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膜覆盖栽培
中原地区由于春季寒冷,采用双膜栽培马铃薯容易引起冻害,造成马铃薯产量严重下降,给农民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此近年来三膜(地膜加小拱棚加大拱棚)栽培技术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选地与整地
要求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轻质壤土。马铃薯栽培整地要深耕,结合整地施入基肥,每亩施有机粪肥1000~1500千克。
2.品种选择
选用丰产性能好、市场销售对路的早熟脱毒品种,如早大白、费乌瑞它、中薯2号、郑薯5号等。
3.种薯处理与催芽
先将备好的种薯进行切块,一般每千克切40块为宜,然后放在室内催芽,催芽温度为15~20℃,催芽时间一般在1月10—25日。当薯块芽长到1~2厘米时,将薯块取出移至10~15℃有散射光的室内进行绿化处理,提高幼芽抗寒能力。
4.播种与合理密植
实行双行起垄种植,垄宽80厘米,每垄种2行,2行间距15~20厘米,株距20~25厘米,密度7000株/亩,施肥量每亩施硫酸钾复合肥50~70千克、尿素10千克、钾肥7.5千克、锌肥1千克、硼肥0.5千克作种肥。
5.覆盖地膜与扣棚
播种后用90厘米宽的地膜进行覆盖,覆膜前喷乙草胺除草剂,用量60~80毫升/亩。覆膜后立即扣棚,一般以5垄为一小拱棚,两小拱棚上再覆一大拱棚。小拱棚选用4米宽的农膜覆盖,大拱棚用两块对接成8米宽的农膜进行覆盖。小拱棚用较少的竹竿能撑起农膜即可,要求不严格,并且一边农膜可自由活动。大拱棚要求严格,拱高要求便于进出操作,棚两边每隔1.5米打桩,用压膜线固定棚,防止大风刮棚。
6.田间管理
(1)出苗期的管理
当有50%的苗出土时应破膜,以防烧芽。此后每隔4~5天破膜一次,连续2~3次破膜,苗出齐。
(2)水肥管理
播种前,一次施足底肥,生育期间不单独追肥。在薯块膨大期叶面喷施膨大素、钾宝或0.2%的磷酸二氢钾可提高产量。全生育期一般可浇水3次,第一次在苗期,第二次在初花期,第三次在盛花期。
(3)温度控制
当苗出齐后可把小拱棚白天撤掉晚上盖上,到马铃薯团棵期把小拱棚全部撤掉。3月中旬气温在20℃以上时,每天上午9点打开大拱棚两端通风,下午3点左右封口,将温度控制在白天22~28℃,夜间12~14℃范围内。进入4月上旬,视气温变化把大拱棚全打开通风。全打开前3~4天,要白天打开,晚上盖上炼苗。
7.病虫害防治
危害大棚马铃薯的主要病害是晚疫病,应注意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发现病株及时拔掉,并喷施7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续喷3~4次,或者在马铃薯团棵期,用1∶1000的波尔多液每隔15天喷一次直到收获。为害马铃薯的主要害虫是蛭螬、地老虎、金针虫等。防治时在播种前土壤中撒地下害虫一遍净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