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膜覆盖的栽培技术要点

地膜覆盖的栽培技术要点

时间:2024-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铃薯靠地下茎膨大形成经济产量,应选择土地深厚,肥力中上等,结构疏松的轻沙壤土。覆盖马铃薯的施肥方法宜采用“一炮轰”技术,即将基肥、种肥、追肥“三肥”一次地深施。集中施肥能使较少的肥料发挥较大的作用,有利于马铃薯根系发育过程有效利用肥料,减少养分流失。夏马铃薯以提早上市、提高效益为主,当块茎充分膨大时即可采收。秋马铃薯需冬贮,不宜过迟采收,避免产生薯结薯现象,收获过晚,易受冻,降低品质,影响贮藏。

(二)地膜覆盖的栽培技术要点

1.选茬整地

马铃薯忌连作,忌与茄科作物轮作。连作病虫为害较重,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制度,即马铃薯—玉米—谷子—马铃薯或马铃薯—谷子—豆类—马铃薯。马铃薯靠地下茎膨大形成经济产量,应选择土地深厚,肥力中上等,结构疏松的轻沙壤土。整地应做到深、松、平、净。即深耕达到25~30厘米,并细犁细耙,疏松结构。同时达到土碎无坷垃,干净无杂物。

2.合理施肥

覆盖马铃薯的施肥方法宜采用“一炮轰”技术,即将基肥、种肥、追肥“三肥”一次地深施。集中施肥能使较少的肥料发挥较大的作用,有利于马铃薯根系发育过程有效利用肥料,减少养分流失。一般亩产2500千克的地块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千克,碳酸氢铵35千克,过磷酸钙35千克,有条件的地方建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3.选用优种与种子处理

覆盖栽培品种应选择表皮光滑、芽眼浅、抗病性强、品质好、增产潜力大的优良品种。根据收获季节不同,二季作区夏马铃薯(7月份收获)应选用费乌瑞它、早大白、紫花白等早熟品种。秋马铃薯(9—10月份收获)应选用晋薯17号等中晚熟品种。播前15~20天首先将种薯摊在10~15℃的屋内催芽,当种薯大部分芽眼出芽时,剔除病、烂和冻薯,放在阳光下晒种,待芽变为紫色时切块或整薯(小整薯)待播,切块种薯播种时最好用草木灰拌种。

4.播种与铺膜

夏马铃薯清明前后即4月1—10日播种,秋马铃薯立夏前后即5月5日左右播种。种植形式采用大小行带状种植,带幅100厘米,每幅播2行,幅内小行距40厘米,幅内大行距60厘米,夏马铃薯株距为25~30厘米,每亩留苗4500~5000株;秋马铃薯株距35~40厘米,每亩留苗3500株左右。播种方式可采用犁播,播深10~12厘米,播后耙平,而后盖膜。对秋马铃薯播种已到立夏,最好采用先铺膜后打孔播种种植。地膜选用80厘米宽的微膜,盖膜时要用土压紧压实两边,每隔10~15米用土打一横带,以防一处被风揭起,掀了整带地膜。

5.放苗

子叶出土展开后应及时放苗,放迟了顶芽易被烫伤,失去再生能力,造成缺苗。如出苗小整齐要勤查勤放,遇低温、阴天可适当迟放。放苗后要用土堵实放苗孔,以防降温和草荒。

6.田间管理

(1)中耕锄草

幅间大行距要及时中耕,既可防止杂草丛生,又利于集纳雨水。同时在苗期要经常检查覆盖田,发现地膜破裂或四周不严,用土压实压紧,以防止草荒和确保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效果。

(2)化控技术

在马铃薯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喷施一次膨大素或健壮素,以促进薯块膨大,控制营养生长。其中健壮素每亩用量应低于15毫升,否则会造成药害。

(3)虫害

为害马铃薯的主要害虫是地下害虫和二十八星瓢虫。防治地下害虫可于播前每亩用辛硫磷粉剂1千克拌成毒土施入土壤或播前用辛硫磷粉剂拌种。防治二十八星瓢虫每亩用50%的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和用2.5%的敌杀死、功夫等菊酯类农药3000倍液交替进行田间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收获前20天停止用药。

7.收获

夏马铃薯以提早上市、提高效益为主,当块茎充分膨大时即可采收。秋马铃薯需冬贮,不宜过迟采收,避免产生薯结薯现象,收获过晚,易受冻,降低品质,影响贮藏。当田间植株表皮粗糙老化,茎叶逐渐枯黄时应及时收获。收获后要认真清除地膜,防止白色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