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薯脱毒的原因
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植株的逐年变小,叶片皱缩卷曲,叶色浓淡不匀,茎秆矮小细弱,块茎变形龟裂,产量逐年下降等现象,就表明马铃薯已经发生“退化”,种薯“退化”是引起产量降低和商品性状变差的主要原因。研究种薯“退化”形成原因,寻找解决马铃薯“退化”技术,曾是世界研究马铃薯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家从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栽培技术、栽培环境、种薯贮藏条件、病虫害侵染等方面,对马铃薯“退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明确了病毒的侵染及其在薯块内的积累是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
通常说的马铃薯退化现象,实际上是马铃薯植株在生长过程中感染了病毒。常见到的是,从外地调来的种薯在第一年或第一季种植时产量很高,而把收获的马铃薯留种,再种植时,植株逐渐变矮、分枝减少、叶面皱缩、向上卷曲、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嵌斑,甚至叶脉坏死,有的整个复叶脱落等,生长势衰退、块茎变小、产量连年下降,最后失去种用价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退化。造成退化的原因是各种病毒侵染所引起的。
病毒的结构十分简单,只有一个蛋白质外壳包着一条核酸分子链,所以病毒自身不能复制所需的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物质都需要从寄主块茎细胞中获得。由于病毒的侵入,既消耗了块茎中细胞的营养,也破坏了细胞内部原有的正常结构,使细胞的代谢发生紊乱,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导致植株产生病变而出现上述症状。
病毒侵染后,造成本来优良的品种失去种用价值。要使这一优良品种重新恢复其优良特性,就必须把块茎中已积累的病毒“清除”干净,达到无毒状态,这就是脱毒。
病毒可以侵入植物体所有的营养器官,但是除了一些类病毒,大多数病毒都不能侵入到花粉、卵、胚等生殖器官。多数植物是通过有性生殖繁育后代,植物在有性生殖繁育后代的过程中,新生种胚具有亲体摒除病毒的作用,能除去母体所带的各种病毒,生产的后代是无病毒侵染的种子。栽培种马铃薯是高度杂合的四倍体,为了保持四倍体马铃薯栽培种的优良农业性状,生产上主要利用薯块进行无性繁殖,即“种土豆收土豆”。作为下代“种子”的薯块,由于病毒的不断侵染和积累,又不能自身清除体内的病毒,导致植株病毒病逐年加重,使植株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生产特性,造成严重的减产。只有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种薯内的病毒去掉,恢复马铃薯品种本身的生理功能和生产特性,才能防止马铃薯的“退化”,使之达到育种家培育之初品种的商品性状和产量。这就是种薯需要脱毒和采用脱毒种薯能够大幅度提高产量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