,占55%。黄瓜花叶病毒可划分为4个株系,即重花叶病毒、坏死株系、轻花叶株系及带状株系。黄瓜花叶病毒是危害辣椒的最主要毒源,可导致辣椒系统花叶、畸形、卷叶矮化等,有时产生叶片枯斑或茎部条斑。第二位毒源是烟草花叶病毒,主要在前期危害,常引起急性型坏死枯斑或落叶,后心叶呈系统花叶,或叶脉坏死。马铃薯Y病毒在辣椒上产生系统性轻花叶和斑驳,导致花叶、矮化、果少等症。马铃薯X病毒引起辣椒产生系统性重花叶和叶脉深绿。苜蓿花叶病毒在辣椒上产生系统花叶或褪绿黄斑。蚕豆萎蔫病毒造成辣椒叶片系统褪绿、斑驳,花落变黄,顶枯,茎部坏死及整株萎蔫。
病毒的传播途径随其病源的种类不同而异,但主要可分为昆虫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可借昆虫传播的病毒,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及苜蓿花叶病毒,其发生与蚜虫的发生关系密切,特别遇到高温干旱天气,不仅可促进蚜虫传毒,还会降低寄主的抗病性。烟草花叶病毒靠接触及伤口传播,通过农事操作传染。此外,连作、低洼地及缺肥地易发病。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最好用无病(不带病毒)种子,或用70℃干热处理3天。培育适龄壮苗。避免重茬和迎茬,与非茄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定植后加强管理,缓苗快,发棵早,保证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发现病毒病,可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每升添加磷酸二氢钾3~5克、食醋100克、尿素5克和红糖5克,配成混合液;也可用菌毒清兑水300倍液加硫酸锌兑水300倍液,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