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沼渣和沼液中棚蘑菇栽培技术
1.原料配比
原料量按41.8kg/m2计,湿沼渣占总量的77.0%,干稻草占14.2%,油菜壳、秸秆、玉米秆、干野草共占6.2%(以上作物秸秆可增多,稻草可减少,有利无害),菜子饼肥占1.2%,磷肥占0.6%,石膏和石灰各占0.4%左右。
2.建堆发酵
建堆前一、二天,先将干稻草、长作物秸秆、干野草等铡成30 cm左右,油菜秆、玉米秆还要敲打一下,然后将它们捆扎好放入沼液中浸透,饼肥用沼液湿碎。湿的沼渣建堆前一天从沼气池中取出或建堆时取出即用。堆料宽2m,高1.5m,长度不限。建堆铺草层约20 cm厚。饼肥、磷肥、石膏粉等份加入每一层中,将等份湿的沼渣铺盖在每一层草上。一层盖一层,直至高度为1.5m左右。顶面应盖沼渣的封盖,并备草帘防晒和雨淋。翻料间隔时间为5天、4天、3天。石灰在第一次翻堆时粉状撒入。第三次翻堆要测试好培养料的酸碱度,一般pH值以7~8为宜。沼渣和沼液一般不会偏酸。用甲醛调水喷人料堆中以调整氨气。第三次翻堆后隔2天,则其堆料前发酵结束。这时在料堆四周和场地喷0.5%敌敌畏杀虫,最好用塑料薄膜密封6~ 10小时。
前发酵结束即可进行室外后发酵阶段。后发酵阶段设置简易床架。床架离地面约30 cm,用砖、石垫脚,上搁木棒。料堆中应有排气孔,上下相通,料宽1m左右,堆高1.1m,长度不限。排气孔孔径为10~ 15 cm。方法是用碗粗木棒插入,建堆完毕即可拨出。孔距为50~ 60 cm,呈梅花形排列。建好堆后,用竹片条在外围搭一拱形支架。拱形支架上覆盖塑料薄膜完全封闭料堆。薄膜与堆料应有一定的间隙。阳光充足强烈时,堆温即能迅速升高,棚内能达到50~ 55℃,料温则能达到58~62℃,料堆中心温度可高达70℃。保持温度8~ 12小时,然后降温。降温办法为,可将地面两端和顶部一端薄膜掀起,让空气上下自然流动降温。使棚内温度控制在50℃左右,不要低于48℃,恒温4昼夜。如遇阴雨天,即在料堆一端用沼气烧水控制棚内温度。恒温第三、第四天料内出现大量的白色粉状放线菌,培养料发生甜面包香味或轻度糖焦味,颜色为褐色。此时,培养料的发酵过程全部结束,可以上床铺平准备播种。
3.中棚棚架设置
中棚棚架设置应使人可以进入棚内管理、播种、采摘蘑菇等操作。利用冬闲田、山垄田或菜地架设中棚,其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易拆易建,蘑菇生长季节一过即迅速复种其他农作物。一般在早熟晚稻收获之后及时开沟排水,整好地,及时翻晒,做好床面,施撒呋喃丹或甲胺磷等农药杀灭虫害。一般床高10~ 15 cm,床宽80~ 90 cm,床间走道45cm,床长10~ 15m,棚间距离30 cm。棚间沟应比棚内走道沟深,以利雨季排水。中棚的拱形顶中心高度为1.3m左右,棚外用塑料薄膜覆盖(可连续使用几年),再加稻草或草席覆盖在薄膜上遮阴。棚架搭好后,在培养料上床前用敌敌畏药物再喷洒一次。
4.播种管理
播种、发菌、覆土管理与常规种菇基本相同。在整个管理期间,注意气候变化。气温高时,应掀开中棚两端走道口上部与下部的薄膜;气温较低时,可将中棚向阳侧中上部草席覆盖物局部掀开,以提高棚内温度。
5.沼渣和沼液育菇的优点
(1)沼渣和沼液含有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和丰富的有机质,养分比较全面。正常使用的沼气池粪草发酵原料产生的沼渣碳氮比就在25:1~ 30:1,pH 7.5左右,符合蘑菇生长的要求。
(2)料堆中野菇生长少。而用栏肥、粪肥建堆发酵由于许多微生物的存在,因而容易生长野菇,消耗养料。
(3)由于沼渣和沼液经过沼气发酵,绝大多数虫卵被杀死,加之沼渣和沼液含有一定量的氨气,各种蚊蝇都不喜欢在上面产卵,从而减少了虫害。
(4)沼渣和沼液育菇既能减少成本,同时又能比常规方法增产蘑菇40%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5)沼渣和沼液育菇管理方便,节省劳力。由于地床有一定的得天独厚湿度,不需经常喷水。蘑菇生长季节一过,立即拆除棚架便可复种,节省搬运料渣。这些料渣又是田、地里最好的优质有机肥,对复种的作物不需增施任何化肥和有机肥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