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亩产千斤子棉的理论基础

亩产千斤子棉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4-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稳健的营养生长是正常生殖生长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营养生长,搭不好丰产架子,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生殖生长,就不能多现蕾、多开花结铃。棉花的这种蕾铃脱落现象,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生理调节反应。只有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棉株早衰,才能争结后期桃。棉花苗期、蕾期根系的再生能力强,至开花期根系建成后,根系的再生能力逐渐减弱。所以,生产上在棉花苗、蕾期深中耕,能促进根系的生长。

第一节 亩产千斤子棉的理论基础

一、“三喜三怕”特性

棉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始终表现出“三喜三怕”的特性,即喜温暖、怕寒冷;喜光照、怕荫蔽;喜地爽、怕潮湿。在较高的温度、较强的光照环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棉花生长发育进程加快,光合积累增多,容易夺取高产。而在热量资源不足,积温偏少,光照条件不好,土壤黏重、板结和排水不良的情况下,通常难以取得高产。

1.喜温暖、怕寒冷

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2℃,但在各个生育时期都有一定的温度要求。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生育进程不断加快,主茎日生长量增多,现蕾、开花、结铃的速度加快,单铃重增加,纤维品质好。

当然,棉花的喜温性也是有限度的,当温度高于35℃时,就会给棉花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育苗时会造成高温烧苗;在花铃期严重影响棉花的花粉发育,影响正常的开花受精,导致蕾铃脱落加重,不利于棉花正常坐桃。

棉花对低温十分敏感,温度过低时,对棉花生长发育也不利。育苗时若遇2~4℃低温寒潮,苗床病害加重,易造成烂种或死苗;苗期遇低温寒潮天气,苗病加重,保全苗难度加大,易形成僵苗或弱苗;蕾期遇低温,现蕾慢,现蕾期推迟;后期遇低温,棉子和纤维不能正常发育,桃子小,僵瓣多,影响正常吐絮和纤维品质。

2.喜光照、怕荫蔽

棉花是喜光作物,其喜光性的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棉花的幼叶和嫩头具有明显的向光性,当太阳落山后,棉叶向下披。二是棉花的光能利用率较高,棉花的光补偿点较低,一般在1000~2000勒克斯之间,在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强度随之增加;棉花的光饱和点较高,一般在7~8万勒克斯之间,比一般作物要高出一倍以上。三是棉花在生长发育期间,光照充足时,棉株生长健壮,节间短,株型紧凑,铃多铃大,纤维品质好;当棉株光照不足时,会造成荫蔽现象,影响棉花的正常发育:苗期荫蔽,形成高脚苗,茎枝节间细长;蕾期荫蔽,蕾小蕾瘦且脱落多;花铃期荫蔽,种子瘪,烂桃多。

3.喜地爽、怕潮湿

棉花由于长期生长在干旱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耐旱的习性,但由于棉花的生育期长,生长量大,枝繁叶茂,耗水量多,又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加上长期灌溉的原因,同时又具有耐湿的特性。就棉花的耐旱性和耐湿性比较,其耐旱性强,而耐湿性相对较差,而棉花的主根扎得深,也增强了耐旱性。实验证明,适于棉花根系生长的土壤最大含水量为55%~70%,在棉田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则主根向下扎深,侧根分布广,根系生长良好。当土壤水分过多时,特别是在棉花苗期阶段,如遇阴雨、低温天气,常易招致立枯病菌、炭疽病菌的蔓延危害,发生病苗、死苗,造成缺苗断垄,或棉苗生长瘦弱。

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重叠时间长

棉花的一生大致可划分为营养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生殖生长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种子发芽至花芽开始分化,一般为45天左右,此时期主要是营养器官生长(根、茎、叶);第二阶段从花芽分化至植株停止生长,此时期为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蕾、花、铃、种子)生长并进,此期长达90~180天;第三阶段从棉株停止生长至全田收花结束,一般在45天以内。正常情况下,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重叠时期占棉花一生的三分之二以上。

在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重叠期的这段时期内,植株一方面在不断发叶、长枝、增节,另一方面在不断现蕾、开花、结铃。就棉株本身来说,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稳健的营养生长是正常生殖生长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营养生长,搭不好丰产架子,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生殖生长,就不能多现蕾、多开花结铃。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两者之间,又存在着营养物质分配和环境需求矛盾,若促控得当,可以相辅相成,实现早发、稳长、不早衰,从而达到早熟、高产、优质;若促控不当,两者在营养物质分配上相互矛盾,或者造成营养生长过弱而早衰,或者造成营养生长过旺而蕾铃脱落严重,从而导致减产。所以在栽培过程中,应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使营养生长源源不断地为生殖生长提供结铃的空间和营养,促进棉株多结铃、结大铃;而另一方面,通过棉株的不断开花结铃,不断地消耗肥水和碳水化合物,生殖生长又能促进营养生长的稳健进行。这一特性为实现棉花超高产栽培奠定了基础。

三、自我调节能力强

棉株能不断现蕾、开花、多次分层结铃。按理说,一株棉花能结很多棉铃,但大面积生产上,棉花的结铃率只有30%~40%,而蕾铃脱落率却有60%~70%。棉花的这种蕾铃脱落现象,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生理调节反应。不仅如此,棉花的结铃还表现出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棉株结铃早、前期结铃多的棉田,往往营养器官的生长易出现衰弱,后期坐桃少或难坐桃。只有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棉株早衰,才能争结后期桃。棉花自我调节能力的出现,与棉株具有无限生长习性、再生能力强、株型可塑性大等有关。

1.无限生长习性

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只要环境条件适宜,主茎生长点能不断地分化长出枝叶,果枝生长点也可不断地分化长出叶、蕾、花、铃,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延续。生产上根据这种无限生长习性,采取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栽培措施,适当延长生育期,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延长有效的花铃期,发挥棉花个体生产力,夺取高产。但是这一特性受到了有限的生长季节和空间的制约,所以又要限制无效生长,采取适时打顶、合理密植、精细整枝、运筹肥水和使用生长调节剂等措施,控制不利于增产的因素。

棉花的无限生长习性与有限的生长季节之间是一对难于调和的矛盾,充分利用有限的生长季节,采取抓早发保后劲、优化结铃模式等技术措施,是充分发挥棉花的无限生长习性、实现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

2.再生能力强

棉花的再生能力主要表现在茎枝的潜伏芽和根系上。在棉花的生育过程中,受到旱、涝、病、虫、风、雹等自然灾害损伤后,在一定的生长季节内,只要及时加强管理,就能恢复生机,长出新的枝叶,并现蕾、开花、结铃,仍可取得一定的收成。根系的再生能力表现在主根切断后,又可发生几条较粗的侧根;侧根切断后,又可产生更多的支根。棉花苗期、蕾期根系的再生能力强,至开花期根系建成后,根系的再生能力逐渐减弱。所以,生产上在棉花苗、蕾期深中耕,能促进根系的生长。在花铃期不能深中耕,应浅锄,保护根系,防止早衰。

棉花再生能力强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在某些栽培条件下,又需要抑制这种再生能力。如肥水过多的棉田,打顶后,常产生许多无效的嫩枝、叶、蕾等,消耗养分,降低产量和品质。故要在肥水条件较好时,采取打边心或化学整枝等办法,尽早加以控制。

棉花较强的再生能力,也为我们实现棉花高产栽培提供了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是增强了棉花的抗灾能力,受灾后只要加强田间管理,仍然可实现高产;二是能够补救一些农业措施的失误,如某些田间管理措施没有及时到位或贻误农时,只要迅速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还能挽回部分损失,夺取棉花高产。

3.株型可塑性大

棉花的植株因不同的品种、不同生态条件、不同的种植水平和种植方式,株型差别较大。就不同品种而言,棉花果枝有“0式”果枝、“1式”果枝和“2式”果枝三种类型,“0式”果枝无果节,铃柄直接长在主茎叶腋间。“1式”果枝只有一个果节,节间很短,棉铃常丛生于果节顶端。“2式”果枝具有多个果节,在条件适合时可以不断延伸增节,棉铃着生于每个果节上。“0式”果枝和“1式”果枝称为有限果枝,“2式”果枝则称为无限果枝,通常一些品种都有两种类型的果枝同时着生的现象。此外,根据株高和果枝的节间长短,可把棉花分为紧凑型、较松散型、松散型。根据果枝形态及分布,又可把棉花分为塔形、筒形、矮丛形。

在不同生态、不同种植水平和不同种植方式等条件下,棉花的生育期可随播种的早晚、密度的大小、打顶的早迟以及不同的栽培方式(育苗移栽、直播、套种等)而有较大的不同,而且各个生育阶段的天数特别是苗期的天数都能随栽培措施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棉株的大小、高矮和个体群体的长势长相等等,都可受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影响而发生变化。可以把棉株控制成每亩万株的小株型,也可以培育成每亩数百株的“棉花王”,而且都能获得高产。这给各地不同条件下进行超高产栽培带来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在江西棉区,采取适当的密度配置、合理的肥水管理、科学的化学调控,就可以把棉花塑造成理想的株型,这是实现棉花超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

四、广泛适应性和超高产的可能性

棉花对环境条件虽然有一定的要求,但并不十分苛刻,这是由于棉花在逐渐由亚热带向温带引种的过程中,其短日照特性已被逐渐改变成为中间日照型,这就使得它在区域分布上具有更加广泛的适应性。棉花种植分布在我国的25个省、市、自治区,南北跨越了26°。无论是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还是在新疆西北内陆地区都能种植棉花,并且都能获得高产,各个棉区都有高产典型。

棉花对各种类型土壤也有很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平原洲地还是丘陵山区,无论是水稻土、红黄壤还是盐碱土,均可种植棉花。不过耕层深厚、疏松肥沃的中性或弱酸性土壤最有利于棉花生长,容易夺得高产。在经过改良和培肥后,全国各类土壤种植的棉花,都可高产。这为今后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