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建立不同生态类型棉田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一、棉田的三种生态类型
在不同生态条件棉区,棉花结铃的优势部位并不完全一致。江西棉区的棉田,有以下的三种生态类型:
1.平原洲地冲积棉田:这一类型棉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性能好,地下水位较高,前期排水条件稍差。通常棉花苗期生长稍慢,苗病相对严重;中期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后期劲足不易早衰,但中下部果枝的内围棉铃通常有一定比例烂桃僵瓣花。这一类棉田的最佳结铃优势部位通常在中下部果枝的外围或次外围和中上部果枝的内围果节。在生产上,应以争伏桃和早秋桃为主。
2.丘陵红壤棉地:这一类型棉田一般土层比较深厚,黏性重,易板结,耕性差,“天旱一块铜,下雨一包脓”是农民对红壤的评价。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土质贫瘠,由于富含铝而呈酸性或强酸性,pH值一般在4.5~5.5,具有酸、瘠、板、旱、回温快等特点。通常棉花发苗快,易抓早发,蕾期生长较快,易早搭丰产架,但这类棉田灌溉条件比较差,受伏秋干旱的威胁比较大,通常因干旱而引发棉花早衰。它的最佳结铃部位则在中下部果枝的内围果节。在生产上以增伏前桃和伏桃为主。
3.水稻土棉田:这类棉田大多为1990年以后进行的水改旱(水稻改种棉花)棉地。土质比较肥沃,有机质含量适中,土壤呈弱酸性,棉田灌溉条件良好,是实现棉花超高产栽培的理想棉田。前期易早发,后期有后劲,单株成铃多,脱落率低,通常每层果枝的内围4~5个果节都是棉株的结铃优势部位。在生产上可以实现“四桃齐结”,以抓伏前桃、伏桃和早秋桃为主。
二、建立不同生态类型棉区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根据不同类型棉田的生态条件,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避开或克服环境劣势,科学地探讨不同生态类型棉区棉花超高产栽培的技术体系。
1.在丘陵红壤棉区,走“矮、密、早”的路子。实现大群体、小个体的栽培方法,通过科学选用早发早熟、株型紧凑的优质丰产品种和抓密促早等技术措施,主攻伏前桃和伏桃,力争在靠近主茎的果节上多结内围铃,在伏秋干旱之前每亩坐住4~5万个桃。
在伏秋期间无灌溉保障的丘陵红壤旱地植棉,由于伏秋干旱而缩短了有效结铃期,适宜于走这条路子夺取棉花高产。可以通过适度增密多结内围铃,通过狠抓早发多结梅桃、伏桃,选用生育期短、株型紧凑、上桃快、结铃集中、单铃重较大的早熟品种,采取配方施肥、全程化控的肥促化控措施,推广覆盖保水栽培新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实现丘陵红壤棉区棉花超高产栽培。
2.在平原洲地和水改旱棉区,走“小、壮、高”的路子。实现小群体、壮个体、单株高生产力的栽培方法,通过扩行减株、加强肥水管理等措施,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优化高效群体结构,提高成铃率,增结中上部铃。
江西棉区无霜期长,棉花的有效结铃期可达90天以上,秋季降温慢,昼夜温差大,对后期结铃和棉铃成熟十分有利,棉株中上部的光温条件好,成铃率高,增加中后期成铃的潜力非常大。因此,在肥水条件较好的平原洲地和水改旱棉田,种植株型疏朗、生长稳健、结铃性强、铃重大、品质优、早发不早衰的品种,适度降低密度,加大肥水投入,走小群体、壮个体、高单株生产力的路子,始终保持棉花旺盛稳健的长势,充分利用秋高气爽的有利气候条件,多结早秋桃,更易实现超高产栽培的目标。
3.实现棉花超高产栽培必须狠抓促早发防早衰的综合技术。抓早发是夺取棉花超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早发的棉花前期生长稳健,碳、氮代谢协调,棉株体内营养分配合理,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平稳,现蕾早,上桃快。在江西棉区,早播早发的棉花7月15日棉株平均果枝层数可以达到15层左右,伏前桃可以达到8个以上。
防早衰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比抓早发更大,长江流域棉区,棉花防早衰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因为8月15日至9月15日早秋桃的结铃期间,秋高气爽,光照充足,气温适宜,棉株的最佳结铃优势部位和最佳结铃优势环境非常吻合,让棉株保持较强的后劲,嫩过9月15日,10月上旬不早衰,使棉花在这段时期内始终维持较高的结铃强度。江西省都昌县棉办2006年苗情观察资料表明,高产棉花8月15日至9月15日期间早秋桃的成铃日增长量一般可以达到0.6个/天左右,最高田块可以达到0.91个/天(见表2-5)。
表2-5 棉花“四桃”的结铃情况统计表(江西都昌2006)
注:单位表中单位为“个”
棉花亩产千斤子棉超高产栽培,既要主攻早发,又要狠抓后劲,尽量延长棉花大田有效生长时间,延长棉花的有效结铃期,维持较长的结铃高峰期,尽最大可能提高结铃高峰期的结铃强度,实现早发不早衰。据江西省都昌县棉办2001年生产调查,把所调查的样本划分成了“早发早衰、早发迟衰、迟发早衰、迟发迟衰”四个生育类型(见表2-6)。
表2-6 不同棉花生育类型“四桃”分布
注:单位表中单位为“个”
早发迟衰型:通常出现在管理水平比较高的水浇地和水改旱棉田,属高产类型。这类棉花的生态条件好,棉田肥力水平高,排水良好,灌溉有保障,肥水管理水平较高,早发不早衰。这一类型的棉花,由于排水条件较好,地温回升较快,播种比较早,一般都在4月上旬播种育苗。前期发苗较快,现蕾早,6月上旬可以现蕾;伏前桃比较多,通常可带8桃入伏,入伏时果枝层数可达14~15层;中期发棵稳长,8月上旬打顶心时果枝层数可达18~21层,伏桃和早秋桃比例大,一般可达35个以上,而且铃重明显大于其他生育类型;后期劲足稳健,至10月10日止,有效晚秋桃可达10个以上。
早发早衰型:通常多出现在丘陵红壤棉区,所占比例大约占旱地植棉面积的50%以上。这一类型的棉花,由于红壤旱地排水条件好,地温回升较快,通常播种比较早,一般都在清明节前后抢晴播种育苗,前期发苗快,现蕾早,一般在6月初可以现蕾,伏前桃多,个别早发性好的棉花可带10个桃入伏。7月上中旬雨季结束后,棉花开始受旱,伏桃的结铃强度逐渐下降,秋桃几乎很少。这一类型棉花产生的原因,除了受灌溉条件制约外,与棉花的生理特性和管理措施关系非常密切:从棉株生理特性看,由于前期结铃较多,碳素营养代谢占优势,光合产物大多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供应给了蕾铃的生长发育,而合成蛋白质供给棉株营养体养料显然减少,从而导致棉花早衰;从管理角度看,未及时抗旱是形成早衰的直接原因,但肥料供应不及时更是导致棉花早衰的主要原因。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棉田的早衰都是由于脱肥而引起的,绝大部分棉农埋施了当家肥(蕾肥)以后,在“双抢”前(7月上旬)没有及时施用花铃肥,待“双抢”结束时,棉株已结顶早衰。
迟发迟衰型:通常多出现在平原洲地棉区,所占比例较大。这一类型棉花,由于地下水位高,排水条件较差,地温回升比较慢,通常播种稍晚,一般都在4月上中旬播种育苗,前期发苗慢,常年苗病发生比较严重,现蕾相对偏迟,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现蕾,伏前桃少;气温回升后,棉花生长加快,加上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中期长势旺盛,入伏后结铃强度迅速提高,伏桃多,一般伏桃可达20个,而且桃子大;后期劲足,由于土层深厚,棉株根系发达,棉花的生理耐旱性强,再加上土肥水足,秋桃结铃密度大,一般单株早秋桃可达16个以上,有效晚秋桃也可达到12~15个。
迟发早衰型:这类棉花属低产类型,通常为“三类苗”,“前期不发苗,难搭丰产架,后期衰得早,四桃少三桃”。通常伏前桃很少或无伏前桃,伏桃10~15个,早秋桃数量不足伏桃的一半,晚秋桃几乎没有。产生这种生育类型棉花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田间生产管理失误,苗期缺肥、积水或干旱、病虫草为害等导致僵苗、弱苗、草荒苗“三类苗”的产生;中期肥水不当,生长势弱,个体营养发育不良,未搭建丰产架,植株矮小,单株果枝少,总果节量不足,现蕾迟,结铃少;后期放弃管理,或干旱、或缺肥、或虫害,棉株衰亡,秋桃少或无秋桃,棉铃发育不良,单铃重明显小于正常棉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